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朱咏北在《音乐鉴赏》一书中对音乐欣赏做出明确定义,即:它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感受和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作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于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之心理因素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欣赏教学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 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1934年黄自指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
1983年张前在他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为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要素。
80年代在国内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的音乐听赏三阶段论,他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 …(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
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
各家理论观点不尽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多可视为一种互补。总体来看,完善的音乐欣赏活动根据音乐的不同类型、特点、功能以及不同的欣赏场等,心理结构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而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首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有理性认识的渗入,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然后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
2. 从“听”入手,抓住学生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得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听觉,听音乐是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欣赏的一般过程。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分析指出,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再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动。
我在进行一年级《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时,起初在教学设计中以音乐体验为主线,忽略了音乐本体,在初听《狮王进行曲》时,急于让孩子们表现音乐形象,没有给孩子先静听音乐的时间,学生还未把握《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形象就草率让他们投入情景表演,结果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情景表演中,而音乐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衬,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留意到这一课重点要欣赏的乐曲,只是通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想象在进行表演,却没有真正去根据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中的旋律变化想象不同的音乐形象。这违背了孩子们音认知心理,也违背了音乐欣赏的主旨,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把握孩子们的欣赏心理,让孩子们先听,进行直感状态的音响感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形象,然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表演为学生理解音乐服务,孩子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添加表演、伴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发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内涵。
3.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分析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做出界定,4-7岁的儿童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7、8岁的儿童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而到11、12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对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的关键东西相一致。还以一年级欣赏教学《狮王进行曲》为例,当我问孩子们:“当狮子走到小动物当中用吼声来显示自己兽中之王的身份时,其他小动物会怎样?”原本想让孩子们回答:“小动物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兽中之王——狮子打招呼。”可是大多数孩子都说:“小动物们都吓的往后躲!”我在预设教学情境时忽略了6-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个过度期,孩子们可能只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得出狮子会吃小动物这样一种认识。当时,我立即引用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的爸爸向辛巴解释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为什么还吃羚羊的原因,引出了自然界生物连的关系,虽然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我想要得答案,可是,花费了很多课堂时间。“生物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可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课后我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我想:如果当时我模仿狮子的口吻说:“小动物们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今天是专程来参加你们的迎新年音乐会的。”然后在问:“小动物们听到狮子这样解释会怎样?”用这样非常富有童趣的语言,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热情地欢迎狮子的到来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孩子们更真切地进入情景中去感受音乐。
【关键词】历史 课改 教学
一 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课堂,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只重视教材中的内容,“死教书,教死书”,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本资源狭小、封闭、不全面,且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结果导致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样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这种工具与功能性的增加,意味着教材不仅不是师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也不会是师生学习借助的唯一工具。所以,我们必须看清现在的形势,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是“一纲多本”和“一标多本”,与过去的教法和学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 历史教学要体现历史的特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碰到了一些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课改的大环境不尽如人意。尽管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是教师受方方面面制约的因素太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有新课改的意图,是否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机制,是否为新课改保驾护航,这些都是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二是初中、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重了高中课改的难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其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重视基础教学,强调人文熏陶仍很重要。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既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且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但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教学却被异化为入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也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
三 要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后历史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比较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作为历史教师,应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应当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也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 改变教学氛围,创造新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即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发明,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源头。我们已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二、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要突出在创新能力训练方法的引导上
需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上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1、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的,很多知识还是靠自己钻研,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得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就强,学习悟性就强,学习技能就强。
2、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3、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画家齐百石说过:“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数学亦然。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4、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心理学 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虽然在研究领域有所差异,但两者在具体工作中的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借鉴对方法规则。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及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可吸取得教育非常之多,其中的认知,个性,态度,动机,行为原则很多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一、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形成过程本身已知的情,意,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着心理现象和围绕心理开展的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过程心理分析。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即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福兰德认知说服理论。许多学者将其引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治教育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的态度强度从教育的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心理从如何加强教育方面的合理分析,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差异分析对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以提高教育过程的实施效率。
(2)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管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重新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动机机制,改变态度心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心理管理功能,激励功能,改变态度,情绪功能,调整功能,心理健康等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影响。心理处理效果是指大多数人在同一场景下一些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方法。探索教育法的对象的想法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心理相容性原则,心理共鸣的原则,心理相互转换原则和人教学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学心理诱导心理管理刺激,以及心理平衡,心理威慑法。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心理管理体现在个别教育对象的研究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教育个别对象包括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其差异。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的影响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遗传因素,发展的思维语言的发展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揭示了个人的心内部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极其一个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之间的心理方面的相互阴影,就是人际交往,二十心理学上的整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
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身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社会主流意识,许多人在其中的作用,学者和专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社会楷模。这些角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和政治生活的引路人,精神的生活指导,心理问题的顾问。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智力素质,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种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强烈的分析研究能力,等等。非智力素质,包括广泛的有兴趣,一个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性格,技能等。
二、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
1传递的感情把握的原则,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教育感化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在心理学上,它分为情绪和情感,但实际上却是同样的心理过程和相同的划分为更具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心境情绪,压力,激情,道德,理智感,美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互动环境与对方的感情传递,并通过它的外在表现---表达信息。不仅表达接下这个任务是传达思想,口头沟通的重量补充手段,互相感染的相互传递的人际氛围。情绪化交互感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事件所造成的情感活动,但对方也有类似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别成员的吸引力。在一般情况下,情感活动是更加激烈,在对方的经验和更多的经验的人际氛围类似的以及个人的号召力,更强的感情达到感的人际氛围的转移转染的效果越强。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教育对象已达到改变教育对象思想情感的目的,此外,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了表达式,该表达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文字,声音来传达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用这种方式,能够传达给教育工作者触摸教育的内容,同时培育自己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个人语音,面部,身体表达技能,提高对教育对象的感化作用。
2把握的原则认知的发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知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义。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的其它组分。通常是外部的信息后,才超过心理活动,以形成一个清晰的了解。思想政治治教育,教育活动,以传达相同的信息需要去通过上述过程对人的心灵能产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遵守信息的作用,在各方面的认知加工原理,以优化教育信息。首先,要优化的感觉和知觉的信息介绍。感觉和知觉的连接查看听觉信息的颜色,大小,强度,清晰度等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视觉大小的信息合适的颜色,听声音洪亮,清晰,准确的信息可使受教育者有一个更好的接收效果。其次,我们必须优化注意力和记忆力信息处理。注意稳定性和分散性,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票据人类心脏两者作进一步处理,否则会忽略心理器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良好的事业,重点注意保持教育的对象,也能及时关注的对象的注意力已转向教育。基于过程分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规律是瞬间记忆一个事件后,可以转换成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重复等后转化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有经验的接触有助于提高提取效率。教育对象注意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适当重复的重要信息,并尽可能接近教育的对象增强教育的对象体验,以保持记忆的教育信息。最后,以优先加工在思维和想象力的信息。思维和想象力的认知活动先进的阶段,反映了深层次的信息处理,既不同的信息处理策略和行动模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正确的思维策略和合理的想象力,激发和引导教育对象获得的信息,以加深了解教育信息的处理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主张教育转变思维,改变行为的同时,通过教育心理学塑造行为的原则,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将直接实现奖惩加强和间接环境观察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领导行为的方向,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加强良好的环境中,间接的观察学习,行为,文化,从而加强促进积极的行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如在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分配,在世界多样化
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现有的思想成长的挑战。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面对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多样性和其自己的优势矛盾的要求。这既为思想政治社会现实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实际方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超越,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辛辰.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2)
[2] 张云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