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室管理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条码技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运用
条码技术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产物,应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从中读取数据还可以将读取后的数据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失误的出现。在图书馆管理中,由于书籍众多难以管理,如将条码技术应用其中则可以防止失误的出现,可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
1 二维条码PDF417优点
对于二维条码PDF417来说,该技术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能够存储大量信息,它采用二进制数,将英文字母与数字整合在一起,经过压缩以后能够容纳1850个字符,经过压缩后的字节将容纳1108个字节,汉字可容纳500个与2710个数字[1]。其次,编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都实现编码,并将防伪技术应用其中。同时,它的纠错能力也很强,PDF417条码将RS码应用其中,不仅可以减少译码错误,还能提高译码速度与可靠性,即便信息丢失了50%也能准确读取信息,保证高纠错率。最后,PDF417条码便于打印,使用时间长,成本较低。可以将PDF417条码打印在任何载体上,并利用多种打印技术完成打印工作,如可以使用激光打印、喷墨打印等,同时在读取条码时也不用直接接触,这样也就有效减少以往条码受读取限制的情况。此外,PDF417条码便于识读,其尺寸也可以根据打印空间完成调整工作。条码中所带有的信息能够随着载体的变化而移动,并不依赖于某个固定的数据库或计算机网络。再者,PDF417条码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对于相同的信息量,PDF417条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这种条码还容易被制作,并能够被传真与复印。
2 二维条码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
条码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内容,尤其是PDF417条码能够将数据文件包含在内更是受到了大众欢迎。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不仅可以便于读者借阅,还可以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做好图书清点工作,防止图书流失等情况的发生。在图书自动化管理中,应用Code39能够有效减少读取错误,再加上高配打印机的应用,误码率将会大大降低。因此,一定要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其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2.1 图书借阅管理
现阶段,很多图书借阅者所使用的借阅证都是带有借阅人信息以及一维条码的卡片,当用户较多时,系统就会承担较大负担。而如果使用二维条码就可以将借阅人的所有信息都集中在条码中,在借阅时只要依靠二维条码识别技术就能了解到书籍所在位置,摆脱数据库的限制,方便读者借阅的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当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应用二维条码以后,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将借阅书籍与数据处理等工作交由客户机来完成,且这种操作也不会受到服务器模式的影响,无论是B/C还是C/S都不会被影响,更可以方便操作。在操作时还可以将特定扫描设备应用其中,用于借阅证信息与文献信息条码扫描,扫描完成以后,会将记录下来的借阅信息发送到服务器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借书过程。一旦出现所借阅书籍丢失情况,计算机系统将拒绝向借阅人借书,只有在其办完一系列手续以后才会再次开通借阅服务。
2.2 阅览室管理
对于阅览室管理来说,通常将输入馆藏的书籍条码作为主要数据来源,这样并不便于寻找图书与过刊书籍向对应的信息,但现刊却没有设置馆藏条码,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利用现刊中所拥有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ISSN,这样却又给程度判断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而在二维条码技术应用以后,就可以将ISSN号和与之相对应的图书期刊编号放置在统一二维条码中,极大的方便了阅览室管理。
2.3 书籍附件管理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面对这一现实,所有图书馆都采取了相应对策。在混合物载体中通常带有书籍附件,附件主要有光盘、软盘等[2]。现阶段,图书馆书籍附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流通附件,另一种是非流通附件。由于附件不流通,使得附件使用率大大降低,不仅使读者阅读受到影响,还影响了附件作用的发挥,也难以实现现代化图书馆价值。同时,由于图书馆基本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却不能用计算机管理图书附件。
2.4 减少数据错误
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因二维条码具有纠错能力,这样就大大减少数据失误情况的出现看,甚至可以避免错误发生。同时,将条码技术应用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还可以显著减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编工作者可以利用网上联机编目从网上下载MARC数据,经过一定修改以后,在相应软件与特定设备的作用下就可以将条码打印出来,贴在书籍上,这样就完成了图书加工工作,省去了很多不必要工作。
2.5 减少盗版图书出现
现阶段,市场上的书籍条码都在一本书上,不管是精装数据还是单行本都使用同一条码,严重影响了唯一条码原则。很多盗版书籍利用这一漏洞,将其他书籍条码盗用过来损害了正版书籍市场。而将二维条码应用以后,可以在条码中不仅保留ISBN号,还可以将其他信息记录下来,减少盗版书籍占据市场[3]。此外,由于二维条码中带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也可以实现防盗功能,确保条码唯一性。
2.6 手机条码的应用
手机条码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在图书流通中所出现的错架和乱架情况,只要在手机摄像头中嵌入二维条码译码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手机管理图书,可以防止工作人员出现疲劳状态,便于开展工作。应用手机条码不仅可以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还可以带动GPS导航与其他娱乐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手机使用率较高的今天,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行手机条码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
3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条码技术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图书清点与查找工作,使图书管理更显规范化,尤其是在手机十分普及的今天,应注重手机条码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以便提高图书管理准确率,实现高质量、高品质管理。
参考文献
[1]徐黎. 手机二维条码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08:44-47.
根据Freudenberger(1974) 和Maslach等人(1981) 提出的界定,可以把职业倦怠看作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这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2)去人性化,这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3)个人成就感降低,这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2.1外在客观原因分析
2.1.1图书馆员的职业不受重视,社会地位较低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在高校中,多把图书馆定位为教辅机构,把图书馆员称为教辅人员,对于图书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教学和科研部门,各方投入都很少,很多致力于图书馆学科和事业发展的人员由于无法实现职业理想而产生失落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多的读者认为图书馆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把图书馆员的工作看作是简单借借还还的低层次重复劳动,无视他们为教学和科研的默默付出,甚至看不起图书馆员;还有部分领导把图书馆当成安置一线教师家属的收容所。所有这些致使图书馆员对职业前途悲观失望,工作兴趣不高,产生职业倦怠。
2.1.2工作的低创造性和高强度,缺乏成就感和发展机会
图书馆员的工作大多是文献和书籍整序、数据库建设和维护、借阅服务等,这种烦琐重复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加上高校扩招和工作时间的延长,高强度和低创造性的工作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更不用谈工作创新,即使一些图书馆员有科研项目,也因经费不足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开展,这使他们陷入身心疲惫的状态。同时,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社会效益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工作成就也带有延迟性和模糊性,他们的工作成效很容易被人忽视,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跟教师相比,他们缺乏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职称晋升困难,难以真正施展个人的才华,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这使得图书馆员对工作失去了激情,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潜能。
2.1.3管理不科学,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图书馆工作内容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难以根据图书馆员的不同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来差异性地安排工作;不能民主地聆听图书馆员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其缺乏归属感。另外,图书馆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读者反馈这一重要环节,干好干坏没区别。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图书馆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致使出现倦怠现象。
2.2图书馆员自身的主观原因分析
2.2.1图书馆员角色定位模糊,职业认同感淡化
高校图书馆员不仅是“物”的传递者,还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者,除了传统“借借还还”的简单重复工作外,还应掌握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和信息检索技术,指导帮助读者迅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鉴别和剔除一些垃圾信息。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图书馆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模糊,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科研、育人和管理角色。还有很多图书馆员并非是基于个人兴趣而是迫于就业压力到图书馆工作的,他们个人觉得图书馆工作不如教学和科研部门的教师,收入也不如别人,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很淡薄,逐渐产生自卑和厌倦的情绪,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
2.2.2图书馆员知识和技能欠佳,无法应对职业压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图书馆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既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善于组织和管理知识,又要掌握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等多项技能,善于多需求服务。然而,大部分图书馆员由于缺乏培训和学习机会,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对新技术了解得较少,无法应对读者多元化的深层次服务需求,随着年龄增大,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力不从心,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逐渐对工作失去了信心,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2.2.3心理压力大,不能合理进行自我调节
面临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挑战,图书馆员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没有信心,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部分图书馆员面对压力时很烦恼,不能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的职业以及自我价值,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受人格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不能合理进行自我调节,摆脱工作中的不顺心和消极心态,以致情绪低落,工作无精打采,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
3 应对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策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图书馆员应对职业倦怠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摆脱消极的生存状态,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关键还在于图书馆员自身的努力,但学校及社会提供的外部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3.1外部支持
3.1.1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增强图书馆员的职业自豪感
图书馆文献量、服务水平、技术设备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馆员是图书馆正常运转的主体,是藏书设备、信息得以发挥作用的人力保证。我们应该大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图书馆,用法律和政策保障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图书馆员、重视图书馆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图书馆员热爱自己的职业,增强其职业自豪感,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奉献的心态,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在平凡的服务育人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3.1.2 重视图书馆员的职后培训,为其提供更多的晋升和发展机会
高校图书馆具有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学科领域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高科技知识,还要具有服务奉献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图书馆员的职后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同时,图书馆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学校应该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津贴发放方面给予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
3.1.3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和完善是图书馆员消除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归属感和满意度。因此,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人本管理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基础,其核心是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张扬以及满足个体的个性化需求。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积极聆听他们的心声,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充分考虑馆员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性,因人就岗,为其提供展示个人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并建立读者意见反馈和评价机制,实行多元评价方法,奖惩结合,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3.2图书馆员个人努力
3.2.1积极调整心态,增强职业认同感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员承担着育人、管理、科研、服务四种角色,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要想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图书馆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心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和重要意义,牢记职业的义务和使命,增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工作和对生命幸福的追求结合起来,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用自己的踏实行动和热忱服务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2.2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身体抗压能力
人生需要规划,生命因设计而精彩。当图书馆员对职业发展有自己的设计,并能按照这个规划设计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逐步实现职业目标时,就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职业。因此,图书馆员应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反思和与人合作,提高自身素质,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多元化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的价值,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3.2.3努力调整心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媒介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只是特定阶级的人群,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图书馆服务已经普及到普通大众。在面向大众的读者服务中,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实现教育和信息开发功能,是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含义进行探讨
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充分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同时为读者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借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读者的主体地位,维护读者的权益[1]。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首先,要做好图书馆图书信息的维护工作,将各类图书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方便读者进行查阅。信息维护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包括新书的采购、图书的分类上架、电子信息的录入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进行精细化划分,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方便的借阅渠道。其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创建还需要管理员拥有良好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观关系到管理员是否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读者进行服务,也从侧面检验了管理员能否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最后,对于实现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来说,要做到对图书馆馆藏的丰富和充实,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将有价值的文献引进入馆。
2信息时代模式与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之间的关系
2.1信息时代模式促进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更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丰富了读者服务信息调查反馈的收集工作,使来自多方面的读者信息可以被收纳归结,最终整理归类,将图书信息和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更加完善图书供给的多样化形式[2]。通过这样的信息收集工作,使传统单向性的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转变为双向沟通的形态。在有效沟通中进行发展完善,能够实现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模式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速度,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间接地促进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更新换代。因为信息的更新需要服务理念的更新作为支持,只有转变了对读者服务理念的思想,才能实现利用新的信息资源整合图书资料,最终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目的。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因此服务理念形式也不只局限于管理员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多的是读者在网上进行自主借阅,遇到问题时再与管理员进行在线沟通。这种从人-人模式到人-机模式的转变,要求管理员要具备新时代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2.2 信息时代模式更加契合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新发展
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新发展离不开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持,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持与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相辅相成,它们在共同作用下实现了对图书馆管理的更新和发展[3]。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职能的机构,最能体现其职能的项目就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工作。而这项工作职能需要在信息化的今天,对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做出重大改变,只有全面优化读者服务理念,才能创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信息时代的发展与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新发展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同样都是建立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上的一种发展形态。同时随着社会的全面变革,信息时代模式也越来越与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相契合,它不仅促进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更新,还将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作为一种庞大的有效信息收集入库,反过来实现了信息的更新和发展。
3如何实现信息时代模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超前调整
3.1建立各项硬性和软措施,方便读者对图书的查询和借阅
要想实现信息时代模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超前调整,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好各项硬性和软性的服务措施,这些服务措施的建立能够将读者在借阅和查询图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显现出来,更好的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服务上的调整[4]。从建立硬措施来说,首先,可以设置专区放置电脑,方便读者对所找图书的查询。图书查询工作借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调出所查询图书的各项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找寻相关图书分类,进入相应的馆内进行阅读。其次,可以引进新型的自助借阅机器,通过对图书进行扫描的形式完成借阅工作。这样不仅减少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还能使其将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处理读者问题和读者需求方面,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在整理和完善咨询工作的基础上,对服务管理理念也可做出更适合于读者的方向性调整。从软措施上来讲,可以建立相关图书馆网络平台,将图书馆内的各项信息和图片展示在网站上,同时还可通过网上借阅通道实现足不出户的续借和缴纳延期罚金。与此同时,在网站设计时还需开设咨询窗口,方便读者对不了解之处进行提问和咨询。通过对硬性和软措施的建立,能够从多方面了解读者的需求的最新动态,最终实现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超前调整。
3.2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专区,针对不同需求层次进行合理化调整
信息时代模式下的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超前调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专区,只有建立在个性化服务专区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最终实现超前调整的目的。建立个性化服务专区主要分为三个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按照年龄层段和职业类型设立不同的借阅区和自习区。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少儿图书专区、职业图书专区、退休人员兴趣培养专区、和务工人员技术培养专区等,满足人们对阅读的不同需求[5]。第二个方面是定期举办各种讲座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对各种专业性的知识进行讲解,丰富读者的文化涵养,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阅读环境。第三个方面是从图书馆内的生活服务细节出发,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服务平台。例如,设置免费供水设施、读者饮食专区和爱心伞服务等,通过对细节性的把握实现对读者的优质化服务。
3.3建立图书馆实体和虚拟平台的可用性功能,发挥文献的现实作用
要想实现信息时代模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的超前调整,就必须建立图书馆实体和虚拟平台的可用性功能。只有在文献具有充足可用性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依据读者的需求,达到服务理念超前调整的目的。可用性主要表现在可检索性、可获取性和可读性这三个方面。可检索性是指馆内主要文献都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方法进行检索并借阅。可获取性是指图书馆内的大部分图书都是面向读者进行开放的,使读者能够轻松借阅到有效资源。最后一点,可读性是指馆内的图书具有阅读价值,基本处于完整状态,无较多破损现象。
通知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根据〔1897〕国土〔专〕字第2号文规定,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要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为了使调查与登记,统计很好衔接,经研究制定了村、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按权属汇总的表式,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按行政系统面积汇总,仍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第40、41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执行。
一、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
1、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继续加强突发性重大传染病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防控措施监督。
2、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实现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
3、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监督。根据卫生部以及有关防治监督方案,重点加强对医疗单位防治情况的监督。如发热门诊、医院感染、隔离病区、医疗废物、实验室安全等。
4、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监督医疗单位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开展的肠道门诊建设、重点人群的霍乱监测等。
5、在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督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医疗机构、门诊、诊所等的医疗废物管理。
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安全机制。一是督促全市辖区内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制定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暴发疫情处置预案;二是建立健全学生晨检制度、传染病登记制度、学生因病缺勤缺课追查制度、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以及学校教室、宿舍、儿童玩具消毒制度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应急预案体系,密切与学校的协作,指导学校制定校园内传染病防控预案,促使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2、加强学校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加大对全市辖区内学校传染病监测及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体检;二是协助开展卫生知识培训、学生健康体检、预防性接种的查验和补种工作;三是做好学校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接到疫情后要及时调查、核实,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四是指导学校制定和落实预防接种等传染病防治措施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措施;五是督促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指定专人每天对本校传染病发病情况、学生因病缺勤情况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发现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按有关规定及时按程序上报处理。
3、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及饮用水监督指导工作。一是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督促设置专兼职人员;二是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监督,重点检查为学生提供的饮用水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是推行学生就餐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宿舍卫生、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四是监督和指导学校就餐场所对食品用具、容器、冷藏设备、加工设备进行定期彻底的清洗消毒。
4、加强学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督促学校对学生宿舍、图书室、电教室等场所设置机械通风设施,定期检查公共场所的消毒效果;协助学校开设“健康课”和开展学生健康咨询活动、为校园健康宣传专栏提供资料等形式的多种合作,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扩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5、建立健全全市学校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制度,对全市学校基本情况建立基本档案,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三、消毒产品卫生监督工作
1、加强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经常性卫生监督,监督频次2次/年以上。
2、在完成上级交办的消毒产品抽检任务的同时,加大我市消毒产品抽检范围。
3、根据《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规范》要求,规范市场的消毒产品标签和说明书。
四、其他方面工作
1、加强科室内部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监督执法队伍素质建设,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2、积极做好卫生监督信息登记录入工作,建立工作台帐,造册备案,便于查询。
3、建立各项卫生培训制度,完成年度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等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