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辅导员工作 心理素质 班级管理
少先队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支主要力量,是学校所有教师群体中各方面都较为出色的一支队伍,他们是与队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队员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可见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在学校之中的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学校中注重教学轻视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对少先队工作重视不足,学校对少先队的评价完全放在德育的范畴内进行,不能体现少先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在考核、奖励中完全体现价值。另外,辅导员工作繁杂,辅导员疲于奔命。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要兼课,有的小校辅导员还要兼顾档案管理、卫生、图书等多种工作,辅导员感觉非常杂乱。另外,辅导员所搞的活动很多都是周六、周日、寒暑假,有的辅导员说:“人人都说过节好,辅导员的活动最难搞”。过多的活动严重影响辅导员的正常休息。
还有辅导员心理变化无人关注。辅导员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的心理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变化,当辅导员说“累”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声音在说“你有什么事情呀,不就是组织些活动吗”,严重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情况,辅导员心理素质急待于培养。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应该针对辅导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心理测验与调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促进辅导员的心理成长。
一、把好选聘辅导员心理素质考核关,确保少先队辅导员的质量
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对辅导员聘任者进行心理素质的考核选拔是培养德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考核选拔做好思想舆论准备。
第二,要建立对学校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另外,在队员中普遍开展心理教育,定期对少先队员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使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成为队员的成才意识。学校还应建立队员心理档案,让辅导员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加强心理培训,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二是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培养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培养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培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由于此,以维护、促进辅导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目的心理健康培训,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学生心理问题的输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因此辅导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定位,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渲泄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态、沉着的情绪,提高抗干扰能力。
三、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辅导员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将心理教育能力以及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列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完善评价体系,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影响因素 有效途径
1.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专家们的看法各有不同。
王希永等人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
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
从上述专家对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心理素质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时常常使用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概念,这些概念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对心理素质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个性这两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质是一个非集合概念。因此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1.2心理素质与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的非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但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力罪被捕。这说明心理素质不是随着智力的提高而提高,而情商对孩子的心理有着莫大的影响。
2.目前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原因
目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新世纪、新时期,科技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就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外,这一时期的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在由幼稚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又呈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由于心理素质不高,在校学生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正义感淡化,自我控制和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严重的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现象也偶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对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发现,20.6%的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中,存在环境适应性问题的占27.5%,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的占23.6%,存在恋爱、情感问题的占21.5%,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压力引发的问题占33%。由此可见:人际交往不适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心理、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以及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是当前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从原因看有以下几点。
2.1心理上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性同时存在。
当学生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和其他亲人到异地求学,这时校园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中学差异较大,具有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特点,使学生的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广泛地接触社会,还不能独立地适应社会,开展人际交往,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自主性与依赖性同时存在的现象。
2.2心理上的自豪感比较突出,自卑感也时常显现。
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呵护,个人成长一帆风顺,许多人没有社会生活阅历和挫折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差距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过去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原有的优越感被自卑和焦虑情绪代替。
2.3理想期望值较高,时刻面临现实的考验和磨炼。
学生都是怀着梦想跨进新校门的,但学校并非伊甸园,生活的道路并非花团锦簇、处处洒满阳光,现实情况并非像他们所憧憬的那样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失望感频频袭来,有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3.当代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的主导方面是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铸造下一代的灵魂,而且反映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与时代要求不一致的东西:
3.1“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
有的学校,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尽量压缩课时,完全不考的科目则干脆不开,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更是踪迹难寻。片面强化考试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乃至心理挫伤:有的学生因厌学而离家出走;有的学生甚至轻生。
3.2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不够正确。
过分苛求、过多管束,对学生形成不适当的压抑,“等级”、“评比”等对学生也不够理解与不够尊重。有的老师甚至缺乏起码的爱心,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动辄施罚。
3.3不良思潮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泛滥,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受到强烈冲击的紧要关头,在课本上讲国有企业如何稳步发展,而生活中学生的父母却双双下岗的矛盾时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标准,或者不能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种消极的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4.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要从宏观上提升心理教育的地位,优化当前心理教育途径,深化心理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全体老师而言,注意学生情商培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4.1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途径。
4.1.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增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
4.1.2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创造一种朝气蓬勃、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营造温暖、友善的校园大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举办人文学科讲座。给学生以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听取讲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劳动、下厂实习等,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增强学生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4.1.3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生心理素质优化中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应开展多样的知识讲座消除学生心理困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知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欣赏音乐、绘画、雕塑、演讲、参观等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鼓舞人心、增强意志的高品位书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2教师要注意情商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1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京大学心理系孟邵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中指出:“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她还强调:“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每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4.2.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经常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保障自己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针对自身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分析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着手,寻找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障碍
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许多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在学习、社交、文化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过去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新的自我位置尚未摆正,有些人就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不良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另外,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而缺乏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学习信心。
2.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与以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各方面的背景不一样,生活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相对比较困难。加之同学之间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等,不容易协调相处,导致心理压力。另外,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及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不协调,再加上随着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的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感情不纯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导致一系列心理为问题的产生。
3.对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心理障碍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校园,使深处期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大学生平静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都想在各种活动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一旦遇.到考试失败,评奖落选,就业遇挫等情况,极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我价值怀疑的倾向。
二、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成长进步过程中,必须以良好的心理作为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赖以存在和提高的重要基石。具体表现在: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成长目标的基础。心理素质在支配和制约人们选择行为方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当大学生培植起对自己专业、事业的浓厚兴趣时,便会激发出创造的活力,从而推幼约旱目焖俪沙ぁH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就事业的保证。因此,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和未来事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就事业的有力保证。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时代,是人成长发育的成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对今后人生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因此,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三、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处于个体心理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等,是个体行为模式的最高调节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复杂的,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阅历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常常会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困惑、苦闷和不满。而这种负面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自己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懂得人生的价值,从而消除心中,的疑惑和不满,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区别在于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坚强的挺过去,而有的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就只能臣服在挫折的脚下。但是,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及乐观的心理,要记住所有的挫折都是暂时的,没有挫折是不能战胜的,只要你有勇气战胜它一次,以后它就会沦为你的奴隶。
3.重视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环境、教育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只是影响心理素质的外部条件,对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大学生的自我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校可听取相关专题讲座,参加学校心理学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等。二是培养兴趣、丰富生活。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从而达到松弛身心,消除疲劳,保持健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心理素质,这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个人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才能担负起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主题词: 九年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是实施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多,思想也更加复杂。面对教育对象,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技能教授者、道德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在如今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放在首要位置。
一、学校教育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调查显示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调查资料反映,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他们的心理障碍率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病人约1600万,多数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据估计,我国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多数是青少年。现实生活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学校教育更要担当重任。现在中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29%的初中生有厌学心理;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41%的初中生情绪波动性大,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另外,近30%的学生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及成因。
中学阶段是人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学生面临各方面的转变,其中最大的转变是生理上的转变,由生理转变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转变,同时又伴随日益临近的中、高考形势,对未来生活和前途的觉悟,以往心理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没有建立,出现一个心理上的“断乳期”。所以,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独生子女的情感寄托问题;②学习上的心理问题;③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④人格发展方面的心理问题;⑤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问题;⑥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等等。
3.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依旧存在。
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往往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其所面临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主观方面来看,处于“断乳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远未成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但社会知识、经验和能力都严重不足,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我,在现实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从客观方面来看,第一,家庭教育偏颇。家长“望子成龙”,只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精神方面的培养,造成子女独立能力差,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存在缺陷,心理素质不断下降。部分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只会严厉斥责或打骂,不知耐心教育,不按照孩子的心理发展来教育,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忽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些教师只顾督促学生进行书本学习,不重视他们的能力素质和思想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只教书不育人,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的价值观念发展不平衡,各方面竞争很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使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困扰。
二、如何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都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在中学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就在所难免。所以,把实施素质教育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机构。
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心理卫生课程,帮助中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个性心理的基本结构,克服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学习、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他们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防范和推荐治疗,使其心理问题尽早解决。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新教学观,改进教育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具有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勤学向上的特点,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生活在轻松、和谐、活泼的氛围中,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积极向上,抵御各种心理困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育人。育人是全方位的教育,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学以外,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能力教育等都要通过教学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信心;自尊心;心理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向21世纪的人要积极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又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个性、善于学习等,这中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基础。看一个学生的素质,也主要看他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现代科学证明,人的肌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它影响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
1.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委屈、悲观、胆怯、过度紧张、注意分散、逆反心理、说谎、厌学等,学习中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治疗,势必影响学习,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2.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影响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往往导致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很多错误、毛病,究其根底,往往也是心里不健全或不健康引起的。
3.学生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其他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素质和求知素质,而且还包括思维素质,创造素质、发现素质、发挥自我能力的素质、应变素质等。而这些素质的养成都直接与心理素质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失去健全的心理素质,就会使培养这些素质失去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建设教育文明,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有轻松愉快、自信、自强、和谐宽松、乐观向上、精神饱满、生动活泼、善于求新的良好学习态度。而学生的这种学习心态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正常心理状态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诱导学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1.建立自信心
今天的孩子,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对他们来说,自信是他们得以坦然的踏上人生之旅的动力。由此可见,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长辈们爱的包围和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的溺爱下,他们变得胆小懦弱、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这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又怎能担负起二十一世纪的重担呢?总爱说我不行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总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他们的恐惧心理比较严重,爱焦虑,做事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呢? 根据以往的教学我总结如下:
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如果孩子稍有失误,或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时,教师不应指责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如果孩子在幼时的整个成长经历中,总在“你不行”的声音中长大,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她就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因此允许孩子失误,这是每一名教师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励。教师不要常对孩子说:“你瞧,小明多聪明,总是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这样只能使孩子越比越自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激励孩子。而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教师更应该像知心朋友一样关切他们。
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如果教师对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就极少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干,也就体验不到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因此放手让孩子去闯,引导孩子怎样闯,才能使孩子在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培养着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小干部轮换制等活动。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充满自信的人以无比的激情、意志和战斗力来迎接挑战,而缺乏自信的人在被别人打败之前就已经先把自己给打败了。可见,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从小就要培养,只要我们每一位新世纪的教育者用强烈的责任心和真诚的爱心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折射出自信的光彩,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孩子的发展储备终生享用的财富,相信当他们面对着社会纷繁莫测的变化、面临着人生很多次挑战时,也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2.保护自尊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教育经验就是尊重学生。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有自尊心,学生心理最敏感、最娇嫩、最易受到伤害的当属自尊心理。因此,当老师的必须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一要增强爱生情感,二要善于体察学生心理,三要尊重人格,四要培养学生自尊心,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不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中高年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注意别人,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一句鼓励或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促进以后的学习。
3.激励自强心
教师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自强心,一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二要讲究批评和表扬学生的方法,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亲切、耐心。
4.培养自立心
强化学生独立探究的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明不同的意见,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敢于正视困难,不怕困难,学会独立学习、工作和思考,让学生自己跨越障碍,自我适应,才能更好的自主自立。
三、加强管理,广泛开展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