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识码:1006-431l(2012)02-0282-02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实现科技的经济功能的最好形式。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命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1 市场机制在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1.1促进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的过程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的,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引导科技资源流向。通过市场机制,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投入更多的人财物研发和成果转化,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公众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促进成果转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目前,宏观调控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对科技成果的反应,市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制订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1.2促进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可增加科研反应速度,加快科技更新速度,成果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市场通过信息传导机制调整技术资源。供需双方博弈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信息。市场需要什么科技成果,供需矛盾在哪里,进而调整各种要素配置。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企业组织更扁平化。正确决策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进而加快下一轮成果转化。19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20世纪集成电路时隔7年,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1.3促进成果供需有效对接信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而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集散地,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整理和成果供需信息,包括哪些成果更具竞争力、哪些单位提供类似成果、成果价格、市场对成果的反馈信息、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供方根据市场信息不断改进研发方式,调整研发内容,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方根据消费者对的商品市场的反应或者对未来商品市场的预测来调节成果需求。市场机制促进成果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1.4促进成果转化得到足够金融支持成果转化需要巨额资金,这完全依赖政府不现实。市场机制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融资平台。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高科技成果可以吸引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人员可通过技术入股与投资者共同成立高科技企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托、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为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缓解成果转化融资难问题。
2 成果转化偏离市场导向的现状及原因
2.1科研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在实际研发工作中得不到重视,表现为:研发机构不设立市场信息收集部门,调研人员市场态度不认真、方法不科学;为节省经费,缩短调研时间:有些领导想当然“拍脑袋”上项目,以“主观愿望代替市场需求”,调研流于形式。有些项目一旦上马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使得技术开发出来时既不市场领先,也无市场需求。
2.2转化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表现为:财政科技投入虽有增长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不足,同时存在着重复上项目、资金浪费的现象;银企结合不足,“企业信用严重缺失、金融放贷如临大敌”的局面没得到改观,一些企业拖、赖金融信贷资金,恶化诚信环境,影响金融机构对成果转化信贷热情:风险投资处于新兴阶段,机构实力不强,基金管理和运作能力有待提高,风险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紧密,成果转化金融工具不多,科技成果激活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催生科技成果的局面还未形成。
2.3成果“买卖”对象错位成果“收购方”本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可是国内科研院校产生的成果似乎都针对“政府买家”。把成果卖给政府还是企业,实际差别是谁来承担风险。因为政府类似最大的保险公司,能承担的风险巨大,购买成果时不计成本。而且购买成果的官员也没有风险,科研人员主要关注政府需求。可对企业来说,任何技术转让都有一定风险,甚至直接关系企业生存。企业购买这类并非根据企业需求立项开发的成果后,须进一步开发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实际上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并不多。这种基于“政府买家”的研究成果难以捕捉真正的市场需求。
2.4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是成熟度偏低。大部分成果仍然停留在小试、中试规模,缺少放大试验,甚至有些成果缺乏必要的小试和中试等重要环节,尚未走出实验室。这些成果真正放大后,能否经得起实际检验,就是成果的发明者也难以明确回答;二是太超前,市场需求不旺盛。有的成果虽然属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但尚未达到满足大规模生产应用阶段,有些甚至处于概念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会提高生产成本,市场也不会很广阔,因而很少有企业愿意转化。三是单一成果多,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企业往往需要一个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除了科学可行性外,还应兼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发可行性,以及经济可行性。
2.5人才不足且转化动力不足成果转化需要专业技术水平高、市场驾御能力强、综合调控手段先进、经营理念科学以及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服务人员和应用型人才不多,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统领成果转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能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级技工非常稀缺。同时,当前成果评价与职称晋升缺乏市场导向,成果是否得到推广,是否被社会认可,并不影响职称晋升或工作业绩。这导致科技人员不注重市场需求,通常注重技术水平和资助经费,着力点首先是完成科研项目的论文、著作、报奖、专利等任务,其次才关心成果转化。而往往科研工作完成后,又开始下一轮科研项目申报,无暇顾及成果转化。再加上转化过程复杂、市场经验缺乏,研究者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的动力和勇气。
2.6中试环节薄弱中试是成果转化的重要阶段,主要由孵化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承担。我国孵化器建设时间不长,整体水平不高,一般只能为企业提供试制场地、物业管理等初级服务,无法解决中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及市场方面的困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数量不多,且多以企业内部研发和工业化为主,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重点实验室较注重计划项目研发,结台市场开展中试工作不够。此外,中试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0.7:100,与发达国家1:10:100的比例差距较大。
2.7服务不规范有些中介机构普遍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完善,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对技术了解不深,只起联络和沟通作用,真正驱动力是中介费用,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还需要企业自己判断,这些机构并没有真正介入到成果转化活动中去。特别是由于目前市场不够规范,部分机构的不良行为导致整个行业公信力缺乏。这造成无论是供需双方都担心成果价值和价格背离,阻碍大规模成果转化。
3 对策
3.1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用有限的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尽可能向熟悉市场的企业集聚,确立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积极推动企业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研发,联合实施成果转化。对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要由过去由科研院所牵头逐步调整为以企业牵头,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使研发成果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积极引导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3.2加强科研的市场调研建立研发的市场牵拉机制,从科技产出的源头抓起,力争在科研立项时就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研开发之前要通过市场满意度、竞争者、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等来确定创新领域和方向,减少没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推动市场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过程,如参与创新目标确定,创新成果构想的筛选和创新预算的制定,与技术部门共同研究市场需求。对正在研究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并将结果反馈给技术部门,确定创新成果的目标市场。转变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专家确立选题和评审立项的做法。把科研单位推向市场,让市场检验科研单位“生产”科技成果的能力及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效益。另外,让成果接受单位成为需求成果的独立经营实体。把用户纳入创新体系之中,进一步发挥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确保“研发一生产一消费”链条完整连接,使研制出的新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
3.3鼓励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改变单纯的学术评价导向。改变考核评奖时一味地将科研成果学术价值置于市场价值之上的做法,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核。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自行转化成果,在大学科技园或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对于技术含量高、企业无法承接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给予必要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科研人员自行转化和创业。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把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凡是能够向企业转化的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由企业负责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由各方协商解决。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开发成果并向企业转化。
3.4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力度,让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和规则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撬动和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专注投资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投入,促进招商引资、资本市场与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推广信贷模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订单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创新产品。加强对企业的诚信教育和信誉评估,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股票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的筹资和带动功能,进一步发挥企业上市对于创投资金退出机制的带动作用,推动发展未上市股份转让市场。加大银、证、保合作力度,推动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建立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金融结合的中介市场服务发展。
3.5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开发、引进和使用,形成洼地效应。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抓好各类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将其建成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取得效益同科研人员的收入挂钩,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职称、待遇资助等评价标准,创造公开、公正、竞争、合理的用人环境。同时,不断充实推广队伍,有计划地加强推广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3.6加强中试环节建设大幅增加中试环节资金投入,使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发展科研、中试、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开放现有中试基地,向科研单位和企业有偿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制。提高孵化器在中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中试环节的科技开发工作。
3.7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经纪、技术交易所、技术资产评估管理,避免伪劣技术进入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定期公开最新的成果信息、公布企业的技术需求,使产业和研发之间建立起信息交流渠道。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经济、法律与技术,了解市场和善于经营的队伍作,加强客户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介机构向企业化方面发展,将中介方的利益维系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收益中,促进中介机构参与成果转化的前期投入、中期监督及后期收益评估,确保中介机构的应得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王国权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与成果开发转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
[2]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3]王顺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5):53-54
[4]韩健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市场导向[N]科技日报,2010-9-10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机制;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E8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都达到了50%以上。近十几年来,我国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技术经营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进入生产领域。但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科技成果转化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外研究综述
1.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
理论界对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认识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马克思明确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问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索洛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创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但是科学技术依然是增长的外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加强,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一些经济学家用新增长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的积累。
2.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美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任务和应用研究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经费以政府出资为主;而对于应用研究,企业是科研主体,从事产品的改进研究,经费由企业和贷款解决。应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化管理,决策程序明确,并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各类人员科研积极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实施法规,引导企业与产业部门合作,并帮助建立各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德国科研坚持市场导向,前沿基础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担,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大型项目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德国科技管理采用市场管理,科研项目选择根据企业竞争的需要,科研成果的价值也由市场机制评估。德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规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制定相关标准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应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同时政府还通过大型项目的支柱引导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西方国家尽管没有全国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对于国家资助的实验室、大学都有绩效监测体系,他们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资金投入的效益。国外学者试图建立一种对科学技术产出的分类法,来评价和监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鲁本斯坦和盖斯勒(1982)提出科学技术产出的四大分类:(1)与销售相关的,(2)与节约有关的,(3)与对利润的影响有关的,(4)与技术解决方案的时间与成本有关的。盖斯勒和克莱门茨(1995)通过43个联邦实验室向51家工业公司进行技术转移的实例研究了技术的商业化。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多是从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出发,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著名专家傅家骥、许庆瑞为代表。对现有文献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国内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对技术成果的有效评价及阻碍产业化的障碍研究几个方面。
1.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陈琴荃等人(2002)创建了符合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类型的互相促进的四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建科技型企业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支撑模式、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模式,并对其高效运行的关键进行了探讨。
姚应才、倪宏兴(2006)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广转化模式、科技创新转化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自主转化模式、市场驱动转化模式和技术引进转化模式。
徐彬等(2010)对共生环境及共生环境中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和分析了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以四川万安石斛产业科技园为例,对基于链共生组织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实效进行了验证。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李钢、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推动系统、科技成果供给系统、成果转化主体系统及社会化保障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孙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并通过构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机构等)、成果转换方、成果需求方组成的反馈系统控制机制模型,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徐辉、王忠郴(2007)基于“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面对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及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推动利益与风险共担的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和确立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等,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原动力。
3.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涂小东、肖洪安、申红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三个指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做出评价;陈腾、叶春明、沈杰(2006)应用DEA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给出了DEA方法中指标体系确定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成玉飞(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天津省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做出客观评价;王桂月、王树恩(2009)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点,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预测能力,在给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较好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四、结语
以上对科技成果转化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得较早。正因为英美等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而他们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借鉴。不同于国外,国内学者专家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比较多,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等诸多因素,所以转化机制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常立农, 周哲. 试论我国科技转化的模式[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特征;存在的问题;对策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累计产出农业科技成果59283项,其中,可转化成果16388项,转化率只有27.6%,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达到70%~80%,这些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互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通过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转化。从成果类型来看,公益类的科技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以政府推广为主;企业类科技成果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由社会组织驱动。
1.1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农技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拥有农技人员58万人,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补助经费26亿元,各地近年大约有100亿元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年推广新品种27.8万个次、新技术18.1万个次,技术培训3.5亿人次。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业生产中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农业公共资源监测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培训服务等,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1.2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国从“九五”开始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各种类型及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已达数千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区域资源开发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园区内众多的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对技术引进、开发和转化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企业规模化生产活动又形成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技术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应用。
1.3产业化经营组织
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应用对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4万个,通过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24亿户。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程化服务,将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导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新技术,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之后的市场销售问题,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保障。
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基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截至2015年6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40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合作社2.5个,入社农户人数达到9900多万人,覆盖全国1/3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小生产者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业科技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政府和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科研单位和农户的技术连接体,成为将技术要求传递给农户的重要渠道,将新技术带给广大农户,并且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逐渐向多元化、市场化组织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形态。
2.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模式
从目前来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由于农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全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投资必须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大多数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完全占有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仅依靠市场化方式无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
2.2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率先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者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其研发过程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的特点。通过市场方式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能够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需求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人员能得到较好的收益,促使农业科技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企业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多种转化方式并存是长期状态
在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为主导模式的同时,涌现出了“园区+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0],与农户构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结合本地资源条件、生产实际、市场行情等进行准确决策,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此外,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作,打通科研、推广、转化的全链条。
3.1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熟化应用,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突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上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开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高效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三是加强农产品采后分选、保鲜、冷链物流配送与精深加工研究,提高农产品采后处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节水、节肥、节药、节饲料的节本增效信息技术和装备;五是研制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生态治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3.2转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方式
针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趋势,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适宜不同生产规模的精准化解决方案;二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三是按照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做好配套技术的推广服务,实现农艺农机配套;四是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能。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接收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支持其研修深造,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形式,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将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先进技术的带头人[2];三是大力发展扫盲教育,通过成人中、高等教育以及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措施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
3.4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在科研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学推进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项目立项选题要向市场和生产需求倾斜,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作为核心评价依据,并将其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在推广方面,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形成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农技推广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3.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加强公益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要求,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的作用,围绕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咨询等方面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4参考文献
[1]张素.“数”解中国“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成果[EB/OL].
[2]蔡彦虹,李仕宝,饶智宏,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8-10
[3]季华员,刘林秀,李海琴,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63-65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5]张长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24-226
[6]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
[7]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8]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9]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82
[10]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促进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
在科技创新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提升现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特别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关各方应在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地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支撑作用,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低下,农业科技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水平相对低下;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较低,已有的农业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问题加以探讨,并据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至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将另文加以探讨。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
第一,有关各方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还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错误认识,即只重视科学技术初始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却不注重于已有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第二,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科研活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致使科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形成了“两张皮”,并最终有碍于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其缘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导致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
第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不完善,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的效率。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市场调节并非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对象,更不能纯粹地依靠市场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引导,以提升其推广与转化的效率,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建议
一是增强转化意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正如前面所述,目前,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主体对其重视不够,不少人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首先,应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相关主体的科技兴农意识,应特别注意增强各方主体的科技转化意识,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其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只重研究,不重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要促使科研单位按照“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系统开发,并注重这些研发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关注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售后科技服务情况。
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既有作为科技需求方的农业企业、广大农民和其他主体,又有作为成果提供方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
三是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科技应先行。而科技的研发、推广与转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尽快地形成一支由科研项目的研发、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庞大的科技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及转化等相关工作中,从而促使农业科技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真正地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四是应促使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农业企业成为经营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和推广转化的主体,这既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过去的旧体制下,农业企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主要由其主管部门提供,企业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主研发和推广转化的动力和压力,这种情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多样化的需求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环保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推广;综合平台;交易模式
文/赵文喜 张建军 桑换新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工作的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肩负保经济增长和促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同时在各种有利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下,环保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高,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基本涵盖了从环境污染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
然而面对我国日益复杂和严峻的环境形势,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环保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狭窄、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化;这一方面导致了巨大的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使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少人问津,污染治理进程与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困难。我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
为规范和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推广,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4号,1999年6月21日施行)、《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发[2007]150号)、《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环发[2009] 58号)等行政规章和办法先后被颁发。“十一五”以来,开展的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专项和其他科研项目,均将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作为重点领域或内容之一,有力地支持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机制形成。通过环保产品认证、环境保护重点实用技术推广、环保产业创新联盟组建等工作,一批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得到了推广。截至目前,我国已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6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8项,工程技术规范54项,《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共计8批,在引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环境工程咨询、科学技术中介、转化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环保技术推广转化机构,引导和鼓励地方各级建立起相应的环保技术推广转化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社会力量为基本构架的环保技术推广转化网络。此外各地积极创新转化推广形式,通过不同规模、主题的展示推广对接会、研讨交流会,新技术培训、媒体互联网宣传等渠道,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深入开展。如天津市搭建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交易服务平台——天津节能环保技术超市,在“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实施中应用了大量最新的环保科技成果,在控尘、控车、控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推广应用水平仍较低。科技部门的研究表明,每年我国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中能大面积推广且产生规模效益的不到15%;专利技术7万多项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环保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作为环保科技成果主要供给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市场信息、科研成果价值、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判断和作为应用实体的企业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致使相当多的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此外,由于科研成果主要由国家组织鉴定,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项目从选择立项、确定研究的深度与方向到项目的评价等,大都是为了获取相当级别的学术奖项,科技人员不必花费精力去考虑成果的转化。而国内大多数环保企业缺乏完善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且大部分环保科技成果的投资风险高、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转化周期长,中小企业出于资金和规模的考虑,也缺乏转化推广的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科技成果转让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有投资意向的机构找不到投资方向,而有好科研成果的持有人找不到资金进行中试孵化或产品转化。即使最终实现结合,技术成果出让、受让双方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导致交易中损害另一方的权益;还有因对环保科技成果的评估不当,导致投资规模预设不合理,造成中途资金短缺,致使一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国环保科技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及信息技术的利用相对落后,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广泛的信息源的重要性,同时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而这正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转化推广缺乏后续推动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商业化的过程,同时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虽然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但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财政支持创新的微观引导力度不够,在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相关配套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投资机构不愿意承担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风险,缺乏支持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撑,导致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推动力不足,进而影响了转化效率。
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有活力的中介机构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技术市场中介的推动。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科技中介基本功能仍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市场网络和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在服务方向上没有明确定位,只能起到联络沟通作用,无法对成果进行深层次的评估和咨询。此外,大部分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缺乏金融、法律、财经等方面的知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即使促成了交易,企业和个人最后撇开中介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导致中介机构运作困难。同时,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使得中介机构处于既没有政府的规范监管也没有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无序发展状态,交易的安全和规范问题无法保证,致使社会公众普遍对中介机构缺乏信任感。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创新思考
搭建成果展示推广平台,实现环保科技成果的全方位展示推广
建设具备技术推广、评估转化、技术咨询、交易、信息服务、培训、宣传等功能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推广交易总平台,并筹建管理、运营、技术、网络等专业化团队。结合区域环保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建立相应分平台,形成展示推广平台网络。将模型、多媒体、场景模拟等新兴展示形式应用于环保科技成果的推广,突出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优化组合,将涉及面广、专业性程度高的环保科技成果立体化、形象化地“翻译”和“解说”成易于客户接受的“大众技术”,提高人们对环保科技成果的认知度。
构筑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对科研院所的环保科技成果和企业的环保需求进行全面收集和科学管理,构建成果认证体系;研究和借鉴成功的网上商城模式经验,建立在线推广交易平台,形成与实体平台相呼应的在线交易平台,实现及时的网上信息交流、对接洽谈、成果交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个形象、简便、迅速的广域远程交易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传播媒体手段,实现公众、企业、政府的互动交流。
创新多层次多维度交易模式
会展交易模式。定期开展不同规模和主题的环保科技成果交易会、对接会、技术难题招标会,为技术供需方提供环保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交易平台以及相关咨询服务,从而推动成果转化;探索在线会展模式,依托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和召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的供需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内,应用网络科技手段实现在线沟通洽谈,实现同步在线对接。
技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中心)交易模式。通过客户需求对接方案的研究,将相关环节的技术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涵盖政府、企业的潜在用户咨询、成果二次研发、方案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设施运营、金融投资等成果应用链条各环节的全程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或“交钥匙”工程服务,实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中介机构服务交易模式。将技术交易转化成商品交易,以三方契约即“第三方监管”的方式运作整个交易流程:通过与供需双方分别签订协议、设置第三方监管账户(缴纳定金)等方式主动引导、监管整个交易过程;同时,通过为双方提供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政策咨询、资金申请援助等增值服务,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线交易模式。以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为主要支撑,构建涵盖技术评估认证、在线对接洽谈、在线合同签订、在线支付等链式服务的在线交易服务体系,塑造线上资金流、信息流与线下服务流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交易流程规范。
公开拍卖竞价交易模式。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能拉升科技成果价格,能吸引企业兴趣的环保科技成果探索拍卖竞价交易模式,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定价,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拓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渠道。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和不同生命周期,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投融资需求方式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多种金融手段的优化组合,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初期,应以财政拨款和政府配套资金为主;在中期,逐步以风险投融资为主;后期主要发展信用担保、金融信贷扶持,鼓励技术交易保险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逐渐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创业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更为便利的退出机制,形成持续支持、风险分摊、进退自如的金融支持体系。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探索实践,构建环保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实体平台和交互式技术成果公共服务与交易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辐射全国、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平台网络,从而实现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推广与转化。
主要
参考文献
[1]刁硕,邱晨.关于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的初步探讨[J].环境工程,2013 (SI):673-676.
[2]梅姝娥, 吴玉怡,价值网络视角下技术交易平台商业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6):卜5.
[3]王希良,柳洲,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历程与趋势[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6):8-12.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节能环保技术超市)
速度
霍尼韦尔首次集中展示应对空气污染的核心技术与产品
2015年1月29日,全球多元化、高科技制造企业霍尼韦尔( Honeywell)在北京举办“畅享深呼吸”主题活动,首次集中展示了公司在节能减排、空气净化和个人防护领域一系列应对空气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其中,重点展示了包括智能电网一自动需求感应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气体处理、低全球变暖潜值材料、涡轮增压器技术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在内的能够有效帮助中国从源头减少和治理空气污染的六大核心技术以及能够全面改善呼吸环境、保护公众呼吸健康的三类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