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纳米技术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范文第1篇

前言

本报告由国家情报委员会资助,是1996年出版的《展望2010年全球发展趋势》的续集。国家情报委员会相信,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广义)和材料技术的各种各样技术,对全球有重大和决定性的影响。本报告提出的内容包括:预测2015年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信息技术和世界的意义和影响,从而为决策者、情报分析家和公众提供参考。本报告由兰德公司的国防研究所技术政策中心负责编写。该研究所是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开发中心,由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办公室提供资助。

这份中长期战略和情报研究报告,为美国中央情报局主任和主要决策者在寻求国家利益和制定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时提供参考。

摘 要

科学技术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到 2015年,随着各种学科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将会发生彻底变革。生物技术将使我们能够识别、理解、操作、改进和控制生命体(包括人类自己)。信息技术将继续在所有方面深刻地影响世界。智能材料、敏捷制造和纳米技术在扩大设备能力的同时,将改变制造设备的方法。到2015年,如果一些技术难关被及时克服的话,将可以用这些技术制造出“疯狂卡”。

纳米技术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态势;研究分析

前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或者是生活交流工具。我们现代人已经体会到了计算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变化。文章就是从贯穿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历程来分析和展望计算机。

1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是在美国。1946年初,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那台计算机的名字被叫做肯尼亚克。在当时这台计算机的用途是用来进行战时导弹的先关运动轨迹的计算的。在二十世纪中期,计算机的价格非常的昂贵,并且很大程度上计算机只是服务于军事相关的部门,帮助军事部门进行导弹或者和军事有关的繁琐的计算和验算。二十世纪中后期,也就是六十年代,计算机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一步步的减少了计算机的生产成本,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到了政府部门和一些较为大型的科研机构中,就在这个时候,有实力的企业也在开始引进计算机用来进行企业的运行管理。伴随着CPU处理器的微型的诞生,世界上第一台私人计算机在1982年诞生了。随着个人计算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计算机的生产成本在不断的下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从军队普及到了一些小型的公司或者是家庭中。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后期,计算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时的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计算机向更小更便宜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方向是计算机向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这里的高大型计算机通常是被应用在军事行业中。在当今的社会中,计算机已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中,人们在享受着计算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技术和设备,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不会停下脚步,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升级。

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态势

计算机作为一切先机技术的先导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型行业和朝阳企业的一种技术基础。有一种说法是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不断的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计算机必然要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向四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计算机的微型化;第二个方向是计算机的智能化;第三个方向是计算机的高速化;第四个方向是计算机的多元化。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计算机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第一,简述计算机相关技术中的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态势。第二,简述计算机相关技术中的多功能体系的建立健全。第三,简述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的发展态势。第四,简述计算机技术在软件方面的发展态势。下面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计算机相关技术中纳米技术的未来发展态势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中,纳米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纳米技术在计算机的技术应用中有很多优点。纳米技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图谱计算机的相关处理和处理速度的最高限制,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计算机的集中运算能力的处理,同时这种处理还不受计算机内部存储的大小的影响。对于计算机来讲,在处理速度上是由了一个非常飞跃的进步,对于提升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有很大的帮助。

2.2 计算机相关技术中多功能体系的建立

通过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史的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多功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完善过程的迈进,计算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关键就是构建不同的计算机相关的功能体系。这种不断完善和建立的计算机功能体系是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大型的集成处理系统同样是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在现代的计算机服务器中,无论是什么品牌的服务器,现在都是通过集群服务来进行对于客户的服务。并且通过这种形式来保障了计算机服务的稳定性和高度融合性。

2.3 计算机技术在网络中的发展态势

计算机技术不断取得不断进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就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计算机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阶段,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核心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宽带已经成为了现在计算机附加值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增值点。随着网络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这样就会繁荣计算机的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创新。

2.4 计算机技术在软件方面的发展态势

我们一般用户对于计算机的直接体验和感官就是来自计算机软件配置的高低和优劣。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创新,因为这是计算机终极用户的终极要求。现阶段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应用在了工业领域,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技术建立过程中的数据库和相关过程应该较为完整的记录和保存下来,以便我们在以后的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借鉴。

3 计算机相关技术在未来的扩展思路

关于计算机相关技术在未来的扩展思路的介绍,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我们要进行一次有关计算机的改革创新。第二,我们要将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规章和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补充。第三,我们要加强有关计算机的研究和创新的奖励机制。第四,我们要对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从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

(1)拓展思路一:我们要进行一次有关计算机的改革创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进行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整理,要不断的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改革创新,统筹兼顾,这样才会实现最优化的生态效益。

(2)拓展思路二:我们要将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规章和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补充。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来进行管理和约束,我们要遵循规章来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规章和制度的补充。

(3)拓展思路三:我们要加强有关计算机的研究和创新的奖励机制。在一个方面,我们要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优化,我们要对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改进进行有效的鼓励。让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不断的传承下去。

(4)拓展思路四:我们要对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从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我们要紧紧地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和掌握带最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要有计划的就行相关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计算机技术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才会不断地使计算机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苏乃锋,王斌,王辉,等.浅析计算机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新通信,2014,3.

[2]郭新宁.信息技术时代下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4.

[3]李安伏,王国富.计算机发展趋势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

纳米技术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近现展史;临床应用技术;临床思考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要想深刻理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临床医学的近展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相关的巨大变革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成果。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则形成于19世纪后期,此时建立了一批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如细胞病理学、遗传基因学、实验生理学等。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2).

纳米技术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创新 造型 人性化

现代家具与居室环境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居室设计不介入家具设计的层面,只能是一般的建筑设计;作为家具设计一旦离开了居室环境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则变得毫无意义。现代家具设计是以作为居室环境的主体物为根本,通过人的功能利用与感官审美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谓的设计创新,就是在体现这种价值的基础上,并围绕居室环境讨论功能、色彩、造型、材质、人机等方面因素,从而实现现代家具设计创新与突破。

一、功能创新

当今的家具设计界越来越认同并接受一种新的设计观念,那就是:设计新家具就是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这一理念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现代家具在功能方面的创新往往需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是几项之中较困难的,它更要深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调查体会,从而解决碰到的使用问题。生活的积累带给我设计的灵感,例如,一款可升高可降低的凳子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当家中来客人凳子不够的时候,当洗衣服嫌凳子太高的时候,这样的凳子就有大用场了,类似这种功能创新设计可以轻松的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功能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还要在装饰性和精神层面增加其功能,并且也要关注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满足他们的功能与审美需求。此外,为了适应不同的居室环境,跨休息、储藏、健身等类的多功能型家具也将是未来家具功能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色彩创新

从色彩构成的角度来说,平面图形的色彩忌讳火暴刺激、单调和混乱。色彩的火暴刺激就是指同时使用2种以上高纯度和明度的颜色,如粉红,紫等。单调指的是只运用1-2种色相,同时色相接近,只在明度上有少许变化。“混乱”是指使用5种以上的色彩,并且不按照“蒙塞尔”色环等色彩构成设计基础为科学依据,不以色环“60度、90度、180度”的搭配规律选色,因而造成色彩上的混乱。色彩构成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色彩构成的运用与现代家具设计的色彩运用又有所区别。比如说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很大一部分风格都很简约,而这种简约不仅是在造型上的简约,在色彩上也同样清新雅致,也可以说单一,同样“火暴刺激”这样的颜色在现代家具的设计中也有体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色彩运用的不同呢?很显然,脱离了居室环境的家具设计是无理的,家具是整个居室环境的一份子,就单从色彩方面讲,家具的色彩也是依存于整个居室环境的,所以,色彩单一的家具在整个现代居室环境的色彩体系中就不显得单一,更多的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把色彩的象征性与科学的色彩原理结合使用,家具在色彩上的创新设计就会容易许多。

三、造型创新

造型方面的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有区别与其他家具设计的造型,不只要考虑造型的形式美,更需要考虑功能的依附,色彩的配合,与人机的制约。脱离的这些因素家具的造型设计就好似空穴来风,脱离设计的实际意义。那么,家具的造型创新设计应该怎么进行呢?我认为应该追求形态上的陌生感,比如,沙发可以是更仿生更自然的形态,从而产生陌生感。而海浪形带有色相明度渐变的沙发谁不想拥有呢?

从人性化角度看,老年人的腿脚不方便,儿童思维还不够成熟,无法对潜在的危险及时反映。所以,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不单单要迎合居室环境,也应该从老年人和儿童等一些特殊群体的视角入手,把家具造型的安全性考虑进去,多用明朗准确的符号语言传达信息,给人们带来便捷的生活体验。

四、材质创新

现代家具的材料可谓是五花八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对家具材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要无毒,其次要环保。而多数人往往理解错了环保的含义,更多的是只注意了家具对居室内的小环境,而没有想到是否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创新的本意是“以人为本、推陈出新”。并不只是对使用者而言。木质家具固然美观耐用,在家具设计的长河里已为人们服务了几千年,而谁又想过这木质家具对森林的影响。环保并不是环保自己,而谁又理会过那些淘汰下来的家具又是怎样处理的?我认为现代家具更应该多使用新材料,现代纳米技术发展如此迅猛,可以试着使用这类环保的新材料,这样即使淘汰了也可以回收再生产,即便是填埋也不会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五、人机创新

现代家具可谓品种繁多,只要人们觉得需要某种器物来解决生活上的不方便,那么它很快就会出现在市面上。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着新的、好的、烂的家具作品问世。新型家具的诞生使家居的人机功能更加丰富,划分空间、重组空间等功能运用起来更加灵活。就拿沙发和灯具来说,沙发可以重组,随空间变换自由搭配,而灯具在人机方面更有指示作用,灯具外型的创新可以以仿生的形式出现,如一组动物脚印形态以地灯的形式出现,即指引方向又生动活泼,愉悦使用者的情绪。同时现代家居也需要按人体工程学的标准尺度来设计。

当今社会,家具设计已经不只是造型、色彩和材质的设计与思考,更是一种对居室空间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好的家具设计应该既满足人们对于家具基本功能上的需求,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只有兼具此两点,家具设计业才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设计不再是简单的灵机之动,而应该是将“创新与突破”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理念精神。

参考文献:

[1]胡景出,方海,彭亮.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纳米技术发展史范文第5篇

所谓技术理性,是指人类追求技术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理想性的抽象思维活动、智慧和能力,是一种扎根于人类物质需求及人对自然界永恒依赖的实践理性和技术精神。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特殊的和典型的形式,是人类多种理性的某种合取,它贯穿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1]。技术理性并不追求单纯的手段或目的,而是把科学合理性、社会合意性整合到技术原理的可行性和技术规范的有效性中,既追求功效又内含目的,基于自然又面向社会,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使得图书馆学需要技术理性的支撑。现代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图书馆学的发展之中,成为图书馆学的催长剂,导致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技术评价缺失规范、技术至上、技术误导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全球科技浪潮和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学的发展与科技也有着解不开的情缘。面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渗透,图书馆学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技术理性的发展之路。

2、科学主义与图书馆学技术理性的缺失

19世纪30—40年代,科学主义产生于法国和英国,其创始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先后演绎出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众多的哲学派别,成为一股在世界影响力很大的哲学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用实证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社会的各种问题,崇拜科学,技术至上。从科学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来看,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本身具有一系列危害性,包括:压制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性;盲目应用科学技术,忽视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扭曲人文社会科学,将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机械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2]。

科学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学界也颇有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技术论。在西方图书馆学发展史中,先后产生了图书馆学技术论的两大流派——传统技术学派和新技术学派。20世纪末期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再度兴起技术热,图书馆学的不少研究都反映了科学主义的学术思想。

传统技术学派把图书馆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图书馆技术、操作方法和工作内容。该学派的代表性思想有施莱廷格的“整理说”,德国艾伯特的“技术说”以及杜威的“技术实用论”。传统技术学派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我国图书馆界仍有很大市场,表现为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实用性,忽视了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

新技术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产物,它注重发展新的信息技术,以新技术为前提预测图书馆的未来。其代表人物有兰开斯特、利克利德、泰勒、戈曼和道林等人[3]。该学派目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迷信和狂热,鼓吹技术决定论。

由于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强烈冲击,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中形成了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数理量化方法来解释图书馆实践中的问题,使图书馆学走上精密科学的道路。备受我国图书馆学界批评的抽象图书馆学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不少研究成果体现了这种思想和主张:大量借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移植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关的其他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走出假象的误区,步入学科发展的正常轨道[4]。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单纯地依靠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图书馆学的根本问题。

科学主义思潮及其衍生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是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导致技术理性缺失的内在根源。在《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一文中,作者从抽象图书馆学的基本主张出发,指出科学主义思潮体现了当代图书馆学的非理性倾向[5]。非理性导致对图书馆学进行消极的、随意的否定,轻率立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反对图书馆学的科学主义思潮,恰当地运用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促进图书馆学的良性发展。

3、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非理性的技术误区

图书馆学的技术传统虽然不如人文传统那样源远流长,但它伴随科学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和在图书馆学科体系中的全面渗透而发育为浓厚的学术传统。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图书馆学界从图书馆的功能和效益出发,积极探索图书馆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这有利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然而,学术界和图书馆员更多地意识到图书馆学的技术因素导致的负面效应,指出图书馆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技术化倾向,片面强调图书馆学的技术性,这种倾向阻滞了图书馆学理论的科学化进程[6]。也有人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认为技术的崇拜无益于图书情报学显学的努力[7]。事实上,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过分强调技术因素有关。

3.1技术情结排挤人文理性

早期的图书馆学理论有着人文主义的深厚底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实践的依赖导致了理论思维和研究的依赖,图书馆学的理性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大潮中,以至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忽视人文理性应有的价值。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中的科技与人文一直未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发展,长期表现为技术游离于理性之外,一味地热衷于科学技术应用,忽视了传统人文理性的继承和发扬,使图书馆学陷入了技术传统极度膨胀而人文传统日渐衰竭的不妙境地[8]。

针对图书馆学技术至上论和技术片面化的倾向,很多研究者担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削弱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和谢拉就是批评技术至上论的典型代表。巴特勒认为企图使技术合理化以及理论技术化的尝试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谢拉则一再告诫人们: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9]。国内学者也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10];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11],等等。

在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教育方面,技术排挤人文的问题同样存在。图书馆学最初主要是目录学和图书分类学等构成的学科体系,这些分支学科是适应早期图书馆手工服务方式的产物。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解答图书馆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图书馆学需要充实新的理论。为此,学科内部整合过程中增添了许多“技术色彩”很浓的内容。由于图书馆学的技术性内容不断扩张,技术科目的比重越来越大,挤占了图书馆学基础性科目的生存空间。如从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来看,图书馆学专业不同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内容固然也有差别,可有的学校不仅为图书馆学专业披上“信息”的外衣,在课程设置上也“全盘信息化”,大量开设诸如信息社会学、信息伦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信息工作、信息市场管理等与信息有关的课程,以至于图书馆学课程仅占一小部分甚至已被完全抛弃[12]。这样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然偏离最初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发展轨道。

3.2技术因素引发的学科术语不规范

技术的突破必然带来学科概念和术语的增长与更新,由于技术发展太快,学术研究一时难以规范用语,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和不便。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学的新概念大多以感性认识为主,许多图书馆学新概念和术语的涵盖面大,使用起来易迷惑人。本来,图书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具有规范,人们已经取得共识,但是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原有某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待于图书馆学界去重新界定和认识。有些研究者还大量套用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技术性术语,而对图书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许多体现自身特征的概念不予重视。当然,一味反对引进概念和术语不是科学的态度,但如果生搬硬套无益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术语,不加以学科化的解释,则不是明智之举。

3.3与技术因素有关的图书馆学无限制泛化和扩张

已有学界人士对泛化和扩张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13—14]。图书馆学研究中的适度泛化和扩张也并非坏事,但是无度地泛化与扩张就易产生问题。伴随着新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视野由馆内扩展到馆外甚至社会,研究范围从传统图书馆扩大到整个文献信息领域。如果图书馆学理论超越了自身的极限,表现为漫无目的的膨胀,最终也会失去自我,陷入虚无缥缈之中而无法自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的客观趋势,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大图书馆观”存在一定的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使图书馆学走上无节制的粗放型扩大外延的路子。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术研究热点不断,除了学界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和图书馆学本土化等因素外,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像电脑与图书馆、图书馆电子学、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研究便是学科泛化和扩张过度的表现。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有其应有的内涵和外延,远离和超越主体的研究不利于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和有效控制。

3.4激进论调的产生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波,当然也震撼着图书馆人,引起对图书馆事业及其价值的怀疑和关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最让图书馆人灰心丧气的理论莫过于“图书馆消亡说”,庆幸的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制造这理论与现实截然相悖状况的无形怪手,是对图书馆影响越来越大的信息技术[15]。图书馆消亡论者在国外的典型代表首推美国学者兰开斯特,他试图让人们相信未来的社会是“无纸社会”[16];英国图书馆学家汤普森则认为,图书馆最终会成为博物馆[17]。国内也有图书馆消亡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传统图书馆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消亡[18]。不少研究者针锋相对地指出:图书馆消亡论是网络时代的神话[19];“无纸社会”不会出现,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图书馆[20]。

预测是一门科学,科学和合理的超前预测为人们所欢迎,但割断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预言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发展东西部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所谓图书馆消亡更是没有充足的理由。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图书学界通过学术讨论,对图书馆的未来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走向。当前,国内外图书馆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研究范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为图书馆学回归正常的技术理性之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适合中国图书馆学的技术理性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使图书馆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带来的技术思想误区也被图书馆学界所共知,呼吁和回归技术理性已是图书馆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4.1树立技术理性观

图书馆学界是推动图书馆学发展的直接动力,呼吁技术理性首先在于图书馆学研究要有理性的支撑。面对新技术,学界人士有必要树立技术理性观,用客观的尺度把握图书馆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图书馆学目前的状况来看,技术理性观念主要体现在技术价值、技术手段、技术选择、技术发展等方面。

技术价值观。图书馆学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变图书馆落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且在于以“图书馆自由”理念为社会价值目标。这一理念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所确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图书馆法律制度中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因此,在技术研究中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待技术应有理性的价值取向。

技术手段观。图书馆学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图书馆事业使命的一种服务手段。在图书馆学的发展过程中,技术问题对图书馆发展无论有多么重要,对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而言,终究是表层的东西,只有那些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度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才具有久远的学术价值[21]。科学技术与人文理性是图书馆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现代技术以其单一性、两面性特征,成为人文理性的一种巨大的排斥和异化力量,图书馆学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即技术服从人文的需要。图书馆实践所利用的所有技术,都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取代不了图书馆人的主体和主导地位。

技术选择观。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领域中都同样充满复杂的选择,坚持有选择地应用新技术来发展图书馆事业,是图书馆界义不容辞的责任[22]。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正方兴未艾,图书馆学技术的研究和图书馆技术应用都存在技术选择问题,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用理性的眼光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审视。

技术动态观。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无论在当时有多么先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终究要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旧技术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发展呈现的动态性特征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事业服务,图书馆界应牢牢确立技术动态发展的理性观念。

4.2加强图书馆学前沿技术的研究

图书馆学技术研究包括技术应用和技术发展两个层面的研究。图书馆技术应用研究主要解决网络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问题;图书馆技术发展研究则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发展趋势,解决图书馆与新技术相适应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处于图书馆学发展前沿的核心技术是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将在图书馆未来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图书馆学应用性极强,技术应用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这使得技术应用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

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数字图书馆,成为当前学科的前沿问题。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并将它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服务于图书情报工作。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面临十大技术瓶颈,包括资源建设、多媒体信息标准、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分类、索引与检索、信息传输与安全保护、交互界面、信息输出与表现、工具与平台、高层信息服务协议[23]。从客观上讲,我国在技术方面比发达国家落后,图书馆界要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方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抢占图书馆学的前沿阵地,就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人员调整落后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从技术的原创层面发掘,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4.3注重图书馆学技术的哲学审视

图书馆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图书馆学要成为具有科学逻辑和真正说服力的理论体系,必须借助于哲学思维,以图书馆哲学研究为突破口,从哲学层面上关注图书馆,把握图书馆本质上的问题。为此,我国图书馆学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时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24]。综观图书馆学界的研究,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性质、任务、意义、范畴体系及相关概念辨析等。从哲学角度研究技术问题,用哲学指导图书馆实践,还有待于图书馆学界继续努力和不断创新。我们在解决图书馆实际技术问题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技术的哲学反思,用哲学的思辨来解答图书馆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困惑。

图书馆学技术需要哲学支点,已被事实证明。西方技术学派的集大成者——杜威既是哲学家又是图书馆学家,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支配和指导下的图书馆学,占据了美国图书馆学的主流地位,不但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图书馆学界。当然,作为学科技术支点的哲学,应该是符合科学与理性的哲学。杜威的哲学强调“有用即真理”,对技术持实用主义的观点,必然走入“唯科学主义”的陷阱。

长期以来,由于图书馆学界缺乏对图书馆哲学的深入探讨,使学科理论难以上升到真正科学的高度。一般研究者大多简单地套用哲学或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等人的思想来解析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种生搬硬套的做法不可能构筑图书馆哲学的理论大厦。学术界应该从科学融合的角度,广泛地学习人类思想史上的哲学理论,吸取其思想精华,对哲学领域的相关思想和概念做出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合理解释,紧密联系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实际,建构全新的理论体系。图书馆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图书馆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建构图书馆哲学新体系的过程中,借用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4.4培养创新型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

对于图书馆学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越发展,图书馆学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越是不断地延伸,对图书馆学学科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学技术人才,是新世纪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图书馆学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战略,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图书馆学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引进新的理论和技术充实和完善原有理论体系。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图书馆学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是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当图书馆技术工作的业务骨干,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由于不具备图书馆理论及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和技术研究中容易碰上诸多困难,不利于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措施就是加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采用各种形式,使图书馆员终身接受教育,造就一支信息时代高素质的专业图书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肖显静.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34—37

[3]赵新民.现代图书馆学流派述略.图书馆学刊,2001(4):54—55,60

[4]王正兴.网络时代图书馆学研究批评.图书情报工作,2002(11):4—6

[5]张金国.图书馆学研究:科学主义思潮的非理性倾向.图书馆建设,2004(2):11—14

[6]储流杰.图书馆学研究的技术化倾向.图书馆,1999(5):8—10,13

[7]陈业奎.质疑图书情报学的单向度发展.情报资料工作,2002(3):20—22

[8]蒋永福,陈丽君.人文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情报工作,2002(11):27—32

[9]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0]卢泰宏.图书馆学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4—10

[11]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2]周波.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热中的冷思考.图书与情报,2003(1):62—64

[13]赵春旻.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泛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62—72

[14]邱五芳.扩张与虚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50年反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14—18

[15]邱五芳.新世纪新视点三人谈之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挥之不去的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图书馆,2002(3):1—8

[16][美]F.W.兰开斯特著,郑登理,陈珍成译校.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7][英]詹姆斯·汤普森著.乔人立译.图书馆的未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8]孙维钧.论图书馆的消亡.高校图书馆工作,1998(3):8—10

[19]金晓莉.图书馆消亡论——网络时代的神话.图书馆学刊,2000(5):27—29

[20]丁道谦.图书馆的未来——评“图书馆消亡论”.图书馆论坛,1999(2):25—27,13

[21]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11—16

[22]张伟云.中国数字图书馆:一个并不轻松的选择.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