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 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 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 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环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 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 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 构成复杂, 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 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 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 且人员集中, 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 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员因素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 操作不规范, 仪器使用不当, 工作不到位, 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 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 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 协作能力差, 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 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 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 进行某些护理操作, 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 易引起医疗纠纷。

1. 3 管理因素 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如果心理调节不良, 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 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术因素 科技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 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 防范对策

首先, 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规范医疗行为, 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 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 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 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 加强业务能力, 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 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 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 多与其进行沟通, 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 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 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 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 检查并核对腕带, 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 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 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 责任到人, 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头进行交接, 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 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快速处理问题[7]。

3 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 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 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 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 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268-269

[3]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6(1):23.

[5] 赵时敏,徐景秦, 籍孝诚, 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0,1( 22):233.

[6] 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 2012, 34(2):185-187.

[7] 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7(12):57-58.

[8] 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22):75-76.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危重患儿密集、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场所,以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和高胆红素血症多见,集中了医疗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各种抢救器械,是体现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关键场所[1],因此要求NICU的医护人员应具备高超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早产儿越来越多,孕周越来越低,病种多样化及复杂化,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近年来由于我科不断发展,每年新入科护理人员不断增多,而对于初入病房的低年资护士,由于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对患儿病情缺乏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导致观察病情不到位,识别能力低,预见性差。由于缺乏经验,在遇到突发事件(抢救、死亡等)、病情变化快时就更束手无策。为了尽快提高新护士的业务技能,我们制定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及内容。

1职前培训

提供职前培训,使新进人员能尽快熟悉医院及科室工作环境、制度、流程及临床护理实践,确保适任临床基本护理。

1.1护理部制定全院职前培训计划和课程;护理部集中全院职前培训共2周,以新近人员手册内容为主。

1.2各科室制定专科职前培训计划和课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1)熟悉新生儿病房上班工作环境及制度、护理人员各班职责、护理工作流程。科室工作环境、制度、流程及临床护理实践,确保适任临床基本护理。第二阶段:4~6个月,(1)掌握常见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及常用药物剂量换算。(2)熟练电脑、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气管插管及其他有创管道的护理。第三阶段:7~12个月,(1)以专科基本临床能力适任内容为主。熟练掌握急救物品、仪器的使用,急危重病人的病情重点观察及护理,抢救的医护配合;(2)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2具体做法:

2.1带教

2.1.1一对一责任制的临床带教方式带教老师根据新护士培训目标及内容,配合护士长负责新护士的临床护理操作的技术指导。进入临床的3个月内,护士长安排带教老师对新护士实行一对一带教,3个月后,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了解新护士的适应能力。第1年,主要让其从事基础护理工作,护士长安排老师与新护士同一时间段上班,以便带教老师对新护士的护理工作继续进行检查与指导,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规范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及管理

2.2.1坚持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为此,当新护士经过岗前培训进入病房时,我们就设计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采取集中教育培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模拟操作、教学查房相结合[2],每周集中上课1次。并根据科室专科特点,设置制定各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训练计划。

2.2.2加强新护士观察能力的培养及指导观察能力是护士进入临床必备的基本技能,新生儿护理有别于成人及儿童,新生儿用肢体语言(信号)告诉我们自己的需要,这些信号包括婴儿的反应、兴奋/安静状态、活动情况、皮肤颜色、末梢循环、生命体征、生化血气检验结果等,对于新生儿身体信号的识别是一项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临床护理技能,是新生儿护理的专科特色。有经验的护士能够准确、及早识别这些信号,为患儿的救治赢得时间,为其未来的生命质量加分,相反,未经培训的护士经验不足。因此,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即识别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2.3重视护理查房,开展专科讨论坚持每月1次的专科护理查房,查房前做好讨论的准备。查房由专科护士主持,做好查房记录。这种主持查房的机会,在专科相对固定的高年资护士中人人均等,使每个专科护士都能得到锻炼。查房的目的不是走过场应付检查,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临床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并能够通过护理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和预防潜在的护理问题和并发症,同时,也是一次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专科技术操作的临床训练和实践运用检验。

3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新护士心理素质、职业信念和慎独精神

强调新生儿护士应具备下列的素质要求:(1)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耐心、细心。(2)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3)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4)具有良好的记忆力。(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热情,并加以引导,使她们心存仁爱之心,学会关心、体贴、爱护每位患儿,真诚地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积极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先进的仪器设备及技术,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

4科室鉴定与考核

新护士经过试用期后,每年考评三次作为一年后晋升注册护士评价。并由科护士长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及理论知识的考试。新护士本人写出书面工作总结,科护士长、带教老师根据其工作表现,征询大家意见,结合考试成绩,进行客观评价,保证新护士的质量标准。

5结论

通过阶梯式人才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分段培养,系统循环往复,目标明确,基本功扎实,有利于加快护理人才的成长。)由于注重新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管理,使新士的护理技术操作,专业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NICU护理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各自特长促其成长,各显其能,充分体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使科内人才辈出,同时调动了全科的积极性,形成彼此取长补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整体素质、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循序渐进的培训方法使新护士养成了观察勤、手勤、腿勤、嘴勤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科基础理论使护士在与家属的医患沟通及健康教育上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雅香,罗洁.护理工作的慎独修养与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8,16(6):380-381.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对其分娩结局及产时认知行为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孕晚期产妇84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分娩情况、产时认知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时认知情况、顺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顺产率,减少剖宫产率,提高产时产妇的认知行为,促进产妇身心早日康复,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产妇;认知行为;护理效果;分娩情况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3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主要与产妇对自然分娩认知缺乏、对疼痛的恐惧、焦虑心理等因素有关[1]。剖宫产如处理不当术后会产生子宫粘连、产后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产后出血是促使产妇死亡的四大因素之首,临床较为常见[2]。有研究认为,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孕晚期产妇,可有效提升自然分娩率,提高产时产妇的认知行为,临床效果确切[3]。探析产妇的最佳护理方法至关重要,我院对42例产妇实施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8~11月产妇84例,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24.9±3.2)岁。孕29~37周。将产妇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平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孕周、估计胎儿体重、骨盆测量结果、宫颈情况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包括:(1)心理干预。产妇常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恐慌、焦虑等情绪,对其心理教育要态度温和,有耐心,多鼓励开导产妇,循序渐进,尽量满足产妇的需求,使产妇稳定情绪,以乐观积极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分娩。(2)认知干预。开展分娩知识讲座,通过图片、宣教材料、幻灯片等对其分娩减痛精神法、呼吸式减痛分娩、临产征兆、心理调节、新生儿护理等进行互动式分娩教育指导。(3)疼痛干预。向产妇讲解分娩的过程、疼痛的持续时间,使其思想准备充足;同时进行呼吸式减痛分娩呼吸训练,使其疼痛力转移。(4)导乐助产。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导乐助产护士为产妇提供一对一的精神、心理、生理照护和支持,包括严密监测产程、适时检查宫口、分娩呼吸指导、按摩抚触等,并鼓励家属互动参与,直至产后2 h。(5)行为干预。宫缩间歇可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高热量流食,使体力增加,能量补充;讲解产前及产后排尿的重要性,产后2~4 h协助、督促、鼓励产妇排尿;如无法自行排尿,可进行排尿诱导,无菌导尿。

1.3评价标准产时认知行为内容评估指标包括分娩知识、分娩态度、产时应对等,每项20分;分娩知识包括基本知识、住院时间、生理及心理知识;分娩态度包括对自然分娩疼痛的认识、对剖宫产看法等;产时应对包括对产房环境的适应能力、分娩时的表现、分娩时的配合情况。密切观察两组的分娩方式、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时认知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表2)

2.3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表3)

2.4两组产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表4)

3讨论

妊娠全程有3个时期,妊娠早期为12周末以前,妊娠中期为13~27周末,妊娠晚期为第28周及以后。定期产前检查是确保妊娠-分娩全程安全性及胎儿健康的必要条件,包括腹部B超、胎儿心电图等[5]。目前虽鼓励自然分娩,但剖宫产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的指征主要有妊娠合并卵巢及子宫肿瘤、内科疾病、传染病、胎盘早剥、子痫、产道及骨盆异常出现难产等。剖宫产如处理不当术后会产生子宫粘连、产后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产妇过度恐惧情绪、体质弱、子宫病变、多胎有直接关系。目前除对产妇的常规护理外,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越来越受到国际的普遍关注。

本研究对孕晚期产妇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以与产妇进行交流沟通、启发为原则,通过对产妇进行知识宣讲、行为干预、疼痛干预、心理疏导、饮食和健康教育等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提升产妇对分娩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自然分娩比率,降低了产后出血量。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妇身心健康,获得最佳分娩效果的必备条件。本研究对产妇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时认知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顺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24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规范化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分娩质量,提高产时产妇的认知行为,促进产妇身心早日康复,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爱英,宋继芳.实施护理干预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299-3301.

[2]王存芝.心理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153-155.

[3]陈敬欢,钟淑琼,郝悦.护理干预对健康孕妇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702-703.

[4]彭少如.不同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216-217.

[5]姜梅.分娩知识宣教对孕妇分娩镇痛方法选择及产程时间的影响[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62-163.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围生期 健康管理 产妇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围生期是生命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出于此时期的孕产妇生理心理问题特别突出,如何提高围生期母婴生命质量并达到圆满结局,一直是产科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管理,可以适当消除产妇围生期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提高新生儿的质量。本研究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档接受产检并分娩的100名产妇进行不同方式的围生期教育指导,旨在探讨围生期健康管理对产妇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先将具体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建档接受产检并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50例,于我院孕妇大学接受全面系统的产前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及围生期常规护理外,并接受围生期健康教育管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50例,产前于我院门诊接受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及围生期常规护理。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纳入标准:①年龄22-35岁;②孕期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正常、无妊娠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③预测胎儿体重为(3500±250)g(根据产前末次超声检查提示的胎儿双顶径、股骨长、腹围进行计算)。[1]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组 除按常规于我院孕妇大学接受全面系统的产前健康知识教育讲座外,由一名护师进行综合健康管理教育。方案如下:①产前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孕期科学饮食、营养搭配、活动及休息的指导,如孕早期应补充叶酸,餐后适度运动0.5h等,讲解各时期胎动的不同特点,建议孕妇注意监测胎动,避免出现胎儿窒息的现象。向孕妇进行孕期妊娠生理变化的讲解并向其详细介绍分娩过程,强调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可影响孕产妇分娩的进展和结局,例如焦虑使产妇子宫收缩乏力、增加疼痛敏感性,加重产妇的恐惧和焦虑感,导致产程延长,孕妇产后出血和胎儿窘迫等。[2]减轻其分娩恐惧及心理压力。讲解孕期卫生与保健知识,避免出现尿路感染及肿块,强调定期产检的必要性。告知孕妇应密切观察有无双下肢水肿、阵发性头痛、腹痛、头晕、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谨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先兆早产等高危症状的发生,出现突发状况及时来院就诊。孕晚期告知孕妇及家属提前准备好分娩所需物品,指导孕妇如何正确判断正常与异常生理反应,对见红、破水、规律性腹痛有一定的认知与正确的理解,及时入院待产。②待产时详细讲解各产程基本知识和不同特点,在不同产程中如何配合及注意事项。建议产妇进半流食,及时小便,排空大便,促进产程进展。规律宫缩后按摩子宫以减轻宫缩痛。③产时指导孕妇如何利用呼吸法镇痛以及保持体力,密切监测产妇的各项生理指标,关注心理变化,不断安慰鼓励孕妇,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对分娩的害怕焦虑等情绪,使其建立信心,顺利完成分娩。对于出现剖宫产指征的孕妇,做好剖宫产术前准备。④产后及时告知新生儿健康状况,指导其进行母婴接触。医护人员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指导产妇应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营养丰富的饮食,服用铁剂和钙剂。指导母乳喂养,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出现异常如何处理,由护士协助母亲为新生儿吸吮,指导产妇自我护理与保健。密切观察产妇心理变化,给予持续心理疏导,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⑤出院后向产妇进行产褥期自我护理及新生儿护理的宣教。产妇应注意休息,及早下床,注意个人卫生,每日清洁外阴,预防产褥期感染等疾病,合理安排性生活,做好避孕措施,尤其是剖宫产术后的产妇,两年内注意避孕。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从哭声、大小便中判断新生儿是否出现异常,如何逐步增加喂奶次数,每日给新生儿在38℃水温下沐浴1次,沐浴后用安尔碘棉签清洁脐部,保持脐带干燥清洁,避免大小便污染。换尿布时用温水擦净臀部并用鞣酸软膏擦涂臀部,预防红臀等。建议产妇产后42天进行门诊产后回查,专业人员做好随访工作,提供24h热线电话,提醒产妇办理婴儿出生证明及婴儿预防接种手续,指导并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1.3.2 对照组 于我院门诊接受产前基本健康知识教育,入院后常规产程观察及护理,未进行围生期健康管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根据资料性质分别采用t检验及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负性情绪明显较少,生活质量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2。

表2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注: = 9.244, P < 0.05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注: = 9.208, P < 0.05

3. 讨论

分娩对产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应激反应,产妇缺乏分娩的相关知识,对产妇做好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围生期对初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对提高孕产妇及其家属们改善相关行为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增强围生保健意识,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专业有效的健康管理对孕产妇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均有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生负性情绪的孕产妇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围生期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管理,可降低孕产妇负性情绪的产生率,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病率。研究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围生期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管理,可显著提高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进入21世纪,卫生保健工作的中心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在围生期关注孕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有助于孕产妇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念,消除其对分娩的恐惧焦虑心理,减轻其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围生期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生期健康管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孕产妇产生负性情绪比例较小,生活质量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围生期对孕产妇健康管理可有效消除孕妇负性情绪,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展,张雪茹,于欣等.围生期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影响的研究[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3):320-322.

[2] Dunkel Schetter C,Tanner L.Anxiety, depression and stress in pregnancy: implications for mothers, children, research, and practice[J].Curr Opin Psychiatry,2012,25(2):141-148.

[3]张海红,产前产后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健康教育:2012,50(26):121-122.

新生儿护理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阳性母亲通过怀孕、分娩和哺乳把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导致婴幼儿早亡。因此围生期母婴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非常重要。方法 术前应用药物做好母婴阻断,术中医务人员注意自我保护,术后采取母婴隔离。结果 采用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治疗方案,使用奈韦拉平、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可有效阻断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结论 虽然药物的作用较为显著,但由于社会预防机制的不健全,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关键词】HIV阳性孕妇;分娩期;治疗护理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也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感染HIV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将HIV传染给下一代是导致儿童HIV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对HIV感染的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干预是降低儿童HIV感染率的有效方法。我院从开展此项工作至今,共阻断5例HIV感染的孕妇,在治疗过程中总结了一套特殊的护理程序及操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强烈要求生育,其中4例在孕早期初筛发现并确认为HIV阳性,于28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1例产时服药。孕38周入院,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B超、心电图均正常后,予服用奈韦拉平片200mg,2h内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婴儿娩出后1h内服用奈韦拉平片2mg/kg,并与母亲隔离。

1.2 手术方法及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麻醉医师选择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术式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时约1h~1h30min,术中失血约200~300ml,术前积极准备,手术当天先予抗菌药一次方行手术,术后使用二联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止血药、缩宫剂促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1.3 手术效果观察术后3天患者体温趋于正常,抗生素治疗5天,切口皮内缝合,观察1~2天出院。期间无产后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护理选择相对独立,远离其他病人、利于保密的专用病房及婴儿床。病房内有专用的体温计、血压表、胎心监测器及其它护理治疗用品。病人的排泄物及分泌物用5%优氯净液搅匀后放置1~2h;衣服、被褥给予1%优氯净液浸泡1h后再清洗,门窗、桌椅、地面等用0.5%优氯净液擦拭和喷洒。限制探视,呼吸道感染者不能进入。

2.1.2 心理护理由于HIV的传染性和危害性,给孕妇及其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孕妇或家属常表现出焦虑、忧郁、警惕、孤独、恐惧[1]。手术的成功与病人的情绪、心理、营养、抵抗力等密切相关。尤其处于分娩期的妇女,其心理表现往往错综复杂,特别担心胎儿被感染。因此医护人员首先不能歧视她们,应主动关心和体贴她们,多与其谈心,取得她们的信任,了解其心中所想及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争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在分娩期能得到亲人的照顾对产妇是极大的安慰,鼓励她们敢于面对现实,树立对生活的信心,稳定她们的情绪。

2.1.3 术前宣教积极做好产前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向孕妇及家属讲解HIV感染者与携带者的隔离知识和方法以及与手术有关的基本知识。针对性的讲解孕妇及其家属非常想要了解的知识,如:婴儿的最佳服药时间、剂量、方法,婴儿的隔离、喂养及检查、诊断时间等。

2.1.4 术前准备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术前一日常规手术部位备皮,并认真用肥皂水擦洗,保证术区周围皮肤的整洁。麻醉医师讲解麻醉的方式、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孕妇及家属表示理解并接受。术晨禁食禁水。

2.2 术后护理

2.2.1产妇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流血情况和手术切口渗出情况,严格按照产科术后I级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术后次日开始指导产妇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改为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饮食,以保证产妇恢复的营养需要。加强口腔护理,增进食欲;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及会阴清洁,每日用消毒液清洗外阴。协助生活护理,减少体力消耗;为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皮肤,增加感染机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采用留置针静脉输入抗菌素、止血剂、促宫缩剂等。为防止HIV通过母乳传给新生儿,不宜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隔离,并指导产妇正确回奶。

2.2.2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取出断脐后即刻用流动的温水洗澡,洗净羊水和血迹,避免损伤皮肤黏膜,增加感染机会。尽早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进行乙肝疫苗首针接种,选择合适的代乳品,正确人工喂养。按新生儿常规护理,做好隔离工作。

2.2.3 产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若母亲孕期采用的是无抗病毒治疗指针的孕期用药方案及分娩才开始用药方案,则母亲分娩后:继续口服AZT300mg及3TC1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一周。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口服单剂量NVP,2mg/kg,最多不超过6mg,同时口服AZT4mg/kg,每12小时1次。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4周;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达到或超过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1周。如孕期采用抗病毒治疗指针的用药方案,则继续按三联疗法服药:AZT+3TC+NVP.母亲口服AZT300mg+3TC150mg+NVP200mg,每日2次。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4mg/kg,每12小时1次。如果母亲用药时间达到4周,婴儿用药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需持续4周。

3 术后随访

我们对这5例产妇进行术后随访,对婴儿健康状况进行随访。1例不同意检测,1例不确定,1例未到检测时间,2例阴性。

4 讨 论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7000人,其中仅南部非洲地区每天就新增1500人。由于孕妇得不到有效治疗,全球每年出生的婴儿中有大约40万携带艾滋病毒。由于HIV感染母亲所生的婴儿2%~40%被感染[2],妊娠期妇女的HIV感染已成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在对育龄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育龄妇女HIV的流行以中非最盛。异性接触是流行地区感染最常见的方式。近几年,HIV感染新发病例的高发区在东南亚和南亚。如柬埔寨HIV感染率高达9.2%。泰国异性接触传播HIV的概率比美国和欧洲都高。异性传播是导致女性HIV感染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母婴传播HIV成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或有效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母婴传播率的危险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据报道美国1999年母婴传播接近11%,而最近则为5~6%,甚至

我院5例均采用择期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时间选择孕期为38~39周孕妇),这是因为阴式分娩及破膜时间延长可增加HIV感染率。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应用齐多夫定治疗并择期剖宫产术可最大限度减少垂直传播;同时也指出当HIV-RNA水平

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应尊重患者的隐私,但病历仍要求实事求是。要及时上报疫情。由于妇产科的工作特殊性,HIV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皮肤有破损者避免接触病人,医务人员接触病人要戴手套、口罩,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应戴双层手套、口罩、护目镜,要用消毒剂洗手,在手术时要避免被器械划伤和针头刺伤。若发生医务人员暴露,则应积极处理,尽快进行预防性阻断治疗。具体方法:最好在暴露1~2h内,佳息隐(茚地那韦)400mg每8h口服1次,拉米夫定每日早晚各口服1次,治疗时间为28天,服药期间注意复查血常规,并多饮水,大约70%可出现不良反应[4]。HIV血清学检查应该在暴露当日进行,6周、3个月和6个月后再重复检测,可以在1年后再检测1次。在此期间进行安全的性活动或停止性治疗,直到感染6个月后证明血清学阴性为止。综上所述,从HIV发现至今,对于妊娠妇女的治疗和垂直传播机制的研究及了解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应用已起到大幅度的减少婴儿感染率,控制HIV病程的作用,这在随访中已有2例婴儿呈阴性,且发育良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性预防措施,进一步做好PMTCT工作,HIV阳性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尚需积极努力!做为医务人员在帮助其分娩或治疗中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同时在暴露后1~2h内进行积极治疗,有助于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7:237.

[2] 杨筱韦,李力.妊娠合并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4):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