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 教学 策略

1.从数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看习题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中,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习题是数学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数学教学中,习题课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但同时,提到习题教学,我们就无法回避题海战术字眼,我们就不能对于数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数学教学中习题的重要性。

1.1数学习题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学生习题的解答情况既为教师下一步教学提供了目标依据,又为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们认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所安排的习题是科学合理的。但是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习题功能认识的错误性,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习题安排缺少度的制约。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有学生埋怨作业太难,难以解答。有些学生由于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不透,造成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生搬硬套公式现象,这样显然既达不到巩固、活化所学知识的目的,也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其次,对习题讲解的偏差。有些教师在讲题时,很少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喜欢过早提示,缺少耐心等待;直接讲解多,发散分析少;重视结果多,体现过程少。再有,对目标关注的限制。习题讲解不能针对全体学生,特别在课堂解题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在黑板上解题示范的同学,而忽视了下面学生的答题情况,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少数教学。

1.2数学教学中习题训练的不可替代性;

从数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习题训练的不可替代性,数学教学中关于习题的重要性也多有讨论,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体现数学教学的完整性。通常说来,习题往往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有目的设置的,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带领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一定技能技巧的重要过程。它既可以作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训练,又能作为深化数学知识认识的增长点,具有许多潜在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跳跃的一环。其次,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中,通过习题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再有,凸显教学评价功能。学生在数学习题训练中可能会表现出值得教师肯定的地方,但也可能存在着某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以便于学生通过习题准确发现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2.对数学习题训练中教师可选用策略的深层思考

2.1要求学生过好审题关;

在学生数学解题过程中,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数学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公式有所理解。但是,习题的设置往往有一定的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而且总是针对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的,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当学生试图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时,还有不小的难度,甚至解题结果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粗心,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不加思索,不能有效搞清题目的含义,未能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条件,这种急于求成的解题心理,往往导致部分同学拿到题目后立即写上一大堆公式,往往是自己也不知所云。显然,这是解题之大忌,也是解题中无从下手,甚至解答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要认真思索,不可随意想象,牢记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题目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找出、找准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题目要求结论之间的关系,才能运用所学到的数学概念和相应公式进行习题的解答。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在整个的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作为主阵地,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为此,要想帮助学生有效积累初中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其中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下探讨的主要课题。

一、运用数学情景,实现教学的直观化

比如在学习《走进数学世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数学情景创设,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下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图(①)为雅婷左手拿着3张深灰色与的2张浅灰色的牌迭在一起的情形.以下是她每次洗牌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用右手拿出迭在最下面的2张牌,如图(②).

步骤二:将右手拿的2张牌依序交错插入左手拿的3张牌之间,如图(③).

步骤三:用左手拿着颜色顺序已改变的5张牌,如图(④).

若依上述三个步骤洗牌,从图(①)的情形开始洗牌若干次后,其颜色顺序会再次与图(①)相同,则洗牌次数可能为下列何者?()

A.18 B.20 C.25 D.27

考点:推理与论证.

分析:根据洗牌的规则得出洗牌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各选项分析得出即可.

解答:解:设5张牌分别为:1,2,3,A,B;第1次洗牌后变为:1,A,2,B,3;

第2次洗牌后变为:1,B,A,3,2;

第3次洗牌后变为:1,3,B,2,A;

第4次洗牌后变为:1,2,3,A,B;

故每洗牌4次,其颜色顺序会再次与图(①)相同,

故洗牌次数可能的数为4的倍数,选项中只有20符合要求.

故选:B.

通过以上情景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推理与论证能力,让学生把握根据已知得出洗牌的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运用数学小游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在学习《体验不确定现象》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游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下仍旧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例如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装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标有数字1、2、3、4,另有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圆盘.被分成面积相等的3个扇形区,分别标有数字1、2、3(如图所示).小颖和小亮想通过游戏来决定谁代表学校参加歌咏比赛,游戏规则为:一人从口袋中摸出一个小球,另一个人转动圆盘,如果所摸球上的数字与圆盘上转出数字之和小于4,那么小颖去;否则小亮去.

(1)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出小颖参加比赛的概率;

(2)你认为该游戏公平吗?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请修改该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考点:游戏公平性.

专题:压轴题.

分析:(1)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两指针所指数字之和和小于4的情况,则可求得小颖参加比赛的概率;

(2)根据小颖获胜与小亮获胜的概率,比较概率是否相等,即可判定游戏是否公平;使游戏公平,只要概率相等即可.

解答:解:(1)画树状图得:

共有12种等可能的结果,所指数字之和小于4的有3种情况,

P(和小于4)=3/12=1/4,

小颖参加比赛的概率为:1/4;

(2)不公平,

P(和小于4)=1/4,

P(和大于等于4)=3/4

P(和小于4)≠P(和大于等于4),

游戏不公平;

可改为:若两指针所指数字之和为偶数,则小颖获胜;若两指针所指数字之和为奇数,则小亮获胜;P(和为偶数)=P(和为奇数)=1/2

通过游戏教学,考查学生对游戏公平性的判断.判断游戏公平性就要计算每个事件的概率,概率相等就公平,否则就不公平,同时,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延伸。

三、 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整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有效的数学生活情景的设置,推进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某校为了招聘一名优秀教师,对入选的三名候选人进行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两种考核,现将甲、乙、丙三人的考核成绩统计如下:

候选人 百分制

教学技能考核成绩 专业知识考核成绩

甲 85 92

乙 91 85

丙 80 90

(1)如果校方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同等重要,则候选人甲将被录取.

(2)如果校方认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比专业知识水平重要,因此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他们赋权后各自的平均成绩,并说明谁将被录取.

考点: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

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甲、乙、丙的平均数,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题意先算出按6和4的甲、乙、丙的平均数,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甲的平均数是:(85+92)÷2=88.5(分),

乙的平均数是:(91+85))÷2=88(分),

丙的平均数是:(80+90)÷2=85(分),

甲的平均成绩最高,

候选人甲将被录取.

故答案为:甲.

(2)根据题意得:

甲的平均成绩为:(85×6+92×4)÷10=87.8(分),

乙的平均成绩为:(91×6+85×4)÷10=88.6(分),

丙的平均成绩为:(80×6+90×4)÷10=84(分),

因为乙的平均分数最高,

所以乙将被录取.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用到的知识点是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同时,让学生明白课堂应该怎样去听、怎样去思考。

结语:

总而言之,抓好数学课堂教学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前提,学生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参与课堂的方法,才会有效地参与,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国清.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3:50.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难点;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72-01

所谓数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接受的知识。对数学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正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积极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利契机。顺利解决数学教学难点,对于坚定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难点的处理策略。

1.分散性策略

"分散难点"一直是难点教学的传统策略,这种策略就是将解决难点的过程分成若干个小阶梯,让学生经过努力逐步跨越这些阶梯,有步骤、分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后使困难得到解决。

案例: 某服装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我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考虑到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分散难点,在出示本问题之前,首先设计了"说一说"活动,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最简单的数学问题,抽象出了进价、利润、售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价+利润=售价),然后又设计了"想一想"活动,选取了利用进价和利润率表示利润的特殊事例和一般事例,先特殊后一般,学生很容易掌握。这就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铺平了道路。当学生设出未知数列方程时,似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活动1)说一说

师:一只签字笔的进价为0.8元,要想获得0.2元的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元?

生(齐):1元

师:你能说说进价、利润、售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生1:进价+利润=售价

(活动2)想一想

师:一件进价为40元的商品,如果售出后盈利20℅,那么商品利润为多少元?

生2:8元

师:怎么算?

生2:40×20℅=8

师:一件进价为X元的商品,如果售出后盈利25℅,那么商品利润为多少元?

生3:25℅X元

师:一件进价为Y元的商品,如果售出后亏损25℅,那么商品利润为多少元?

生4:-25℅Y元

师:你能说说利用进价和利润率求商品利润的方法吗?

生5:利润=进价×利润率

(活动3)例题演示:(多媒体演示)

(活动4)分析解答:

师: 两件衣服共卖了120元,到底是盈是亏就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即两件衣服的进价是多少元。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反之就盈利.

生:听讲领会

师生互动(教师演示问题串,学生填空)

解: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x元,那么它的利润就是25℅X元;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列得方程x+25℅X=60解得x=48元

设亏损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那么它的利润就是-25℅Y元,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列得方程y-25℅Y=60,解得X=80元

解得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y=128元,而两件的售价是 60+60=120元,进价大于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

2.数形结合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那是无法想象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而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才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在乐中学习就会把学习看成是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和愉快的体验,就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学生在理解对角线的概念时,常常忽视“有公共顶点”,“两条射线”等条件,为此,可举反例:①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②有公共顶点的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角。当教师提出一个反例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为找出反驳的例子,主动地思考、分析、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讲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勒斯用一根棍棒测出金字塔高度的故事,以此引入新课。趣味式的课堂引入,能引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思维活跃,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再如,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直线、射线、线段的原形:笔直的铁轨、手电光束、琴弦,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到这三种基本图形,接着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启发学生举例谈直线公里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显示相应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认识图形、研究图形的兴趣。

二、组织小组讨论,促进高层参与

新课改倡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必要的小组讨论,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收到良好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为他们的讨论做好充分的组织。首先迁移铺路。因为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恰当切入,有序地展开。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正确的。这样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有的说,才能听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达到高层次的参与,确保讨论之后人人有收获。例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先在课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体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特别强调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象限等基本概念,反复强调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谁能说出教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非常随便,所以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着举手。完成这一程序后,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教师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竞赛的形式,互相提问题解答。这些题目有:甲方某生站立的坐标是什么?给出一个坐标请对方某生去站立等等问题。两组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训练了难点,也尽量多地提问了差生。最后的考查是教师让学生抽取写有实数对的纸签去找坐标或扔出石子让学生读出石子的坐标,结果95%的学生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气氛活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数学是一门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学科,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有效提间的方式来进行学生这一能力的锻炼。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语言,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做好教学中的提问环节。

1 提问要遵循渐进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由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数学课上,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使学生处于“愤悱境地”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起到导向作用。

3 提问要有目标针对性

提问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问题,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

4 把握提问时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成功教学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第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第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第三,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补充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排一起、女生排一起”;“好比是超市卖东西,生活用品归一类,零食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