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志刚,张琼辉.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生态系统 儿童 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机制

儿童心理问题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也是儿童与外界进行交流和相互作用的基地[1],因而加强对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探讨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36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60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185名,女生175名,年龄在7-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9.2±0.8)岁,其中小学三年级124名,小学四年级136名,小学五年级100名。经检验,所有被试在性别、年龄、年级等一般资料上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家庭生态系统包括父母、家庭环境、儿童三个变量,其中父母子系统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调查,包括11个因子;家庭环境子系统包括家庭类型、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特征等,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进行调查,包括情感表达、娱乐活动、文化知识、组织程度等10个分量表[2];儿童子系统包括性别、年龄、个性等变量,采用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CPQ)进行调查,包括乐群性、敏感性、兴奋性、自律性等因素。并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CBCL总体T分或因子T分超出正常范围即为行为问题[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

2.结果

2.1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通过对360名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共检出62名存在行为问题,占17.2%,并根据此分成健康组(n=298)和问题组(n=62),两组在CBCL所有问题的行为因子得分和总分上差异显著(P

2.2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父母子系统上看,两组在父母教养方式、父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家庭环境子系统上看,两组在亲密程度、矛盾冲突、情感表达、独立自主、文化知识、成功倾向、娱乐活动、组织程度、道德宗教、家庭控制10个分量表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2.3建模分析

对于健康组,父母子系统、家庭环境子系统和儿童子系统对心理问题的形成起反向作用,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0、-0.10、-0.10;对于问题组,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对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正向作用,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14,儿童子系统对心理问题的形成起反向作用,偏回归系数为-0.12。

3.讨论

对于健康儿童而言,家庭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均对其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抑制作用,而且父母子系统影响作用比家庭环境子系统和儿童子系统大,这充分说明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据相关研究表明,三个子系统之间呈正相关[4],说明三个子系统存在相互依赖,一个子系统中的因子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抑制,各系统的其它因子会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以保持结构的平衡。

对于问题儿童而言,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对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正向作用,而且父母子系统正向作用更大,也说明父母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儿童子系统对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起反向作用,但这种负向作用与健康儿童并不相同,其只是儿童通过过激反应或消极抵抗等方式在低水平上的抗争。鉴于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的正向作用,应该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并且要多管齐下,打破儿童子系统的孤军奋战,实现家庭生态系统的重构[5]。

总之,家庭生态系统中的儿童子系统对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抑制作用,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对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正向作用,家庭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均对健康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起抑制作用。要从关键变量入手,对儿童心理健康进行预防和干预,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家庭生态系统的重构。

参考文献:

[1]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210-213.

[2]李守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及教育对策——以家庭生态系统为视角[J].学理论,2012,1(29):71-72.

[3]李高明.她正常上学了——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12,1(3):419-420.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第3篇

儿童喜爱体育运动是因为体育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的,游戏使幼儿的基本活动,爱玩又是儿童的天性。沙托说:"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而不是别的什么。要问儿童为什么玩耍就如同问儿童为什么是儿童一样。"体育游戏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待挖掘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来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科学适合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增进幼儿健康的一种积极手段。儿童体育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 体育之于儿童的身体和运动机能

体育是儿童体能的获得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国运动与体育教育协会将体能描述为"体能是指有能力执行日常任务,且精力还能留下来享受闲暇的活动及供应紧急的需求。对于体能不佳的人可能无法承受、且持续进行的耐力,是身体健康和福祉的主要依靠"。体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试想,一个体能微弱的人又何来闲暇从事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体能是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先行官,体能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发展运动技巧。

1.1 身体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免疫力有较强的作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功能、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及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研究表明,每天运动30到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相对增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对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协调身体各组成成分的比例。健康的身体是各项指标按比例计算得来的,包括脂肪、肌肉、组织、骨骼。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肥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不运动的学龄前儿童比起喜欢运动的学龄前幼儿在进入小学一年级阶段,其身体脂肪含量增加4贝以上。体育锻炼是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1.2 体格与身体发育

身体运动对儿童的许多器官、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影响较大的是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

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主要在骨骼、肌肉和关节上。儿童的骨骼在不断地骨化过程中,适当的身体运动能偶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使儿童骨骼长长,长粗,具体表现为儿童的骨骼更加坚固,骨骼向纵向生长,儿童身高增加。儿童经常参加适当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强儿童肌肉组织的功能,使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发展。除此之外,适宜运动还可以活动和锻炼相应部位的关节,从而提高关节的稳固性,加强对关节的保护作用,最终达到增强关节牢固性的目的。

儿童的心脏发育不够完善,血液输出量也就相应的较少。身体运动加重儿童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而适宜的负担反而能对儿童的心脏和血管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儿童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发育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经常到户外参加适当的身体运动,对维护呼吸系统的健康、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价值。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儿童呼吸器官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从而有助于抵抗呼吸道疾病。适当的身体运动还可以有效增大儿童的肺活量,并且有助于儿童的肺部健康。

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神经系统对于身体的运动起着支配和调节的作用。适当的身体运动能够使儿童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更加灵敏,尤其是在在运动技巧上,体育运动往往与平衡、敏捷、协调、力道、速度、反应时间等有关。维持平衡是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平衡能力对于保证人体完成各项动作,以及站、立、行非常重要,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平衡能力具有改善作用,提高人体对身体变化时的调节能力。 经常性适宜的身体运动能够是儿童的各县身体动作更加敏捷,反应速度快,促进各个神经功能的协调良好配合,有助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健康。

身体运动除了对儿童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外,对儿童身体其他的器官、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幼儿参加适当的身体运动,能够加快胃肠的蠕动,有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时,也能增加幼儿的食欲。身体运动对整个有机体起到锻炼和促进的作用。

2." 体育之于认知 " 对自我的认知

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自我评价,一是他人评价。幼儿处于何种环境和具有何种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这将成为以后个性发展的基础。对儿童来说,年龄越小,身体活动的能力越成为其自我评价额一项重要指标。儿童是从体验中得到自我评价结果的,他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回味在过去的时光中取得的成就、所获得的能力以及各种行为方式而获得自我意识。通常情况下,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去做某些事情并且成功完成,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得幼儿对自己产生积极地自我评价。同时,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儿童会经常得到父母、老师和他人的称赞和夸奖,这些他人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除此之外,儿童还能从对自身行为的观察,来自感觉系统的信息和与他人对比来获得自我概念。

对于儿童,积极的运动体验的最初贡献就在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真实的充满成功希望的自我概念。在父母和老师们的正确引导下,儿童也可以从他们的实际才干和技能中独立的形成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对于幼儿来说,不了解的事物很多,于是周围各种事物对幼儿具有吸引性,幼儿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幼儿就不能够平静下来,必然会具体的直接付诸行动,也就是亲身体验与探索。皮亚杰的认识阶段论认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通常会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包括简单的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事物。儿童最初的精神发育首先是建立在运动和感受的基础之上。在最初阶段,他们是通过感受、亲身实践的行为与动作,以及他们的身体来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了解。

儿童利用所能掌控的物质材料对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检验,这些活动使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周围环境。身体和运动的体验往往是和对物体的体验、认知联结在一起的,这些物体是儿童所摆弄的对象,或者说是他们玩耍时所用到的工具。伴随着游戏的进行,儿童回自觉或不自觉的认识到他所摆弄的物体的特性,随之,儿童能够获取的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越多。

4." 运动对智力的意义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程度,是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研究证明,手和手指精细的、灵巧的动作,能把大脑中某些赋予创造性的区域激发起来,从而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适当的运动还能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这对正处于迅速发育、不断完善的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来说,无疑是相当有益的。此外,儿童在学习体育游戏和动作技能的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指导和对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智力的活动。所以,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而且还能发展儿童的智力。

5." 体育之于社会性

要想能够在一个社交的共同体中得到发展,儿童是离不开其他儿童的。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组成的小组里,存在着大量相互帮助、彼此学习以及互相借鉴或模仿的技能的机会。在此,运动和游戏最适合不过的。因为,在运动和游戏中包含着大量要求儿童和他们的同伴一起去协商、解决冲突、担当主角、协调和承认游戏规则的情境。

在这些体育游戏的情境中,儿童需要与同伴相互合作,需要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建议,需要克制自己独占、为所欲为的任性,需要具有一定的活动技能和合作的态度,需要有竞争、取胜以及团体的意识,需要遵守体育游戏的规则,需要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等,这些,也都可以在儿童的运动活动中逐步加以培养和训练,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幼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和独立。在游戏中浮现出来的问题往往是一个机会,一个去检验社交行为的基本规则的机会。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学到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受用终生的。

6.体育之于心理健康

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科学、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活动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前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到提高我国未来社会人口素质的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与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这两者却有着密切的关联。体育运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坚强的个性,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会起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增强学前儿童的竞争意识、独立表现意识、群体意识等。同时在体育运动的带动下, 学前儿童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还可以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儿童天生好动,他们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形成、发展和完善各种心理素质, 如知觉、感觉、意志、注意力等。在剧烈的运动中,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思想上的高度集中,视听器官及肌肉、骨骼等本体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能够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运动中的规则、角色的变化、合理的冲撞及成功与失败,使儿童体验到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尚未能体验到的能力。另外在体力和智力上,儿童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体育教育者应该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并且给予肯定,不予约束、压制。在教学上以成人的方式来对待儿童, 这样才会使儿童对体育感兴趣。在这种兴趣的促使下,发展儿童健康的身心。

在儿童的情感世界中, 虽然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的烦恼和压力,但是他们也会因遭受挫折而焦虑、畏惧、积郁,也会由于父母过多的溺爱而产生叛逆的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或是其他途径让儿童宣泄,然后再通过教育、说理、解释等方法来解决,这样对纠正儿童偏异的行为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体育活动是一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手段,它的内容和形式与儿童先天好动的行为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的社会性也与儿童的积极探索社会的心理发展特征是相符合的。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进行科学的学前教育和训练,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刘馨,霍利岩,运动中成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 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第4篇

2004年第7~8期《学前教育研究》姜勇《发现区角――当前幼教改革的误区及对去教活动价值的新思考》中讲到:由于主体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往往都是事先拟定的,并且教师再教育活动中面对的是全体幼儿,因此一般很难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即时的调整,很难做到在主题活动中对每一位幼儿的充分观察与关注。而区角活动则不同,它是一种个别化、小组的教育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每一个儿童,因而能充分地观察幼儿,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水平即时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适宜每个幼儿的需要。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通过不断地观察,促进其自我反思与成长。观察的内容一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二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过程,分析幼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这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

评课内容的定位:基本维度和核心话题并行

2007年第11期《学前教育研究》吴巍莹《充分发挥评课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讲到:幼儿园评课的基本维度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幼互动等方面进行,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特定年龄班的发展规律,是否对幼儿构成了认知挑战;教学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是否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学活动中实际达成的目标与预设目标是否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否合理;2.教学内容是否符合特定年龄阶段幼儿的接受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否存在一致性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超载或匮乏现象。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既有的生活经验,是否能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3.教学组织中各环节是否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环节之间是否清晰合理;教学节律是否适宜;时间安排是否科学;环境和材料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儿的学习;4.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晰、准确,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西考教学策略的使用是否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发会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调整教学策略;教师是否对幼儿的现实需要、兴趣、活动投入度、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关注或有效的忽略;教师的评价是否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5.幼儿是否高投入地进行活动;师幼互动是否积极有效;师幼之间能否对彼此的反应给予有效的反馈;同伴之间是否有充分互动的机会,幼儿是否形成和巩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针对肥胖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2006年2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陈曦、邱行光、杨式薇、黄艳春、杨闽燕《7岁一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因素分析》中讲到:婴幼儿的肥胖主要是不良饮食行为造成的,而儿童饮食习惯在很大方面只从婴儿期延续而来,婴幼儿饮食行为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养育观,只有成人具有正确的态度,才能培育子女有良好的习惯,所以儿保工作者要加强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的教育,且应通过政府职能利用社会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向大众宣传肥胖的危害性和合理、科学、均衡饮食营养知识和行为培养知识;另方面广大妇幼保健工作者要把防御、降低婴幼儿肥胖作为己任,通过孕期保健指导孕妇合理饮食,防治巨大儿出生,通过婴幼儿系统管理和定期体检,辅导家长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体重增长偏离和肥胖儿童及时管理,定期检测体重和食量变化,使儿童体重回归到正常范围,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影响郊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进行的研究,均强调“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排他性”。本文中“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即指在了解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能够科学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将综合性的知识内容生活化地贯穿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等方面的能力。

(二)与学前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均紧扣住“核心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各高校而言,“专业核心能力”是每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内涵。“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服务于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前期准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践巩固与检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及提升策略

作为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沃土”的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及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要能科学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本文将对照《标准》中学前教育核心能力相关内容,与《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核心课程选择与设置、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确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般都是各种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儿童服务相关的单位。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卫生与保健知识等,具备相应设计与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的专业技能,具备处理其他事情的综合素质。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七项专业能力。但因专业核心能力具有“排他性”,以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突显幼儿园工作保教结合、游戏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方式及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所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意义,幼儿园教师的核心能力应该聚焦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在《标准》中,与之相应的“核心能力标准”分别是:第一,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第二,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即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即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方案》对“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不同维度划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学教育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能设计并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朗诵优秀儿歌、会讲优秀儿童故事、会唱优秀的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幅好画、会写一笔好字、会制作幼儿玩教具等。对比分析《标准》与《方案》中关于“核心能力标准”的目标及内容,发现核心能力目标与范畴均存在差异。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突显“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在《方案》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第一,“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方面,在《标准》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与幼儿互动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中则未将该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仅强调“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更多侧重于“职业核心能力”。第二,“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因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等,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学习是贯穿其一日活动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之一。而《方案》中,并未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培养作为其专业核心能力其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方面,《标准》中强调,支持和引导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方案》中既没有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也未将其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而是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忽略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大特点。可见,《标准》中强调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紧扣住“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而确定能力目标及内容范畴,比《方案》中相应内容更加全面,这可为新版《方案》修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选择与设置核心课程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它决定着是否能够为选择相应专业内容提供依据,决定着是否所有的课程内容均能科学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等开展。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必须围绕“核心”展开,即所谓核心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安工程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基于此理论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培养准学前教育教师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尤其加强以各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为基础,培养每一位学前教育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同时,因为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即将面对的工作的复杂性,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还要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准学前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经对《方案》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与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等。在《方案》中核心课程更多地围绕着每一位准学前教育教师即将面对的幼儿及幼儿教育进行设置,忽略了在《标准》要求下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秉持“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仅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准则与规范,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与细心等,这就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心健康的。尤其是近年来虐童事件的出现,更应该让我们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所以说,在《方案》的制订中可以参考《标准》及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应该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它将很大程度上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三)丰富核心能力评价方式基于对“教育评价”内涵的了解,可以将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的理解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满足社会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程度所作出的判断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评价分类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第一,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方面,根据《方案》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周期,应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内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是否均达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进行阶段性评价。在毕业前,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毕业综合考试,主要测评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体的技能项目,如舞蹈、钢琴、手工、简笔画等是否能够达到考核标准。第二,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方面,每一门理论课程的考核均属于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通过对实践课程环节———见习、实习、课堂实践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反馈等均属于实践评价。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理论、实践考核都可作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达到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重要评价依据,是检验《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各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很好衔接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