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史书记载、东晋顾恺之是最早用中国画表现雪景的画家,从唐代《贞观公私画史》和《名画记》中的图录,介绍绘画一幅《雪霁望五老峰图》说明1600多年前就开始对雪景进行描绘遗憾没有留下遗迹。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也留下传世之作《雪山红树图》。传统雪景画到了唐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唐大诗人画家王维,运用丰富的联想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利用大面积渲染的“留白”,造成了积雪的清新、蓬松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唐以后各代画家都纷纷创作了大量的雪景作品。五代赵干在《江行初雪图》中首次应用“弹雪法”来对飞雪进行动态描绘、丰富了传统雪景画的表现手法。至此,就构成了了中国雪景画描绘动态和静态的全部技法,而后的雪景画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渐渐有变化,但表现雪的技法没有什么进展,到了现代的画家中,出现一些中国画肌理技法(压印法、皴染法、拓印法、涂蜡法、喷洒法、冲洗法等等)绘画留白这是古人早就提出的问题,也是最高难度的中国画技法,但由于它的难度太大,从古至今没有完善,特别是在表现浩瀚的冰雪世界中,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线圈,稍加皴法,渲染周围,中间留白,比如画山即是如此。在表现千枝万丫的树木落雪,几乎毫无办法,甚至不少古代作品中,明显看出他们不得不在树枝上用白粉画(提)雪。而当代用矾画冰雪解决了以上问题。
中国冰雪画拓荒者于志学被评为白银世界三斗墨,黑水弯头一勺霜。于志学的冰雪山水,就是美术界因审美范围扩大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中国山水画艺术。他于1960年开始研究,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终于创造出一系列表现北国风光“冰雪山川”的独特技法。如“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等,传统中国画所没有的技法,描绘出冰封雪飘的北国奇境。带给世人一个晶莹透明的冰雪世界。于先生坚持”笔墨之探索必系山川之写照“,坚持师法造化,既要扬弃传统笔墨不适合于冰雪画进行创造的一部分,又要发扬经过历代画家反复实践验证过的深刻认识。这就是中国冰雪画的可贵之处。传统画家是用喧染方法表现雪景,这样画出的缺乏厚重感,于志学画家画冰雪山水是直接画白,也就是在白纸上画白,要解决这个高难度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调剂”。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得出画冰雪最理想是矾水加轻胶,因为它可以出现一道矾水水痕线,这条白线是冰雪山水画技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传统技法表现博大、雄浑的冰雪世界,难度就更大了。在这一点上,于志学的冰雪技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冰雪画艺术从表面看已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形态模式,却在骨子里从内容到形式是继承发扬了民族绘画的精华,创造性地解决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中国画的用矾来看,传统方法制作熟宣纸,主要手段也是用矾水浸刷,使生纸变熟纸,也就是改变生宣纸的易渗透性。过去很多画家画工笔画,所用的熟宣纸便是这种矾宣。它的缺点是易脆裂 变黄。如果嫌渗化太快,控制不住笔墨时,可把宣纸单张悬挂一段时间,经过空气的氧化,慢慢的纸张便不那么渗化太快,这叫风矾。古人在传统技法中谈到用矾,主要是局部用矾水处理,使其不渗进墨色,但作品却不多见,傅抱石的风雨作品,多用矾画雨丝,然后用墨色渲染因矾痕或多或少地被色墨覆盖,矾迹变不变黄也无大碍,画中用矾不加其他颜色,为画白而大面积的用矾,肯定会有后患了。宣纸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檀皮的木材,经过粉碎漂白后制成,这样的宣纸中的漂白剂与矾,再加之长时间的空气氧化,特别是季节变化的干湿运转,到最 后可想而知。过去画冰雪的时候,就是利用矾水的这种性能,先用毛笔醮矾水画冰雪,因为它不吃色和墨,画其他地方的时候,冰雪就出现了。
【关键词】工艺美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5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83-01
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草原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内蒙古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蕴含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反映出了内蒙古草原文化独特的文化。内蒙古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与此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价值,是将人类审美与实用融为一体的创新产品。
一、内蒙古工艺美术的品种及几大特色
近年来,内蒙古的工艺美术业不断发展,其衍生出来的美术品不仅仅是草原民族日常生活用品,也是一种生产用品。生活用品主要有民族特色服饰、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碗筷酒具、各种挂饰摆件、蒙古包以及皮艺等;而生产用品主要有运输、挤奶以及剪羊毛、烙马印等。结合对内蒙古美术的相关普查报告结果,可以将工艺美术品按照材质进行分类,包括草木、混合材质、皮革以及骨角等。其中,金属工艺品主要包括马鞍子、各种摆件、蒙古刀等美术工艺品。金属工艺品的特点就是工艺十分精湛,且外部图形也较为富力。蒙镶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其做工精美,蕴含着浓郁的特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金银制品的制作中[1]。
二、内蒙古工艺美术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工艺美术业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传统的工艺美术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此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创新和传承。
在传承方面,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是一种传统的技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积累着精华,而这种精华该如何传承,怎样从草原文化的角度解析这种技艺;在传统工艺美术中,怎样将经典传承下去,更好地将草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怎样结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精湛工艺传承下去,这些成为了内蒙古工艺美术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整体地进行观察和分析[2]。
在创新方面,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是传统的内蒙古工艺美术品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动力。群体创造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工艺品的设计师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设计师。工艺品就是产品,而产品的用途就是方便自己和大家使用。现代内蒙古工艺美术产品虽然样式繁多,但是设计师缺少对草原文化的理解,也缺少生活实践,其设计产品能否满足草原民族的需求,能否符合人们的审美,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三、内蒙古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想要发展创新,首先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先传承才有之后的创新。
首先,传承方面。对于内蒙古的工艺美术来讲,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草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其发展是随着草原文化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工艺美术产品不仅仅需要满足草原民族的生活生产需求,其内容需要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理念,产品是草原民族精神寄托的表现。因此,在文化层次方面,工艺美术品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其次,创新方面。工业美术业的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首先需要对草原文化蕴含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草原文化是工艺美术业的设计源泉,工业美术的发展需要对草原文化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草原民族的文化形式加以理解,以此为核心,将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不断创新,进行深一层的艺术创造;在形式创新方面,将创新逐步融入到产品的创作理念中,结合时代的特色,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技艺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引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创造工艺,例如,在银碗的制作上,可以应用数控技术进行银碗的雕刻技艺,不仅能够保持特色,增加艺术效果,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
四、结语
内蒙古工艺美术业是草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承方面,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技艺都需要以传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刻感受草原民族的精神,在对设计的阐述及技艺方面寻找新的途径。除此之外,可以制定相关的美术品保护条例,保持内蒙古美术工艺品的个性生产,促进工艺美术业草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庆著.内蒙古自治^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J].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 经验学习 创意人才 创新发展 企业培训
一、学习是永续创新发展的竞争力
学习(Learning)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学当中有关学习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的制约学习和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学习这两大理论,而依据这两大理论,学习有两种定义:一是行为学派学者的定义,学习是指个体因经验(直接或间接)而使得其行为产生持续相当时间(持久性)的改变;二是认知学派学者的定义,学习是经由经验的历程造成认知上的相当永久的改变。两派学者在学习历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观点:增强论、认知论。增强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主要包含了古典制约与操作制约论。增强论主张学习时行为的改变乃是刺激与连结的结果。认知论则主张复杂学习过程是一项认知的过程,必须作出判断与观察,或是进行心智活动。
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从行为学派转而倾向以认知学派理论为主要观点,认为个体才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学习者需要主动积极地将外在刺激予以知觉、练习、储存于记忆中。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类特质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是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而大部分的认知论是发展性的,皮亚杰是此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学习是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智力是由结构、功能与内容三个要素所组成,而智力的发展便是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具有五项特性:关连的,认知的发展与现存的知识有关连性。功能的,个人对外在的刺激有两项功能,即适应与组织。适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为环境的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组织则为个体在处理周围事务时,能综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辨证的,个体发挥适应功能时,将因环境需要而产生两种彼此互补的心理历程,即同化与调适。同化指的是外在的讯息与内在知识相结合,而调适代表现有知识加以改变并结合新知识,个体能适应环境,那就表示他的认知结构或基模的功能能够在同化与调适之间维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内发的,认知发展的动机是源自于个人内部的。阶段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
Piaget的认知理论是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必须去面对不同的意见,通过同化与调适等过程,使认知能力获得提升。亦即人们在不断的团队互动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此可促使个人认知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团队绩效。因此通过团队学习,人们有机会探知并加以整合,以获得全新的、周延的看法,使问题更有效率的解决。亦即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将新讯息纳入现有基模的过程,并能够理解新知识并且结合融入既有的知识或认知结构。而调适(accommodation)则是修正原存在的基模,此过程能够改变既有的认知结构或基模。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是从信息的处理着手,认为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处理信息的方法。讯息处理中的心理运作是交互作用的复杂历程,讯息处理非单向进行,而是在个体和刺激之间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环境中原属于物理事件的刺激,影响到个体的感官时会先转换为生理事件(神经传导),而后经输入而产生感官收录,讯息转换成为心理事件的开始。个体之所以能收录该刺激,是由于该刺激的特征与个体长期记忆中既有的讯息或知识存有连带关系。这现象正好符合个体适应环境时以既有经验为基础处理新问题的原则。
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说明学习的模仿过程,又称为观察式学习或称模仿学习。成功模仿的步骤有注意、保留、动机与展示。社会学习论之集大成者是班都拉(Bandura),班都拉从社会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学习是通过个人与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经由社会的交互作用,运用增强、模仿与认同作用而实现自我增长,建立个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学习论结合了行为学派的增强论与认知学派的认知论原理,分两层次说明行为的变化。第一个层次是以操作制约学习与行为塑造原理来解释人格结构中较为简单的特征与行为,此层次的学习可以称作增强学习;第二层次则兼采用认知论的原理,解释个体经由对他人行为的模仿、认同,而后内化,此层次包含了模仿学习(learning by modelling)与认同学习(learning by identification)。
二、创新是可以培训和学习的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性竞争能力。政府与企业等机构都已认识到,只有通过经历与学习,知识才能创造、累积、转移与传播。学习已成为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影响因素,也是永续创新的重要基础。由于人力资本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人才培训已经成为各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基础工作,创意人才更是企业拓展的原动力。
创新(innovation)是将有用的构思予以产生、采用,进而执行。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是指新产品的产出、新服务的出现及创造出新产品价值的能力,而此产品价值可促进经济利润的增长。创新能力(innovation competence)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同时创新也是组织经营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上述的定义,可将创新能力分为产品创新、制程创新及服务创新三个方面。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这位具有洞察力的未来主义者曾明确表示:他反对所谓创新是灵机一动的想法,并认为创新是可以培训和学习的。其在1986年所著作的书中多次阐释创新的内涵,并在1985年所著作的《创新与创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书中强调,要以比较完整及系统化的方式学习,并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求变,在推动培训质量系统同时,强化培训绩效。
由于创新必须通过创意而实践于企业运作当中,因而,创造力是创新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与基础。创造力(creativity)指产生新奇又有效能的创意。个人可以通过互动或刺激得到替代经验而学习及成长,而心理学家Bandura更认为,个人自我的评量与调节是个人行为的大部分来源,而它是由环境所回馈而来的。Amabile(1997)更加主张创造力形成创新能力,而组织的资源、激励以及管理作为则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创造性环境是组织产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影响因素。
三、个人创造力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根据Amabile,T.M.(1996)创造力成分模式(Component Model of Creativity),个人创造力包括个人内在工作动机(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专业(expertise)以及创造力相关技能 (creativity-relevant skills)这三个方面。
1、内在工作动机。内在工作动机来自对工作本身的喜爱与兴趣。个人创造力受到内在动机所驱动,若组织成员感受到工作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令人满足的、具挑战性的时候,将会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而更加专注于工作,进而产生创造性成就。而组织成员的内在工作动机往往受到组织情境的影响,在提案审查过程中可能无法说服主管与同僚、或饱受批评而受挫、或受限于组织的无效率、或人际关系不良等等都不利其发挥创造潜能。个人创新动机也会受到自我的创新效能感所影响,创新效能感源自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自信能完成工作的内在工作动机程度。Bandura指出当人们论述特定工作或任务之效能感时,可使用该特定工作的效能感来描述,如爱迪生的发明效能感(Edison's Inventive Efficacy)。社会认知理论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于个人的认知、动机以及心理决定等历程,并对其行为活动的选择与绩效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在从事特定工作历程中具有较高的自信,并因此获得成功。
2、专业。专业是个体知觉新知识以及整合外在知识之价值、同化该知识、转换以及商业化地应用该知识的能力,是逐步累积发展而形成的。如果缺乏专业的知识,就会破坏原系统功能,产生负向的功能性破坏。因而,个体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从而通过认定、同化以及利用外在的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产生创造力。
3、创造力相关技能。Jantuen(2005)综合近代有关创新的研究与文献,发现创新均强调对于外在知识的应用能力。所谓应用能力需要通过认知的历程,也就是采用创造力相关技能。例如,创造思考法的整个过程主要包含界定问题、接受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找出最佳方案以及付诸行动。从心理认知的改变而论包括结合新的想法、新的关联、新的意义、新的应用方式。就过程而言则包含的技巧有:集中焦点、把握要点、扩展要点、提示想法、列举奇想、自由幻想、综合妙想、统整构想、强化构想与激励构想。例如,通过譬喻原则(analogy)或是洞察(insight),将某些情境的创意转换应用于其他情境,亦或从一般习以为常的习惯中,觉知可以应用的构想。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创造力的产出结果即是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或基模(schema)的转换。
综上可知,通过个人学习、累积及交互体验式学习与企业培训,企业才能在拥有创造力的基础上,与企业资源配合而产生更多的正面创新。专业需要通过学习与培训而获得新知识与新技术,企业的培训与发展对于员工而言可增强其专业能力(competency),对于组织而言其是强化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与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经历、持续的学习与培训,能强化员工专业能力,促进员工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其组织创新能力。
四、体验式学习的启示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我们都要不断从经验中学习,但如果没有不断反思我们从学习中得到的观念、假设和理论,挑战它们的真实性和可能性,我们的能力一定会大受限制,致使经验不能转化成有意义的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学习理论,它结合了杜威的进步主义理论(Dewey’s Progressive Education)、利云的杨地理论(Kurt Lewin’s Field Theory)、认知学习理论(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高柏的体验式学习模型(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ur Learning Theory)和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知识。
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学习从经验中得到可以执行的理论,然后实行这些理论以考验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而改善人们在环境和人际网络中的行为、心态和思想方式。因此,体验式学习包括多元化的活动,从室外到室内,从现实生活到工作模拟活动,从野外历奇至课室讲论,从大型游戏至个别阅读。但必定是第一手的经验,能使学者有兴趣改变,尝试新的行为、新的心态和新的思想方法。
直接提出并倡导体验式学习的是David Kolb,其《体验式学习》(Experience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1984)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实践体验式学习圈的四个阶段: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在新情境中行动体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体验式学习开始从教师和研究者的角度观察,提出很多对于学习的探讨,提出个人应如何投入与他人的互动行为。David Kolb将体验视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其名言“对我讲述,我会忘记;示范呈现给我看,我可能会记得;让我身历其境地融入,我将会理解”(Tell me,and I will forget.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and I will understand.)与其建构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影响了日后各种非传统教学法的终生学习方案。
所谓体验式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整合学生身、心、灵的健全发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询问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体验式学习主要有四个特质: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的,并且连结学习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那些体验和内容是对个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重要性;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的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亦即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一种经验对于未来学习经验的影响称为“学习效果的迁移”,或简称“迁移”。体验式学习同时强调经验迁移或学习迁移的历程。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在既有的经验上学习可加强人的学习动机,其中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亲身经历;学习活动要求个人有学习的动机,努力地表现;学习的活动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具有真实的意义;学习者的反省能力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综上所述,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下,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与学习的动机,进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最后得到立即性的回馈来提升本身的学习能力。其中学习必须具备亲身参与、自我动机、自然、反省学习体会等要素。
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性竞争能力,以体验式学习作为企业培训及工作的内容设计,不但能够让培训员工在乐趣中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播知识和分享知识,而且能在发掘培训员工的创造力潜能,并促使其完全投入的情况下,转换知识、储存知识,使知识在组织中自由地流通、累积与被创造。在配合企业持续进步的学习目标下,体验式学习不但可发掘到个人创造的潜能,更能促进更高效益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 彼得·杜拉克著,萧富峰、李田树译:创新与创业家精神[M].麦田出版社,1998.
[3] Kold,David A.Experience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New York: Prentice-Hall,1984.
[4] Amabile,T. M.,Conti,R.,Coon,H.,Lazenby,J.,& Herron,M.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
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 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4年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以山西面食为主的面食节,每到一处,都会有参观者啧啧称道。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山西面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承和延伸。
二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的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在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用和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即新绛县,每逢过节,这里家家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来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新的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在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捏制多种造型的花馍。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民间手工业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
山西面塑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已于2003年初启动,保护的范围中有民间艺术。这是一个福音。
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这是众所周知的。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面塑艺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获得山西面食广告品牌效应。山西面塑艺术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会,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市场逐渐通过山西面食的品牌,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
在2004年的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上有一块展示面塑的窗口――《面道天下》,以动物、植物、人物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示面食与面塑的亲近关系,也充分体现到了山西面食这样的品牌会给面塑艺术带来的效应。
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要让面塑艺术上一个台阶,让面塑的内涵与质量提高一个新的层次,还需要培养或造成一批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民间艺术,为事业而献身的专业人才。
北京是民间工艺比较超前,人才聚集水平较高的城市。为了解决工美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北京市政府出资鼓励大师带徒传艺,这在全国同行业中尚属首例。我们山西是否也可以借鉴?另外,有关部门也可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民间包括面塑艺术大赛或有奖励的活动,这也是集聚人才的可行办法。我们山西是一块“宝玉”,亟待精雕细刻的专业人才去雕琢。
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也要在产品的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面塑艺术就目前的表现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大多以人物或动物为题材,捏制的一般也都是十二生肖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仅适合于低龄儿童观赏,多少年也没有新的变化,远远落后于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阻碍了面塑艺术的发展。
山西有5 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里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山西涌现出大批的历史人物。春秋时期叱咤风云的晋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宁死不受禄的介子推,战国时代大思想家荀况,老将廉颇,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大将关羽,晋代大学者裴秀,国际宗教旅行家法显,唐代女皇武则天及王维、柳宗元、大诗人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代忠烈杨业父子,大书法家米芾,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戏曲家关汉卿,明清时期文学家罗贯中、大学者博山……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是山西的骄傲。每一个人物作为面塑的题材都会有一个生动的故事。
我们也应借鉴兄弟艺术,使面塑艺术向横向发展,如,溶入雕塑艺术的大气,夸张,变形,在造型变化上无须墨守成规,表达内容要有深度,要有内涵,要赋有想象力。
要借鉴陶瓷艺术,使其作品要有玲珑剔透的美感,没有做作的自然天成,是我非我的灵秀之美,捕捉昔影的古朴之感,和深邃的叙述般的韵味。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民间艺术是艺术界中的奇葩,扎根于民间,淳朴率真。在传承中演化、发展,不拘一格,大气之中包容睿智,细微之处体现智慧,是不可多得的群众智慧结晶,历经时间的磨砺更显得璀璨夺目。多年以来,在民间艺人的手中释放独特魅力,随着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吸收融合,更加丰富多姿。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民间艺术领域也是独树一帜。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多年前就已经享誉海内外,深受民众的喜爱。近些年来,这些民间艺术飞速发展,从原来作坊化生产发展到博物馆、艺术研究所的整理、发展进程,同时又有公司、企业的运行,为繁荣我省文化、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一批民间艺术正在进入到挖掘、整理、保护的阶段,如唐山皮影、玉田泥塑等在文艺界学者的帮助下,整理研究、挖掘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在理论研究中分析民间艺术的发展,探讨研究规律、挖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在提升艺术的生命力、创造力;也有技术性的研究,从古法到今法、工具到材料,细致详实地传递民间艺术的创造技巧,焕发民间艺术的青春。
一、民间艺术的特点与现状
民间艺术有深厚的地域性基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造就了一方人的智慧。地域性是民间艺术的基础,但也成为了民间艺术发展的障碍。尤其在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文化融合都在一步步地冲击着民间艺术,使得民间艺术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民间艺术中也有很多成功的发展模式,比如曲阳石雕,在原有石狮子的基础上,进军更开阔的石雕领域,人物、静物、圆雕、浮雕等无所不雕,并已形成规模,每年都有大量的订单,远销海内外,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有众多雕塑家的参与,使得曲阳俨然成为雕塑界的大工厂。但曲阳石雕的审美、风格与创造力在企业的订单中体现不多,可喜的是有一些老师傅、深造归来的青年艺术家,在努力地保持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发展曲阳石雕的艺术魅力,一些研究工作室也有进一步打造曲阳石雕的信心与实力。
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民间艺术陷入到变与不变的尴尬之境。民间艺术之所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一方面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来源于其浓郁的民间特色。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认识改变很多,对民间艺术的基础产生很大的冲击。民间艺术如果不能同步发展的话,就可能像文物一样被放在博物馆而失去生命力。变是一定要变的,可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技艺与特色浑然一体,变又谈何容易。这主要与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有很大关系,老一辈的民间艺术是靠师傅带徒弟来传承的,受众有限。比如唐山皮影制作很复杂,从选皮、加工、上浆、雕刻、上色有很多道工序,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精细活儿必须精细刀法,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要求刀法准、快、稳。制作完成需使用很长时间,往往十几个戏班的影人出自几个人之手,在目前运行的模式下,需求量越来越少,会做皮影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机遇
民间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变快了,单纯的保护是不能让民间艺术重焕青春的,必须要培育民间艺术的市场,培养适应现代艺术市场需求的新时代民间艺术家。这就涉及到培养人才的问题,民间艺术也要借鉴高等艺术教育的模式来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普及阶段,其中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教育部明确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要求,以理论的“必须、够用”为原则,打造动手能力强,有实训基础、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这在教育界是一种导向,各院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教学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实训体系等各个方面调整教育思路。这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把民间艺术带进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可以提高民间艺术的感召力,大力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又能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潜力,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三、民间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间艺术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在全国是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只是缺少体系性、规范性,不能完整地融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完全可以把民间艺术融入其中。有针对性地整合民间艺术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教育环节中,形成民间艺术与专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民间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
把民间艺术与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借鉴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平台,通过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来培育、发展民间艺术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
第一个层次:把民间艺术带进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中。目前有些院校把部分民间艺术引进了课堂教学,有的以讲座、实训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环节中,也有脱胎于传统的技术性培养。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的教学中就开设过扎染、蜡染、剪纸、木刻、泥塑、陶艺等以民间艺术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还是对技术性的培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有院校把唐山皮影的艺人请到校园内传授皮影的制作、鉴赏知识。从教育的角度上看,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其今后的创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有方向性的培养了民间艺术的群众基础,美术类的大学生在民间艺术的接受能力、创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大范围的课程教学必然会提高民间艺术的感召力,培养潜在的创造人才,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
以河北的民间艺术为基础,聘请民间艺人进入大学课堂,传授民间艺术的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范围,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民间艺术基地进行实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创业的基础能力。这是一个集宣传、培养、创造于一体的操作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民间艺术的活力。
第二个层次:艺术之所以有生存的能力,就是由于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创造性。京剧就是结合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来的。当代的民间艺术就不能相互借鉴而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吗?当然有这种可能,而这种发展需要很多艺术家的参与才能完美地实现。河北的民间艺术在目前的运行状态上,很难有深入交流、学习、影响、演化的机会,这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来进行推动。高等艺术教育的平台就是一个最可行的基础,我省美术类大学生大多数来自河北,对河北的民间艺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部分学生就是从热爱民间艺术而走上美术学习的路子的。如果在教育中进行必要的引导,把民间艺术融合进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就会有一个深入交流、互相影响的机会,为民间艺术的再发展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民间艺术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历史的纵向与当代的横向借鉴、学习,结合科技手段的发展,通过高等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来探讨创新性,积累改革经验。把职业教育与民间艺术教育相结合,在当代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三个层次:民间艺术是艺术大家庭的一部分,艺术教育本身就要求学生能够借鉴各种艺术门类的元素与审美,民间艺术中的形式感、材质特点、审美风格等均可以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互动元素。比如剪纸、年画、皮影等艺术中的形象、线条、色彩、内容等,可以给平面设计类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灵感、提升设计理念;也可以为绘画、动画等专业提供形式感、发展自我风格;曲阳石雕对于雕塑类的学生来讲,也是开拓眼界、思维的巨典。
目前的艺术教育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单薄,涉及相关领域较少,眼界不宽、思维不开阔,或是过早追求个人风格而影响整体素质的提升。在美术类的教育中考生大多数是文化成绩不理想而走上美术学习之路,当然也有部分是出于对美术的热爱。在高考培训的过程中,以素描、速写、色彩升学考试要求来培养也是正常的,但基本没有接触、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机会,入学后只能画素描、色彩,甚至“照猫画虎”式的学习都困难,创作、设计更是无从谈起。在课程体系中大多以相关的岗位要求进行设置,除必须的理论、技术外很少有其他艺术内容的冲击,主要靠学生自主去积累自身的综合艺术素质。
如果民间艺术在这一环境下进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可以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民间艺术领域较多,范围广,可以选择的内容丰富,可以为各个美术专业提供丰富的营养,打开一扇艺术领域的窗户,看到更远的风景。其次,民间艺术的技术性丰富,既有群众掌握的基础技巧,也有专业艺人独特的技艺,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再次,民间艺术的创造思维灵活,既有格式化的形式内容,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如剪纸艺术的创作形式、手段就非常丰富,相对而言皮影的创作格式化要求较多,二者的形式感要求都比较高。可以启发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取材于生活提高创造、设计能力,同时,民间艺术可以在各个专业领域开花结果,也是对民间艺术发展的一种推动。
民间艺术能在历史中形成、发展而积淀至今,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很多民间艺术由于失去特定的文化环境而失去了生命力,能够保存至今的民间艺术除了政策的扶持、保护外,也说明还有存在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赋予民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使命。把民间艺术的培养与高等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性,也可以来适应民间艺术文化基础的变化,在更广阔的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孙建君著.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2]著.中国民间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3]沈珉著.中国传统皮影.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