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商务的管理

国际商务的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商务的管理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1篇

一、文化观与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文化观

文化观简而言之就是有利用价值的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利益需求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文化观也在跟着改变。因此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观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者在进行商务活动活动时,一定要结合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判或管理。文化观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商业观等。

(二)国际商务管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商务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际商务管理应运而生。国际商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寻找合适的商机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的准确判断及方案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各国都加快了国际商务事业的发展步伐,要想长久地发展本国经济,在国际市场分一杯羹,必须要重视国际商务的管理过程。

二、各国国际商务管理中的文化观差异

(一)时间意识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往往更喜欢旧的事物,正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因此,中国人很重视旧友,会经常维护与老友的关系。例如去一个地方旅行,比起游玩,更重要的行程是去看望朋友。相比较之下,美国人则不太留恋于己过去的事物,无论辉煌或失败,美国人更多地把眼光放在未来,永远在思考下一步做什么。美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典型性,目标性强,习惯当天事当天毕,今天应该解决的事,绝对不会拖到明天完成。而中国则相反,中国社会以人情导向为主,往往会超出规定期限完成任务,节奏较慢,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霍尔曾经将人类的时间观念根据文化差异分为典型的两种:多向记时制及单向记时制。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大多中国人采取多向记时制的文化模式,而美国人则采用后者。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敞开大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少大城市纷纷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时间观念,逐渐向单向制转变。

(二)自我意识的差异

受传统文化礼教的熏陶,中国人讲宄戒骄戒躁,时刻保持谦虚的姿态,以大局和集体利益为重,而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感受,重视个人自信心的树立并且相对来说更加追求自由。具体地可从美国人的一些常用句型看出,美国人通常在表达对某件事的观点时,会先阐述下自己的看法,充分显示了美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比之下,中国人则更喜欢去引用前人的语言,以表示谦虚,其实某种意义上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引用别人观点出错时,自己无需承担什么责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才失去自己独特鲜明的个体个性,扼杀了不少人的创新积极性。美国人比较注重在自我肯定中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同样面对赞美时,美国人会说,谢谢,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自我否定,在美国人看来很费解。

此外,美国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在群体环境中,要顾及大局,很难发挥个人特长,因此美国人更喜欢独立的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在社会关系这方面,中国与美国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社交关系比美国正式些,注重等级划分,在自己被划分的层次结构里参照其他人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做事方式;而美国人则对等级层次划分没有这么明确,比较注重平等自由的社交关系,社会等级对他们而言并不是很重要。

(三)友谊观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中国人对友谊是非常重视的,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朋友意味着志同道合,有着相似的追求或理想;情感上能够相互依赖,生活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可以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也能相互搀扶走出人生低谷,这才是能被中国人称为朋友的人,而其他最多只是以同事、同学相称。相比教而言,美国人的对朋友的定义就肤浅多了,不管是密友还是点头之交都可以被他们用朋友来进行笼统概括,由于美国人相对比较独立自主,不是很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因此很少有深交的朋友、密友。在性别方面上,美国人交友时不是很看重性别,只要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有投机的话题,无论男女都可以成为好友。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女有别,所以在交友时,尤其是密友深交这种关系,一般以同性为主,大多数人不相信异性之间存在纯洁的友谊关系,在交友时也会主动回避这种关系。而美国人则不这么认为,友谊与性别无关,就算性别不同还是可以有相同的世界观,相同的兴趣。因此,在美国人眼中,男同事跟女同事一起单独去出差或参加会议,并不会引起非议,而在中国,很多人都会对这种现象持猜测八卦态度。美国人会广泛性地建立友好关系,但都不会太深入,能被他们称为密友的,大多都是学生时期认识的,相对而言,很少有人会跟工作上的伙伴建立朋友关系。美国人不是很擅长经营友谊关系,有的时候,即使是曾经的密友,关系也会在一两年之内冷淡,并不会刻意去维护这种关系,一切都顺其自然,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出美国人不是很重视友谊。相反,中国人则很看重友谊,对于值得深交的朋友,必然会悉心维护这段友谊,在中国人心目中,朋友应该是一辈子的,一起成长,一起感悟人生道理。

三、国际商务管理中的谈判交流技巧

商务谈判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最关键的一步,谈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建立。商务谈判属于一种经济交流,由于经济与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谈判者在谈判时,仅仅掌握谈判技能是不够的,还要事先对谈判国的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尤其是商业习惯做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谈判时心中有数,张弛有度,迎合对方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谈判成功,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在进行商务谈判活动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活动的影响。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以及商业心理,很容易阻碍谈判进程的发展,谈判内容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分歧,最终谈判关系破裂。不同国家在进行谈判时,风格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亚洲,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谈判者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比较重视感情,一般在谈判前都习惯先相互沟通交流一下,对彼此作初步了解,奠定合作的基础印象,在谈判过程中,双方的友情会很大程度地决定他们的最终合作关系。而在西方国家,谈判者大多谈判者对友情比较漠视,在谈判时,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谈判的具体环节,不会作太多沟通交流,一切遵循利益至上的准则,在他们眼中,衡量的标准只有经济价值。当谈判进入决策环节时,中国往往是由权利最高者来确定合作关系,而美国人决策者根据每个环节中谈判者的建议,最终确定是否通过谈判项目。

在国际商务管理活动中,有很多文化差异因素影响着跨国谈判,这种文化差异的体现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因素、思维方式因素、风俗习惯因素等。

(一)价值取向因素

价值取向因素是指当个体与社会外界在某些方面如利益关系产生矛盾时,通过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寻找适当方案从而促使问题解决。价值取向因素对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有很大影响。

(二)思维方式因素

思维方式因素是指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从小灌输的教育理念以及思想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此地域的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大相近庭。所以在谈判过程中,谈判者要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对方的心理需求,自己也才能更加针对性地开出谈判条件,达到互赢效果。

(三)风俗习惯因素

风俗习惯因素指不同的确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谈判者一定要注意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切忌无理冒犯。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适当利用习惯可以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表示自己的诚意。

一个成功的跨国商业谈判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谈判技能,还需要掌握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因素,并且学会利用这些文化因素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谈判技巧,促进谈判达成协议,最大化实现双方的利益。

四、小结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商务档案 档案管理 国际贸易 作用分析

商务活动,是企业为实现相关生产经营目的而从事的各类有关资源、知识、信息等交易活动的总称。商务档案是微观经济主体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相关原则标准,在各种商务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资料。它是企业商务活动的基础信息资源,包括图片、文字、影音、录像等等信息材料。由于商务档案材料的形成复杂多元化,商务档案管理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正常生产运作的重要管理手段,是现代企业商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档案的科学有效管理,为国际贸易的发展运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商务档案管理的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它对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国际贸易中商务档案管理的发展建议。

1 商务档案与商务档案管理的内涵

1.1商务档案

商务档案,是指企业等经济主体在各项商务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字、图表、影像等信息资料。根据资料属性的不同,商务档案主要包括各种商务文书、商业法律文件、客户市场信息、策划方案等。具有以下特征:

1.1.1主体性、过程性

商务档案的形成者是微观经济主体,政府机关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一般不会形成商务档案,商务档案是在商务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或者是由商务文书直接转化形成的。

1.1.2针对性、价值性

商务档案的涉及领域是各种经济主体的各项商务活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商务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没有保存价值的商务文书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被销毁。

1.1.3客观性、原始性

现代商务档案的主要载体是纸张或磁盘、光盘等电子载体,商务档案的记录形式具有客观性,商务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它是一种原始的历史纪录,具有客观真实性特点。

1.2商务档案管理

商务档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等经济主体针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需要,根据商务档案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将商务档案进行归类、储存、保管以及再利用的管理过程。商务档案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管理需求,是相关经济主体企业管理的科学系统性规划。商务档案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2.1时代性、科学性

任何企业经济主体的运行,都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企业主体的商务活动也应与时代经济发展同步接轨,商务档案管理要体现科学规划性,以便适应时展需求。

1.2.2规范性、系统性

商务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构成,具有其他档案管理的一般特点,商务档案材料的采集汇编与存储复杂繁琐,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规划,严格规范管理和系统的归类整理。

1.2.3高效性、实用性

商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针对商务档案自身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开发,提供有效便捷的参考凭证作用,促进企业经济主体自身的长远规划与健康运行,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2 商务档案管理与国际贸易活动的联系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主体进行有关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商业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分工的表现形式。经济主体是实现贸易国际转移的跨国公司或组织。

国际贸易是贸易活动与国际接轨的融合,商务档案管理直接而集中地体现了商务活动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商务档案管理是经济主体各项工作的桥梁与纽带,是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商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对国际贸易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商务档案管理,是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经济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档案材料,国际贸易活动,商务档案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成分,构成了国际贸易活动的管理内容,特别是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商务档案管理,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管理的有机形式。

2.2商务档案管理,是国际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见证

对于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商务档案资料如同电影回放,它能够详实地再现国际贸易实体商务活动的历史轨迹;是企业商务活动的原始再现,是员工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企业把握商业规律、规划企业主体创建贸易蓝图的重要依据。

2.3商务档案管理,为国际贸易活动发展提供了正确导向

商务档案材料是企业主体之间在各种商务交流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价值的商务原始材料。现代经济的全球性合作,推动了国际贸易企业商务档案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商务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了正确导向。

2.4商务档案管理,推动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

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与时代接轨。规范的商务档案管理,是衡量企业主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商务档案资料的科学实效性,确保了贸易发展历程的再现与参凭,构建了国际贸易活动发展的稳定氛围,促进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健康有序运行。

3 商务档案管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商务档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针对性收集的商务活动中最原始可靠的信息。它是企业预测商情、进行营销策划的决策依据,是履行企业商业管理职能的工具,是维护企业或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是记录和研究企业商业活动历程的宝贵资料。相对于国际贸易来说,商务档案管理具有以下作用:

3.1商务档案管理随国际贸易的参考凭证作用

商务档案,能够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资料。商务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是由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它自身的纪实性特征决定的。商务档案是从商务文件直接转化而来,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从档案本身的物质形态来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实的历史标记,所以,商务档案对指导国际贸易活动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

3.2商务档案管理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促进作用

商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就是围绕工作实际,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良服务。因此,做好商务档案管理对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尤为重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档案管理可以为国际贸易提供先进的商务信息和管理动态,通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国际贸易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探索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管理模式。

3.3商务档案管理对国际贸易的基础保障作用

商务档案管理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管理形式,表现为工作程序复杂量大、技术要求严谨。国际贸易活动过程中,商务档案材料的原始积累采集、整理归类与存储维护,要求档案管理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商务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性参凭资料。

结束语

总之,现代全球化经济合作的运行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商务档案管理,作为经济主体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促进企业实体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务档案管理更是体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前言

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的每一项项资金以及财务收支活动都是由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进行计划、组织、调节和控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金融监管加强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以及对自身的约束力也在逐步加强。同时,我国在对外资银行的政策方面,也已经实行了对外逐步开放。这一形势下,也就意味着引入国际竞争将是我过商业银行业的大势所趋。为了积极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就必须真正的向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然而,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的财务管理作用运用得还不是很充分。如果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则必须科学合理的运用财务管理手段。

一、理论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经营以及管理上具有特殊性,这一独特内容和范畴决定的。也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的财务管理与其类企业的侧重点的差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涵盖的内容有资金融通、资产和负债管理、财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首先,资金融通。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是资金融通。包括筹资和投资决策。其次,资产和负债管理。商业银行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库存现金、固定资产以及贷款。财务管理中,银行的负债来源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再次,财务内部控制。对商业银行其他工作起监督和推动作用的重要手段主要是财务内部控制。财务成本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此外,商业银行还会进行信息披露。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信息披露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管理、相关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表外业务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的极其明显的特点就是,总行对其下的各个分支机构财务负责人实行“垂直管理”以及“双线负责制”的财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区域总部的管理者对其下各级分支机构的财务负责人进行垂直管理和负责。“双线负责制”是各级分支机构财务负责人在实施工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要更换或考核机构财务负责人,那么是有上级机构决定的,机构负责人对其不具有对其自身的任免以及考核的权利。机构财务负责人实行任期制,总部具有统一安排以及调动分支机构的财务负责人的权利。在过去,各级核算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理念,然而当涉及实际操作时,所任职机构的负责人由财务负责人管理的传统做法。这一做法必然导致了我国财务管理体制太过于分散,以致形成了在总分行之间不同层面的财务主体,最终导致我过商业银行不能够统一集中管理,从而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效率也就降低了。

(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方法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商业银行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财务成本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等内容。

1.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成本管理管理采用的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耗用的资源的确认和计量的作业法,并且将用于生产耗用的资源成本计入各个作业,紧接着就是选择成本动因,最后将各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针对各家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比人会就提高服务质量和金融创新下功夫。不仅于此,商业银行还得必须关注在成本核算中,提供服务以及各式各样的产品的成本。通过分产品、分客户核算的计算成本的方法,然后计入损益,可以得到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作用。银行业也逐渐意识到其对业务的核算的作用。然而,商业银行将产品作为分类、将客户进行分类进行的盈利能力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市场战略的种做法是就现行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不能够支撑的。因为,现行的成本分配系统不能够对其提供精确以及可靠的成本信息以及决策依据。就调查显示,在存货业务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成本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

就调查得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主要的利润来源和资产业务最主要的来源是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的特征。现实情况中存在这一种情况即企业并不一定会按照事先约定的用途进行分配,然而当银行贷款给企业之后,对于钱的自主支配也就相应的转移到了企业的手头。这时,银行可能就要承担预定贷款不能够收回的风险,这是由商业银行的本身具有的高风险决定的。在风险控制方面反映在财务上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与贷款质量低下所造成的应收未收利息庞大的矛盾。目前,就调查得知,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借贷给了企业,然而这样很容易造成问题贷款,如逾期、呆滞、呆账等债务危机。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大致存在着几种情况,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或者是主观恶意等发生的债务危机,以致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贷款。目前,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于借款于银行的贷款不进行偿还的情况。这种情况以致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较差的银行资产质量以及较高水平的不良资产比率,以致于银行在回笼资金方面存在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和主要的利润来源,从而解决问题贷款的形成,有助于银行预防贷款风险。自身未形成一套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内容是否完备对银行系统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对风险的敏感度极低,由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就调查得知,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繁多,且杂,有关高层面、有效的学习机会很少,以致于创新意识以及管理能力缺乏。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也仅仅只是对账平表对的这一要求,作为其工作能力的要求。这必然导致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完全符合商业银行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就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分析人员的要求严格。较高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较高的财务理论和实践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可知,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很低。这一现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缺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途径分析:

(一)对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模式进行改革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拥有较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前提下,建立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基础、信息化系统为平台、内部控制为手段,预算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实习“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的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的定位,切实推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支持决策为主的“扁平化”、“矩阵化”和业务合作型。经营模式是以“大总行、小分行”为主,相应的调整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行垂直化管理。推行内部委派制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主管相对独立的监督作用,对防范和化解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应用全面成本管理方法。

首先,选取成本核算的对象。商业银行的业务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存贷款业务上,而是应该涌现出形式各样的中间业务。务必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主要是那些成本低、回报高的业务上。果断的放弃那些不能再为商业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业务。按经营环节将这些所有的成本支出进行全程的追踪计算,将成本分摊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再次,以指定方案的形式将成本项目进行编写,同时实施成本效益的分析,对所有的预算资金进行排序,确定分配顺序,落实成本预算。成本分析和业绩考核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全面成本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以分类识别的方法对主要的价值活动进行识别,然后按照实际情况匹配相应的成本与收入,进而分析影响各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找出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途径。积极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是全面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对产生于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所有成本实施预测、计划、分析、监测以及跟踪,对成本进行调节,引导成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成本的收益率,积极改善成本的质量和结构。

(三)风险控制的对策;

我国应进一步吸取西方银行业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信用环境,加大对企业的资金监管,整顿银行内部徇私舞展特征的方法措施,以实践带动发展和完善。给银行信贷业务创造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加强贷款管理。

1.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高风险的信贷防范意识的薄弱,所以应全面提 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管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格审核贷款的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发展个人贷款,如按揭贷款、存单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等个人贷款,扩大贷款范围,简化有关贷款需要办理的手续。一方面,为确保贷款企业无欠息、无逾期,保证贷款银行的经济利益,针对新的贷款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材料审核,确保新增加的贷款的质量。另一方面,把有限的贷款资源贷给会对银行带来真正经济利益的客户,抓紧清理存在于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减少不必要的负担,对审核贷款实施严格的手续,建立风险意识,清理那些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贷款,对贷款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患于未然。货款在放出去了之后,务必需要做的是时常考察贷给企业以及个人的贷款的使用情况。还可以委托监督机构,如审计机构。对实质性困难导致不能挽回的贷款,银行应向客户实施停止继续发放贷款,确保商业银行资金安全。

2.加快建设信用评级体系,加快建立个人和企业信息数

合理的选择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对建立和完善据库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确定各项指标在总指标中所占的份额,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及时性、精确性以及全面性。应该积极收集有关贷款的相关信息,包括借款人的历史违约的情况,制定数据质量的管理规章,建立并实施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加快数据的整理以及补录工作。

(四)对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制定人才准入环节的制度要求。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选拔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标准,必须具有上岗证才能担任财务管理人员。为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实现现代化的人才有效的管理的手段。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创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必定因势而变,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健康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应加快建设财务管理队伍,将旧的管理理念摒弃,尽快从财务操作型向管理经营型转变,可以提高银行进入标准。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应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并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履职考核工作,最终达到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工作中的最大效用,使财务管理能更好的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周好文,程婵娟 2012

[2] 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王平心 2011

[3]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与风险控制 付正辉 2012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务员管理 政府信息公开 保障机制 电子政务 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工作之所以取得成功并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主要原因是其在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组织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

一、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的法律制度保障

法律制度对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的网上公开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和基础保障作用。多年来,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网上信息公开、信息安全等方面。

⒈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

美国的信息公开制度由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法律和规章包括: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2年的《咨询委员会法》、1974年的《稳私权法》、1976年的《阳光下的政府法》和2002年的《2002电子政府法案》。

《信息自由法》是一部旨在促进美国联邦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公开的主要原则、公开信息的主要内容与载体、政府信息的豁免公开、《信息自由法》的诉讼、反《信息自由法》的诉讼。该法规定了信息公开的主要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规定了公开的信息:包括机构职能、办事程序、组织条例,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建制情况及其受理信息咨询与查找的具体程序、方法和项目及其方便公众查阅的信息分类索引,政府机构的活动情况,政府机构制定的政策、做出的决定、颁布的命令以及对某一问题形成的意见,即将制定的政策法规,等等;规定了信息公开的主要载体:包括政府公告、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这些规定同时也对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的网上公开产生规范和约束。

⒉网上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促进网上信息公开方面,美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主要有1980年的《文书削减法》和配套政策《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政策》,以及《联邦声像活动的管理》、《政府文书削减法的实施》、《机构间共享个人数据指南》、《建立政府信息定位服务》、《联邦咨询委员会的管理》,1986年的《联邦机构的电子化信息采集与传播》,1987年的《电子信息收集政策指南》,1990年的《公共信息准则》,1995年的《文书削减法1995年修正案》,1996年的《电子信息自由法案》修正案,1999年的《消费者与投资者获取信息法》,2002年的《2002电子政府法案》。

《2002电子政府法案》制定有关于“联邦政府管理和促进电子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能力,保证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得、使用和保留。该法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分类作了规定,要求政府信息机构间委员会1在法案实施两年内要制定信息构建基本标准,包括信息的采用标准、政府信息分类目录、目录实施的优先权和发展顺序。同时,该法案同时要求各级政府机构要制定政策和程序,保证政府信息和其他电子文献在互联网,并对政府网站标准、公众网站导航等内容做了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对政府网上信息公开作出的相应规定,同样适用于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网站信息公开,并对公务员管理事务的网上公开具有规范和保障的作用。

⒊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的信息公开目录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的最直接依据是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OPM)制定的《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其中详细规定了公务员管理事务公开的相关内容与要求。

根据《2002电子政府法案》,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对其公开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参见表1)。其中第二列每一类信息公开的优先顺序为:优先1,紧急工作状态信息;优先2,时效性强的信息;优先3,广大群体关注的信息;优先4,其他信息。

二、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的政策保障

信息公开,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逐渐被当作美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美国联邦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公开的相关政策,为推进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环境。

⒈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⑴国家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美国为了发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从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1993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1994年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1994年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前景》,要求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电子政府。1996年启动的“重塑政府计划”,提出要让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1999年提出的“21世纪的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IT21)”,要求政府在21世纪初对每个美国公民的服务都实现电子化。

2001年,主管电子政府建设的美国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成立的“电子政务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为取得电子政务的战略性进展应采取的重点行动》,并确定了24个重点发展的电子政务项目,其目的是为联邦税收管理、联邦政策制定和在线培训等项目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管理的解决方案。这24个项目可以划分为5个范畴:政府对公民,政府对企业,政府对政府,内部效益和效率,在线认证。其中,在线认证是一个单独的项目,为24个项目提供安全和有力的认证服务。

⑵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2002电子政府法案》要求联邦政府致力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联邦政府机构业务的更加“以公民为中心”和“以市场为驱动力”。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OPM)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选为其中的一个管理部门,实施24项电子政务项目中的5个项目。这五个项目分别是:政府机构人力资源一体化项目(Enterprise HR Integration),在线认证项目(E-clearance),电子薪酬项目(E-payroll),政府雇员在线培训项目(E-learning),一站式招聘项目(Recruitment One-stop)。这些项目同时也是布什“总统管理议程”的组成部分。OPM认为,这五个电子政务项目与OPM的“退休系统现代化”一起,构成了政府雇员生命周期的连锁组织机制。这些互相关联的项目使得联邦雇员在雇佣生命周期中流动的程序得以简单化和不断改进。总体上,这些项目以及“总统管理议程”使得政府机构更加“以公民为中心”和“以结果为导向”。

①政府机构人力资源一体化项目(Enterprise HR Integration)是OPM领导的五个政府电子政务项目之一。该项目的目标在于,改变联邦政府人力资源专家和管理者获得人力资源信息的途径,改变所有联邦雇员获得其人事档案信息的途径。

②在线认证项目(E-clearance)是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人事安全调查工作的效益和效率。该项目包括3个部分:为调查工作提供电子调查表;认证确认系统;纸质调查记录图像化。OPM通过这一项目减少了背景调查的时间并使背景调查的重复劳动最小化。在线认证项目将会节约政府和私营产业的时间和资源,并将在10年里为纳税人节约26亿美元。

③电子薪酬项目(E-payroll)的主要任务是:整合26个行政机构的联邦雇员薪酬发放部门;薪酬政策和程序标准化;简化薪酬发放程序和更好地整合薪酬发放、人力资源管理和财政职能。电子薪酬项目的目标是要改变当前联邦服务提供的环境,达到“总统管理议程”的要求。

④政府雇员在线培训项目(E-learning),与人力资源业务流、人力资源发展项目相关联,通过创造基本的在线学习环境来为联邦劳动力开发提供支持,并通过简单地、一站式地获得高质量的在线学习产品、学习工具和服务来促进机构职能的实现。

⑤一站式招聘项目(Recruitment One-stop)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当前联邦政府迟钝、麻烦和不友好的招聘程序和机制,对现有的在线招聘系统进行彻底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吸引最好的和最聪明的投考者成为联邦雇员。其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在线体验使联邦政府成为工作寻找者的首选;成为联邦政府机构寻找和很快定位并招聘到顶级人才的工具;通过减少多余的程序节约纳税人的钱。

在2008年的美国国家财政预算中,分配到人事管理署的电子政务财政项目有9个,2009年的计划中这些项目也没有大的变化(参见表2)。这表明近两年来人事管理署5个“总统管理议程”电子政务项目的具体落实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政府人力资源一体化,政府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电子调查表程序与指纹处理系统,电子政务财政信息系统/采购系统,人力资源业务流,信息安全服务,人力资源调查程序系统,退休系统现代化。

⒉电子政务财政预算支持

⑴联邦政府电子政务财政年度预算

美国联邦政府把电子政务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布什政府继克林顿政府的“重塑政府计划”之后,进行了以“总统管理议程”命名的第二次政府改革,确定了5个重要议题: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竞争性资源、改进财政管理、扩展电子政府、预算和绩效整合等五项议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这5个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1年“总统议程管理”提出之后,联邦政府加大了对电子政务的预算投入,每年联邦政府的经费投入都呈持续增长。例如:2001年美国对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为461亿美元,2004年为593亿美元,2007年为655亿美元,2008年联邦电子政务财政投资达到683亿美元,2009年预算达到709亿美元。这些投入为美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和有效的保障。

⑵人事管理署电子政务项目财政预算

2001年,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与相关联邦机构从300多个候选项目中确定了24个电子政务项目。其中,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就承担了5项。此外,该署还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多个项目。2002年到2008年对人事管理署电子政务的财政支持以项目形式进行,其投入状况参见表3。

⒊电子政务绩效管理

⑴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

美国在电子政务评估领域,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体系。评估的主体是美国审计署,由其对联邦政府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从系统的信息安全到系统的投资分析等方面。2006年美国联邦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公布了电子政务的评估报告,该报告提出对电子政务的评估主要分为3个维度:①应用/参与――相关团体(企业、机关、其它组织)参与电子政务的程度。②使用――终端用户的使用水平。③客户满意度――终端用户对电子政务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最近,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对电子政务评估在以下两方面有所重视:①成本节约:在成本节约、避免浪费、减轻政府和市民的负担方面的表现。②效率:在节约时间和生产力提高方面的表现。

2008年2月,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向议会提交了第三份年度报告,即《关于电子政务带来的效益的报告》,该报告评估了依据《总统电子政务提案》建设的电子政务给各个部门带来的效益,以及公民和联邦雇员从中获得的收益[2]。

⑵对人事管理署电子政务项目的绩效评估

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OPM)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要集中于对实施项目的评估。对其网上人事政务公开实施项目的绩效评估则主要集中于财政经费使用状况、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此外还包括人事管理署政务公开项目的信息公开情况、网站访问量、在线服务内容的增加和在线服务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评估。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对人事管理署(OPM)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评估包括四个方面:政府对市民项目、政府对企业项目、内部效益和效率、电子政务本身业务(参见表4)。

三、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的组织保障

严密而统一的组织架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对于整个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它使美国的网上政务公开制度普遍呈现出有序、协调的发展态势。

⒈联邦电子政务管理架构

1980年的《文书削减法》授权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制订和实施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管理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1993年克林顿在其任期内首倡电子政务之后,联邦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2001年7月,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成立了由46个部门和机构的81位成员组成的“电子政务特别工作组”(EGTF),负责研究电子政务战略规划;又成立了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办公室(OEGIT),由总统任命该办公室的主任,同时也是0MB的副主任,以加强对电子政务的领导。

美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电子政务办公室的管理职能,同时组建了专门的协调机构――总统管理委员会(PMC)。由此,联邦电子政务的宏观管理架构为以总统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总统行政办公室及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为联合执行部门,并主要由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由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办公室的主任,即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专管电子政务和信息技术的副主任来直接管理,副主任对主任负责,主任则向总统管理委员会报告事务进程以及获得相应的批准。政府各部门都设立首席信息官。

⒉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

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组织机构保障。1996年2月通过的《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明确提出建立CIO制度,并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都设立自己的CIO,并委派副部长和部长助理级官员来担任此职。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CIO兼任白宫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第一副主任,并设立了CIO委员会作为管理和议事机构。政府各部门均设立CIO职位,其职责如下:①向政府部门首脑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化发展意见及协助,指导、监督本部门信息技术相关事务的实施,以保证本部门信息化的成功实施。②为本部门开发、维护一个稳妥的、整体的信息化架构,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管理。③改善提高本部门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运作,制定更为有效的工作流程。美国以政府CIO制度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运营体系(参见图1),为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供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框架,从较高层次促进了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公开。

四、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管理事务网上公开的基础设施保障

为了推动信息社会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美国尤其重视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和高效率的基础设施是政府更好地利用技术来服务于公民和提高政府效率、缩减政府决策的时间,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广泛服务的重要保证。

⒈先进的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平台

⑴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联邦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并且通过增加政府资金投入促进其发展。1985年,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耗资3亿美元,在美国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中逐步建立起全国自由的信息交换网,构筑起了著名的I网络的基本框架。1991年联邦政府财政拨款254亿美元,用以发展技术基础结构[6]。1993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1994年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

在美国联邦政府2009年的财政预算中,确定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经费由2008年的130.66亿美元增加到135.61亿美元,占本年电子政务年度预算金额的19%。2009年美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整合和标准化,节约巨大的成本,发展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办公自动化、电讯发展三个领域。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了一如既往的重视,将继续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并有利于联邦政府各机构的信息公开,以及人事管理署公务员管理事务的网上公开。

⑵政府门户网站及其信息网络的发展

网络技术与政府信息系统结合后,美国电子政务在办公自动化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美国政府所有的工作和服务都全面进入到了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年代[7]。美国政府在2000年9月开通了“第一政府”网站(

作者简介:

庞诗,女,管理学博士,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电子政务。

国际商务的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领域;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召回;退货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一. 逆向物流概述

逆向物流是指产品退回、资源回收、废弃物处理、物品替代、物品再循环、再利用、维修和再制造等物流活动[1]。根据不同产业形态,逆向物流又被分为投诉退货、维修返回、商业返回、包装返回、终端使用返回、生产报废与衍生副产品等六种类型[2]。逆向物流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特殊环节,人们掌控与计划逆向物流过程的难度相比于正向物流要大。目前,一般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很少有对逆向物流的处理与管理功能。随着政府立法的完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它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与增强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保护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3]。

二. 商品流通领域中的逆向物流分析

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最常见的逆向物流主要有两类:产品的召回与退货。

产品召回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自愿召回,也称为主动召回。是指制造商经自行判断认为其生产的产品存在缺陷而自愿地采取产品召回措施。另一种是强制召回,也称为指令召回。是指主管部门发现并认定某种产品存在危险,经过一定的程序,向制造商命令,要求制造商必须采取召回措施[4]。退货是指消费者对不满意的产品,不合格的材料和残次品退回至来源点的行为活动。

由于产品召回与退货的物流方向相同,所以召回与退货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和相似点:

(1)召回和退货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消费者解决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2)产品召回中存在着退货,而同一产品退货原因、数量出现某种规律和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引起产品召回,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生关系。

(3)产品回流至制造商后的处理过程类似。

同时,产品召回与退货之间在事件性质、处理的法律依据、处理对象、处理范围和事件解决方式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在整个召回和退货的过程中,制造商对逆向物流的处理是最关键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公开化,透明化。制造商首先要对召回和退货的回流产品进行检验分类,然后再进行处理。对于一些整体状态较好的回流产品,通过再加工后可以返还给顾客或进行再次销售。如回流产品经过再加工后无法正常销售的,则可将其转化为投入二手市场出售的产品。对于无法进行再加工的回流产品,可分解成零部件,然后将部分状态良好的零部件循环再利用。而那些没有办法处理的回流产品,制造商就必须进行报废处置。另外,在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危险品和普通产品要分开处理。对于回流产品的处理,总的原则就是循环再利用,加强回流产品的综合利用,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产品召回是制造商售后服务的一部分,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体现。一次成功的召回不会对厂商及其产品的形象造成很大危害。相反,这将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制造厂商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同样,产品退货虽然会给制造商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建立良好的退货机制可以赢得消费者对制造商的认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制造商的信任度,增加购买回头率,间接地为制造商创造效益。根据逆向物流的性质,可以设计一个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以便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召回、退货等逆向物流过程的管理。

三. 商品流通领域的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设计

设计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是为了让顾客、销售商和制造商之间有一个及时、透明、集成化的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还可以监督制造商的操作过程,避免制造商的违规操作。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顾客的切身利益,而且可以提升制造商的信誉,达到双赢的目的。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可以令使用者及时掌握逆向物流信息,并及时作出处理决策,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因此,该平台应具有采集信息功能、存储数据功能、分析处理功能、传递信息功能和显示信息功能等[5]。该平台可以采用集中制数据存储管理的浏览器/服务器(B/S)应用模式,其功能模块可以分为总控系统模块和子系统模块。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5]:

(1)系统管理模块:方便用户的访问,并对用户设置权限和对部分需要保密的信息加密。

(2)回流产品管理模块:对需要召回和退货的回流产品进行回收、分类、保存和盘点,并对回流产品信息进行动态更新,方便对其进行查询检索和及时通知制造商作进一步处理。

(3)处理动态信息模块:对回流产品的处理动态作记录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尚未处理的回流产品作出处理决策。

(4)原因统计分析模块:对回流产品产生的原因和领域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发现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回流产品的产生,减少企业成本和有效利用资源。

(5)财务成本控制模块:对回流产品产生的会计成本统计分析,确定对回流产品的处理是否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便于企业成本控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逆向物流运营管理信息平台将大大促进各类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问题,使各方得益。当企业完成一次产品召回或一类产品退货,该平台可以对这次的召回或退货的处理情况编订代码,便于日后评估和同类事件的参考。

该平台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监控能力,不但要能应对外部的侵扰和攻击,而且还要能对内部用户进行权限设置,确保系统的安全和保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系统进行安全设计,保障系统的硬件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 [5]。逆向物流流程比正向物流流程复杂。逆向物流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结 语

我国逆向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一些成果还不能适应商品流通领域逆向物流的整体发展要求,必须采取有力的配套措施加以改进,如加快逆向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等。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必将会是企业拥有稳定的顾客群和长期占有市场的重要战略武器。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James R Stock. Reverse Logistics in the Supply Chain[EB/OL]..

[3]叶伟芳,徐迪.基于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初探[J].管理学报,2005,(2)(增刊Ⅰ):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