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自主学习 合作研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9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Model in "Cell Biology" Teaching

HOU Lixia, ZHANG Yuxi, YANG Hongbing, LIU X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109)

Abstract Cell biology is one of the four basic disciplines in the life sciences, but also a frontier-based experim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cooperative research" mod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in the habit of lifelong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 in cell biology course in practice.

Key words cell biology; autonomous learning; cooperative research; teaching mode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细胞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质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之一。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该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教学模式的涵义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自主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主性、独立性、自控性、过程性。①自主性是指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较教学过程,也就是有学习的内在需要;独立性是指学生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控性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能够按照自己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并且进行修正;过程性是经过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过程进行总结,并最终得出结论,强调的是在过程中学习。

合作探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互动性,交往性,问题性和开放性。②互动性是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后者容易被忽略。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其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交往性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问题性是指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开放性是指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2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着重知识传授而轻视了思维的训练,着重知识的单点深入而轻视了纵横联系;着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轻视实践操作。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个性。③为了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在遇到最新的研究课题时能够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终身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们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3.1.1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开始,这节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效果。在绪论中要强调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些新发现、新技术、新兴的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来激发学生潜在的主动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介绍日程生活中应用到的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1.2 成立兴趣小组,关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某方面的研究进展

老师设计题目,如:细胞信号转导与癌症的关系;植物细胞凋亡研究进展;细胞器与遗传病等内容,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让学生们自己结成5人左右的小组,负责关注本领域的新闻,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成果应用等信息,并阶段性总结汇报。

3.2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多媒体实验教学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当代生物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尖端学科,在大学生基础实验、专业课程体系来说是必需的。所以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与此同时这门学科理论性较强,主要研究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细胞骨架体系等研究领域。知识点相对比较深奥和抽象,也不直观,因此,在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最大化的吸收和掌握知识是教师的首要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期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时候,一般都会感到枯燥乏味,本身微观的知识点在通过文字讲述的方式就不好理解,再加上有些结论的认定是依赖前人的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相对比较吃力,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容易透彻,记忆起来会相对困难。但是若在理论课学习中,组织学生一起做一些相关的实验,就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举个例子,在讲到细胞组分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法操作提取细胞组分,再通过特异性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领导学生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的研究思路、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从而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例如植物细胞骨架,是细胞内以蛋白质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络结构,可分为微丝、微管和中等纤维。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号传导及细胞分裂等有重要的作用。当用适当浓度的Triton X-100处理细胞时,可将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及全部脂质溶解而抽提,但细胞骨架系统的蛋白质不受破坏而被保存;经戊二醛固定,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由微丝组成的微丝束,为网状结构,即是细胞骨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讲解的生动化相结合

对授课内容的讲解,做到生动化,就是把专业性质很强的内容转化为大家都能看得懂、听得懂的内容。教学,从表面上看是向学生教授一种科学知识;而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对某一类事物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研究性教学的重点。

比如说在讲到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时,首先从与此有关的“秋风扫落叶”和“动植物的衰老病死”等自然现象谈起,引出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概念。采用的教学语言举例如下:“原意是指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而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时,就像树叶或花的自然凋落一样,凋亡的细胞散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炎症反应,不遗留瘢痕。不影响其他细胞的正常功能。”然后进一步分析“蝌蚪的尾巴是怎么消失的”、“癌症的产生”等问题。这样,学生就基本理解了学习本章的内容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再分析已经发现的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关的基因及其可能的作用方式、研究方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以一种“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生课下反应较好,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容易多了。当然,教学内容生动多样化的处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收集、加工和处理与课程有关的例子;同时,在科研工作中善于思考和总结。这样,在讲到有关章节知识要点难点时,自然的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教学语言也会更加生动。学生学习和钻研的兴趣也会加大,教学效果自会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能在上课期间让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可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同时结合传统的黑板书写、即兴发挥的方式进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介绍“离子泵和协同转运”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书上的描述很详细,也配有相关的图片,但是学生仍然难以理解这一微观、抽象、动态的过程。笔者精心制作了一段针对“Na-K泵”这一特例的Flas,学生们通过观看,对整个过程一目了然,其后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容易多了,同时还引起了他们对于本章节内容学习的兴趣。在整个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时时体现,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深受他们欢迎。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要上好每堂课,就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把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就要认真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密切注意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功。(作者单位:1.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2.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5

[2]于海涛,张巍,岳丽玲.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26-127,141

[3]关晶,潘兴丽.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6:495-496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独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从概念上讲,学科交叉逐渐形成一批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科学领域的进步,交叉学科正在逐步向综合科学发展。在医科大学中,独立学科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要想在今后获得更大的突破,应该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而不是仅仅作为单一的课程来对待。本研究主要对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展开分析,现做如下综述。

一、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方案

(一)交叉学科的形式

就交叉学科本身而言,其独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科大学的研究水平,并且扩大医学领域的研究范围,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现实需要的考虑,交叉学科的形式可分为3个层次:核心学科、紧密层学科、外延层学科。核心学科作为我国的重点培养项目,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以分子生物学为例,该学科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在医科大学中,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大分子(核算、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突出表现为对人体神经活动的机理探索,对癌的发生研究等等[1]。紧密层学科主要是由核心学科的内涵联系紧密的若干学科组成,该形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自主探究其中的联系。外延层学科主要是核心学科与紧密层学科联系松散的外周学科。

(二)交叉学科的内容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应从多方面入手,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医学学科的内部,应向多种学科进行拓展,深入研究,将各个领域的相关联系摸清楚,为将来的医学发展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研究认为,交叉学科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学与自然学科的融合。以细胞生物学为例,该项交叉学科体现在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主要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各种生命规律[2]。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细胞生物学有利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并且在发现新物种和探究古老物种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细胞生物学还能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特别是染色体,这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各种先天疾病的治愈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医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学科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当代医学的发展,将医学内部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健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系,同时可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提高治疗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第三,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以生态学为例,该项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典型结合。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3]。

二、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成效

(一)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学科层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现实工作中,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终的成果却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从我国的情况来分析,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学科层次和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技术也有较大前进。例如,2003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以来,积极致力于医学与诸多学科的融合。学校特设了Med-X基金,以此为纽带,通过项目合作,实现了两校技术平台和科技资源的共享,大幅提升了科研实力,拓宽了科研领域。“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项目,是复旦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申报成功的2002年“973计划”项目[4]。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之所以选择复旦作为合作伙伴,就是因为看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与医学院结合后的研发实力居于国内前列。枫林校区宋后燕教授的分子医学实验室就是在两校合并后,得到科技资源的支持,成功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二)通过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学科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除了上述的成效外,我国还通过扶持新兴的交叉学科,促使学科专业覆盖面有了更大的拓宽。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为例,该学校的新型交叉学科――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属于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近五年来,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方向,负责86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课题3项,获部、省级等各类奖50余项,专利10项(其中有2项为美国发明专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累计达700余篇,综述性文章100余篇,编写各类专著、教科书和参考书20余部,其中主编的《物理药学》、《靶向给药制剂》属填补国内空白的专著。主编的《药物化学》等教材为全国规划教材。

三、总结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在理论上、实践中都获得了非常大的积极成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交叉学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促进医疗技术的提升,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06(05):73-77

[2]陈君,彭成华,赵智涛,夏旭.独立医科大学多科性发展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4(03):42-44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范文第4篇

就是从这里,杨贞标走出去了,带着炽烈而坚定的信念,带着朴实而淡定的笑容,带着故乡的土地给予的宽厚而温良的品格,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科研道路上,在植物发育学领域里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成为植物科学领域国际学术的佼佼者。

一本书,一辈子

生在福建福清农村的杨贞标,家境并不富裕。邻居给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那是在他一生中都闪耀熠熠光辉,影响他一辈子命运的珍宝。

这本科普书说简单也简单,不外乎是一色的文字和图片,当时的装订也十分简陋,如果是现在,摆在书店的架子上肯定没人拿起。但是,它却以其蕴含的广博而神秘的知识启迪了杨贞标的心。少年的头脑完全被这本书占据,走在路上,坐在田里,躺在屋顶上,他的眸子坦荡空灵,充满好奇,在阅读,在思考,在吸收:世界原来如此扑朔迷离,宇宙原来如此幻化莫测,大自然原来如此神奇奥妙……

《十万个为什么》燃起杨贞标对科学的热爱。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从此就跟随着心灵的选择,走上求索科学的道路。

1978年,杨贞标考上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海南大学)植保系。这是一所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成就非凡的著名学府,培养了很多在生物学上很有建树的学者――陈章良与林晨涛,两位如今在生物界赫赫有名的学者,就是杨贞标的同学和知心好友。

杨贞标深知,走进学院意味着新的起点。他没有懈怠,他争分夺秒。他视线所及,不是海南岛上霞蔚满天的如画风光,不是椰果硕硕的欢畅韵致,而是故乡的贫穷景象,以及那些孩童明亮的眼眸,在黑漆漆的简陋屋檐下闪烁着渴望。他听到自己心灵发出的声音:“我要做最好的科研,我也要做一名教师,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科学知识”。从此,他披着星光,踏着晨露,他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他的视野,拓宽他的知识,而坚定的理想让他从来都是满弦的发条,奔跑,奔跑……

户外的标本采集和课外的活动可以称为“苦中作乐”。田野上翩然飞舞的蝴蝶、草丛里歌唱的昆虫都将在显微镜下还原为生命最基本的单元,而捕捉的过程却充满盎然生趣。课外活动也是刺激和新鲜的,“回到我的母校,又将我的记忆带回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时光,想起了将水渠当游泳池,橡胶林当舞厅的美好时光……”多年后,杨贞标回到母校讲座,回忆起在母校的快乐时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分子,一基因

1984年的春天,花蕾含苞,柳枝抽芽,河岸一片新绿。大洋彼岸,杨贞标步伐坚定,迈入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选择了和大学相近的专业―植物病理。

“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得这个专业有潜力,这个领域有许多问题可以解决。”杨贞标微笑着陷入沉思,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美国的故事,同时也揭开了我们对于一个植病学者为何能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疑惑。

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尤其植物分子生物学还鲜为人知,人们的认识仅限于微生物里的大肠杆菌。当时从土豆上分离出一种病菌,它会引发难闻的气味,关于这种病菌的分子机理也得到了相当多科学家的关注。好奇心与攻关精神再一次使杨贞标动力十足,此后,他便风雨兼程,在心灵力量的引领下启航。1986年,他来到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着力于该病菌和土豆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子机理的研究,完成了从植保到分子生物学转变的第一步。1990年,他来到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后,这3年里,在导师的带领下他接触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发育生物学。

在这个原来从未涉猎的领域里,他以非同一般的毅力和悟性,获得一个令人震撼,同时也是对他影响巨大的发现――1993年,杨贞标从豌豆里克隆出了第一个编码RhoG蛋白的基因,并命名为RoPN因。

ROPN因这个深居植物机体内部的神秘链条,横空出世,给杨贞标带来无限惊喜!他小心翼翼地审视这弱小而娇嫩的“小婴儿”,目光柔和。他多少次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长时间地醉心其中,仿佛在倾听基因的物语%……至今为止,他已从拟南芥中得到11个ROP基因,并用大量实验证明,ROP基因在参与调控花粉管的极性生长,调节植物根毛极性发育方面起着开关性的作用。

由于同一基因家族的成员之间会存在基因功能冗余,这就使植物ROP基因的功能研究更加困难,即便对ROP基因进行功能缺失突变也可能不会出现表型。但是机遇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最近几年,通过研究ROP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发现了ROP控制叶片表皮细胞形成相互紧密嵌合的拼图状。这样的嵌合细胞能稳定叶片的结构,但这种十分有趣形状的形成机制一直是个迷。我看了这个表型之后,非常兴奋。”杨贞标说,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兴奋光芒。他根据这个现象在《细胞》等重要刊物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拟南芥叶片表皮细胞镶嵌生长的分子机理文章。这个发现在基础医学上也引起强烈反响,哈佛大学学者对此还给予高度的评价:“我们一直对机体细胞的形状与排列对组织的功能和影响知之甚少,但这个发现却对植物发育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对连一向很少关注植物学的美国医学组织也对此赞叹不已,根据这项研究成果在医学分子机理上的潜力,尤其对干细胞研究上的借鉴,美国医学组织很少给植物学领域研究经费,却为杨贞标的研究打破了先例。

从1994年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到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职,杨贞标围绕植物细胞发育、细胞极性生长、细胞骨架形成与动态、细胞形态建成以及植物对激素和环境胁迫反应等重要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承认。

一颗心,一追求

将科学应用于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是杨贞标的努力方向。能源危机袭击全球,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杨贞标据此把目光转向植物细胞壁分解酶等领域,即利用生物酶分解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来提高纤维素转变为乙醇的产率。同时,他通过自己在植物学研究领域里破解的遗传密码,尤其G蛋白对拟南芥抗脱水性的机理去改变植物的生长过程,提高植物原料的产量。美国能源组织对杨贞标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也颇为看重,不仅大力资助他在植物学上的研究,还表示“杨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开发生物能源上很有潜力。”事实证明,美国能源组织的决定是多么英明。现在,研究与开发生物能源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5年,杨贞标由于在植物发育学的突出成就获得了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的荣誉。美国科学发展协会成立于1848年,是一个致力于推进国际科学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机

构。协会集合一大批国际顶尖的科学家,长期举行各种学术活动,并从事多种学术出版活动。其主办的刊物《科学》是国际科学界顶级杂志之一。杨贞标的当选无疑给美国的科研华人注入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将杨贞标的成就全部呈现的时候,笔者发现那样力不从心,言不尽意。一个人的荣誉与成就,永远不要用文字去概括,因为那远不是观察能够做到的,必须用心灵去感知。有形的文字永远难书尽无形的奋斗,就像在异地他乡,辉煌与成就的取得需要经过多少不眠的观察,多少繁复的实验,多少无情的挫败……从分子到基因,从生物的本原到生命的本质,杨贞标的心驰骋天际,但从不忽略细枝末节。他用心血再做战袍,继续前行!

一朵花,一世界

每一朵花都有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个学生,在杨贞标看来,都是娇艳新鲜,有着独立个性的花朵。

能够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国内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绽放,最终影响并造福世界,这是杨贞标的夙愿。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职期间,国内几家单位向他发出邀请,他最终选择兼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一方面由于和陈章良校长的深厚情谊,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农业大学有武维华、袁明等志同道合的朋友。

杨贞标虽然是客座教授,经常在美国,但是他的心思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中国学生。他尽可能增加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只要在中国没有其他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在实验室和同学交流。他重视学生的综合教育,鼓励学生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事物要有新的看法,不要局限于已有的认识。他还告诉学生一定要改掉只知道吸收知识而不去思考怎么吸收知识的弊病,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杨贞标在国内的实验室只有11个人,虽然常年在美国,但是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增加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我经常打电话,一周打一次电话,至少4个小时,学生轮流汇报一些实验进展、疑惑或者想法等。而且我一年会回国五六次,时间也差不多3个月。”可以说,杨贞标用在国内学生身上的时间一点也不比国内导师的少,倾注的精力和心血也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爱才的导师。2005年杨贞标被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每年暑期都要举办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育遗传学免费讲习班,他不辞辛苦来到北京,亲自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讲授发育生物学最前沿的知识,传递最新的科研信息。他的演讲非常受学生欢迎,令人惊叹的智慧如溪水潺潺流淌,幽默生动的案例俯拾皆是,而他深藏在镜片后的明眸则平静而锐利,流露出对学生的无声期盼。

“我在美国做了多年的科研,一直想为祖国做点事情。”杨贞标除了在中国农大做客座教授以外,还和中国科学院生理所、杭州水稻所、武汉大学等有合作项目。此外,他还经常把国际的一些知名专家带到中国来进行学术交流。这些专家不仅有知名大学的教授,还有顶级期刊的编委。他希望以学术报告为桥梁,让国际专家了解中国,加强中外合作,也希望国内的专家汲取国际一些先进的思想,更利于科研,更利于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个家,一天堂

杨贞标是中国传统型的学者。虽然他长年在美国工作,但是对于他而言,西方给予他先进的科研环境,适于他实现自己的想法,而东方才是他真正的根。他的辉煌“如果有那么一点:也是来源于东方热土源源不断给予他的力量。”“家”对于他而言,是最直接的力量源泉,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和梦绕魂牵的亲情之爱构成了他其乐融融的天堂。

由于长年攻关科研难题,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实验室。为了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他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倾注了心血。家庭,这个构筑了杨贞标精神灵魂的符号,看起来被淡化了。实际上,杨贞标非常希望能够像大部分的男主人一样,有更多时间与家人欢聚。但是,他走上了科研教学道路,若想有所成就必须有所牺牲。虽然,他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只要在美国,每周他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和家人远足。在那一天,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不自觉地忘记一切烦恼,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但这远远不够”。对此,他心里非常愧疚。他动情甚至带有自责地说:“我的工作太忙了,给家人的时间比较少,非常愧对他们。”

从贫困而闭塞的福建农村到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美洲,从艰辛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研究到惠及四方的教育工作,杨贞标一直在追求,在奋斗,在践诺,在燃烧!他欣赏《勇敢的心》里华莱士父亲曾说的话:“你的心是自由的,要勇敢去追!”少年的心给予他对自然万象的兴趣和思考,青年的心给予他对求索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中年的心给予他对多种人生角色的理性认知与精彩演绎,他以过人的科学素养和秉赋为羽,以非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为翼,追随心而飞翔,铸就成功和辉煌!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范文第5篇

成绩斐然 一路花开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出类拔萃的严大鹏博士,走过了一条自强不息,好学深思,艰苦奋斗的治学道路。他于1985年出生在陕西省凤翔县,于2003-2007年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学士学位,并被免试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硕博连读,于2013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Diane Mathis和Christophe Benoist教授;2015年9月,年仅30岁的严大鹏博士回国担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感染免疫和肿瘤免疫领域相关研究。

耕耘与收获是一对挛生兄弟,汗水与成功是两个亲密朋友,在科学的道路上,严大鹏博士躬身前行、勇于攀登,在免疫学顶级杂志如Nature Immunology、PNAS、Cellular signaling等发表学术论文,并被Nature等主流杂志引用,相关工作曾在2011年美国过敏、哮喘和免疫学会年会展示,在2015年的中国免疫学大会上作大会发言;2016年他已受到世界免疫学大会的邀请,将于8月份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两场口头报告。年轻有为的他曾获得诸多荣誉,包括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标兵、健康科学研究所Student Seminar 二等奖、International Travel Scholarship of 2011 AAAAI annual meeting in San Francisco、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生工作赏评日(GRAD) 优秀研究报告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学生最高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近期,从上海市教委和科委传来好消息,严大鹏研究员入选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和上海市浦江人才。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翻开严大鹏的个人简介,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熠熠生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易事,心无旁骛的专注、始终如一的进取、从不拖延的严谨,让严大鹏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深。青春的火把点燃了一个个科研创新之梦,智慧的灯塔照亮了一个个重要难题的探索旅途,求学期间攻克了系列重要课题。

一是发现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反应新机制。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宿主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可产生免疫应答消除病原体,但许多致病生物能在具有免疫能力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在长期共进化过程中,这些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形成慢性感染,具有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聪明”的细菌是如何逃脱宿主免疫系统进攻的呢?严大鹏及团队发现了一个细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新机制,此项工作发表在免疫学顶尖杂志Nature Immunology上,被文汇报、新华网、科学网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被Nature China列为亮点。

二是调节性T细胞的信号通路研究。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控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性的T细胞群,严大鹏及团队在调节性T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方面攻坚克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证明了常规T细胞比调节性T细胞对CD3/CD28的反应更敏感;揭示了在普通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内不同的信号通路网络,以及这些信号通路互相影响的机理。此项工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并被Nature Immunology列为亮点。

三是发现EPEC的Tir蛋白通过招募SHP-2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EPEC是一种重要的致腹泻病原体,每年在发展中国家可导致数十万儿童死亡,严大鹏及团队发现,EPEC的Tir蛋白其中一段的模样与细胞中的宿主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十分相似,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通过其分泌蛋白Tir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安插内应、假传太平的免疫逃避目的,该研究为病原体蛋白在免疫系统中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更为开发感染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人类研发新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新型疫苗,提供了新的靶点。

以研为本 情系学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严大鹏受到国际免疫学领域最知名的数位科学家的鼎力推荐回国工作,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耶鲁大学免疫系主任Richard Flavel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免疫学系前主任Diane Mathis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免疫系Christophe Benoist教授,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神经性疾病中心主任、多发性硬化中心主任Howard L. Weiner教授4位国际免疫学界知名科学家对严大鹏给与了最强有力的褒奖并给复旦大学写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