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起源人文主义思想发展

Abstract: the humanism is the Renaissance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life attitude and idea. The Renaissance of the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European social cultural spir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propaganda suffering,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t the world Christian thought, this kind of Christian culture in violation of human nature, tied the thoughts of spirit, contain the people in this pursuit of happiness.

Keywords: origin humanistic idea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50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文艺复兴以前的近千年,欧洲社会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宣传现世苦难、追求幸福来世的基督教思想,这种基督教文化违反人性,束缚了人的思想精神,遏制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因此改变现状的新文化、新生活的出现就成为历史必然,而这种新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属于感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范畴,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相信人的本性有巨大的潜力,而不相信宗教的超验的价值。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力量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达到,这与那个时期对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热情,正在增长的个人主义,多才多艺的男子应当成成为国务活动家、诗人、学者和勇士的理想是一致的。

人文主义一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专业意义上的术语;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文化思想化理想一种概括性总结。前者是狭义的人文主义,后者是广义的人文主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区别之处。人文主义者认为哲学派的逻辑学太枯燥无味,而且完全与实际生活脱节,所以他们用一种感性的态度―――也就是世俗化、生活化的态度来对待古典文化,希望通过学习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对现实生活更有责与贡献。但这种对古典语言、文风的过于狂热爱好,使有些人走向琐碎与极端,所以后来些名人于与这样的人文主义者为伍。但在这样一种热爱古典文化的风气影响下,整个意大利以及后来的社会都形成了一种思想理念: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认为在上所有造化物中,人的“尊贵”是最优秀的,仅次于天使―――因为人是尘世间唯一能够获得上帝意旨化物。有些人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人自己具有掌握自己命运和在尘世间幸福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文兴时期作为文化思想、文化理想的人文主义。但不管是狭义的人文主义还是广义的人文主义,“文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一致坚信人类具有崇高的品质和美好的希望”2也就是说在重视人、肯定精神上它们是一致的;另外,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对人的重视与肯定都属于一种感性意义上的范畴不具备深沉的理性色彩。我们这里说的人文主义是指广义上的人文主义,也就是指在文艺复兴时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含义十分复杂,它的核心内容在“人”,布克哈特认为人文主义的最突出之点在于人的发现,“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3,人是万物之本,所以人文主义也称人本主义,其中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张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人文主义者肯定和注重人、人性,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在各个文领域里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鲜明充分地展现人的一切特性。他们歌颂人性的力量,肯定人的价值,把人看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4,赞美人的精神和肉体,颂扬人的力量和智慧。

2.主张个性解放、个人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这个代表着上帝在人间的权力机构竭力宣传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宣传“原罪救赎”、“来世报应”、“天堂地狱”等,强迫人们放弃尘世的生活享受,放弃对现世幸福的追求,禁绝,忍受痛苦,追求永恒的天国的快乐。人文主义者反对“天堂”和“来世”的精神寄托,强调天国在人间,重返人间乐园,肯定人的伟大,肯定现实生活,热情歌颂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反对教会鼓吹的人生是苦难的来世思想和爱情是罪恶的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个性解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文主义者所反对的主要是教会的强权统治,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对基督教信仰的动摇怀疑要到18世纪启蒙时期,由启蒙主义思想家们来完成。因此,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不是理性的批判,而是激情的宣泄,它在思想上并不是以深刻著称的。

3.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批判中世纪教会对科学文化的摧残,反对蒙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和追求知识,全面发展个人才智。在中世纪,知识文化掌握在少数教会神职人员手中,成为他们控制愚弄人民的工具,他们还宣扬知识会带来罪恶,对人民实行蒙昧主义创办大学的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教,在人文主义兴起以前,大学里讲授的最重要的科目是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渐渐增设了修辞、文法、历史、诗歌等科目,这些科目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研究载体,研究有关人的知识,因而被称为“人文学科”,它摆脱了神学在大学里的首要地位。更重要的是,人文主义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教会的蒙昧主义束缚,表现了对理性知识的推崇与追求,他们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正的学知识,全面地发展个人的才智。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反对世袭等级制度中世纪的意大利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由于教皇、教廷势力越来越大,一直与世俗的罗马帝国君主争权夺利,加上意大利素有的自治传统和因为商业经济发达所带来的自由城邦体制一切使中世纪的意大利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松散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初步发但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后来法国、西班牙相继侵占意大利时,松散的意大利根本无来犯之敌对抗。因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希望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结束分裂动荡的局面。其他国家情况虽有差异,但也都希望出现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羽翼尚未丰满的资产阶级还依仗仗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来发展自己的力量,而封建割据、国家分裂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样,等级制度是维系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随着市民阶层势力的壮大,这种制度就限制了资产阶级的步发展,他们被排除在国家政权之外,为了进一步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发展,人文主义者力反对封建世袭等级制度,实现个人的彻底解放。总之,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人不是为上帝而存在,而是为生活而存在;人不是上帝的羔羊是生活的主人。

结语

文艺复兴虽然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基本结束,但实际上,我们从欧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看,它们并没有真正的结束,我们今天正在提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文主义―――只不过不是放纵的人文主义,而是更广泛普遍理性的对人的关怀与重视。欧洲社会在文艺复兴过后就转入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人文主义在完成上一阶段任务以后,并没有销声匿迹,它在人性解放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到18世纪,就形成了人道主义思想―――与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更加理性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真正结束。人道主义在今天仍然是进步的、有价值的思想,还在推动社会发展。审判萨达姆,其一大罪状就是反人类罪,反人类罪就是不人道,所以我们现在还要提倡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注释:。

[1] 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第285页

[2]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第152页

[3]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M].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365页

[4]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第84页

参考文献:

[1]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意大利;经济

一、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中世纪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弗洛伦萨,后传播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16世纪中叶的人文主义者们认为这次思潮是在希腊、罗马之后欧洲大陆文化历史上的第二个巅峰,有的史学家们便认为它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所以被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产生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影响的条件下:

(一)经济原因:14~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最早产生了文艺复兴的萌芽,弗罗伦萨地区的工场手工业是意大利发展最早的,且发展迅速,商品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经济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代表资本主义的文艺复兴必然要冲破教会的约束,于是代表新文化各个方面的新兴资产阶级就向封建统治阶级和制度展开了宣战。

(二)政治原因:弗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所统治的弗洛伦萨,文化达到最高峰。美第奇家族出于统治的需要,对人文主义者尤其重用,到15世纪50年代,各地政府机构中已有很多的人文主义者,积极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让当地人们接受人文主义。

(三)文化原因: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这里一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交汇的中心,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方面比其他国家占有巨大优势,几世纪以来继承下来的文化还继续领导着西欧各国,是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起源地的一个原因。

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界神学,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追求现实人生的美好生活;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提倡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

二、意大利的现代经济

意大利经济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简单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先进工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对意大利GDP的统计,意大利在2012年度是世界第经济体,仅仅排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巴西、英国之后。意大利是世界举世瞩目的G8成员,也是经合组织的会员国。

意大利有两种经济,由北部的发达私有制工业和南部欠发达的农业组成。北部的大中型公司生产力很高,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都是世界品牌,在世界500强企业之中,这些企业为资本家和员工们创造了很多财富;南部的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生存环境也是缺乏竞争,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相当滞后,不能给员工提供良好的保障,更不用说带动当地人们去实现致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部小型企业却在排挤着发达的大型企业的发展空间,使之离开意大利,去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发展。某些观点认为,欧债危机是一场单一的危机,仅仅是由意大利的错误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原因造成的。但是仔细分析看来,欧债危机也由意大利资本家经济头脑意识所影响,意大利面临的生产力危机,严重影响着到了意大利人的生活,甚至是将来的发展。

三、文艺复兴对意大利现代经济的影响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对人生的思考和追问:中世纪时期对人的要求是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没有存在的意义,而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发现了人的伟大,提出了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的冒险精神。提倡乐观主义的的人生态度,人们在道德下允许可以自我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美德”,认为家庭是人的道德德行的体现。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是,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于强调人的价值,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传播后期造成意大利人个人私欲膨胀,追求物质享受、骄奢逸。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直至现代,文艺复兴仍对意大利人有着深远影响,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艺复兴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这种思潮不仅对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有着负面影响,致使很大部分人生活懒散,不愿意工作,而且在政治生活中,对政府持敌对态度,不愿意向政府交税。

文艺复兴传播的后期使意大利公民缺乏公民文化或公民美德,现在南部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严重,黑手党势力遍布那不勒斯,黑色恐怖事件笼罩着每一个意大利公民的心头,意大利人对社会公德、事业道德漠不关心,只是将家庭美德看成是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不能坦诚相待,甚至不去信任政府,普通意大利人将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家们看作是跳梁小丑。

经济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渗透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日益一体化,成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意大利国家欧债危机的原因,不仅是本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还与人口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应该对意大利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吸取人文主义中优秀的文化,摒弃落后了文化,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文化”。人们之间不仅能够相互信任,而且对政府的正确决策能够全力支持,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

意大利如果能正确形成本国的“公民文化”,那么就为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产业形态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活力,促进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杨德才(编著)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内涵着对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体精神、伦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铸造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导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宽容、主体意识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公葛文化与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公民文化既要继承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内涵,又必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逻辑序列中,“人文”当是与“天文”相对应的范畴。《周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是指天象的变化,可理解为自然;所谓“人文”是指文明,特别是社会制度的创立。是以人之所以异于万物者为价值支点、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建构,表征着人类作为类存在对其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人的世界的理性审视和现实关切,以及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显现之实然与应然状态的最初自觉。其精神实质则是强调个体修养的内向式超越以达致全社会人伦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人道”。

    “人文主义”一词(德语hmnanismus)因温克尔曼、荷尔德林和席勒等人的倡导而在18世纪的德国首先出现并逐步流行,后被英译成hmnanism,用来指称人文主义者的一般思想倾向—人的美德、修养、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人文主义”是在“人学”与“神学”的对立中才获得了自己丰富的规定性:人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人以对自身的生存关切和对世俗生活的无限热情摆脱宗教神学的一元化专制侄桔,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

    需要指出的是,中西文化传统中的“人文”或“人文主义”虽然共同表达了人类对人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这个人的世界的文化、理、意义与价值关切,但二者的蕴涵各有侧重。“人文主义”因特定的宗教神学背景所致,其复兴的“human-ism”不仅有传统“三艺”,“四艺”,的内容,更包含通才教育所需要的一切世俗文化,以与神学相对抗,确立人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而中国的“人文”处于弱宗教文化和强世俗文化背景中,它们俱为世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分别具有鲜明的人生哲学意蕴和自然科学特征。

    人文精神是“人文”或“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核和价值依托。从“人文”和“人文主义”的思想缘起与历史流变来看,人文精神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人文精神始终以人的关怀为主题,其核心是人的生存格局和历史命运;其二,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性特征和理想性指向,立足和反思“实然”并不断地追问“应然”,是人文精神的价值目标之所在;其三,人文精神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hism),其价值视域涵摄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

    我们今天所讲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为中心,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为终极价值指向,从人之价值、意义、目的、权利、义务、责任、良心、道德诸角度追问和探寻个体完整人格、完美人性(即人之应当如何),追问和探询社会理想关系、理想状态(即社会之应当如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即世界之应当如何)的人类精神。

    二、人文精神的哲学意蕴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

    人文精神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本质的外显,是人性中精神属性的体现。人性是人区别于一切动物,为人所特有的普遍共同属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人文精神根植于人性之中,并随着人性的变化而变化。当物质生产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人的精神需求就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人不是物,不仅有本能,而且有尊严、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有创造。人不是物的奴隶,人追求的是要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人文精神关心神性和物性统一的整体的人,既熏视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也重视社会发展和精神享受,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人最高的理想。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文精神是人对自身本质、价值、终极关怀和在世界之中的地位的根本看法和不懈追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人文世界及其建构和发展与世界观有紧密关系。世界观不同,人文追求和人文精神也不同。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当代精神的精华。人只有以人为本原才能以人为目的,只有以人为目的才能以人为本原。因此,人必须尊重自己,关心自己,以自己为终极关怀。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与愿望,保证人的幸福和发展。人文精神从而也就成为社会的经济运行、政治法律、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及日常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强调人贵于物,精神重于物质,突出不以物而奴役人的人道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当代人文精神强调共利精神和双赢精神。共利精神是公益精神,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挖掘、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精神。共利既提倡利他和共同利益,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又尊重个人正当权利的保护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培育个人的创造性,为使每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创造条件。

    人文精神在文化的积淀、凝聚、孕育中形成,凝结成人们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理想信念,同时,它又以人的精神品格铸造着人类文化,成为人类文化内在的灵魂。理性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也是人类文化中不朽的篇章。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属于知识论的范畴,真理是人类追求的第一个理想目标,对真理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之一。“善”归于道德范畴,善是以真理为前提,是人的一种思想道德境界,善的极致之处就是爱。因此,善是主体自我能力和价值的实现,是人性完善的境界。“美”具有艺术价值,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是人的最高理想境界。“无论谁要追求人生的理想,都必须认真考察支撑着真、善、美这些价值的爱。爱是使这些价值得以实现的动力。它们的价值表现在既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调整人际关系,给人以偷悦和享受;又能够开阔人的眼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达到对外在自然和人性的超越。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以摆脱自身的局限,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以求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公民文化建设

    人文精神是人性精神本质的外显,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着对人是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内涵着对理性精神、自由精神、主体精神、伦理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的追求。

    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说,有政治活动,但不至于去摧毁政府的权威;有政治的参与和输人,但却是温和的;有政治纷争,但却是有节制的。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恕道和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概言之,公民文化的特质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关注政治系统的输人与输出,尤其是输人功能取向的具备;第二,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动的频率较高,但这种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础上的高参与。

    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意识铺垫与风格基础。其实质体现为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们在宪法和法律的匡约下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并行不悖的理性自觉和行为取向。概言之,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于,公民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宽容意识。

    从公民文化的内容来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号召人们反对狭隘和专制,提倡民主、法制和科学,实质就是要唤醒每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尊重、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唤醒每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改变人的非理性状态,成为理性主宰自我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构建人的精神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铸造公民文化的基础。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导向。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宽容、主体意识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公民文化与人文精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一致性。但在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公民文化既要继承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内涵,又必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铸造公民文化的基础。在人文精神的内涵中,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几乎贯穿于始终。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有三层含义:在古希腊,人不是“自然物”,而是区别于植物、动物并高于它们的独特存在。人有智慧,有语言和思维,有技艺和发明才能。人从自然中凸现出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不是上帝的奴仆,人生不是“赎罪”,而是获取幸福生活的过程。今天,人本精神意味着人既不是机器,也不是机器的附庸。人不再是物的奴隶,人追求的是要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成为人最高的理想,作为创造力的基础,人自身的自由发展成为人性中的核心理念。人性的本质要求外化为人文精神,它彰显着人性的精神诉求,追求着人性完善和人格的完美。

    在公民文化中,民本思想之民是指公民,是主体。现代民本思想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确定了公民之间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界定了公民与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成为一种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社会伦理。首先,民本思想强调公民人人平等、人格的独立。在高度发达的民主型的公民文化中,任何公民无论在社会关系还是在政治关系上都不存在依附关系,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有怀疑的权利,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强调公民人人平等、人格的独立、个人就能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能力,整个公民文化就会充满生机。其次,民本思想强调公民有权利和自由,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得社会生活各方面法律化、制度化。在高度发达的民主型的公民文化中,公民共同制定法律,用以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每个人必须遵守法律,不侵犯和剥夺他人的权利。每个人的行动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才能自由,离开法律就没有自由。

    公民文化凝聚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导向。在公民文化的培育过程中,应构健不为外物所役使的主体精神。人的主体精神,确定人在外部宇宙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确立人的支配地位和价值,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主体意识,充分培养、发展和利用人的主体能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原则,而且是人类主宰自己命运、不断求得发展所必须的环节。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丰厚的物质成果,而且也使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得到逐步提高,使人类的文明得到不断进步。可见,保持不为外物所奴役的主体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21世纪迈向成功之路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公民文化塑造赋有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就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转型而言,虽然以经济现代化为契机,但人文精神所体现的对个体现实生活的自亩、幸福权利的尊重与宽容,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对真善美的文化精神的追求,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公民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公民的人文情怀、主体意识与现代性人格。因此新时期人文精神的重点在于凸显个性,拓展能力,培养以德性为根本,以能力为基础的具有主体人格和实践智慧为特性的现代公民。

    以真善美为导向,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公民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与他人都是相互依赖的,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每一个公民在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时,都应从社会伦理道德出发对自身行为作出价值判断。凡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就尽心尽力地去实施,凡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就坚决地制止它。在这里也就产生了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善恶观念。一个不懂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会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作出种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因此,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是一个能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社会。公民社会培育的公民文化是以真善美为导向,并以此为价值标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的公民。

    在公民文化中,科学的价值观强调人的主体性,只有在人的主体性得到解放的条件下,人们才能够追求真理、自由、平等、民主等等,从而在思想文化上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科学的价值观下的义利观,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义利观,即利已与利他、富民与富国相统一的新型义利观;最后科学的价值观下人们的政治参与是作为独立的,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自由意识、权利意识的个体参与。

    公民文化中的理性、宽容、主体意识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能力,而且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人自身诸种复杂而对立的素质中的一股整合力量。公民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追求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迈向文明的标准,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相契合的文化。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等既是理性文化的要素也是公民文化的内容。无论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制定和对政治参与的宽容,都需要理性的力量。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廊坊;社会建设;文化

本文为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209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8日

廊坊建市20多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建设仍显匮乏,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较为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认识,需要凝聚统一的价值体系,需要遵循历史面向未来,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启示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引导城市的未来形态。

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上,赵世洪代表四届市委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廊坊”的奋斗目标,即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城市人文主义在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兴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近代功利主义商业城市,以及《花园城市》的理想之后,终于在1996年拉开了社会发展与管理模式转向人文时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义生生灭灭,沉沉浮浮,在21世纪得以真正现实地复兴和再生。此类发展动态说明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如同19世纪、20世纪以工业技术革命为起点的经济时代一样,21世纪将进入以环境革命为起点的人文发展时代。“为了成为文明的策源地,城市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Richard·V·Knight,1996);“城市必须人道化,一定要与经济主义决裂,创建一种新的伦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城市伦理,而且一定要强化当地人彻底重新认识城市的能力”(Celine 1996)。“城市即人民”,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城市的人性化与人道化将使城市能自觉地运用文化以教化为先,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这种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做出的战略抉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以人为本,单靠之前的高速GDP增长来衡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来体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人文廊坊”建设会更好地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人文廊坊”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既适应世界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回归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人文廊坊”的内涵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内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台阶,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荣,凸显文化中心特点;就是要社会更加祥和安定,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廊坊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区地貌特征的龙河、凤河的“龙凤合舞”形象为外在标志,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创造性挖掘和大力发展,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内聚合力、外具魅力,内涵高尚、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三、“人文廊坊”建设的主要内容

“人文廊坊”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需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实现。“人文廊坊”内涵阐释中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完成。只有在一种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民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所以,“人文廊坊”建设要落脚于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是城市文化的建设。

(一)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教育、住房、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市民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正是“人文廊坊理念”的具体体现,廊坊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

1、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推进就业促进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人们都有责任来共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倾向于就业,要在大项目上拉动就业,要在管理上调节和促进就业。而民营企业要能大力吸纳人员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要能主动转变观念,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2、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廊坊市民。着力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有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市区学校建设,新建部分小学及幼儿园,扩建改造中小学,缓解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现状。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车管理,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3、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按照国家三个1/3的标准,高质量完成1.68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改善提升市区旧住宅小区水暖、外墙、路面等硬件设施及社区环境,规范提高物业管理,提升市民居住环境质量。

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使全体市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5、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防控体系和妇幼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第三方仲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廊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整合全市卫生急救资源,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卫生院、每个村都有标准卫生室。

6、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添加剂、瘦肉精、注水肉、地沟油和奶制品、酒类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三级联保责任制,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1、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文化产业的壮大,同样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内涵与张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血脉,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主城区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性设施。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全力打造“5·18”、“热气球节”等独具廊坊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抓好吕端和龙凤文化两大文艺精品品牌创作工程,着力抓好龙凤文化的深挖、提升和宣传,打造龙凤之城特色品牌。继续打造吕端系列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吕端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精神,扩大吕端文化的影响。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化龙凤文化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

2、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人文廊坊”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承、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广大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属高校的投入,以现有的东方大学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高校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和途径,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朗诵、专家讲座让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和吸收人文精神养料;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增强城市魅力。城市的宜居环境,不仅仅是指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更是指人们社会活动的文化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文化的服务能力,扩展城市宜居环境,还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能力,构筑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化城市人文内涵。此外,人文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城市历史的手段。

文化产业的壮大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张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市域文化只有与产业有机结合,与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成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廊坊依托“5·18”经洽会、“9·26”农交会,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为节日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利用一些大型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盛宴。但必须看到,廊坊的文化产业还很不发达,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需要逐渐增强,买书、看电影、看演出、看比赛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政府一方面要适应群众这一需求,不断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抓紧扶持打造一批新兴的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而提升“人文廊坊”建设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4.

[2]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生成;人文课堂;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所以,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立足学生成长,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受到尊重。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不断满足的同时,却日益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究其根源,乃是教育上长期以来缺乏人文内涵,许多受教育者"只有技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社会、伦理、生态、文化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地发展,从而更有价值地生活。

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处于新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教的是字词句段篇,考的是听说读与写,关注度是知识的传授,成绩的提高,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中,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下面,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我的眼中只有你"――以人文本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

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要摒弃师道尊严,多一些"微笑"与"温暖",少一些"冷眼"与"无情",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迸发出创造的潜能。教学中要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二、"得来全不费工夫"――注重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的课堂,教师不是在执行教案,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根据实际随时调整教学。面对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设的生命信息,教师应该关注和尊重学生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

1、关注细节,渗透人文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生成一次精彩。细节体现教育智慧。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关注细节。

我们在公开课中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些细节,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在教学《信任》一文时,当学生产生信任危机时,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学生默写生字出错时,老师一句“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默写正确”用信任取代了惩罚,从文本演绎到了生活,以人为本,抓住细节,充分利用生成资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任的内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此时无声胜有声。

2、捕捉情感,彰显人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心中不知不觉的做出相应变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蕴藏着教学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的变化,智慧处理,巧妙引导,发挥教育机智,促进有效生成。

在进行《我很重要》的教学时,教师用心倾听,用情感受,用灵动的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到课堂生成的契机――-学生朗读时情感的欠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巧妙地进行了生命教育,防止学生在成长中迷失,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充分彰显了人文精神。

3、挖掘本质,体现人文

人文课堂的活力是对教学中的"人"的因素的深入挖掘。在进行习作《妈妈的爱》教学时,教师发现学生文章中毫无真情实感,于是追根求源,透过现象深处挖掘,发现很多孩子写不好作文,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不会感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