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职校;班集体建设;积木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63-02

现代学校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班级,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职校班集体建设,以成功实现育人目标。职校班集体建设有两大突出的难题:首先,班集体工作不断需要新举措、新方法、新活动、新思路等。其次,班级建设工作日益需要以人为本。随着学生的个性增强,以学生为本在班集体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班集体建设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并相信任何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班集体建设必须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主。

笔者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实现职校班级工作的生本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进行了班集体积木式建设的尝试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人本主义理论和积木原理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马斯洛、罗杰斯和埃里克森等人是人本主义发展的著名代表者。马斯洛提出了与人的需求有关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研究了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他还特别重视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的社会性和后天性,他还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和教育。

在国内,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非常注重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也可谓人本主义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2005年,马莉阐述了积木原理:积木原理是模型化类比思维方式的典型应用,它是通过提供各种构件,使之按照不同的构想和操作方式,快速实行综合组编和应用的基本法则。积木原理广泛应用于机械、金融、教育等领域,但在职校班集体建设中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班级工作的研究还很少。

现代班集体积木式构建法的涵义

现代职校班集体建设需要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搭积木”的方式,运用生本化、高效化、民主化的现代班主任工作方法和手段,遵循一定的原则。

班集体建设之“积木入位”法 人本主义主张重视班级的各个成员,所以,笔者在班级建设实践中应用搭建积木的原理,努力在班级工作中平等地关注每个班级成员,这就好像搭积木时要重视每一块积木一样。在班级成立之初,师生需要彼此熟悉了解,为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做好准备。此时,新的班干部、新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等都要准确进入自己的角色,为建立一个新班集体做好准备。

班集体建设之“积木错位”法 人本主义提倡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所以,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笔者借助积木原理中的错位原理在班级建设中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积木错位法”可以用来改变班级成员的身份,从而开创班集体建设的新局面。如“值日班长+固定班长制”,让普通学生轮流做值日班长管理班级的日常班内事务,固定班长负责指导值日班长展开工作,并负责班级的外联事务。这种班级成员身份的错位,很好地激发了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班集体建设之“积木缺位”法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需求,所以,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也需要关心班级成员的各种需求。对于那些正确合理的需求,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实在满足不了的,要及时向班级成员解释清楚。可以用“积木缺位”的道理来处理好班级成员的需求问题。例如,对于那些课堂上摆弄手机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在班级暂时“缺位”,把他们带到办公室做思想工作。

班集体建设之“积木逆位”法 人本主义提出要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所以,在实际的班集体工作中也要减少对班级成员的过多批评和惩罚,以实现以学生为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建设中,违反班规校纪的学生总是有的,我们总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批评惩罚措施,但这样就与“人本主义”的要求背道而驰。怎么办呢?笔者在“积木逆位”道理的指引下,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改变传统的批评法,反其道而行之,在面对犯错的班级成员时常常先努力找出其优点,多说其优点,然后提出希望在以后看不到其再犯类似的错误行为,教育效果很是不错,因为这些班级成员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和期待。

班集体建设之“积木模型重塑”法 人本主义强调使学生适应变化,所以,在日常的班集体建设中需要我们出新招,制造班级中的变化,并努力使学生适应这些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利用“积木模型重塑”原理,通过创造条件使班集体按照不同的构想和操作方式体现不同的变化,让班级成员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提高能力、获得发展。例如,笔者在所管理的班级中常常引导学生提出不同于以往的班会形式,可以演唱会的形式开班会,也可以看爱国电影的形式开班会等等。每一次班会的形式都是对班级成员的新考验,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实施积木式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笔者在实施基于以人为本理论的积木式班集体建设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现代班级工作实践中的四个原则:

生本化 施行积木式班集体建设意味着要重视班级的每个成员,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才符合班级建设中以人为本的要求。实践证明,积木式班集体建设只有在“以学生为本”的指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才能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高效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管理也越来越重视效率。所以,积木式班集体建设也必须重视效率,无效或者低效的班集体建设举措都会被社会所淘汰。在积木式班集体建设探索中,高效化的班集体建设举措能不断体现出独特的效果。

民主化 在进行现代班集体建设中,发扬民主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原因是班主任精力有限,不可能依靠一人之力推行积木式班集体建设举措,必须依靠班级成员的民主参与。另外,当今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所以,笔者在班集体建设探索中紧紧依靠班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实现了积木式班集体建设的民主化。

专业化 职业学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化职业技能。所以,在职校班集体建设中,把班级建设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职校的专业教师也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以体现职校班级建设的特色。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重视满足人的需求,强调人的尊严、兴趣,提倡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等。而积木原理则强调按照不同的构想和操作方式,快速对积木块实行综合组编和应用。这些理论给现代班集体建设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促进了现代班集体建设积木式构建法及其原则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莉.“积木”原理在健美操课程改革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学报,2005(2):243-244.

[2]陈春勉,周朝霞.人本主义视角下学习心理支持服务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8-10.

[3]朱梁芳.现代班集体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4):50-51.

[4]李跃.让学生成为现代班集体建设的主角[J].华章,2011(10):156.

[5]胡麟祥.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及指导[J].中国德育,2007(9):82-85.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第2篇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角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这些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一是提问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知觉和认识他本身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的基础之一就是帮助一个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主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极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它把教师角色定义为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探求者。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应建构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讲,好的教师是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的,它是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认知期待和情感转换的一种情绪媒介,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对学生的感受要多一些关注。在语文课上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热情参与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与教学艺术,引到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 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人文情感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审美情趣的介入,使最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机械训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当然,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但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更要引领学生体察、彻悟课程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小学语文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时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提升人格、净化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此外,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教师引领学生在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让其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四、 突出爱国主义,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 兴趣、爱好倾向等。健康的人格一般来说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人格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与爱国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娃娃抓起。除了教唱国歌,教认国旗、国徽,让孩子从小就对祖国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其亲敬感。要把升旗仪式,教唱爱国歌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同时,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强化爱国主义内容,要把读爱国文,国事,当爱国者用为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帮助小学生建立系统的爱国主义观念。我们应通过歌咏会、演讲赛、辩论会等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渗透爱国主义。只有形成常规,学生才会铭刻在心。隔三岔五地喊几句口号,灌输几个概念,效果不会好。爱国主义信念的培养,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巩固强化的认识过程。

五、 结束语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术教学设计;作用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其与科学主义相对的形态出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了社会的诸方面。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教育理论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摒弃了那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联接的传统观点,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学习者的潜能、情感、价值观、学习品质等因素上,使其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有着区别于其它教学理论的理念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及其深远的意义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联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情境,学生不应该经受那种因升留级制度或统一规格的考试而带来的失败感。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一)意义学习的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参与学习的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动机来自外部的,学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4、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明了自己原来的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二)意义学习的原则

1、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2、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3、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

4、涉及学生整个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5、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时,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6、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义学习的方法

1、构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的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2、提供学习资源。关注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安排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讲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提供多种信息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消化学生在利用资源的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3、同伴教学方式。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它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同伴教学,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

4、分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

5、探究性的训练。探究性学习(即发现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成为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方法。

6、交友学习小组。交朋友小组学习方法是一种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个人经验,其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参与学生面临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彼此之间进行自由、直接和自我沟通,这种方式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更直接的效果,大大增加对自我的理解,使个体更真实和更独立,以及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为了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自我感知为基础,适当应用外部力量,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了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罗杰斯主张把下一代培养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把这样的特征概括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现实中是可信赖的;作为恰当并能适应社会;具有创造性;能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经常在自己身上发现新的东西;自尊也尊重别人。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将更有助于学生走向成功。但是许多老师往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批评往往多于鼓励和表扬,这就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因此,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自由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放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释放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在自由发展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细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是挑剔指责、讽刺挖苦,而是首先肯定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进行解除学生担心失败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只有在心理自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可以完全自由地想像和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角度地敞开。课堂气氛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气氛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纪律、自我感觉和人生态度等有重大影响。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宽松、和谐的环境的创造者,作为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必须懂得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对学生的真诚的信任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做到自我实现,教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去掉“假面具”,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充分信任,相信学生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立的自身价值,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洞察学生的情感及其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能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实现自我。重视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并不意味着它忽视认知教学,而是强调应该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框架,让不同的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的课堂教学作出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真诚、信任和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原则,这一点无疑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启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的方法是对学生的“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认为,在意义学习中,应采取非指导性教学。所谓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种学习的发起,不是依赖教学艺术,广博的知识和授课计划,而是依赖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然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学习和产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个人经验,以及把学生的选择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因为单纯的自我选择容易使学生缺乏成功感和竞争感。这种非指导性教学,必须使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是自我发动学习,无组织方式。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作为和态度。非指导性教学是根据学生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激励思考,重视接受学生,这样便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无疑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在经历自选材料、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将得到充分发展,“自己选择”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毫无目的的个人选择,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个人选择,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多地注意自我评价而不是依靠他人评价时,独立性、创造性、自力更生等因素才会产生有效作用。

三、利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美术教学设计

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就构成了人本主义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一)美术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强调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从做中学,这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际问题,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可通过设计各种学习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正在从事独立的研究探索。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幅作品时,学生一看首先感到新奇:一个个挖山者,赤身,并且勾勒的线条有粗有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不讲解,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通过交互作用,最后得出:画家之所以用来表现,主要是体现人的力量,而线条的粗细变化,主要是突出人体的结构。学生明白了这幅画主要是表现“力”的作用。

只有当学生自我进入到学习情境之后,学生才会积极地深入实际的学习活动,才会自我促进学习,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都参与进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有利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兴趣是美术教学成败的关键。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呈现内容的形式及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时,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掌握这些学习内容。例如在开设素描之前,若把中国西汉的画像《荆轲刺秦王》用文学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先不必说画像是什么,艺术特色是什么,先讲内容,可从荆轲怀才不遇,到与太子丹信誓旦旦,到易水送别,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义凛然的气魄,还可引用骆宾王的诗《易水送寒》,并可把荆轲死后,高渐离(荆轲好友,音乐家)矢志不移,处心积虑,以瞎双眼和断双腿的代价去接近刺杀秦王,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九方臬和田横五百士也可讲给学生,随意性很大,但更重要的是把严肃的感情渗透、输导给学生。这样,学生听得认真、感兴趣,在学生被故事感染打动的时候,像递进式地讲了画像和历史人物,更不忘讲徐悲鸿,学生可明白这是绘画,而绘画自然的对他们构成了诱惑,然后可讲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色彩和造型的特色,学生的感情培养起来了,这样也就会主动地聆听了。

一个对美术学感兴趣的人,他的认识就会优先指向与美术学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还应该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使学生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时要使用丰富的激感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最适宜的呈现手段;或者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三)美术教学中应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功能,适时给予学生“人情味”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适当肯定学生的错误。例如,在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素描观察能力的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任何所能看到的形体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素描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个观察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若失去整体,导致所画的形不准。这是学生在素描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毛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再如,一堂素描课可以这样设计:把一个花盆端在讲台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花盆五分钟后,就把花盆端到教室外面,学生凭记忆画花盆,并每组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花盆的高度比例失调,把花盆画成桶状或盘子状。另一种是局部变形严重,部分学生可能把花盆口画得很圆,而盆底则简单地处理成一条直线,花盆变成了上圆下扁的形状。十分钟后,学生基本上画结束,再把花盆端在讲台上。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画的花盆,然后教师可对画在黑板上画进行讲评,不要责怪学生画得不好,要用表扬的话鼓励学生,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实现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人主动利用环境和现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而较少依靠他人评价时,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才会得到发展。因此,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美术教学设计,可以从基于问题求解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空间的设计及问题求解过程的引导控制等多方面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空间。例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利用视频投影仪将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作品的不足通过大屏幕将弱点放大,便于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学生面对自己被展示出的作品,会异常兴奋,情绪高昂,然后可将具体环节交给学生自己鉴评,并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对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对他人的作品增加了理解,取长补短,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仅仅用分数来评价,而应提倡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自我评价,可通过现在与过去的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已有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而明确下一步行为的目标。当然,自我评价如同人本主义本身一样需要与他人磋商才能更全面、更深刻,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仍需与教育者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Intem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设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在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经验的产生,不直接或轻易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学习。

参考文献

[1]况姗芸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件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1,(9)。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字 人本心理学 艺术创作 现代主义美术

人本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以下几点:

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社会引起重视,但在美国心理学界内部的评价却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史家和体系学家的评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包括人类所特有的多方面精精神生活的研究,它对近代传统心理学的批判是有力的,但对自身理论的论证尚嫌不足。

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正如先前提到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创作,都是一种自我想法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人本心理学的这些理论都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深远意义,这从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就可以看出。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纯视觉性,艺术价值在于发现和创作。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现代社会和人们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众多,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未来派等。无论是哪一个流派,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强调自我意识的体现,重视个人人格,尊重个人创造性和主体性格的“主体论”得到更大的张扬。这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自我实现。

现代主义这种注重自我意识实现的特征可以从很多流派看出,譬如说德国的表现主义,表现主义受康德哲学、柏森格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作品中则更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有蒙克,蒙克说:“我想表达一种疲倦的动作,在眼睛里,在睫毛间,嘴唇应该画得看来像在喃喃自语……我要画出生命,画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蒙克的作品强烈的反映人的精神状态和主观情感,它的画面中那些奇特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是表现他艺术主题最有力的艺术语言。代表作品有《呐喊》,《病中的孩子》等。

野兽主义也是如此,注重表现主观感受,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单纯化的线条作夸张抑扬的形态,以达到个性的表现,把内在真挚情感,极端放任的流露出来。以最小限度的描绘,达到表现最大限度的美感。野兽派最主要的代表画家包括;马蒂斯, 弗拉曼克,德兰等。他们三人在 1905年至1908年之间的创作,均具有野兽派的特质,个性的表现极为鲜明。代表作有《生命的喜悦》)p《华丽第一号》等。

所以说,人本心理学对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表现在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发生发展中,注重自我的表达和自我实现,这些人本心理学的核心内容都在现代主义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研员;自主发展;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50-03

一、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理论基础

按照库恩的解释,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库恩认为,“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即一种“世界图式”或世界观。“范式一词通常被理解为人们看待与处理特定领域内的一种现象或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原理”。本文中的范式指教研员与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英语学科人本主义教研范式指团体中英语教研员与教师围绕共有的英语学科教研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英语教学实践中问题时的基本理论、视角和话语。

最早提出人本主义范式的是泽兹纳(Zeichner),“人本主义范式强调教师教育将教师培养成为完整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重视对专业知能中各种知识、能力、信念和态度的反思与经验重建”。人本主义教研范式是指教研员应将教师看做独立自主发展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引领教师反思英语教学实践,重视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传统教研范式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体现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即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性格、规则、自律、服从以及勤劳的习惯,培养一种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教研范式主张教学存在规律,它是一种稳定的结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制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研的内容为教研员指导教师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并将规律输入到教师内部。教学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着教学中隐含的因果规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且价值中立,这些客观存在的真理支配并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服从于规律,处于被动的地位。教研员在研训中传播客观的教学规律,带领教师追求普遍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研的方式必然以教研员为中心,教研员控制教研内容以及教研的活,动方式。教师成为教研员知识的接纳容器,教研员的主张在教研中起重要作用。教研员在研训中强调统一和标准,认为统一的标准能预测教学后果并提高区域教研质量。

(二)新教研范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张奎明博士则认为:“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观以及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范式正在被解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主张教研的本体教学实践的规律是教师群体创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取决于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解释教学中的各种教学现象。英语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认知离不开教师的个人语言教学实践经验,需要教师自身参与探究、反思、建构等活动,最终建立起教师个人对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解。理查德・亨利・托尼(R.H.Tawncy)曾经说过“:只有当人进行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并且行动时,他才是真正的自己。”语言教学研究是基于个人教学环境的创造过程,每位教师在创造中积累对语言和语言教学的理解,教师的教学知识是独特而多元的。每位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教学知识。由于每位教师具有不同的经验,因而构建出的知识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多元知识的汇集,教研员提供交往和互动的平台供教师理解与反思。教研活动的方式是开放的,不限定于具体统一的模式和方法,重视教师个别差异,教师在自我判断、自由选择中自主地成长。艾・伯林(I.Berlin)认为:“那些曾经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而尊重自由的人认为,应该自由地进行选择,而不是要别人代为选择,这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教研范式体现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新的教研范式赋权于教师,尊重教师的话语,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价值与意义,教研员与教师共同选择与参与者相关的教研内容,以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和反思理性为基础,引领教师形成个人独立的立场和观点,探求与自己相关的学习经验,构建独立的自我,在平等、交往和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筛选各种信息,并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成长。教研员在新的教研范式中起支撑作用,以引导者、咨询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创造情境供教师在经验中构建实践性知识,搭建教师对话的平台。

二、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结构特征

(一)教研目标:引领教研主体一教师为“独特的专业自我”。传统英语学科教研范式以教研员训练和发展英语教师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其目标定位为掌握熟练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英语教学知识和策略,教师将教研中接受的普遍教学规律运用于课堂教学。“传统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是技术效能。为教师教育确定了一个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指标为主体内容的目标体系”。控制与规约成为传统教研范式的一大特点,专业标准化的英语教学行为规范由教研员决定,并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普通教师及学生对研训的内容影响甚少。

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以教研员引领和发展教师实践理性和反思理性为价值取向,教研的目标定位为教师自主诠释教学,建构其意义与理解,教研员引领教师成为独特的专业自我。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实现知识现、教学观的转变。关注的焦点不是用专业的标准规约教师的行为,规约教师的行为并不能实现教师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改变,机械地限制和规定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教研中获得的知识只会成为僵化、不实用的教条,影响研训的效能。真正让教师实现成长势必以教师为主体,建立在教师的实践基础上,教研员引领教师积极地体验教学,诠释和反思教师的主观体验,领悟英语和英语教学中蕴藏的价值观和意义,构建教师个人独特的专业信仰和专业认同,构建个人的教学知识。改变教师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师成为独立的专业自我才是教研的真正目的。教师的专业自我影响教师在具体语境中的个人语言及行为选择,帮助个人根据教学情境自由选择适合的学生语言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教研组织管理:以平等、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为载体。“当前,教研室、教研员依靠其部分行政职能拥有大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分配权,享有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法摆脱的结构性依赖的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学科教研员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享有检查、监督、评价学科教师教学的权利,受我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呈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如果教研员欠缺专业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则难以避免工作中的武断与专

制。“教师教育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个方向是延续武断的、专制的官僚组织体制;另一个方向则是转向参与、合作、分享权力与责任、扎根共同体的专业发展方式”。因而教研组织需要成为平等、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新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载体。

在教研员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平等地分享、思考、内化知识,在自身理解基础上构建个人的知识,形成个人独立的观点。教研过程中,教师主动根据个人需要选择知识并表达个人的声音,知识呈多元性、平等性和情境性。而非传统范式下不顾个人的需要统一被动接受教研员教授的知识,教师的个人观点无法得以展示,传统教研范式下的知识呈单一性、权威性和去情境性。因而,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平等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研员与教师组成的英语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主要工作模式为立足教育现场的情景式协作模式,英语学科教研员为区域教学专家,熟悉当地教育设施及教师的实际语言专业水平及教师的实际需求,区域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特征、教材及英语教学资源、家长整体素质、英语教学问题等当地英语教学场景特征,同时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教研员能为理论转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英语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弥补理论与实践的代沟。因此,教研员引领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应立足当地的教育情境开展现场教研,全面地诊断当地的学科教学状况,为改进学科教学和管理提供咨询,同时发现学科教师中的有效经验和优秀典型,在区域内推广传播。否则将沦为游荡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中的行者。“教研员角色定位: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中介作用。在课程与课堂、研究与实践、行动与反思中发挥中介作用”。

(三)英语学科教研的目的:为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自主地形成专业信念、观点和看法,最终的落脚点在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成长,因而教研关注教师的语言观、语言教育理念及师生观,这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思想、经验及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质量。“教师的观念是教师专业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观念与教师的专业行为是相互关联的”。教师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境的诠释与理解,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教师所决定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后果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反思、更新其教学观。因而教研的重点在于构建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理念被认为是教师专业“设备”的关键部分。帮助教师形成个人实践性教学理论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实践性理论是个性化、情景化、动态、不断变化的,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具体教学行为。教研是重新建构教学观念的专业场所,一方面,教研员挖掘教学中“隐性理论知识”并使其显性化,引导教师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系统;另一方面,教研员根据区域的教学情况补充、更新教师原有的主观性理论,促使教师个体形成“实践性理论”。

教研需要关注教师的知识观,尤其是学科知识观。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中英语学科教研更多关注学科本体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英语学科教研应强化教师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教师离校后专业知识与能力退化的问题,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但语言不能仅仅为表达意义的符号、人类交流信息的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中教研员同时也关注教师的精神状况,鼓励教师在语言中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思考存在的价值,以语言为载体引导教师获取多元信息,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观点,教师在语言中得以成长。教师语言观的改变能帮助改变学生功利性语言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思想蕴意,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成长。

学科教研的过程由传统的传递式改为批判式建构。由于知识社会中知识快速递增,语言的形式和功能随之不断加载新的内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转变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导致语言教育环境异常复杂。独立、创新、批判的思维为教师解决复杂教育环境中的新教学问题提供自信,而教师的批判思维无法通过传统的传递式教研形成,互动、批判式建构才能帮助教师独立批判思考的能力。英语学科教研需以英语教学问题为中心,教研员引导教师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体验上互动并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研员系统地引导出教师的经验、观点和概念,将教师置于不完整、相互冲突、多种多样的观点中,为教师搭起脚手架供教师主动建构。与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从量上关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相比,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从质上关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强调教研的过程,教研中学科教师的主动生成,形成独立的专业自我。

三、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意义

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学科教研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向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转移体现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转移,深层次关心教师的内心世界,由规约教师的行为转变为教师的自由发展。长期以来,学科教研重点放在技术层面,引导教师改进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忽略教研员与教师互动对教师及教学的影响,忽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与解释。传统的客观主义教研范式偏重于教研员、专家的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忽视教师本身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忽略教师对教学合理的怀疑与批判、思考与解释,教师被屈从于权威。教师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知识被淹没在专家的话语中,无法得以彰显,而事实上教师也是知识的诠释者、建构者和创造者。人本主义范式为教师提供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平台,体现平等、合作、交往的教师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构建专业信仰和专业认同、塑造专业自我,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只是说明二者在基本理念方面缺少共同的交集,但并不意味着两种范式之间是对立的‘非此即彼’(either―or)关系,在现实中两种范式完全可以以‘既有又有’(both―and)的形式共存”。两种教研范式无所谓正误和优劣,范式发挥的作用需视情境而定。客观主义教研范式曾在我国师资严重不足、教育条件落后的历史时期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客观主义教育范式仍旧有其存在的空间,它能帮助教师了解基本和前沿的教育理念,加强薄弱地区教师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熟悉最新发展动态,跨区域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在经济落后、师资薄弱地区用最少的财力惠及最大面。因而两种教研范式都具有其适用范围,新人本主义教研范式鼓励专业团体中教研员与教师开展苏格拉底式讨论扩大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概念和价值的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多提供一种选择和路径。而教研员的任务则是科学地分析两种教研范式的使用范畴,使两种教研范式共同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端,当代教学范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3

[2]Zeichner,K,M,Altemativ‘paradigms of teacher educa-tion[J],Journal ofTeacher Education,1983,(3):3-9

[3]williams,R,(1962)The Long Revolution,Harmond,sworth,Penguin,162,

[4]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74-75

[5][英]戴维・布莱克莱吉,等,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M],王 波,等,译,北京:春秋出版杜,1980:44

[6][7][12]周成海,国际教师教育范式转移及其哲学基础[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1-6

[8]王培峰。教研员职能转变的定位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2):81-84

[9]Bemier,N,R,&MeClenand,A,E,The social context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New York:the FalmerPress,1989:19-54

[10]王 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基于实践角度的分析[J],人民教育,2008,(19):46-48,

[11]Clark,C,M,&Peterson,P,L 7eachers’thoughtprocesses,in:M,C,Wittroe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teaching(New York,MacmiHan),1986:25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