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数学启蒙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差,手部还欠灵活,涂色技巧和经验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绘画中常常会出现涂色不均匀和涂出轮廓线外现象,造成画面乱糟糟,毫无美感。在这个阶段,老师只要在儿童学画的初始阶段教他们采用正确的涂色方法涂色,就会取得一定的进步。现在的美术教学中,低段学生最常用的涂色工具是水彩笔和油画棒,两者都具有色彩鲜艳明快,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但油画棒还具有涂色方便、覆盖能力强等特点,可通过反复涂抹来丰富色彩的变化。而水彩笔则具有用笔细致、线条流畅等特点。两者在画面上涂色一般都采用平涂法。它是最基本的涂色方法,也是儿童喜欢用的一种方法。平涂法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和走向,采用竖涂、横涂等手法,能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各种色块均匀地涂在画面上,使画面显得更醒目,色彩鲜艳而亮丽。
由于低年级学生所特有的生理特点,再加上根本没有意识到,平整、均匀的色块会使整个画面清洁鲜亮、美丽无比。他们只凭自己的意愿在纸上乱涂乱画,最终就导致作品毫无美感。针对小朋友的这种涂色错误,我在教学中时刻强调:“小朋友,我们在涂色的时候要用点力气,速度不要太快,不要涂到轮廓线外面去,里面的小白点都要把它盖住,涂得细心点,均匀点,这样你的画就更美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涂色均匀、细致的方法,我亲自示范给他们看,还与原来的画进行比较,让他们心服口服,一起来见证奇迹的出现。而水彩笔不同于油画棒。油画棒可以“乱涂乱画”,水彩笔就不能乱涂,这样画面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画纸会起毛,甚至会出现很多“洞”,并出现画面粗糙,不整洁,白点过多,涂出轮廓线外等错误。如:浙美版第一册《我心中的太阳》和第二册《叔叔阿姨真忙》,这些我们都可以用水彩笔来画。有许多小朋友都会出现线条涂出外面,涂时速度过快,不仔细等错误。于是,我在学生画之前,边示范边强调说“:小朋友,用水彩笔来画,老师教你们一种涂色的方法,这种方法叫‘数字1排排站’。‘1’的长度尽量不要太短,一笔紧挨着一笔画,要耐心,不要性急,这样涂出的画面就清洁美观了。如果需要涂色的范围较大,方法是一样的,一排再挨着一排画过去。”讲完方法后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啊!是好看多了,也干净多了!”我听到同学们在下面讲。这样坚持练习涂色,到了二年级会有很明显的进步。
二、画面不够大,锻炼学生的胆子
关键词:幼儿;音乐启蒙;身心健康;提高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0-02
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使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一、音乐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操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唱边跳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下面我们主要就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
(一)儿歌
儿歌就是儿童喜欢念唱的简短的诗歌。儿歌的词句简单,内容生动,还有自然的音调,念起来很好听,很受儿童的欢迎,为一般儿童所爱好。
它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发展儿童的语言。例如:“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喵喵喵 猫来了 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在上面这首儿歌里,我们可以指导儿童学习名词和动词。使儿童增加词汇,同时也发展了连贯性的语言。指导儿童传唱,足以引起他们对动物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二,可以增进儿童的交往能力,促进他们性格的良性发展。例如:“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小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
还有很多如富于科学幻想的,计数算数的,生活能力的等等,通过儿歌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儿童性格和情感,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幼儿舞蹈(边唱边跳)
这里说的幼儿舞蹈不是纯粹的舞蹈,而是边唱边跳的舞蹈形式。首先就要看音乐的特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幼儿舞蹈中的音乐同样重要。一首好的幼儿舞蹈音乐,它的旋律流畅、形象生动、乐句整齐、节奏鲜明,有利于幼儿对舞蹈形象的掌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每个动作都要选择适当的音乐伴奏,让幼儿在音乐中寻找感觉、节奏和情绪。在处理动作节奏时还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音乐的段落和节奏的变化等,使幼儿的动作与音乐合为一体。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才能被幼儿所接受,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教幼儿舞蹈时,先把舞蹈的内容讲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表演舞蹈时创造性的表达各种舞蹈形象。
二、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下面我们主要就幼儿心理发展特征为研究对象,来阐述音乐启蒙教育的特殊意义。现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利用音乐启蒙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开展多方面的音乐活动,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有效的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幼儿健康心理的内容有很多,本文主要就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能力、智力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音乐启蒙的方法对幼儿的各方面品质的培养来进行论述。儿歌和幼儿舞蹈是我们采取的基本手段,它可以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的调节情绪。一般来说 ,音乐活动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
心理学家指出: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尊重。尤其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对赞许的需要不希望完全来自同伴,更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在幼儿唱歌和跳舞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想得到郑重的表扬与肯定是不容易的,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授课中,孩子在你面前唱了一首儿歌,或许音调不是那么准,我们也应该去鼓励,对他们说,你唱的真棒!希望他们下次唱的时候能比现在更好。这样他们在下一次也许会表现的更好;反之,一味的去批评,那不但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或许他们不会再对你唱第二次了。孩子们在一个班集体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集体的概念,在上课的时候总能跟着老师的要求去完成自己该做的。这不仅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在班级中的个人位置,而且促进幼儿的集体荣誉感的发展,通过接受老师的教导与小朋友共同完成老师要求的动作,切实感受到了集体的气氛,对幼儿的责任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不少独生孩子由于长期处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在群体中的表现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他们在看见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的时候,本来他们手里已经有玩具了,他们也会去要甚至去抢过来。这样就比较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技能,很少能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严重阻碍了孩子与他人合作这一社会行为的发展。而在我们唱歌跳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它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相互协调配合;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服从调配等。在跳舞的过程中必然有同伴间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幼儿一方面要扮演好自己在舞蹈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理解他人的动作,建立一种相互交流的游戏与学习平台,以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启蒙教育对智力的培养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过:“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的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而右半球视为劣势半球,而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边唱边跳的活动中促使左右脑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发展。
我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找和摸索一套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使孩子们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数学,使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
一、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幼儿阶段孩子的数学知识积淀几近空白,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去教孩子逻辑的数学知识,首先要通过简单的数学思维,带孩子认识数学,认识身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包含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空间关系等,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奥秘产生兴趣,让孩子内心产生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老师要关注幼儿,获得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采用激励及诱惑方式进行教学
在心理学上教育儿童时有一个原则,要漠视负向行为,鼓励正向行为,如果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可以暂时转移其注意力,等负向情绪消失后继续教学,切不可批评责备,否则会使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要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成功理解一些知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建立起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点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接触我们的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来锻炼幼儿的数学能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动的画面以及过关的奖励,让孩子们对这种方式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与孩子们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 :
小猫钓鱼
目的 :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 1 的基础上添上 1是 2,再添上 1 是 3,再添上 1 是 4 ;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内容 :
(1)家长先要准备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竿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 条。钓到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 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 3 条鱼,当幼儿钓到第四条鱼时,家长问幼儿 :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数量,说出总数,3 条鱼加上 1 条鱼是 4 条鱼。
扔扣子(适合 4~5 岁幼儿)
目的 :使幼儿加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 :一些扣子(5~20 个)、1 个硬纸盒子、1 根标准尺或有黏胶的带子。
玩法 :把准备好的盒子放在一个空白的区域,老师指定孩子的站立方位,用绳子或划线与盒子留出适当距离,老师先做一次演示,之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范围内将扣子投向罐子,每人限投 10 个扣子,投完后让孩子去数几个投进,几个没有投进,投进的代表所得成绩。这样做可以在孩子竞争心理的激发下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与每个孩子充分接触,了解其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培养,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孩子们的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数学教育
相关部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会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有些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许多幼儿家庭的数学教育中,有的家长每天会出许多数学计算题,让孩子进行反复的运算练习;有的家长盲目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责怪孩子……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反而会使他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长和教师学习数学.
中国有句俗语“拔苗助长”,用到这里,就是指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进行数学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可父母却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孩子不会,就又打又骂,责怪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其实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单独的计算课. 对孩子们的数学启蒙,是贯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的. 家长求胜心切,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反感、厌恶、弃学. 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家长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以“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概念”为例:幼儿年龄不同,其能力发展就不相同. 2岁的孩子会判别数的多和少. 3岁的孩子会从1数到5,并且知道大小、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5;会做简单的分类和单纯的序列游戏. 而5岁的孩子则会从1数到1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10;会明确的分类并说出原因;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7岁的孩子就会从1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也会用实物表示,还会做10以内的合成分解;会按照实物的特征做精细的分类并说明原因,会完成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由此可见,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儿的年龄成正比的.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如同上台阶总得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脚跨越两步、三步,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 可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家长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生活适当地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孩子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 通过日常生活“数学化”,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内容. 家长贴近孩子生活开展数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育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 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产生. 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所以操作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材料. 如家里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积木、茶杯、纸牌、筷子等. 这些日常用品,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而且对孩子来说很熟悉、亲切,能引起孩子学习分类、计数、排序等的兴趣.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一起学数学,吃饭、分水果、玩积木、打纸牌、逛超市、菜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数学教育
准备功课:熟知4个启蒙理念
不管是哪种知识的启蒙,快乐学习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让宝宝感到启蒙是一个任务、一种负担,继而产生厌倦感,影响学习事小,重要的是会挫伤其学数学的积极性,甚至对学数学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因此,学习时父母和宝宝都必须保持愉快的心情。如果宝宝感到烦躁、疲倦或饥饿时,应先处理他的需要。如果您的情绪不佳,也必须先自我调适,才能愉快地教导宝宝。下面几点数学启蒙的教育理念,需要予以关注。
1 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既然对学龄前的宝宝进行的是数学启蒙教育,那就不能是课堂式、灌输性教学。这样不仅不符合宝宝的年龄特点,难以收到学习效果,而且会引起宝宝的反感。应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既需要活动形式的轻松,又需要引导语言的宽松,建议用宝宝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以丰富宝宝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为他日后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 遵循数学的循序渐进
数学是一门知识内容连续性极强的科学,前后知识的衔接非常紧密,一旦出现跳跃前进或新旧知识严重脱节的现象,就很容易造成宝宝学习上的混乱,既不利于宝宝理解知识,也不利于记忆知识。提示您应按照宝宝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数学启蒙,切不可拔苗助长。
3 在生活和游戏中教育
父母对宝宝进行数学启蒙的关键失误在于。不能将数、量、形的知识从宝宝生活游戏中抽离出来。宝宝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学知识的环境中,伸出小手有5个手指,衣服上的纽扣是圆的,积木在盒子里……这类数学知识的存在,需要您有意辨识,由此引导宝宝在生活和游戏的无意中体验数、量、形的概念,而后再启发宝宝了解数学知识,这样既轻松又有趣。
4 鼓励宝宝的探索
家长的过分保护是对宝宝学习上的限制,而急于求成、盲目干涉也是对宝宝探索机会的剥夺。应给宝宝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自己去尝试、犯错、感悟,您只需以旁观者的身份细心观察,了解其思维和动作的特点、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让宝宝在体验、探索中获得数学的感性经验。
教子必知:宝宝数学能力的发展
数、量、形和关系是数学的四大内容。下面介绍3个年龄段的宝宝在数、量、形和关系方面的发展特点。父母们可据此把握自家宝宝的数学能力发展特点。
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当宝宝数学能力与下表对应年龄段水平稍高或稍低时,都属正常情况。当宝宝并没表现出相应年龄段的数学水平,那您需反观之前的教育,是不是还未或很少对他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具体执行:实战方法总动员
1 操作法
操作法是提供给宝宝适宜的材料、学具、环境等,让他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自于对动作水平逻辑意义的概括和内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指多运动。大脑就会日益发达,继而促进智能的提高。可见,操作在儿童数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数学中的分类、排序、比较、分合、计数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操作法来进行,如请宝宝掰香蕉来学习计数;给宝宝提供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10粒纽扣,可引导他在摆弄中认识形状、探索可排列的顺序或方阵、按不同规律排序等。
家长可为宝宝提供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或玩具。如纽扣、瓶盖、豆子、杯子、积木、笔、游戏棒、扑克牌等,让他在动手操作、分分、数数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分类、排序、比较、匹配等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粗浅的数概念。
在上述方法的运用中,父母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保证时间
知识的建构需要过程。而对宝宝来说。这个过程所要花的时间可能更长。父母要给宝宝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比如教宝宝认识三角形时,开始可先不出示教具,只告诉他三角形必须是有三条边、三个角,让他从许多图形中找出三角形。也许很多宝宝只能找出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这时您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只是引导他想想三角形的特点,提示他数数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如果给宝宝足够的操作时间和机会。他就能够在尝试错误中进行反思、琢磨、比较,进而掌握数学相关知识。
(2)重视主动性操作
有些父母在让宝宝动手操作时,常让他按自己的指令进行,如把第一根和第三根木棒拿出来比比谁长,而忽视了让宝宝去主动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没有发挥宝宝的主体作用。也没有给其数学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因而不利于培养宝宝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其思维能力。
(3)及时评价指导
您可以通过对宝宝操作过程的观察,发现他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既可及时发现宝宝操作的成功之处,以便予以肯定和鼓励,又可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提出建议和指导,以激励宝宝的积极思维,启示他发现尚未发现的知识。
2 游戏法
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游戏法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其实就是用游戏来承载数学。
游戏法的种类很多,上述操作法也可以看做游戏法的一种,此外还有:
(1)情节性游戏:这类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比如和宝宝扮“喜羊羊和灰太狼”,在他们的争斗中植入要学的数学知识。父母应注意游戏的过程不宜太新奇、规则不宜太复杂,以免宝宝分散注意力。
(2)竞赛性游戏:不仅能满足宝宝的好胜心理,而且有助于他对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父母可同宝宝一起比赛猜拳数数、猜手指、分纽扣、比高矮、挑游戏棒等。
(3)运动性游戏:指寓数学概念于体育活动中的游戏。它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如教给宝宝数的组成,可通过掷飞镖等运动性游戏来记录某一总数中不同的投掷结果,如5个飞镖,投中3个,未投中2个,再根据对投掷结果的归纳来学习数的组成。
(4)运用各种感官的游戏: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宝宝对数、形知识的充分感知。如在学习认识、区别几何图形中,可让宝宝通过看、摸等活动来感知、区别图形的不同特征。
(5)数字智力游戏:这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如根据宝宝发展阶段,让他动手操作七巧板:沿实线剪出七块几何图形卡片,用七块图形卡片按图示拼图案,发挥想象力拼出
各种可爱的图案……这能极大地调动宝宝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灵活性、敏捷性、独特性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宝宝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宝宝首先要在比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间建立起联系,才能做出判断,因此比较的过程也促进了宝宝的思维发展。
比较法的种类有很多:
简单的比较是指对两个(组)物体的数或量的比较,如比较两根线的粗细或长短。
复杂的比较是指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数或量的比较,如比较哪组圆形最多?哪组最少?
连线比较:将图片上画的物体和有关的物体、形状或数字等,用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如:
4 故事法
故事中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表现了一定的幻想和夸张,这些均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因此,可借助讲故事或读故事的形式,对宝宝进行数学启蒙,他会在兴致勃勃中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当您给宝宝讲故事或者一起读故事时。不妨选些带有数字的故事。例如:小明的猫生了5只小猫,3只是黑色的,2只是白色的……也可以利用宝宝喜爱的动画片情节进行“数学新编”,如羊村有8只羊被灰太狼抓走了,村长先把喜羊羊救出来,然后他们一起救出懒羊羊和美羊羊,并再次进入狼堡中。现在的狼堡里有多少只羊呢?
5 讨论法
和宝宝一起讨论。能够起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进而促进分析、归纳的能力,有利于其对数的初步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宝宝数学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促进思维的发展,讨论的过程比讨论的结果更重要,鼓励宝宝积极参与讨论,开动脑筋。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讨论的目的所在。在讨论过程中,家长需观察分析宝宝的反应,鼓励宝宝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宝宝自己得出结论,还能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6 欣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