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兽医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手机一卡通;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651-02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bile Phone Card
HOU Li-mei
(Information Center,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statu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 card, we analyze actual application in the university, looking for mobile phone card development prospect.
Key words: mobile phone car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城市中大约90%以上的人,每人拥有一部手机,有的人甚至拥有2部手机。随着手机的普及率的上升,用手机作为钱包支付业务在国外已开展了许多年了。日本,2004年就推出了城市一卡通业务,手机已被广泛应用于交易、身份识别、门禁管理等方面,目前已拥有1260万用户,用于支付的POS机在日本街头也已随处可见。在东京的地铁站,每天高峰时期有近百万的客流,乘客只需将自己的手机在验票口轻轻一刷,票台门随即打开。德国的RMV 交通公司几年前就推出用以购买市内大巴票的NFC 手机;在荷兰,一些足球俱乐部的球迷可以将NFC 手机充当运动场的门禁卡和票务卡,并可以在运动场附近的快餐店和纪念品商店购物。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24亿元,同比2008年的7.9亿元增长202.6%,预计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28.45亿元,手机支付用户总数将突破1.5亿户。用户只要持有一张有RFID功能的卡片与手机号码绑定,乘公交和地铁,在咖啡店、电影院、网吧、超市、书店、药店、餐饮店等场所的消费就可以用手机话费来支付。在世博会举办地上海,目前已有近5000家商户可以使用手机进行小额支付。让手机不但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乘轻轨、看电影、逛超市、品美食,在高校、企业内部刷手机进出门禁,刷手机吃食堂,真正做到‘多卡合一,一卡通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图1是手机一卡通的功能。
1 手机一卡通技术方案
目前,手机一卡通主要有如下3种技术方案:
1)NFC方式: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它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的。通过WAP的通讯与SIM卡通讯。有两种方案:一种定制手机,将天线集成在手机电池或主板上,使NFC应用与手机融为一体,工作稳定可靠,但需更换手机;二种是将天线与NFC芯片直接相连,然后与电池紧贴放在电池和手机后盖之间,用户不需更换手机但天线连接的可靠性不高。它能提供轻松、安全、迅速的通信的无线连接技术,其传输范围比RFID小,具有近距离连接协议、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NFC具有工作稳定、支持主/被动通信模式、支持点对点通信、支持高加密、高安全性、产业链完整等特点,但是用户需更换手机,推广成本高。
2)SIMpass方式:SIMpass技术融合了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或者称为双界面SIM卡。SIMpass是一种多功能的SIM卡,13.56MH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兼容多个智能卡应用规范。原来的SIM 卡更换为SIMPASS卡外,还需加一外置天线才能享受手机支付功能。占用了用于OTA业务的C4/C8接口,只具备被动通信模式,不具点对点通信功能,而且产业链单薄。
3)RFSIM方式:是可实现中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手机智能卡, 专利技术是一个可代替钱包、钥匙和身份证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它的最大特点是不需换手机,只需将手机SIM卡更换为RFID-SIM 卡但使用的频率是2.4GHz,不是13.56M,RFSIM卡通信距离可在10-500CM自动调整,单向支持100M(数据广播),把RFID集成在SIM卡中,即可实现手机支付功能,目前在高校应用较多。RFSIM更容易让运营商控制产业链,且用户使用门槛低。
2 手机一卡通技术优势
1)将钱包放进了手机,随身携带非常方便 ;2)支付方便快捷,不需要零钱;3)利用手机可以随时知道余额和查询消费明细;4)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转入金额、下载票据以及进行消费支付等;5)安全性能高,如果丢失,可通过本地密码、远程挂失等方式停止帐户使用;6)业务优惠较多,可享受更多折扣;7)通过对次消费限额和日消费限额来确保手机丢失后,资金的安全。
3 手机一卡通在淮阴师范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应用
手机一卡通对广大高校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手机一卡通,不过已有一些高校在试点使用。淮阴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浙江警官职业等高校内都相继开通推出了手机一卡通业务。淮阴师范学院和中国移动合作运用最新RF-SIM技术,将射频技术集成到SIM卡中,使手机具备了标准SIM功能、电子钱包功能、远程支付功能、身份识别功能以及门禁功能等。手机使用者仅需更换一张智能卡,即可将现有手机变成类NFC手机。 RF-SIM卡内嵌OTA菜单将“校园一卡通”的所有功能移植到手机上,这样广大师生只需携带一部手机即可实现校园生活轻松化,省去了携带多张卡的麻烦,又降低了丢失卡的风险。手机替代多卡 、多卡合一、一机多用。师生通过手机不仅可以实现校园卡管理、校园信息查询等平台交互,而且师生前端手机刷卡消费、门禁、考勤、借书等形成的数据又可通过手机菜单获取,完成校园生活中相关信息流的闭环处理。手机开机时,系统可支持所有功能的使用;手机关机或没电时,就与一张普通的IC 卡一样正常使用。校园规模扩大或手机SIM卡功能增加,只需随时增加子系统即可,数据在校园网上实时共享,做到一人一户、一人一卡,所有数据的变更都做到“全网立即生效”。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已开通的系统有消费系统、图书馆门禁系统、机房上机系统、图书借阅系统、淋浴系统、自助查询系统、综合信息系统等。用手机及时、方便地查询与接收考试成绩、校园重大新闻、勤工俭学与招聘信息、提供借书成功、到期提醒、预约通知、新书到书提醒、图书续借等图书馆相关信息服务、提供“一卡通”充值消费类信息服务,实现充值成功提醒、消费异常提醒等、短信选课、短信查询成绩、异常消费短信提醒等。
4 手机一卡通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手机支付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我国消费者“现金为王”的传统观念还很强,人们更多是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邮箱等应用,而使用手机支付的意愿方面,小额支付的支持率只有40%,大额支付的比例则更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1)由于各家采用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像中国移动选择了RF-SIM技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选择了SIMPass技术,中国银联选择了智能SD卡解决方案。因此也会制约了用户的数量,要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这一业务迫切需要制定一个统一、规范、安全的标准。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使手机支付产品多样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体验手机支付。
2)如何培养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让用户进一步去接受手机支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
3)目前的手机支付技术还不成熟,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4)另外,广大用户一旦使用手机支付,个人的信息和隐私如何得到保障?未来,“如果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那么家电、餐饮甚至购车等大宗消费,都能够通过手机支付完成,届时,手机支付的市场规模也将变得更大,未来呈献给人们的将是一个崭新的移动金融服务时代。
5)我国目前在手机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手机支付当中的各方职责划分、风险承担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使用手机一卡通的一大潜在风险。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手机一卡通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
参考文献:
[1] 张强胜.数字校园移动生活移动“一卡通”业务研究[J].移动通信,2008(3).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深入,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如何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学校应加大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力度,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业务理论深度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面对各种具体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业务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应围绕课程改革,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对教师进行多层面的业务理论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以便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1.集中培训学习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课改理论的热情。学校应该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以校长带头,以科组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校可以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观看教学实录、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多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学习途径,构建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基础。
2.开放式学习培训
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的转变。学校要积极为开阔教师眼界,提高其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只有开拓教师视野,增加教师理论积淀,才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以教学实践为平台,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各种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重点要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
为了让教师将深厚的业务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课型,促进教师将新的理念带入课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课后进行说课、评课、研讨等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2.内外兼修,大大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加强校际联系,多请名师、教学能手给教师上示范课,传经送宝,增加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同时在学校内,要经常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比赛活动,以便丰富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校本教研为根本,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地结合,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落实找到了结合点。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再学习,成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1.建立问题积累和教学反思制度
新课程改革对每个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问是必然的。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将这些困惑、问题都记下来。要求教师每节课都写教前反思、教中反思、教后反思,将问题归纳总结,分析共性和个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2.进行专题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
学校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将教师平时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困惑,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要把教师的常规性研究、理论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主题。专题性的研究活动的开展,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在论及如何解决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时,经常可以看到“市场机制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说法,好像市场就真的是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万验灵丹、激活文化资源的还魂草。其实,这是一种被片面理解、极易产生误导的说法。“市场机制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错,在理论上、逻辑上都是成立的。但是,在现实中,当它被绝对化、被当作救命稻草,被夸大成“只有市场才能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时,问题就出现了。
第一,不符合文化发展、文化资源配置的实际。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文化资源,可以分为遗存类文化资源,例如各种文化遗产;公共文化类文化资源,例如各种用于满足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资源;市场类文化资源,例如各种以商业利润为目的、在产供销各环节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资源。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是能够使市场类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遗存类文化资源、公共文化类文化资源,只有市场手段是不够的、不行的,还要有政府调控、科学规划。例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果只强调市场机制、竞争手段,就会被破坏性开发,就会因为追逐短期效益而伤害长远保护。
实际上,即使在经济领域,市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不是万能的。在文化领域,完全靠市场更不行。市场对文化的作用确实是有效的,但它更是有限的。不重视市场、不发挥市场的作用,是不对的;但是,眼中只有市场、夸大市场的作用,也同样是不对的。
第二,不利于社会效益的强调,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挥作用。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地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作用,以至于片面地走向强调只有市场手段才能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路子,那么我们强调的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容易被人当成强制、压迫的结果,就缺少了合理性。因此,即使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层面来看问题,也不能一味强调、过分夸大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要全面认识市场与计划都是手段,都有合理性、优势,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在文化领域也一样,市场只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文化发展的一切;市场机制只是配置文化资源的手段之一,而不是配置文化资源的一切。
第三,片面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作用,把文化的发展推给市场了之,还容易导致政府机构的投机取巧、推诿塞责,公职人员的侥幸意识、依赖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文化,政府机构的职责、公职人员的工作量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除了日常的行政管理外,政府机构还要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利用、发挥市场推动文化发展的好的一面,限制、削弱市场阻碍文化发展的不好的一面。对公职人员来讲也一样,不是说把文化发展的问题甩给市场就可以一劳永逸。利用市场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对公职人员个人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一般的行政管理能力,还要有市场管理能力;不仅要有宏观调控能力,还要有微观协调能力;要知道在市场条件下哪些是值得鼓励、引导的,哪些是可以探索的,哪些是要明令禁止的。(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关键词】关中地区 乡土手工艺 发展模式 创新
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在全球蔓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然而,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渐渐被机器制品代替,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成为了工人,手工艺的记忆也渐渐流失。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一色的楼房,笔直的马路,越来越多的汽车代替了自行车、摩托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走于外地,求学或者就业……乡村生活不再是传统的耕种播收。
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那些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来进行生产的乡村企业面临着发展的最大难题,即产能结构的不合理,人才的缺失,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问题最后不可避免的又反馈于那些由农转工的乡民身上。“失业”原本是属于城市文明的产物,近几年却一度成为了乡村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实。因此,在这样的乡土社会背景下,要重新发掘手工艺的现代价值,探讨乡土手工艺在现代化中的发展途径,形成以手工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一、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发展现状
“关中自古帝王都”,这和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关中其名始于战国时期,因其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以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赋予了关中地区肥沃的土壤、纵横的河流、温和的气候,使得关中地区自古便为皇族福地。
从西周起,11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在历史上,关中地区作为京都之所在,其区域经济中心的便利也为关中地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也孕育出了众多的手工艺品类,如秦绣、玉石雕刻、青铜铸造、造纸、草编、陶瓷器、年画等。近代以来在工业化的冲击之下,关中地区手工艺的发展基础也遭受了根本性的破坏。
然而,尽管如此,作为乡民“衣食住行用”的生活基础,乡土手工技艺本身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文化思想,汇聚了乡民从生存到生活的韧性理念,正因为如此,在特定的生长环境和区域文化形态之下,乡民对于手工艺的记忆从来就不曾消失,手工技艺及其存在方式也在乡民之间生生不息的传递。
在经历了短暂的寒冬之后,借着西部经济大开发的时代机遇,如今手工艺在关中地区又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光彩,有一些甚至已经成为了区域的文化名片。如华县的皮影、蒲城的土布、凤翔的年画、泥塑,耀县的瓷器等,形成了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泛的局面。笔者通过近两年对关中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现状进行考察,对这些手工艺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了很多制约手工艺在当代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各地的支援力度和重视程度的差异,关中地区的乡土手工艺发展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地方从工艺学习、教育推广切入,有的从技艺传承着手,有的注重个别企业的发展,有的虽有工艺产业的群聚,但彼此之间的串联度和依存度不足,存在阶段性发展的盲点和困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发展数年,并在持续进行中的手工艺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对关中地区的这些生产方式的提炼,概括其发展思路,借鉴其经验,以期为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思维上的引导和经验上的补充。
二、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的发展模式
(一)家庭作坊
个体或者家庭的组织形式自古就是传统手工艺的一种运行方式。家庭作坊内通常由一个熟练掌握和应用手工技艺的人作为核心,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学员做相关的辅助工作。鉴于手工艺的传承特性,这种手工艺发展最原始最基本的运作形态,直到今天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方式在关中地区的很多地方都存在,比较集中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铜川耀县陈炉镇。
铜川素有“煤城瓷都”之称,铜川市辖区内的黄堡、玉华、上店、立地坡、陈炉以及耀州区塔坡一带在古代都是耀州瓷的重要产地。《同官县志》载:“同官黄堡镇瓷器,宋代早已驰名,即现代鉴古家所称之宋器,精巧绝伦,惜自金元兵乱之后,镇地陶场均毁于火,遂而失传……继起者为立地、上店、陈炉各镇。而立地、上店今已不陶,所存者唯陈炉耳。”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之后,如今唯有陈炉一直延续着耀州瓷的生产。民国时期的《同官县志・工商志》中对陈炉镇的陶瓷烧制情况有如下描述:“陈炉镇瓷在县东南三十里。住民八百余户,星布于半山间,为邑巨镇。镇民俱业陶,而以农为副业。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为同官八景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陈炉镇制瓷业的盛况,昔时家家户户以烧制陶瓷为生,窑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灭,也难怪清代陈炉知县袁文观感叹道:“日落炉峰夕,林间树色暝,村灯秋暗月,野火夜沉星。”
陈炉制瓷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1955年到1958年前后,由于对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运动的开展,根据原料产地、烧制品种的不同,陈炉镇相继成立了瓷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以后,瓷业合作社也被合并为陈炉耐火材料厂,后改为陈炉陶瓷厂,成为大集体性质独立经营企业。但陈炉陶瓷厂的建立并没有改变陈炉个体家庭生产的制瓷方式,李家瓷坊、崔家瓷坊、袁家瓷坊、关家瓷坊等家庭生产的作坊散布在陈炉镇的各个角落,世代相传。
值得注意的是,陈炉镇现在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生产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生产,而是传统个体生产与现代化产业结构的融合。以李家瓷坊为例,李家瓷坊的前身是陈炉镇享誉百年的“桥上李家”,工艺传人李升科的父辈曾创办过“红花福瓷行”,在当地极具影响力。20世纪70年代李升科曾在陈炉陶瓷厂工作多年,1992年退休后在女儿李竹玲(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主张下成立李家瓷坊,开始了传统瓷器制作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探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李家瓷坊制作的产品已经成为耀州古瓷现代化的杰出代表。李家瓷坊在传统家庭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瓷器产量和品质,雇佣了一些附近的艺人或者学员,分管瓷器制作的不同工序,形成了具有公司特征的家庭式生产方式,集设计、制作、包装、展示、销售于一体,自负盈亏。这种新型家庭作坊式的手工艺生产,普遍规模不大,从业人数不多,产品成本低廉,但由于加入了个体创新和独特风格,从而显现出了很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专业合作社
由于允许个体和私营性质的经济形式的存在,个体手工艺的生产形态出现了另一种形式,即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和手工艺联姻在关中地区涉猎到了多个手工艺行业,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关中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合作社经营模式有蒲城地区的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和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
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位于蒲城县苏坊镇,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创办人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贺兴文先生。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合作社宗旨,实行“合作社+加工厂+成员户”的运作模式,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成员、合作社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同时还利用农闲时间,聘请专家、教授、美术教师、有制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技能培训。由于重视管理和技能培训,兴文麦草工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有135人(户),人均收入上万元,有力带动了“一村一品”工艺产业的发展。如今从事麦草工艺及民间手工艺的制作人员越来越多,仅苏坊、封村及周边村镇千余户农民从事民间工艺艺术品的制作,麦草工艺画已成为蒲城县的一项文化支柱产业。
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位于蒲城县荆姚镇许家庄村,负责人为亓栓柱。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三秦农妇织绣工艺品协作会”,2004年正式改名为“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合作社负责织布机、纱线的发放,以及对农户基础纺织技术的培训。经过培训合格后的农户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织布,完成后将成品交付合作社进行布匹质量的检验,合作社完成成布的回收。成布回收后,合作社的手工艺作坊会对其进行脱浆、捶布等处理,按照具体的市场需求再进行缝制,制作衣服、桌布及沙发、床上用品,最后投入市场销售。
如今,许家庄的土布专业合作社除了农妇土布专业合作社外,又成立了“秦妇土布专业合作社”“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经过调研发现,许家庄共有农户300余户,其中大部分农户家里都在进行规模化的土布生产,同时这些土布合作社在带动本村乡民获得手工生产的经济效益外,也带动了周边村庄乡民的参与热情,成为许家庄土布合作社的社员。如今,许家庄作为践行“一村一品”的典范,成为探讨手工艺复兴的重要实验田。
专业合作社的方式,使手工艺的生产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市场,同时借助相对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通过采用纯手工和机械生产结合的方式,使手工艺品的产量得到提高。这种发展模式的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敏锐,具有良好的市场效益。同时这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使得乡土手工艺的生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对区域文化影响的提升也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区域共营
区域,可以在乡村,也可以在城市,指的是一个特定人群活动于其中的时空坐落。乡土手工艺发展的区域共营模式通常是依附于特定的具有手工艺传统的地区或者区域来展开。这些地区或区域早期多是在文化工作者和学者们的指导下形成和活动的。如陕西宝鸡六营村的泥塑工艺,长安区北张村的造纸工艺,三爻的灯笼工艺等。区域工艺的振兴需要长期且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工艺资源的调查、传统工艺的传习、工艺教育的推广、跨工艺领域的合作、工艺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工艺品的创新开发、社区美感的建立、地方特色的融入、工艺家与商家之间的互相整合、工艺体验服务的推进、工艺产品整合营销以及区域品牌与个别工艺品牌的建构等。
同时,区域共营模式还需要政府、企业、学者、教育等多方面的互动,依靠某一种或者多种的传统手工艺,激活全社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情感共识,从而形成区域的文化认同。然后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下,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或者区域文化的象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陕西关中地区的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渭南面花、蒲城土布、耀州窑瓷等,这些地方的特色传统工艺的发展,构成了区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探索乡土手工艺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发掘作为一种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方式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近7亿,占全国产业总人数的50.1%。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经济来源单一等问题成为农村现阶段一个大的社会现实。作为乡村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乡土手工艺则展现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乡村手工艺的研究应当以民生的本质需求为出发点,关注乡村文化的建设,提高手艺人的生存质量,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上的阐释。手工劳动的性质决定了手工艺人必然需要有稳定的生活水平作保障,这是乡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生存的根本,忽视该问题,必然会导致手工技能的缺失、手工艺行业规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如此,探索关中地区乡土手工艺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重新审视手工艺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从根本入手,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近两年的考察中发现,凡是在乡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正是传统手工艺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例如,江苏省拥有传统工艺资源,而且有着深厚的手工生产基础。从手工编织、手工印染、手工刺绣到服装、家具生产、小五金等传统手工艺,不管是在田间劳作的妇女,还是从都市产业中退休返乡的老人都在从事手工艺生产,他们从简单的手工艺做起,一旦乡村经济起步条件成熟,这些手工艺就转化为生产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和市场。正因为如此,今天江苏乡村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农村生活水平。而关中地区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差异,在支援力度、重视程度等方面也各有不同,这直接决定了各地手工艺产业发展情况。
知名社会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曾说:“我国小传统的民间文化无论如何代表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文化,它不仅在传统时代扮演一种提供大传统文化许多基本生活素材的角色,而且在当代的社会中也逐渐被认定是影响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乡土手工艺的再生,传统工艺作为民间文化的显性代表,不仅可以作为新产品开发的模型制作手段,更可以是一种创造观念的源泉。当一个生产活动的发展过程不是从社会上层自上而下地推进,而是从生活中直接展开,那么手工方式毫无疑问是最便于实现目标的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手工艺生产必将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经济形式。
乡土手工艺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技艺也在不断的更新,在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过程中,从而体现乡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乡土手工艺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在对民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乡村的手工艺化,同时也是乡村城镇化和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因此,通过具体的调研分析和手工艺劳作方式的解读,其目的是为了在整合群体与个人,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人与手艺的关系中,发掘乡土手工艺的现代价值,从而转化利用这些宝贵的手工艺资源,实现民生与手艺的互联与双赢。
参考文献:
[1]足立喜六. 长安史迹研究[M].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3.
[2]潘鲁生等.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赵农.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J].艺术百家,2011(2).
[4]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关中蒲城土布纺织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5]许平.文化的互补――作为产业经济的文化基础的传统手工艺[J].装饰,1997(2).
一、2009年第一季度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3月止,共完成产地检疫:猪7133头,牛699头,禽类11485羽。共完成屠宰检疫:猪5522头,牛629头,禽类5075羽。检出不合格病猪4头,匀作高温处理。饲料兽药检查56户,查处过期药品9种,价值182.5元,均作收缴。未查出农业部(农医发[2008]26号)的2008第四期兽药抽检情况通报中的不合格产品总汇表列的兽药。查处过期饲料通邦红118饲料25公斤30袋,红肥宝添加剂20公斤2袋,责令销毁。执法案件办理5起,其中处罚案件3起,罚款2700元,警告2起。对全县的畜禽贩运户进行防赌监督查处37车次,其中:牛6车次(123头),包景洪购进黄牛一车次(28头)。肥猪3车次(39头),禽16车次(5020羽),查处蛋鸡无证一车次(270羽),仔猪12车次(818头)查处检疫证件过期经营仔猪1车(40头),证物不符2车(156头),无证2车(72头),依法作了相应的处罚、隔离观察、补检等措施。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县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件,但我县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非常有必要深入排查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扎实整改,确保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县畜产品不安因素还大量存在。
主要问题有:
(一)认识不足,监管不够,执法不严,目前发生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不能按照法律程序严肃处理。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没有全方位进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不到位,多部门分割执法,各自为政,互相扯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和浪费,执法力度不够,不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二)屠宰场建设不规范。现有的全县唯一的一个屠宰场,存在消毒、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屠宰场规规章制度陈旧,卫生条件不达标,污水污物等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全;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人员做不到持证上岗;长途运输的生猪未能按规定休息即屠宰,由此可能出现白肌肉;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开展不平衡,除生猪外,大牲畜交易市场不健全,每天有9头(仅城区)左右的牛在城区周边进行屠宰,未经宰前检疫就上市交易,存在的风险极大;禽类的定点屠宰、加工、集中检疫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私屠乱宰时有发生,肉品质量安全问题诸多。
(三)兽药饲料经营单位不规范。对56户兽药饲料经营户进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经营户对食品质量安全不够,购销记录不规范。规章制度和禁用药物名单未上墙,仓储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差。
(四)畜产品经营市场不规范。经营者产品来源不祥,制度不健全。部分经营者使用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产品。
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乐足,不管是养殖户、屠宰场还是饲料兽药经营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偿够,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是畜产品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有的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认为以前多年来都有食用死亡畜禽现象,也没有见到发生什么严重后果。目前养殖户处理病死畜禽的方式是扔掉、埋掉、自己食用或低价卖掉,这是造成病害肉屡见不止的源头。
二是畜禽病死现象客观存在。近年来,我县的动物防疫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养殖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在饲养过程中,总有一定比例的畜禽发病死亡。一是不报告,二是处理不规范甚至加工上市销售和送进宾馆、饭店,这些是形成病害肉经营的基础条件。
三是加工经营活动可以牟取暴利。由于受利益驱动,个别食品加工店,、餐饮、饭店等收够经过加工的病害肉,以次充好,进一步加工或者加工成熟后销售。
四是畜产品经营市场不规范,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经营不标准。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很大,再加上部群众包括宾馆、饭店购买畜产品,不知道查看合格证明,索要发票,又缺乏有关常识。这为经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我县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以传统习惯沿袭下来的养殖方式带来普遍的保守性和盲目性,还需要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目前我县畜牧兽医机构改革不完善,基层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这些都是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四、应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需要“放心肉”、“放心奶”,市场需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动物产品。近几年,畜产品病害、药残及人为添加违禁物品等问题,成为畜产品消费的敏感问题,也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为适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乡、镇、村级防疫服务队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福待遇,增强对全县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能力。
(二)抓好屠宰场检疫工作。按照检疫的要求,把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入库查验和出场检查关。加强人员培训,
做到制度上墙。动物检疫员在实施产地检疫时,严格按照被检动物必须有免疫标识、确系来自非疫区、临床检查健康、必要的实验室检验项目结果为阴性等条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检疫员在实施屠宰检疫时,必须严格查证验物,认真做好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和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畜禽必须凭有效期内的检疫合格证明,畜禽产品必须凭有效期内的检疫合格证明、验讫标志进入市场交易。对猪、牛、羊等牲畜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凡没有免疫标识的,
按照国家规定,一律不得上市。
(三)落实工作责任。畜牧兽医局要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并与各站、所检疫监管人员、屠宰场、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文明执法,树立行业新风,建立一支政策法规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对违规执法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抓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存栏畜禽强制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的死亡率。
(五)大力推进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扶持农户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提高畜禽饲养水平和动物防疫水平。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管理。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打假整治活动,建立和完善集中打假与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治标要治本的原则,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检等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整顿和规范饲料、兽药和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保证最终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安全
(六)切实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畜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广泛宣传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有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要认识倒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又要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从自我做起,自觉做到不销售病死畜禽,不购买病害肉,更不从事收购、加工病害肉,敢于同从事病害肉经营的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形成全社会推动畜产品质量安全
工作的氛围。
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重点是加强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联合监管,确保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会同计划、财政、经贸、科技、法制、卫生、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