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2篇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当前美术教育的绘画方式多以临摹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教造型,儿童负责模仿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将美术简单理解为线条、色彩及透视等,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体现到作品中。其次,只讲究如实再现,忽略艺术创造效果。很多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仅仅以实物为参照,认为将实物最大化的模仿、再现,就是美术要达到的要求。再次,将造型与艺术进行隔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区分对待,甚至进行隔离。要承认,一幅美术作品成型之后,不但代表着一种造型,更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深入。最后,各种美术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化积累,再加上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儿童的天性就会不断被抹杀,使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出来。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既定模式,通过多个角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儿童时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以强烈的感知效果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逐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

世界对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科学、合理地授课。另外,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儿童学习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打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采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儿童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愉悦感之后,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让全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找到作品的闪光点,并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仅会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创作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最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儿童迸发出灵感的体验时,就会反复不断地实践,收获到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引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点评儿童的作品,不能因为幼稚,就对其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2、在美术教育中,融合其他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美术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而且能激发孩子在创作中的灵感。比如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震撼的舞台效果,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文学通过精彩的文字、语句和片段抒写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办法,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聆听一首曲子,然后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到纸上,相信他们画出的画面肯定是千奇百怪、形象各异的,这样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3、在绘画中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工具与教材,帮助其提高创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儿童教授新的绘画技法,让他们用新的工具来绘画,增加画面的美感。只有给儿童提供充分地思维空间,才能将其大脑的知识打开,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因此,自主探索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为空谈。

结束语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品质;内在联系;解题思路;技能训练

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上的一些探索。

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除――约数――素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素数甲乘以素数乙得丙,则丙除了1和丙两个约数外,必然还有约数甲和乙,所以丙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也是小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与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加强训练。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表达思维过程,总结和概括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到了中高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的能力,形成知识体系,并让学生抓住题目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联系进行高度概括。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培养学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例如: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地方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由于条件不明确,从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车相对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200(千米)。第二种是两车背向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800(千米)。第三种是两车同向而行,如果货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70×2+80×2=520(千米);如果客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80×2+70×2=480(千米)。

通过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或舍去多余的条件,并创设一个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规律,能从多方面、多种联系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1:(3.9+5.3)+(6.1+4.7),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3.9+5.3)+(6.1+4.7)=(3.9+6.1)+(5.3+4.7)=10+10=20

例2:(50+9.3)-(20+7.3),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小数和小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50+9.3)-(20+7.3)=(50-20)+(9.3-7.3)=30+2=3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四、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以下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概括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一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后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4篇

自儿童哲学诞生以来,儿童哲学课程也是各路学者关注的焦点,儿童哲学课程在国内研究者的研究中大多适用于校本课程当中。而在学前教育当中,也可以用于园本课程的探索。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天生就能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哲学问题,天生就带有好奇心看世界,但是若缺乏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乏发现这些哲学问题的眼光,无疑到最后便会变成缺乏思考能力的人。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需要这样的思维训练,这便是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在学者的研究当中,儿童哲学课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整个学前儿童哲学课程还在摸索当中。

一、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内涵

西方国家认为“儿童哲学”是为儿童提供的哲学课程。在全国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2015年高峰论坛中凸显了当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几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公民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批判性思维、自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主,方法论取向的看法是以训练思维为主的,而人文教育取向的看法是以提高哲学素养为主。学前儿童哲学课程可以说是以训练学前儿童思维为主,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前儿童哲学素养目的的活动。

二、提出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必要性

余保华、刘晶(2015)在其文章中提到,澳大利亚将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探究性与合作性能力的儿童,作为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对策,把儿童哲学引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澳大利亚儿童哲学课程发展启示我们,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从儿童开始,错过关键期想在儿童成年后再去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十分困难;针对儿童理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专门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应该是统整性的。基于此,在学前教育或小学阶段开始设置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行的,这也是形成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还可以保护学前儿童的哲学天性,留住幼儿由于好奇心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从中激发幼儿的思考。这样的课程提出可以让学前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或事物,这也正是我们时下所倡导的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把一切能够培养人创新能力的想法从幼儿期开始激发出来。

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提出能够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当中,如何教育培养人才是各个国家讨论的主题,而儿童的创新能力便是关键,但儿童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密不可分,因此能够开发人的理性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幼儿的理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出现便不会消失的,需要训练才能长期保持并一步步提高。而哲学课程便是能够训练幼儿的哲学思维能力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哲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基础之一:哲学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认为哲学源于惊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秉持这一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其实惊讶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自己和世界都怀有o限的惊讶与好奇,幼儿不断发出“为什么”的信号,提出“我是怎么出生的”“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从何而来”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哲学诞生之初,古希腊哲人们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但他们思考往往是一种直觉反应,特别是对于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学前儿童阶段更是如此,由于学前儿童的惊讶并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审查,必然会犯逻辑上的错误,李普曼认为需要对学前儿童的这种直觉反应加以训练打磨,儿童的这些逻辑错误以及思考上的混乱与不足才会得到纠正与引导,才能对日后的言语及行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学前儿童也需要把直觉反应经过理性的思考训练,若在关键时期内得到了引导训练,便会在以后的思考中事半功倍。

儿童哲学所倡导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推动理性思维发展的学前儿童哲学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基础之二:心理学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绘画 儿童 认知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of Drawing on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ZENG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ting, from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mainly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pact on children's growth in viewing painting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emotional training, thinking ability to generate and tried to mak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and better painting as a medium to help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 words painting; children; cognitive development

1 绘画的内容对儿童心理感知的影响

儿童对绘画的认知和心理感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但是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大体的表现内容在一定阶段有它的特点,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未经世事的儿童去欣赏莫奈、毕加索、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这种要求也是无益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总括起来,我们认为儿童的心理认知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感知外界的刺激并且把这种刺激内化为儿童自身拥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皮亚杰对于认知结构的阐释,从“图示”到“同化”到“顺应”再到“平衡”,从最初的感受到最后形成对自我心理认知的建构。这种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在儿童观看绘画的过程中也在发生。

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人物的,有刻画山水的,有描摹动植物的,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大部分事物都能当作绘画的题材,而每一种题材呈现在绘画作品中进而被儿童感知,它的内容在启发儿童的心理感知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敏感的,好奇的,充满疑问的,他作为个体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眼睛所观察到的事物。例如,如果一副绘画作品中呈现的是儿童知识范围以外的事物,它就会在心理上被刺激,这种刺激在儿童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图式结构。儿童看到飞船在那,可能就会形成与之前的认知记忆作比较,也可能简单地提出“这像哪种事物”的反应,在得到解答以后,新的图式结构就会形成,这样儿童从心理上对所见到的东西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他再一次看到同类事物的心理期望,而这种心理期望在足够多的时候,儿童便会进行自我整合,进而达到同化的目的,拥有了新的经验和心理感知能力,以后在看到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他可能就会依据记忆中的心理感知来搜索,从而达到认知水平的提高。

我们知道,儿童心理感知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不是强迫性的,它具有建议性的特征。“儿童所关注的,不是表现真实世界的物体,而是创造文化的视觉符号”,①这就为我们引导儿童的心理认知指明了方向,儿童的心理认知是对与文化视觉符号的寻找,他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或者对他的视觉有足够刺激的事物,是提高其认知能力的关键。

2 绘画的形式对儿童情感、思维能力的影响

儿童的情感表达比成年人要丰富和直白,儿童的心理模式是单纯的,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是他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但是情感是需要培养的,绘画有利于这种情感的成长。思维能力更多的表现形式是智力,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区,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思维和语言等能力,右半球主要负责音乐、绘画、想象力等能力。绘画从一定的层面讲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培养。绘画的形式包括很多,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绘画中的空间感、绘画中所呈现的色彩、绘画的线条感带给儿童在情感以及思维能力上的影响。

空间感是绘画给儿童视觉比较明显的刺激。不管是西方的绘画艺术还是中国传统的绘画,都在空间感上有很深的学问。空间感不仅表现在纵深的感受,还体现在横向的视觉效果。当儿童面对一幅绘画作品时,绘画中所呈现的空白能勾起他的情感需求和思维。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对待绘画往往具有求全性、执著性、新鲜性的期待,儿童的认知习惯促使他们认为在他们意识中的事物都应该出现在同一副绘画作品中,但现实的绘画作品往往不是这样,它会强调主题的鲜明,进而在一幅作品中会有空白,这就起到了拓展儿童空间思维的能力,儿童通过观看一幅有别于自己认知记忆中的作品时,思维的活跃是可想而知的。另外,这种突如其来的不同也会培养儿童的情感,再有了新的经验后就会对原有的情感产生挑战,如果说儿童第一次看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绘画时会有情绪的波动,在有了足够的积累以后,儿童的情感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色彩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对儿童冲击力最强的因素,即便是传统中国的水墨画也一样。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于色彩也是敏感的,尤其差异性大的色彩,对于儿童的认知冲击就会更强。暖色调会勾起儿童对身边人以及事物的爱,明快的色彩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思维活动,儿童也会表现出活跃的一面。儿童的好奇心会让他对于自己喜欢的色彩特别热衷,儿童往往看到成人无法理解的绘画的感觉,他可能会说“太阳应该是绿色的”,这就是一种认知,一种感情的需要,也是儿童自我思维能力在发展的体现。

线条,是构成绘画形式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观看儿童自己的绘画作品时往往会发现“儿童习惯在一个中心形状旁,或是垂直或是水平的放置胳膊或腿,其中心形状通常是圆形”,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于绘画中线条的认知是以圆为中心而发散的,更多地体现在对于直线的喜爱。这种最原始的线条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他倾向有直接表达能力的线条,这是和儿童单纯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状况有关的。

3 建议

3.1 指导儿童了解绘画的表现手法,增强儿童的感知力

儿童的认知能力让其自己去面对复杂的绘画作品,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在指导的基础上绘画才会在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儿童理解艺术和表现艺术至关重要”,③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具备了审美感知能力,再通过绘画作品的影响才能更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当然,这种指导要根据儿童实际成长的需要来进行,给予儿童的是指导性意见,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

3.2 鼓励儿童观看绘画

儿童是以特殊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在指导儿童观看绘画时必须尊重儿童自身的个体性差异,只有根据每个儿童成长的状况,认知的水平以及儿童自身的喜好去进行选择性的引导,才能在儿童认知记忆中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对儿童自身能力的确认,很大程度上让儿童有了自主性,一个鼓励的环境收到的成效远比一个排斥的环境来得好。

3.3 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其实,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外部世界和儿童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距离儿童最近的成人就是家长和老师。绘画对儿童的认知影响是建立在家长和老师对与儿童的鼓励和交流之上的,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便能在外部世界和儿童自身搭建一个桥梁,使儿童对外部的感知有一个倾听的对象,这样儿童和外部世界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更有利于活跃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自身的感受力,同时也是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保护。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