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学科导论

计算机学科导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学科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学科导论

计算机学科导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引导性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提供了关于该专业学科的入门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学生在该领域工作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新生虽然具有计算机的基本使用能力,但在计算机理论知识上的专业性不够,大部分的知识对新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一味地想把如此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并不好。根据该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给出思考。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括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热点研究问题等。在授课中不仅要把基本的概念介绍清楚,还要对最新的专业动态有所介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合适教材难以选择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教材非常多,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一、内容为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等同[1];二、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要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浓缩,内容涉及面广;三、计算机和计算的本质属性用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刻画[2],内容进行系统化、形式化的概括。由于目前中小学已开始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新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选择第一种教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过于简单,失去“专业引导”课程的本质属性;第二种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是比较难以把握的;第三种教材过于抽象,教师难讲,一般院校的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之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快[3],可谓日新月异,许多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滞后。

2.理论教学过于复杂

新生非常渴望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对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抱有很大的期望。教师希望通过讲授该课程给学生初步建立整个学科的框架,指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把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专业课浓缩为一章进行叙述[4],叙述方式上又较少考虑新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理论教学中勉强把计算机科学系统知识精装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5],不断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知识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又要求他们在短期内消化吸收,这样不但起不到很好的专业引导,反而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生畏。

3.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本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但一般是以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为主,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

4.考核方式传统化

对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多课程没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采取的是直接的期末考试。学生到了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平时很少去细细思索所学内容。本课程不只是介绍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一些问题。

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材内容和补充新信息相结合

教材的内容对基本知识介绍得比较全面,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适当地选择一些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如计算机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新成果、未来发展趋势等[6]。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新知识有所了解,紧跟时代的新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产品和概念有所共鸣,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

2.构建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封闭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两者的交流比较少。学生的这种被动局面制约了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在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应问题;进行前期的文献查找,撰写论文培训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提炼内容,形成一份综合的材料,并在课堂上讲解给同学们;教师及时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总结评述。把课堂的某些时间让学生掌控,教学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在问题中探讨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检索文献,整理资料,初步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等;鼓励学生从问题出发,去钻研去思考,逐步训练专业的创新能力;在团队中学会合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适当增加理论教学的实验

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这些操作技能需掌握,但课堂上讲到的有些内容最好配合相应的实践,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这样能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理想。

4.改变考核方式

大学的课程在考核上一般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多,授课中若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专题讲座、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该课程的部分考核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例如,可采取分组合作课题和独立选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分组合作课题在授课中完成,学生按所在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相关课题,上台讲演,并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评比给出相应成绩,这项成绩在教学中完成;独立选题论文,学生自主选取与计算机领域相关的选题,以论文形式上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考核在结课后一定时间内完成。两者结合,不增加学生记忆的压力,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在专业知识整体介绍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难度和广度不容易把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晴媛.《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探索与改革[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03-306.

[2]何昭青.《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5):63-66.

[3]李明东,等.《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6-8.

[4]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82-184.

计算机学科导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人才;过程化考核;立体化考核;应用能力

1概述

作为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互联网+”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当今时代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等都得到深入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既能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的系统开发与维护、软件开发与测试、网络规划与管理以及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以及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开发与应用的工作。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一个入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方面新的技术、新的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在“互联网+”平台的助推下,通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在全面了解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动手能力培养,提升专业素养。

2丰富教学内容,跟踪学科最新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在保持全面介绍计算机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平台上计算机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并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适当拓展以下教学内容。2.1云计算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功能,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云计算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计算机资源进行分配,比如通过拍卖的方法分配资源,云资源的拥有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拍卖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此外,不同企业和组织构建的云可以组成联邦云,通过联邦云实现资源的协同利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讲解云计算的实现思想、系统架构、主要的云计算系统以及云计算的最新应用等[1],引导学生建立合理、高效、协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思想,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2.2大数据大数据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实现共享,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潜在的有价值信息,对大数据的合理使用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医疗大数据可以通过不同医院诊治某种疾病的分析,得到诊治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提高诊疗效果;通过大数据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诊疗。对交通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交通情况合理设置交通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公共交通安全等。大数据系统的应用,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2]。因此,通过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主要应用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学科发展、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2.3人工智能及其最新发展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通过研究人类感知、思维与推理能力特点,构造出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和系统推动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其中计算机技术在人工智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异常迅速,从简单的智能家电向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3],虚拟现实更是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高新技术之一。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机器设备的越来越智能化使得人们可以从各种艰苦和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智能机器人也可以弥补人工劳动力的不足,智能机器人逐步升级到通过情绪感知与人类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很好的展望和期待。2.4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机学科的大学新生和其他专业大学新生知识背景相同,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部分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办公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很多学生对办公系统软件和程序设计软件了解不多。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学习的一个必备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而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将来主要的开发工具,在学科入门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内引领和课外指导多种形式对上述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此部分知识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教学模式和手段得到了不断创新。根据当前教育的时代特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导论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比如,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操作系统的知识后,在课外指导学生对具体的操作系统进行实践。这样通过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辅导等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内理论知识的理解。3.2知识学习与探索相结合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到教师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小组、竞赛小组以及科研开发小组中去,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发展方向,提高动手能力。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得活动的参与方便和快捷。3.3教师教学与企业专家相结合对教学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理论部分内容学校教师授课为主,实际应用相关部分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在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企业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专业入门课程开启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实践传授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3.4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互联网可以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导论课程学习相关资料放到网络上供学生下载学习,比如上课的课件、视频以及探讨题目等;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学习[5,6];再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做到及时解疑释惑。

4考核过程化和立体化,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坚忍不拔的精神。传统考核手段是期末考试,属于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于计算机导论来说,试卷的题目往往趋于知识浅层次的考核,对于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核不够,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考核,部分学生期末通过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可以督促学生及时掌握授课内容、并且达到熟练运用。过程考核中,既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又要进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过程考核中可以将授课内容设置为不同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每次单元考核成绩纳入总评成绩,期末进行综合考试。此外,课外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也纳入考核范围,使得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真正投入精力,取得收获。鼓励学生考取行业内国际知名企业相关应用能力证书,获得证书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通过上述措施,既对课内学习进行了考核又对课外学习进行了考核,既对理论学习进行了考核又对知识的运用进行了考核,实现了学习考核的立体化。

5结论

“互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一方面将计算机学科相关的最新技术和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引领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徐保民,倪旭光.云计算发展态势与关键技术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2):170-180.

[2]李学龙,龚海刚.大数据系统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1).

[3]韩冯飞.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4).183-184.

[4]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26):39-40.

[5]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计算机学科导论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对双语教学效果产生怀疑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科学导论;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目前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严武军将双语教学划分为简单渗透型、穿插型和全外语讲授型三种模式,但他并未研究教材和授课语言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合适的教材是影响双语教学实现最佳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根据教材和授课语言,将目前高校中的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模式:中文教材,讲课用英语;英文教材,讲课用英语和中文;英文教材,讲课用英语。

应该指出,不管是严武军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是我们提出的模式都忽略了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对双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在“导论”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来制作英文课件,将国际上“导论”的有关最新进展有机地加入到课件和双语教学中,并深深体会到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将真正缩短我们在教学上与英语发达国家的差距。因为不管是国内的教材还是国外的教材都往往反映有关领域中几年前的状况,甚至国内某些教材的内容可能反映的是有关领域十几年前的状况。

2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探讨

一些高校进行着一种全外语授课的双语教学,这种教学可能只能由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实施,但这不是双语教学,而是单语教学。双语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双语,过度强调英语,而没有积极发挥母语在双语教学中作用,就背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另一突出的问题是双语教学因人而设,教学计划设定时并没有把双语教学纳入统一的系统发展中。目前尚未发现有高校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实现本科四年的“双语教学不断线”。例如,我们计算机系几年前就开始实施双语教学,但仅仅是响应教育部开展双语教学的号召,让个别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实施双语教学。而老师把实施双语教学作为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完成了,双语教学也就结束了,并没有达到通过持续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用英语水平的目的。正是如此,近两年双语教学正在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申请中逐渐消失,这也可看作人们对双语教学效果的怀疑的直接后果,也可看作是没有建立计算机双语教学体系的直接后果。当然,这一问题也可能与教学经济学有关,因为实施双语教学将使任课老师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得多的代价(包括时间)。在教学市场化的今天,如果这种代价不能得到合理的补偿,双语教学的实施将难以为继。

第三个突出的问题是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用原版教材就可实施双语教学,这忽视了“双语”的作用。既然是双语,就可以合理地同时使用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使二者互为辅助和补充。例如,在“导论”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以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作为选择英文教材和通过互联网选取国际上最新教学资源的基础,一共使用了10本原版教材和一本中文教材。

3“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是否应就该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问题上,很多教师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比较系统地阐述学科基础和方向的课程,只有通过母语学习才能牢固掌握,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本身对计算机缺乏了解,外语基础又相对薄弱,开设双语教学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不仅会使学生无法形成对学科的初步系统了解,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后期专业课和外语的兴趣。

还有的老师主张双语教学应该在高年级进行,他们认为当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时,双语教学的实施才有效果。这个貌似正确的理由值得商榷。想一想,我们的留学生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学习,难道他们一开始就可以听懂那里大学老师的讲课?否!本文第一作者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学习经历证明,起初这些学生甚至听不懂教师上课时所讲的90%的内容,只能采取“听不懂,也得听”的方法,秉持“坚持下去,必有成效”的原则,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逐渐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学生听不懂是一正常现象,但必须鼓励学生听下去,不如此,学生将永远过不了“听不懂”这一关。因此,对大一的学生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也是为了早日突破“听不懂”这一关。东北大学的调查也表明:58.2%的学生认为一、二年级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较好。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开课时间的要求。另外,从笔者担任“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授课的经验来看,高年级同学因为普遍已经通过取得学位所要求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甚至六级考试,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授课中也有学生反映应尽量将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到低年级,以使专业英语的学习与非专业英语的学习互相促进,让学生有动力地去学习;同时低年级接受双语教学这种模式养成进行双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之后,会使高年级的双语教学更容易开展。

4教学实践

我们在“导论”双语教学的实施中则强调“一个解放, 三个面向”,也就是学生应解放思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1) 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们选择了GJ.Brookshear的《Computer Science:An Overview (8th Ed)》和翟中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科学导论(第2版)》作为基准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2个部分:计算机与计算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网格计算;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图形学和可视化;智能系统;离散结构;社会和职业问题。

教学内容框架确定之后,我们又对每一部分进行筛选,一方面去掉某些过于琐碎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对教材中某些已经过时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制作了“导论”英文电子讲稿(PPT)并打印、分发给学生。每个英文讲稿的开始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尾是本次课程的小结,并包括了关键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

由此,整个教材构成了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体系:课前学生可以中文教材为基础进行预习,大致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及专业概念的中文表达;课上教师以电子讲义为主用双语讲授所涉及内容的基本观点、技术、理论和新概念;课后学生又可详读英文教材和英文电子讲稿将课上内容进一步扩展。

(2) 课堂教学的组织

除了通过提问与回答、讨论、演讲、演示、一对一辅导、仿真、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来创设互动的、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外,我们又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① 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引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部分可以是与所授内容相关的计算机的杰出人物轶事或成就介绍,也可以是相关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实例,还可以是与内容相关的外文电影片断。不管哪种形式都以引入新内容为目的,因此宜生动而简短,足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不会过多地占用本已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② 使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教学内容,以此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然的环境,使学生处在一种自然的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地主动融入双语教学,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互。同时在授课时,对简单的概念和内容的讲解基本上用英语,而对新的、抽象难懂的内容,视情况同时用中文和英语。

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使用自己制作的英文电子讲稿,它相当于基准教材和其他10个原版教材的浓缩版,注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新思想的介绍,注重向学生阐明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能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由此可以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易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琐碎零散的知识片断,也能保证有足够时间实施灵活的互动式双语教学。

④ 注重用现实的材料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这些材料可以是某个项目的文档资料、某个软件的帮助文件、某种设备的使用手册或者取自专业技术网站或报纸杂志的新闻资料等等。通过这些材料使学生了解到以后工作时外语的用武之地,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动力。

(3) 突出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

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了认识电脑和自己配置电脑、操作系统基本操作(以Windows为主)、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Internet基本操作、Access、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多媒体软件Flash以及其他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内容。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采用了基于案例的实践课教学。每堂实践课先由教师简单介绍软件的功能和基本操作,然后布置几个相关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通过相关帮助文档或网络获取所需的资源和帮助。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任务的完成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成就感。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基本上每次实践课都要求学生结组完成任务。

(4)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应该区别于单语教学惯用的试卷考核,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由于双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将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实践课上完成任务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课外搜索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的情况和期末试卷的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定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进一步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5致谢

衷心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校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数信学院领导的鼓励和指导以及董东和赵书良副教授的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双语教学就不能顺利实施。感谢李金红、崔会卿、井伟明等同学的讨论,没有他们的支持,本文中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策略就不可能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立源,卜荣欣. 计算机基础双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 计算机教育,2007,(23):73-74.

[2] 严武军. 师范院校计算机人工智能双语双语教学的方案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7,(23):93-95.

[3] 何明霞. 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分析与发展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07,(9):59-60.

[4] 张萍,陈继荭,何丽平. 以学生为本稳妥推进双语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6-38.

[5] 赵艳红,邵定宏.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7,(8):25-26.

[6] 滕小瑛. 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32.

[7] 翟中. 计算机科学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 王斌华. 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与目的[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1):49-53.

[9] 林永成. 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36-40.

[10] 江爱华. 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95-98.

[11] 陈肖慧. 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看双语教学[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0-71.

[12] 董宇欣. 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9-81.

[13] 杨儒贵. 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78-279.

[14] 唐仁芳. 外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48-49.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Bilingual Teaching for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Sun Zhao-hao, Huang Wen-y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计算机学科导论范文第4篇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有教师解惑的时间,尤其是工科类的课程。我们经管类课程,虽属于文科性质,但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操作性强,操作步骤标准的特点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教学模式。

二、实践到理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必要性

若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是介绍某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则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其量是在扮演一个有声的“使用说明书”的角色,按照财务软件的使用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其结果就是学生只会这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操作其他商品化财务软件时,不知所措,主要原因就在于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扮演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该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掌握各子系统间的关系、电子数据的传递程序及控制程序。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片碎的,根本达不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离开教师,遇到纯属操作上的问题时,都不能圆满地解决,跟别提在各类企业背景下进行模块选择及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二)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1.介绍本次项目的内容———教师主导。讲授清楚项目操作的流程框架,让学生了解自己要做什么。

2.根据操作手册,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主导。有手册的帮助,将使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完成相当工作量的基础操作成为可能。

3.课堂中教师规模性辅导———师生互动。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提炼项目操作要点。然后在第二步基础操作掌握的前提下,教师设计2-3个提高性的操作题目,丰富课堂内容,提升部分学生技能。

4.完成项目心得———学生主导。教师教授的知识点是固定的,但是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于A知识点,学生甲认为很容易,而学生乙却会觉得很难。所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做好每堂课的心得体会,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个有心人,也能作为学生今后复习的好资料。

5.系统介绍本项目的理论知识点———教师主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系统的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就能有的放矢,学生也有认同感,这种从理论角度再次讲授项目内容,能让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三)保障措施

1.建立完善的操作手册

(1)总体目标操作手册要按项目给出有针对性的实训资料,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从而较熟练地掌握财务软件中的重点操作技能,真正做到化复杂为简单,夯实财务软件中每个基本环节的操作技能,练习好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功。

(2)手册内容要求手册中的各个项目的操作步骤要详细具体,方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快完成相应的基本操作。同时个项目之间要有联系,从公司建账开始,到连续1个月的经济业务处理,使学习有系统性,解决财务软件综合操作技能问题,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工作中财务软件操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另外在项目中,要设置一些小错误,为学生掌握各类问题的解决措施。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需要鼓励才有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多种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

(1)操作心得激励每一项目要求学生在项目结束时,针对本次项目操作结合自己情况撰写一份操作心得。教师根据各学生操作心得,给出相应考核分,并在下次课点评某些学生的操作心得,赞扬其有价值的心得。让学生有成就感。

(2)小老师激励在教师没有系统讲解的情况下,每一项目教学的学生操作环节会出现较多问题,最初出现问题的同学往往是认真的,能实时跟上老师步骤的,教师回答这些同学提问后,后期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可以让之前的学生帮助老师进行答复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学生做老师有一定成就感。

计算机学科导论范文第5篇

一、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提出并界定的①。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它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的,不管这些过程是由人还是由机器执行的。计算方法和模型给了我们勇气去处理那些原本无法由任何个人独自完成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

计算思维的提出,改变了计算机学科就是应用工具学科的认识,让人们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而着眼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发展。1972年的图灵奖得主埃德斯加・狄克斯特拉(Edsgar Dijkstra)说:“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计算思维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各种行业领域中,给它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改变。所以计算思维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各界的关注。

我国对计算思维的关注开始于2008年10月,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在桂林召开了关于“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多数高校在研讨会后分别在自己的高校开展了关于计算思维的研究。2010年5月,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去教授。2012年相关的书籍开始问世,如《计算思维导论》、《高等学校“十二五”公共课计算机规划教材:计算思维基础》、《计算思维:计算学科导论》等,对高校开展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了一定的尝试,同时也给了基础教育阶段一个示范和借鉴。

二、信息技术教学与计算思维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思维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但如何培养计算思维仍处在理论规划阶段,计算思维的养成和训练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基础的各章节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有侧重地展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和领悟其中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思想。

唐培和在《计算思维:计算学科导论》中指出计算思维属于哲学方法论的范畴,并指出计算思维可以分为广义计算思维和狭义计算思维。广义计算思维立足于计算科学的基本概念;狭义计算思维,则基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是从计算学科的方法论出发,讨论借助于计算机这一特定的工具如何求解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②。衍生到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人在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的思想活动过程,正是典型的计算思维。

1.学习计算机科学家的方法、思想

科技人员为了让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对应、转换、抽象、分解等思维活动,化繁为简,让计算机成为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应用工具。如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当初计算机只能处理英文,要让计算机能处理汉字,首先要对汉字进行编码(音码、形码等),让每个汉字同计算机能够处理的通用字符代码集合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再利用计算机对通用字符代码的处理,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传输等,最后按照同样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汉字字形库的对应序号,输出设备通过字型码将汉字显示出来。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信息技术工具的工作原理,也就了解了科技人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2.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知识、技能从来都是不完整的,我们需要思维。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从而培养他们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表格信息加工,技术的教授适合放在一个开放性的情境设定中,让学生思考完成这样一份数据分析,需要用到哪些方法,涉及哪些问题――计算、查找、排序、筛选、以及批量运算如何解决等等。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自己的思想和计算机处理问题方法的不同,学会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上,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并面向所有领域,是个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提出计算思维的周教授只是给了它一定的界定,大家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所做的实践也是在周教授的界定中进行着摸索、探究。相信不久的将来,计算思维这个概念会在人们的研究实践中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有规律的,并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教授中得到发展。预计不久的将来,教育各界都将⒂氲郊扑闼嘉培养课程的设计和实践中来,各个学段都将开展相关课程,计算思维会成为人人熟知的思维方式,给生活、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ACM, Vol.49, No.3, March 2006, pp.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