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第1篇

管理人员相关知信行现状

管理人员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的知晓情况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调查中,知道应加强自然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人员较高,达到84.21%;但是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仅占到38.60%;知道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最低,仅占8.77%。对于保持房间空气湿润、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不足50%。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对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年龄因素与相关卫生知识的得分高低之间有关系。31~40岁年龄组段和20~30岁年龄组段的得高分的人数较>40岁年龄组多。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因素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得分的高低没有关系。对卫生管理工作态度的调查情况经过问卷调查,有77.19%的人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管理工作。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84.21%的被调查者认为卫生行政监督等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本单位的卫生状况以及其他状况。63.16%的人认为每半年以内应该有1~2次的卫生监督指导。87.72%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领导很重视卫生工作,会定期巡查,但只有80.70%的单位会因管理得当而进行奖励。对卫生管理工作行为的调查情况调查问卷显示,有89.47%的人会主动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解决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时,有84.21%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5.26%的人会自己独立处理。遇到紧急情况时,有82.46%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1.75%会自己独立处理。关于了解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途径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老板交代”途径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仅5.26%,一方面可能是老板不重视相关卫生工作,也可能是老板不了解相关的工作,所以不能予以规范性的指导。通过自己定期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占14.04%,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培训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最高为80.70%,说明当前情况下,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是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讨论

本次调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82.64%,明显高于《珠海市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行为调查》报道的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60.21%[1]。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公共场所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比如,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仅占8.77%、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的仅占38.60%。这样提示我们,还要加强干预,进一步完善管理相对人员的卫生知识。在本次调查中,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1~40岁年龄组段的高分率较其他年龄组高。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组的人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卫生知识更加能够不断学习、全面掌握。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工作年限、现从事工作类别5个因素均不是相关卫生知识高分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样本量偏小,也可能因为宾馆、酒店的卫生管理工作并不受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严格的专业性限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累积和不断地学习,都可以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相关卫生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管理宾馆、餐厅的效果。这样更加提示我们,对管理相关人员加强后续的卫生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更新卫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了解规范的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途径,有75.44%的人认为,可以从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来获得,且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与《泰州市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得出的52.4%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开展的卫生知识培训是获取相关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的结论相似[2]。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和卫生行为合格率提高,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卫生行为的监测[3]。对于卫生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需要紧急处理卫生管理遇到的问题时,大部分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仅有少数会自己独立处理,制订相关制度或解决遇到的卫生问题。说明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自限和自主处理的积极性都不高,往往卫生行政监督相关指导意见都是直接传达给高管而不是老板本人,这样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有时甚至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掌握了一定的卫生知识不一定就能形成相应的卫生行为[4]。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卫生知识水平,更要从政策、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促使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

作者:周婧炜 许小燕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第2篇

一、工作内容

(一)开展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监督检查

对所有持证的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的饮用水生产过程和卫生管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要加强对去年饮用水监测合格率低的供水单位监督检查工作,特别要加强镇水厂的监督检查;检点是:供水单位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情况、水池清洗消毒、水质消毒处理及水质自检工作开展情况、供管水人员卫生管理情况等卫生管理台账。督促镇政府加快村级水厂改造,并做好卫生指导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

与县建设局、规划局联系,对庐城涉及二次供水的单位和小区进行摸底,并登记造册,检查各二次供水单位场所的卫生状况,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督供二次供水单位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

(二)开展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水质卫生监测工作

全县饮用水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的水样数量、抽检时间、检验项目等具体内容按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监督抽检计划执行。

(三)建立饮用水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

我所将结合监测结果和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情况,继续推进饮用水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并将监督监测结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

二、时间安排

(一)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检查、水质监测

每年二次会同县疾控中心检验室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采样检测,上半年在4月到5月份进行,下半年在10月到11月份。12月份总结上报。

(二)饮用水、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知识培训

在四月份组织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主要是强化各供水单位法人的法律意识,提高各单位在制管水过程的业务水平,杜绝介水疾患的发生。

(三)工作总结

对全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将各水厂卫生状况和水质卫生监督监测结果情况报告当地政府。按上级要求上报各类表格。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

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规范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努力提高我县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第3篇

一、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卫生监督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使得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缺乏统一管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业人员换岗频繁,给卫生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原有的管理方式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从业人员每到一处都必须取得该单位管理级别的《健康证》方为有效,给从业人员带来不便,更有甚者,体检培训未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成为技术服务部门的创收方式。

二、管理: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探索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管理方法已十分必要,建议如下:

1、规范《健康证》的发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实行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及从业后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并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食品工作。根据卫生行政许可制度的改期,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凡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只要是在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机构取得的《健康证》只要在有效期内,均视为有效。这种作法,减少了管理相对人不必要的重复体检和资源浪费。

2、加强卫生知识培训:

餐饮业食品加工品种繁多,且多为手工操作,为改善其卫生状况需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更重要的是食品加工人员要自觉遵纪守法,履行应尽义务,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卫生状况,从业人员流运性大,传统的培训模式,效果效差,为达到卫生知识培训的真正目的,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方式十分重要。

3、严格执法:

首先,对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单位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体检的质量,为《健康证》的发放提供可靠保证。在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如发现从业人员无证上岗,要严肃查处,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从业人员进行现场卫生法规、卫生知识测试,对不卫生行为及时纠正,促使其掌握更多的食品加工的卫生知识,增强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卫生规范化的操作或为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第4篇

1 调查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我市360个村级卫生所、个体诊所的监督文书及消毒质量监测报告。

1.2 监测内容 ①进入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器械及材料;②使用中的消毒剂、器械浸泡液;③接触血液的医疗器械;④物体表面;⑤医护人员的手。

2 结果

全年共监测各类样品1351份,合格546份,合格率为40.4%。具体数据见表1。

3 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①布局不合理,基本卫生条件差。多数村级卫生所、个体诊所设在自己家中,是由自家房屋改造而成。这些诊所从布局上讲内部多数不合理,部分诊所诊断、治疗、注射、药房同处一室,室内清洁区和污染区不分;从管理上讲室内空气没有定期消毒,物品未定点放置,无菌物品与杂物混放,使用后的物品没有定期消毒灭菌或更换,使用后的污染物品没有及时焚烧处理;从设施上讲没有必要的流水洗手设备,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②消毒制度和记录不完善。部分村级、个体卫生所无消毒制度及具体的消毒记录;

③消毒基础知识缺乏,对消毒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防保站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不进行有关消毒卫生知识的培训,导致很多村医不了解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

④选用消毒方法不当。部分村级卫生所、个体诊所医务人员在日常消毒工作中不能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如一些一般诊疗用品(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通常不进行任何消毒而重复使用;使用无孔饭盒对棉签和棉球进行灭菌;以上均可因消毒不彻底而导致疾病的传播;

⑤消毒卫生监督、监测工作阻力大。作为国家对医疗行业的监督、监测,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卫生行政单位,现在必须通过收取监测费等方式增加收入,维持日常工作,难免有为收费而监督的行为。

卫生知识培训制度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本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平均28.58岁;文化程度:中专4名,大专4名,本科4名;职称:护士7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3名。本科PICC维护换药每月量约150人次,每日安排PICC维护护士1名,除常规PICC换药外,还包括为患者更换输液、免疫治疗等工作。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P)

根据三级甲等医院复审要求,结合本院感染管理科培训计划,结合临床PICC置管患者多、疾病类型复杂、PICC维护护士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建立手卫生制度并制订培训方案,制订完善手卫生实施计划,规范质量检查方案。最终目标是提高PICC维护护士对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的依从、执行率及合格率。

1.2.2实施阶段(D)

1.2.2.1完善手卫生设施

在重要部位安装和配备必要的洗手设施和器材,增加快速洗手消毒设备,张贴洗手和手消毒方法提示图。

1.2.2.2定期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集中学习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包括对不同岗位人员手卫生知识的要求,手卫生对预防医院感染的意义、手卫生指征、个人防护知识等。

1.2.2.3规范洗手方法

由医院感染科录制“七步洗手法”的光盘发放到各科室,并示范讲解。各类医务人员按照“七步洗手法”步骤反复练习洗手。

1.2.3检查阶段(C)

首先科室的质量控制小组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标准每月检查1次,对工作人员在清洁洗手后进行手指采样作细菌培养,采用单盲随机的方法,对手指用无菌培养肉汤浸湿无菌棉球擦拭取样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公布每次的监测结果。每月进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督促落实,例如:洗手液要及时补充,洗手池要时刻保持清洁等;其次医院感染管理科和质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纳入绩效考核。

1.2.4处理阶段(A)

科室每个月公布检查结果和监测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将存在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目标考核,并按照综合目标考核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和处罚,包括绩效、培训等方面的奖惩。

1.3评价标准

1.3.1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内容包括:手卫生的概念、手清洗的指征、手消毒的指征和自我防护知识。

1.3.2洗手依从性,根据洗手情况来判断医务人员的依从性,内容包括: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手卫生合格率=合格人数/调查人数×100%,分别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PICC维护护士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比较。

2.2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PICC维护护士的洗手依从性比较。

2.3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PICC维护护士的手卫生合格率比较。

3讨论

3.1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提高

PICC维护护士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ICC维护护士对洗手认知测评分仅为(73.88±14.856)分,可能是以前管理者对这一工作重视不够,提供的软件及硬件设施不足,而且大部分是低年资的年轻护士,对手卫生重视不够。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经过反复手卫生知识培训,PICC维护护士的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手卫生认知测评得分为(96.75±14.856)分,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提高

PICC维护护士洗手依从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ICC维护护士在接触患者前、后的洗手依从性非常低,仅为33.3%。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经过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护士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在换药过程中,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无菌操作前的洗手依从性有明显提高。另外,通过完善洗手设施也从客观上促进了护士洗手依从性的提高,洗手依从率为95.8%,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