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任务驱动 课堂组织

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例如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的总课时数是108课时,其中理论40课时,实践68课时。由此可见,计算机实践课在计算机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课。

一、认真组织教材,精心准备实践课任务

计算机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材内容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所以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删、改,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基础灵活调整实践课任务的难度,才能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设计出符合当时情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的任务,学生才能学到最新的知识,课堂才能吸引学生。

二、精讲多练,做好演示和辅导

作为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主要操作步骤和要领,这样学生才能快速掌握所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坚持精讲多练,还要注意讲的时机,最好是在学生渴望得到帮助的时候讲。教师把新知识、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讲,把课堂的更多的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操作中教师能发现在讲理论中没发现的问题,操作中要做好个别辅导答疑,还可以让掌握熟练的学生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要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学习操作情况,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

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教学教程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构建教学模式,同时在该模式运用过程中还应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穿插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探究教学等模式。

“任务驱动”学习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兴趣。任务对学生是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在上机实践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阶段布置不同形式的操作题:一种形式是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简单、易操作的上机实践,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强学习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上机实践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四、鼓励表扬,开展多元评价

在教师点评中,笔者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除了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外,对学习表现积极主动、操作技能熟练的学生给予赞赏性评价;对于基础较差但操作过程认真规范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方法独特作品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性评价。

五、通过填写实践任务书进行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填写上机实践任务书既能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实践任务书中的“上机课题”“上机目的”和“上机要求”是基本与相对应的实践提纲相同的。任务书的“上机步骤”是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体现,要求学生如实地写,填写的内容要详而不繁,简而不缺,把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深刻认识都要写进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总结出宝贵经验和教训。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在实践操作课程中,不仅要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而且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如果教师抓好实践的每个环节,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那么师生将在愉快的、积极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就能在不断操作中掌握技能,计算机课程的实践就能获得成功,搞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就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银领,牛小梅.浅析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J].科技资讯,2006.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 资源整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40-02

Discussion on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Que Qingxian, Yuan Meixiong

(Computer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courses are listed in both curriculums of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ces in colleges in China. Due to lack of mathematics and logical thin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social scienc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ose majored in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in teach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 are analyzed and some teaching reform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quality for social scienc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eaching reflection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文科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部分高校均设有专门负责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研室或教学部,教研室教师人数不多,但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如文理科均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同样的教学内容)。理科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在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方面较文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1],文科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趋向于接受、理解、记忆,有时是没有理解的记忆,最终导致文理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应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同的教学策略却往往使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制约了高等学校文科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多年来担任文科专业学生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谈谈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1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难易把握不准

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小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2],教学内容包含了Windows、Office等知识,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在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学生基础差参不齐,以至于担任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上左右为难,重复中学学习过的内容,经常出现课堂三低(抬头率低、到课率低、响应率低)现象[3],较难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恐惧心理。

1.2 教师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重

文科计算机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文科专业的学生,具有覆盖专业种类多,教学班级多的特点,且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中文专业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上,习惯于记忆,很少从原理上理解和分析,更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某些计算机水平考试中,就有学生用笔加纸的方法去进行数学计算,殊不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台高速且高精度的计算器(如:计算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真正有效提高公共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原则上,承担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应于该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公共计算机课面向全校范围内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班级多,教学任务重,有些教师每周有近20个课时,且同时兼任二门以上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故难以做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该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1.3 课程门类少,教学周期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入的教育过程,我国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仅开设了一年,有两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语言),对今后将成为外交官、法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计算机系统维护、图像加工、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样的课程设置违背了“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而且部分文科专业因为专业课时的需要,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但实际教学内容是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增加的,教师要想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进行讲解,就只能加快教学进度,顾不上对实践性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结果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提出,将计算机课程的课堂教学全部改到计算机实验机房中,这种想法尽管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但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实践操作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渴望。

2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体会和想法

2.1 整合教学文档,共享教学资源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均采用计算机加投影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课件使用PowerPoint制作,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阐述,而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通常采取实例演示或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上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产生诸如:案例文档、操作步骤、流程图、实验结果、程序源代码等教学文档,如Word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有编排前后的文档,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算法分析、源程序代码及运行结果等。教师在完成一个基本教学单位(如2课时)后,应及时将这些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日期或知识点命名,将其上传在个人主页、精品课程网站、班级群共享等网络平台,即帮助低年级学生事先预习,也有利于当前教学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于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可以使用屏幕录像专家、Screen Recorder Gold等软件,将教学过程中的语音及视频录制下来,共享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重现,同时也可以共享给其他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担任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文档进行整理,并通过网络共享,不仅解决了文科类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门类少,教学周期短的缺点,而且也方便教师的教学档案整理。

2.2 加强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成败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且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大的体会是课前预想的教学设计与课后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4],通过回忆当时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反应、自己的应对方法与措施是否得当,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一方面,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记录到备课本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从细节上减少教学上的失误点。笔者曾经在讲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整型数据(int)的字节占位长度时,按教材描述讲解成2字节,结果在进行代码测试时,输出结果为4字节,后经VC和TC二种编译环境的测试,查明是因为编译器版本而产生的问题,尽管这是一个偶然的教学事件,但还是让笔者深感内疚。教师需要具有课后反思的习惯,教材是否吃透、实验结果是否验证、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等等。

2.3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大部分文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更擅长形象思维[5],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讲解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学生当时可能记得,但当他们回到实验室自己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忘记部分操作步骤,导致实验进展不顺利。而教师单独辅导就会大大增加自己在课堂上的工作量,这样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经常利用网络或广播式教学(如:凌波多媒体教学系统),每一次实验课开始前半个小时,要对本次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并重点解析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短时间的直观讲解和分析,布置好本次实验的要求,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应用,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结束语

对于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特别是教学文档的整合及网络化共享(如:精品课程网站、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网站)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开放式学习平台,收到了较好的成效,部分对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借助该平台自学了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受益面不断扩大。开展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教师教案本上的反思记录,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显著。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必须立足现实,从文理科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入手,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着力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信息应用与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我们公共计算机教学组今后将继续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曼,邢继军.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9(5):552-554

[2] 汪世杰.本科文科计算机教育与中学对接的调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5:118-119

[3] 胡钰强.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7:494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激发 课堂教学

在我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化理论课成绩不太理想、考不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学无望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理论知识缺乏信心,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的兴趣就成为授课的关键。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会对所学产生学习兴趣;当思想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会明显提高;反之,学习会成为“包袱”,学习效果非常低下。

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让兴趣贯穿整个计算机课的课堂呢,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多做设想,激发兴趣

创设与当前学习课题相关的、尽量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 “任务”进入学习环境。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制作WORD表格”课程时,我先准备几张大学生在人才市场求职的照片,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照片内容。

“小张就要大学毕业了,他知道为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外,还应该让别人尽快了解自己。而一份精美的求职简历无疑是自己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求职简历制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因此,小张不敢懈怠,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精心制作一份求职简历。”

激发学生兴趣后,我将事先做好的个人简历与传统的简历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总结个人简历中需要填写的信息,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处理、分析,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根据案例最终设计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个人简历。

通过演示,学生们都主动去想:“这么漂亮的简历,还挺有趣,怎么做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去探求制作过程。

课前这个环节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

二、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兴趣

除了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外,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将兴趣在课堂上用各种形式展开,这一步是教学中的关键,兴趣再好,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将它们展开,那么培养学生兴趣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呢?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开展竞赛,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美化WORD文档――茶叶广告设计”的课程讲解中,首先我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然后将茶叶广告设计分成5个任务。

任务1.设置页面确定茶叶广告的大小

任务2.设置广告底色(整体背景)

任务3.插入图片使之成为广告封面背景

任务4.插入艺术字作为广告封面的标题

任务5.插入文本框填写“香露活茶”广告信息

分别分配给5个小组。小组内部对任务进行讨论,提出疑问。教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讲解,各小组按照步骤完成任务。然后提交作品,各小组之间根据学生互评表进行互评。总结经验,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善茶叶广告。

学生互评表

通过互相讨论,互相评比,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增强了他们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三、课后,奇思妙想,保留兴趣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所学的知识还要巩固和复习,如果给学生留大量的作业,势必会使学生降低对本节课的兴趣,完成作业的效果也不会好。布置与本节课有关的作业,激起他们完成课下作业的兴趣,会对学生提高自主创作能力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图文混排”课程的教学中,首先以创建情景的方式导入新课。

“思考:你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吗?你喜欢住装修漂亮的房子吗?”

然后将排版设置前后的版面对比效果,通过对比,找出问题。介绍设置方法:工具法、菜单法。确定任务目标:艺术字、文本框、分栏、图片、首字下沉。任务确定后,分组进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利用工具或菜单对文章进行格式设置。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独立完成一份电子小报的设计。如果课后作业量过大,或者涉及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所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怎样插入图片?

2.怎样设置文本框?

3.怎样为段落分栏?

然后以组为单位共同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内容 以“安全”为主题,格式自定。

通过这样的作业,使课上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是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有用内容,是有实际意义的,同时也起到了复习本节的作用。

总之,通过多年的计算机课的教学工作,我深刻体会到,要想上好一节计算机课,就要让兴趣贯穿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当然,也要避免脱离教材内容的要求单纯追求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而且也要注意学生不感兴趣的重要知识。要多动脑筋力求把实际与课堂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收集和整理与课程相关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资料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第4篇

一、巧用比喻,帮助记忆

一般来说,计算机概念是抽象的,是对事物本质的高度概括。职校学生由于刚接触计算机概念,往往对此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已获得的知识,适时地、确切地运用比喻,是十分有效的形象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将“内存储器”比喻为“一幢楼房”;将“内存单元”比喻为“一套住房”;将“内存单元的地址”比喻为“门牌号码”;将“硬件”比喻为“人体”;将“软件”比喻为“人的思维”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辨析概念

职业学校对计算机概念的教学要求相比高校要求虽然降低了不少,但有些计算机概念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很有难度的。设计好一个生动的故事,将各种相关概念串联起来比较分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又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明辨,从而掌握其内涵要旨。借助故事,讲述概念、串联概念既直观易懂,又省力有效。

三、层层分析,揭示联系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剖析基本概念的组成内涵,分析其外延,有机地帮助学生弄清此概念与彼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解“计算机系统”这一概念时,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来阐述,指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的物质基础,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软件”则是各种各样的程序、数据。根据软件的性质又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我采用树状层次结构图的形式来表示:

计算机系统硬件主机CPU运算器控制器主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程序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用户程序

由于层次分明、内容详尽,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也较为深刻。

四、通过操作,理解概念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通过操作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正所谓“事必躬亲”方会“熟能生巧”。如,学生对“人机对话”这一概念,不易理解。在《BASIC语言》教学中通过“INPUT”语句设计以下上机步骤,使学生理解其实质。

1.用“INPUT”语句编写程序,要求一次键入3个变量。

2.加提示信息,一次给3个变量赋值。

3.删除提示信息,再运行程序。

4.键入的常数个数少于语句中变量的个数,计算机询问后再继续键入下面的常数。

5.键入的常数个数多于语句中变量的个数。

6.应键入常量时,按了回车键。

这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的“人—机—人”对话操作,一般都能较好地理解“人机对话”这一概念的含义。学生上机除了应有“技能”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概念不理解不可能有正确的操作。

五、分析单位,弄清概念

计算机中的概念有时不像其他基础学科出现的概念那样内涵稳定。往往同一概念名称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可从量的单位着手。

六、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学生对计算机概念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化的,对概念的理解、掌

握其过程是渐进的。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引导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七、反复求证,上下贯通

由于计算机学科新出概念多,其含义往往不同于日常用语或基础学科同一词,要准确理解它们,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摸索、体会。

总之,计算机教师要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刻苦钻研精神,一定可以水到渠成地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柳青.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高等学校教育出版社,2002.

[2]周丰治,Visual FoxPro 6.0:基础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严蔚敏.数据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计算机课总结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计算机教学;教学效果;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Primary School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Yang Tianqiang

(Henan Luoyang Education Bureau No.9 Primary School,Luoyang471002,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whether or not the measure of goal achievement teaching standards,how to us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can not avoid the issue.This paper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to improve the school's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useful to explore,which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goals to promot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important.

Keywords:Primary computer;Computer teaching;Teaching effect;Strategy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计算机课程,作为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新开设的课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在这些年当中对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些经验,在此进行交流探讨。

一、教师备课充分是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要求教师充分钻研教材,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遵循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分析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该由“学会”、“会学”最终到“乐学”。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因而在备课中,需要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此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其次,选择合适的练习。计算机课程强调实践性。因此,我们的课程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启发性。要针对计算机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巩固知识,掌握知识。

再次,善于在备课中挖掘教材的重点。只有把握主要问题和重点内容,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二要我们教师收集大量的趣味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游戏、实践操作等,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兴奋状态。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

(一)要充分运用实践操作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从实践经验来看,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只上机不讲解的教学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的质量。但是只读书不上机同样难以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从小学教学实践来看,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最多以1/3的时间用来讲解,2/3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为宜。只懂理论,不会操作,那只是纸上谈兵。学习计算机关键还是让学生掌握技能!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教师通过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启动创造性思维,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快乐。

(二)注意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与计算机有关的事例,并把这些事例科学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更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生产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事例有很多,只要留心去观察、去积累,便能得到许多有利于教学的事例。比如在介绍文件名时,许多学生不明白文件名为什么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想了一个比喻:“文件的名称就如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因此,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特别是上机操作和学生自主练习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计算机操作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首先,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练习,进行常规训练。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机操作内容后,从而形成“从理论学习、观察演示,到解实践操作”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最后是督促学生勤于动手,规范操作,掌握计算机常规上机知识,熟悉常见操作方法。

最后,通过设计上机操作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布置几个上机操作难度不大的习题,并对学生的上机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较简单的操作实践,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力都充分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