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作物 栽培技术 高产影响因素 高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86-01

1 前言

当今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就促使其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保证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人口在不断的减少,并且随着自然灾害的多次发生,这样就促使农作物产量非常不稳定,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因此一定要设法提高栽培技术,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2 目前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现阶段,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配方施肥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施肥的水平;在灌溉的时候,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等技术;修筑梯田、节水播种以及应用化学抗旱等旱地农作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对于中低产地方,要建立综合性治理、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在农作物生产中,上面每一种技术都与产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栽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每一个细节,并且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运用每一种技术,从而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产量。

3 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

3.1 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受到小农经济的严重影响,通常传统的观念对种植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田间管理;非常重视农作物的施肥问题,缺忽视了病虫害的防治,并且没有根据的运用先进技术,从而就造成栽培技术不能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针对现状的现状,一定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增强田间的土壤肥力,从而就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2 综合治理不利因素

现阶段,因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产量,也对其栽培技术有着影响。例如:在田间施了很多化肥,在很长时间之后,土壤就会发生板结、酸化等情况,从而就促使土壤的肥力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继而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恢复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其进行深度的翻土处理。此外,倘若农药使用过多,这样就会造成农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在不断的减弱,就要培育优良的品种,并且对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就能很好的改善种植面貌。

3.3 不断积累丰富的栽培经验

从古到今,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劳动人民的努力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农业栽培经验。目前尽管很多传统的经验与现代的生产不相适应,但是却能够大大的提高产量,因此,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时候,要收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经验等,并且大力的推广新经验,从而就能够将传统的栽培技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4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4.1 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光合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良好的生产环境对其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生长过程中,关照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很好的光照条件,并且适量的延长光照的时间,以及利用立体种植、套种等方式,从而就能够增加农作物的光照面积,提高种植的复数,继而延长它们的生长时间,实现高产量。

4.2 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要想确保农作物的产量,要对其进行育种,并且要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抗逆产比较稳定的优良品种。通常情况下,选择优良品种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多种方法间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提高育种的水平,缩短育种时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3 提高栽培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要想提高栽培技术,要做好土壤耕作、施肥以及病虫防治工作。首先因为土壤耕作技术能够创造很好的耕层结构,这样不仅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还能够保证土壤有适当的孔隙比例,从而协调好水分的分布、土壤中的肥力。同时农作物生长中,还要清除好杂草、疏松表土,这样才能实现土壤的高产。除此之外,在对农作物施肥的时候,要根据气候、土壤以及产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化肥,并且确保化肥配合比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征,从而就能够发挥化肥的效果,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

5 农作物高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5.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化肥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就促使很多农业用户对土杂肥及绿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追求比较片面的高产量,经常加大化肥的使用数量,从而就造成土壤呈现出了不断恶化的趋势,例如:土壤板结很严重,以及酸化、毒化也比较严重,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5.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现阶段,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转变栽培观念,主要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提高产量。同时在施肥的时候,可以采用有机物,并且采用合理的配方进行化肥的施加,从而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实现产量稳定的效果。

5.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从过去总结栽培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提高产量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例如:在进行马铃薯生产的时候,施加高锰酸钾,这样就能够大大的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也能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红薯根膨发的时候,可以采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00倍的米醋溶液对页面背部进行喷洒,要喷洒2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高产量。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并且不断的改善栽培的环境。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这样就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淑芳,吴芳云.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1):23-24.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作物;产量;措施;整地

0.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也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根本无法离开农业生产的。作为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山东省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济宁市是山东省重要的作物产区,其在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强化济宁市的农业管理,重视对该地区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并完善其生产技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就对济宁市的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以此来提出提高其产量技术的措施。

1.济宁市农作物栽培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济宁市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济宁市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可以种植多种重要的农作物,像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大豆等,都在我国作物生产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不仅如此,济宁市非常重视农作物栽培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济宁市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增大,单产也越来越高,其综合生产能力是山东省当之无愧的第一,为山东省农业发展乃至我国农业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济宁市及其周边地区更加重视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其在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中非常注重科学管理,以此来带来单产面积提升的目标,同时还十分重视挖掘农作物的高产潜能,并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不仅如此,济宁市还非常重视对农作物的优质以及高效生产技术领域的开发。与此同时,济宁市还积极调整区域的耕作制度,这使得济宁市的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效益。虽然济宁市的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比如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不能将其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中去。此外还存在着种子选择不当,对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以及施肥不科学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科学栽种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以及促进济宁市地区农业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2.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分析

想要提升农作物产量就需要全面管理农作物生产过程。具体说来,提升农作物产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重视种子选择环节

种子的质量对农作物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选择优质的种子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在播种后对秧苗进行移栽时也会出现种苗发病的问题,这有非常容易引起病害发生,影响作物生长。为此,可以采取相应的化学措施或者物理措施来对种子或者秧苗进行必要的处理,以此来有效防止病害的出现。然而,有些种子却是不能被处理的,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无病种苗田,选择一个隔离区域或者无病区域来进行播种,将那些没有病害的植株选出来,将其种子保留,这样也能够有效防治病害。

2.2规范整地措施

整地措施对于农作物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地可以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在进行播种之前可以进行必要的整地措施,保证田地更为平整,同时使土壤更加的细碎,让土壤的上层保持一定的虚松性,下层则更加厚实,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种子萌发,也使播种时种子的深浅度更为一致,进而保证出苗更为整齐和均匀。从长远来看,经过整地,田地的土壤环境更为适宜作物的生长,从而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济宁市存在着很多的低湿地,这时候如果进行播种的话就需要做畦或做垄,然后通过设置沟壑来进行排水灌溉,并改善低湿地的通气性。通过垄作,能够很好地保证田地的温度,为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耕地存在坡度的话,可以采取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的方法来栽培作物,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肥料的流失并能够有效聚拢雨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为提高作物产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3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害给作物的生长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如何有效解决病虫害问题是作物生产的重要问题。以济宁市水稻生产存在的一些病害防治进行分析,其最常见的病害为纹枯病和稻瘟病。

2.3.1纹枯病

纹枯病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当病丛率在分蘖期至拔节期为15%时,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3000g/hm2;(2)用2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200~1800g/hm2,或者可以采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4500mL/hm2 ;(3)可以使用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1500g/hm2;(4)可以使用20%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1125g/hm2;(5)利用24%噻呋酰胺(满穗)悬浮剂300mL/hm2;(6)利用30%的爱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25~300mL/hm2。上述药剂需要按1hm用药量来进行计算,对水量最好不少于450kg/hm2,要做到搅拌均匀后喷雾。此外,喷雾时田间最好为浅水层,要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连续防治2~3次,以提高药效。

2.3.2稻瘟病

稻瘟病的水稻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当其在破口期前7~10d,可选用如下药剂防治:(1)通过利用10%的闻曲令(井冈·腊芽菌)悬浮剂1500mL/hm2;(2)采用16%的井·酮·三环唑(金谷丰)可湿性粉剂1875g/hm2进行防治;(3)用20%的井·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l800g/hm2。值得注意到是,一定要均匀喷雾,要每间隔7d后再用药1次,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防治稻瘟病了。

2.4重视对水肥环节的管理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田间测土情况,采取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措施,从而降低作物的病害。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增加铵态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增加硝态氮肥的施用量,反而使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提高。对小麦锈病,在生产中,增加磷肥的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加钾肥的用量。小麦对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强。针对水稻的氮肥施用,为防止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的加重发生,应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在肥料施用的时期和方法方面,如基肥过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足而追施过晚,都会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而加重稻瘟病的发生。田间水分对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明显,如麦、稻田出现缺水时,田间叶斑病、胡麻斑病不断加重。

3.结论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作为山东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济宁市农业发展对于带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成为了济宁市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上文所述中可知,农作物产量除了以上几点外,还要注意对农田的水分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此外还要注意对田地的杂草进行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10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10-11.

[2]哈斯木·吐尔地,吐逊汗·巴拉提.冬小麦安全越冬的田间管理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2(S1):32.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3篇

2011年,力争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0万吨,力争达到82万吨,完成优质水稻35万,优质专用玉米生产40万亩;种植油料作物40万亩,其中油菜29万亩,实现油料总产达到6.2万吨,完成优质油菜生产28万亩。

二、重点工作

(一)建立万亩粮食作物规范化高产示范片

建立唐巴路(东北——通济)、成南路(仓山)两个粮食作物规范化高产栽培示范区,完成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各10000亩。

(二)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突出主要农作物和优势产区,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通过创建,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在通济、东北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玉兴、辑庆、广福、仓山各建立千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在通济、东北、玉兴、辑庆、广福、仓山各建立核心示范100亩,并创建高产示范田10亩。在辑庆建立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在通济、永太、玉兴、龙台、继光、仓山各建立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在通济、辑庆、永太、玉兴、龙台、继光、仓山核心示范各100亩,并创建高产示范田10亩。在辑庆、南山建立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在永太、玉兴、继光、广福、仓山各建立千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在辑庆、南山、永太、玉兴、继光、广福、仓山、辑庆建立核心示范100亩。在辑庆、兴隆、清河建立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区,在通济、辑庆、兴隆、清河各建立核心示范片100亩。

通过创建活动,示范区水稻亩产要达到6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要达到600公斤以上、小麦亩产要达到400公斤以上,油菜亩产要达到200公斤以上。其中核心示范片水稻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小麦亩产要达到500公斤以上,油菜亩产要达到220公斤以上。高产攻关田水稻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达到8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单个作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5%以上。

(三)搞好粮油作物新技术示范和和推广

1、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旱育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4万亩。在富兴、东北、通济、南华、南山、辑庆、继光、广福、会龙、积金10个乡镇各建立旱育秧中心示范片500亩。

2、加大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示范。在唐巴路、罗桂路沿线辑庆、通济、继光、仓山、积金5个乡镇建立水稻强化栽培新技术示范各200亩,重点搞好通济、辑庆两个中心示范片,示范面积达1000亩,全县共示范和推广水稻强化栽培3万亩。

3、大力发展早玉米。完成早玉米面积达到40万亩,在东北、玉兴、辑庆、广福、仓山各建立早玉米示范片1000亩,在会龙、仓山、广福、冯店、继光、龙台、玉兴、辑庆、南山、南华、东北、通济、杰兴、永太、黄鹿各建立早玉米核心示范片300亩,在全县其余乡镇各建立早玉米示范片200亩。

4、实施玉米地膜覆盖栽培20万亩,旱地新三熟“麦玉豆”30万亩,免耕栽培技术20万亩,秸秆还田技术1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四)发展粮生产大户

要通过集中外出务工人员和缺劳户的土地到种植能手中支,通过粮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奖励等政策。发展种植粮食作物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50户,发展种植粮食作物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户。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粮油产业政策

1、实施国家小麦良种推广补贴、玉米良种推广补贴、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国家油菜良种推广补贴。

2、实施“增粮增收三百工程”玉米增产增收工程1万亩。

3、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7.5万亩,其中水稻丰产科技工程2.5万亩,玉米丰产科技工程2.5万亩,小麦科技丰产2.5万亩。

(二)加强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

1、引进小麦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完成主要推广品种覆盖栽培与露栽培对比试验5个。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10亩。

2、引进玉米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完成主要推广品种地膜覆盖栽培、秸杆覆盖栽培与露栽培对比试验5个,完成主推品种密度试验2个。建立2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20亩。

3、引进水稻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10亩。

4、引进红苕新品种3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3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50亩。其中引进紫皮紫心、桔红皮桔红心品种各1个,各种植10亩以上。

5、引进油菜新品种10个,完成新品种比较试验1个。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展示面积10亩。

(三)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全县完成粮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130万亩,其中施用配方肥80万亩。水稻测土配方肥推广20万亩,完成玉米测土配方肥推广30万亩,完成小麦测土配方肥推广20万亩,完成油菜测土配方肥推广10万亩。

(四)加强粮油作物病虫综合防治

及时准确地搞好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根据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组织防治。全县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0%以上。确保粮油作物不因病虫草害的发生而造成粮油作物产量损失。

(五)加强技术培训

县上以开展大、小春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培训为重点,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搞好粮油生产技术培训;各乡镇要利用各种培训工具加强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培训。确保每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到农户。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2-02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概括讲授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另外还针对当前作物栽培中的研究热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精确栽培、滴灌技术和矮密早栽培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为避免作物间的雷同,在“各论”讲授中采用专题形式[2]。如棉花重点讲授四大栽培种、生育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和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重点讲授玉米的栽培亚种、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以及吨粮田栽培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如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等;作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栽培技术在作物与环境关系中的调控作用。解决难点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其共性理论难以归纳和掌握等。

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基础型实验(实验课)——提高型实验(实习)两层次开设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6个实验项目,力争做到少而精,如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作物田间测产等。在实习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进行作物全生育期考察。在每一届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时,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全方位熟悉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面向教师全面采用“4321教学模式”

“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参观、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3种教学模块(理论课、实验课、实习),2种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借助于SRP、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系统的作物栽培理论传授(课堂教学);二是与作物栽培理论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

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滴灌技术、机采棉技术等。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

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的一般规律,生态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栽培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普适性技术,以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2011年;辽源市;粮食作物;增产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24-2

为摸清粮食产量情况,指导明年农业生产,辽源市农业委员会按照《关于召开全省粮食产量分析会议的通知》的具体要求,于2011年8月22日成立了粮食作物测产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农委副主任朱永库担任,组织农业专家于2011年8月25-26日,深入东辽、东丰两县及龙山和西安两区,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据分析预测,预计全市粮食总产可达35.63亿斤,比去年31.3亿斤增产4.33亿斤。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合计27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303.2万亩的90.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17.9万亩、水稻36.4万亩、大豆8.4万亩、薯类和杂粮合计12.3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1.9%、12.0%、2.8%及4.1%。

2 粮食作物产量情况

2011年辽源市粮食平均单产647.80公斤/亩,其中玉米单产685.99公斤/亩、水稻单产588.36公斤/亩、大豆单产225.43公斤/亩、薯类和杂粮平均单产435.57公斤/亩。粮食总产量达到了35.63亿斤,其中玉米29.90亿斤、水稻4.28亿斤、大豆0.38亿斤、薯类和杂粮合计1.07亿斤,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83.92%、12.01%、1.07%和3.00%。与去年粮食总产量相比,总增产粮食4.33亿斤,增产率13.83%。

3 粮食增产因素分析

2011年辽源市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了35亿斤大关,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遇到了适宜气候

今年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既遇到了较适宜的气候,也遭受了短暂的不利天气影响,但从总体来看,适宜气候是主要的,不利天气是次要的。不利天气特点为“一低一少”,一个是出现了阶段性低温。4月下旬平均气温7.6℃较历年同期低了0.3℃;5月中旬平均气温14.2℃比历年同期低了0.6℃,此阶段正逢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对苗情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山地苗情影响较大。但通过移栽、补种、促长等一些实用农业技术,基本达到了正常水平。另一个是呈现了降雨量减少。8月上旬降雨量24.4mm,较历年同期减少了41.7mm,减少了63.09%,对少数乡镇的山地玉米产量造成一定影响。除了上述三个较短时段对玉米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外,其余较长时段均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譬如7月平均气温24.4℃较历年同期提高了1.4℃,8月下旬降雨量50.4mm较历年同期增加了7.8mm,增加了18.31%。

3.2 得到了领导重视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市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情况,市委书记姜有为、代市长金育辉和主管领导多次深入生产一线靠前指挥,督导落实,并就如何战低温,促早熟,提保苗,夺高产,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各县区;市农委主任刘宝章和副主任朱永库亲自带领相关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调研指导,了解玉米、水稻长势情况;2011年06月27日,市农委就目前粮食作物长势情况,召开了由各县区主管农业局长和农业专家参加的农业专家座谈会,根据农作物长势情况,提出了对三类苗玉米田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具体措施。

3.3 采取了优惠政策

近些年,国家、吉林省、辽源市采取了多种强农惠农政策,仅从农业生产角度,就有多项强农惠农政策,例如粮食直补、农业实用技术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技术培训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为此,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地积极性,为粮食高产创造了条件。

3.4 扩大了耕地面积

今年辽源市耕地面积达到了303.2万亩,较2010年耕地面积292.8万亩相比,新增加了10.4万亩,增加了3.55%。新增的耕地主要来自矿山的复垦、荒地的利用、林地的变耕等。

3.5 调整了种植结构

2011年辽源市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增加了玉米的播种面积,缩减了大豆的播种面积,也就是增加了高产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了相对低产作物的播种面积。今年玉米、水稻和大豆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1.9%、12.0%和2.8%,与过去玉米、水稻和大豆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8.5%、12.8%、5.2%相比,玉米增加了3.4个百分点,水稻和大豆分别下降了0.8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比为1:0.167:0.039,而过去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比是1:0.187:0.076。

3.6 加大了种植密度

2011年辽源地区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出现了短暂的异常气候,其特点是“一低一高”,即出现了阶段性气温偏低,土壤含水量偏高,导致了一些玉米田出苗率下降,三类苗面积增加。即使这样,因为加大了种植密度,保证了单位面积的保苗数,基本挽回了不良天气造成缺苗断条的损失。平均亩保苗3900株,变幅在3600-4200株之间,较过去平均亩保苗3100株增加了800株,增加了25.8%。

3.7 减少了玉米秃尖

经测产领导小组全体人员深入玉米田调查发现,今年无论是山坡地,还是平洼地,玉米秃尖率出现的机率较小。究其主要原因是玉米在授粉期间,温度、湿度较适宜,玉米授粉较好,进而降低了玉米秃尖率,为玉米后期稳产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3.8 降低了玉米倒伏

辽源市每年进入7月下旬至8月初,伴随降雨出现短时间大风天气,风速一般可达每秒19米,大风天气可达17.5天,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弥补损失。每年因风灾导致农作物倒伏面积约2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37%,减收粮食1.72亿斤。倒伏形式有根倒、茎倒和茎折三种。由于今年采取了植株矮化处理技术,使玉米平均株高下降了35,变幅在20-50之间,总体表现植株矮化、穗位降低、重心下移,增强了玉米的稳定性。另外,推广了一系列其他抗倒伏技术,譬如深施肥技术、耕地深翻技术、生物或物理防螟技术等,也对玉米抗倒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今年除少部分地块出现倒伏现象外,绝大部分玉米田未出现倒伏。

3.9 减轻了病虫发生

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观察发现,无论是玉米田,还是水稻田或大豆田,各种病虫害发生均较轻。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农作物生长中后期,一直处于高温、低湿状态,这种生活环境不利于各种病虫发生;其次,加大了玉米螟、稻瘟病及二化螟综合防治力度,及时抑制了病虫鼠草害的发生。这为后期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一定基础。

3.10 推广了先进技术

今年,结合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全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高密栽培技术、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大豆畦作栽培技术、病虫鼠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矮化抗倒伏技术、高产稳产品种引进技术等20余项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利用冬春科普大培训活动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和科技转化应用能力,对今年粮食增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11 提高了栽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