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关注心理健康倡议书1

   各位家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位家长在关心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的同时,是否关心过孩子们的心灵和情感,可曾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的一种高效、持续、良好的心理状态。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九成孩子心理问题与家长教育教养方式直接相关。

   向学生家长发出倡议:

   1、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当前,很多家庭教养方式存在误区: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把考试分数当成衡量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这种成才观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将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精神的家园,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和烦恼,都不应该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主动和孩子交流和沟通,做孩子的“暖心被”。

   3、丰富孩子的社会交往。交往与沟通、分享与合作是孩子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作为家长,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孩子参加心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释放消极的情绪,培养自信心,发展兴趣爱好,提升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4、培养孩子与人为善、乐观向上、追求卓越的心理品质。与人为善就会光明磊落,乐观向上才能执着奋斗。作为父母,要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谁为孩子塑造了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谁就为孩子铺就了一条幸福之路。

   各位家长: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大,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幸福成长,从“心”启航,愿我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多一份关爱,携手托起孩子幸福的明天。

   倡议人:___

   时间:____年__月__日

关注心理健康倡议书2

   5·25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这个节日是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并于20xx年时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积极响应,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成立的专属于大学生的节日。

   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更要做到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然而,许多在校大学生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进而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也缺乏深层次的认知。所以心理健康节的宗旨便是提醒广大学生要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把握每一次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为了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倡议:

   给心灵多一份关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拥有纯净的心灵、美好的人生。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让我们用心去挖掘心灵深处的感动与震撼,为我们指点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给生命多一点关爱——爱在左,情在右,行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菁菁校园,青葱岁月,我们相伴同行,畅诉衷肠,分担痛苦,分享幸福,用我们彼此的爱心浇灌生命之花,弥散花的芬芳,绽放青春的亮丽。

   给自己多一些勇气——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敞开心扉,让心理健康教育的阳光洒满你的心灵,带你拨云见日,赶走心灵的阴霾,迎接灿烂的生活。

   自20xx年XX医学院心理学系举办第一届心理健康节以来,“5·25”已经陪着承医莘莘学子走过了7个春秋。XX年5月25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将利用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奉献我们的一腔热情来引领全校师生体验一次“心灵之旅”。让我们相约5·25,伸出温暖之手,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真、善、美的花朵。

   倡议人:XXX

   时间:XX年XX月XX日

关注心理健康倡议书3

   亲爱的同学们:

   鲜花盛开的五月,春意盎然。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又向我们走来了。

   5·25,谐音“我爱我”,就是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

   “我爱我”,需要从心开始。只有美丽的心灵,才能感受生命之美。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入学初的迷茫,学业的枯涩,人际的委屈,期盼的落空…大学里有太多的喜悦,也有许多的惆怅,我们有时在失落、焦虑甚至是痛苦中挣扎,所以,理应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爱自己,爱他人,呵护心灵,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倡议:

   共同关注心理健康,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心的世界充满阳光。

   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阅读有关心理的书籍,听有关心理的讲座,参加心理社团及相关活动。

   多寻求心理帮助--勇敢地敞开心扉,让你的老师、好友和心理咨询师聆听你的心声,释放你的压力。求助是一种能力,让每个人都因自助而成长,因助人而快乐,因互助而不再孤独。

   多听好歌--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歌词,深入我们的心扉,沉淀心中的烦杂,净化我们的心灵。

   多与人交流、结交良师益友--菁菁校园,青葱岁月,不论地域,让彼此畅叙衷肠,分担痛苦,分享快乐。

   看一本好书,看一部表现拼搏奋斗精神的电影,…直面压力,放飞理想!

   亲爱的同学们,有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长大?让我们的心灵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让我们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团火来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点星光来照明;前途戚戚时,我们需要一次心灵的洗礼。聆听内心,生命就有前进的依托,我们也就有心灵的共鸣。

   让我们相约5·25,爱自己,爱大家,让心灵和谐成长!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人际与爱情方面有什么困惑和疑虑,欢迎与我们沟通。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触摸心灵:从了解开始

大英实验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经调查了解到,60%的学生来自乡村,其中留守学生占38%,单亲家庭学生占11%。这样的生源结构给学校带来了严峻挑战,很多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学习没兴趣,行为习惯差,纪律观念淡薄,抗挫能力差,逆反心理重,甚至部分学生不愿填写自己父母的姓名,缺乏亲情,不懂感恩……从2001年开始,学校就明确提出了“走进孩子心灵,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的心理健康策略。

打开一扇窗:转变观念,建立机制

学校从转变教师育人观念入手,倡导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提出“用爱去浇灌,用心去交融,做到以德育人,以情育人,时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处处挖掘学生的成长点”的工作策略,形成了“人人都是心理辅导者,人人都是孩子好朋友”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校在“硬件上支持,思想上开导,业务上辅导,过程上指导,措施上引导”,多层次、多角度培训出本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成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宣泄室、心灵书吧、沙盘游戏等硬件设施,确保心育活动能扎实有效开展。

机制建设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学校建立了“345”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支撑线,形成齐抓共管的心育渠道;二是建立起以班队会活动为载体的实践线,构筑心育活动的主渠道;三是建立起心育活动的延伸线,构筑心育活动的第二空间。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计划到位、活动到位、总结评比到位。抓好“五个结合”,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

触动心灵:在活动中深化

学校以“一报”“一箱”“一卡”“一室”“一线”“一台”建构起师生心灵互动的交流平台。“一报”:在校园手抄报《晨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一箱”: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信箱,由专人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书面解答或当面辅导;“一卡”: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卡,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跟踪评价;“一室”: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由心育教师或专家“坐堂问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线”: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有问题的学生可以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一台”:设置了心理涂鸦平台,给孩子们提供了释放情绪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学校设计并开展听、谈、看、画、唱、跳、演多元化、系列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听—听讲座。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系列讲座,如青春期知识讲座、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励志教育讲座等。对学生来讲,励志教育讲座是一场关注人性、净化心灵、鼓舞斗志的道德感召会,更是“好好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的精神激励会。

谈—谈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结对帮扶。学校每周二、周四都会有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室服务,和学生交心谈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惑。

看—看影视、看书籍、看心理绘本。每学期组织学生看爱国主义题材、励志上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电影;学生们看《爱心树》《猜猜我是谁》等心理绘本,让学生了解人性的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画—千人作画、自我画像、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壮观的千人绘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我爱我家”“我的梦想”“我的最爱”“儿童涂鸦”四大板块组成,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地到尽头天为界,竞技场上我为峰”的境界;开展心理自我画像、成长的足迹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不好的一面,正确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画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唱—唱校园歌曲、唱青春歌曲、唱红歌、唱主题歌曲,举行歌咏比赛。

跳—心理韵律操、趣味心理活动、信任背投。孩子们锻炼了身体,宣泄了情绪,参与者通过自我探索,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沟通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分享。

演—文艺表演、校园心理剧表演。《有爱就有希望》《我想有个家》《师恩难忘》《大手牵小手 快乐齐步走》等心理剧表演让学生感悟人间的大爱与真情。

学校在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坚持“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喜悦”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特色:心理教育课程化、心育内容鲜活化、心育目标行为化、心育过程活动化、心育机制长效化、心育状态常规化,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初始、最长久、最具体、最深刻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

2012年初,我校心理科研组结合学生咨询中常见的行为及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对三年级至九年级学年段的在校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座谈会和典型个案等方式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偏常的家庭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单一或缺失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综合型的社会教育。在为家长普遍认同的以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的建构之外,良好的品行教育和适宜的法律法规教育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想而知,如果家长不能适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情操,不能帮助孩子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观念,不能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法制观念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在为孩子成长护航的道路上就无法走得太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内容缺失现象,个别家庭的教育内容极为单一。这些学生家长受自身限制,或是受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在教育动机、方式等方面存在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第一环节上受阻。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潜在问题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受应试教育环境和社会人才观的影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把追求高分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或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孩子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将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智能开发,还是重知识传授?

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主次似乎不应该成为今天教育问题争论的焦点,然而现实中,有些家庭仍然将能背几首诗词、能解几道难题等同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主观生硬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2.严格要求孩子,还是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

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理念正发生着变化。然而该对孩子严格约束,还是依从支持?观念的冲突让家长无所适从。

3.重精神给予,还是重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的确重要,然而心灵的成长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必修的课程,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应当保持步调一致。

4.重社会性培养,还是重个性化培养?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质,活出真我,尺度很难把握。

5.是维护统一的观念,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和规划,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很可能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学校老师之间存在分歧,可能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依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心态,我们将意识缺损型的家庭教育描绘为如下几种:

1.驱役式

孩子成为附属于家长的一种工具,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家长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地成长。我们将其分成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粗暴、线条简单,有时还因“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而滥施暴力。在这种亚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时刻都在家长的严密控制之下,担心受到斥责和打骂,家长的身体惩罚或心灵施暴成为了他们的梦魇;

第二亚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幻不定,高兴时晴空万里,烦躁时疾风骤雨,让孩子对家长的恒常性丧失信心,面对家长无所适从,心灵压抑、思维混乱。

2.抱持式

孩子是母亲襁褓中的宝贝,怎么看都顺眼,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父母的怀抱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应有尽有。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生活需要,甚至一味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被滋养得四肢不勤、人格缺损;

第二亚型:孩子的缺点被家长的爱无私包容,家长会最小化孩子的过失,无原则地支持孩子的错误,庇护孩子由于阅历浅薄、知识贫乏、判断力微弱而导致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在错误的是非标准中成长;

第三亚型:家长认为孩子就像自然界中的小树一样,有时候会长出一些枝杈,但长大了自然会挺直,用“自然天成”的观点指导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规范和节制。

3.娇纵式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灌注了太多自我,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再生新客体,用滋养自己幸福感的方式去滋养孩子,最终培养了孩子的虚荣。我们将其分为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成果过分奖励,认为“考得好怎么都行”,偏重物质奖励,使孩子的心灵在物质享受的刺激下,物质欲望不断滋长,甚至养成贪婪心理,不思进取;

第二亚型:家长“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众星捧月、甘于奉献,在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正常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阻碍。

从在家长座谈中收集的资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缺乏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没能将教育的失误归结为自身的原因,没能将孩子的成长跟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有的家长甚至还固执地认定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命中注定的”,否认成长的可塑性。

反观我们的咨询个案,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尚未成年,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主体行为表达的简约化和浅表化处理,面对挫折处境时他们会以简单的应激情绪应对,因此个案在咨询内容、表现形式和咨询效果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在家庭中与家长缺乏沟通、得不到家长的尊重接纳,失去了来自家庭的基本心理保障,就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而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通常将剑锋直指孩子,作为孩子成长监护人和陪伴者的家长永远都穿着“拯救者”的外套,扮演着“审判官”的角色。于是明明是家长生了病,但却让孩子吃药,吃不好说明不对症,于是再看医生再吃药,不惜代价想把“孩子的病”治好,还要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通过咨询,我们最终让家长意识到,存在于家庭和自己身上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真正病因,“解决孩子问题,先从自己下手。”因此,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必须与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学校可以利用其教育资源,对家长进行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利用家长学校等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引导模式,从而优化家庭资源,让家长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对待孩子的成长。

我校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家长教育。在家长培训中,我校由心理科研组承担了主要的培训任务,结合案例分阶段让家长明确如何爱孩子、调整心态、换位思考,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要求家长学会欣赏孩子,懂得孩子成长的过程充满喜悦欣慰,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理解“成长总需留下痕迹”的道理。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情绪的安抚、行为的引导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早期的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次,家庭教育是持久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入学之后,孩子开始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影响,而家庭教育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努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还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同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认为既拥有好的成绩、又有特长才能提升竞争力。可是家长却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状况复杂,家长本应对其心理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即使发现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是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也避而不谈,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长久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经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整日忙于工作,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最重要的,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缺少关心和爱护。青少年时期正是敏感和叛逆的时期,家长的这种态度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封闭,不能很好的表达自我需求,影响孩子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空间,重视沟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都属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支配和控制欲强,强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忽略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孩子没有自由和话语权。这就造成孩子的个性发展受抑制,情绪自控力差,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事消极回避而不能积极应对。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保护,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行事自我、性格蛮横、缺乏独立性、责任心差等不良后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这就直接导致孩子性格冷漠,行为放纵,自制力差,甚至会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正视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应足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应追求成绩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家长应摒弃“以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心里健康知识学习。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且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言行一致。有些家长善于对孩子灌输道理,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自己却做不到以身作则,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样的教育既对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性、认知能力的养成和正常行为的发展,对心理健康不利。其次应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既不应过分干预,也不应过分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最后应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若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困惑,家长除了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应及时咨询相关教育专家。争取以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伤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逆反心理 矫正策略

一、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自身因素

(1)自尊性强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性极强,心理敏感而脆弱,别人看似的一个玩笑,都让他们感觉不舒服,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的自尊,让自己在同学或朋友面前除了洋相。有是甚至会出现“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别人根本没有说他,他也捕风捉影认为别人是含沙射影针对自己。这些都会让他们容易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

(2)耐挫力差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非常富裕。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没有体验过挨饿受冻的生活,更没有大量体力劳动的历程,都是大人们的“心肝宝贝”,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满足,因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遇到挫折,不从自身找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反而把问题归咎到其他人身上,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导致产生逆反心理。

(3)身心发展不协调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孩子们生理年龄成熟都提前了两三年。那些和父母一样高的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就开始对大人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做出一些反常的事情。

2.其它因素

孩子成长在一个多元的环境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教师有时处理问题不公的教育现象、社会中不良的“追风”行为,都会让人格还未健全的小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矫正逆反心理的策略

1.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这几年来,我校开设了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出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师,创建了专供学生调不良心理的“心理活动室”和“心语室”,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开通了“心语热线”等,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家长、教师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倾诉心事、发泄消极情绪的场地。

2.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创设系列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导之以行。如我在上《情绪你我他》这一课时,我先进行了“大风吹”的热身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之中,消除彼此的戒备心理;接着我讲了《秀才和棺材》《两个儿子》正反例两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我们不能持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应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应对生活可能发生的一切挫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事情应该多层面看;最后,我让学生在“心理急救台”活动中,倾诉自己的心事,让大家帮忙“诊治”。由于活动设计精巧,学生把课堂当做了游戏室,把同学和老师当做了知心朋友,不良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合理的宣泄。

3.表扬为主,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大多是一些失宠的、缺少爱的孩子。他们或许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中听到都是对自己的批评和责怪,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表扬;他们或许也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谐或父母离异等原因,来自双亲的爱得不到满足,因而用一些偏激的行为,告诉我们他们的存在,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如我们班有一个男孩,自懂事以来,生活起居、学习都由母亲照顾,父亲常年在外挣钱,父爱严重缺失。为了得到父爱,他每一学期总有那么一两周怪异的行为,要么和母亲吵架,要么不做作业无故逃学,要么和同学打架,总而言之,弄出能让父亲火急火燎回来的大动静,让父亲陪他谈谈心、说说话。所以,作为引领孩子成长的老师,我们就是孩子学校里的父母,要多找找孩子自身的优点,在日常的教学中,以表扬为主,少些挑剔和斥责,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

4.家校合力,双管齐下

(1)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每月底,举行一次家庭教育宣传活动,系统地向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知识,更新家长的教育教育观念,纠正娇惯顺宠和非打即骂的不正确教育方式,鼓励家长民主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简单的矫治方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校讯通等现代化网络手段,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2)积极沟通,正确引导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或逆反心理倾向时,教师要及时与该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家庭情况,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疏导等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区别对待,虽然是同龄的孩子,因为家庭结构、环境、父母的不同,这些孩子的逆反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要多举并措,让师爱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