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创新能力;目标;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越发的关注,这就激发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者面前必须要去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培养景观设计大师摇篮的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解决好景观设计的创新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在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里面,景观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包含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没有一个明确的侧重方向,导致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后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知识不精通!

在我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对而言比较侧重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虽然被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由于周期短,课时少,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之没有景观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导致教师授课时只能浅浅而谈,浅尝辄止,学生往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的设计没有创意且与实际脱离,很难付诸于实施,以至于走出校园时无法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重点,结合市场加强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盲目追求课程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景观设计”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近两年,随着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热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学生错误的认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痴迷的钻研电脑的新技术和手绘的新技法,忽略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设计创意的提升!加之专业教师在学生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题型设置偏向于广场设计或小区住宅的设计,作业全部用电脑效果图来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效果的表现消耗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从而使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且作品表现形式与外面的景观公司的主要表现不一致,使考核与就业能力要求不接轨,既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水平,也没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3)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弱,过分关注市场效应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把设计和金钱过分的挂钩,只会让我们丧失更多的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实践,由于缺乏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去创新和思考,一味的照抄照搬国内外的好设计作品,以至于让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没有很大的提高,也很难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从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看,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很难很快的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要求,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太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清楚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缺乏对景观行业的全面了解。比如拿到一个景观项目,由于对景观行业的社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与设计项目正确的定位,以至于从接手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过程、步骤模糊,缺乏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性,不能准确判断出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劣,理论基础薄弱。第二,没有创新思维,缺乏设计创意。学生整体理论知识匮乏,文化内涵不够,设计总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整体的设计构思没有创新和内涵!第三,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弱,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表现不规范,整体设计文案的版式不美观,跟方案设计风格不符合。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跟甲方沟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表达出来。第四,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和专项训练,导致学生重视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在进入公司上班时无法快速融入到一个设计团队中去,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 创新意识在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中所谓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创新设计能引领时尚,提高大众的品味,传播流行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思维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设计师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亮点也各不相同。如果设计中缺乏了创新,也就缺乏了个性,从而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会设计,能设计就行了,它需要的是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围绕素质教能与技能教育并举, 全面提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景观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学生优劣的标准。“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设计实践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纵横交叉,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课题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以往教学中以“欣赏项目设计”向“参与项目设计”的过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景观设计大赛,以此来补充教学中的实践课题项目,这样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途径,使学生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这样的实践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自我的创新意识!

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反复循环和螺旋上升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际的反复历练,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景观设计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成长为能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必须依赖于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经过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研究的思考,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培养有眼光,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大师!如果我们只通过市场效益来判断设计的好坏,通过就业率来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的好坏,那我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行业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景观设计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泉涛 , 施国盘 . 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107.

[3] 葛丹 .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J]. 艺术与设计 ,2009,(7):108-110.

[4] 谷彦彬 . 创 新型艺 术 设 计人 才 培 养 模 式的 探 索与实践 [J]. 装饰,2005,(11):72-74.

[5] 姚玉环 .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出路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

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3-54.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79-02

学术型研究生是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要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当前影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进而为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条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有益的途径和方法。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组成要素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我国学者分别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角度、创造性思维过程、创新能力的层次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界定和表述[1]。概括有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内外部条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1.知识结构。创新行为的前提是要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必须是多方面的,各种知识之间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能在各种知识之间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结构[2]。知识积累是创新的源头,创新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导和内在动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动机和意识,是激励和发挥人们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研究生应当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和验证前人已有的研究。

3.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创新思维是个体在创新意识的驱使下,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论的一种综合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

4.创新精神。除了兴趣和天赋之外,创新也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冒险的精神等人格品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精神,它是世界观、方法论和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往往表现为责任感、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和奋斗精神。

5.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研究生通过创新意识发现了问题,并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和研究,才可能解决问题。创新实践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的研究能力,又包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创新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应用能力、成果实现与表达能力等。

二、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原创能力较差、有影响的创新成果少。有学者总结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3]。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生本人缺乏创新意识

个人的创新意识受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动机水平、人格特征、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期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热衷于实际技能的掌握,致力于考取各种证书,创新热情不足,创新意识淡薄。一些学术型研究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浮躁心态,不积极开展主动学习,对科学研究缺乏热情,难以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问题意识淡薄,质疑精神欠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部分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一些高校还没有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科研实践训练不足或安排不合理,创新实践环节欠缺。研究生培养机制不灵活甚至僵化,重个别培养轻合作交流,学科专业壁垒森严。

(三)导师指导不够

部分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缺乏质疑辩难的精神品质,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难以指导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还有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社会活动,疏于对研究生的指导。

(四)科研条件落后

部分高校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等科研平台,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缺少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的仪器设备,没有创新性的前沿科技项目支撑,甚至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料,不能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

(五)缺乏创新氛围

我国关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社会甚至高校没有形成浓厚的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社会为研究生提供的创新机会和激励机制不够。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的研究生学习氛围。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校企、校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机会太少。

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高校应明确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制订体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改革

有条件的高校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群建设,消融学科壁垒,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科研网络平台建设和科研资源共享建设,拓宽研究生对教学资源的自由选择权,如对专业、课程、教师的选择自由,建立有利于跨学科、跨地域、跨学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使其更好地承担社会和企业赋予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培养工作和与行业龙头企业及高水平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实验中心(室)、高端项目、人力资源,共同组建实验室、研发基地和科研团队,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开展技术创新、科研攻关、产品研发等合作项目,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共享,使研究生在高水平研究院所或行业龙头企业经受实践锻炼,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四)健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高校应积极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健全引导激励机制,制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政策和质量监督制度。一是要完善研究生学习考核制度和学籍管理办法,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合理分流与淘汰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相关保障机制,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五)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培养意识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录取、资助学生、调配资源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权力;对兼职过多的导师,控制其招生数量。

导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看法;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探索未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师应从课程学习到研究方向的确定再到研究论文的完成,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给学生提供参与课题的机会等,帮助研究生把握科研方向。导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培养层次类别和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校企(院所)合作建立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在基地联合培养中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J].辽宁

行政学院学报,2012,(6).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原因 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应该放在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创新意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面对21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在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无数事实表明现在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弱。那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主要表现为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不会创新。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各项目标的载体,它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教学过程创设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素材。所以,教材不是教师的教学之本,而是教师的学习之本、研究之本。有一些教师,将教材当“圣经”,认为教材是完整的,不能轻易改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能一课接一课、一章接一章地宣讲教材,将书越教越厚,学生越学越死。

(二)教师教学观念不正确。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教师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学生身上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智慧。可是,我们常常碰到一些老师,课堂上不让学生质疑、讨论,更不让学生争辩。时间长了,师生之间缺乏知识、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有趣、有用,只能感受到考试的巨大压力,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全面发展。

2.教师将学生的奇思妙想说成是耍小聪明。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个别学生提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令教师一时无法解答,很没面子。事实上,这正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是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突现,应该得到呵护与赞扬;可是,有些老师却认为这是学生耍小聪明,课堂上不予理睬,甚至批评这些学生。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坚决抵制的。

(三)教师教学评价方式不恰当。

一些教师只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新一轮课程理念倡导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如:考试,作业,社会实践等。要求:既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又要关注终结性评价。所以,成功的做法是将评价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创新意识的发挥已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如何发挥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最关键、最迫切的有如下四点[4]。

(一)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己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创新意识;吕渭源教授认为: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双主体,是教学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至关重要的教学观念问题。

(二)向常规教学模式挑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的、探索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自主学习方式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创新色彩。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层出不穷的疑问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得以解决。在课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一级调控的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二级调控的主体,他们是在接受指令后进行学习活动的自我调控,他们能否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他们能否够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调动起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怎样自主学习,则要看教师怎样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着重发散式思维训练。

教学观念、内容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形式、方法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式思维训练。发散式思维训练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其结果可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激发一定的创造力,这种教学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学生寻找异于教材算理的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结合生活实践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一项教育教学原则,结合生活实践来组织教学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纵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唯有如此,学生创新意识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范文第5篇

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关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尚存在分歧[1-2]。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心理素质的核心,是衡量个体创新心理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竞争心是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创新个性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创新人才在竞争中不断前进的重要因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虽然在创新心理素质的构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强化创新能力;竞争心可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能力更好的发挥和运用;创新能力反过来又能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心。我们认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是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水平的高低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新心理素质的高低。

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个体、工作与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会对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探讨比较多[3-4],具体的实证性比较少,而有关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有报道,但缺乏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5-6]。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我国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学校创新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研究

2.1 被试 北京市、河北省两普通中学学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 测评工具

2.2.1 创新心理素质量表 该量表为王极盛编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竞争心三个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初步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作答,从1~5分别表示从无、偶尔、时有、经常、总是。

2.2.2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60个项目组成,共有十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MH1)、偏执(MH2)、敌对(MH3)、人际关系敏感(MH4)、抑郁(MH5)、焦虑(MH6)、学习压力(MH7)、适应不良(MH8)、情绪不稳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该量表为王极盛(1997)专门针对我国中学生所编制,信度、效度较高[7]。

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创新心理素质量表的信度、效度

3.1.1 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分别三个子量表各项目得分与其相应的子量表总分的相关。创新意识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1~0.69之间,创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项目与其总分的相关在0.45~0.76之间,竞争心子量表中,除第58项与其总分的相关为0.31,其余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42~0.79之间。

3.1.2 因素分析和结构效度

分别对这三个子量表进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将区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个项目剔除后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卡特尔“陡阶检验”原理,结合碎石图可以看出,创新意识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为7.45,其余特征值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1.4%,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4。对创新能力子量表进行同样的分析,发现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5,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48.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8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1。对竞争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为8.66,其余因素较小可以舍弃,因素1所能解释的变异数为54.1%,该子量表进行因素分析的16个项目在因素1上均有负荷且负荷量均高于0.59。

3.1.3 信度分析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三个子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 a)分别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别为0.87、0.88、0.91。

3.2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整体特点

将三个子量表所含项目的评分之和除以其项目数作为该子量表得分,中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上的得分分别为3.38±.76、3.32±.81、3.52±.83。

3.3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3.1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创新心理素质各子量表得分与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创新意识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抑郁、学习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呈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

附图

注:*p<0.05,**p<0.01,***p<0.001,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