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
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着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
论文摘要:科学管理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文章主要从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其主要内容入手,根据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特点,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 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管理的主要群体,所以要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却将重心放在了教师身上,单纯的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要管好教师,就会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与教学严重脱轨,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教育管理方式比较单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由此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在教学模式上比较单位,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主要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教学质量不高,并且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长期被压制,不利于进入社会后的成长,这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失败。其次,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没有与实践充分的结合,导致学生虽然在知识结构上比较优秀,但是无法与实际相结合,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相脱轨。
1.3 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
很多高等院校存在着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相分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对教育管理的认识不深刻,缺乏教育管理的概念。这种教育管理方式,致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获得完整的教育。老师如果没有充分利用自己言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导,就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观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人才是管理的根本,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的个性特征,尽量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求。以人的思想、行为规律为依据,采取有效手段,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那种传统的发号施令的办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代之而行的是通过共同的工作目标,认真细致的思想动员,并且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最终让被管理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创建美好的校园文化,激励高校的教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3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3.1 尊重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在大学教学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具有鲜明的主见和个性,对待事情的看法都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不要单方面的思想灌输。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偏差要及时纠正,为其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大学生在入学之前,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以前所处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不同特点,他们本身的素质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样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也许某种教育方法对一个或几个学生管用,但是用到其他同学身上,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3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必须要注重与学生之间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据此不断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也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而产生如自闭、叛逆等不良情绪,这也需要教师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4 以激励为主,促进高校人本管理的实践
在管理学界有句名言: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的人本管理之中,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这种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精神因素,更适合用激励的方式进行人本管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费隆的研究,人都有获得成就的期望心理,作为高校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期望拥有一种成就感。因此,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精神,满足学生们的成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较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1人本理论的自我实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是注重“管”“教”的教育管理,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大学生注重自我、注重独立性发展、提倡思想上的争鸣和争论,这种状况使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以及自由发展的需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管”“教”模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创设良好的平台和服务基础。
1.2人本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手段与方法提升作为人本理论的最杰出的代表,马斯洛提出了最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将一个人的需求概括归纳总结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中,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应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精神,不断推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提升。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基本实现了生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在满足大学生需求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其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诉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因注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引导其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目标。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和提升,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管教模式,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求。再次,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提升,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2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存在的人本问题分析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缺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人的教育、管理,还是对人的思想的关怀与呵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只是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更应该是管理、服务的结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发挥思想引领、指导作用,在人文关怀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进步。但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管理因素过多,人文关怀相对缺少。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影响了人文关怀的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用观念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性质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一步到位,只注重管理,不注重服务,不注重人文环境的塑造和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理论和需要的层次化,不能体现人本主义的精神要求,也不能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要求。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难以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件之一。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其提倡管理的方法、手段、理念和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件,其又提倡引导、引领和濡化、渲染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用的发挥是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能单从一个方面来实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视管理成分比较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引领和濡化、渲染的作用比较少。这样单纯地强调管理,忽视引导的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管理主体中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形成主客二元对立,不容易形成管理的双向互动,也不能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服务功能。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对管理对象的价值、尊严方面的缺乏
重视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是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说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就是站在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的立场上,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虽然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地变迁,但对于管理对象的价值、尊严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中只注重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不考虑被管理者的状况、条件。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涉及学生尊严的行为发生,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败笔,也是对管理对象价值、尊严的不尊重。
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忽视学生的“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方面的引导、引领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在于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于形成自我观念,具有独立自主性格。“自我实现”的途径是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弊端在于:“它主要依靠管理者个人才识、胆略发挥作用,缺少与管理系统外的信息交流,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难以摆脱经验型、封闭型管理;它过分强调各级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把群众只看做教育的对象,而非管理的力量,有单向性管理的局限;缺乏创新能力,教育方式单一、方法老化。”②因此,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途径探索与思考
3.1关注学生需求实际,推动需求层次提升
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关注学生需求实际,推动学生需求层次的提升。首先,关注学生最为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这是提升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也只有满足学生最为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的需要,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地从事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其次,关注学生心理实际的变化,大学生处于学校校园之内,虽然相对于外在的社会,竞争、攀比等相对较少,但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还是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分别关注,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实际矛盾,实现安全需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关注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思想、自我观念和自我价值判断,实现学生高层次需求的提升。
3.2倡导师生平等,充分实现学生的价值、尊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行民主化的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管理发展的选择方向。重视民主管理,积极引导组织成员平等地参与到管理中来是改变师生二元对立,实现学生价值、尊严的必要举措。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管理的根本。“把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帮助人、宽容人、同情人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坚决摒弃传统管理中那种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和做法,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把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当中去,增强管理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④”其次,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本质要求即以平等的态度和方法来实现管理的目的,坚决摒弃传统管理中只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而不把学生视为管理主体的主客二元对立思想。再次,从形式上、内容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广开言论,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吸收学生中有益管理的方法、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提升,实现师生的平等和学生的价值、尊严。
3.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参与主体,因此,落实人本理念,必然地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转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从管理的权威型向管理的平等型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客体的平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等级差异的消失。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学生的需要,尊重和引导学生需求,在平等对话和互相理解、信任中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来,转变以往的约束型管理方式,向开放型管理过渡,充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在创新与提高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提升。
3.4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体系 人本化 方法
一、人本化管理的含义
当今社会倡导建立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管理者必须在管理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互补性为出发点,使管理对象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同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符合的。所以人本化的教育主要是指教学工作中主要是以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主,而以人为本主要是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人本化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能够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认识到人本化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管理中学教育,使得中学教育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因此,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本化管理的意义。第一,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深入贯彻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个别性差异,以此能够发挥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二,能够保障中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本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得人本化管理能够顺利开展,而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有利于中学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第三,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减轻了压力,而更多的是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这逐渐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从而能够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人本化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实现的方法
1.人本化教育要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
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要始终以学生的思想意识为中心,而是要在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增强课堂语言教学的感染力,创设教学环境,达到“以情激情、以境染情”的境界。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宽松的空间,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人本化的教育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
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课程的实施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就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素质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进行规划,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尊重人性,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地调用和科学地搭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人能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际、人文环境,是学校人本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另外,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要安排能够挖掘学生潜力的课程,从而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多方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于学校的办学模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进人本化教育管理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实现创新的教育体系,这直接影响了评价体现的变革。这就要求以人为本,从而发挥师生双方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以分数来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因此,人本教育不应该简单地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是坚持以开发学生优势潜能为动力,把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建立多元化和多维度的评价观,从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能力和人格方面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实现学生的成长。
四、结语
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中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要求对学生实行合理地教育。总而言之,实现中学教育的人本化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在实现的过程中要进行人本管理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管理。在健全的体制管理下,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探究人本管理的道路上提升中学教育人本管理的水平,从而推进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不懈地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以人本化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从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度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人本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忠,高明杰,梁艳玲,等.试论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 ,2013(10).
[2]刘丽.中学教育管理中对于人本化管理方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