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技术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李廷廷
在当前的临床医学检验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还比较多,但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愈率和医院整体形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1]。大量临床检验实践表明,加大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力度可以大大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和检验报告完整性,可以为患者临床有效诊治提供重要依据。为了探讨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方法,为医学临床科学检验提供重要依据,提高检验报告的内容完整性和正确性,本文主要通过对比我院两组临床医学检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个临床医学检验小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检验人数、检验内容以及检验所用仪器设备、药剂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仅进行临床医学常规检验,而对照组在临床医学检验环节当中加强质量控制。首先,加强对检验基本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标本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标本相关采集内容和检测内容以及使用药剂等内容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信息准确无误,一旦发现不准确信息,要及时进行准确信息补充,另外使得相关信息安全保存,医护人员在标本采集之前就加强质量控制,不放过每个环节问题,加强人为管理;然后,对检验所用试剂和仪器进行质量控制,实现相关信息智能化管理,做好设备维护和维修工作,加强设备功能检测,详细记录设备使用状态和维护内容,定期进行设备校验,在试剂使用质量控制上,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试剂质量管理,实现节流增效的目标,加大试剂合理使用,加强试剂检测力度,提高试剂检验有效性,减少检验差错,另外在选用设备和试剂之前,要加大质量检测,保证设备质量达标,保证试剂现用现配,避免试剂放置时间过长,降低检验有效性,必要时进行药剂冷藏;其次要增强制度管理,完善临床医学检验制度和体系,加强检验环节当中的督查,提高检验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检验工作责任感,实施系统化的检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大对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拓展检验人员的知识面,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检验水平;最后,要对检验报告进行质量控制,发放检验报告是最后的检验环节,检验报告管理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加强检验报告质量控制,避免检验报告丢失等问题出现,实现检验结果的有效分析,在发放检验报告之前要进行信息确认,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病例标记,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
1.3观察项目
(1)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2)临床医学检验报告完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检验结果准确性达到了99.0%,对照组检验结果准确性达到了9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在临床医学检验报告完整性上的比较
经过观察对比,观察组检验报告完整性达到了100%,对照组检验报告出现了内容遗漏和内容错误问题,检验报告完整性只有89.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综上所述,加强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环节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基本信息质量控制环节、仪器和试剂质量控制环节、制度管理环节和检验报告质量控制环节[2]。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98-01
1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检验科室也包括不同的分工,有的分工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就以检验科技师的工作职责来说,他们不仅负责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调试、鉴定、操作、建档和维修保养,更是需要负责血液质量检查和储备工作,参加发血、实验检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成分制备。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具体了解血型等相关问题。有这样一些状况,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而临床医师并不愿积极去尝试,在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的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
1.2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是存在的关键问题。很多医院的检验科都设置了相关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临床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运行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制度规定的内容,严格最终质量管理制度。比如,在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对血液及成分的化验检查等各项技术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时,需要精确记下相关的记录,但是个别技术人员在数据记录过程中存在着误差。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制度明确规定,所有人员需要穿上工作装,但是有个别人员不对自己进行规范,而直接进入实验室。
1.3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工作开展得好,能够督促工作人员做好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上,其更关注的是检验技术,很少会开展这方面的考核。另外,目前临床医学技术质量管理考核制度也不完善,质量管理的考核结果不与技术人员的奖金、职称等挂钩,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2 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是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检验科的工作与临床科室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和其他临床科室的沟通,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进一步积累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检验科的重要工作就是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里相关的检验数据,能够进一步为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参考[1]。
2.2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
一般来说,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确保检验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质量化。比如,对于仪器的设备和维护就要严格按照制度来做,在使用仪器前,对仪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不出现问题。在仪器使命之后,对仪器进行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值尽量降到最低。
2.3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能督促检验科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最好是将考核的结果与其待遇、职称等挂钩,真正让他们能够重视质量管理,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2]。
2.4 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
2.4.1 加强制度管理是对检验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的最基本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实验室相应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和科室安全管理等制度,保证内部管理有章可循,并在工作中经常督查,确保落实,赏罚分明,以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心。
2.4.2 对检验室技术人员不断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培训;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组织学习与技术培训;有计划地派送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和学习,介绍国内、外医学检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检验室技术人员有更高的目标,推动检验工作跃上新台阶。
2.5 检验报告的管理
2.5.1 利用计算机查询系统可进行检验结果的动态分析,观察患者在某时间段内相同项目多次检测的结果,有利于临床医师分析检验结果与病情的关系,有利于检验技术人员进行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在发出报告单前,参考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的动态变化情况,确认报告正确后发出报告单。
2.5.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改进,对于不甚清楚的检验项目数据通过计算机查询可及时了解检验项目的正常值或参考值。在家中可通过上网登录医院、检验科室的网站随时查询某些检验的相关信息。
2.5.3 某些检验结果常受到所服用药物的影响,检验室可与患者的病历纪录包括患者的全部用药史进行联网,检验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标记可能受到药物影响的病例,以便更好地解释其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出合理化建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是检验科的重要工作,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及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介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做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检验科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 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 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 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 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1.1检验科要有合理科学的布局
检验科的设置要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要集中设置、统一管理,布局要科学合理。
1.2检验科的人员配备要合理规范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科人员在取得检验资格证的前提下,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科室管理者要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学习和继续再教育,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工作人员予以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做到不浪费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保证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运行有条不紊,保证检验质量。
1.3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和仪器设备
检验医学是为临床服务的,检验科检验项目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影响到临床诊疗质量。所以医学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必须符合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同时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对于本院不能开展的检验项目,检验科有责任送到上级检验单位检查,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并必须与上一级检验单位签订检验委托协议书。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精密的检验设备相继进入检验科,这就要求检验科的仪器设备、试剂必须有据可查,仪器必须要有厂方提供的仪器校准报告,试剂要有供货方提供的量值溯源资料。
1.4医学检验科的管理制度
一个合格、标准化的医学检验科,除了精密的检验仪器和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检验人才外,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作为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有力保障。
1.4.1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检验质量和服务质量,申报科研课题,不断开展新项目,积极开展业务学习,提高人员素质,密切与临床联系,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1.4.2建立标本接收制度,不合格标本拒收制度
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标本拒绝接受,并通知临床科室重新采集;对无法重新采集又非做不可的标本,报告单必须加以批注、写明,以便于临床医师判断结果时参考。
1.4.3建立报告单的审核、发放制度
报告单的审核应考虑标本采集是否合理,检验过程中质量的评估,检验结果可否发出的标准(质控在控或失控),异常结果是否复查,检验报告单的填写是否完整、正确,有无漏项、有无涂改,报告单是否按规定双签字。
1.4.4急诊报告制度
医学检验科必须能提供24h急诊检验项目,明确急诊报告时间、急诊标本接收时间,临检项目30min内发出报告,生化、免疫项目2h内发出报告。
1.4.5“危急值”报告制度
为了使临床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有效采取处置措施,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应制定“危急值”及“危急值”报告制度。
1.4.6医学检验信息反馈及回访制度
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保证临床与医学检验科的信息畅通,应建立信息反馈回访制度,并记录保留。
1.4.7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
检验科要建立安全仪器设备管理负责人制度,检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制度。
1.4.8医学检验科的安全管理制度
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的管理制度;水、电安全及防火、防盗的安全管理制度,科主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登记情况。
1.4.9医学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尤为重要,医院几乎所有检验患者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分泌物都集中在检验科,检验科是重要的传染源集中地,所以必须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防止疾病传播。
2医学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及管理
随着检验医学工作的不断细化,检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进行检验科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各种仪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建立,仪器的管理与检验方法的选择,试剂的选择,质控物、校准品的选择;实验室环境必须控制在要求范围内;检验标本的采集是否符合要求。
2.2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质控物的选择:三级医院至少选择2个浓度质控品,以保证高的误差检出率与低的假失控概率;正确分析质控结果,以确定质控是否为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或假失控,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日常室内质控必须有记录,要认真填写失控报告单,分析失控原因,如何处理,月终做出全月小结,必要时提出修改意见,如修改质控靶值,更换质控品、试剂,重新校准等。
2.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为确保检验质量,检验报告单的审核工作是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检验报告单的审核必须由临床检验医师或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检验医师执行,并且严格遵循检验报告单的审核发放制度。检验科主任每月要主持讨论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确认质量分析报告和质量改进措施。
3结论
【关键词】沟通;检验质量;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69-0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检验科的地位也日趋重要,检验科的工作越来越被临床重视,很多疾病的确诊都依赖于检验结果。检验科承担着繁琐而又重要的工作任务,可靠的检验结果是每一个检验人员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尤其是近年来,先进的实验技术和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精确性,还为临床提供了数以千计的检验项目,如何将这些项目的方法原理、临床意义介绍给医护人员,使之在诊疗过程中能合理的选择试验,正确的分析试验结果也已成为检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不足,常常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发生。本人结合我院实际工作,谈谈我院检验工作者与临床沟通的方法与经验。
1 由于沟通不足易导致的不良后果
1.1 检验标本收取不合格。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现代检验医学对检测标本的留取与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基本要素,如果标本采集不合格,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入的误差和错误。但是,由于临床其他医护人员不懂得一些采集标本的常识,常导致标本留取失败或者检验结果不符等等。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检验人员要与临床医生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他们的建议和涉及本专业的问题共同进行深入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供临床参考。这对我们以往检验只对标本负责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1.2 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开展不顺利。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检验方法也在不断的提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也在不停的应用于临床。我院宣传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办法主要是在医院的中层干部会议上由科主任在会上对每个科的主任做宣传,然后由每个科的科主任回去后传达给科里其他人员,但效果并不理想,临床医生和患者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我科开展了哪些新技术和新项目或者对所开展的新项目不是很熟悉,不知道新项目的临床应用和临床意义等等。
1.3 给疾病的诊疗带来的安全隐患。检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检验结果的标准化报告问题和参考值的调整等等问题还不被临床医生所接受,有的医生和病人看不懂检验结果的英文代码,对新的参考值还不熟悉,对检验结果有时与病情不符心理存有疑问,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
2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科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到临床,走进医生,走进患者,听取多方意见,采取一系列的有利的措施,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2.1 编印《检验标本采集指南》一书,该小册子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检验标本的采集及运输的各种要求及注意事项。通过对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采集的规范要求和存储条件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是一本很适用于临床日常工作的参考书。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是人手一册,学习。我们还与护理部联系,让全院的护理人员共同来学习。通过这一举措,我科由于标本采集送检错误引起的问题大幅下降,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而且保证了检验质量。
2.2 针对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问题,我们做了大量务实而又辛苦的工作。首先继续沿用原有的宣传办法,在医院中层干部会议时由科主任在会上对每个科的主任做宣传然后由各科主任回去后传达给科室其他人员。我们又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检验医学通讯,定期印制。这个内部期刊的主要内容就是及时的介绍我科新近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并详细的介绍其检测原理,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等等。这些宣传资料由我科的工作人员及时的发放到临床大夫和来门诊就诊的病人手中。让他们及时详细的了解我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的情况。为了把宣传工作做到位,我科建立了临床联系制度,要求每人每月作一次临床联系,联系的主要内容有三点:①宣传我科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②联系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需要与医生联系协商沟通解决的事情,③征求医生对我科工作意见和要求。临床联系定期检查,并且与日常考核挂钩。建立了健全的制度,还应有严格的考核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制度的作用,才能把宣传工作做到实处。在开展新项目的时候还邀请厂家和业内专家来院讲座,对新开展的项目的实验目的,标本要求,临床意义等进行讲述。
2.3 规范报告单的报告格式,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为了能让临床医生和患者都能看懂化验结果,我科运用计算机处理报告单,采用标准化报告方式,采用中英文对照,并附有正常参考值。我科还根据卫生部相关资料,制定了我科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日常工作中,无论平诊急诊,只要出现危急值,立即电话向临床医生报告结果,为临床及时提出诊断信息。
2.4 配合临床医生,提供检验咨询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想知道自己查了哪些项目,为什么查,结果怎么样,单靠我们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单方面的解释是不行的,需要我们和临床医生一起相互沟通和交流,更客观更个性化的介绍病人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计划。检验人员应主动的向临床医生介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特别是新项目的的解释。对临床医生提出的任何疑问我们都及时解决,并给予回复。
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使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的密切结合,要求实验室的工作更加密切结合临床,不断地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把有限的检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作为检验人员应该主动的与临床进行沟通,向临床介绍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项目。对医生提出开展新检查项目的要求要及时反馈到科室,检验人员同时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技能,注重临床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个临床大夫都能熟悉我科的检验项目,合理的选择实验项目,正确地分析检验结果,把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误解和医疗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可梁.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临床检验杂志. 2003,2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