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职业竞争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基本职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财务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外部单位与本单位的部门与个人,职能定位为记录经济活动信息,反映内部运营价值、处理与外部经济往来等,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主要是事后的核算与监督,与本单位经营运行效率效益基本无关,工作程序较为呆板和程式化,在单位是一个既不可缺少、作用又不太突出的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不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经济关联度和依赖度不断增强,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相互交融,新兴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的商业模式创新,经济组织形式的不断变革,市场竞争全面加剧,商业环境日益复杂。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加之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以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新趋势,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效益、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成为从政府到各类经济组织的必然追求。社会经济形态和商业环境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会计制度不断变迁,会计准则不断增加并复杂化,会计职能不断拓展,从而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全面参与到国际资本逐鹿和国际市场竞争之中。但受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复苏进程缓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增长方式弊端逐渐凸显,高科技产业弱小,许多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人口红利渐趋消失,实体经济成本持续增加,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日渐缩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增速持续下滑,国际竞争压力与日俱增。要改变这一状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经营机制转换、商业模式创新、提高资源配置和资源转化的效率效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推动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提效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现代会计的管理和调控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措施之一。
实践表明,当今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管理工具,其核算与监督职能已从过去事后的核算与监督拓展到事前与事中并参与到管理之中,在帮助政府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合理分配资源、有效管控预算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转化的效率效能、科学评价绩效、提升社会价值创造力等方面正在展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职能正在由单一的单位财务状况反映和财务管理向单位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价值链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跨国跨区域跨行业投资管理等融财务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现代会计方向发展。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的计算机化,在大数据和网络化的支撑下,会计信息处理和反映实现了实时、动态、集中和透明,会计信息融合于政府和企业整体信息化系统之中,使得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会计信息成为现代市场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和生产经营决策依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推动会计职能由经济核算到参与经济管理决策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会计职能逐步与其他经营管理职能相互渗透,已从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深化为会计反映与控制,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区域或单位资源配置效果和效率及领导层管理经济与调控经济的能力水平。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会计职能从单纯具有技术和技能属性逐步兼有了管理属性,其功能也从一个内部的静态经济数字与信息的记录和反映工具,转向为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外部性的包括内部经济信息记录和大环境经济态势反映,并为生产和经营管理从决策到实施全程提供服务的管理工具。会计定位也从简单的记录价值转变为全面综合单位内部和市场信息,以创造价值为基础,以创新盈利模式为导向、以服务单位内部战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为目的,科学合理配置人财物包括技术等资源并监控各环节的实施运行等,会计工作进入与单位经营效率效益密切相关的复杂状态,对会计人员除了要求掌握会计和财务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内外部经济信息参与单位战略管理和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一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参与单位经营决策的能力。即从财务角度对单位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支持。如单位领导层提出某项发展战略,作为财会人员要能够围绕这一目标,从市场、投资、筹资、资源配置、税务筹划乃至并购、资产置换等方面为经营决策层提供科学的、量化的经济信息决策依据,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参与单位内部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力。即基于财务角度对有效提高单位资源配置和转化效率效能管理水平的相关制度设计能力。如预算编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责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薪酬分配制度、股权结构与配置制度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损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优势。
三是具有较强的业务预算能力。财务预算虽然是为业务目标服务的,但财务预算一般是依据历史数据所做,实践中与实际市场变化和业务安排会有一定的脱节,而业务预算要依据业务目标,综合产品竞争力、成本、收入转化率和市场费用等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会计知识与其他经济知识融合的通用能力。
四是具备一定的经营风险防控能力。即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利用平时掌握和积累的内外部经济信息,对本单位运营中可能遇到或出现的各类经济风险有及时察觉、识别、规避、管理和调控的能力,保证单位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健康运营和发展,而不至于因意外或突发事件遭受重创或提前倒下。
五是辅助单位战略实施的能力。即立足于财务支持的角度推进单位既定战略实施的能力,如资本运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调整与控制能力、与各方面的沟通能力等,以保障单位战略目标在实施中与内部各职能目标的协调一致,有效管控单位战略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市场、运营、法律等方面的财务风险。
六是价值创造能力。即在单位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中,能够从财务的角度提供有效支持的能力,如领导层决策所需要的内外部经济信息情况包括科学的分析,实施的流程设计、运营成本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防控预案、绩效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财会服务。
七是信息化系统运用操作能力。现代经济发展和科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产业、财务、网络三要素组合已成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方式,作为现代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对信息化系统的基本实操能力和一定的业务软件编制能力,才能保证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提升会计专业培养人才职业竞争能力的路径思考
之所以当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出现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问题,据笔者向一些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会计专业学生和熟识的企业管理者的调查汇总,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革对会计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包括职业道德需求存在着明显脱节。如现在高校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没有根据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业务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这一特点安排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仍然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传输,以众多的专业课程为主,重复性较高,有关人文课程很少甚至没有,而会计实践课程设置内容相对简单且多流于形式,使学生面对复杂的会计环境实务操作能力训练严重不足,尤其对会计专业与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式教育重视不够,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导致所培养会计人才走上社会后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创造价值的职业能力远远不足。
提升会计专业培养的会计人才职业竞争能力,首先,要更新会计教育理念,要根据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要和要求,转变当前在会计人才培养上仍以单纯重视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确立会计人才既要具备较多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也兼备相关学科知识、以着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会计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会计学知识的教授,也要重视会计专业与其他相关经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教育,另外还要重视与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有关会计教育课程内容衔接。要努力推进会计专业教育向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延伸,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具备全新的、完整的、系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引导和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的职业需求。
其次,在教育途径上,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政府和各类经济实体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及对会计职能的新要求。即现代会计不仅要为单位领导经营决策提供经济财务信息,还要具备利用内外部经济财务信息对单位经营活动进行规划、预测、管理与控制的能力,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提高单位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确立财务、业务、信息化一体化的教育思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经济事项与会计环境相结合,梳理整合培养会计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体系,科学地安排各类课程,为学生构建完备、系统、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体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第三,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要围绕现代会计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度和自我学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引领单位创造价值能力这一目标,推进会计教育制度改革,以市场对会计职业的能力素质需求为导向,建设完整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注意专业知识的传输与能力训练的整合,着力培养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即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各项核算、凭证填制、登记账簿、科学建账、编制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资产清查、税金缴纳、实务审计、处理现金和银行业务等;通过关联经济学科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如金融学、财政学、审计学、统计学、预测学、目标管理学及国内外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与业务知识等,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适时、适地、适宜地进行会计处理,善于以新的思路处理和解决复杂商业环境下出现的各类财务问题;通过有关社会学科知识学习,如宏观政治和经济形势、管理学、商务礼仪、口才训练等,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各方面、各层次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工作的畅顺和目标的实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应用效率并实时开发新的会计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提高单位运营效率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服务。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要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重视学生会计基本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要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在会计各类项目核算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相关制度设计能力、应付复杂商业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参与管理决策和战略引领能力。为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基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总体上注意教学计划的系统性,过程上将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成模块化学习单元,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衔接起来,循序递进,使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情景下完成。如专业理论、实际项目、任务和案例等,选择各类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同时将分散在每门专业课中的实验或实训,按阶段整合为综合技能实验或实训,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使教学贴近实际,使学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学会开展并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在职业能力训练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它作为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所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几年在我国山东、上海、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产业、产品存在差异,其建立与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所以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创造。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农民自助、自主、平等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组成,从提供信息、种子种苗、技术辅导入手,逐步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民提供加工、贮运、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改变他们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对外统一经营,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二)以维权为目的,保护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以服务每个成员为根本宗旨,协调行为,统一标准;对外统一经营,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改变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排除中间商人,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让农民直接分享到农业生产后续环节中的利润。
(三)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农户利益的实现程度。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既是利益的共享者,也是风险的共担者。他们根据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根据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红。并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参与经营监督和民主决策,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体现出一种“主人翁”精神。
(四)以产业为依托,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壮大自己。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多数地区是有什么主导产业,就有什么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有什么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开展什么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水平提高。
(五)以合作为前提,能人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由农民自愿组成,但大多是在能人的牵头下组织起来的。这些能人一般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在当地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和凝聚力。能者牵头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部分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网络区域内的农户,通过利益纽带把小规模农户聚合成大规模的群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由龙头企业牵头,龙头企业由“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格局。三是农业技术部门或者流通部门骨干牵头组建的经济和技术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愿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弱质产业的弱小经营者的协作联合,联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对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适应农民的致富愿望,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实现自我发展,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
从效果上看,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服务,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通过销售服务,促进了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加工服务,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内部利益机制运作,扩大了农民受益的机会;通过联合协作,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紧紧围绕某一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激发出来。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在这基础上,可实行跨区域合作。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参加一个或同时参加多个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管”,就是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合作章程办事,坚持成员大会制度,一人一票;坚持“民受益”,这是核心,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因为农民从中可以得到实惠,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三)坚持对内提供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合作组织内部,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积极创造条件为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坚持合作制分配方式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利和积累归全体成员共有,在分配利润时,应在保证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给本合作组织成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其基础都应是农户,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应是农户。如果忽视了农户这个基础,再好的组织形式,也不能起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顺利进入市场的作用。根据其特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情况,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企业带动型。这种形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服务,利用契约关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共同发展。
(二)农户联合型。由能人牵头,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管理,在组织内部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版权所有
(三)专业协会型。即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由当地能人自发组织,通过农户入会,交纳会费,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实现对会员利益的共同保护。协会着重为会员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
关键词:产业调整;高职会计;岗位技能;专业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高职会计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要,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新时期下,随着企业产业调整升级,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更加注重会计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企业选择人才,注重“拿来就用”,能够真正发挥人才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帮助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好地立足和实现发展。基于这一背景环境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进行对接,从而增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一、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高职会计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必要性
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高职会计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会计行业发展迅速,会计理论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人才需要方面更加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对实际会计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其次,企业在应用会计人才过程中,基于自身产业调整情况,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这样一来,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必须要与岗位技能标准保持一致性,实现有效对接;最后,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需要对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有效把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职会计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必须制定符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需要将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进行对接。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策略研究
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策略的研究,注重立足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企业产业调整升级角度出发,探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的相关对策。
(一)把握就业情况,对课程标准进行制定
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就业”的有效把握,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保证课程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会计实际需要,以提升学生对会计应用能力为发展前提。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要把握会计专业自身特点,从岗位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使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要,帮助企业进行产业调整升级[2]。
(二)把握岗位需求,设计专业课程
岗位需求主要是指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这样一来,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能够对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有效地了解,从而保证会计教学符合岗位需要。高职教育本身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在培养过程中,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企业产业调整升级这一背景环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岗位需求情况,从而制定专业课程,更好地促进会计教学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岗位需求分析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会计课程。例如开设《出纳》课程,需要分析企业对这一岗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一课程进行设计,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3]。
(三)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产业调整升级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更加注重于“拿来就用”,即人才可以直接上岗,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针对于这一情况,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企业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对企业需要会计岗位的人员技能水平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实际操作当中[4]。例如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教学,设置出纳教学情境。学生在会计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进行现金收支结算、银行转账业务办理、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等操作,这些操作以实践操作为主,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四)注重职业资格考核,对其进行有效评价
职业资格考核主要为了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在这一过程中,高职会计教学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估手段应用,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入手,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评,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会计处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从业资格证书相关要求进行把握,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师证、审计师证等,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三、结束语
总之,在产业调整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结合,对会计课程进行有效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被企业接纳。
参考文献:
[1]李猜.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J].才智,2014,25:52.
[2]姚华珍,胡建华.高职化工分析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5,02:48-50.
关键词:营销渠道力;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dex system of 29 provinces of nationwide to analysis competitiveness of marketing channels b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Extraction main factors, and combined marketing channels force to give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main factors and indicators of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factor loadings. Then ranked th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via the analysis result, analysis position and weaknesses of the 29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combined the model of marketing channel six force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n marketing channels competitive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Key words: marketing channels force; competitiveness; factor analysis
在市场体系中,渠道直接关系着营销组织的市场服务能力和市场覆盖面。而市场服务能力的保证决定于该组织的渠道力。渠道力强的营销组织,可以有效整合整个渠道资源,通过对各成员进行协调、组织和控制,保证市场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成员,其渠道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从生产地向市场推送的能力和质量,也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
1 基于“六力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渠道力的组成结构
弗兰茨教授与兰文教授 1959 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渠道权力的来源于以下五种因素:报酬力、强制力、参照力、知识力和合法权利,基于影响渠道权力的五种因素构建了营销渠道“五力模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渠道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兰文教授和克鲁格兰斯基教授1970年在营销渠道“五力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补充,添加了信息力,构建了如今的营销渠道“六力模型”。
1.1 报酬力。报酬力是指渠道成员A服从B影响时,B回报A的能力。回报通常以很实际的经济效益形式出现,作为一方成员服从另一方成员意愿的酬劳。
在流通渠道中报酬力是指当渠道成员服从制造商的控制时,制造商回报渠道成员的能力。回报多以经济收益形式表现,渠道领导者往往通过报酬力从经济角度控制渠道成员。
1.2 强制力。强制力也可说是惩罚的权力,是指制造商可以在渠道不服从自己时对其进行制裁的能力。
与报酬力相反,是指渠道控制成员可以在渠道其他成员不服从自己时对其进行制裁的能力。渠道控制成员的强制力在渠道关系中相当普遍,比如,以畅销产品搭配非畅销产品销售;对竞争品牌的排他性;只能把40%以下的资金用于其他产品,等等。
1.3 合法权力。合法权力来自渠道成员自身的行为准则,该准则规定一个成员可依法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其他成员有义务接受这种影响。
大多数的渠道都由独立的公司组成,他们与渠道主要控制者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没有明显的权力界限和命令等级,所以实际并不存在合法权力。
然而这些渠道对于大多数类别的产品,目前依然是主流渠道,渠道领导者难免要处心积虑、大费周章地去施加影响,企图增强合法权力。比如组建契约式的渠道结构,成立“批发商俱乐部”;或者干脆自己开连锁店,把渠道商变为加盟性或合营性的内部成员,从而享有绝对的合法权。
1.4 知识力。知识力是指渠道成员在特定领域赋予另一渠道成员的知识或对知识的感知。是渠道成员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其他渠道成员产生影响的行为。
渠道中的专业知识力极其普遍,很多渠道领导者帮助其他渠道成员进行各项经营管理。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交流会,向渠道成员传播种养殖知识,安排渠道成员参观学习,培养渠道成员意识和自主能力。渠道成员出于对渠道领导者专业知识的信服,往往接受其建议并做出改变。还有很多渠道领导者对渠道成员的业务开展培训,移植有效的管理模块,帮助他们提升经营绩效,这些都表现为专业知识力。
1.5 参照力。参照力即追随力,渠道成员一方认为另一方影响自己行为的企图有利于自己目标的实现,产生随从行为。对于个人,参照力更多的是源于渠道成员的个人魅力。比如农业合作社的成员,就是特别服气合作社的领导者,往往这些领导者都是村长、支书或者村里的能人、大户,其魅力来自于其个人经历、成就和举止,这就形成他的参照力,有时甚至是某种类似于偶像的力量,参照力的概念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比如,有的农业合作社中的示范社想突出其“领导地位”、“品质可靠”及“良好声誉”,就会相应选择“门当户对”的渠道成员作为参照,意在与其树立的形象相符合。
1.6 信息力。是由于一个渠道成员能得到真实信息资料而产生的,反映渠道成员市场信息收集、分析与判定的能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信息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合作社对信息收集、处理、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否广泛,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准确程度,以及是否有高瞻远瞩的信息判断能力,这个能力也决定着渠道领导者对渠道的带动能力。
2 模型构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渠道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武器,渠道如品牌,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说现代市场进入了“渠道为王”的时代,然而,从渠道规划、渠道运作到渠道调整,反映渠道整体竞争状况的渠道竞争力如何,仍然是很多企业无从面对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对其营销渠道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渠道中的竞争能力评估,已成为提高渠道乃至企业效益的基本前提,而这就需要对渠道竞争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估。
2.1 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本研究认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渠道竞争力应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渠道主体通过渠道运营满足客户、达到渠道目标这个过程来进行分析,并在渠道规模竞争力、渠道规范化程度、渠道带动能力、政府的渠道扶持力度、渠道合作能力五个方面拥有的与竞争对手相抗衡或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指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渠道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数据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经济管理站2013年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对录入的数据反复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所取数据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按照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14个经济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人),合作社经营收入(万元),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数(个)、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示范社数(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数(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户)、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个)、培训成员数(人)、当年获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合作社数(个)、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额(万元)、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额(万元)、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成员数(户)、企业成员数(个)、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万元)。15个指标分别从五个层面反映渠道竞争能力,分别为:渠道规模竞争力、渠道规范化程度、渠道带动能力、政府的渠道扶持力度、渠道合作能力。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2.2 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应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第一个主因子F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成员数、企业成员数中有较大的载荷,这3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渠道中的规模对渠道竞争力的影响,可将其定位为规模影响力(强制力)因子;第二个主因子F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示范社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中有较大的载荷,而这3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流通渠道中的渠道示范能力,可将其定义为示范带动能力(参照力)因子;第三个主因子F在合作社经营收入、当年获得财政扶持资金的合作社数、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总额中有较大载荷,而这3个指标反映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流通渠道中政府对其渠道竞争力的影响,将其定义为政府扶持力(报酬力)因子。详细分布见表2:
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关键,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况由专家组研究来加以确定等,也即是主观赋以权重。这里,仅从单纯的数量上,以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来计算各上市公司综合业绩的因子总得分,方法如下:
F=37.118×F+29.612×F+21.107×F/87.838
由上面的公式,再通过SPSS 软件求出结果,最后整理在EXCEL中,如表3所示:
由于本文着重分析营销渠道力对竞争力的影响,故在表3中只列出了29个省市中综合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表3的省、市、自治区渠道竞争力评价得分中,有很多省、市、自治区的得分是负数,但这并不表明该地区的竞争力为负。这里的正负仅表示与平均水平位置关系,省、市、自治区城市的平均水平算作是零点,这是在整个过程中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
2.3 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因子得分综合排名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竞争力综合得分最高,特别是强制力因子排名第一,说明该省份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上,合作社整体规模比其它省、市、自治区大,但该省的示范能力相对较弱。综合能力排在第二的是山东,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参照力很强,说明其合作社的带动示范能力较强,但在强制力因子和报酬力因子上得分相对较低。排在第三名的是河南,河南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强制力因子和参照力因子上得分较高,而报酬力因子得分较低。浙江省综合得分排名第四名,但其在报酬力排名第一,说明该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获利能力及政府扶持力度上最强。而排在最后三名的是青海、宁夏、北京。这三个省市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参照力因子得分较低,在这几个地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能力较弱,进而影响其综合竞争力。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过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没有直接对指标赋权,而是通过科学定量分析构造一个统计上优良的因子体系,因子的权术是伴随着数学变换自动生成的,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同时,将评价依据由较强相关的大量指标转换成相互独立的若干因子,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各个主因子得分与排序情况了解各省市的综合排名及薄弱环节,为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竞争力提高提供重要依据。
3 营销渠道力在提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竞争力中的作用
在市场体系中,渠道直接关系着营销组织的市场服务能力和市场覆盖面。而市场服务能力的保证决定于该组织的渠道力。渠道力强的营销组织,可以有效整合整个渠道资源,通过对各成员进行协调、组织和控制,保证市场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成员,其渠道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从生产地向市场推送的能力和质量,也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为了进一步探讨营销渠道力对竞争力的影响,现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省市数据提出,专门从因子分析提出的三个因子:强制力、参照力、报酬力三个方向进行分析。
3.1 强制力提升竞争力。渠道强制力是组织在整个渠道运行中对渠道成员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成员在渠道运行中的话语权和自由支配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渠道过程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来构成,每个利益主体都要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对这些成员的管理与控制是一种跨组织的控制,比一般垂直性的层级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渠道强制力主要表现在该组织在行业中的地位,替代商的多寡,规模化程度等方面。在农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道路上,农业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条有明显带动作用,可引导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加大了对产业带动力强、与农民利益联接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紧密对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竞争力。
3.2 参照力提升竞争力。参照力是指某个组织或个人所突出显现的“领导地位”、“品质可靠”、“良好声誉”等促使其他成员模仿或参照的形象或行为表现。渠道参照力是该组织在营销渠道中所处的地位和领导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参照力越大,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信誉度就越高,消费者对该组织的产品越放心,购买欲望就越高,社会各组织、企业与个人的合作意向就越高,从而该组织在整个渠道中的领导地位和控制能力就越高。通过示范社建设,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使更多的专业合作社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不但可以提高示范社的建设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促进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示范社,这样对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积极意义。
3.3 报酬力提升竞争力。报酬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参与方回报的能力。参加商业活动的每个组织与个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渠道成员们与其合作也要获得一定的利润,而且这个利润率必须比自己经营或与其它组织合作的利润率要高。这些渠道成员所获利润越多,合作意向越强,成为长期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地位就越明显,对各渠道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力就越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能力越强,越吸引农民加入,进而扩大合作社规模及进一步提高渠道谈判能力,同时带动更多渠道成员创新组织模式,提高竞争力,所以,报酬能力高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渠道竞争力影响颇大。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2(3):15-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项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但它作为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所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这几年在我国山东、上海、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产业、产品存在差异,其建立与发展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模式,所以要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创造。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立在农民自助、自主、平等基础上的经济组织,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为主体,自愿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愿组成,从提供信息、种子种苗、技术辅导入手,逐步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农民提供加工、贮运、销售和原材料采购等社会化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改变他们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对外统一经营,体现出分工合作的特点。
(二)以维权为目的,保护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以服务每个成员为根本宗旨,协调行为,统一标准;对外统一经营,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改变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排除中间商人,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让农民直接分享到农业生产后续环节中的利润。
(三)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其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农户利益的实现程度。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每个成员,既是利益的共享者,也是风险的共担者。他们根据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根据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红。并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参与经营监督和民主决策,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体现出一种“主人翁”精神。
(四)以产业为依托,逐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壮大自己。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多数地区是有什么主导产业,就有什么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有什么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开展什么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水平提高。
(五)以合作为前提,能人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是由农民自愿组成,但大多是在能人的牵头下组织起来的。这些能人一般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在当地有威信、有组织能力和凝聚力。能者牵头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部分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网络区域内的农户,通过利益纽带把小规模农户聚合成大规模的群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由龙头企业牵头,龙头企业由“公司+农户”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格局。三是农业技术部门或者流通部门骨干牵头组建的经济和技术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也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自愿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弱质产业的弱小经营者的协作联合,联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对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适应农民的致富愿望,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实现自我发展,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
从效果上看,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科技服务,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通过销售服务,促进了初级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通过加工服务,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通过内部利益机制运作,扩大了农民受益的机会;通过联合协作,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紧紧围绕某一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激发出来。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一)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关系。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对他们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在这基础上,可实行跨区域合作。
(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民办”就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可参加一个或同时参加多个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管”,就是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合作章程办事,坚持成员大会制度,一人一票;坚持“民受益”,这是核心,农民之所以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因为农民从中可以得到实惠,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版权所有
(三)坚持对内提供服务,对外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合作组织内部,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积极创造条件为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四)坚持合作制分配方式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利和积累归全体成员共有,在分配利润时,应在保证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交易额的比例返还给本合作组织成员。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其基础都应是农户,经济发展的起点也应是农户。如果忽视了农户这个基础,再好的组织形式,也不能起到引导农民发展生产、顺利进入市场的作用。根据其特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情况,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企业带动型。这种形式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农户共同参与而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服务,利用契约关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共同发展。
(二)农户联合型。由能人牵头,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管理,在组织内部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三)专业协会型。即围绕某项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而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由当地能人自发组织,通过农户入会,交纳会费,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实现对会员利益的共同保护。协会着重为会员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