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ICD-9-CM-3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67-02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49岁最多,男多于女。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有关。从病理组织上可以分为三类: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二者同时出现的混合型,我国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癌(91.5%)。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发现率低,多数患者为合并有肝硬化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据统计仅有15%~30%的肝癌病人适合于手术治疗。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视情况采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冷冻治疗和高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作为编码员,要仔细阅读手术记录,了解肝癌不同的治疗方法,再按照ICD-9-CM-3的编码原则给予编码。

1原发性肝癌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肝癌切除术是目前肝癌治疗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和首选方法[1]。手术切除应以较小的手术范围、最小的手术危险性而又能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为原则,主要是保证切缘干净无瘤和确保病人有足够的肝脏。由于肝癌的发生与复发同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硬化有密切关系,保留正常的肝组织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根据Couinaud的现代肝脏解剖学概念,完整的肝段切除可以使肝功能损害降至最低。Couinaud最初把肝脏分为8段,相当于尾状叶为Ⅰ段,左外叶为Ⅱ、Ⅲ段,左内叶为Ⅳ段,右前叶为Ⅴ、Ⅷ段,右后叶为Ⅵ、Ⅶ段。每个段在功能和解剖上可视为一个独立单位。由于每个段可独立或和相连的段一起切除,这对肝脏手术的改进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也提高了肝脏手术的安全性。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数目、有无肝硬变与轻重程度、肝功能代偿及全身情况。根据手术切除肝脏范围大小可分为:肝段切除术、肝叶切除术、半肝切除术和全肝切除伴肝移植术。

1.1肝段切除术,属于肝脏部分切除术

主导词:切除术- 肝(部分的)(楔形)[2]

手术编码:50.22

1.2肝叶切除术和半肝切除术:切除范围是全肝叶伴其他肝叶部分切除(不包括全肝切除术)

主导词:切除术-肝――叶(全部的)

手术编码:50.3

1.3全肝切除术伴肝移植术

全肝切除术

主导词:切除术-肝――全部的

手术编码:50.4

肝移植术

主导词:移植术-肝

手术编码:50.59

手术编码:50.4+50.59

2原发性肝癌的非切除性治疗

2.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由于肝癌的全身化疗效果不佳,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且常伴有严重副作用。而经供血动脉内直接灌注化疗可以减少副作用,提高化疗效果。是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及肝癌术后复发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主导词:栓塞术- 化学药物栓塞术

手术编码:99.25

根据书P346页提示,需要增加附加编码50.93

2.2肝癌碘[131I]粒子置入术

碘[131I]是放射性同位素,发射β射线(99%)和γ射线(1%)。β射线具有生物电离作用,剖坏细胞核DNA和RNA的合成,从而杀死癌细胞。β射线射程平均不到2mm,对癌肿周围的正常肝组织损伤较小。属于局部短距离放疗。

主导词:注射(进入)(皮下)(肌内)(静脉内)(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腔内)(静脉内)

手术编码:92.28

2.3肝癌无水酒精注射术:常用来治疗小病灶肝癌。其基本原理是:在影像学手段的引导或直视下,经皮或切口将穿刺针插入瘤体内,将无水酒精注入癌灶,通过使细胞脱水及蛋白质变性的作用而灭活肿瘤细胞。该术式的目的是直接灭活肝脏肿瘤细胞。

主导词:注射-治疗性物质

手术编码:99.29

根据书P346页提示,需要增加附加编码50.94

2.4生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自身生物学反应,提高肿瘤宿主的防御能力,抑制肿瘤生长。生物反应修饰剂种类很多,根据其来源及应用原理可分为四大类:

2.4.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效应细胞和相关细胞如纤维母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调节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在人体抵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其生物活性可分为四种:①白介素(ILs);②干扰素(IFN);③集落刺激因子(CSF);④肿瘤坏死因子。它们对多种人肿瘤细胞均有细胞毒作用,并对多种肿瘤杀伤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激活效应。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一)治疗肝癌的“三大法宝”

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癌的“三大法宝”,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肝癌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

迄今为止,手术切除仍是包括肝癌在内的恶性肿瘤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亦是目前多数肿瘤病人获得治愈的主要途径。由于肝癌被发现时多已较晚,或因合并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提倡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随着肝癌早期发现及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水平及技术不断提高,肝癌在早期、无症状的阶段即可被发现,能使越来越多的早期肝癌患者有机会实行手术切除,效果也明显改善。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治肝癌病人中已有400余例生存超过5年,120例超过10年,最长生存达40年。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就是利用射线直接杀伤致病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过去,放射治疗是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近年则由于放射介入及其它局部治疗的发展而略显逊色。

放射治疗适用于肝脏肿瘤不能切除,不宜或不愿实行放射介入治疗的病人。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放射治疗与放射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此外,对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肾上腺转移等进行放射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放疗与手术、化疗、免疫、中医等治疗方法的结合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3.化疗与放射介入治疗

化疗即应用化学药物治疗。过去大半个多世纪中,化疗由过去少数几种化疗药物的单一应用发展到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给药方式除原有的静脉全身化疗外,还出现了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特殊途径化疗(动脉、体腔内灌注等)等新的方式。由于化疗药物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会造成病人机体的损害,目前临床上多不主张对肝癌病人应用全身静脉化疗,而采取损害较小的放射介入治疗法。 放射介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化疗新途径。其方法是,通过导管进入到肝癌血液供应的肝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身体其它部分的毒副作用。

放射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情况不太差的不能手术的肝癌病人。目前,这种方法已成为不能切除肝癌病人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其缺点是,对于继发性肝癌及部分原发性肝癌效果不佳,且会造成肝脏功能损害.

(二)治疗肝癌的“新式武器”

1.局部治疗 主要指一些在B超引导下肿瘤内穿刺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物理、化学、或放射性损伤,达到使肿瘤组织坏死、从而控制甚至治愈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肿瘤内穿刺注射酒精、醋酸等;经皮穿刺肿瘤内微波固化治疗、激光治疗;射频消融、高温盐水注射等高温疗法;液氮冷冻;氩氦刀;高功率聚焦超声。

局部治疗适用于较小的肿瘤(直径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又要能关心社会问题,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代科技社会中的问题,如何才能两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初探,让我在这两者中不再纠结。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通过课前预习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收集,在课堂上达成资料的交流和汇总,进一步解决课前提出相关案例中的问题,同时落实了知识技能的掌握。

现以《细胞分化》为例,介绍让STS教育理念真正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材分析】

本节《细胞分化》内容安排在《细胞增殖》之后,体现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其重点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环节――细胞分化,以及与细胞分化相对的细胞的全能性。这些内容都是和现代的生物发展前沿密切联系的,也是和生活社会相关联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克隆羊的形成都有初步的认识,在本册书第三章对细胞核的功能的探究实验中明确了细胞核的功能,也了解了核移植的操作。在第五章的一些实验探究中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该节课中,学生应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对“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的探究,获得对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探究方法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翻转课堂教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干细胞和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等”新名称;

2.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生活及科学中的问题;

3.学会搜集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汇总整理知识;

4.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5.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完成相关的名词解释: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

2.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发放合作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

二、课堂

1.科学探究“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提醒大家回顾这个探究的流程,提示可以按照这个一般方法来进行其他的探究。

2.学以致用

案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细胞呈镰刀型,运输氧气能力低。该病在我国广东的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略),你分析可以有哪些方法来治疗该疾病?

案例2:濒危植物红杉,(具体作用略)如何来保护呢?

(提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2完成植物细胞分化、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多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充分应用书本提供的资料。教师通过观察引导来协助探究。)

3.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理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教师建议学生要注重概念与应用案例一起整理。)

4.课后拓展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科学家探究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方法吗?

(可以写成论文、科学探究流程图等形式)

【教后反思】

1.在教学研讨中,有人质疑课前的预习会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

其实课前的预习任务中名词解释,通过10分钟不到的看书就可以完成,预习任务2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可将“成因”与“治疗方法”分开去检索相关资料,不到5分钟就可以完成,因此对每个学生最多只需要1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

当他们在这预习中感到困惑时,也就获得了去学习探究的动力,这正是“翻转课堂”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课堂,这样的课堂必然收获多多。

2.这一节的知识对高中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在分组讨论交流时,相关的概念“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等都已经被当成熟悉的知识来应用,他们在分析白血病病因、讨论治疗方案时,已经涉及到把癌变、衰老等内容。因此,《细胞的生命历程》整个一章中,给学生一课时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先进行简要的预习(布置预习学案),再来完成这些案例探究,知识体系学习,就更具有完整性,也能让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能对细胞的了解更全面。

3.翻转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思考表达的机会,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掌握的这些资料和信息,教师也一样要知道,高科技的前沿的信息量要充足,这也真正是教学相长吧。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早期溶栓治疗仍然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死较为常用的方法,且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尽早开始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各种功能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缺损脑功能的康复治疗,根据病情进行针灸理疗等,是急性脑梗死的基本治疗原则。低强度红激光具有一种非热效应的生物刺激作用,通过治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液粘度等作用,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灌注,从而促进脑功能恢复。本文观察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针灸、低强度红激光血管内照射并降纤酶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22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男59例,女6l例,平均年龄68岁(36-83岁);对照组100例,男49例,女51例,平均年龄67岁(35~85岁)。既往史和伴发症评分、发病到就诊时间及开始应用针灸、激光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择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条件:(1)发病前生活完全自理,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2)头颅螺旋CT或(及)磁共振检查排除颅内出血;(3)治疗前SBP≤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于发病2~3d后并用针灸治疗,依病情选用毫针或电针,体针及头针,体针主穴1-2个。再选择3~4个配穴,每天一次,15d为一疗程:头针据病情常规选穴,或可选用独穴疗法,传统腧穴百会,接针透曲鬓,每天一次,15d为一疗程,并配合被动、主动锻炼;激光治疗方法:将激光光导纤维置入静脉血管内(通常是肘部静脉),照射循环血液,激光波长632.8nm,末端输出功率1.5~2.0 mW,每次照射50~60min,每天一次,10-15d为一疗程。降纤酶5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用7 d(首次剂量加倍,可根据个体差异适当调整具体用法、用量);调整血压、血脂、血糖,降低脑水肿,适当配合使用抗凝剂、抗血小板剂、钙通道阻滞剂、降低脑水肿药物以及中草药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除针灸激光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两组治疗15d后进行疗效评定,

1.4疗效判定按中国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年)判定疗效。功能缺损减少91%-100%为基本治愈,46%~90%为显著进步,18%~45%为进步。0~17%为无变化,0以下为恶化。

1.5 基本检查 治疗前及针灸、激光治疗15d后,螺旋CT或(及)磁共振检查,化验血流变学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凡在溶栓治疗中原有症状体征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与体征,立即螺旋CT或(及)磁共振及有关项目检查。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各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u检验。组间有效率差异性、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针灸及激光治疗组99%,显效率91%;对照组总有效率94%。显效率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治疗前(21.55±5.74),治疗后(5.87±~7.66);对照组:治疗前(21.36±5.69),治疗后(9.79±9.16)。

2.3 实验室检查两组之间比较血小板、血流变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2.4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降纤酶疗法是目前脑梗死治疗中较完善的治疗方法,其吸收了溶栓疗法、血液稀释疗法、脱水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细胞代谢剂等治疗脑梗死的精华。降纤酶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可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抑制血栓的形成。此外,尚可抑制红细胞的凝集,缩短红细胞的通过时间,改变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管阻力。加速血液的流动。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但对血小板和出血时间无影响。降纤酶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故用药量应根椐病员身体状况及入院前实验室和相关检查结果确定,治疗过程中需详细观察全身组织器官有无出血并进行定期、不定期实验室和螺旋CT或(及)磁共振检查。有报道,与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比较,似乎溶栓治疗并没有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本组病例也未发现明显出血现象。

生物细胞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肺癌;小细胞癌;手术;化疗;放疗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98-02

肺癌(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亦称支气管肺癌。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肺癌在男性肿瘤患者的死因中已居首位。由于癌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肺癌,其治疗方案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区分肺癌的类型在临床上是相当重要的。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外科治疗对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并不起主要作用,此类患者多对于化学疗法治疗敏感;但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肺复合性小细胞癌(combined small cell carcinoma)是指发生于肺的小细胞癌与另一种成分复合组成的癌。这种复合成分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通常为腺癌、鳞癌或大细胞癌,梭形细胞或巨细胞癌较少见。2004年版的WHO肺癌新病理分类中,肺复合性小细胞癌被归于肺小细胞癌的亚型,治疗方案同肺小细胞癌。但未明确指出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我院于2001年2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肺复合性小细胞癌患者45例,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现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0年6月-200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肺复合性小细胞癌患者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36-71岁,平均(53.9±5.4)岁,其中45岁以下9例(18.75%),45-60岁22例(43.75%),60岁以上14例(37.5%)。病理分类:小细胞合并腺癌10例(5.7%),小细胞合并鳞癌28例(90.9%),小细胞合并腺癌及鳞癌4例,未分型3例(3.4%);按TNM分期: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18例,Ⅳa期11例,Ⅳb期8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声带麻痹,有的患者出现胸骨后疼痛、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等症状。临床症状更与播散性病变相关(如骨髓和肝转移)。本组患者确诊时,发现脑转移8例,肝转移6例,腹腔转移12例。所有患者经气管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或活检、经浅表淋巴结穿刺或活检找到癌细胞,或经剖胸肺活检,确诊为肺复合性小细胞癌。X线影像显示肺门或周围肿块常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肺叶萎陷;CT扫描可观察到纵隔淋巴结侵犯和上腔静脉被破坏。

45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同步放化疗组23例和续贯放化疗组22例。两组患者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肺复合性小细胞癌手术、病灶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1.2.1 同步放化疗组

放射治疗45Gy/3周,根据不同患者的肿瘤情况确定肿瘤计量,36.2~68.0Gy,平均(52.6±4.3)Gy。在放射治疗的同时,给予PE方案化疗:顺铂(DDP)60~100mg/m2,d1,依托泊甙(Vp16)100~120mg/m2,d1-3,每21天重复。放射治疗期间化疗2个疗程,结束后再化疗2个疗程,共4个疗程。

1.2.2 续贯放化疗组

按照上述PE方案先化疗4个疗程,再接受放射治疗。

1.3 疗效观察

采用术后随访的方法,以治疗后生存期评价治疗效果。所有患者随访至2009年1月止,生存期为确诊之日至死亡或最后随访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小细胞癌绝大部分发生在肺内,仅5 %左右发生在肺外器官[1]。小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疾病早期即可发生转移,主要为淋巴和血行转移,且呈浸润性生长,易向外侵袭。小细胞癌生长快,易发生转移,恶性程度高的生物学行为应属全身性疾病,从生物学特性看,发生于肺的小细胞癌相同,单纯手术效果差。由于早期即可出现转移,故手术后必须进行化疗,以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有报道指出,有效的化疗方案可以减少肿瘤的远处转移。但同时有学者认为,长期维持化疗对延长生存期并没有影响[2]。本观察同步放化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优于续贯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3年生存率明显优于续贯放化疗组。笔者认为,对于本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术前明确诊断,并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术前分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加有效的综合治疗是可以取得良好疗效的,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