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喂养与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340例产妇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将这些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160例产妇,其平均年龄为(27.4±2.4)岁,其中有67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有93例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其住院天数为(5.5±2.3)天,其新生儿的体重为(3.4±1.2)g,其新生儿的胎龄为(40.1±1.3)周。观察组有180例产妇,其平均年龄为(27.5±2.6)岁,其中有74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有106例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其住院天数为(5.8±2.6)天,其新生儿的体重为(3.3±1.5)g,其新生儿的胎龄为(40.3±1.5)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分娩方式、产后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产妇的新生儿采用母婴分离的方式进行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对其新生儿进行体温、呼吸监测、更换尿布、测量体重、洗澡、臀部护理及喂养等操作,不要求产妇或其家属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为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采取母婴同室的形式进行护理,将其与新生儿安排在同一病房,在为其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求产妇或其家属共同完成所有的护理操作,以提高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护理人员应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等方法对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护理新生儿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促使产妇尽早开奶,以提高其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在产妇为其新生儿更换尿布、进行沐浴、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时,护士从旁进行指导,纠正其错误的做法。若产妇发生乳汁分泌不足、扁平等情况,护理人员应为其进行关于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并列举一些为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获得理想效果的案例,让其认识到为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增强其进行母乳喂养的信心。若产妇出现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更快地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在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期间,应嘱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及体重的变化,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1.3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两组产妇发生紧张情绪的程度,将其紧张情绪分为“不紧张”、“轻度紧张”及“重度紧张”。将两组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性分为“适应”和“不适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观察组产妇发生紧张情绪的程度较低,护理新生儿的能力、对母亲角色的适应性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 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0-0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预后效果成为了目前临床医学上的研究热点。由于早产儿的体质较差,出生后需要更加全面的护理,而且对营养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加强对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护理能够给早产儿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储存能量,加强抵抗力,保证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同时也是保证早产儿能能够稳定生长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如果早产儿的营养支持得不到保证,则可能会引起早产儿的营养不均衡,影响成长速度,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早产儿的生活质量[1]。因此,通过给予早产儿全面的肠内营养护理,对于早产儿的存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在近两年收治的34例早产儿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研究内容丰富,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早产儿的胎龄均在34周以内。在34例早产儿中,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胎龄均在26周-34周,平均胎龄29.6周。所有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为1400g-2100g,平均体重1840g。
1.2 方法 根据早产儿的体质情况,制定了合理的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2.1 加奶护理 对于出生后存活下来的早产儿,如果病情较轻且比较稳定,则在出生后12小时内给予鼻胃管间歇推注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早产儿的病情较重或者病情不够稳定,则需要推迟喂养时间,在出生后24小时-48小时内喂养。喂养物以母乳为主,以配方奶为辅,根据不同的早产儿的胎龄和体重灵活调整喂养方案[2]。对于体重小于1600g的早产儿,首次喂养2ml,每隔2-3小时喂养一次,逐次增加1ml,每日所喂养的总奶量为18ml;对于体重在1600g-2100g之间的早产儿,首次喂养5ml,每隔1-2小时喂养一次,逐次增加2ml,每日的总奶量为36ml。连续喂养一周,观察早产儿在此期间是否有腹胀、奶液潴留等并发症出现,如果出现,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未出现,则在以后的喂养中,可以逐渐增加喂奶量,直至150ml。
1.2.2 喂奶耐受性观察 在喂养期间,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奶液潴留情况。在每次喂奶前,采用注射器抽吸的方法,检查新生儿的胃部是否有残留的奶液,如果潴留的奶液少于喂养量的一半,则对新生儿的喂养无影响,保持正常的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如果潴留的奶液量多于喂养量的一半,则应当适当的减少每次的喂养量,或者减少喂养次数[3]。同时,在检查奶液潴留情况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血液变化情况、腹胀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停止喂奶,并采取相应措施。连续几次观察新生儿的腹围变化,如果腹围有大幅度增加(超过1.5cm),应当减少喂奶量,并采用温盐水灌肠保证新生儿的排便正常[4]。在喂奶过程中,随时观察新生儿的血糖、血液、腹胀、体重变化。
1.2.3 护理 对于所有的早产儿,均应采取“鸟巢式”保护,通过模拟宫内环境,增加其安全感,加快适应外界环境的速度。新生儿的主要是以俯卧位,隔段时间与仰卧位交替。在俯卧位下,不仅能够减少胃内奶液潴留,减少腹胀和呕吐的发生次数,还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增加体重,能够使新生儿的呼吸更加平稳,心率更加整齐,提高血氧饱和度,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的发育。此外,为了避免胃食管反流,应该采取头高脚低的,适当的将头部抬高30°左右,使新生儿呼吸更加顺畅。新生儿的睡眠时间较长,避免长时间处于一个,通常情况下每隔4小时需要更换一次。
1.2.4 胃管管理护理 早产儿由于需要长期的肠内营养护理,在早期的喂养过程中,大多采用胃管喂养,因此,要特别注意胃管的管理和护理。由于新生儿的不自觉性常常会导致胃管需要反复插入,无形中增加了胃管感染的机会,因此,有效地措施是采用具有弹性的胶布将胃管固定于新生儿的鼻唇沟处,避免胃管被拉出引起感染。在每次使用完围观后,都要使用温开水逐次清理新生儿的口腔和使用过的胃管,保持清洁[5]。尤其是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进行操作,每次操作结束后将使用过的胃管进行消毒、灭菌处理,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将胃管置于相应的搁架上,避免放置在床单上被污染。
1.2.5 腹部按摩 给新生儿喂奶后30分钟后给新生儿进行腹部按摩,具体做法是手指并拢,用掌心部位轻轻触摸新生儿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四周缓慢进行顺时针按摩,运动应保持匀速,动作尽量轻柔,连续按摩10分钟左右。腹部按摩不仅能够刺激新生儿的肠道激素分泌,加快肠道蠕动,帮助新生儿快速消化食物,对于新生儿胃肠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结 果
在所研究的34例早产儿中,在一周内拔管正常哺乳的有18例,2周内的有12例,3周捏2例,死亡2例,存活率94.12%,死亡率5.88%。所有存活的新生儿体重在逐渐增加,在出院时已处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经检测,新生儿的血液、血糖都正常,未出现并发症,早产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6d。死亡的2例早产儿由于肺出血和血管内凝血导致。
3 讨 论
由于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和身体素质都较差,因此,需要在出生后给予更加细心地护理。其中对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重要手段之一[6]。在给早产儿喂养的过程中,优先选择母乳,这是由于母乳含有很多新生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能够促进新生儿的器官发育,增强抵抗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使各项机能早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在喂奶过程中,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胃内奶液的潴留量,避免引起腹胀,并灵活的调整喂奶量和喂奶次数。此外,还需要注意新生儿的,通常采用头高脚低的俯卧位或者仰卧位,在采用胃管进行喂养的阶段,注意胃管的清洁和消毒、灭菌,采用规范的操作方法,降低胃管被感染的概率,尤其是医护人员,更加注意与新生儿接触的双手、皮肤的清洁。再配合以适当的腹部按摩,加快新生儿的消化系统的建立,保证每日的喂奶量和排泄量正常。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策略,保证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促进早产儿稳定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杨春柳.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6(17):347.
[2] 马云红,黄洁.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2(3):236.
[3] 孙云.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5(8):126.
[4] 陈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6):167.
方法 选择130例剖宫产正常足月新生儿,按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新生儿均进行母乳喂养,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母乳充足前按需添加配方奶,结合抚触、游泳护理,直至出院。每日经皮测黄疸指数值,并观察记录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282-02中图分
类号:R 722.170.47文献标识码:A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为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笔者对65例择期剖宫产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以观察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择期剖宫产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 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游泳护理:新生儿出生4小时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28℃,水温控制在38-41℃,每日2次,每次10-15 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抚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天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2次,每次10-15
作者简介:罗琳雪(1966-),女,广西田东县人,主管护师。 min,哺乳后1 h或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日本经皮美能达JM-103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儿科医生专人负责测定,部位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1 cm处,紧贴皮肤垂直测定3次,取平均值并做记录。
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对结果进行t检验。
结果
1.两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 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
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天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 干预组新生儿第2-6天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讨论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但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秦学玲等报道[1],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 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 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 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2],我们观察发现,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观察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一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据报道[3,4],新生儿游泳与抚触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活动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体力,促进食量增多,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及早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医认为[5],急摩为泻,通过摩腹,快速推下七节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生成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也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我们的观察也证实,随着护理干预的实施,在同一时间段干预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确实能够降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新生儿;一对一服务;新生儿健康
随着我国护理模式自功能制护理转向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分床管理病人,真正践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院自2009年8月在产后病房对剖宫产产妇及其新生儿实行一对一护理服务,适应产妇及家属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体现责任制整体护理。本文重点总结一对一护理服务对剖宫产新生儿健康的有效促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排除产妇合并贫血、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及其它高危因素,自愿选择一对一护理服务、剖宫产新生儿40例为研究组,实行常规护理的4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孕周、Apgar评分、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组固定2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实行24小时不间断、一对一护理服务,负责至出院(两人白班、夜班轮替)。提供新生儿喂养、洗澡、抚触、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观察生理性黄疸、测量体重等全面护理。对照组给予剖宫产新生儿常规护理,即每位护士分管8-10位新生儿。追踪观察两组新生儿至出生一个月。
1.3一对一护理服务具体内容
1.3.1哺乳产妇剖宫产术后返回病房,护士即帮助补做母婴皮肤接触。首先帮产妇洗净双,新生儿取合适吸吮母乳。待产妇生命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结合发放的《母婴护理常识告知书》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开奶的重要性、按需哺乳的重要意义、哺乳的技巧,让其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取得积极配合,并逐渐掌握哺乳的技巧。避免产妇因刀口疼痛不适、无奶等理由拒绝新生儿吸吮。至多间隔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吸吮时间达20-30分钟。每日记录新生儿大小便次数。
1.3.2脐部护理观察出生时脐带情况,有无结扎线松脱、脐带水肿、出血等。发现有渗血、结扎线松脱等现象及时重新消毒、结扎处理。每日用0.55%碘伏消毒液擦拭脐带残端及其窝轮部位,及时更换尿布,防止脐部感染。
1.3.3游泳、沐浴自出生后第二日始游泳1次/日,15-20min/次。喂奶后30min进行,脐部贴上防水脐贴以防感染。水温、室温复合新生儿游泳要求,新生儿颈部套上专用游泳圈,做好安全防护。每次游泳后进行沐浴。护士帮助新生儿俯卧位沐浴[1],每次5min,沐浴后称体重并记录。
1.3.4抚触调节室温25℃,适当播放轻音乐。护士剪短指甲,洗净双手,双手涂抹润肤油,按标准婴儿抚触手法进行抚触,每次15-20min,每日进行两次。新生儿过度哭闹时暂停。
1.3.5皮肤护理护理人员每日晨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新生儿眼睛、颜面部以及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皮肤有无皮疹、脓疱疮以及皮肤粘膜黄染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一对一护理服务,为产妇、新生儿提供了全方位的护理与健康宣教。母乳喂养指导、示范、讲解具体,并反复强化,增加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早开奶、每日吸吮次数多,使乳腺管及时畅通;同时,吸吮对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进泌乳[2],从而大大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对照组进行早吸吮后,由于种种原因,责任护士未能全面教会母亲哺喂技巧,并且产妇惧怕刀口疼痛,在护士不能连续帮助的情况下,放弃了纯母乳喂养,导致泌乳晚、乳量少且有乳汁瘀积现象。
3.2生后早开奶、按需哺乳、乳量充足,可减轻或避免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2]。及时、早期地给予有效抚触,有助于增加新生儿体重[3]。研究证明,游泳、抚触均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和肠蠕动,从而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有利于营养的吸收[4]。同时,游泳、沐浴运动量大,是体力消耗的过程。研究组新生儿母乳喂养充足,每日进行游泳、洗澡、抚触,所以新生儿对母乳需求增加、吸吮次数多,有利于保持体重正常或增加,发生异常体质量下降情况极少。
3.3新生儿母乳摄入充足,促使胎粪排出,小便次数多,胆红素代谢正常。所以,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快,因喂养不当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极少发生。对照组母乳摄入不足,未完全做到每日游泳、抚触,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自肠道吸收,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黄疸加重,并且消退减慢,严重时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3.4每日进行皮肤清洁、消毒脐周、勤换尿布,及时观察有无皮疹和脓疱疮的发生。新生儿所用的衣物、尿布、包被每日放在日光下曝晒。以上措施有效避免了因细菌感染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皮疹、脓疱疮。保持脐部干燥,周围无红肿、渗液,促使脐带在7-10日脱落,无脐炎发生。
综上所述,一对一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有效实施健康宣教,全方位护理服务,不仅解决了部分家庭的照护困难,加强了社会支持,更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促进新生儿身体安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琼,黄红玉.3种沐浴对新生儿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1.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115.
关键词:新生儿 ;黄疸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48-02
新生儿黄疸是指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导致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4~6d达到高峰,7~10d消退,如果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出现黄疸,2~3周后症状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加重,或者消退后有再次出现,或者在新生儿出生1周到数周后才出现,这一些情况的黄疸均称为病理性黄疸[2]。病理性黄疸可能引起严重的后遗症,部分患儿还有死亡的可能,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笔者通过对我院2012 年8月至 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 年8月至 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男28例,女22例,生理性黄疸30例,病理性黄疸1例。剖宫产22例,顺产24例,难产4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33例。36例新生儿黄疸经过早期护理及相应的治疗后黄疸消退,4例患儿仍有黄疸,但是一般情况良好,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均>12mg/dL,追问病史,发现新生儿黄疸估计与母乳喂养有关,建议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3d后黄疸有所消退,2周后3例患儿黄疸消失,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患儿确诊为病理性黄疸转入外科治疗。
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是因为体内胆红素增高,那导致胆红素增高的原因有多种:①红细胞破坏速度太快,胆红素急剧增加,引起黄疸,当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超过20mg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大脑细胞,阻碍了脑细胞的正常工作,产生核黄疸,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②肝脏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受破坏,由于疾病导致肝细胞缺乏一种酶物质,或者由于这种酶物质活性下降,排泄胆红素的功能随之降低,所以,出生后1周或数周才发生的新生儿黄疸往往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还有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内含有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新生儿食用母乳后,脂肪成分被分解,释放出游离形态的脂肪酸,该脂肪酸增加了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新生儿本身是健康的。上述情况属于肝细胞性黄疸。③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的阻塞导致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到小肠,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者胆道内产生了黄疸。
3 护理体会
3.1 喂养护理
根据临床研究,70%以上的产妇分娩后24h以内乳汁分泌不足5mL,无法满足新生儿的哺乳需求,在此种情况下,在母乳内添加配方奶,增加新生儿的摄入量,不但能够使新生儿有足够的蛋白和热量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生儿的肠道菌群,促进胎便排出体外。在喂养时,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如新生儿出现拒乳、反应差等异常情况则提示病情危重,如若患儿在哺乳时哭闹不停。提示可能有口腔溃疡的可能性,做好口腔部的检查;由于母乳内含有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新生儿食用母乳后,脂肪成分被分解,释放出游离形态的脂肪酸,该脂肪酸增加了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建议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推荐每日喂哺10次以上,有利于减轻黄疸。还要及时观察新生儿的大便、尿液情况,尿液的颜色变化直接反映黄疸的轻重,仔细观察,针对性治疗。
3.2 抚触护理
抚触是每个新生儿渴求的交流,在新生儿还是胎儿时,生活在羊水中,无时无刻不处于水的抚触中,在分娩时,产道的挤压对胎儿又是另一种抚触,胎儿在产道全身的外周神经感受器都受到刺激。抚触可使新生儿体质量的增加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新生儿在感受抚触的同时全身的交感神经增加了紧张度,刺激了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增加了尿胆原的生成,为结合胆红素减少,还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诱发排便,减少了肠肝循环,阻止了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的病情。
3.3 水疗护理
在新生儿还是胎儿时,生活在羊水中,时刻与水接触,水温能够扩张新生儿的毛细血管,促进了血液循环,使新生儿的新陈代谢提高,在水疗过程中,新生儿消耗了一定的体力,为了补充,会促进食欲,增加了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和胆红素的排除。
3.4 感染灶的处理
首先明确感染灶的的病变并积极处理,脐部感染的患儿用颠覆由内到外彻底消毒,局部用红霉素外敷一日2次,在配合全身退黄给治疗的同时,检测胆红素的变化,和新生儿全身的变化情况,譬如精神状态、反应、体温等,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注意保护胎儿的皮肤及臀部清洁,保证皮肤的完整性,这可以有效的预防感染,减少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发生。
3.5 光疗护理
黄疸新生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患儿脱去衣服,同时用黑色眼罩罩住患儿眼睛,避免视网膜受损,调节箱的温度保持在30~32℃,平均每人(3±1.3)次,每次(11±1)h,同时轻轻抚触患儿,消除其恐惧心理,为患儿带上会阴罩,松紧适宜,男患儿应该保护好阴囊,2h更换一次,持续照射治疗4d,在光疗过程中药关注患儿的皮肤状况,避免患儿脱水,还要关注患儿呼吸、大小便、有无皮疹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针对性处理。
3.6 大小便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详细记录患儿小便和大便的情况,如果患儿出现尿量少,嘱家长多喂水,可利尿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如果患儿出生24h后仍未排胎便,用开塞露塞肛,必要时用灌肠促进排便和胆红素的排泄。
3.7 健康宣教
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新生儿黄疸了解不是很透彻,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医务人员应该详细为家长讲明病情,得到家长的配合。如果患儿是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医务人员要取得家长的信任,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做好患儿的护理、治疗。
4 讨 论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只要基础的护理干预措施就可以减轻、痊愈。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3],但是如果出生后新生儿胆红素持续性增高则应该警惕病理性黄疸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促进病情的恢复,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剑,廖正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12例病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5,4(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