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第1篇

1.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受我国教育体制的认知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学习心理,学习目标、动机不明确,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清晰,消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导致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严重缺乏。

2.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存在畏惧、抗拒心理。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部分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同时,由于教学方法不当,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单纯的带读跟读、死记硬背单词、按部就班式的布置英语作业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往往短日内便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和学习能动性,一旦掉下学习进度,就会不断积累,长此以往,在英语学习方面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对于英语学习便会产生畏惧、抗拒的心理。

3.意志行为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影响学习态度,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不明确,认为自己读职业学校只是为了学一门技能,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英语无关,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时间也有限,英语学习并不重要。另外,因中职学生的升学压力不大,对英语学习的益处认知不够清晰,许多班级缺乏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也会影响个人英语学习的意志行为。

二、心理教育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启示

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心理因素较为忽视。但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发现,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对于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更为重要。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时或多或少都因学不好英语而受挫,因而对英语产生畏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构建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中职英语教学成功的前提。师生之间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的投入,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悦纳、欣赏学生,唤起情感共鸣,使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调节身心活动的节奏,减轻思想负担,帮助学生达到最佳心理状态,轻松地融入学习过程中。

2.纠正学生的归因偏差,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很多学生把失败归因到自己智力问题或能力问题上来,从而对自身产生负面评价。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肯定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和帮助他们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学生在做到正确归因的基础上,最关键的还是要逐步建立自信。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畏难情绪。其次,入学阶段的教学应采取渐进教学的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更多学和练的机会,逐步打消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心理。另外,作为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被肯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所以,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获得成就感。

3.根据心理因素的需要,注重改良教学方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接受知识的载体,必须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优化其心理活动过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教育心理学提出的小步子教学法适用于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学。该方法认为英语学习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对此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放慢学习速度克服急躁情绪,从容应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小步子逐渐达到目标。另外,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知识层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实行不同的要求,实现分层达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完成任务的满足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参与,成为学习主体,实现最终目标。

4.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关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如,体验性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所设的教学目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成长档案、自评与他评等方式实施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切实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满足自尊的需要。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时,教师应投以赞许、满意的目光,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另外,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与发现,通过亲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通过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学生在主宰课堂的同时,把个性探索、小组合作探索以及学生的自我展示有机结合,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愉悦的、自主的气氛中学会学习,从实质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通过经验总结、文献法,结果表明了:一、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促进体育健心功能的最大发挥。二、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可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一、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促进体育健心功能的最大发挥

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和人的心理效应紧紧联系的,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可能获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一)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是指3个以上的同学生活与学习在同一环境中,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应现象。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教学。学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彼此影响、互相作用,而逐步产生对体育学科学习活动的群体效应。积极的群体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掌握,消极的群体效应不利于教学,教师也常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友爱、依赖、愉快、协作的体育教学气氛之中,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和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就增强了该生继续锻炼的决心,坚定了他对成功的信念。当他微小的进步得到集体的肯定和赞扬时,会激起喜悦,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提高自尊感,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反之,则然。

(二)罗森塔效应

罗森塔效应的核心是鼓励。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以爱和期待的情感参与,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特别是对那些活动能力稍差一些的同学,更需要鼓励。他们如果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后,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很需要各方面的鼓励,教师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不能随意批评学生,即使批语也要带鼓励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更不需要随意对学生做出不良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预热碰撞效应

预先交流想法而相互争论或讨论所引起的效应称为预热碰撞效应。如果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对同一概念做出不同的动作,或不同的理解,或对同一个动作练习做出不同的评价,让大家相互争论或讨论,指出优缺点。这样,同学们的思想必然活跃,不同看法必然产生启发,相互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更有利于对动作的掌握,同学、师生之间感情更加融洽,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可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可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体育活动调节心理失衡原理依据

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相反,做动作产生肌肉收缩,也可传递到大脑,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从肌肉向在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程度就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体育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运用遵循了这一原理。情绪在人们活动中有激发作用、导向作用和支配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大脑中的神经核团的丘脑不仅能控制情绪,而且还会激发交感神经及支配影响着人体的内脏器官、免疫系统。通过体育活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

(二)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的类型、表现

据有关调查资料,目前在校学生心理失衡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焦虑症:这类学生性格急躁,整天烦躁不安,做事没有秩序,心不正焉,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②抑郁症:这类学生性格内向,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与同学交往少、不合群、反应迟缓、学习成绩差。

③神经衰弱症:这类学生晚上失眠,白天无精打采,上课昏昏欲睡,反应慢,办事效率差,学习成绩下跌。

④恐惧症:这类学生胆小、害羞,做事怕风险,上课发言不主动,回答总是不果断,学习上有问题总是不敢问教师,学习成绩不好。

以上这些心理疾病都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暂行失调所导致,属于心理功能疾病。患有这类病的学生往往自己不承认有心理疾病,不愿意去专门的精神医院治疗,更不会接受很多的药物治疗。此时,体育教师对这些学生有意识地采用体育活动进行调节和治疗,会有独特的疗效。

(三)体育调节治疗的方法

①焦虑的治疗:针对这类学生,体育教师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或患者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例如:趣味游戏,或学生喜爱的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技巧等。教师对他们的教学要特别耐心,对他的言谈举止亲切些,给予他们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也可采用强度大、速度快、幅度适中的练习,让他们通过练习集中注意力,忘却紧张,引导他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在放松练习时,让他们得到充分松弛。放松练习是该治疗的关键一环。方法可多样化,因人而异。

②抑郁症的治疗:针对这些学生,可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集体项目。男生安排足球、篮球、排球为主。女生安排健美操、集体舞为主。运动强度要大小交叉,速度快慢交替,幅度大小相结合,内容应变化多样。有意识安排患者与他人合作去完成任务,让患者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调节好情绪。

③神经衰弱症的治疗:针对这类学生,可选择一些重意念的体育项目或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爬山、骑车郊游等,采用强度适中,幅度较大,练习时间长,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患者情绪兴奋降低,调节到平静、安详的心境。睡眠时,要绝对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干扰。

④恐惧症的治疗:针对这些学生,可选择一些有惊险性的项目。如游泳、溜冰、体操中的单杠、双杠动作。练习强度适中,速度快慢交叉,幅度大小交替。

三、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合理安排运动项目调节学生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第3篇

一、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历史,既是往事,又是当代的现实,学习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思考。思考人文学科的价值就是通过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来唤醒人类对自身价值的重视,唤起人们对社会的热爱。历史知识的内容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容易激发感情,激励意志;加之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寓哲理于史事,寄智慧于真理,用以激思明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些都是历史知识的独到之处。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必然用自己的目光去探寻历史,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历史,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使学生从情感上对学习产生兴趣,感到学习历史其乐无穷。这将不仅是一个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同时更是自我心理完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教师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新方法、新知识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改变过去被动的状态。注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从而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果能树立这种情感,才能使学生真真变得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学生高尚情感心理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教育从情感入手,即注重学生从内在的需要出发而主动有效的学习。那么在学习中教师就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应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可有针对性的运用情感理论,通过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行育情、以美育情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感受学习中的愉悦,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意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学习历史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今天,更好地认识现实。历史宝库充满着人类优秀的代表者生活与事业的范例,其中有着巨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锐气、榜样的和激情的力量,足以引起共鸣,鼓舞斗志,能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心神驰往的激情,终生难忘,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本身的亲近感。

三、学生良好的性格、协作、耐挫心理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为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习惯花了的心理特性的总和。性格和能力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积极的性格特征,能激励人的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甚至能补偿能力的不足;而消极的性格特征,有碍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耐挫能力。学会同他人协作,感受与他人协作的愉快,这一切都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就很难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历史课的独特优势,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来为学生释疑解惑,用生动而具体的历史科学知识经常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历史作为国情依据去认识当前的现实,把学生的好奇、求知等心理逐渐引导到对现实的理解、对来的向往和对高尚理想的追求。把他们的志趣引入更高更开阔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精神的力量。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是一片坦途,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人光有智力条件不行,光有学习热情还不够,只有具备不畏艰苦、百折不回、万难不屈的坚强意志,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获得成功,才能在智力的常青树上结出智慧之果。

四、学生自主、开放、健康的人格心理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第4篇

1.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

压力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有的孩子周末都得不到休息,要去补课或学习别的技能,孩子们不但身体得不到休息,精神上也是高度紧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或心理问题。体育帮助学生缓解这些压力,能使学生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外进行的,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很大放松。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由于对环境的体验不同,获得的情感也不同,比如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中,完成得好的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得意、兴奋等情感特征,完成不好的学生就会产生失望、自卑、羞愧等情感体验,体育课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增强对事情的判断力。同时,在体育课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得学生面对的困难大小不一,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教师的帮助努力克服困难,养成遇到困难不怯懦,坚强勇敢面对困难,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

3.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情绪

体育课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机会,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导致朋友少,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闹,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丰富自己的社交经验,有助于克服由孤独产生的消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学生都会犯错,都有出错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充满欢笑的课堂中,学生不再因为做不好而自卑、自暴自弃,能积极面对错误,有效抵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基本没有接触到团队合作,对团队意识没有概念,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小学生比较喜欢展示自己,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体育课中,教师往往会进行很多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让每个想表现自己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比如分组比赛,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让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增强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如何把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去

1.寓教于乐,开展游戏教学

兴趣是指引学生学好体育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应该最先面对的问题。小学生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玩,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体育课摆脱了教室的束缚,让孩子们如同蓝天下的鸟儿一般自由飞翔,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的情绪做了铺垫。体育的教学任务一般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就有大量的时间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本节课学到的体育知识。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定不宜过高,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2.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

对男生来说,在活动中怕输,自我表现心理得不到满足,对体育活动就会产生抵制心理。对女生来说,体育课上的活动会把新衣服弄脏,会使身体劳累,会有磕磕碰碰,由于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就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的潜力,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动作完成好的学生加以鼓励,让学生都以他为榜样,尽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女生的要求标准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可以在她们克服恐惧心理后再逐渐提高要求,以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教育心理学的实质范文第5篇

一、心智模式理论

(一)心智模式的定义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心智”一词指的是“心脏”和“智力、智慧”,强调了生理和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心智”内涵的界定却经历了一个由争辩到基本统一的过程。以往学者们就“心智”是否是理性的问题以及“心智”的具身性问题展开争论,并最终在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基本达成一致,即认为“心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内在统一,同时具身性是“心智”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当代心理学的视角定义“心智”,那么“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①由此可知,“心智”受身心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起到支持、调节、控制和监督的作用。

1943年,英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首次在其研究中对心智模式进行了定义,最终把心智模式界定为人脑的一种认知结构,通过这种认知结构人们可以认识、解释和预测行为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来看,心智模式位于知觉和行为之间。②心智模式的提出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心智模式理论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心智模式概念的解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人工控制科学的视域下,心智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假想的结构”,是一种“图解”,通过心智模式我们可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最终达到对世界的控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心智模式是特殊的“认知地图”,它会有意或无意地对人们的认知或行为产生影响。学习型组织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著作中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心智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此心智模式被人们广为知晓。在彼得・圣吉看来心智模式是影响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对我们行为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通过这个简化的假设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在外界环境的反馈中不断调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虽然不同领域对心智模式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但这些定义有些共同特征:首先,心智模式是一种认知机制;第三,心智模式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心智模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最后,心智模式呈现的是客体的信念。③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德育领域的心智模式进行了界定,即德育领域的心智模式就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影响学生德育学习活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它具有具身性、系统性、内潜性和动态发展等特征。

(二)影响心智模式的因素

环境是影响心智模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进化的最终目的是要适应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看环境对物种进行了选择。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环境决定论”,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为自己的主张提供了依据。社会中的宗教、教育和法律等都属于心智模式的传递形式,这与生物基因的传递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践行或遵守这些社会活动和约定的同时,也在发展我们自身的心智模式,并通过环境的反馈,不断调适我们的行为,最终形成了我们的风格和习惯。所以,我们周围的环境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发展、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遗传是影响心智模式的第二个因素,尤其是性格产生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心智模式。所以,遗传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遗传因素对个体心智模式的影响相对减弱,而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却不断加大,心智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三)心智模式的特点

心智模式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定势,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心智模式的不足,所以心智模式有以下特点:

1. 心智模式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深藏于我们的心中;2. 心智模式是内隐的,我们很少能够发现它;3. 心智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4. 心智模式随着个体的成长不断发展,表现出可变性;5. 心智模式具有时效性,一个时期的心智模式到了另外一个时期可能就不适应了。④

二、当今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从时间维度来看,现今中小学德育质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德育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在当今中小学德育研究成果中,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借鉴国内外的德育实践经验来探究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编排、德育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可是真正从心智模式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中小学德育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因此,从心智模式理论的角度来探究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可谓是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再添新鲜血液。心智模式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德育问题表现如下:

(一)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过于强调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忽视了中小学生自身需求的满足。由于德育目标在设定的过程中缺少对中小学生心智模式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导致中小学德育长时间停留在“口号”中,制约了中小学德育的实际效果。其次,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目标在学界被认定为同一个,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德育目标通常被模糊界定,但是最近有学者对中小学学业心智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业心智模式的核心体系是不同的,所以这种不考虑学生心智模式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德育目标实施起来会困难重重。最后,由于有些中小学在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心智模式的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对师生的不良心智模式进行完善和教育,最终导致中小学德育目标落空。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一般是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些德育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的社会化,却忽视了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关注。学生的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和长久性等特点,对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产生影响,所以德育内容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并不断完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中小学德育方法以说教为主,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因为心智模式具有具身性的特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不仅效果不好,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在德育学习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平复,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逆反心理会转化为不利的心智模式。在这种心智模式的潜在影响下,学生就会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

(三)德育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存在不良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觉察到自身心智模式的存在。心智模式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却有有利和不利之别。有利的心智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及早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心智模式并予以改正和完善的话,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小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心智模式有以下几点:

1. 德育学习的思维定势。首先,由于考试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主,所以中小学教师经常按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久而久之,学生便从内心轻视德育学科,影响中小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其次,在中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主要以书本内容为纲,以说教形式进行教学,以考试分数进行测评,因此,中小学生为了在短期内取得较高的分数,就会采用机械记忆的形式来应对德育考试,学生便在头脑中对德育学习留下了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最后,长期的说教式德育局限了学生的思路,对出现的问题往往采用课本上提倡的有限思路进行解决,削弱了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2. 中小学生对待德育的心态不端正。由于心智模式具有内隐性、深刻性的特点,所以中小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自我感觉良好”、“归罪于外”的心态,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总从外部找原因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种“自满”的心态对德育是极为不利的。另一种是盲目“自卑”的心态,即认为学习好的学生什么都好,用成绩来衡量一切,殊不知,品德高尚也是自己值得骄傲的优点。

(四)德育教师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

中小学德育教师的心智模式和一般人的心智模式一样,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心智模式就很难引起教师自己的注意。比如,有些中小学德育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或者是安于自己的现状,所以拒绝在在德育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做出改变,在教学中抱着“随大流”的心态,所以“习惯性教法已经成了教师难以逾越的舒适区”;⑤有些德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缺少德育事业的成就感,在课堂上德育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思进取的形象给学生起到了反面示范作用,降低了德育效果;有些德育教师特别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认为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这类老套的师生观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民主的。

三、心智模式理论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心智模式理论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和完善,强调中小学德育要以学生和教师的现有心智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和教师从内心接受现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心智模式,影响和指导以后的德育行为。

(一)重视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而学生心智模式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中小学德育理念中一定要关注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培养。首先,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小学生心智模式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及时总结出自己所教授阶段的学生共享的心智模式。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共享的心智模式进行分析,并从心智模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再次,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用合适的语言把学生这些内隐的心智模式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认识存在的不足方面。最后,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个人内在的心智模式,找出心智模式可能存在的缺陷,从而完善学生不合时宜的心智模式。所以,为了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德育目标理应关注学生的心智模式的完善。

(二)结合学生心智发展情况开展德育活动

首先,由于心智模式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所以中小学德育要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用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其次,心智模式是分层的、动态的,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业心智模式特点进行施教,比如小学生的学业心智是以注意力和逻辑能力为主的,所以小学生的德育内容应该是贴近生活的,适当结合老师的讲解;初中生的学业心智模式是以动机和意志力为核心的,所以初中生的德育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要结合社会实践进行;高中生的学业心智模式是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因此高中德育要交给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总结自己的行为。最后,心智模式整体性的特点要求我们要做好中小学各学段德育内容的无痕衔接工作,以学生心智模式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依据,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完善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

(三)完善师生在德育活动中心智模式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比较现有的教学行为和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不断检讨自己已有的主导价值观,并重新修订课堂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明确德育工作的意义指向,并从内心愿意为自己的德育行为负责的。再次,中小学德育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的氛围,来分享经验和心得体会。最后,德育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培养,做好应对学生不良心智模式的准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认知方式,最终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智模式。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德育环境

环境对学生心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学生接触的生活环境,来促进学生德育品质的发展。首先,学校要积极开展团队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团队讨论,通过团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心智模式。其次,校园、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在多方面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比如通过开展“社区道德榜样进校园”、“夸夸家里的长辈”、“说说我家的家风和家规”、“活雷锋志愿者”等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最后,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健全德育评价平台和监督平台,使学生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同时也与社会有关,进而增强学生德育学习和践行的积极性。

注释:

①胡昌平,马丹.基于ZMET的用户心智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1,(1).

②Luria A R. The working brain:An introduction to neuropsychology[M].Middlesex,England:Penguin Books,Ltd, 1973.

③Norman D A.Some observasions on mental models.In D.Centner & A.L.Stenvens(Eds.):Mental models[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