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范文第1篇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它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新课标中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编制特点进行研究,在知识点选取、栏目设置类型、图像系统设置方面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希望为现有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了对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革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理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和选修课之一进入地理课程标准[1]。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制,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一新课标中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地理教学的依据,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如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形成用现代地理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此外,新课标中较多使用“了解”、“举例”、“查询”等行为动词,对RS、GPS、GIS以及电子地图等具体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主要侧重结合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高中生具备获取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一)知识点选取比较

四套教材都选有RS、GPS、GIS、数字地球等知识,符合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基本上能够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湘教版和中图版在内容安排、编排形式方面较为相似,都是用一章共四节的篇幅来讲述该部分知识,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大致相同。两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湘教版较偏重于介绍GIS和RS的基本理论,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中图版则较注重RS的应用,以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例,本节在简要阐述RS的基本原理之后,分别详细的介绍了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课后设有“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的案例,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体会到遥感技术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可行的。鲁教版中设有“学用电子地图”单元活动,突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最能满足“标准”中对电子地图的要求。此外,鲁教版较侧重介绍“数字地球”,该部分知识共有7页,详细的表述了“未来的城市——数字城市”、“未来校园——数字校园”等内容。人教版中该节基础知识点只有RS、GPS、GIS,数字地球则出现在阅读材料中,与另外三个版本相比该部分内容较少,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这一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被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但人教版该节最后在综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

(二)栏目设置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栏目旨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版本内的“思考”栏目功能大致相同;而“知识窗”和“阅读”都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作为“思考”,“知识窗”作为“阅读”,则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四个版本均设有“阅读”、“思考”和“活动”栏目。“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也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对正文知识进行解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而“思考”栏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图版栏目最为丰富多样,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案列研究、思考和复习题栏目,而名词链接、活动栏目则视需要而定。“探索”设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探索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密切相关且富有创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案例研究”位于每节内容的后面,具有总结。但中图版有的栏目知识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中主要有“活动”、“知识窗”和“问题”三类栏目。其中“活动”栏目数量较多,共8个,也因为该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本来就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所以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分析和解译遥感影像”、“用电子地图查询路线”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知识窗(即阅读)栏目中多介绍一些实例或者基础性知识,注重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湘教版中“阅读”栏目较突出,共23个,大量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活动”栏目则依据具体目的不同,又分为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三个子类型,其中活动实践的数量较多,例如设计了“搜索GIS定义,列举GIS简报”等活动实践,对学生搜集、整理、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而言,湘教版教材栏目设计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不失趣味性。而与前三者相比,人教版设置的栏目类型、数量都较少。但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案例很感兴趣,经常会询问老师RS、GPS以及其他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但由于课本上所给的实例较少,且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图像系统分析比较

林培英教授在《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对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4]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读易懂。总结多数专家的观点,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地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照片、地理统计图(表格、线状图、柱状图、结构图、柱状折线图)、漫画等类型[5-7]。四个版本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和数量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图版和湘教版“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所展现的图片数量最为丰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文本内容就较多,相对应的图像数量也较多,用直观简洁的图像来补充课文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表达效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功能。示意图立体感强,能够直观的表达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布等,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湘教版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图3-27“遥感技术系统”为例,生动形象且又真实地展示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同时从表4中也发现,在这6种图像类型中,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中均是示意图的数量最多。地图是地理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地理信息,具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8]。鲁教版在“辨别地理方向”中使用了多幅地图,与文字密切配合,简洁清晰的表达了地理内容。而照片与其他类型图像相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使用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图版和湘教版都在讲述GPS的应用时插入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虽然可以表述概念和原理,但是不能反映空间结构,而图像能够直接迅速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图像系统设计应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连,且注重实践应用,而遥感影像图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且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各版本教材可以适当增加遥感影像图的数量。

三建议

四套教材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不同的编制设计,虽各有千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图版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恰当的实例详细地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且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均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但该部分活动设计的较为简单,建议活动栏目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鲁教版中“地理信息技术”被编排在6个单元活动中,这种创新使该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这样的编排形式也可能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湘教版中该部分知识丰富详实,且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但这部分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建议教材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其更有深度。人教版教材较为规范严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中各项技术的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反映该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建议在教材中适当丰富本节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积极完善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教材“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总之,编写好一本教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培英.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7):58-62.

[2]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林培英.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85.

[5]王民,王英.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以德国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1.

[6]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特点与分类——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59-60.

[7]刘彩凤.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系统组成、功能与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8):89-93.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应用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让人们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与卫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肉类食品、豆制品、乳制品及水产品等低温食品,在非冷链条件下储藏、运输和销售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流失,甚至出现变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一、冷链物流概述

冷链物流,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冷链物流需求者与供应者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而在冷链物流服务价格和交易数量达成的共识。它不仅涉及到冷链物流技术、成本、运作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同时也涉及到冷链物流产品的供应商(如农户)和需求者(包括生产商、销售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将冷冻冷藏类食品始终放在合理的温、湿度环境中,这里合理的温、湿度环境是指能够保证食品最佳品质和安全的环境,这一过程要一直持续在生产、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

冷链物流是在科技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是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冷冻销售四方面组成。严格来说,一个完整的冷藏链还要加上原材料的采购。

二、电子商务平台理论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以完成企业间的商务活动。这个平台能提供完善的网络资源、网上支付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它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为供应链带来了新的变革。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对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动进行处理,包括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分析等等。这将对货物货物流通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2)信息自动化

信息传递的自动化表现为节省人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物流作业能力、降低物流差错率等。采用的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先进技术,有效节省了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流通环节的出错率。

(3)管理柔性化

根据消费者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物流配送中心要灵活组织实施物流作业。管理的柔性化大大改变了企业的管理观念,从而实现了提高顾客满意度、平衡整年度的生产工时、降低原材料库存数量、保障产品的质量等。

三、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的结合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在于冷链物流本身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与一般常温物流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对技术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对冷冻冷藏以及运输过程中温、湿度的把握。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为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下面主要介绍三种电子商务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包括:地理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系统、无线射频技术。

(一)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哥核心成分,简称3S技术。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地表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RS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利用地面上空的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来收集地面数据资料,通过传回的数据对地面物体进行识别。GPS是以卫星导航为基础,进行测时和测距的一种技术。

冷链物流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冷链物流对于时空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和商品的流通中,地理信息技术正好能满足冷链物流对时空的这种高要求;其次是冷链物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原料供应者农户,下至终端消费者,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跨度都很大,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冷链物流活动,是冷链物流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GIS技是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RS和GPS能有效的分析地面数据,通过三者的结合,可以有效的设计配送路线,在最短时间类给出运输路线模型。

(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冷链物流体系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空间上表现为原材料供应地域范围特别广,客户的分布范围也很广,要求具有多样化;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原材料加工时间不同,且不同的产成品保质期不同。例如乳制品和肉制品就有着很大的区别。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引入SCM系统帮助解决。

所谓SCM,是以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将商品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所有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无缝的连接,使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单证流合为一体,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冷链物流组织体系中,供应链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物流运输配送企业、批发商和销售终端。冷链物流供应链系统,主要以因特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和条形码技术为中心。

(三)无线射频辨识技术(RFID)

冷链物流对时间及的温、湿度要求严格。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低温冷冻品都有着规定的温、湿度环境。因此,从冷库设备到管理及商品检测来实现冷链物流标准化运作是冷链物流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RFID技术为该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与传统的磁卡相比识别速度更快、寿命更长、能同时处理多张卡、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难以伪造。这就能有效解决冷链物流标准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冷链物流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各大电商企业也以其先进的技术纷纷把目标瞄准了冷链物流行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冷链物流不仅对技术要求高,资金和管理方面更不容忽视,要瞄准市场机会但也不可盲目跟进。如何将电子商务技术与冷链物流完美结合,突破冷链物流发展瓶颈将是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皱彩颖,石琛.论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三者的关系,发展我国物流产生[J].交通标准化,2007(8):146-150.

[2]鲍长生,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

[3]于珊珊.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任何脱离计算机终端的社会行动都会缺乏其存在价值。同时,这个世纪也是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容量已经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如何提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以计算机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有助于增进人们信息辨别和提取能力的提升,从而增进信息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

1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1.1信息技术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提升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能力。

1.2信息技术的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交流共享等过程,这些过程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几个方面。如信息的采集包括信息需求的分析、采集工具的选择、采集渠道的建立及信息采集后的价值性评估。信息的存储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的安全性分析、数据库的防火墙设置等环节。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分级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信息的整合分析等环节。信息的交流共享包括信息的公示公开、信息的跟踪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依靠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处理,离开计算机系统,信息技术管理和处理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1.3信息技术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着共同点和区别,二者不可等同对待。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技术性和信息性的统一。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的两个核心支撑点。技术性表现在对大容量信息管理和处理的专业能力,具体来说应该有科学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功能的高效性和处理信息经验的成熟性。信息技术的信息性则是指信息技术的处理都是围绕信息为核心,以信息为处理单位和分析对象,信息技术的所有过程都是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技术性和信息性是信息技术的两大主要特征,这是公认的特征标准。

2)信息技术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信息的统一。信息的分类包括原始信息和非原始性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将原始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工具逐步转化为理想的、现实需求的非原始信息。这个过程是原始信息和非原始信息之间的辩证转化。

3)信息技术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信息技术的单一性又称为“一对一”性,即对每个信息编码的结果对应一个信息单元。信息技术的多元性指的是信息来源的多元、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和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方法的多元、以及非原始信息的多元。信息技术就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二者是区别信息性质和途径的最有效特征。

2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区别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有80年的历程,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紧密相连,二者不可分割。因此,在我们现实中的印象就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概念互为转换。但仔细分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还存在着许多的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比计算机技术更为丰富。计算机技术是依托于计算终端进行的技术处理,信息技术不仅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处理,还包括其他信息设备处理工具,如电视、广播等。其次,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共享等过程,而计算机技术则是固态的、静止的对计算机终端内容进行处理。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广于计算机技术。2)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互为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会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信息技术也会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二者为对方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工具价值。通过计算机终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原始信息分类存储、加工处理,得到信息管理者想要的信息形式。同样的,计算机技术包括对信息的处理,实现信息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之间的提取和凝练。

3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

前面已经述及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过程,而计算机是静态的、功能性的系统终端,二者结合本质上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二者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本文接下来分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用的几个方面,并分析二者联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价值。

3.1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结合点分析

信息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因此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用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计算机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传感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应用和计算机终端数据的处理,通过传感器将信息源通过信息回路发送到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则将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原始信息处理成用户需求的样式和内容。这种联用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运用,如地理信息技术处理领域中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技术、定位技术等,其本质就是信息技术的采集,利用计算机终端对信息源进行图像分析处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文本的提炼概括来达到信息的整合与质变,达到信息处理的预期效果。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计算机终端、互联网、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结合能够实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信息快速化传播、信息处理的高效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联用能够扩大信息源的深度和广度,信息面和信息的容量会得到质的提高,这无疑对信息的管理和处理提出了挑战。通过网络技术,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管理和处理的远程操作、虚拟操作和多元平台操作,能够实现信息源发生端和信息处理终端的连接,也能够远程操控信息源发生端的信息内容和数据。3)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通信技术信息就不能实现交流共享,信息的价值性也会丧失。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沟通交流的渠道也得到质性改变,出现了新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如微信、QQ、微博等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在计算机终端或者移动终端上,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交流,促进信息传输的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和时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联用是信息技术的催生动力和生存之源。

3.2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联合的应用价值分析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会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二者结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催生了信息产业的出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的效率,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的僵化模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冲击了信息获取和呈现的传统格局,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民可以共享历史和现代的、全球和地区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文明发展成果,提升现代公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此外,二者结合还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就业的增加、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4结束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联合是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好、发展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功能和效益,实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放.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联用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5(5).

[2]谢志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8).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信息关键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关键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1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同时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且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硬件为模块化硬件,同时需要较高性能,使用模块化硬件可以满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时应用,软件需要具备灵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界面,只有将高性能的硬软件结合使用才能达成相应的应用目的,另外,为了使虚拟仪器技术达到最大化优势,还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软硬件平台,在软硬件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共同应用下,才能发挥虚拟仪器技术的高性能、高扩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在硬软件的应用下模拟生产条件,并对生产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提前模拟生产情况,并供专业人员分析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化管理。1.2专家系统。专家系统通过获取某一领域内专家的知识,并将这些专家知识进行对应编辑,并存放到知识库中备用,以便于解决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库是整个专家系统的核心,同时,独立于其他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主要系统,而知识库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在遇到问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库内对应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推理机构相当于专家系统的管家,控制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传输主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便用户查看和记录。1.33S技术。3S技术指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3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三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遥感技术(RS),即对大面积空间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形成相应的数字图像,根据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加工,成为能够被人们使用的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图像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处理步骤,数字图像预处理是对获取的初始数据图像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音、增加图像视觉效果等,使目标呈现更加清晰,而数字图像分类是在数字图像预处理之后,也就是在获得清晰的目标后,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目标图像分类,通过分类便于更加准确的获取目标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即能够存储空间信息和数据,使用图形表达内容,具备空间分析、空间定位和检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可以对地面上任何一个点位进行定位,然后精准测算出该点位的坐标位置,具体精度为厘米数量级,使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就可以精准测量坐标距离。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某一点位的信息,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对遥感技术下所获得的定位数据进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准。1.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存储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其中,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关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意义,为人们决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涉及信息广的领域尤其重要,以农业为例,农业生产多样复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或者技术获取生产信息之后,要将数据及时入库,在入库的过程中,要做到智能化处理,即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确定信息来源,建立对应的信息挖掘途径,这个过程包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了解数据的特征以及涵义,为之后的决策打下基础。1.5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综合处理,以传感器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和多方面处理,挖掘数据或者信息深层的含义,数据融合技术下使用传感器综合处理数据和单一的传感器处理数据不同,前者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高效率运用。

2各项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2.1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将虚拟和智能结合,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资源,在农业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和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检测和管理方式,从常规台架试验的所有项目获得相应数据,并能够展示相应数据,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种性能以及种子落地速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播种情况,或者对有问题的播种进行及时处理,优化播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和播种标准进行对比,提高播种成功率。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模拟种子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实际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种子成功率,在模拟状态下优化种子成长环境,然后根据模拟情况指导后续的实际种植。另外,虚拟仪器技术对水果分离和选配做出重要贡献,以苹果分选为例,在分选时使用苹果分选系统,通过计算机展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图像情况确定阀门开关,便于在之后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2.2专家系统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解决问题主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但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专家系统是通过建立专家知识库,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明确需要哪些知识解决,并确定常用的专业知识,将知识调入专家知识库中。现代农业中很多从业者基本以高学历为主,专业性强,这一点和专家系统的使用相符合,从业者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调入专家知识库中,方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专家系统结构中,知识库专门存放农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需要调动知识库中的专业知识时,只需要工作人员输入关键词或者相关信息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机构控制专家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2.33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遥感(RS)可以利用电磁波特性对物体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物体的信息,并能够对物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农业工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发射信号,对农作物的耕作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农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种植密度、种植环境、自然灾害情况,也可以对一定空间区域内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精确监控,掌握种植区域内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的变化情况,获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遥感对农作物的远程距离监控也可以做到精确化,通过监控了解农作物种植的详细情况,为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于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对农业实行动态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空间地域信息,获取信息后能够掌握空间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病虫草害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农业种植的动态化管理,这一应用可以判断所在空间是否适合耕作,并能够为精细化耕作做好准备。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查农业资源,通过处理空间内信息,获得气候图、实时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将气候图、实时图像整合为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和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准确定空间内的某一位置,或者对某一物体进行精确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监控站、空间导航卫星等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国的GPS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气象条件中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在农业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业者和作业机械的具置。另外,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应用在农业工程中,可以通过遥感获得农作物的生长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农作物种植地图,然后在农机上安装GPS,就可以指挥农机自动行走,完成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工作。2.4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业数据以及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使用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来储存、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并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变动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病虫草害等,要想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动因素,就需要找到对应措施,并能够预测事件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挖掘数据或者信息的延伸含义,以及数据呈现的特征,能够对动态记录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便于查询和使用。2.5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检测、管理和控制,而精准农业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研究的准确性。

3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文化素质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进行专业化理论研究,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提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农业从业者具备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让大众了解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产品,为农产品流通打好基础;发挥政府的作用,并结合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为现代化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多优势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不仅降低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当前,在我国农业工程中已经应用很多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不同,这也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国农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同时,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全面普及。为此,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应该进一步研究设备的使用和更新,争取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现代化农业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小淇,李燕凌.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域视角及2003—2016年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聂磊.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垦农机化,2018,12(09):198-201.

[4]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1(12):188.

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GIS系统;油田;信息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GIS系统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正以其方便快捷的数据查询和更新能力、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库管理功能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并被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资源评价、宏观决策、灾害预测、作战指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地理分布的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互联网、图形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完美结合,是可视化的基础,现实意义的GIS系统更赋予行业业务特色,GIS在信息可视化表现上的优势,可以使用户更直观更好地理解、分析数据。

目前,GIS系统在国内各大油田已得到大量应用,广泛服务于钻井、采油、地面、生产运行、油气管网维护、电力、储运、防洪排涝等领域。油田经过几十年建设发展,城市建设及有关井的各类基础地貌信息、地面设施、站库、石油管道不断变化,地下的各类油、气、水、电等管线纵横交错,其复杂程度甚至超过一般城市的市政设施。随着人员的不断流动和时间的推移,许多布设情况的各种资料也渐渐“流失”,快速掌握设备档案,为设施及管网的巡检维护提供完整直观的信息支持;辅助规划设计进行的模拟查勘和初步设计,减轻工作量,提高效率和科学性;方便及时地掌握油田建设、重要设施设备分布和设备运行的完整情况,为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是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前提。

1 油田GIS建设背景

在油田各类MIS系统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良好应用,但是一直缺少一个和地面信息相关的地理系统更直观的让科研人员了解地貌、井、管线的分布情况。油田地面建设工程复杂,信息量大而冗杂,这些信息具有形式多样、专业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含有大量图形信息。应用GIS对这些大量的图形信息进行管理是它区别于其他MIS系统的最显著特点,随着在石油行业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港油田建立了地面工程可视化系统,该系统依托地理信息技术、以油田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而构建,油田建设GIS系统的目的是为油田和其他专业应用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服务;为勘探开发重点应用开发基本GIS功能,提供系统访问接口;构建油田初步集成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GIS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适用于各个领域。基于GIS技术对油田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查询、分析和综合应用,实现数据、图形和信息管理应用的一体化,已成为石油企业及各单位广泛的需求。

2 GIS系统建设

2.1 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我们根据大港油田总体建设规划设计出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为了今后的应用推广,系统设计为B/S结构,服务器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构建了地理信息服务器,客户端使用IE浏览器进行查询,应用MapInfo软件作为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平台,示意图如下:

此架构的基本流程就是首先进行各类数据收集整理,然后进入空间数据库,基于数据开发各类应用功能,同时还支持与其他数据库和系统进行相互访问。

2.2 数据整理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系统中存在着大量基础地貌、井位、管线、站库、道路等地理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分类分图层进行管理。数据整理分两类:属性数据的整理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1)基础地貌及属性数据整理:

首先我们以购买的卫星照片为参考进行了基础地貌数据的数字矢量化工作,然后依据各厂提供的管线示意图绘制了油水井管线图并完善了管线名称等属性信息;制作了各类站库图标及完成了各站库名称及位置的标注。

2)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建立了以oracle spatial为平台的空间数据库,将井位、管线信息导入到数据库中进行管理。

GIS最强大的功能就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及管理能力。空

间数据库建设分3步进行:

1)进行空间数据库模型设计:根据大港油田业务需要,设计数据库模型,模型涉及地面建设、道路、管道等信息并且与中石油A4数据模型兼容便于今后能够平稳、无缝的向A4过渡。

2)进行数据库实体数据建设:将原有MAPINFO TAB文件进行数据解析,通过梳理、分类迁移进空间数据库。并且编制了数据迁移工具对已存在的历史数据进行处理与迁移,对需新加数据进行数据测量,导入数据库。

3)开发了空间数据库维护工具,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维护。

2.3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用户的要求和GIS系统应用的特点,系统设计开发了7个主要功能:

1)地图基本操作:应用GIS的功能特点实现了全图显示、放大、缩小、平移、鹰眼用户工作区存储等功能;

2)支持用户身份认证和个性化的工作区定制;

3)提供北京54坐标到大地坐标的坐标转换工具;

4)提供综合查询功能,通过查询实现井位、管线、道路等信息的快速定位及基本信息查询;

5)提供了与其他MIS系统间数据访问集成,通过井号与其他系统诸如钻井井史、钻井报告等进行多方位的信息共享;

6)提供地图下载与输出功能,实现了输出范围、地图标题、输出尺寸、地图图例的定制;

7)加强了对系统用户的管理和各功能模块的授权控制;增强了系统日志管理,对用户访问、管理等操作进行详细的追踪和记录,系统安全性有了保障。

3 结论

通过使用GIS信息技术使大港油田在专业GIS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以ORACLE SPATIAL为平台的空间数据库,整合了大港油田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格式;系统无缝集成相关系统,获取其他专业数据信息;系统为其他系统提供访问接口。同时,经过几年的GIS系统建设,我们积累了油田范围的位片、矢量图、井位、管线、道路等很多地理数据资源,并且建立了油田空间数据库,可以提供管线等坐标数据,这些数据资源已经被广泛的提供利用。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将来会为油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