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孝文化的内涵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1篇

摘要: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外延扩展建设之后,职业学校的天空应该迎来内涵的发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德育文化的锤炼,专业文化的打造,构成独具特色的职校育人文化。

P键词:文化内涵;校园环境;德育文化;专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26-02

学校内涵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支撑一所学校未来能走得更长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营造适合职校生学习和成长的文化氛围是目前职业学校在完成了基本建设后应该关注的重点。校园文化由校园环境、德育文化和专业文化共同作用而成。

学校生产并传承着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知识、思想、技能。学校的天空应如圣殿皇宫般神圣美好,她笼罩人的心灵,洗礼人的灵魂。好的校园文化是教育的沃土,自觉促成学生健康成长。职业学校应更加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且平时基本文化课程少,重在技能训练与养成,所以更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渗透功能,让其无形中去滋养学生的身心。本文将从校园环境、德育文化、专业文化入手,阐述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建设静、净、雅、美的校园环境

静、净、雅、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衣。

静:静思,校园的氛围里有静的元素。面对浮躁的社会现状,面对不爱读书的职校生,在校园里,营造静的氛围非常必要,安静的阅览室,安静的图书馆,安静的教室,安静的校园食堂,安静的寝室,静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修养,在静中,学生可以静下来思考,静下来阅读,静下来上课,老师可以静心教学,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归根结底,人类的智慧来自于静,静是人的本性回归。在喧嚣的世界里,校园里还可以找到一处静地,让心安静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净: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是对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要求。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是要能从小事、从身边事、从简单事做起。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学生首要的应该懂得打扫庭院,保持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干净整洁。关于校园干净整洁的环境建设,可以学习上海市群益职业学校的做法:“老生养成,老生带新生。”开学的第一天,老生帮助新生准备好一切。每一间宿舍,每一个洗手间,具体到每一双鞋,每一条毛巾怎么摆放,都做好了示范,他们的口号是“做细、做透、做到极致”。他们的寝室文化是干净、整齐、有序。校园不留死角,每一处都应是净土。育人的工作,首先从育人的环境开始着手,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得起推敲的育人环境,无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多么先进,培养目标是多么科学,都是经不起考验的。

雅:校园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场所的地方,她是精神的家园,是知识的殿堂,是铸造灵魂的地方,校园除了静和净,还应该有其高雅之处,展现书香校园的优雅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因为她的教书育人功能,自然更彰显校园的书香文化,折射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美:校园的美,来自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屋一舍,静之美,和谐之美,优雅之美,整体上感觉美丽的校园,给人愉悦的心情,走在校园里,动静和谐,校园的文化,应该处处是育人,时时是育人。

二、弘扬爱、诚、善、勤的德育文化

爱、诚、善、勤的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德育是关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文化素养,人文关怀与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中职学校,每学期都开设了至少一门的德育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德育的全部教育任务。在师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都是德育的延伸,营造春风化雨的师德文化,开启启迪心智的社团文化,美善相谐的体艺文化,明德修身的公寓文化,饮水思源的感恩文化。在德育教育强化的今天,将爱、诚、善、勤的品德作为学校德育具体到行为教育中来。德育渗透在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每一堂课里。

爱:爱心的培养。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创设人文关怀的传统,领导要关爱教师,老师关爱学生,学生相互关爱。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有效的教育是感动,是触及灵魂。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在校园里,自觉播下爱的种子,自会有爱的成长。

诚:诚信教育。诚信做人,是每一个人立足的基本点。人无信而不立。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一个社会没有诚信会令人恐慌,我们已经深有感触,食品你不再放心,医生你不敢轻信,律师你不敢相信,当前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改良社会风气,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荀子・修身》:“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实是做人之根本,道德之基础。

善:保持善良之心。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人才会越来越美。教育中渗透善良的教育,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善良的种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勤:勤奋是至高的美德。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学校大力弘扬勤奋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勤奋备课,勤奋教研,以认真勤奋的态度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学生勤奋学习,勤奋锻炼,勤奋打扫校园,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校风,张扬勤奋是美德的正气。

三、打造精、深、厚、浓的专业文化

精、深、厚、浓的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筋骨。

专业文化可界定为“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于专业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专业文化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所折射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能够引导和管理专业建设的管理体系。②专业文化的核心是专业的价值理念,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应当是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③专业文化的载体既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体系等理论载体,还包括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等实践载体。其四,专业文化体现在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具有的精神风貌。综上所述,专业文化是由专业价值理念及其理论载体和实践载体以及专业内部全体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等组成的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

职业学校的教育要体现职业的特点,学校的专业是直接与职业对接的,因此打造专业文化的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我校专业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要将专业文化的专业性较明显地凸显出来,专业文化要具备精、深、厚、浓的特点。

精: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精湛。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岗位的教育,输送到岗位的职业能手,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准。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齐全的设备,让学生反复实践操作、训练,只有过硬的技术,职教的学生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深:深是对学生理论的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技术之外,对自己专业的理论也要掌握到一定的深度,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查阅相关书籍,有能力解决问题。

厚、浓:专业文化的建设,不是有了实训场地就是专业文化的载体了,基于职业学校的特点,专业文化要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浓厚的专业文化方能凸显出职业特色,更好地彰显专业的特点,只有浓厚的文化范围才能深入人心,感化心灵。而这种氛围要养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为了营造厚浓的专业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设齐备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学校确保开足实训课时,保证学生的实训时间,建设实训基地文化,形成“能力本位、实践主线”的育人文化,突出职教特色定期进行实训成果展示,或者开展竞赛活动,校园有专门的宣传栏,定期展示学生的专业成果。实训基地文化是职业院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就业导向。

2.融企业文化入校园。企业都有自己自发生成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和群体认同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无论什么学校,文化一定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优美静谧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灵愉悦成长的保障,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是培养高尚人格的基础,浓厚的专业文化是学生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条件。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打造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因此,职业学校的发展终究要回归到文化的建设上来,一代合格的职业人,不仅仅是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用思想引领自己的人生。

⒖嘉南祝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2篇

图书馆是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与核心。校园先进文化是校园主流思想的引导主力,对学生及整个学校的学风、氛围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图书馆就是高校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与中心内容。高校的图书馆文化是在学校自身的长期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影响之后积累而成的,作为整个图书馆的前进推动力的、支撑着图书馆长久发展的,在一系列的变革之后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与思想的集合体、并为一代代使用者与工作者认可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一)教育辅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具有的文化对读者,特别是对学生读者的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出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图书馆在高校相当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人发展上有积极作用。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结构和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书籍阅读进行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巩固,为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思维的实现提供机会。

(二)陶冶性情

图书馆优雅的环境,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氛能够对读者起良好的熏陶作用。每当读者走进图书馆,馆内的绿植、文化活动的展板,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以及图书馆内渴求知识的身影,这些都能够吸引和感染每一个踏入图书馆的读者。此外,图书馆内安装的先进软硬件设备,给读者阅读、查询和借阅提供方便,更能鼓励读者的自主性,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三)激励创新

环境对人和事的影响很大,图书馆具有良好的文化气氛,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萌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图书馆这种安静的环境下,有翻阅查找图书的身影,学生们有的静静阅读、有的轻声讨论,这些都能够影响和激励其他读者。当你处于这种阅读环境中,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书,加入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所谓“开卷有益”,你读的书总会给你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重视

部分高校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视,没有提炼图书馆文化,忽视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且,有些高校没有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之中,认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没有必要,只需要做好图书资源建设即可,文化建设成果不明显。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没有积极向图书馆员宣传文化建设,图书馆员的文化观念缺失,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开展。

(二)形式化严重

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要求下,很多高校开展了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然而,有些高校的文化建设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来讲,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认为图书馆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属于组织文化,忽视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馆员行为和用户服务,缺乏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并且,有些高校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是在图书馆的墙上张贴一些文化标语,没有实施相关的文化管理从事。另外,还有一些高校认为文化建设属于图书馆的思政工作,只需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上级的思政精神即可,缺乏具体的文化活动。

(三)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图书馆制度是高校图书馆运行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图书馆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保障。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体系。然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图书馆的执行力度不强,存在着缺乏制度执行意识、制度规定科学性有待加强等。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是并没有将制度落实在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文化建设之中,导致图书馆运行发展规范性有待增强。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措施

(一)重视图书馆规划建设,构建良好环境氛围

图书馆建设需要结合高校建筑的文化特点来规划和进行,这样不仅能够直接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师生走入图书馆,为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功能分区规划是基于图书馆的定位来进行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与学习需求。在实际规划中,为了更进一步地体现图书馆教育的功能,要减少图书馆自习室的数量,可以规划多媒体室或录像厅等功能分区,为学术研究和知识讲座等提供场所。形成良好的馆舍环境更需要在馆舍细节上下功夫,庄严肃静的大厅、井然有序的借阅室、安静整洁的阅览室都是图书馆馆舍环境建设的重点。灯光、颜色、植物点缀都会对馆舍文化氛围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墙的搭建、格言警句的悬挂和名人名言的宣传,营造出深厚的图书馆人文内涵,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图书馆更具灵魂。

(二)拓宽服务内容和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举办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和专家讲座的开展,不仅是对图书资源的一种有效补充,能够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接触前沿知识,而且这类形式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探讨、学习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2.举办读者沙龙、书画展等活动。这一类方式与学术研究和讲座有所不同,它能提升图书馆的艺术氛围,丰富图书馆文化,但相对而言,互动性不够。实际中,我们可以采取成立读书活动部或专业爱好协会等形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使广大师生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高校图书馆文化与大学内涵提升的重要保障,而做好这一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读者与图书馆有效的结合点,使广大读者将图书馆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建设

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文化建设中,软环境是关键,这里说的软环境是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谈不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甚至一个好的图书馆馆员起的作用及影响要大于一名高校教师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每个阅读的学生,每个职工的高素质、爱岗敬业、团结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前来阅读的学生。因此,每一名馆员既是学生查找资料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文化学习的指路人和行为规范的榜样。图书馆管理和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读者服务,才能了解每个学科体系和知识脉络,也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学校文化;地方文化;融合途径

作者简介:朱有明(1980-),男,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张薛梅(1976-),女,江苏盱眙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31-05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唯有强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的人才。在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文化内涵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是有效保障其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相关概念

(一)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指高职院校的各项制度及管理建设,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文化建设等内容,与传统的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内涵建设抽象性更强,衡量其内涵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建设状况。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逐步由制度、管理建设向文化建设深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放在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结合上[1]。

(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一般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优秀的文化是需要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与弘扬的,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如果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或称校园文化,指的是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师生价值观念的一种精神和倾向。学校文化具备了文化属性,其不以强制性作为建设手段,而侧重通过学校管理者及教学者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并对其思想行为加以引导。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关联较为密切。

(四)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也称为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基于文化背景的特定文化,这种文化与地理空间存在较强的匹配性。在地方文化的形态和构成上,既可以完全按照地理空间及区位来划分,如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农村文化等;又可以将文化空间作为划分依据,形成诸如沿海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可以按照地方工商业特色分为徽商文化、浙商文化、苏商文化、晋商文化、粤商文化等,甚至于更小地域的特色工商文化,如江苏省无锡市的锡商文化等。现阶段所倡导的地方文化,其外延更广,涉及到区域人们工作生活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都可以视为地方文化内容。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又要侧重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后续就业也具有高度的区域指向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为中心点,在文化内涵建设中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为学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做好铺垫。此外,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上也带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将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加以融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归属感,便于优化及稳定区域人才结构,对区域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学校的制度、管理及文化等软性层面进行建设及规范,而制度及管理的建设又离不开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参与及指导。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一方面经历了高职生源扩招及规模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也凸显了高职内涵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众多高职院校纷纷注重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创建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在学校文化中予以体现,借助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对地方文化的提取和淬炼。

(三)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的保障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依托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能够提高内涵建设的实效性,在将地方文化中与学校教育及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能够使高职学生深入及时地感受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创造条件。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较强的程式化,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及定岗实习等环节,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局限在学校及实习企业中,无法全面接触到社会的各类信息,而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能够使学生从校园中获取必要的文化信息,有助于保障其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其主要的参考依据是社会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准来开展人才教育及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2]。但在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上,在开设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的教育模式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岗位需求上的更新变化。此时借助于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对地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及时丰富高职课程内容,提高高职教学的前瞻性,也能够带动高职学校文化建设,进而为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基于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内涵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作为两种文化形式,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带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一方面其具备了互相融合的基础和可能,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又受限于各种因素而较难真正交汇。在此背景下,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往往将两者加以割裂,主抓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上也偏于一隅而无暇顾及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动,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完整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效互补。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不广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又需要在内涵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贯穿[3]。纵观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多数高职院校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寻求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并未彻底调动起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覆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方方方面,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规划性不强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是由中专院校合并升格演变而来,其不具备先天的文化底蕴,由此也使其教学、实践及管理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中专院校色彩。在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基础并不牢固,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科学设计规划,以使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相哺育,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实力。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普遍存在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规划性不强、融合过程随意性过大等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机制上亟需完善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机制匮乏所致,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实效性和稳定度不强。首先,从法律层面上看,现阶段尚未制定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法律法规,两者融合的规范性无法保障。其次,作为社会企业来讲,其一方面能有效接纳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有效涉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看似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间的关系得以加深,实则其融合度尚有所欠缺。第三,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成立负责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专门机构,无法针对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给予有效指导。第四,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隶属于省管,与地级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深度有效联系,更谈不上与地方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合作,缺乏沟通衔接的工作机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1.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注重凸显院校的办学特征。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以院校的个性及办学特色为主要标志,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加以分析研究,然后将之灌输到学校文化中,增添院校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其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提高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匹配性,建设独具特色的高职教学环境[4]。

按照上述原则,作为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中主张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形成了浓郁的商科办学氛围。无锡的“锡商文化”源远流长,如民族工商业创业精神楷模的荣氏家族企业,缫丝业首屈一指的薛氏集团,面粉、棉纺实业家唐保谦、唐星海父子,以及现在的海澜集团、阳光集团、红豆集团等,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灵动、务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公平细腻、正心诚意、勤俭自持、践约守信、谦让包容、勇往直前、审时度势的文化[5]。借助这些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既充分利用了地方区域文化的精髓,强化了学校内涵建设,又促进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深化和升华,是地方文化服务于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典型。

2.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应强调地方文化的具体要求。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尤其是与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企业文化如何有效衔接,是开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时应着重探讨的问题。在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合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特色及优势,丰富补充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地方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职业素养要求等内容,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通过完善学校培训设施、管理制度等途径,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意识、诚信观念、创新能力等加以着重培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凸显办学特色,又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处的地理区位较为优越,是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域,无锡的发展主要依托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加工等制造业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地方企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形成了相应的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在对地方文化加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会经营、懂管理、善沟通、重诚信”的商科人才特质,以经营教育、管理教育、沟通教育、诚信教育“四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以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为机制[6],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企业文化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及职业技能进行双向培训,为当地企事业提供了职业精神、文化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俱佳的高职人才。

此外,无锡历来就是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的民营企业众多,曾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苏南模式”的代表,具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地方政府也一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各种优惠和扶持政策。作为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跟地方发展脉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4年就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全方位开展、对象全面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7]。多年来,学校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和岗位创业的先进典型,利用地方浓厚的创业氛围将创业教育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特色。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究

1.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来说,其应科学认知作为一所高校所肩负的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及文化传承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在院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重视,自觉将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高职院校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加以结合,以提高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时,要强化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教学及管理中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课堂实施、实践活动及岗位实习中;另一方面地方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将企业文化等地方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展开,为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创设平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内涵建设时,学校管理者基于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机械制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形势,在进行院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跟踪,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学校文化,将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开辟了物联网技术、景区开发与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有效满足了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大批量要求。

2.扩展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覆盖面。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应覆盖到高职院校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以此增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覆盖面的扩展上,应主要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8]。首先,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区域社区等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及制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增进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衔接。其次,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企业人士入校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及报告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三方联动,使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备相对明确的方向,避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沦为“假大空”。第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基地,建立校外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见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地方文化教育与熏陶。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专业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时,紧密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与无锡市文广新局合作设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机制、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等主题,结合无锡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进行专项研究。学校还在艺术设计学院相关专业中成立了“非遗班”,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系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通过“非遗文化”的学习,为师生的艺术设计增加文化内涵[9]。

3.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合的规划性。首先,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应以学校文化作为着力点,通过校园文化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在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其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规划,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加强交流,借鉴其内涵建设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然后结合自身的文化优势和特色,根植本地区域文化,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其次,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其在进行本区域的高校布局设计时,应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在各类基础服务设施上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能够与地方文化有效互动。

4.完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内涵建设,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促进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法律法规,对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相关区域组织的职责加以划分,从而使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有章可循。社会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在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时,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明确,为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补充完善提供参考。高职院校自身应针对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工作设置专门的机构,着重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加以强化,做好相应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对其理论及专业操作技能加以强化的基础上,增强其认知及领会地方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自觉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桑江.基于文化管理视角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探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2]邓志革,雷久相.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探析――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汽车特色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39-43.

[3]肖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0):77,79.

[4]彭齐林,彭桂香.新时期高职内涵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1(32):6-8.

[5]王立人.在传承中丰富发展无锡工商文化[J].江南论坛,2008(6):8-11.

[6]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94-97.

[7]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57-60.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创新

[作者简介]徐令(1971-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江苏 南京 2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3-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27-03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继承和传播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源泉,是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贯彻国家“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彰显“职教性与高教性相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指引与精神保障,是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建设、战略规划和特色创新的关键。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职业修养的培养。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质量与创新的力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先进文化精神和创新高职特色的文化体系,以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具有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实力、活力与竞争力。

一、传承与发展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信仰、活动和制度等的综合,是高职院校继承、发扬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只有充分认识并积极继承、发扬校园文化,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才能够真正地自主创新,实现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广大高职院校以教学育人、思想政治、文化发展等为中心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又再次强调高职院校“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那么,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它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和理论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具有深刻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建设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主要是看是否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因此,推进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是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承历史的同时发扬先进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是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提炼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模式。它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历史积累与选择获得的观念和价值,代表着高职院校的显著成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

其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开展中,校园文化发挥示范功能、约束与熏陶功能、导向与凝聚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扬弃与创造功能,指导规范校园师生主体行为。它强大的影响力与活力来自于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积累的使命、传统、标准、价值观、物质环境、办学实践、信仰等。它们既是高职院校各项活动的产物,又是推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活动的决定因素。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培养高职人才的活动中,凝聚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外化为物化的校园环境,同时,又内化成整个高职院校的艺术情趣、学术氛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以人为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院校精神与氛围。

最后,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不仅要继承历史积累的价值与观念,还要发扬先进文化的思想理念。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要在先进文化引领下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内涵与功能。创新的校园文化具有科学、和谐的精神文化内涵,着重对知识、价值和职业道德等的追求,积极向上,是先进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积极体现。总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的“发动机”,先进文化的创新、培育和传播的主体,高职院校必然要继承、发展、引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观念,贯彻落实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力求从文化层面上全面发挥高职院校的各项功能。要深化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就要在继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基础上,以科学、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追求先进文化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文化能够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高水平的体现。

二、批判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文化积淀,在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地效仿普通高校,造成许多高职院校从教室景观到校训等都是对普通高校的翻版,没有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这种校园文化定位的失真使得高职教育丧失了与自身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导致内涵建设片面化、浅层化。再加上对文化教育的轻视,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缺少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性,没有准确的文化定位规范性,具体文化活动内容缺少核心的集合性,导致文化建设迟滞于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建设工作中的客观不足,对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等进行批判创新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作为精神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引导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职业观、制度等的和谐发展,“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创新型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普及人文精神,培养职业道德观,将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科学精神、制度建设、人文关怀、舆论宣传等融为一体,积极构建科学理论指引下的和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一方面,批判并继承传统高等职业文化教育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在先进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创新,通过引进行业文化等手段,凝练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品牌文化,以品牌文化建设带动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其次,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与职教性相统一”的典型代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承担培养人才、教学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功能。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追求科学、真理,强调以人为本等。但与普通高校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依托行业、企业和社会区域,为社会输送面向基层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服务于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宗旨。“将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文素质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亮点。”

最后,在吸纳人文理念的前提下改良高职教育的唯工具理性,实现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文化内在的完善,并真正地落实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具体层面上。客观地批判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并在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下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的健康有序、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在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围绕职业教育的核心,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重点、策略与手段,打造出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创新的途径

许多高职院校在经过前些年的外延式发展后,面对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必然要转向内涵式发展,这意味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的具体工作中,科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标准,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构建人文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观,都可以帮助实现高职院校以内涵发展为中心的建设目标。

(一)科学定位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标准

正如前文所说,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目标,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的质量是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体现,衡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准是所培养的职业人才的质量。新时期知识经济发展和终身型学习社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也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提倡“通过对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新型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融入素质为本的文化内涵,强化包括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在提高人才培养的共同基础上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对接,不仅能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能促使院校提升管理层次,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经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积累形成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标准、文化修养,以及孕育在企业规章、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之中的文化积淀,它的核心内容是经营策略和企业精神的价值标准。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中,意味着在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育人特性上,结合企业文化的针对性要求,引入资本经营观念与市场管理的制度,将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都纳入以行业导向性和应用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实现高职的办学思想与服务企业核心价值取向的有机融合。这种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企业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有效对接,使文化体系的构建围绕高职教育的“职业化”本质,使高职校园文化在亚文化的层面上与实践性的企业文化碰撞、融合与升华,构成具有强大内部驱动力的高职文化。

(三)构建职业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本位”只是近年来的事情,不少高职院校在内涵特色建设中忽略人文教育,导致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出现,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功能,校园文化工作常流于简单的任务完成。要改变这种文化载体工具化的倾向和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需要树立“职业性”的人文教育主义价值观,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能够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更好地服务。树立职业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需要采取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措施,从而建设推广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在内的职业价值体系。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对接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化举措,推广人文主义倾向的价值判断与基础性人文知识,改变过于重视实用性、专业性、技术性的活动标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爱国爱业情怀、职业素养等,完善人格,使学生的知识、情感、人性、道德等得到全面发展。

批判、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进步发展的动力源的必然结果。正如先进文化推动和引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一样,在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上沉淀的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密切联系,并在先进文化发展与自身创新的推动下,引领促进高职院校的内在发展,积极提升其内涵建设。然而,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冲击与推进。坚持以先进文化的指引,坚持批判与创新并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点,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必然会不断取得创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南冬,田乃清,孙俭.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2]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2007&filename=2007014161.nh&uid=&p=,2006-10-01.

[3]王清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内涵及建设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孝文化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类型;文化表意;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

一、何谓校园文化?

我们偏向于用这种意义来界说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种,它反映办学者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也能影响、组织、协调学校成员的精神、思想、言行,托起整个教育活动。换一种说法,校园文化是学校人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固化为学校人集体的无意识。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活动和创造的结果。校舍修建成什么样子,在当下是建筑设计师留给学校的特殊模型,不理解教育的建筑师的作品具备非教育性或者更差劲就不用奇怪。学校以这种建筑进行二装、三装都难如意。学校人也会搞出非教育的校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陶行知有一句话不可不认真研习、时时反复体会,即“鄙人谓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家”。[1]教育者和办学者要学习创造文化,要善于创造校园文化,以此来育人,进而服务国家。对“厚载”和“诚诚恳恳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等理念,许多学校都愿意采用作为校训;“两小儿辩日”的塑像,恐怕是小学的标志代表。变换这样两种模板,即理念和形象是学校可以借鉴为校园的文化和景观创意的。有学者指文化有两个特征,一是绵时性,一是群众性。有人解释说,绵时性包括来路久远,积淀深厚,持续发荣。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建设成功,需要绵时的生成。群众性指文化是人们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坚守的结果。只有积淀深厚,才会锻炼出集体的无意识,使文化具备陶冶和染镀功能。学者们认为,文化有四种表意:一是精神文化及其文字理念系统;二是行为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形象、衣着、举止、结队、操练等;三是制度文化,包括明文规定、乡规民约;四是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器物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视角

把校园文化分成六大类是新近探索,对于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一分类比较方便和清楚,包括文核、文脉、文思、文质、文成和文景。文核是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源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教育思想,也反映着社区的文化基因。所谓校园文化统领力和衍生力(指导作用、引领作用、生发机能、聚合力量)主要源于文核的精神意涵,一般通过校训传达出来。“厚载”是业界非常熟悉的理念,源于《易》,却集成学养修养的主体。再如,“厚德敦品,为时育才”,这样的八个字具备文核特征。厚德近于立德,敦品近于树人,与“立德树人”有一致性,而且有变化,一所学校这样用,使校与校能够区别,可能体验出创造感。“为时育才”揭示办学以育人为旨归,与时俱进,意在当下,属意未来,与教育规律相贴合。学校研制校训以传达文核,而追求校校各别,困难不小。合适的可以拿来,多在诠释上下功夫。语言表述可以不拘,短小紧束,雅致晓畅就好。校训是文核的主要形式,还有培养目标、校风、学风等。在中小学学,初拟校训不一定人人都理解,应该有一个解释和消化过程。对文脉的理解,会因时而变,不会一语成籖。文脉包括学校的传统、办学成绩和经验、有影响力的人和事,以及寓意浩荡、意深悠远的名言金句。凡学校自开办开创至今绵延着的明线暗线都传递着文脉,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思想、作风、情怀、态度等。校园的文核取自文脉是必然现象。有的校训一以贯之,有的则有所改动,但是,主要成分仍然如彼。后来的学校人,不必因为学校历史的长短、名声的响亮程度、经验的厚薄而耿耿于怀。

关键是好自为之。对文脉善于发掘,深挖下去,当然会有新得。善于解析,在叙旧时能够编新;因事可以悟人,因人可以醒事,都在利用文脉。认识历史要有时代感,借鉴历史应该服务现在。文脉散在社区里,文脉储在校友心底。所以,发掘文脉当有采风的工夫,在繁忙中,利用闲暇和碎片时间,可以逐渐获得。新学校历史不长,但学校人有阅历和经验,这也是文脉。文思一般指思维特征、学习态度和方法、学风。校园文思是集体生活方式的基本成分。思路决定出路,文思的意义特别要紧。严谨治学的学校,办学方向具足认知和经验基础,方略有劲,层次分明,细节不苟且。那些创新意识强、改革积极性高的学校能够响应发展的脚步,不故步自封,更富生气。能够开放、善于学习的学校,目击八方,思及四海,“三个面向”能够落在实处,如果要办所谓未来学校,他们比较靠谱。十几年的课改,人与人不同,收获各异,对那些愿意学习、愿意改变的教师,在探索中不仅有收获,而且收获不小。而看到不合适就有抵触情绪的教师,收获就难说了。同样一件事,态度不同,思路行为也不同,制约结果,对这种现象,是需要反思的。人的思路有时很难改变,如果校园环境里集体的民主气氛和学术机制优良,通过集思广益是能够创造一种新改变的。所以,一所学校的思路靠大家来出新,拥有这种文化,学校会日日新、月月新、常新的。文质是生活方式等造就的,“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现在不少学校,动辄把调门拉得极高,于是,他们把文质彬彬、气度非凡看作学校的育人目标。当然,这也可以。在社会交际里,人的形象魅力和风度是一种力量,影响交流过程,条件不错会导致良好的结果。在学校里,有所谓形体训练、演讲比赛、礼仪养成、诵读练习、队列操练,这类课程的价值之一就在培养文质。一个人与他人对话,是否善解人意,是否体贴关注,亦属于文质特点。文质优雅、言谈在理入情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培育这种文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要靠训练产生由外向内的外铄,一要由内而外的内生。不同场合,对人的行为有不同要求,而文质尚好的个体总是受人欢迎的。

我们知道,中国人参与国际事务者人数偏少,除了基本学养和语言能力外,在文质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养成。的文质征服全世界,很能说明它的重要性。集体和个人都要有成就感。争取成就、创造成就而不因些许成就而骄傲,是一种美德。文成的意义在这里。提倡成就与《成功学》教人的套路心轨不一样。对于个人,成就是靠静心、持久、努力、钻研和实行获得的,集体的意义在于为个体创造环境、氛围、条件,把文成摆在集体的目标内。如果这两方面出现冲突,这个集体就有毛病和问题了。在集体里,须养成人人做事高调、做人低调,为事业尽显个人的聪明才智的风气格调。当事业里的他人有所需要的时候,大家给以援手,“当出手时就出手”,文成必盛。为此,学校还要建立一定的规制,当集体和事业将要或者已经文成时,有人收集、有人管理、有人展示,大家支持和保护成就的所有者,使之心安理得,获致敬重和奖掖。长此以往,学校因成就而获得社会赞誉,其教育力当与时精进,对社会的贡献必能日日增长。最后说文景。把以上五个方面和其他内容概括起来,加以提炼,用艺术手法,用物化的途径固化在学校就成为文景。集结在这个程序和手续中的,是全校师生的心智才能,全校师生都参与其中创意、讨论、修改,在形成“文”的过程中,也就“化”着,且为以后的文化教化奠基。文化的第一要义就在其间。学校的建筑、形态、色调、标识、植被、道路,等等,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条件。再有适当的文字符号、橱窗、画幅、牌匾、楹联、塑像、景点,文景就差不多建成了。文景可能因需要而修改,但是,频繁的再建却是败笔。好材质、慎设计、巧施工应该齐备,虽然不会一劳永逸,却能够致远。校园文化的物质化表达,需要专门家润饰,以便淘尽艺术语言为我所用。“以简约庄重的手法表现学校人的精神风貌,用圣洁高贵的哲思传达教育家的旨趣情怀”是文景的灵魂,其目的是化育化人。文化的意义确定了,在文化意义上使素质教育生根开花结果,是办学校的不二法门;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奠基,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三、关于校园景观

自2005年教育部要求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来,无论学校地处城市还是乡村,校园景观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学校更加美观了。校园赏心悦目,方便安全,学生和家长很是欢喜。由此,稍加引导,学生爱惜校园的言行增强,学生的习惯有所顺和,景观的教育作用发挥着效益。陶行知说过:“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2]……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內必形诸外。我们首先要重艺术化的校容。”[3]人们看事物,一瞥之间首先见到的是外貌,可能还有气质之类。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不顾景观。景观除美好外,更有安全、便捷、效用、经济、简约方面的考虑。安全为大,处处当能周全,须臾不可轻忽。便捷有通畅、近便、平顺等。功能要比较齐全,智能化水平要讲究,甚至可以往提振启发效果方面思考。经济主要讲节约,该投资的不能省,当省的不能乱花。我们主张校园建设、布置、装饰要简约。简约的环境清爽、通透、宜人,能够给学生以想象空间。有些人主张繁华,什么样的繁华?怎样繁华?必须讲清楚、说明白,给取舍以根据。在布局上,我们以为可以取“明媚浓荫,曲径通幽,参差错落,景点飞播”。在植被上,我们主张“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挺荷睡莲,秀蔓柔藤”,而且自建苗木基地,把校园景观建设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既经济,还有锻炼和习养意义。景观还包括设置宣传告示设施,等等。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形象和概括的表达,但是,景观的教育意义有局限性,无法传达出学校文化的确切、清晰、有力、透彻和集中的主张,所以,校园景观不等于校园文化。两所都很秀美古朴的校园景观,其教育主张并不一定相同相似,甚至可能互相抵触。这与大自然的意义相类。大自然本无文化的意义,人们对其感受体验,品味出文化成分,全赖感受者的文化程度和心境。校园景观不等于校园文化,却能够反映学校人的文化兴味,欲达到可人境界,不仅关涉校园建设者的功底,还应该仔细调查研究,方能取得置身其中人的认同和悦心。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9.

[2]陶行知全集(卷2)[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9.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时间频率学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生命与灾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民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