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职业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民工 职业技能培训 法律常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3-02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了更好地保护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促使农民工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何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是目前各个教育培训部门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凭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唯一指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担负着全市外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本文拟以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为例,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法律常识教育进行探索。
一、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保守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工只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小学毕业,45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更有文盲存在。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
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关键词】机械加工课程;课程设置;实施项目化教学
针对机械加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院实际情况,提出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式的建构具体想法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的建构借鉴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CBE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课程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学校课程模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职业能力模块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由“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快乐的活动。
围绕机械加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参照我国高级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我们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各个能力模块要求不一样,课时安排的多少也就不同,核心能力模块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由浅至深的规律,我们对每个能力模块进行分解,以具体的训练课题来细化,如车工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
二、课程设置主要特点
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限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要讲究“实用与够用”。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钳工、电焊、车工、电工、数控等几种技能,每学期安排一到两个技能项目,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针对当前学院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对传统教材进行删减、修改、重组、补充,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技术手册”。我们已经编写完成了《钳工加工技术与实训》。
课程设置突破传统的特定能力培养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全面进行培养。
三、实施情况
最大可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造、建设实训场地,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多媒体教室、液压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等,使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训场地条件,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按照考核要求,设计“一体化教学考勤表”、“钳工基本操作能力考核表”、“刀具刃磨能力考核表”、“测量技术考核表”、“典型零件加工能力考核表”等,形成一套与一体化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操作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每个模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实施,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分别承担教学讲义(教材)的编写及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鉴定,或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参与教学与管理。
教学组织安排过程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具有关联,根据特点实施项目化教学。
四、取得的成果
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原来枯燥无味的专业学习,现在变得直观、生动,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工机械实践能力明显加强,大部分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高级工的要求。方法能力有所锻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综合和系统思维能力、系统工作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能力有所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有成就感,学风、班风有明显好转,同学之间能互助交流,团结协作,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创新能力有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积极思维,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自己动手做出了一些产品,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
我院还与本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为我院学生实习提供场地和设备,为我院专业教师操作技能训练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样,我院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职工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提供帮助。
总之,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院、分院、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颜珍平,吴献文,颜谦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材开发,职业教育研究,2012,(5).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培训;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70-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涌现出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给我国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一、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和惠州9个城市组成,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2011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43720.86亿元,城镇化水平达83.01%[1],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我国农民工主要聚集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与补偿贸易等“三来一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经济模式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和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为协调区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起,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决定在未来几年,用500亿元左右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将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低端产业转移至粤北及粤东、粤西两翼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珠三角腾出空间,吸引知识型、集约型产业进驻。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珠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许多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轨,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民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尽管比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农民工的素质与珠三角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协调,从而导致珠三角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频显“就业难”和“用工荒”。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其转化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有利于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空间狭小,收入不高。2009年,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与《南方都市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一次联合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就业的超过半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学历,具有技校/中专学历农民工比例最高的是广州、深圳两地,分别是20.08%和22.07%;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东莞市最高,也只有16.84%;在职业方面,52.5%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民营企业,其比例占到48.7%,他们大多是技工和普工,比例分别为44.2%、16.0%;此外,34.2%的农民工从事服务业,其中66%为普通员工;80.64%的农民工没有技术等级证书;无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作为管理人员的比例较低,总计只占10.3%,并且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3]。据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题组调查,在广东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4%,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3.2%,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者占5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3%”[4]。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农民工不能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多数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处在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收入普遍不高,低薪比例较大。据调查,2012年,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月薪1501~2500元的占67.9%,月薪2501~3500元的占19.1%,月薪3501~5000元的占9.3%,月薪5000元以上的占3.7%”[5]。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农民工收入增幅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远不相称,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甚大。一些农民工陷入发展诉求与自身能力素质不高的困境,对工作环境颇有微词,频换工作,对现实不满情绪不断叠加,甚至不时爆发劳资冲突。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增加收入,改善工作条件,也有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使他们真正能够在珠三角“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推动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高水平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而且伴随产业转型、社会管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广大农民工到珠三角务工,为该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是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珠三角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都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农民工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消费能力有限,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与城镇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无法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要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除了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外,还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大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在城镇生活和工作,实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巨大转变,真正融入城市,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当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成效
1.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指导性意见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先后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03]7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等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
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广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先后印发《广东省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督查评估办法的通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业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发放管理办法的通知》等,要求各地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运用财政补贴政策,组织用人单位、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在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稳定就业,培养适用型农民工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日益丰富
在珠江三角洲,分布着大量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许多企业充分利用此平台,与这些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合作,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另外,珠三角各地还充分利用化教育学校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也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如东莞市虎门镇工会下面开设了虎门职工学校,进行农民工培训已有20多年历史,开设有服装设计、会计电算化、报关员等专业,培训农民工约10万人次。另外,大量民营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许多地方把农民工培训和会计证、电工证等职业资格认证联系起来。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全脱产培训,也有半脱产培训和不脱产培训,既有网络教学也有教师面授指导。
珠江三角洲各地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由于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开设有电子维修、物流管理、财务和审计等培训专业。另外,一些地方还围绕当地产业需要开展特色培训,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是广东省著名的家具生产、商贸中心之一,该镇开办了物流管理员、商场营业员培训班;容桂镇家电发达,城市化、商业化程度比较高,开办了冲压工、机电维修和营业员培训班等。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还不到位
尽管国务院和广东省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但实际情况与文件的要求落差仍较大,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广东省有关精神,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对本辖区农民工培训缺乏整体规划,财政支持不足,指导、服务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混乱无序,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根本不具备资格和条件。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数量和规模,忽视特色和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关注社会效益。
2.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针对性、适用性不强
目前,珠三角许多培训机构培训农民工内容陈旧,深度不够,没有真正与农民工需求、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市500多家教育培训机构中,培训内容涉及英语、小语种、财会、电脑、才艺、管理、职业资格、就业技能、考研、公务员考试等门类。仅管理类又可分为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企业战略等。这些培训内容相当丰富,但相当一部分专业对农民工来说针对性不强,而电子维修、机电维护和物流管理等适用性较强的专业又大多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珠三角现有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多以短期教育、初级基本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集中在岗前培训、机械基础操作、技能熟练技巧和服务礼仪等简单技能方面,对技能有较大提升的深层次培训较少。总之,目前珠三角农民工培训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重技术操作、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提高,轻发展潜能的发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劳动纪律培训、责任意识强化,轻权利意识培养。特别是对农民工怎样融入城市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3.培训费用较高,影响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据笔者调查,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农民工大多能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己长远发展的作用,参加教育培训的意愿较强,但由于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心比较疲惫,业余时间有限,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农民工收入偏低,除去日常开支,再无力支付教育培训费用。许多农民工反映,目前得到政府补贴的培训机构收费较低,但多是低技术的简单培训,有一定技术含量、信誉较好的专业培训机构收费较高,难以承受。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经营上,缺乏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激励。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农民工不能或不愿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
三、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思考
(一)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理念,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城镇化和工业化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指导和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和重点,科学规划培训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布局,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将国家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具体化,认真贯彻执行,并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常抓不懈。要确保农民工教育培训有组织、有规划、有预算、有场地,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由教育、财政、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共同管理,资源分散,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提高教育质量。地方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现有的培训机构为基础,打破地区、部门、学校和行业限制,在自愿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以建设一批高质量农民工培训基地为重点,构建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方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本辖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考核,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培训条件。
经费是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要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刚性投入,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管。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和社团组织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工教育培训行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
(二)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其教育需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针对我国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不足的特点,在培训中,要坚持基础性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产业化和城镇化要求,构筑符合其实际和发展要求的多元教育体系。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推动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要求广大农民工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产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城镇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必备的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和提升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三是思想道德、社会文明、政策法规等形势政策教育[6]。据调查,在这三个方面,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得较好,其他两个方面则严重缺失。因此,今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在技能方面除加大技能实训力度外,更要重视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性教育,引导农民工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使之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接受城市文明。此外,还要重视法律观念和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使农民工能够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在珠三角,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知识文化程度不一,对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形式也因培训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方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需求。
(三)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
为解决农民工工学矛盾,适应农民工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农民工图书馆和农民工图书室等,为农民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时代,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大有可为。在农民工教育培训网中,地方政府可以公布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政策和具体培训安排,培训信息和社会需求状况,公布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标准,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参与培训,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和服务。地方政府可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不同要求,在农民工培训网上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培训。网络教学培训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农民工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与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春江,等.珠三角地区:超级城市体从梦想走进现实[N].南方日报,2012-11-12.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N].南方都市报,2009-01-09.
[3]陈志刚.珠三角农民工生存状况报告[N].南方都市报,2010-02-28.
[4][5]曾书琴,等.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2(12):28-30.
[6]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Taking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XU Da-b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are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re go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romoting their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on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are not in place, the training contents are disconnected.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 government-led, multi-party participat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rain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and build education train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urbanization
收稿日期:201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