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1篇

一、《外国小说欣赏》的课程与文本特征

关于《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首先应该着眼于课程与文本特征的研讨。《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欣赏”二字就给我们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从文本特征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客体是“外国小说”,这也就确定了教学与“中国小说”存在一定差异,更与其它文体的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1.从课程目标与编者意图分析

关注《外国小说欣赏》的课程特征,笔者主要从课程标准与编者意图的分析人手去进行相关的课程解析。由于课程标准与编者意图总是制约着教材的形态与内容的选择,所以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更为全面而真实的把握。

(1)从课程目标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主编曹文轩就在“课程宗旨”里为我们开篇名义:“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话题方便之处简约地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由此可见,教学《外国小说欣赏》重在欣赏外国小说,重在初步感知小说文体特征,重在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等。

(2)从编者其它观点印证分析

主编曹文轩曾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这就意味着进入了教材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带上了编者以及教材所期许的价值,即它应该具有教学教育功能。

2.从教材篇目组织与编排体例分析

编者在选用某篇文章作为教学材料时,总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编者总是会通过教材的一些助读系统――文章单元的组合、文章内容的选择、文章顺序的先后以及课后练习等来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

(1)从小说知识及篇目设置分析

“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红红火火的同时,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虽然师范院校大都开设过与小说鉴赏有关的课程,但对于许多长期执教于中学的基层教师而言,小f鉴赏方面的知识大多还是陌生的。如不及时解决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将极大地影响新课程的推行。

因此,曹文轩将小说知识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话题,并分别分散在八个单元里,以小说欣赏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国小说教学知识缺乏的现状。这些知识吸收了理论界对小说知识的一些研究,但又适当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筛选。这意味着,我们课堂选择哪些小说知识来作为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选择。

(2)从篇目与话题知识的关系分析

教材基本编撰体例是每单元由一个话题知识加上两篇外国小说文本组成。这种编撰方式体现了“定篇,样本,例文,用件”。那么关于《外国小说欣赏》文本的教学似乎应适用于例文这一范式。

二、《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策略的选择

针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与文本特征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出几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提供给教学作为相应的参考。

1.策略一:关注话题知识的运用

教材与编者把叙事学的一些知识作为话题安排进中学小说教学,是试图用叙事学理论来改变长期霸占中学课堂的陈旧的小说知识,并为建构新的小说阅读图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但是教师如果对这些话题知识操作不当,就容易落入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窠臼。

(1)理论化话题知识的通俗化处理

关于语文知识的研究,新课标就提出“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意味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话题知识的难度。但是如何降低,降低到哪个程度是适宜的,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话题知识的通俗化处理更需要的是,教师怎样让话题知识与具体文本有更完美结合。只有当学生在阅读的愉悦中,自然接触到相关的知识,这样这些知识才会更形象地切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比如笔者在教《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时,结合文本特征与话题知识要点,确定把“情感的节制”作为该小说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一个主要问题“对待这样一个小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和妈妈有什么不同的反映?为什么?”这个问题延续了以往小说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点出话题。

(2)话题知识的呈现时机与方式

教材采用了“文本”加“话题”的编排形式,16篇课文全部由8个话题统一起来。如前所述,编者希望教师把课文是作为“例文”思考教学的。但是,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选取多少数量的话题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才是适宜的?教师如何呈现话题知识是合适的?

其实,话题知识呈现的时机与方式并不一定要固定于某一种模式,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当我们只能按部就班地对教学环节或者手段作出限制时,教学也就失去了灵动的色彩。

2.策略二:关注学生的体验

体验本身就具有亲历性、个人性、缄默性的特点,那我们的教学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体验呢?言语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物质存在,由于外国小说语言表达的陌生化影响,学生对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往往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中。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小说的缝隙或空白,从而来推进学生的体验,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外国小说的鉴赏语境。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2篇

要充分发挥初中语文教材小说课程的教育功能,就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科学地展开阅读教学,切实增强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及思考,笔者认为增强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方面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时更新理念,另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小说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及时更新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力,必须及时更新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落实新课标要求,我们需要树立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明确阅读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老师要给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将小说分成几个方面去探究,教师起指导、组织作用。课堂上老师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搜集资料、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由偏重于机械记忆转变为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树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理念,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也是实现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三)树立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或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或每组)探究的课题有限,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二、科学设计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

小说以它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环境描写多姿多彩吸引着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小说的优势。然而,呆板的教学方法必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束缚其思维,影响其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教学当作改革常规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小说、理解小说、分析小说。在实际教学当中,根据教材不同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一)座谈探讨。即“茶馆”型、讨论型。学生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学习尚不理解的问题,相互探讨,既可以采取由下而上,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也可直接以班级为单位。例如,在教《故乡》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段质疑:闰土心里有哪些稀奇事?这些事反映了什么?“我”为什么对这些事感到稀奇新鲜?“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为什么不知道这些事?“他们都和我一样……”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分自学小组讨论,首先个人发言,个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争论,接着总结,最后向大家汇报。讨论时,教师巡视,掌握讨论情况。座谈时要有重点,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统得过死,束缚学生的思路。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二)读写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篇幅较长的小说,可编故事梗概、故事提纲。学生喜爱雨来、闰土、孙悟空等人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去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辨析辩论。教师事先将教材中的某一关键的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认真钻研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辨析,选择一种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辩论。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可首先提出:“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战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战胜了秦王。你认为呢”?然后学生认真钻研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观点,然后各方展开唇舌之战,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论的根据,并可以反问对方。最后,教师根据各方辩论的情况予以公正的评判,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也有利于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四)创造想象。这种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改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或续写小说,进行一种再创作的思维训练。如教学《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挣脱小说文本本身的束缚和局限,从情节上反弹琵琶,向学生设置两个问题:①如果德拉没有一头瀑布般的头发,她可以用什么作为给杰姆的礼物呢?(要求学生根据主人公的性格作出推测和判断,并陈述理由)②试想有一天,杰姆阔了,成为一个富翁,他们的圣诞节又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对此后的情节发展作出推测)。再如,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激发学生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①“我”推测孔乙己已经死了,这个推测是否成立?如果孔乙己悲惨地死去,他是在怎样的凄惨中结束悲惨的一生的呢?(要求学生构想孔乙己死的惨境,并以《孔乙己之死》为话题续写这一情节)②孔乙己最后一次面对酒客的讥笑。他的回答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他内心的巨大变化,他对自己的悲惨命运彻悟了吗?(请大家设想一下孔乙己面对自己悲惨的结局所产生的心理活动)③孔乙己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可以是同一个人的两面吗?如果将这两个人的经历糅合成一个人的故事,应该怎样展开情节?④假设孔乙己没有死,再给他写个续编等等。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训练。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3篇

新的化学教科书,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栏目设置上加上了科学探究、资料卡片、科学史话、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信息搜索等等。可课本毕竟不是小说,读起来难懂,又枯燥无味;所以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化学课本,就是在老师的督促下,也只能看看反应方程式或找几个所需要的结论、现象。目前各校的班额都较大,加之课时有限,对“实验、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这些师生互动栏目做的不是很到位。假如一开始老师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养成学生认真看书的习惯,就不要说学习效果了,恐怕连教学任务的完成都不能保证,而且会造成今后不喜欢阅读自然科学书籍的缺陷。

教师讲课是以教材为依据的,这个常识一开始就要告诉学生,而且还要向学生说明:如果对教材你能无师自通,那就达到了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利用机会多向学生谈几次这种观点,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

有的教师上课不拿课本,或者拿了,但一节课上完了也还没翻开。这些教师不注意使用教科书,学生又怎能经常翻阅课本呢?

上课时讲的定律、现象、结论等,凡是课本中有的,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全部抄在黑板上,应当朗诵课文中有关内容。或者投影配套光盘上电子书中内容,给学生讲解。板书一些重点的、需注意的要点内容。防止学生用笔记代替课本。

讲解例题常常要用到许多数据常数,若不是要学生记熟的,就是老师记得,也要带领学生查阅课本,让学生在常翻、常用、常查的过程中熟悉课文。熟能生巧,长久下来也就记住了。

解答学生疑问时,若教材中有答案,教师最好引导学生查看教材,分析教材。要逐字逐句理解概念、原理,理解其中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做到准确实验。通过师生一起阅读教材,给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印象:老师讲的,教科书中都有,教科书中有的老师不一定都讲了。尤其课文中一些鲜活的事例,都是一些反映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本身就是需要学生阅读的、自学的内容。教科书是时时陪伴我们的另一位教师。

用教科书时,要有意向学生宣扬教科书的优点。尤其是这套教材,是新课改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本着爱护和培育这一新生事物为目的。在不断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我们的教科书是许多人劳动的结晶,它积累了许多人教与学的经验,它对现象的解释,精辟扼要,它书写规范,它图文并茂、简明生动,它是一部化学史料,它是一部科学文献。课本中的习题数量适宜,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因为任何课外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让学生走出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4篇

贵阳本土文化是一座富矿,这里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共生的51个民族文化;甲秀楼、达德书院、文昌阁等历史建筑文化;影响贵州至深的王阳明的阳明文化等等。这些丰富的本土文化使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成为可能。如何充分地把这些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有效的转化成语文教学资源呢?

一、把课后练习作为本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引子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中,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型,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就应该特别关注这部分开放型题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开拓,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课文《药》课后练习四,“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

这个题目是为了考查学生小说人物刻画手法,让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应该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但是生活在物质充裕,条件优越,社会安定的今天的90后学生们距离那个动荡的战乱年代很远,无法理解革命者的执着,更不能体会在困境中的革命者的心理和想法。怎么让学生对那个生活在战乱的革命者身处困境中的心理有感知呢?

要让学生理解身处监禁中的革命者心理,首先就让学生能比较直观真切地感受监禁的环境。联系贵阳的本土文化资源――麒麟洞――溶洞常年潮湿阴暗,满怀爱国报国理想的将士被幽禁于此时是怎么样的心理呢?如果引导学生课下亲自到麒麟洞真切感受那阴暗潮湿,暗无天日,会不会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国将领失去自由,面对外面世界的动荡不安,自己却无可奈何,无能无力但又不能轻易放弃的复杂内心呢?和杨虎城有相似经历的夏瑜在面对牢头红眼睛阿义时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二、本土文化在课文内容分析中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必须注意应有的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也就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本问题或课本内容为出发点,以引发的学生感兴趣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师生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突破了课本内容有限的弊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例: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宋人评价此文“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对文中王羲之的书法更是称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所以在品评文章语言之外,也请同学一起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从广义讲,书法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还包括刻石。甲秀楼就有很多刻石。同学们可以课下去看看,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第5篇

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在历史课堂中成功地实现了教学实践的对接。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重视个性的发展。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阵地,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挥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决定了一节课学生是否可以高效的掌握课程的要求,完成知识的积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历史课堂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呢?

一、自己动手动脑,实践中出真知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空间。比如在讲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节《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这一课时,讲述到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到底比手抄记录有什么优点,此问题如果按书本讲解的话,让学生死记硬背,很难得到深刻的认识,很难充分认识到这一世界发明给整个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课堂表演。模仿雕版印刷术发明前,负责抄写史籍的官员在面对大量繁杂的书籍文字,在时间紧任务大的情况下,频繁出现抄写错误重新抄写、打翻墨汁弄脏书籍的现象,官员由于超负荷劳动心理压力大,很多生病卧床不起,耽误了国家规定的时间等等……有的学生通过此环节体会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带来的颠覆性的变化,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资源,还减少了大量的错误。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或石头做一些小型的雕刻,来印制一些简单的文字,再从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在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后,得出雕版印刷术相比于传统的手抄记录更快捷方便、经济适用、操作方便、有助于知识的传播等优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很多同学毕业多年后还记得这个精彩的环节。

二、互相讨论交流,探讨知识深意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的时候,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时候,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要比教师单方面的说教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三个有关清前期历史时,正值电视台播放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鹿鼎记》。在课前教师就可以根据该剧的内容涉及几个问题:(1)看过这个电视剧吗?(2)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叫什么?(3)怎样评价这个皇帝?问题一出学生肯定高度兴奋,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把话题一转,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区分艺术作品和历史的不同,告诉他们要正确评价和认识康熙帝,要从历史的学习中找到结论。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既锻炼了学生的的主体能动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分组合作活动,激发创作热情

当学生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比如在讲授《丝绸之路》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丝路有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把整堂课分成三大板块:丝路花雨、丝路沧桑和丝路今朝。三大板块对比鲜明,重点突出。每一版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学生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归根结底是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让学生扮演导游,四个组分别推举一名“导游”,将全组集体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在“导游”充满稚气的语言描述下,从西安到敦煌、从敦煌经玉门关出发到新疆北路、从敦煌经阳关出发到新疆南路以及丝路出国后的情况,尽现课堂之中。

四、引导自主学习,探索质疑问题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者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助手。学生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必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帮助学生提出深层次的科学的思考。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虽然不乏幼稚,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自主思维和积极性,却不能不令人振奋。教师应该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五、结合社会热点,拓宽深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