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茶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是时代的一个侧面体现,它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科技的进步,还能从中获取更多关于艺术的途径。罗马斗兽场、北京的故宫等都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它凝聚着物质与精神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就是饮茶大国,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时期信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带去了新的活力。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与之前的纯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差异性,环境艺术的美不会随我们的主观感受发生变化,它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并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传统的茶文化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精髓,在时间的流逝中,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让更多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学课堂中都会涉及到传统的茶文化。竞争要求我国学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改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效的适应社会需求。由于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认知水平不一,如何更好地让环境艺术教育开展下去,以及怎样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这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以信息技术为背景,学校中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需要大量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用到的软件都依赖于信息化教学,互联网上的数据能够利于学生的学习,并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软件视频教学。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多,还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茶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起到很大的助推力。当下的学生在接收新思想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的茶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的精神被不断沉淀,留到最后的都是精髓。所以,依托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非常恰当且必要的。

2信息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现状

2.1职业技术能力考虑不全面

一般来说,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主要是从事工作所需的知识储备能力与思维交际能力。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就目前情况而言,利用茶文化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学校少之又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学子,更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学习,从茶文化中学习其精神内涵,有利于推进环境艺术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明确事物的特征寓意,通过手绘等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色彩还是结构,从内到外都需要将其表达出来,只有设计者对作品有着充分的认识,才能够推进环境艺术教学的改革,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职业技术能力方面,高校学子缺乏合作意识,职业技术能力考虑不够全面,许多高校目前都没有将其联系起来学习,甚至还有的学校并未开设茶文化课程。若通过茶文化的课程来推进环境艺术的设计,则有利于提升高校环境艺术学子的认知能力。

2.2课程教学设计欠缺茶文化内涵

好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只注意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精神层次的指导,没有合理注入茶文化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目前环境艺术教学课程的学习忽略了茶文化中精神内涵因素,既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法在设计中融入思想。在我国,茶文化是经典的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十分广泛,融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为一体,包含着多方面的艺术内涵。若能在高校传承茶文化,在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需要通过茶文化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环境艺术学子多元化成长。

2.3师资力量欠缺

教学改革重要一环是在教师身上的,想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就必须先改善当前的师资情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想突破局限、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就必须要重视茶文化的思想引入,关注相关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的当下,诸多学校没有树立环境艺术课程需要多元化推动其教学改革的理念,只是一味的让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环境艺术的价值与历史。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要想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建立茶文化思想,这就需要学校有复合型教师,能够指导学习茶文化,并通过茶文化推进环境艺术课程的创新。

3信息时代背景下茶文化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改进措施

3.1增强教学与茶文化之间的联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发展愈来愈复杂化,我们需要增强课程教学与茶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茶文化来推进课程的改革。高校就需要从茶文化与现代的环境艺术教学间的联系入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中国茶文化创新教学改革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学术理论去将其运用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茶文化内涵,将茶的魅力及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既能提升了高校学子的人文素养,又能够让茶文化得到传承。环境艺术设计与现代茶文化的结合,能够充分展现环境艺术设计学子的主导地位,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创新教学方法

现如今,高校一般在课堂中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提炼茶文化的教学价值功能,综合运用影像、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依据学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水平的不同,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内容,因材施教。我们要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规划,合理利用互联网+模式。学校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规划上,为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教学的兴趣,就必须要改变以往陈旧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多媒体中得到释放。譬如,将茶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注重茶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的运用,让学生的作品富有新意。

3.3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增加相关茶文化的培训课程,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有着实际的价值。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应至少有相关茶文化的教学经验,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专业地指导学生,传授专业的环境艺术教学内容。在培训教师时,要着力体验式教学,将互联网+技术贯彻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学校方面,还可以通过专门聘请优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教师来授课,根据茶文化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指导。

3.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传递具有创意的信息,让观众对某个点产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信息。由此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与茶文化紧密联系,考验学生对不同事物如何联系在一起,有效发散思维,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将诸多生活中的元素运用在设计作品中,提升作品质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快速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以创新的精神去实现教学的改革,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经之路。在茶文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利于我国环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校铸造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J].大众文艺,2015(12):251-252.

[2]贾广雷.试分析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J].亚太教育,2016(10):133.

[3]吕永新,向东.第六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暨2008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综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26-31.

[4]辛艺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探索[J].室内设计,2009(1):46-50+33-35.

[5]吴彪.论基于环境艺术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手绘课程教学改革[J].装饰,2009(11):135-136.

[6]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9):164-166.

[7]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8]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2):139-140.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第3篇

在当代视觉化信息的传播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对生活中的环境空间的视觉审美意识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与我们生活最为相关的学科其与视觉信息的传播关系密切,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信息的传播手段和过程对人们了解和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帮助,环境艺术是研究人类与生存空间更加和谐的实用艺术,对环境艺术设计用视觉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对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探索,本文将着重分析研究视觉信息与环境艺术的联系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见的视觉问题进行归纳和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信息传播的研究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理论的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作为一门改变人类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学科,但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式则是以视觉的形式进行,对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传播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1.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理论简述

环境艺术视觉信息是基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通过视觉感知传递情感的方式,视觉信息的获取区别于其他感官的获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有利于对环境艺术有一个明确的视觉感受和认知,形成良好的环境艺术视觉信息认知系统,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理论其实就是人们对周边环境的主观感受,通过视觉获取环境艺术信息,并将其视觉认知和感受进行传递,视觉信息与环境艺术的融合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有机融合。

2.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特点

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传播过程其实就是人们的生理视觉感受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艺术传播的视觉信息的内涵和内容,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主要存在于环境空间,人们通过观察和进入到空间环境中,通过眼睛观察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色彩和空间动态以及装饰的感知,从而在大脑中对感知进行存取和分析,也就是常说的对环境的事物的观察和主管感知理解。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传播是对环境中的美的因素的感知和欣赏,人们通过对环境艺术的感知获取视觉信息,视觉信息在感知的过程中范围十分广阔,包含所有看见的事物及主观感知的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传播,将自身的感受告诉其他的受众,所以环境艺术视觉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观性。

三、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

现代环境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视觉信息的传播。视觉信息即是获取创作灵感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进行推广和宣传的重要方式,下面将对现代环境艺术与视觉信息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求现代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1.现代环境艺术与视觉信息传播的关系探析

环境艺术作为视觉信息感受和认知的重要载体为人们进行视觉感知提供平面和空间的环境以及大小和色彩的辨识,在环境艺术中视觉信息存在于每一个环境空间之中,不同人群由于文化和学历背景的不同对环境艺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别,如何更好的认知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内容则需要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在进行视觉信息的传播,由此可见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现代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的是观赏者进入到空间环境中对通过视觉元素对空间信息的获取形成的视觉感受的共识。在现代环境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用更为好理解词汇就是环境艺术的体验,环境艺术提供给观赏者一个视觉情感获取的载体,观赏者则将视觉信息的体验结果进行传播,这就是环境艺术的有效体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2.环境艺术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

其传播的方式上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相似之处,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信息传播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环境艺术信息的视觉的获取,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艺术感受和认知的传播,这个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广而告之”的理论极为相似,同样分为“视觉信息”和“信息传播”,传播的方式除了平面广告和实际参观还有影视资料以及立体成像技术等,视觉信息传播在环境艺术中更多的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信息的传播

现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的传播领域也在不断的变化,环境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除了传播视觉信息本身的内容也体现在传播受众的感受和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和空间特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信息存在环境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视觉作为人们感知空间环境的重要方式,对空间、大小、远近和色彩以及植物和雕塑景观,以及环境艺术的空间氛围和细节进行感知和分析,并将大脑中形成的画面进行传播和扩展,环境艺术中视觉信息的传播与应用是环境艺术空间表现研究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视觉信息的空间传播有助于提升环境艺术的空间表现效果,相反的较差的环境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则不利于宣传和推广。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第4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涉及美术、雕塑、园林、心理、材料、建筑以及装饰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而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说,“岗位、能力”已经成为了该科目教学的目标,所以实践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体现出岗位能力这个核心。而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用人需求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向以及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四个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这门科目起源于工艺美术教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才将其确定为一门特色课程,80年代以来这门专业则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导致了众多综合性高等院校及艺术院校趋之若鹜的争相开设此专业。目前环境艺术专业招生可以分为综合类(包含文、理两类)和艺术类(美术生),其中艺术类教学方向主要是以设计教学为主,侧重于设计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创意与效果的表现;而综合类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注重文案与设计的严谨性。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生源招生有利于保证专业发展的互补性,两类生源毕业后都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是环境艺术设计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纸上谈兵的设计是无法付诸实施的;要求项目的设计者有生活积累、材料认识、空间的把控以及对施工工艺了解,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1],而实践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行业现状与用人需求情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可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一)工科毕业生如建筑学、工民建等专业人员兼职或者转行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二)经过高等院校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三)美术班或者效果图表现等培训班后大约经历一年的培训后上岗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本身存在就业门槛低、职业准入性低、职业鉴定混乱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开设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企业实际需求,学生低水平实习、低水平就业就业现象严重;企业真正需求的实践性强,有经验的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了设计类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尴尬局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具有实操能力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当务之急,而高等职业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专业发展过于盲目,课程体系僵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课程体系设置仍旧来源于本科三段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落后,学生所学知识内容陈旧,学生所学内容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与变化;(二)存在课程标准滞后,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岗位操作需要的客观现实情况,急需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作为课程标准;(三)在教学条件上,由于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众多院校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同时上课,班容量巨大,大班教学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特征,导致教师难以逐个精细化辅导,学生设计作品普遍质量粗糙;(四)由于存在对高职教师学历的要求,教学师资队伍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多数教师存在“出校门―进校门”的怪圈,没有企业行业等一线设计经验,对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知之甚少,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化训练指导;(五)各高职院校虽重视学生毕业实习,但存在学生实习时间长,实习规范性差,实习处于无序性状态,实习期间无底薪、无待遇、实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造成学生后续从本专业离职率高的现象。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急需在课程体系中(学生实习前)增加校企合作岗位实践性的综合实训课程,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业岗位性引导,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岗位知识与实践经验,以便于其能够融入未来企业的职业环境中。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与探索

(一)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教学管理的课程组,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

(二)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开设在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三个月,学时约为200学时;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企业日常工作性质与内容,设计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行业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轮换制岗位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一线工作经验。

(三)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管理与组织体系的完善。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基于课程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也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推动专业教师从只具备单项教学能力向综合专业性能力转变,进而达到具备岗位性教学指导能力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个性化; 设计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互渗透、整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将“物质环境”与 “精神氛围”巧妙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表现,说到底是在对于设计的合理性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的再“设计”,就是将艺术、文化、历史的价值等多种因素巧妙地嫁接于设计过程中,弘扬本土文化,让其文化精神和个性化在现代空间中放射出神圣的光辉,还原公共空间艺术的精髓。

一?个性及个性化设计的内涵

所谓心者,即人心,其存在必以人脑的活动作为基础。知觉灵明,是人的心的要素。就存在方面说,人为宇宙间之一物,而就觉解方面说,宇宙间有了人,有了心,天地万物便一时明白起来。有心的宇宙与没心的宇宙有重大不同。冯有兰在《心性》中说,“人与天地参”。人的心,不但有觉解,且有感望等。有觉解是人的心的特异处。这里所说的特异处正是进行个性化设计的出发点和结束点。个性即个别性,指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质。所谓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一种抽象化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个性中,或者说借助于个性存在。共性和个性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天地万物,由共性相聚,而由个性别类。共性是内在隐含的,是抽象的特性,而个性则是外露的,是具象的特征。个性化设计的内涵在于“美”,但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这里的个性化设计是将设计素材在结合本土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再设计,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美”的对象。美是对“矛盾”的调解以导人入和谐。这里的“矛盾”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矛盾”,而是指处于宇宙中的自然人对其所处空间的音、象、味等元素产生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出内心不同的感官感受。中庸之道的意义,非是不争,而是将宇宙间的万物统一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无为而无所不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就是其真正的个性。设计的个性化不能盲目追求独树一帜,矛盾空间的形成是一种为吾独尊的标新立异,并非“内圣外王”之道。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谈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个性化设计问题是针对近年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公式化、概念化,存在照搬、照抄现象的一种反思。个性化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是设计家本身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从中积累的丰富的设计经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个人的设计特点、与设计风格。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个性化的展现是设计师对整体设计构思中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设想与把握。这种个性体现,需要设计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这种色彩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思想解放,摆脱传统的羁绊,给人们带来某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启迪。上个世纪初曾经风靡一时并起过卓越历史作用的“少即是多”,“装饰即罪恶”的建筑哲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暴露出它反人性的偏颇。“建筑为人而不是为物” 的建筑哲学,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历史主义、民族情调、怀旧情绪、人情味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思潮中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是人性与理性在新的历史时代的建筑哲学领域里的大搏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为了打破大工业生产给社会留下程式化、概念化问题,人们开始对曾经存在的个性化设计进行某种新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个性化设计的意义。对于个性化认知的方式,一是把大自然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室内或室外人造空间中; 二是打破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整体大环境与局部环境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直线条、水平的造型设计,用优美的曲线、丰富的色彩造型艺术来体现我们的环境空间设计。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带有个性的室内设计绝不是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更多的来自设计师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是设计师为摆脱设计构思的一般平庸,追求新、奇、特,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表现。对设计师来说他们在众多设计构思中所选最佳方案,是考虑到为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开发空问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艺术手段,更多是来自于勇敢的探索,绝不是向平庸俯首称臣。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一种本能的反映,有时是一系列抽象认识过程,是从概念上升到理性的构成,是有条件的把握着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这些规律既是现象又是本质,有时是瞬间的想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广泛,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要有独到之处,更应该注意环境质量的提高。融入环境意识,是环境设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设计应该满足不同业主的要求,在空间使用功能上由于业主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从事职业、阅历的不同,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业主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合理的进行规划、创意,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服务于不同业主。

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和西欧出现了反对或修正摩登主义建筑的思潮,提出了与现代摩登派针锋相对的理论主张。其特点是采用装饰符号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环境融合。一方面,面对环境,一方面面向大众,提倡多元论。中国古代的异步换景、借景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天人合一,强调人生活的空间与环境的互动。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21 世纪的人们需要绿色环境。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向往城市和自然的高度和谐。面对设计的绿色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来协调人与自然的空间环境,需要个性化的语言来丰富人们的视野,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张绮曼主编.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城市环境美学研究[M].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3] 冯炜,李开然编著.现代景观设计教程[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