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概念图认知发展阶段论 智力三元理论 有意义学习 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Schemes)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陈琦、刘儒德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陈琦、刘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环境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equilibrium)的过程,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创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应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陈琦、刘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的学生特征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1994)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1)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1)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分两类(非概念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统一(陈琦、刘儒德2007)。其特点为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fantasy analogy)(尽量列举)、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y)(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拟人类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1)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鼓励、班组讨论)原则:不需评价(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和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3)联想技术(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气; 血; 神; 冠心静胶囊
Discussion on relevant theories of "QiBloodShen" and
formula implication of GuanXinJing capsule
LI Ruiping1, YU Guohua2,4, LI Junfang3,4, TANG Shihuan4*
(1.Baoding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Baoding 071000, China;
2.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3.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4.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definition of "Shen" contains a broad concept and a narrow concept. Broad "Shen" is the dominator and administrator of human vital movement,while narrow "Shen" means spirit, consciousness, thinking and emotions of human. "Shen" originates from innate essence of parents, and survives on acquired essence of water and food as well as the nutrition of its metaplastic QiBloodBody fluid. QiBlood,the most precious asset of human body, is a quite important section of one person and the central material basis of "ShenZhi".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is classified as thoracic obstruction category in TCM. However, in the progress of CHD, the mental factors and physical factors interplay each other. Thus, CHD is defined as a kind of psychosomatic disorder. So, the concept of psychocardiology generally corresponds to the cognition of TCM.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and lack of spirit and "Shen" preserv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GuanXinJing capsule possesses multiple therapeutical effects including supplementing qi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ranquilizing "Shen" and sedating "Zhi" and balancing psychosomatic status. It will be of vital importance and promotional value in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HD.
[Key words] Qi; Blood; Shen; GuanXinJing capsule
doi:10.4268/cjcmm20162231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依赖于人体脏腑功能而化生,同时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以血为基础,也是气的气化作用的表现。气血不和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气与血在神志病的诊疗思维中具有核心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行为特征和情绪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1]。中医从“气血神”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可从根本上把握其基本病机,通过调和气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形神同治的目的。冠心静胶囊组方严谨,具有益气活血、安神定志、化瘀止痛之功效,体现了冠心病的治疗原则,符合“双心同治”的治疗模式。
1 中医“神”概述
“神”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命题[2]。中医学认为,“神”的范畴,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2种不同的理解。从广义上理解,“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和调控者,从狭义上理解,“神”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思维、心理意识等生命活动,均由心所主宰。正如《内经》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灵枢》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为进一步说明心为大主的作用,《类经》注释提到:“心总五藏六府,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故为心之相。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脾主肌肉而护养藏府,故为心之卫。肾主而成立其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人的心理思维等精神活动属于中医学狭义之“神”的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内经》提出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现象,主要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情绪、意识及想象等认知过程,并涉及到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3]。
2 中医“气血”论
气和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人身之至宝。故《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本脏》也提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杨士瀛在其著作《仁斋直指方论》中提出:“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血气者,其人身之根本乎。”由此,进一步阐明气血为人身之源,是生命活动之所系,人身气血在生命活动中的基础作用,并强调了气血与生命存亡息息相关,是人身之根本。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故《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由此指出,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之精气,而且气血同出一源,气与血是相互资生、相互维系的[4]。《仁斋直指方论》中也指出,气血“相随而不相离也”,对于气的功能论述,提出“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运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在对血的论述中,指出“血为荣,荣行脉中,滋荣之意也……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同时,强调阐述了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由此,论述了气对血的温煦、推动和统帅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在脉中运行不息,也依赖于气之固摄和推动。
3 中医“气血神”相关论
中医诊治疾病离不开对神的观察,故有“望而知之为之神”的说法,从“神”的变化中捕获相关信息。所以探寻“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5]。气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一切生理功能的根源,“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的升降出入、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具有物质与功能、能量之间的转换的内涵。气的运动变化,从而实现温煦机体、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等功能。同时,气具有濡养“神”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和《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有学者以此为依据,提出“神”以血为基础[6]。《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此处的“神”是由先天之精气而化生,在人形体产生和生长发育的同时,广义之“神”,即生命的主宰,产生并发挥功能,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活动在后天发育过程中逐步产生。而心主神明,是“神”产生和变化的场所,心的功能出现异常时,“神”也会发生异常变化而出现病态反应[7]。故《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总而言之,神的产生是先天之精气与后天水谷之精微共同作用的结果。“神志”在一定程度上为狭义之“神”的范畴,气血津液是神志产生的物质基础。神志多表现为意识、思维、感觉、感情、情绪、语言等多种内容[8]。同时,神志的产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的生理功能失常,不能很好地主宰神明和血脉,心神异常,导致思维、意识、情感等出现紊乱。因此,有学者提出,神是以心(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为本源,依赖后天水谷精微及化生的气血津液的滋养,从五脏功能活动中具体地体现出来[9]。
神志病是指在情志、饮食等各种病因作用下,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引起脑神功能失常,致人体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神志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即凡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皆可纳入神志病的范畴,既有神志异常导致疾病,又有因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的神志变化。五脏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运行,是生命活动及神志活动正常的保证。气血是“神志”的核心物质基础。神志病的发生,均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七情所伤等诸多因素导致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而引发;在此基础上,出现痰、瘀、火等病理产物,并且相互搏结,出现痰气交阻、痰火郁闭、瘀热交织、痰瘀互结等病理变化,导致疾病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因此,气血及其相关理论在神志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8]。
4 冠心病与中医“气血神”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出现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坏死。根据冠心病的症状表现,与中医学的胸痹类似,中医治疗此病按胸痹进行论治。据多项研究调查,抑郁症状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为15.1%~22.5%,而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病率高达52.1%~63.4%,约45%的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抑郁症状,而抑郁的情绪表现不仅干预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主要表现在: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状可以加重躯体症状,增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影响疾病的转归,使冠心病病情加重,甚至引起猝死,病死率增加[1,10]。
现代医学表明,冠心病属于一种心身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理精神因素与躯体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1]。按中医学的理论,冠心病伴有精神症状,相当于胸痹伴有神志的改变,是指在机体胸痹发生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导致精神、情感、认知、意识等神志活动障碍,归属于因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的神志变化,在其后期的发展中,神志异常又加重了疾病的进程。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神与志都是脏腑功能的产物,神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乃由脏腑所化生,脏腑功能又受气血阴阳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生血”,《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在心气的推动下,血行脉中,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绪等神志活动维持正常。心气虚主要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日久变发为心血瘀。胸痹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有气滞血瘀、痰瘀互阻等标实之象,又常合并心之气血阴阳的不足。多数学者认为胸痹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均以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为基本病机。《灵枢》云:“心藏脉,脉舍神。”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也是气血汇集之处。《灵枢》又指出:“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气血的运行变化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来。气的运行变化正常,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并运血行;气的运行变化异常,则脏腑难以发挥正常功能,不能化生血液和运血行。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多是脾统血的体现。脾为气血运行上下的枢纽,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而畅四方”。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心脉,两者相互配合,推动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以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在血脉内循行,既赖心气推动,又靠脾气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心藏血脉之气,主鼓动一身血液运行;肝藏血,贮藏和调节血液分布。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则疏泄正常,气血调畅,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正常。肝升肺降,也是气血升降、气机疏达、气血调和的一个表现。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输布;肺主气,调节一身之气。肺主气功能需血的濡养,肝输布血液又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总之,气血的正常运行,虽赖心主血脉,但同时又须肺主治节、肝主疏泄和藏血及脾统血的协同作用。
在病理状态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和,机体阴阳失衡,引起病变。气血失衡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应,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1112]。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冠心病表现在冠脉微循环的障碍,中医认为属血瘀阻络、心络受损。在此,心络相当于冠脉微循环,脏腑、气血、经络等功能受损,导致血行不畅,心络瘀阻,甚则形成微小Y积(血栓),相当于冠脉微循环的完整性受损及灌注不足[13]。外邪侵袭、七情内伤、气血不荣等均可导致心络受损,心络中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气血津液输布障碍,成痰生瘀,痰瘀阻络,导致心肌及络脉因缺少气血的濡养而凋亡、坏死[14]。因此,胸痹的产生,是心之气血失和造成的,除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外,还可表现在气血失衡导致的心神失养,神志改变,如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因此,从“气血神”相关理论论治冠心病,可从根本上把握其基本病机,通过调和气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形神同治的目的。
5 冠心静胶囊组方特点及其内涵
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心神失养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针对其主要病机,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是冠心病的治疗法则。冠心静胶囊由人参、丹参、三七、赤芍、川芎、苏合香、红花、玉竹、冰片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安神定志,化瘀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胸闷、胸痛、痛有定处、心胸隐痛、动则益甚、气短、心悸、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健忘及冠心病见上述症状者。
人参,素有百草之王之美誉,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说明人参能补益五脏之气,安和五脏神志。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及本草著作对此功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药性论》进一步指出人参:“主五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乘雅》:“人参功力,安定精神魂魄意志,于仓忙纷乱之际,转危为安。定亡为存。生处背阳向阴,当入五藏,以类相从也。”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主入血分,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养血安神。正如《药性解》记载:“丹参,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经。养神定志,破结除Y,消痈散肿,排脓止痛,生肌长肉,治风邪留热、眼赤狂闷、骨节疼痛、四肢不遂,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理妇人经脉不调、血崩带下。”方中人参主入气分,大补元气,尤其补益心气,五脏气足,神志得以安和;丹参,主入血分,活血止痛,养血安神。两药配伍,一气一血,一补一攻,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气血并治,心身同调,切中胸痹(冠心病)的病机特点,共为方中君药。三七活血定痛,赤芍散血中之滞,红花能痛经止痛,苏合香辛散走窜,四药皆有止痛之良能,共助君药行血中之滞,通经活络而止疼痛,为方中臣药。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加强君臣药的活血止痛之功,玉竹,滋阴生津而润燥,防止活血化瘀药辛散太过,同时,助人参补气生津之功,两药共为使药。冰片,味辛、苦,性凉。归心、肺经。辛味善走,如《本草分经》记载:“辛、香。善走。体温用凉,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窍,散郁火,辟邪,消风化湿。风病在骨髓者宜之。”在方中直入心经,透达心窍,通经止痛,为方中使药。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多种皂苷,挥发油,多糖,维生素B1,B2,C等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b3,Rc,Rd,Re,Rg1,Rg2,Rh1,Rh2等,尤其人参皂苷Rg1,是快速缓解疲劳、改善学习记忆、延缓衰老的主要有效成分,并且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如保护心肌细胞、抗心肌缺血和促血管再生作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益智、抗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等作用[1516]。丹参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脑血管系统,能调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保护神经元,抑制凋亡细胞,提高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保护心肌、改善微循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等方面[17]。三七中含有三七总皂苷,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确的治疗效应,能改善心肌缺血、抗血栓、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脑缺血损伤等方面的作用[18]。冰片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保护心脑、双向调节神经系统、提高其他药物生物利用等作用,能显著促进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吸收,提高治疗药物脑组织中的浓度,提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19]。
纵观全方,人参主入气分,大补元气,尤其补益心气,五脏气足,神志得以安和;丹参,主入血分,活血止痛,养血安神。两药配伍,一气一血,一补一攻,益气活血,安神定志,气血并治,心身同调,切中胸痹(冠心病)的病机特点,共为方中君药。三七活血定痛,赤芍散血中之滞,红花能通经止痛,苏合香辛散走窜,四药皆有止痛之良能,共助君药行血中之滞,通经活络而止疼痛,为方中臣药。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加强君臣药的活血止痛之功,玉竹,滋阴生津而润燥,防止活血化瘀药辛散太过,同时,助人参补气生津之功,两药共为使药。冰片,辛味善走,直入心经,透达心窍,通经止痛,为方中使药。全方合用,配伍严谨,气血并施,形神同治,能益气活血,安神定志,通经止痛,对于气虚血瘀引起的胸闷、胸痛、痛有定处、心胸隐痛、动则益甚、气短、心悸、情志抑郁、失眠多梦、健忘及冠心病见上述症状者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陶贵周,毛慧子. PCI术前术后的心理障碍识别与处理[J].医学与哲学,2014,35(3B):86.
[2] 蔡光先,瞿岳云,肖子曾.中医神脏相关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085.
[3] 王军瑞.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J].国医论坛,2000,15(4):47.
[4] 王玉凤. 杨士瀛的气血理论及用药规律研究[D]. 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3.
[5] 李生财,梁永林,贾育新. 中医“神”的含义物质基础及其特性[J]. 中医药学刊,2002,20(5):650.
[6] 位燕.论神与脾胃的关系[J].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1.
[7] 沈济人,赵会芹.精、气、神新说[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2):8.
[8] 赵永厚,赵玉萍,于明. 神志病之“脏腑气血脑神”诊疗思维的构建[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353.
[9] 周杰,段延萍.初析《灵枢・本神》中的神[J].光明中医,1998,13(78):4.
[10] 陈h舟,朱建平. 中医问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 医学与哲学,2013,34(9A):77.
[11] 李露露,颜新,韩天雄,等. 论气血病机学说的演变与创新[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3):240.
[12] 张海啸,杨叔禹,曹洪欣,等. 王清任的气血相关理论及用药特点[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46.
[13] 卢健棋,温志浩.中医药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5):597.
[14] 吴宝,刘红旭,李爱勇.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机制及中医学思考[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10,17(6):106.
[15] 高妍,薛薇,李敏,等. 人参皂苷Rg1的中枢药理作用及多靶点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1):107.
[16] 董艳红,胡婷婷,代良萍,等 .人参皂苷Rg1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30.
[17] 马丙祥,董宠凯.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经济匮乏 心理贫困
一、贫困大学生经济与心理现状
1.经济匮乏
众所周知,高校教育费一直居高不下。与其相对的是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二者使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教育部的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2300多万人,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26%,有600多万人。如今,这个比例已经飙升到30%。这意味着每三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贫困生。而这些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和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有一些是因为家庭发生变故而失去经济收入。许多农村学生的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作物,而农作物带来的收入仅够解决他们家庭的温饱。要是遇到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灾害,家里的收入接近为零。对这些家庭而言,一年近万元的学杂费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上学,有些学生的家里早已高筑债台。
2.心理贫困
心理上的贫困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富差距造成的。我国心理教育远落后于文化教育,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远远不够,这使得他们出现一些心理偏差,甚至扭曲。
贫困生为学费担忧,为衣食担忧,为每一次寝室和班级活动担忧。经济上的困难、物质上的不足和生活水平的偏低,使其与其他同学相比有一种直接的差距。经济因素对个人各方面发展的约束,使得一些贫困生在同学中处于落后位置或边缘地带。由于心理上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和驾驭自我的能力,加上以往失败所产生的挫折感,使其自卑、自我轻视、自我否定。常此以往,他们会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以至于与整个班级脱节,产生封闭、防御、回避的倾向,并因此承受折磨,给自己内心深处设置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二、经济与心理的双解困
1.经济解困
为了解轻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解决其经济问题。
(1)积极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当前资助高校贫困生的一种主要途径,社会反响强烈,但此项工作运作不够理想,推进困难。为此,教育部、银行、高校应密切配合,设立相关机制来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如建立和完善我国诚信制度,降低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设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增加政府制度投资,改善国家助学贷款信誉环境。
(2)全面推行“绿色通道”、奖、减、免制度。自从教育部提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的口号后,许多高校都开通了“绿色通道”,让家庭困难的学生优先入学,入学后再核实学生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学生实行“减、免、补、奖”等措施,为他们提供了求学的基本条件。当然,还可以深挖校内潜力,动员教职工和家庭经济较为富裕的学生成立爱心基金会等,从而帮助贫困生。
(3)壮大助学金和奖学金。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仅仅依赖政府是不能够彻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各高校必须多方面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强与用人单位、科技转化合作单位以及毕业校友的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以壮大助困基金。
(4)加强其他辅助模式。勤工助学作为缓解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已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公认。现在,各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学校应增加一些技术性含量较高的岗位,争取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知识型、技术型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在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增加收入。学校还可以采用单位资助模式,即用人单位资助大学生读完本科甚至研究生课程,作为回报被资助对象毕业后到资助单位工作。然而,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长期实践,需要双方的诚信,特别是被资助对象。
2.心理解困
相对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
(1)培养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们应当使贫困生充分意识到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拥有不同的选择。应当加强逆境成才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锐意进取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加强责任教育,让他们胸怀感恩,回报社会。
(2)帮助贫困生学会接受自我。我们可以设立贫困生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热线电话,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解决或解答贫困生的心理疑难问题,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积极面对生活,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把精力放到积极 、有意义的追求中去。
(3)就业意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消除其自卑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培养其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使其抛弃虚荣浮躁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敬业观;帮助他们科学地选择职业,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和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四个关系;培养他们应有的道德观,教育他们既不能因贫失志,也不能因贫失信。
三、结束语
解决贫困生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国家、社会和学校要齐心协力,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柱,充分保证他们完成学业所必须的经济基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 涛:西部高校贫困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张光明 袁 荣:按照新机制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人格 内外控 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于全方位,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且人格健康发展是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2l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去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等都产生影响。“人格即命运”,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一、大二学生600名,文理、艺术类均有。收回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19人(前后两个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20.3岁,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虑fanx,anxi—ety)、病态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兴奋状态(hma,hypomania)。phi还具有三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feign)。
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种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消极态度的一种遐想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纸笔测验方法。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测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学生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其他各因子上有问题的学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学生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体解释,在诈病分数上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学生一次做的问卷题目较多有不认真、理解错误的情况,或者是表现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躯体化分数高于常模,说明大学生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易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再次,在病态人格和兴奋状态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在个性上主要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好出风头、判断力差、不成熟、爱寻衅、虚伪、做作、轻浮、夸张、易怒、性急、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从表2中显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诈病、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上与女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在焦虑因子上男大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学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态人格因子上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击,爱寻衅等。在脱离现实因子上表现为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在兴奋状态因子上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大学中为什么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具体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内外控制(ansie)测验结果
(1)517名大学生被试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数为15,众数是13,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大学生的外控人数高于女大学生,这个测验结果和上面的测验结果基本一致。
(2)对两类学校学生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生的平均值低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平均值(分别是13.74,14.8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说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类大学生,这与上一测验的表2结果有一致之处。
(3)把所有被试分成3组,上下各28%被试(ansie≥17、ansie≤lo)被列为外控倾向组、内控倾向组,居中的44%为第三组,即中问状态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内控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随着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显下降。
四、讨论
1.在phi心理测验中,大学生在各因子上有问.题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民日报》1989年报道:在2916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总,其中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健康报》1989年报道:一项对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樊富珉等2000年对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7%的大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
2.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phi量表上的测验结果显示,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
心理学研究都是依据于或建立在特定的哲学思想的根底之上。心理学的探索都有自己的理论预设,都有自己的思想前提。这实际上也就是哲学思想,它需要在理论心理学或心理学哲学的反思层面得到考察和探索,得到批判和建构。那么,对于当代的心理学研究来说,不同的哲学立场就决定了心理学的不同的研究取向,就决定了心理学的不同的研究思路,也就能决定了心理学的不同的研究结果。事实上,不同的文化传统总是孕育着不同的哲学心理学的探索。比如,我们可以把哲学心理学区分为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哲学心理学,这显然是哲学心理学的两种文化样式。从哲学研究的角度看,有人曾探讨过心灵哲学、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学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或异同。在他们看来,这三个概念是属于同类的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但是,如此看法不仅混淆了哲学心理学和心理学哲学,而且是将两者与心灵哲学归为同类。事实上,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是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按照这样的逻辑,心理学哲学的研究便成为了哲学家的专利。但是,心理学哲学还是与心灵哲学有着区别,因为它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或理论预设的哲学反思。当代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表现为实证哲学与人文哲学的分离。当代心理学或科学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为两种研究取向,即物理主义取向和人本主义取向,也可以称之为实证论取向和现象学取向。显而易见,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就是心理学的研究立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独立之后,其研究的立场一直认为自己是中性的或中立的。换句话说,心理学家希望自己保持中立,或者不应该把自己的偏见带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按照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规律。因此,心理学研究中盛行的就是客观的描述。但是,在心理学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向带入自己的研究中。
事实上,只要是研究就会有立场。研究者总是从既定的起点出发,从特定的视角切入,以独特的思考开始。心理学的研究立场有时候也被称为研究取向,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研究取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就出现过实证取向的和人本取向的研究。当然,实证论的研究方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与心理学研究中的物理主义世界观相吻合的就是实证论的研究方式。所谓实证论的研究方式有两个隐含的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首先是设定了研究客体与研究主体的分离,研究主体也即研究者只能是旁观者。旁观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向或者主张观点带入到对客观对象的研究中去。其次是设定了研究主体或者研究者必须通过其感官来把握研究客体或者研究对象,只有感官的印证才是可靠和可信的。这种理论假设为心理学的研究带来的是方法中心、实验主义和操作主义。所谓的方法中心是指把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放在了决定性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决定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决定了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决定了心理学的未来道路。所谓的实验主义是指把实验方法的运用,实验程序的确定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或者唯一的方式。所谓的操作主义是指把理论的合理性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具体操作程序的合理性上。现象学的研究方式是非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主导。与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世界观相吻合的就是现象学的研究方式。所谓现象学的研究方式也有两个隐含的基本理论前提或基础理论假设。首先是设定了研究客体与研究主体的统一,研究主体同时也可以就是研究对象。其次是设定了研究主体或者研究者必须通过体验来把握研究对象,只有内省的体验才是真实的。这种理论假设为心理学的研究带来的是问题中心、心灵主义和整体主义。首先是问题中心。所谓的问题中心是指心理学的研究不应该从方法出发,而应该从问题出发。不是方法决定问题,而是相反,是问题决定方法。其次是心灵主义。所谓的心灵主义是指心灵不同于其他事物,心灵具有独特的性质。正是心灵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的独特性质。再次是整体主义。所谓的整体主义是指对人的心灵的研究不能采取肢解的方式,不能去割裂人的心理,而必须完整地把握人的心理。思想是需要理论前提的,同样科学也是需要思想前提的。科学本身的发展,非常重要的是属于科学的思想前提或理论前提的合理化和明确化。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演进的出发点和到达点。心理学是属于科学的门类,这同时也是依赖于一系列基础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那么,只有建基于合理和明确的理论预设或前提假设,心理学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更快地进步。哲学家的心灵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尽管哲学家的研究立场、理论预设、思想基础、学术主张等等,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和区别,但这并不影响哲学家的心灵探索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哲学家的心灵探索对于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哲学家的心灵探索不仅对于人类理解自身的心理行为具有思想引导的意义,而且对于各个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也具有理论预设的价值。
二、心理学的科学思想根系
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前后,它总是与其他学科发生某种特定的关联,这种关联同时也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学界目前对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关联的探索与研究尚不够深入与系统。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心理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了历史中长时期的演变,心理学才有了当代的重新定位,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明确关系。这种学科自身的成熟发展,会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心理学的发展,也会使心理学开始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学术资源。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本就应该是一种彼此合作的关系。特别是横断科学的研究,常常是跨越多个学科的探索。因此,这种相互之间的合作所带来的是相互的促进和彼此的支撑。那么,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能够推动这种合作关系的就是一个理论的平台。
三、心理学的文化思想根
由关于界定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说,涉及到的是心理学的单一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的多元文化发展的问题。具体言之,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涉及到心理学自身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发展等。这包括了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包括了文化、科学和本土心理学的关系,还包括了关于心理学与文化关系的历史探讨与理论分析。显然,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拥有丰富的社会与文化资源。就其根本而言,之所以有心理学本土化运动,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内在地建立心理学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换句话说,心理学本土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理学植根于本土的社会发展脉络及本土文化的土壤里。心理学的研究中,经常会遭遇资源短缺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没有或者缺少相应的社会文化资源,而更多的是因为,心理学并没有意识到或自觉地去把握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或者是由于没有去探寻、挖掘和萃取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反观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不难发现,西方心理学就是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它汲取本土的文化资源,获取了自身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不断更新的研究方式。由此可见,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也同样应该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心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心理学的研究都有自身的文化历史资源。西方科学心理学有其自身的西方文化的历史资源,而中国的心理学也同样具有自身的东方文化的历史资源。这种文化历史资源从根本上决定了心理学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决定了心理学演变的根基,也决定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式、应用的途径和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探讨、揭示、阐释,从而对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能够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和拓展,以及它的应用的推动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或者发展如果脱离或排除关于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那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因此,探讨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既可以给心理学本身的实际发展,也可以给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重要的改观。
四、心理学的学术思想根基
无论是自然的资源,还是社会的资源,还是文化的资源,还是历史的资源,还是思想的资源等等,这些资源的存在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关键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开发资源或开发心理学的资源,是促进心理学的壮大和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于心理学资源的开发,当然不是要回到心理学的过去,也不是要还原心理学的历史,而是要把资源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创造,就是要把资源支撑于心理学的扩展和成熟。这样的话,心理学会面对着大量资源的存在,但是心理学更需要面对的是深度的资源开发。显然,存在着心理学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可以分散在许许多多的不同学科的考察和解说之中。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在一个完整的原则之中,去汇总这些不同的心理学探索和研究,不同的心理学的考察和解说。问题更在于,怎样才能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之上,在一个创新的思路之内,去沿用这些不同的心理学的资源,去扩展这些资源的价值。那么,不同资源的开发就需要如下的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来完成。首先是要开放心理学的学科边界、研究视野,以及探索的思路。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学为了保证自己的学科的独立性,而一度封闭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为了保证自己的研究的精确性,心理学曾一度收缩了自己的研究眼界。心理学为了保证自己探索的明确性,而一度禁锢了自己的探索思路。但是,从心理学资源开发的角度去理解,心理学只有开放边界、开放视野、开放思路,才能够获取自己学科的资源、学术的资源、历史的资源、思想的资源、学术的资源。其次是要挖掘心理学学科的资源,提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获得其中有传承的文化。在心理学的探索中,心理学不仅是要面对自己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而且是要依据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传统、研究历史。其实,心理学研究所能够汇总的资源含量,会决定心理学探索的厚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