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421-01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睡眠过度等症状[1]。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长期反复睡眠障碍会影响老年人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2]。睡眠障碍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将近年来干部病房老年人睡眠障碍临床护理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对我科收住的58例老年人进行筛选,其中4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年龄均大于75岁;冠心病4例,糖尿病10例,肺癌2例,肠癌术后2例,高血压病30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病理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以问卷的形式在入院3-5天进行面对面的调查。
2 结果
本组48例中社会心理因素41例,占85%;环境因素26例,占54%;病理生理因素18例,占38%。
3 相关因素分析
3.1 老化因素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睡眠时间提前,表现为早睡、早醒;也可以出现多相性睡眠模式,即睡眠时间在昼夜之间重新分配,夜间睡眠减少,白天瞌睡增多。近研究发现,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是昼夜节律和内源睡眠诱导因子,夜间褪黑素的分泌与睡眠质量和睡眠持续时间密切相关,老年人尿6-硫氧褪黑素显著低于年青人,其功能下降可能是老年人及老年性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机制之一。
3.2 躯体疾病
调查发现,84.7%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凡因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强迫、长期卧床、咳嗽气喘等均可导致睡眠障碍[2]。2003年国际睡眠基金会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差,老年人的医学问题越多,睡眠问题多。大部分老年人患有前列腺肥大,夜间起床次数多,严重影响睡眠。
3.3 社会家庭因素
调查表明,社会家庭因素是影响老年男性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离异或丧偶、子女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亲情关系改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老人固有的思想观念,当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时,睡眠障碍作为一个不良后果,可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干部病房老年人一般收入较高,个别子女因下岗或其它原因导致无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差,靠老人的经济收入生活,导致子女间关系不和谐,影响老人的情绪导致睡眠差。
3.4 不良的睡眠习惯
老年人的常见不良习惯有:每天睡眠时间无规律,白天躺在床上的时间过长,打瞌睡,晚上睡不着,夜间起床看电视;睡前饮水过多,夜间起床上厕所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破坏了睡眠-觉醒节律,是引起失眠的原因,使一过性失眠或短期失眠成为慢性失眠。
3.5 环境因素
老年人对环境因素改变较年轻人更为敏感,调查显示[3],住院老年患者的失眠原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77.9%的患者因对病房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失眠。居住在繁忙的机场或铁路附近,病房呼叫器和电话铃声,监护仪的报警声,睡伴或病友的鼾声等环境噪音的不良刺激也可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4]。
3.6 精神疾病
失眠也与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相关,诊断抑郁有意义的体征,也是精神分裂和其他精神早期临床首发症状[5]。祁富生[6]研究发现,老年人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存在全面的睡眠质量降低。
4 结论
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既影响患者的精神和体力恢复,又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致疾病的加重,延长住院时间[7]。本次调查表明,影响住院老年人患者睡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其次是生理病理因素。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及时发现睡眠障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有良好睡眠,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2] 李志彬.住院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
[3] 王晶,马莉冰,杨品.163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7):510-511.
[4] 杨亚娟.席淑华.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0-752.
[5] 陈兴时,张明岛.加强睡眠障碍的临床监测工具研究[J].上海医学,2004,27(1):1-3.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疾患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232-01
睡眠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大约40%的老年人存在一种或多种睡眠疾患[1]。很多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睡眠的需要就会减少,因此有些睡眠疾患容易被忽视。长期的睡眠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则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从而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在查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对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睡眠疾患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防治措施,旨在为改善老年人的睡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借鉴。
1 老年人的睡眠疾患
1.1 失眠
失眠现象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很普遍,约有30%的人有此问题,7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79%出现睡眠效率降低[2]。世界卫生组织对失眠下的定义是[3]:(1)辗转无法入眠;(2)无法持续睡觉;(3)多次反复睡、醒;(4)半夜醒来后,无法在入眠到天亮;(5)以上各种情况交替发生。具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可能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等。次日精神差,食欲减退,日常活动减少,白天打盹,从而影响其日常生活功能及膳食营养状况,并产生负性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了心理卫生和生活满意度,使生活质量下降[4]。失眠可以与很多因素有关。80%以上的老年人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5]。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消极情绪积压能够导致老年抑郁症与相关睡眠障碍等[5]。
1.2 鼾症
鼾症即是在睡眠过程中打呼噜,轻度的打鼾基本不影响身体健康,若是在睡眠过程中伴有暂时性的呼吸完全停止的鼾症则要加强重视。在大于65岁老年人中,睡眠打鼾的发生率可高达60%,其中有20%~40%发生呼吸暂停[1]。具体在老年人表现为睡眠过程中频繁打鼾,有时出现暂时的呼吸完全停止。
1.3 睡眠颠倒
睡眠颠倒是一种昼夜节律失调的表现,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中的一种。它表现为白天精神不佳,易疲劳、打瞌睡,而晚上则表现为无睡意,无法入眠。这一定程度上与老年人睡眠结构、生物钟的改变有关。
1.4 白天打盹
白天适当的打盹可以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晚上的睡眠不足,是一件有益健康的事。但若白天常打盹就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白天嗜睡并不是老龄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1]。常表现为每日打盹次数多,醒后感到头晕、疲惫、视物模糊等,有时在看电视时、说话时或是坐着时也会打盹。出现这些现象时因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2 老年人睡眠疾患的防治措施
2.1 健康宣教
宣教有关睡眠障碍的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其的认识及重视。在平时生活中要有适当的锻炼和适量户外活动。睡觉时选择右侧卧位和软硬适中的睡眠用具为宜。打盹时不宜坐着,以免因脑血供不足和醒后立即站立走动而增加发生跌倒的危险,同时也容易着凉而引起感冒。睡前用温水洗脚,听比较柔和悦耳的音乐使浮躁的心态得以平和等都有助于睡眠,但切勿观看暴力刺激的影片影响睡眠质量。在饮食方面,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制定品种丰富,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谱,戒酒[6]。睡前避免食刺激性食物和饮咖啡、茶等能增加兴奋性的饮料,可以饮适量热牛奶帮助睡眠。
2.2 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也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环境的色调、睡眠用具、温湿度、声音以及光线等因素。一般睡眠环境的色调可以选择深蓝色或绿色,有助于安定情绪尽快入眠。睡眠用具则根据季节选择舒适的、柔软的以棉质为优,因为棉质布料更适合于老年人的皮肤。环境湿度在60%~70%,温度在28度左右,有助于睡眠时舒适感的提升。环境光线宜暗不宜亮,在暗环境下更有助于进入睡眠状态。
2.3 心理护理
大量资料表明,不良的情绪对睡眠有严重影响[6]。所以及时给予家中老年人适当的心理干预,消除不良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是改善老年人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不管是退休后的角色转变还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亦或是老伴早去的孤单等等都影响着老年人心理、情绪的变化。因此平时多与老年人聊天,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并给予适当的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2.4 按摩治疗
取足三里、大椎穴、气海穴、内关等穴位,每天按摩2次,用推、揉、搓轻手法按摩表面和四肢[6],调整与失眠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脾、肾和脑的功能,调畅气机、健脾养心、调整脏腑、平衡阴阳、安神定志,使机体各部机能协调平衡[7],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2.5 建立正常的睡眠周期
想要建立一个正常的睡眠周期就要养成一个良好、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白天做适量的体力劳动或运动,晚上准时睡觉不熬夜。睡眠-醒觉紊乱的患者,要有意识地建立规律性睡眠-醒觉模式,平时无特殊情况不要卧床,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2]。每天下午在固定的时间小憩,避免白天多次小睡,有助于获得理想睡眠[8]。
2.6 指导用药
在非药物治疗都不起作用时应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在患者上床后给药,以避免在药物发生作用时增加老年人跌倒损伤的危险因素,保证患者的安全。服药前后切勿饮酒,酒可增加安眠药的药效,从而产生生命危险。患者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擅自长时间服用或增大剂量,以免机体产生抗药性和其他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芳.重视对老年人睡眠疾患的认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1):1-2.
[2] 韩方.老年人的睡眠谁做主[J].家庭医学,2010(8).
[3] 谢英彪.失眠[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8.
[4] 李颖军,孙晓春,王琼,等.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2009,12(6):615-617.
[5] 王敬兰.老年人睡眠障碍原因分析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12-213.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1(a)-096-02
睡眠是人们的生理需要,除可消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关系密切[1]。老年人睡眠障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质量会逐渐下降[2]。有研究证实[3],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睡眠质量也较正常人差,觉醒次数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睡眠持续时间也短于正常人群,而不良的睡眠会进一步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显著升高。住院患者作为特定的人群更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睡眠形态紊乱的发生率高达50%[4],影响患者精神,体力的恢复及疾病的康复。因此认真分析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制定并严格执行正确的护理对策,从而保证患者住院期间较好的睡眠质量,对提高降压效果十分重要。
1 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可能原因
据调查,42.5%的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睡眠不良[5]。其中焦虑和患者入院后对医院环境短时间内不适应的是引起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第一,老年人退休后,随着社会和家庭地位及人际关系的改变,出现心理落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心理活动。第二,患者往往会担心疾病对身体的影响,如治疗效果如何、长期服药是否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等。焦虑情绪易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悸、头痛、易醒等不适,导致睡眠障碍,降压效果不理想。第三,住院期间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是医院环境。老年人习惯于相对固定的安静环境,入院后短时间内对医院环境很难适应,如床或枕头的高度不适,病室内灯光、气味等;特别是噪声,诸如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的说话声、脚步声、打鼾、病房信号灯的铃声、护士夜查房开关门声、厕所冲水声、院外噪声等均会干扰其睡眠。第四,夜尿增多,咳嗽等干扰睡眠,主要与高血压、前列腺病变,某些降压药物的使用(利尿剂可致小便次数增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引起咳嗽等)、精神因素等有关。
2护理干预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给予高血压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睡眠环境:关闭不使用的机器,尽管降低噪声;病室光线、温度、湿度适宜;应用屏风或提供单间保证个人隐私空间;定时通风,保证空气清新;将打鼾患者安置在单人间病房,避免病友相互影响;在可能的情况下,医疗护理操作安排在白天集中进行,将晚间必须进行的操作安排于患者自然觉醒时进行,减少患者被动觉醒次数。②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活动、休息、睡眠时间表,并督促和监督其有规律活动。一般情况下,白天除午间30~40 min休息外,嘱咐患者白天不再睡眠,可安排其与他人聊天、读报、看电视等,晚间准时休息,使患者清楚感受昼夜交替的信息,建立合理的睡眠周期。尽可能满足患者睡眠习惯,如睡前洗漱、洗澡、看书、体育活动等;嘱照顾者给患者用热水泡足,轻轻梳头,按摩百会穴等诱导睡眠。③健康教育:护士参与医疗方案的制定,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讲解睡眠、疾病相关知识,用药原则等,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睡眠习惯;及时了解患者每天睡眠情况及主观感觉,帮助分析影响睡眠的原因,及时消除干扰因素。④对严重失眠患者遵医嘱咐当使用镇静剂。
3 尽量控制住院期间睡眠的干扰因素
住院期间干扰患者睡眠的大部分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如对于焦虑的患者,劝说其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自我调节,鼓励其多与其他患者交流,并取得患者家属和子女的协助。高血压需要长期治疗,有些患者担心其预后和药物不良反应,除向他们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列举一些成功病例,使其树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改善睡眠,提高降压疗效。对于焦虑情绪严重的患者,与其主管医生协商后给予抗焦虑治疗。
最大程度地给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患者入院后,主管护士详细地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和护士、同室病友,尽快消除其陌生感。保持病室通风良好,消除异味,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对于打鼾患者,尽量将其与睡眠时对声音敏感的患者分开。治疗护理等操作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常向家属宣传病室保持安静的重要性,嘱咐陪护人员患者睡眠期间尽量避免发出声音等。制定并执行护理干预措施后,睡眠不良患者的睡眠情况明显改善。
4正确的护理干预有助改善睡眠,提高降压疗效
“睡眠不良”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出院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为睡眠良好,>7为睡眠障碍)评分明显下降,提示所采取的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睡眠质量是有效的。林梅兰等[6]证实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睡眠行为干预后,PSQI评分明显下降,护理干预对其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都有所改善。
以往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异常与高血压有关[7]。如Scheer等[8]观察32~59岁中年人群,其中期平均每晚睡眠不足6 h的人,2年后高血压发病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1倍多。睡眠不良会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显著升高。据吴萍等[5]研究:睡眠不良患者入院和出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明显高于睡眠良好患者。出院时,“睡眠良好”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降至正常范围;“睡眠不良”患者PSQI评分及血压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入院时,舒张压降至正常范围,提示良好的睡眠质量后对于降低血压是有益的。引起高血压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复杂多样,在其住院期间,通过正确的护理干预,最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睡眠的因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能提高患者住院期间降压治疗的疗效,而且对出院后改善睡眠质量及维持血压稳定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18): 2018-2021.
[2]赵瑛,肖世富,夏斌,等.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08.
[3]Silva AP, Moreira C, Bicho M, et al. Nocturnal sleep quality and circedian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J].Rev port Cardionl,2000, 19: 991-1005.
[4]刘义兰. 住院老年病人睡眠质量及干扰睡眠因素的调查[J]. 护理研究, 2001, 15(3): 146-148.
[5]吴萍,文燕,安丽萍,等.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8, 43 (5): 421-423.
[6]林梅兰,洪音,徐俊,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 87, 89.
[7]Fiorentini A, Valente R, Perciaccante A, et al. Sleep's quality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yh hyperten 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J Cardiol, 2007, 114(2): E50-E5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04-01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或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睡眠异常及过度等症状[1]。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住院后因环境改变、心理、疾病等多种因素,使更多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睡眠障碍,或使现有的较差睡眠状况加重。因此,给予针对性护理,满足住院老年患者休息与要求,改善睡眠障碍,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1 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3月我院内二病区共收治年龄在60岁-100岁老年患者81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3例,20位丧偶、8位是离异后再婚、2位是独居未婚的、55位双方健全。住院最短7天,最长31天,平均住院12天。患者入院后由于环境、心理、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有20位患者因环境因素而影响睡眠,有29位患者因心理因素影响睡眠,27位因疾病因素影响睡眠,5位患者有长期服用催眠药史。护士在住院期间给予了针对性的护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 影响住院老年患者睡眠的常见因素
2.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住院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首要因素。
2.1.1 环境陌生。老年患者多年来养成固定的生活习惯,加之各种生理功能衰退,很难马上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
2.1.2 噪音:如监护仪、治疗仪、呼叫器发出的声音,护士夜间操作、开关门,同病室患者走动、打鼾声等。
2.1.3 光线:夜间做治疗时要开灯,有的患者有看书入睡的习惯,监护仪发出的光亮,楼道照明灯光等。
2.2 心理因素。住院后心情复杂,对各种检查、治疗心存顾虑,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而致入睡困难。
2.2.1不适应角色转换。老年患者住院前曾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由于疾病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角色发生了变化,但很难马上适应新角色,因此出现心理负担,表现出焦虑、紧张。如过去在家中担任重要角色,住院后对家中的大事小事放心不下,还有些老人住院前在单位担任重要职位,住院后无法工作,表现出严重的失落感。
2.2.2担心疾病。担心所患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遗留残疾、面临死亡等。
2.2.3经济因素。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收入减少,住院花费又太多,自认为已年逾古稀,会给儿女带来太多的负担,于心不忍。
2.3 疾病因素。由于疾病折磨,无法保证患者有一个舒适的睡眠。如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皮肤瘙痒、被动、活动受限,以及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内分泌代谢病、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等。
2.4不良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多年来的生活模式中养成了许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吸烟、晚餐过多或过少、睡前喝大量水引起夜尿次数增加,睡前喝浓茶、饮咖啡类饮料、看刺激性电视、服用兴奋类药物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
3 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对策
3.1 睡眠状况的评估[2]
3.1.1 睡眠状况评估的必要性。睡眠状况的评估有助于了解病情变化和对疗效做出评价,可以扩大观察病情的眼界,全面了解和掌握病情。
3.1.2 睡眠状况评估的内容
(1)睡眠史。可以向患者或其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睡眠-觉醒周期、睡眠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白天后果及病程。
(2)睡眠问卷。可以全面评估睡眠质量、睡眠特征和行为,以及与睡眠相关的症状和态度。
3.2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加强基础护理
3.2.1 主动热情的接待新患者,耐心细致地为其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同病室的病友,以便尽快熟悉新环境,减少陌生感。
3.2.2 保持病室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适宜的温、湿度,一般冬季在16 ℃~20 ℃,夏季在25 ℃~28 ℃,湿度在50%~60%。
3.2.3 选择有一定弹性又适宜身体曲度的床垫,枕头软硬适中,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衣服床单。
3.2.4 避免干扰,减少噪音来源。根据个体的生物节律安排睡眠时间,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医疗护理操作,干扰睡眠周期的自然过程,必须进行的治疗和护理操作穿插于患者的自然觉醒时进行。护士做各种操作时做到“四轻”。将监护仪、信号灯等的报警音量调低。
3.2.5 根据患者的听力、病情、性格安排病室和床位。治疗车车轮要定期上油。设法清除厕所和洗手间的流水声。
3.2.6 暗化病室,夜晚进行操作时尽量使用壁灯,手电光线不要直接照到患者颈部以上,病房楼道夜间用地灯照明。
3.3 做好心理护理和行为治疗
3.3.1 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其内心的痛苦、不安和苦恼,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情,设法帮助解决其面临的困难,使患者有依赖感和安全感,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3.3.2 关心安慰患者,耐心的讲解睡眠卫生知识,介绍成功实例,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稳定情绪。
3.3.3 对失去配偶或有孤独感的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应与患者的家庭成员及朋友共同参与,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3.3.4 行为治疗常用的有松弛疗法,通过身心放松,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使警觉水平下降,诱导睡眠的发生。刺激控制治疗主要用于睡眠环境的改变,使新的睡眠环境与迅速入睡建立条件反射的关系,病房的环境更接近家庭环境[3]。
3.4 减轻病痛折磨,积极治疗原发病 任何躯体病痛均会影响睡眠。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合理舒适的,疼痛患者可以应用心理、行为疗法,转移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呼吸困难患者可以吸氧,改善其缺氧状态。
3.5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 帮助患者寻找不良卫生习惯产生的原因,与患者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白天可进行适当活动,午睡不超过30分钟,睡前1小时排尽小便,睡前温水泡脚,饮热牛奶等。
4.5 合理用药,避免成瘾。治疗睡眠障碍的理想药物应具有迅速导眠、维持足够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且无宿醉反应和成瘾性。尽管催眠药可暂时缓解睡眠障碍,但长期应用可导致依赖、作用丧失和药源性失眠,停药时还会产生反跳性失眠。因此,护士应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服药的最佳时间及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等,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避免私自停药或改变药量,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3]。
参考文献
[1] 叶光华.老年睡眠的现代诊治及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2(8):2018-2021.
【关键词】 护理干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15-02
睡眠是人类重要的生理需求,对于老年住院患者来说尤其重要。良好的睡眠可以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加速疾病的专柜;而睡眠质量差,则会导致人体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资料显示[1],由于受各种疾病的困扰,80%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如何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睡眠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我院对30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详述如下,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伴有睡眠年障碍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6.3±5.6)岁;实验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2±7.3)岁。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基础疾病,采取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与睡眠护理干预,具体为:①患者住院后,及时对患者进行住院指导,熟悉医院环境,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绪波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除睡眠障碍的不良因素,引导患者规律作息,充足睡眠;②构建安静、和谐的睡眠环境,要保持病房的干净、舒适,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夜间避免强光和环境嘈杂,合理安排陪护人员,及时为患者更换整洁、干净的床上用品;③健康宣传,医护人员要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病情变化、用药指导,消除疾病带来的恐惧感,及时发现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④医护人员根据个体差异,为每位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促进患者劳逸结合,提高睡眠质量;⑤根据患者个人嗜好[2],睡前为其播放轻柔的音乐或者鼓励其适当散步、睡前饮一杯牛奶等,让患者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安然入睡;⑥对于有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睡前可遵医嘱,给与适量的镇定剂、催眠药等,但应严格控制药量,避免盲目、过量服用,造成严重后果[3]。
1.2.2 影响因素调查方法[4] 参考有关文献,自行制定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内容包括疾病、心理、环境等项目,每隔项目备有“影响”、“不影响”两个选项,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符合自己的项目栏打“√”,发放调查表共60分,收回60份。患者住院后2-3天进行首次调查,护理干预后再次进行调查,前后对比。
1.3 效果评价 住院时间、治愈率、睡眠质量。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结合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等方面予以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评价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都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 论
老年人的睡眠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出现睡眠时相提前、多相性睡眠模式[6],老年患者常合并多慢性疾病,各种疾病产生可同时影响睡眠,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或药物本身产生的副反应也可引起睡眠障碍,因此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的睡眠已成为一项特殊的重要的护理工作内容。我院对30例患者进行护理水面干预,效果满意,说明应对老年住院伴有睡眠障碍者,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促进高质量的睡眠,提高疾病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高改玲,宋清莲.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及干扰因素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1):1071-1072.
[2] 徐翠莲,王亚红.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21):4690.
[3] 赖文娟,刘雪琴.老年睡眠及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73.
[4] 袁琼婧,张雷,谢明萱,等.住院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8,25(2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