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英语教学准备阶段,即创设幸福教育课堂的奠定期
英语教学准备阶段,是教师的备课阶段,不仅包括了解教材、分析学生,也包括教师自身心态和心理的良好调整,而这些是创设高效幸福课堂的前奏和必要条件。
1.有一个幸福的教师是幸福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心态和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所以在高效幸福课堂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的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应对各种压力,同时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关心学生的学习劲头,尽心准备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关心学生是否把所学的知识掌握了思考如何让后进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心态。
2.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组织形式进行大胆合理的整合,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较强的把握度和熟悉程度,不仅要对本课知识、本单元知识有所了解,更要了解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避免讲一课准备一课的备课方法。
3.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还要熟悉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可能回答问题的方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尤其在我校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下,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为创设幸福高效课堂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英语课堂教学是实现英语学科幸福教育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同化和顺应阶段,即机体通过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示之中或者改变自身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由于变化过程决定变化结果,所以课堂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的动机上,从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着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初中生来说,认知内驱力即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但是对学习知识有很强烈的愿望并且以学习为乐的学生来说,认知内驱力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即为了保持他人的赞许或许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些学生需要教师不断地发现其进步和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表扬,在提高其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入了门,他们才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幸福教学的首要因素,也是创设幸福教育的主体因素。
2.学习方式上,重视意义学习,减少机械学习,使学生获得有效且多样化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提出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而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知识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意义学习是课堂幸福教育的基础,不做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课堂上设置有效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能在有趣、能动的环节中把所学知识掌握牢固,并使其认知不断构建新的平衡。
三、英语教学的课后检测和考试评价是幸福教育的助推器
良好的教学准备和有序高效的课堂教学,还需辅以有效的课后作业和检测,以使所学知识在有效的记忆时间内得以巩固。
1.根据知识的遗忘曲线,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的遗忘率为66%,其规律是先快后慢。故布置作业时,不仅要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适当地复习前一天和前两天的内容,这样在反复的信息加工中,使短时记忆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使其所学知识能为日后所用,这也是我们幸福教育的一个方向,将所学知识为日后所用,而不只为了短时间的考试。
2.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学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学生会将当日所学知识的检测或者每一次的考试结果归纳为不同的原因,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归因以改变其行为发展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韦纳将归因分为稳定归因与非稳定归因、内外性维度归因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归因。
教学的过程离不开对人心智的培养,教学的环节也离不开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培养,故幸福的教育教学必然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指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创新能力;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
能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主张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其编写的教育理论也影响着许多教育者,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他提出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先进理念,更是创新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并使其融入实际教学中,这样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是笔者对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的一些实践,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
教师应当着重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来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当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也就是问题式教学。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多使用一些“想一想”、“试一试”这样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及正方形的特点时,以提问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
这些图形,使其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在探讨教学理论时提出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应该是一面教育一面受教,而应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问题式教学正是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这种认知冲突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而进行创新。比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地理课,教师在讲解到西部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缺乏,之后对学生进行提
问: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个时候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与学习的知识,发挥想象力来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融化天山与祁连山山脉的冰雪,以此缓解水源短缺;有的同学说可以使用炸药将喜马拉雅山山脉炸出一个缺口,以此使印度地区的湿润空气可以北下。且不说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如何,但是这样新颖的想法,就是值得赞扬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予以肯定,之后再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改进与整理,这样学生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结构的讲解与分析,不仅要重视知识结构的教授,还要为学生讲解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多角度多方向的创新思维。
二、完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完善教学内容并不是违背课本知识纲领而向学生讲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整理,形成更具体、更适于进行创新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可以对书本知识进行灵活穿插,并不要求按照固定课时与顺序讲解,将存在相互联系性的章节集中讲解,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进行过多次教学改革,但是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思想,将中心转移为学生,多鼓励学生思考与想象。这样,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启发学生利用已学习的分析方法来自主学习相关章节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四舍五入的实际应用问题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如一个瓶子可以装5升水,要装16升水,需要几个瓶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实践一下,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轻松氛围,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其加深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理解。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有效发展。而就目前教育状况来看,多数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一手遮天”,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多数教师认为,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很容易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况,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甚至会扰乱课堂,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所以教学实践中要把握住“轻松”的度,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这样,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而且美国学者也提出,创造的两个条件是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自由与安全,才会积极地思考与创造。陶行知先生因此说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想要营造轻松的课堂,不仅要实现课堂上的平等,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一般教师认为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其实是最具创造能力的“潜力股”,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在轻松、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还会因为胆怯和自卑而不敢畅所欲言么!
三、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与丰富的课外活动
前两种教学措施其实是发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而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与空间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就是解放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主张:“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敢想,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敢做,三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察,四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五要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学,六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动。”这样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进行自主思考与消化,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后借助创新能力进行自我修复,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在独立的空间内,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使想象的翅膀挥动得更快,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得更高。
同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强,尤其适用于一些生活科目,比如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让学生使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养成对某科目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创新能力。而且丰富的课外活动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因此教师应当借助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家长传输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学理念,让家长也能够明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引进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说家长应当尊重学生的业余爱好,喜欢生物的学生难免会收集一些动物标本,喜欢物理的学生难免会拆卸一些小型电器,这时家长应该鼓励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训斥。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展兴趣爱好。而所谓的社会教育,就是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中心等,让学生在这些社会性质的教育机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观看或参加一些益智类的电视节目,比如央视的《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第二起跑线》等节目。这些社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热情,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升了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只有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在开展创新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钻研陶先生的教育理论精华,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怡.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福建陶研,2007(04).
[2]陈列.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教育评论,2008(04).
[3]张引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0(01).
摘 要 自主性学习在于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透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其具体策略包含呈现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师生共同营造正向积极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多元智慧性、开放性且富变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延展自主性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以及重视学生个别的学习历程。
设计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与指导的教学实验方案,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更能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健美操 自主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一、研究目的
自主性学习实为活动课程与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教育核心价值之一,但是在实际的综合活动教学现场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因此本研究希望从“自主性学习”的内涵与教学策略再次省思,试图综合研究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健美操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教育核心价值更为符合。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9级普通系健美操选项课女生300人,150人为实验组,另外15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经测验,证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均可视为健美操初学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为本实验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2.教学现场观察法
研究者撰写观察笔记和当日研究札记,有意识、有系统的辨识研究者的主观,并随时运用开放的心态,记录所有资料,避免研究者本身受到自身知觉偏差和主观偏见的涉入,而影响到研究的进行以及研究结果的诠释。本研究也于研究期间归纳收集教学所用的课程计划、教师自行设计的活动课程的相关资料,与本研究相关的会议记录、所拍摄的照片视频资料、以及各种文件资料等。
3.调查法
采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找部分学生和看课教师座谈的方法,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发放问卷297份,收回297份,有效问卷率100%。
4.实验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学年34周(每周2次,包括1次必修课,1次课外活动)中进行同一内容、进度、同一场地器材及考核标准和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用传统式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自主性教学法。
5.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数据以(±S)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评成绩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经过自主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健美操的掌握上整体成绩都有提高,但实验班提高幅度较大,整体的成绩差距减小。这表明,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能力,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侧面也说明,实验班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健美操技能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学生健美操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二)自主性学习后学生创新意识对创编能力的影响
对学生实施自主教学活动后,针对健美操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创编健美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在健美操动作的创编方面实验组的单项平均分数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经t检验,两个组在动作编排的数量和新颖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四、结论
(一)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挑战更多,其角色更加重要。尤其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策略的发展阶段,对于许多课题的认知尚有偏差,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的组织、协商与指导,除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外,更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资源内完成最大的学习效果,所以,自主性学习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或“个人的独自学习”。
(二)本次教学实验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技术完成情况,帮助其制定适宜的目标和计划,鼓励学生大胆练习,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学习自主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此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花更多精力去研究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模式,而本实验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从而尽快提高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52LJ20。
参考文献:
[1] 陆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383-384.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尝试改革传统教育形式下的弊端而产生的。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针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所应做出的创新,提出观点和看法。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
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以提高应用能力。
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3)“立体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地理想象、地理思维、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品德教育。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将三者融为一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体现。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三是与实际的联系。再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从这一意义来看,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种特殊性,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项工程,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在每个大群体中,又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小群体。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迅速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立足群体,又照顾个体;既发展群体,又塑造个体。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3.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关键词:中职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
1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混日子,缺乏成就动机。大部分同学,只想在中职学校混几年,拿一张毕业文凭。也有的同学在初中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不思进取2.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3.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自信心。有的同学带着怀疑和失落走进了中职学校,有的是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的是无奈地踏入了中职学校的大门等。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人际关系、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同学未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大大地限制了自我的发展。4.情绪冲动,行事偏激,自我控制力差。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和变化较大是正常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些同学极易冲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大发雷霆,动不动还大打出手,表现出某些冲动和越轨行为,有的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职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职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2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健康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老师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定能比家长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家长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关心他的老师,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老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
3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老师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老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信任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班主任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4 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3.5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应经常到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关爱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大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而班级中有问题或难于管理的学生,常常不被人尊重,事实上他们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老师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疏导。
3.6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较好的方法:如倾诉、写日记、听音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