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工业化体系

建筑工业化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工业化体系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概述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领域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对住宅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将制造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的有效手段和最新的科技成果适当的应用到住宅建设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采用预制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技术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模式,代替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模式,能够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基础施工和吊装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造效率和速度,有利于实现建筑构件、施工工序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相脱离的状况。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建造,可以从人员的培训开始将建筑工业化的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提高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会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将当前建筑行业方面的设计、招投标、生产、施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和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只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绿色建筑行动》算是较高层次的政策,一些约束力较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不大,只有制定完整的、针对性强的,约束力大的政策规范体系才能促进国建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国家主导和制定的严格的规范和政策体系,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研究和解决,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制定和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部品的生产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构件部品和构配件生产要具有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工业化生产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住宅质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等优势,标准化的构件会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但是只注重标准化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影响人们在户型选择、外观效果、舒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制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推进了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应用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模数协调缺乏对住宅部品的设计、生产,施工、设备要求的指导,目前我国的部品设计和种类较多,缺乏统一的模数制度和通用体系,造成了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施工设备之间的模数难以协调,影响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规模、施工效率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能够使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建筑构件从生产效力,建筑的安全性能和设计合理性等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体系不统一,没有标准的模数化标准,容易造成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使得建筑产品和造型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对建筑的个性化和功能化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结合当前的技术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还不能同时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及居民个性化的要求,强制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施工人才缺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模式会被工业化建造模式所取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从事建筑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够在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中发挥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施工人员和知识分子在内,对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知之甚少,现有的人才储备己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人才作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的人才状况,企业只能择优录取和培养。”随着新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增多,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城市,人才无疑成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例如,2012年底开始,远大住工举行了数场招聘会,但收获甚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纳入课程培养,造成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不清楚,达不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成熟,基于新型的工业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实际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宇辉集团、西伟德等的发展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业园区的建设如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合肥经开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急需产业化人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奉献。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根据我国新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人数己经上升到了100万人。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1、完善建筑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首先将我国可以根据本身的法律特征,从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层层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法规、行业或企业法规,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法律行为,行政性法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是情况,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针对本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集合优势力量,形成完整配套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实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政策借鉴欧美、日本等的先进模式,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保证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税率、土地等的有效结合,制定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道路,鼓励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进行新技术研发和实践,实现对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帮助其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化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制定用来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在技术上、组织上为建筑企业集团、绿色材料企业等发展提供机会,融合建筑工业化的相关产业和相应企业,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成熟应用,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形成工业化产品的实用体系和标准

部品建筑或住宅采用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商品,部品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从产品设计、通用部品体系、模块化、几何尺寸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实施,的建筑设计体系建筑工业化要求,以实现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立标准为了适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工业化建筑的宝贵经验,对现在建筑部品和构件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统筹、计划和控制,实现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并向通用化发展,综合考虑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工、材料、机械、技术的水平等的潜力,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摸索和探讨,己达到建立国家层面的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目的。

3、加强人才培养

从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应加强高素质入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是更多地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的服务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的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入才,加强技术培训和审核制度,更好的培养新型技术人员。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己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产业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需求,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热潮中,以远大住工、万科集团为首住宅产业化先进企业,己经在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国家需国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再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逐渐走向工业化方向,只有不断促进建筑工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上文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后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02:1-8.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第2篇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住宅产业化战略联盟理事长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很多人经常将这几个概念混淆,有必要理清三者的不同内涵和意义。

概念上的差异辨析

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工业化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对纺织、汽车、造船等工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大工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主张建造房屋应该像制造机器样,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从而为建筑业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急需解决住房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建筑工业化。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了建筑标准化,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并逐步向全面建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计的1982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的比重北京市高达70%左右,不少城市在20%以上。

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 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产业化的理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提出,为了迅速制造出质优价廉的房子,日本举全国之力开发住宅以满足国民对住房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针对住宅产业化建立了完整的设计、制造、施工、认证、监管体系。我国早在1993年,住宅科研设计领域就率先提出了“中国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1998年7月,原建设部的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成立,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工作内容就是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国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 72号)文,明确提出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2013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议,当年年底全国建设工作会也明确提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筑产业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内涵上的差异辨析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的内容和关系如图1所示。

各自的目标和内涵不一样。建筑工业化主要强调对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造,其目标是实现建筑业由手工操作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住宅产业化主要强调对住宅的产业化整合,其目标是实现住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建筑产业现代化则内涵更广,囊括了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第3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研究和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门窗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通用性、可置换性,以标准化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建设工程制造、装配技术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些适用工程上采用制造、装配方式,进一步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

建筑工业化有诱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据统计,通过住宅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与现浇技术相比,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住宅的性能更优,质量品质更佳。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75%,大大缩短住宅的建造周期。我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分别从三个方面主动推进。

从政府方面,一是鲜明地确立支持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公信的力量,做好社会、公众的思想转变和观念引导。当前,建筑工业化多是行业内的前沿话题,尚没有被完全接受,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社会大众,一方面苦于建筑业脏乱差、高危难管,仍按传统思维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不理解工业化的概念、做法,在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业化管理等方面没有做好接受的心理准备和实施准备。倡导建筑工业化无疑是建设领域甚至全社会的一次思想解放,而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总阀门。

二是建立建筑工业化配套政策和体系。产品认证制度是建筑工业化的保证,认证的全过程是政府行为。要围绕建筑设计标准化、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制作工业化、施工安装机械化、建筑成品验收规范化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和重点攻关,尽快形成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的标准规范体系、建造安装体系和建设管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建筑产业园区或生产基地,整合装备制造、建材生产、设计咨询、资金物流等资源要素,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建筑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专业施工技术、尖端施工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施工专利;要建立工业化住宅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业化住宅质量保证制度,明确工业化住宅发展水平的预制化率的衡量标准和统计口径,出台对经过认定的工业化住宅的土地出让、建筑面积豁免、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不断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成套技术和工法体系,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新工法新工艺的研发;针对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市场供给,建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认定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技术能力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好的企业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建立起相应的构件和部品信息系统;要将建筑工业化内容纳入到执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中,建立工业化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

三是要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全面落实节约型城乡建设的要求,加快研发低碳生态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大力推行绿色施工,不断降低建筑产品和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和低碳建设能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日前,中建协绿色施工分会在北京成立,绿色施工有关规范和规程逐渐强制推行。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发展;措施;要求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应包含四方面:即设计标准化(从设计到生产、安装,建造的全过程执行统一标准、统一模数)、构件生产工厂化(主要建筑构件都在工厂生产)、施工机械化(拼装都是机械化作业)、管理科学化。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与混凝土结构不同,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建筑工业化体系范文第5篇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