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术 课堂教学 无效 教师 行为

所谓无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违背教学规律、忽视教学对象而产生的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它包括教师的语言欠妥、动作欠当、仪表欠自然、教法欠科学等。无效教学行为会严重干扰教学效果,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无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活跃了,学生主体性增强了,但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悖的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

一、无效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到能否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我曾经这样开始我的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色彩知识”。虽然直接,但干瘪乏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应为无效导入。类似的导入还很多,这样的导入是没有花心思的、不负责任的。

二、无效的问题设置

如:我曾在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课时,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回答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解决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却根本没有理解,成为无效的一例。还有的老师自问自答,越俎代庖;提问的问题不明确;先把学生提起来后提问题等。

三、无效的学生活动

新课程改革让课堂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有些活动在学生“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合作、探究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探究”,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如:看课本所出示的一些范例图片,教师要学生当作探究活动的题目,可是从何探起呢?学生也只能看着图片在有限的脑袋里拼命地想象,这样的探究就流于形式了。还有时是少数人动,多数人不动,如找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图,其余学生在位子上坐着看……

四、无效的教师引导

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导演,主角是学生。可是在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成了观众。如:某幅作品的作者是谁,教师说出几位让同学们选择,有的学生答对了,原来不会的听了也知道了。然后老师又问:谁还能说出这位画家其他的作品?由于学生对很多艺术大师的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答不上来,老师一着急,自己说出答案了。这样教师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不是培养思考能力,而是灌输知识了。还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一时找不到思路,就一直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学生,却没有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是教学中的无效环节。

五、无效的课堂巩固练习与课后作业布置

有的美术老师课堂无巩固练习或课后也无作业;有的美术老师巩固练习或作业知识点太多重复或重点知识练习不够;也有的作业缺少深入和提升,缺少思维的打开。

巩固练习和作业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须对学生有意义且有趣;须难易适度;须有变化性、多样性;量须适当,保证学生能够完成。

六、无效的课堂教学语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复、罗嗦,学生听得走神;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的老师口头语很多,占用了许多时间,或语速过快等。如此这般,效果能怎样呢?

七、无效的管理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小声说话、对周围同学做小动作、自娱自乐或睡觉等。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不愿发生的。

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丧失威信。

应该说,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老师,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中提升自己,尽量把一堂精美的、艺术的课呈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 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分课堂;心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金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对分课堂”的心理学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50741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对分课堂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讲解-接授式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简洁、高效、成体系地完成知识传授。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知识本身的传达与接受,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其潜能开发、人格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等[1]。

虽然讲授式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但在目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还不能彻底将其舍弃。如何能既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就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分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

(二)“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操作程序

1. “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框架和要点,使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从师生角色方面,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单纯讲授者变成讲授者、评价者与引导者的结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交流者,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这种教学必然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课堂内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

“对分课堂”具体操作上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一部分分配给教师讲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先教后学,具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环节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框架和重点难点进行把握;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讲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这个过程通过学生的作业形式完成,作业中包括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两大重点内容,被称为“亮考帮” [2]。这个环节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可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讨论,学生将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带到课堂中与同伴分享讨论。经过这三个环节,把教学中的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二、“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发展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两门理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按照”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二是评分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评分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第三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一页纸式考试。

学生学习状态的显著改善

学生在传统教授式的理论课课堂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边,虽然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是“形在神不在” [3]。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是以玩手机为主,还包括学习其他课目、赶写作业、聊天、睡觉、发呆或者阅读小说杂志等。这些行为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有效地改善了隐性逃课现象。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学生出勤率达到100%,学习更加投入,玩手机的行为几乎不存在,99%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

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被称为“背多分”,即学生在平时不需要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在考试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临时抱佛脚,背的越多分数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避免“背多分”现象,“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将学生的作业、听课和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质量等都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连同最后的纸笔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一直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纸笔考试中采用的一页纸考试方式,也有助于避免学生的临时抱佛脚现象。一页纸考试需要学生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后,写在一页A4纸上面,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对知识不必进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重点进行整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考试前改变了以往平时不学习,考试前机械记忆的状况,而是集中精力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精心设计一页纸的内容安排,为纸笔考试做准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一页纸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是:更好的复习教材及学校资料,注重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归纳而不是死记硬背;减轻了复习的负担,降低了考试焦虑,提高了对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的信心。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减少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接收到碜酝伴的信息,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被关注的,给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对分课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单向传授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更加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三、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刚刚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应用,虽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要科学合理、灵活地应用“对分课堂”并非易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比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称职的教师兼有双重身份,拥有两套本领,即教师不但是“让学”者,更是学习者;教师不但能让学生学,更要自己先学,而且他要学的比学生多得多(Heidegger,1976,14-16)。因此,只有深厚的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创造“学习空间”(Olson,2000),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才能扮演好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导者[4]。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

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的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传统讲授的课堂形式,在面对教学流程的改变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时,很多学生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分课堂”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事无巨细地讲授。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出现学习上的困难。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对思考的角度、方式等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建立信心,并且对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应持包容心态,不要对学生过份苛求,让学生慢慢适应。

参考文献

[1] 周亚玲. 讲授式与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整合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刘秋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1.

[3]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4]李茵.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

作者简介:

杜艳飞(1982-),女,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心理;巧妙;提醒;易错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8

一、问题提出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化学有着独特的学科特征。单纯从知识上来说,高中化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1]。其中,众所周知的是,知识积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也正是这样,使得许多学生对化学中看似繁杂无序、变化多端的知识望而生畏。而使广大化学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多次强调的化学易错知识点,如重要反应的条件、特殊的实验操作、特别的实验现象、物质转化时反映出的重要性质等,学生为什么仍是一错再错?最后,将问题归咎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不重视化学的学习,再加上化学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化学学不好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其实,这种归因对学生并不公平,颇有教师的推卸责任之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易错知识点的提醒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巧妙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和频率,对于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教师不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不合适的思想和行为,间接成为学生错误的帮凶?在反思中,促进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科学的帮助,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提升的作用。

针对化学易错点的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存在一些误区。

二、常见误区和弊端

我们都知道,知识和学法并重,然而因为教师的观念不同以及具体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困扰,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与教学本质不符甚至一些极端教学方式。

第一种极端做法是放任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自己不太清楚教学目标,对于授课知识泛泛而谈;或者过度崇尚学生体验,相信教学的无为而治,任由学生在漫无边际地探索中发现、感悟,教无重点,学无要点。化学知识显得繁杂无序,学生渐渐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放任式教学的另一个极端是“包办式”教学。大多发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和虽有经验但观念保守、习惯“填鸭式”的教师身上。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恐学生不会分析、记不住要点,满堂灌和满堂问交替进行、轮番轰炸,在整节课的重点教学中,学生茫然失措,失去了目标,有的同学甚至总结出某位老师在一节课上强调了二十几次“这个知识很重要”。

以上两种其实并不是极端的案例,对某些知识点的课堂处理时,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反映。在教学中,针对易错点的提醒,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提前强调式。教师脱离问题的实际,只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不涉及前因后果,导致学生学到死的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面前不会考虑是否适合,只能生搬硬套。

提前强调形成的刺激虽然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但一个副作用是造成学生忽略整体或其他环节。例如,在钠的燃烧实验中,事先强调要学生注意产物与钠在常温下变化的不同,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生成淡黄色固体上,容易忽略钠在燃烧过程中变成光亮的小球,甚至形成黑色外壳,继而燃烧,伴随黄光等重要现象。这不仅干扰了学生自主观察,完整记录实验现象并从分析中获得研究的方法和科学习惯,浪费了特别现象促成精彩课堂的机会,即使对“淡黄色固体”这一孤立的信息保持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实验表明[2],完整的信息链,会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编码和精深,在信息提取即知识利用时有利于学生激活有关线索来构想知识。因此,预防学生犯错的提前强调,从学生学习心理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对化学必修1中涉及到的重要反应的学习中,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条件的教学,我在两个平行班中一直交替着进行两种方式的对比。统计时发现,强调要点后再书写的正确率,总是低于学生写错后再强调的书写正确率。在对方程式书写错误较多的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学生记得有这么一些特殊反应条件,如高温、放电、电解,但记不清在哪些反应中,很容易张冠李戴。还有的学生记住了钠、镁、铝、氯气在工业制法上选择了相同的电解法,但是不会找共性:生产极为活泼的物质或非自发的反应,一般的反应条件达不到要求,需用电解法。这样在题目中遇到问题如氟气的制备,不能类推到选择电解法。

常读死书就会读书死,而养成这一习惯,教师是间接的推手。这一点,在实验的操作要点上,反映更为明显。如银氨溶液配制时试剂的加入顺序和用量,常见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干扰,实验现象描述的全面性和顺序性,仅仅依靠“放任”、“包办”或“提前强调”,不仅完不成学习的知识目标,更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当成纯文科的知识点记忆、强化,没有质疑和探究,与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相违背。

三、有关提醒技巧的心理学依据

提示和提醒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而频繁采用的方式,并且也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早在70年代初,罗斯科夫和弗雷斯曾对注意或有选择地察觉书面材料中的某些特定部分的认知策略进行过实证探讨,发现学生对提问涉及到的信息保持上有所提高。80年代,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基础上,加涅同意对策略重新分类,即把学生调动和维持注意等手段归类为情感策略。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经验进行预测,并提示或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易错知识点,是为了通过强调该知识点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避免遗忘。那么,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提醒?

加涅指出[3]:信息若不加以复述,那么它们很快就会从短时记忆中丧失,因此,用形象和释义这类策略可能就会起到复述的功能。规则是由若干个概念组合起来的,若对这些部分概念的含义理解有局限,则不可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规则。新的规则中若含有不熟悉的概念,影响学生对它的全面理解。因此,加涅认为,最好在教学结束时而不要在教学之初就用言语呈现。无独有偶,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曾经提出著名的试误说,即学习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强化中形成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信息时,能主动运用自己设想的提示,那么其效果要远优于他人有意给他们提供的有关学习与记忆的帮助。那么学生如何能够成功地建立这种条件反射的机制?这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训练,需要教师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教学要求,把握好易错点提醒的时机、方式和频率,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提醒的时机、方式、频率

1. 提醒的时机

我们认为,学生意识到错误之后是最佳的提醒时机。学生在挫折后往往存在愧疚心理,此时提醒可以趁热打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体会,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印象深刻,对于信息的保持效果更好。例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要求用长滴管深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再挤出氢氧化钠溶液,若离开该反应的特殊性,单纯从实际取用时避免相互污染的角度则是不合规范的。但是联系到所制取物质的特殊的还原性,必须通过简易的隔离空气的装置来完成操作,并且,该实验的各种改进装置也是基于隔离空气的核心操作来考虑的。再如,SO42-的检验实验,学生在选择试剂上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基本可以注意到BaCl2溶液和稀盐酸,但是对于两种试剂的使用顺序却不以为然,即使事先强调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实践中,在学案编制中我专门设计了几种离子检验的选择题,模仿Cl-的检验特意安排先加入BaCl2溶液后加入稀盐酸的错误选项,公布答案后引导学生思考苏教版必修一第21页实验三,并设计BaCl2和AgNO3的混合溶液鉴定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意识到试剂加入顺序的重要性,同时思考鉴定的原理并改进课本上实验设计的规范性,不仅能对该知识产生深刻印象,还更加体验到发现式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2. 方式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醒方式为言语提醒,在学生体验到矛盾冲突时,用平缓的语调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要点。如:“为了排除CO32-和Ag+的干扰,需要加入……”在学生回答后,通过提高声调加重语气来重复几个关键词——“先盐酸”、“ 后BaCl2溶液”、“白色沉淀”。

对于学生课堂回答时显而易见的错误,更适合采用非言语激励的提醒方式,如微笑、手势停顿、身体略微前倾等表示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等待学生恍然大悟来自发完善答案。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学生自尊,欲言又止中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和信心,是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同时,针对易错知识精心设计问题,是练习反馈中的间接而又高效的提醒方式,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广度,通过设置直接陷阱和设疑归谬、放大错误,来促使学生培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习惯。

3. 间隔

根据适合记忆的信息连续性编码规则和艾宾浩斯倒U形的遗忘规律曲线,在相关实验顺序,试剂浓度,特殊操作,特别现象和反应转化规律等知识教学时,教师应主动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提醒强化,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有利于引导学生保持记忆,同时渗透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建构知识网络。

五、结语

作为教学效果的直接责任人,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的三维目标都有着明确的认识,对各种教学行为和教学后果之间的联系有着高度的预见性。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在反思感悟中纠错,利用学生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来促进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善学乐学的学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贴近;“三段三课”;单元教学;三个转变

自2010年秋以来,新课改在我校不断深入推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们的政治课到底要怎么上才算是进行了新课改,说实话新课改进行到今天依然很彷徨,但是纵然彷徨也得前进。那么,政治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贯彻了新课改呢?现就结合自己一年多以来的教学实际谈些体会,如有不对之处,恳请指正。

一、前提:坚持“三贴近”

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推动了教材、教法改革,但无论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着力体现时代特征和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参与、思考和实践,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所以,“三贴近”原则又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懈的追求。“三贴近”其实说到底就是要“贴近学生”,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这也是无论推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政治课堂都必须遵守的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关键:构建“三段三课”单元教学的课堂

在开学之初我校在总结过去“365”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推出了“三课三段单元”教学模式。其载体就是三案一报告:即预学案、教学案、考学案以及自主预习心得报告,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师生考得

满意。

“三段三课”单元教学模式的一大核心就是以问题为主线,而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教学之前的预学案到底安排什么样的内容,课堂教学――合作展示环节的问题怎么设置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了。这两大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三段三课”能否真正落到实处,那么,预学案的编制乃至合作展示环节的问题到底怎么设置呢?现就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为例作一讨论。

首先,预学案的编制中要非常明确地给学生提出通过本框的学习在知识层面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本框题哪些是重点知识(容易考的)、哪些是难点知识(不易理解或者易混淆的),这样首先就让学生明确了本课题学习上的重难点是什么,也就解决了学生在课上到底该听什么内容的问题。如:“民主监督”这一框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应该明确如下:

1.学习目标

(1)知道公民监督权的主要内容,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渠道)

(2)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公民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2.重难点

(1)学习重点:我国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

(2)学习难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意义

其次,自主预学阶段的内容要抓住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有基础知识梳理,二是围绕该框核心知识设置几个问题,当然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预学中主动提出问题。如:“民主监督”这一框的基础知识梳理和核心知识可设置如下:

三、核心:实现政治课教学的三个转变

通过实施这三大阶段最终就是要转变政治课的教学,可以说我们读书时代接受的政治课是很少有问题或者是没有问题的政治课,有问题也是来自于考试试题中设置的问题。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那么,这三个阶段的实施能促成哪三大转变呢?

首先,我认为这能够改变以前政治课没有预习的历史。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文科学生要抓的科目首先就是数学和英语,以至于他们做的作业就是围绕数学和英语,政治课课堂上不但要完成常规教学内容还要单独给出时间让他们完成作业,更别提课前预学了,所以,我觉得我们通过编制预学案在自主预学阶段提出问题,也就是先学后导、以学立人的具体体现。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为学服务,教是为了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通过实施合作展示和探究巩固这两大环节来“改变从观点到观点为从生活到观点”以及“改直接告知为间接体验生成”。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常态教学中对于知识的传授几乎是一种教条式的、填鸭式的教育。当然,这种教学并不是学生记不住这些知识的唯一原因,但却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诚如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别人告诉的容易忘记,而亲身经历的却终生难忘。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也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在合作展示环节上下工夫了,采用情境教学法或者案例教学法的模式,让学生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及贴近他们自己的材料背景下沿着问题去思考这些知识,然后回归到我们书本上的理论上去,这样至少我们有了更充分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条知识,这样虽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让学生实际参加,但也是模拟思考了,精神上动脑参加了,间接地体验了。

总之,实施新课改到底该沿着什么样的路走这都是没有模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小结 实效性

一、问题提出

课堂小结对于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课堂小结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建立新的知识模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思维,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作用。

虽然课堂小结在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仍然对于它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并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有的课堂小结只是走了一个形式,只是为了小结而小结,失去了它的效果,有的课堂小结甚至忽略了小结的总结作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堂课的结尾如同故事的结尾,往往最容易被人记住。所以说,把握好结尾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前面课就会失去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节好的课堂小结是对知识的概括总结,而不是简单地摘要和总结。认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努力地追求课堂小结的高效性,做到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将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过程。对于新课程教材应该深入研究,精心编排教学课程,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让课堂再死气沉沉,让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及自我反省的能力,养成课堂小结的习惯,增强研究教学新方式的信心,培养研究新课程教学思路的自信,初步形成自主专业的发展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2.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小结对于他们自身学习的帮助作用,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用课堂小结来补充课堂中没有认真听讲的部分,突出重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的思维方式;利用课堂小结提炼思想、承前启后,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促进学校的文化发展,形成校本科研的开拓创新氛围。通过教师本身的个人反思、与同事的相互交流及专家的引领,让整个校园沉浸在生动的、热烈的、有效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也提高了。

三、研究方式

1.研究的对象

抽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与其他非实验班做出对比。

2.研究方法

数学课堂小结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边研究边实验,结合相关调查及问卷,观察经验总结、比较等方法进行系统化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课题的主体性、启发性、合作性、应用性、开放性,以及创新性等多项课题研究原则,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同时,为了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效果,我们选择了两种情况相互对比的实验方法,具体方法为:

(1)实验前,在所有学生中抽取优、良、中、差四部分各少许学生,将所有实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了解清楚,并将每个学生的情况记录在册,制作图表,以便在试验后做出对比。

(2)实验中,由教师负责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设计好教学程序及教学课件和案例。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前教案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自己撰写教案,这样既能够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又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记住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3)试验后,由教师整理、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及资料,制成图表并且与实验前的图表数据进行相关对比,得出实验数据,达成共识。对于特殊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准确数据。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变动、调整或者补充,力求将实验课题研究到位,讲究研究的实用性、操作性及科学性。

四、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特点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教师所做的课堂小结几乎都是强调课堂重点,有的课甚至没有课堂小结,这是现在数学教学的误区。教育工作者认识不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这样必然会使整个教学体系质量受到影响。我认为优秀的课堂小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简明扼要,简单易懂。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抓住课程中最为本质、最为主要的内容,课堂小结的总结要做到简单精练,言语上要做到简明扼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和格式表达出来。

2.课堂小结要有目标性,每一节课都要抓住重点,每一节课都要有目标,根据目标做小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

3.课堂小结要有一定的引导性,在总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对于课堂小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培养学生勤思考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新知的愿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教育工作者对于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运用各种方法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同时,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