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国传统教育;职业教育;科学和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75-02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使英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最大的殖民地国家,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当年英国的。作为当时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似乎无可厚非地应该拥有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不可否认,英国的工业革命确实点燃了职业教育之火。但是,历史证明,英国的职业教育在当时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教育之外,步履艰难,发展缓慢。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教育方面探寻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并从其改革措施入手,力求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中等教育——公学和文法学校

在19世纪以前的英国,主流的中等教育是公学和文法学校。

说到公学,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独特的社会特点。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早在中世纪,英国贵族就是社会的主导阶级,贵族精神是主导的价值取向。”①这样,在英国社会中就产生了一种专门教育贵族阶层,使其保持贵族特质,同时可以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向贵族看齐的贵族教育。而公学就中等教育阶段而言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英国公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14世纪末,有的史学家认为,公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82年温彻斯特学校的创办。公学最初是由私人捐助或者公共集资创办的,免费招收贫寒子弟,培养神职人员。由于公学毕业生大多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宗教职务,符合英国人极力成为贵族的需求,公学的地位不断攀升。“在产业革命以前的几个世纪,许多平民子弟通过公学而平步青云,其作用有似于我国的科举制度。就是说公学曾是贫穷而杰出的青年的进身和参政之阶。”②“为了限制人数,公学从17世纪末开始实行收费制,日益昂贵的学费导致贫困学生逐渐减少。在早期工业化时代,英国的公学是出了名的在欧洲乃至世界最贵族化的中等教育机构。”③同时,它也是在英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教育。

公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古典课程为主,对古典学科的学习被看做是社会等级的标志。到1870年,古典课程仍然占据学校4/5左右的课时。“在英国精英式教育观念里,古典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古典知识不仅是贵族获得精英成员资格的条件,也是精英成员自身的责任伦理,只有在真正掌握了古典学科的价值后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绅士。它‘隐含着以主流的意识形态作为解释与价值判断的标准’。”④同时,公学相当蔑视科学和技术教育,人们认为对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英国18世纪末滕布里奇公学的校长维塞斯莫·诺克斯认为:公学是进行“博雅教育”。其中的“博”是指与商业学校中教授的读、写、算账等职业技能相关的狭义课程相对的,而“雅”是指文雅、优美、高雅。在他看来,公学应该致力于古典的、高雅的教育,而传授“机械的、粗俗的技能的应该是在次等学校为次等阶级而准备的。”⑤

英国传统的中等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文法学校。英国文法学校是指以教会、寺院、个人或者团体捐办,以传授古典知识和文法为宗旨的教育组织,其毕业生一般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或成为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等社会中上阶层人员。文法学校由来已久,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纵观文法学校的历史,可以发现文法学校具有明显的古典性。由于文法学校主要培养具有广博知识、能言善辩的政治家和雄辩家等社会上层官员,所以自其萌芽始,就以教授古典语言、修辞、文法等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根本目标。“在18世纪,伊顿文法学校和威斯敏斯特文法学校是著名的两所名牌学校。古典学习在学校里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像法语,绘画,舞剑和数学等这样的科目被看成是附加物,只进行少量的学习。男孩们在这里也学习一些零碎的自然和社会常识。其他继续直接选送学生上大学的大规模文法学校和这些名牌学校一样,孜孜不倦地从事古典学科的教学,像在哈罗或者拉格比新出现的名牌学校,继续坚持古典学科,这是他们办学质量的标志”。⑥

英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学家赫胥黎在19世纪中期曾尖锐地指出:“至于在一些著名的公学里,当一个学生带着最高的荣誉毕业时,他可能还从来没有听到过近代地理,近代历史和近代文学等科目。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教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当学生进入大学时,除了在古典文学和数学方面接受过一些错误的训练外,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一无所知。”⑦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范文第2篇

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打破了历史学科体系,而且没有顾及学科整体性的一般要求。教材的内容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与过去的“通史”体迥异,因此更有必要提升对导言课的重视度。精心设计一节历史导言课,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点化,对他们总体认识高中历史、认识新教师、认识新教材、认识新方法、认识新要求,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大有裨益.,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

如何设计历史导言课呢?

一、导言课的课前分析

1.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情况的咨询,虽然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可有可无;初中的历史学习已让一些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课本,要么以为是讲故事,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对初中历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所以高一的第一节导言课至关重要。

2.教学资源分析:导言课没有教材,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古今中外,教师可以信手拈来,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功底都可以通过导言课充分显现。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及信息让学生从历史的眼光去看开幕式,加深对历史学科作用的认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堂有效的历史导言课,要求教师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解决“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学好历史?”等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

《说文解字》里对历和史的解释(略)?“历史”一词的两种含义(略)。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中外圣贤关于历史学习重要性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略)。

1.对个人而言:点明历史有陶冶情操的价值,历史有训练思维的价值,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等。

2.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从世界和人类而言: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怎样学好历史

1.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

(1)在生活中观察、体会历史知识。

(2)在课本中发现知识:①构建整体线索;②提出问;③围绕主题开展学习;④以小见大:从中国看世界历史进程。

(3)在课本和生活中拓展研究。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同学可以进行探究活动:“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在学习基层民主选举中,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怎样选举产生的?在了解过程中你发现有何问题?你有何建议?

2.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最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就是:记忆是历史之母,理解是历史之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

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

识记 ――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理解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

运用 ――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

如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四、高中历史构架

(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妇科学 产科学 医学 教育

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必修和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中涉及面广、整体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学科,教学内容抽象、操作性较强,内容繁杂和凌乱,特别对于基础和理解能力普遍较差的学生,给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传统的“讲稿+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显得不太完美。我校临床系(妇产科备课组)对妇产科学教学进行多种改革尝试,为此,笔者就妇产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浅谈一些体会。

1 强调学好本学科的重要性

开始部分一般有对本学科的简介,讲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学习方法,并阐述一些注意事项等。在以前,有的教师往往并不重视第一次上课的引导,通常象征性地简述或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省略掉,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妇产科,在男生当中这种想法尤为突出,因此会导致他们对妇产科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作为妇产科学教师,第一堂课应着手解决此问题,给学生讲明不管以后从事哪个学科,妇产科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是当好其他学科医生的必需知识。比如因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到消化内科就诊时,需排除早孕反应,以免行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而发生对胚胎的不良影响;更年期常出现类似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等许多临床疾病症状与妇产科学相关。通过举出生动的相关疾病混淆的例子,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妇产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积极性[1]。

2 多媒体教学在妇产科学课堂授课中的应用

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是学生对它是否感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从而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生动的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妇产科护理学学习的兴趣。如“妊娠生理”这一章节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当多媒体课件把“排卵”、“受精”、“输送与着床”这些基本概念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配有悦耳的音乐和动听的解说,学生既新鲜又好奇,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很快理解了基本概念,同时加强了记忆。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在妇产科学的教学中,尽管在课堂中配备了一些如骨盆模型、分娩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但有许多无法演示的内容,比如接产过程、妇科患者的一些手术方法等,只能用肢体语言及口头语言共同表述,如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则能达到静态(文字、图表、图形等)与动态(录像、动画)的结合,使许多复杂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易学易记的信息,从而解释深奥的理论。

3 实训(验)课以观看录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实训(验)课可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基础,如果工作后不在妇产科工作,就很少有机会参加妇产科的临床实践,应重视学生时期妇产科实习实践。妇产科的妇科检查多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所以很多患者不愿配合教学。由于妇产科学的特殊性,许多特殊检查和操作无法普遍进入教学,更无标准化病人供教学研究,给妇产科学教学带来困难。为此,主要采用观看录像的方法,将妇产科学各种疾病及一些手术的录像带结合大课所讲内容播放给学生,使其对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并巩固,为进入临床实习及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同时找出病例,进行病案讨论,通过病例分析归纳总结病史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需重点掌握的疾病。同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往往有临床表现的一些差异,尽量选择比较典型和代表性的病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认识和解决各类疾病的能力。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操作,如四步触诊法、双合诊等,为了防止遗忘,我们可以利用一点时间观看录像,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4 加强集体备课课前准备简称备课

系指为具体落实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学科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课表的安排,为完成指定班次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做的各项准备工作。集体备课是备课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后反思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2]。教研室应集体备课并通过交流每位教师教案、相互听课,指出不足点及改进方案,每学期应调查学生对授课方式的满意度,同时听取教学督导组专家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讲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此妇产科学备课组定期举行集体备课,找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5 运用病例导入教学法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讲解概念、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听和记,缺乏主动学习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现运用病例导入教学法,以病例为引导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另外病例导入法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封闭状态变为动态、开放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间接的知识接受向自主学习、探索研究转变。由于病例导入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展开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因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学习潜能,加深了其记忆,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和临床思维能力[3]。

6 考试方式的改革传统

考察学生的方法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的,存在学生只为应付考试啃书本现象,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采取“3―3―4”的模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次是考察平时实际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验)操作能力以及闭卷笔答的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可全面考查学生对妇产科学的总体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孙,董慧.病例导入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44.

简述人文主义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 本质 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提法,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而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从历史维度予以观照,有利于认识新课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与特点。

一、萌芽期

在中国,孔子实施的教育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孔子创立了一套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孔子创立的这种智德、内外、知行合为一体的基本教育理论,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统一,实现了德智体美、知行合一、文化技艺等的完整综合。

孔子的《论语》可以视作最早、最好的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该书融合了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治世为官等各个方面,千百年来一直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一代的国人,甚至影响国外,经久不衰。

隋唐的《千字文》包括识字、伦理道德、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知识。宋代以后的《三字经》包括识字、道德、天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类似的作品还可以列举许多,可以说绝大数古代作品和课程都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想。

在西方,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最古老的学府已经设有文学、法学、神学、医学等多种知识领域的课程,用以传授综合的文化知识。而且,综合大学的设置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包含了跨学科综合教育思想。

二、发展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30年代和50年代,产生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知识本位综合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赫尔巴特的“教材联络论”和齐勒在赫尔巴特的逻辑基础上总结出的“教材中心论”,打破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单一学科课程的局面,出现了复合的学科课程。

20世纪初叶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持这一观点的以杜威为代表,他反对传统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的做法,认为儿童的经验应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类综合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儿童的兴趣决定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参与课程的儿童具有共同兴趣,能共同学习;事前需要师生做一定的准备,但不需要严格、机械的计划。

20世纪中叶社会本位的核心课程,第一是核心课程反对学科分立,主张将学科内容统合组织起来,成为学习的核心。强调内容彼此联系,学习更具意义,导致学科的统合核心。第二是强调学校教育的社会角色,学校教育必须协助学生澄清和维持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形成社会功能和社会需要的核心。早期以齐勒计划和派克计划为代表,他们认为每个时期学生都有学习内容的核心。这里的核心包括社会功能核心和社会问题核心。

前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先驱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始了语文教育改革和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首先果断地否定了文言文教学,吸收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成果,实施分科教学和班级授课制,将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表面上看是走分科独立之路,实则也是一种教育和教学的综合。但是,在纠正传统语文教育长于综合、忽视分析的倾向时,又出现另一种偏颇,主要是割裂整体的有机联系,机械地分裂教学目标、分割教学内容,分解教学步骤,导致语文教育自身的迷失。矫枉过正,从一个错误走向了另一个错误。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综合课程蓬勃发展时期,先后出现:(1)以人为本的综合课程,它包括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在新辟的课时里进行体验性学习,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协调配合,知识领域和情意领域的有机统一,凸显人文主义精神。(2)英、美等国以科学教育为本的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其本质就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交叉研究的一个学术领域,其宗旨与任务是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以传统科学研究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寻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新的理解。(3)进一步发展的经验本位综合课程,以英国的“非正式教育”为代表。1967年,布劳顿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着该教育的正式实施。从课程来看,其中的“一般学习”和今天所提出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同样意义。主张相近的学科统合成“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展开。从主体性来看,一般学习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主题,独立解决问题,老师是支援者。70年代传入美国,被称为“开放学习”。

三、成熟期

21世纪综合课程以作为重要的角色占据了各国课程一席之地,它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课程目标的人间性,课程内容的学际性,课程实施的主体性,课程组织的弹性,课程评价的过程性。①荣维东在《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4B期第7―8页)中指出:学习目标统整化,学习内容课程化(内容融入正规教材,跨学科综合,对课外阅读普遍重视),学习方式探究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习时空社会化。②

典型代表有:(1)美国提出“问题解决模式”,要求学生能自主提出问题。美国学者奥斯本创造的智力激励法,它以群言堂的形式集思广益、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用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2)日本在1998年改革21世纪初教育内容应有方针咨询报告中,提出在全日本中小学新设的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将该课程称之为“横断的综合性学习时间”。(3)法国1994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的课程改革,增加了类似“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我国台湾即将推广的新课程也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施课改,并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予以准确定位,足以显示对之重视。八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就,现简述如下。

1.探寻渊源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我国学者熊梅在《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将综合性学习溯源至孔子和他的《论语》,以及后来的蒙学识字课本《千字文》和《三字经》。黎锦熙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语文教育家,从其《新著国语教学法》(以下简称《国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书中很多方面都实际存在着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虽然当时并没称为综合性学习:语文学科内容的综合;教材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上的综合。③《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有这样一句引用:“我们学习语文,学校的课堂教学虽然十分重要,却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形成都施与强有力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随着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发展,人们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进而从宏观的角度考察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重新认识语文教学。”④

2.内涵认识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陈树民、袁浩《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改的一个创新命题》,史绍典《综合性学习拒绝去语文化》,刘云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定位的思考》,孙敬华《论基础教育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任桂平《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鲁立宗《新课程与综合性学习》,黄桂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林富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取向》,杨馨凤《综合性学习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些立足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在本质的解读和定位观点在课改之初有其重要价值,对于综合性学习实践正确稳步地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本质的认识已不再有什么积极意义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论文议论的焦点不外乎“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实践性”,看多了也就腻了。

3.操作实践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任桂平《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杨曦白《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钱加清《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建构》,罗梓盈《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聂鸿飞《浅谈人教版教材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和实施建议》,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温立三《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苏建新《语文综合性学习新题展开》,李相瑞《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整合乡土文化资源》,蒋红森《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三个关键》。单看文章题目便知这些文章是思考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这也是最实用的。任桂平在《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中,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将综合性学习分四种类型:(1)学科综合型。是以语文教材的单元或者题材为中心,有其他相关内容相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2)观察实验型。综合性学习的体验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学生经常从事一些实地的观察、实验等活动。(3)专题活动型。是以专题为纽带,把学生语文知识积累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围绕专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4)课题研究型。是以现代社会问题为基础,超越学科框架而组织起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⑤杨曦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一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教学模式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第二步选择好教学案例,第三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第四步组织教学活动。虽然简单粗糙一点,但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综合性学习课不是两节作文课。它是融口语交际、作文于一体,听说读写全部涉及的综合课。同时它也是时间要求较多的一种课型,可能一个活动需五六个课时。⑥以上观点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4.批判反思类

代表作品及观点:蔡灏淳《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黄铮《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误区》,陶明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王永珍《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毋庸置疑,一线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还是敬而远之,教学现状堪忧。这些内容的教学比较难操作,深层次原因是没有简便易行的模式模仿。理论文章很多,又有多少能用于实战,且易学易操作呢?教学问题没解决,考试又追上来,苦不堪言是学生。摘取几个观点来具体分析:陶明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写道: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中,教师认为能够经常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小学老师有39.3%,初中老师有26.1%;仅8.9%的学生认为经常开展,然而综合性学习虽然已经起步,但远没有步入正常。初中教师有47.8%对自己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满意;小学教师比例更大,占到了57.1%。学生对教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满意程度也超过了一半,达51.5%。这些均表明新课程虽然在农村教育已走过了三个年头,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甚至偏离了编者的初衷。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占到了57.50%,真正以学生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仅占24.90%。这里既表明了教师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又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观念还比较落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农村学校的条件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也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耽误时间、影响成绩。

限于自己的认识和能力,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所作的评论较为浅显,希望能抛砖引玉,相互交流。

注释:

①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9.

②荣维东.国外综合性学习的新趋势[J].语文教学通讯,2008,(4B):7-8.

③安瑞美,曹洪顺.试述黎锦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2,3.

④黄铮.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0,1.

⑤任桂平.我国“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2006,(1):75.

⑥杨曦白.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吕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素养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2]黄铮.刘国正语文生活观对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0,1.

[3]安瑞美,曹洪顺.试述黎锦熙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思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22,3.

[4]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