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轻松;开放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陈洁.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3(14).
【关键词】高校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0-02
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展之下,高校学生面对着全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同时时代对高校学生也有全新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高校只有积极地探索、不断地改进理想信念教育,以此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一、对高校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政治方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对于一个时代来说,该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命运和国家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高效的大学生们作为青年中最具实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具备各方面的专业技能,是青年群体中最具知识科技创新能力的个体。作为一名兼具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其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工作各岗位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分子,必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使其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够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融为一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保证[1]。
(二)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
对于高校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输出合格的人才。而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的高等院校也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创新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高校要想不断的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输出综合素质过硬、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够促使其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并使之为实现这一抱负而积极贡献力量。因此,只有加强实施理想信念教育,在理想信念的引导下才能够促使高校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人才。换言之,对高校学生实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基础保障。
(三)高校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为其实现理想而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形成生活态度、丰富科学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这将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对民族复兴、家国建设进行深刻的认识,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对于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合理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促使其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不足
无论是实施哪一种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给予支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理想信念教育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进行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在这样的形势之下,理想信念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速度无法与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匹配,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缺失与不足,导致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有效落实,多数都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理想信念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与智育相比较而言,德育教育的评价较为困难。智育教育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可以通过考试等手段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准确的测量和评价。但是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却是很难通过数字进行衡量和评价的。加之,人的思想是处于一个不断动态变化和发展的状态,较难把握。鉴于以上原因,就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评价沦为了软指标,甚至逐步被忽略,得不到重视。因此,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往往是比较空、虚,且难以操作的软性指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给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科学性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的、科学性的教育工程,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逐步发展、树立,也是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层次性和连贯衔接性的过程[3]。因此,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需综合考虑多方的主客观因素,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才能够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作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寄希望于以一门课程、一次谈话、一项活动就达到目的,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定位过高、缺乏年级目标,教育内容抽象不具体、内容重叠,教育实施与学生的发展情况、接受能力不符,教育方法、途径陈旧、呆板等。
(四)高校校园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复杂浮躁
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约束、引导、示范及熏陶的教育功能,因此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之下,许多高校将财力、精力大量的花费在建设新教学楼、修建、装饰校园等面子工程上,却忽略了对兼具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导致多数的高校校园文化倾向于功利浮躁、复杂虚荣,从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4]。
三、加强落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以人为本”转变理想信念教育观念
要想取得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首先要积极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来对待,坚持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与其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关系,以平等的姿态与其进行对话,使大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与教育工作者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重注大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互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中来[5]。通过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交流,促使双方在思想沟通中达成共识,从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显著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时效性。
(二)积极研究实践隐性理想信念教育
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公开的、显性的、直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隐性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科学化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逐渐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在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改进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引入应用隐性教育,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发挥出最佳的教育功能。在应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隐性教育所具备的巨大的教育作用。隐性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观及正确的理想信念默默地潜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将理想信念教育信息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中,社团活动中、娱乐活动中等形式来实现隐性理想信念教育[6]。
(三)完善建立具备科学性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是确保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保障,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另一方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需从这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含校级、院级评价,学生评价以及自身评价等。对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包含教育工作者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及自身评价等。并且对每个评价项目,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在理想信念教育评价指标的实施应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随时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不断地促进评价体系的科学化[7]。
(四)打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推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的营造,其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活动;其二是可以举办优秀学风、优秀校风、优秀班风评比活动;其三是组织优秀大学生进行优秀事迹演讲报告活动[8]。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能够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目前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积极地探寻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涵,张瑜,李泽芳.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以首都五所重点高校部分大学生为样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5).
[2]张瑜,杨增岽.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版),2009(03).
[3]任佳钰.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以“人民兵工第一校”中北大学为例[J].《学园》(教育科研),2011(05).
[4]孙云霄,李瑞军.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5]潇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因素分析与管理建议[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6]陈克文.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有效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但在国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有效教学概念的统一解释,甚至还很难找到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陈晓端,2007:7)。也有西方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定义,如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定义、着眼于教学技能的定义、着眼于学习成就的定义和着眼于教学全过程的定义等。国内研究者姚利民(2004:12)对有效教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教师不仅从教学角度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应当很好地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外语、掌握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合规律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教学的高度统一,没有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要实现有效教学只能是空想;没有效果、没有效益的教学,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对有效教师的认识:
1 首先,有效教师应具备的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有效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实践者、课程计划的有效设计者和执行者、满足学生需要的反思者;有效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因此,有效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2)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理念指引行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引领、产生高效的教学。3)拥有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效教师能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根据心理学已发现的一般规律和教学方面已明确的特殊规律,有效的运用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先进手段,广泛进行教学试验。
2 其次,影响有效教师的因素
教学活动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裴娣娜2005:152)。笔者觉得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
2.1 教师信念
有效教学依赖于有效决策, 而有效决策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影响着教师课程实施的侧重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决策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的。因此,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指标。教学信念通过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开展与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进程。
2.2 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对有效教学的影响是通过有效地认知教学、进行教学实践、监控教学活动等实现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申继亮,王凯荣2000:69):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能力诸成分中最高级的成分,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执行者,而且是教学力发展的内在机制;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学能力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准备的平,影响到教学方案的质量;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
2.3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努力去实施那一活动。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教师教改的愿望、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热情、教师的课堂管理等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的动机因素,是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
2.4 教师的移情
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又称为同情心。教师的移情是教师将自身的情绪或情感投射到学生身上,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移情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动机、方法,以及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等。教师善于移情,就会使得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获得较高的成就动机,形成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交流,在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基础上,有耐心地帮助学生纠正一些的错误,有效克服其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师生双方彼此的移情体验,会促使师生感情的沟通与融洽,并能对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使和谐愉快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2.5 反思性教学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保证。反思性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式的反思,既有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而进行的反思,也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引发的反思。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有效性就会从实践上得到根本保证(陈晓端,Keith 2005:16)。
3 有效教师的启示
根据新形势下我国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研究对有效教师有以下几点启示:
3.1 树立教师的信念,开展有效教学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以此来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教学信念带有明显的个人感彩,而有效教学则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个人经历,开展教师小组叙事研究则是有效的途径。教师叙事,就是教师“讲故事”,在故事中追溯自己经历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活的教育事件。通过对他人经历的了解,正视个人经历,体会个人的经历,使教师能以更客观的态度投入教学探究。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和显现教师内隐的教学信念,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3.2 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在对师资的理解上存在一种误解:只要你懂一门专业,你就能上好这门课。诚然,教师的丰富的知识能力是高水平教学的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除了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立足学术前沿,密切关注相关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学术新知,通过不断的积累、整合,运用于自身教学及研究之中,促成教学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有效教学还需建立在对学生特点、学习本质等因素的科学认识以及对教学原理、原则和教学模式、方法的正确把握、运用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等现象。
3.3 注重培养教师教学效能感,为有效教学提供动力保障。
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对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以及情绪的调控等,从而影响教学的效绩(刘国权,周树军2003:111)。寻求有效的办法、彻底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还需克服许多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信心十足、情绪饱满,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勇于承担新的教学任务,确立高层次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结果的成败能够做出合理的归因。
3.4 师生之间应当相互尊重,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充分地了解学生包括语言、认知和情感诸方面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创设和谐的课堂情景,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应当时刻不忘表扬与鼓励,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以宽容态度理解并接受学生的学习障碍,赞同学生的思想观点,肯定学生的成绩,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
3.5 实施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通过反思性教学,新老师发展自己的专业,新教师可以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而老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反思过程中探索新方法、新理念,同时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师对自己语言教学信念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有利于教师对语言教学信念的反思与修正。
综上所言,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其教育心理学的掌握程度是决定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教师的信念,开展有效教学,同时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并注重培养教师教学效能感,加强师生之间应当相互尊重,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情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性的教学,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帮助建立最优化的教学法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2] 陈晓端,等.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4] 解学花.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构成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14)
[5]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1-158
[6] 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关键词:杜威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83-01
科学学科是一门知识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知识。各种知识间的差异性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使课堂的形式多样化。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乐,有所学。在此,我想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贯彻杜威的教育心理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比如在大气的压强这一节课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先由水的压强引入大气压强也有压强,然后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先后这样讲下去;或是用课件把实验按顺序播放下去,包括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大气压的大小等等,这样的完全传授式教学根本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到生活中去,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到学生的经验中去,是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结果是学生在学完了大气压强以后根本没有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更不可能会用这个知识去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之,我觉得在教学时,如果能够事先准备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给学生,然后提示学生用这些器材去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同时,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实验探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汇报结果。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子比比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更适合他们从感性方面去理解大气压,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杜威还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比如在上显微镜下的生物一节课时,可以先出示一幅早期地球表面的状况图,当时只有海洋和陆地,陆地和海洋有一部分有光照,另外一部分没光照,问当时最早出现的可能是什么生物,在哪个环境中更容易生存。生物生存如果没有光,那生物可能会怎么样,从来引出眼点和鞭毛以及他们的作用。此时,学生认为新的知识完全是由自己猜想出来的,而这又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自己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从自身角度想要去获得知识从而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所谓乐在学习中。
杜威还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能体现这点,例如: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使学生了解电解质的含义”当今教学目标策略陈述“提供一组物质,说出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我们来对比下,传统的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今教学目标陈述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起引导的作用。
一、学生学习英语所面临的心理困境
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而学习不仅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而且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由于他们缺乏毅力,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丧失继续进取的信心,形成了想学好又怕吃苦的心理矛盾。另外,有的学生存在畏难心理: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一旦遇到困难,或考试受挫,就会退阵下来,灰心丧气,便萌发放弃学习外语的念头。个别学生还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学习基础差,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成绩不能提高;有时甚至还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形成自卑心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以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够学好的。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下面着重谈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来设计、组织和进行教学的体会。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布卢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在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此,即使是对成绩、表现双差的学生也从未动摇过。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最多,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的教育上。如果能持之以恒对这些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鼓励,他们当中有很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同时,还必须承认每个具体学生的差异性。所谓差异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人们之间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潘菽语)反映在外语教学上,即每个人的吸收与反应能力总有快有慢,理解与记忆总有强有弱,表达与创造能力总有高有低。因此,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以同样的速度取得一样的成绩。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尽量给予不同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反应快,掌握得也牢固;有的学生开始学得慢、很吃力,后来却能突飞猛进。切忌简单地用强迫手段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进度。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这是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这种‘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现象,在中小学生尤为突出。”(周瑛语)要坚持以表扬为主,不讽刺或讥笑差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比。努力创造条件使得各种不同才能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的模范作用。
四、要加大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自觉性最好的动力。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现代教育心理学非常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杠杆:既是教改的重点,也是备课的重点。正如(心理学)(伍棠棣等编)所指出:“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什么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指“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1.加强备课,尽力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文化因素,即知识因素,增进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把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学习,外语材料是否有趣。2.坚决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青少年获得“成就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外语时,目的性并不十分明确,只是出于一般好奇心。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难度的增大,这种好奇心便会随之而去。而要保持这种好奇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利用课文对话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新的情景,做有指导的复述和写作,组织英语节目演出等等。当他们真的感到英语有用,有成效,有“用武之地”时,于是就更主动自觉地学习。随着学生自信心增强,学习效果也就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减轻,学习速度不断加快,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能得以持久。3.根据初一起始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想方设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争取做到当堂巩固、消化,无形中逐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学习中来,使他们感到上英语课不是苦差事,而是乐于上英语课、爱学英语,并能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实践。
五、对英语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提出的记忆原理和遗忘曲线的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复习工作。一方面分散教学难点,反复操练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尽量将瞬时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将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将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最大限度地提高旧内容的复现率并做到适时复现,是英语教学中防止再分化、提高质量的关键。复现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旧内容的逐步深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教师满腔热情地设计课堂复现训练,做到新旧内容有机地结合之外,开展听力训练和课外阅读则是最好的措施,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