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分娩的新生儿10900例,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00例,其中男300例,女200例,男女比例1.5:1,黄疸发生率4.6%。早产儿250例,足月儿200例,过期产儿50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金汉珍主编《实用新生儿》第2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①出生后24 h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 μ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 μmol/L,早产儿>225 μmol/L[1]。500例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入院即抽取患儿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及间接胆红素值并逐步进行病因学检查,如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超敏CRP、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血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查(ABO溶血、Rh溶血)、G-6-PD测定,优生优育五项、甲状腺功能测定以及头颅CT或MRI、听力筛查等检查。
1.3 分析方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围产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的关系 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和过期儿(P
2.3 高胆红素血症与妊娠合并症诸因素的关系,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重、妊娠合并症、分娩过程使用催产素、母乳喂养不足诸因素关系非常密切。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越高,这与早产儿肝酶发育不全有关[2] ;围产因素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产时缺氧等影响肝酶对二磷酸尿核甙葡萄糖醛酰的形成,使胆红素的代谢发生障碍;母乳分泌不足,开奶延迟,母乳喂养方法不当使新生儿低血糖、酸中毒,这些均影响肝酶对胆红素的代谢;新生儿早期感染,使肝细胞受损,体内酶活力下降,同时加重红细胞的破坏。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病因可查。因此,了解和掌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病因与规律,以便临床观察过程中,做到早期预防、密切观察、精心护理。
3.1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分娩的新生儿10900例,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00例,黄疸发生率为4.6%,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本文资料显示,非感染因素占首位,非感染因素中以围产因素致高胆为主。围产因素主要包括病理分娩,围产缺氧、药物影响,高危妊娠及高危儿等。高危妊娠、早产、窒息等可减低肝酶的活力和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使用催产素可引起胎儿血液低渗状态,导致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
3.1 加强围产期保健,做好孕期及产程监护 对孕早期积极做好卫生宣教,使孕妇主动参加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预防早产,指导孕妇掌握自我保健方法,对高危孕妇做好产程监护,减少难产的发生。
3.2 如何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 影响新生儿黄疸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围产因素。目前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黄疸出现早,因此①加强围产保健,尽量避免能引起黄疸的围产因素;②加强喂养促进排便是减少新生儿黄疸预防高胆的有效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固然重要,预防也更为必要;③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并发症及产后感染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
3.3 不滥用催产素,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与新生儿高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随催产素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组资料也表明这一点,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应掌握使用指征,合理使用催产素,尽量减少使用剂量。
3.5 护士与孕产妇、新生儿接触机会多,往往最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早提供咨询及健康指导,对减少有害因素,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致残率有很大意义。现代的护士不仅要掌握护理知识,还要掌握新生儿疾病的预防知识,熟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有关因素,并能运用护理程序迅速地对高危孕妇、新生儿做出评估、判断,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才能保证母子安全、健康、减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 包括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治疗中严密的病情观察、皮肤护理、精心喂养及治疗后的护理。结果 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经蓝光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中正确、精心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
本院儿科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中,护理观察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向医生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精心护理在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在生后5天至35天,住院天数为3~20天应用蓝光照射治疗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的患儿,均治愈出院。
1.2方法
1.2.1照射前准备:清洁恒温箱,检查灯管及其性能,水槽内加入蒸馏水,预热蓝光箱。根据患儿的体重调节箱内温度30℃~32℃,,夏季或室温较高时,应打开空调调节室温为24~26℃,或将蓝光箱放在较通风处,以降低箱内温度,相对湿度55%~65%。
1.2.2 患儿准备 :出现黄疸指征的患儿遵医嘱给予蓝光照射,首先同家长进行医患沟通,介绍治疗目的、事项及疾病的危害性,消除家长顾虑。给患儿沐浴后擦拭干净,用黑色软布遮盖双眼,更换合适的纸尿裤或清洁尿布,剪短指甲,必要时以软布包裹手足,避免光疗过程中抓破皮肤或摩擦使皮肤受损。测量生命体征、体重,将患儿放置在有机玻璃床中间。记录蓝光照射时间。转贴于 中国
1.2.3采用单面箱蓝色荧光灯间断照射,连续照射8~12h后,停16h或12h,总时间在24~72h之间。
2 护理
2.1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2.1.1注意体温变化 新生儿的体温不稳定,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波动,要保持箱内恒定温度。测量体温1次/(1~2)h,将其体温控制在36℃~37.5℃为宜,若蓝光照射时体温超过38.5℃,应暂停蓝光照射。冬季将蓝光箱内温度调节到30℃~32℃,夏季箱内温度不超过30℃。因箱内温度高,患儿易出现烦躁,要注意通风,降温处理。
2.1.2注意皮肤的护理 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新生儿皮肤易擦伤引起感染,应保持箱内整洁,无碎屑和污染,以免刺激皮肤,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和红臀出现。患儿应经常改变。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多。每2~4h翻身一次,可以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
2.1.3注意大便及呕吐情况 照射时皮肤不显性失水增加,接受蓝光治疗的患儿可出现轻度腹泻,使胆红素从粪便中排出,因此要增加补液量。要注意大便性状、颜色;呕吐时应侧卧位,注意其呕吐物性质及量。喂奶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呕吐。
2.1.4喂养的护理 由于新生儿食管较短,胃呈水平位,易出现呕吐,喂奶时宜取左侧位,头偏向一侧且稍高。进食后20min取右侧位,以免溢奶和误吸,减少吐奶的次数和窒息的危险。注意水分的补充,患者在蓝光箱内水分丢失较多,要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每日喂奶8~12次,2次喂奶期间要勤喂白开水,准确记录出入量。
2.1.5保护眼睛 要定时摘下眼罩,观察并记录有无分泌物,角膜有无充血,有异常及时报告。
2.1.6严密观察 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注意患儿生命体征、黄疸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注意有无拒乳、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
2.1.7抚触 患儿与母亲分离,易产生恐惧不安,躁动哭闹,护理人员可用手抚触患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必要时可遵医嘱用苯巴比妥钠镇静治疗。
2.2 光疗后护理:光疗结束后应去除眼罩,给患儿再次洗澡或温水擦浴,并检查全身有无破溃及炎症。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停用蓝光箱后,做好终末消毒,箱内外用优氯净消毒擦拭。记录光疗结束时间以及灯管工作累计时间。
3 结果
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8例, 血清间接胆红素由原来的230~382μmol/L,降至为治疗后的118~185μmol/L,平均下降了70~115μmol/L。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 h,最长7 d。治疗中出现烦躁15例,低热10例,皮疹5例。68例新生儿黄疸经蓝光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4 讨论
4.1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给予充足水分及葡萄糖,多可自行浪退。若血胆红素超过一定指标,则需积极治疗,以免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遗留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2。
4.2蓝光照射原理是使血液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然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它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用波长为427-475NM的蓝光照射疗效最好,且无严重副作用。通过对68例患儿的治疗,说明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是即经济又实惠的方法。
4.3但有很多因素可影响蓝光照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灯管与患儿身体皮肤距离有一定关系。②皮肤暴露面积多少决定疗效,增加皮肤暴露面可提高疗效。③光疗效果与灯管使用时间有关:灯管使用时间超过300小时,蓝光能量减弱20%,超过900小时后减弱35%。为确保疗效,一般累计使用不超过1000小时即要更新灯管3。④小儿便秘影响照射效果,一般我们采用生理盐水灌肠,促使大便排出。
4.4蓝光照射缺点主要表现在:①不利于临床护理操作。②照射时与母亲隔离。③照射时直接与患儿脸部接触,可能造成患儿眼睛的伤害。④还有些患儿出现皮疹,低热,腹泻等副作用。
4.5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蓝光照射的护理操作规程,还要熟知影响蓝光照射的因素,以便使患儿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积极合理的护理对患儿的恢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7.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88-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46
新生儿黄疸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常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超过正常值,导致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时造成患儿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发生率增加、催产素的应用、感染等因素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呈现阶梯式升高态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在30%~40%[2];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光照治疗等,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者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的6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患儿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相关诊断标准,即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足月儿胆红素水
平>6 mg/dl,早产儿>9 mg/d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12.9 mg/dl,
早产儿>14.9 mg/dl或每日升高水平>5.0 mg/dl;血清结合胆红
素>1.5 mg/dl[3]。68例患儿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7 d,平均(5.20±0.40)d,体重2.40~3.50 kg,平均(3.00±0.20)kg,胎龄34~41周,平均(37.50±2.00)周;在所有患儿家属同意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先天畸形、发育不良;(2)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3)溶血性黄疸等其他病理性黄疸;(4)新生儿脐部感染和溶血症;(5)喂养不当或是难以耐受及因疾病24 h内无法开奶;(6)病例资料不全或依从性差、中途无法坚持完成本次观察。
1.3 方法
1.3.1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68例新生儿病历资料,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设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观察表》,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加以观察与详细记录、分析,研究前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表中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性别、胎龄、日龄、体重、胆红素水平等一般资料及相关护理方法、护理满意度、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不同时间段胆红素水平、初次胎便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等。
1.3.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给予同样的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母婴同室、洗澡、母乳喂养指导、皮肤护理等。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方法,包括:(1)身心安抚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腹部、背部、全身抚触,自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及上下肢、背部、臀部依次进行,其中腹部及背部采用指揉法进行抚触,上下肢采用挤捏法进行,时间以两次喂奶间为宜,10~15 min/次,2次/d,动作温柔、力度适宜,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哭闹及肤色改变等情况,一旦异常,停止操作,告知医生;(2)健康宣教,利用板报、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向家属宣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原因、发病机制、治疗和护理方法、预后及护理中注意事项,同时相互交流沟通解答疑问,安慰与疏导患儿家属以稳定其心理状态,消除其顾虑;指导患儿家属定期复查,争取其积极配合,提高护理依从性;(3)病情观察,由专人负责对患儿神志、心率、呼吸、血压、脉搏进行监测,加强精神、肌力、双眼、反应能力、肤色、二便颜色和性状等情况观察,以为临床治疗提高依据;若是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及肌张力改变、两目斜视、腹胀、腹泻等表现,及时告知医生查找原因,对症处理;(4)舒适护理,营造一种安静、温馨、温暖的病房环境,保持其卫生清洁,湿度控制在40%~60%,温度以22 ℃~25 ℃为宜;同时及时更换尿布,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爽,以免红臀、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5)排便护理,针对36 h内即发生黄疸者,利用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2~3 cm,动作轻柔、转动10 min,若肛周刺激无效时,可利用生理盐水予以灌肠,同时按摩患儿腹部,促进大便排出;(6)治疗护理,例如光疗护理,光疗前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清洁、良好的通风条件,利用热水进行洗澡、抚触,箱内进行消毒;光疗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箱内温度30 ℃~32 ℃,患儿全身裸露、戴好眼罩(及会阴需遮盖),抚摸其背部以稳定其情绪、减少基础代谢等;单面光疗时,每1~2 h变更一次,全身均匀照射,详细记录进食量、排便时间及排便量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面色、哭闹及皮肤色泽等,勤喂水,擦拭清洁灯管和反射板,一旦异常及时停止光疗;(7)用药护理,口服药物时,掌握药物浓度和剂量,严格遵循医嘱,喂药时,温度在30 ℃~40 ℃,一旦出现呕吐,取其侧卧位,予以拍背;必要时,可予以低压吸引器吸引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加强巡视,一旦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1.4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参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修订的《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关爱情况、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护理服务质量、心理支持等内容,满意为80~100分,基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0~59分[4]。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取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胎粪首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胎粪首排时间、胎粪转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观察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早产儿的发病率可高达80%~100%[5]。胎龄、出生体重、孕产妇年龄、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颅脑血肿、窒息或宫内窘迫、开奶时间、母子血型(ABO或Rh)及胎便排出时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虽然临床予以蓝光治疗、药物干预、人工通便等处理,其效果得以肯定,但蓝光照射费用较高、药物干预依从性差、人工通便家属难以接受[6]。因此配合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病因分别是围产因素12例(40%),、感染因素9例(30%)、母乳性黄疸因素5例(16.7%)、新生儿溶血病因素4例(13.3%)。结论 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的发病率,首先要对母乳的喂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围生期的保健,严格预防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及时对发病患儿进行治疗,把预防和治疗工作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重点。
[
关键词 ]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感染因素;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60-02
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受到了医学专家的广泛重视。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非常之多,病情的轻重差距也比较大,如果救治不及时,胆红素在大脑中大量沉积,就会使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损伤而引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1]。为了探讨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出生时间为1~29 d,其中足月儿22例,早产儿8例,出现黄疸的时间低于3 d的患儿为7例,3~7 d的患儿有13例,7~28 d的患儿有10例。
1.2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文献的诊断及纳入标准 [2]:血清胆红素水平24 h>103 μmol/L、48 h>154 μmol/L、72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重氮法,轻度高胆血清胆红素低于257 μmol/L,中度高胆257~342 μmol/L,重度高胆高于342 μmol/L。在此诊断基础上,排除存在遗传代谢病及严重溶血病等危重并发症的患儿。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7.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发病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儿酸中毒、窒息缺氧、颅内出血、透露血肿、胎便排出延迟、脐带结扎过晚、早产;孕母患有妊高症、糖尿病、生产前曾镇静剂或催产素等围产因素,共12例患儿(40%)。其次因为肠炎、脐炎、肺炎、败血症、尿布皮炎、脓疱疹等感染因素导致,共9例患儿(30%)。另外因母乳性黄疸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共5例(16.7%)。因新生儿溶血病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4例(13.3%)。见表1。
2.2转归
所有的患儿通过对黄疸的程度、发病时间、病因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病情给予肝酶活性诱导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蓝光照射、思密达、中药茵栀黄、抗生素等治疗。经过治疗后,30例患儿中有25(83.3%)例痊愈,4例(13.3%)经过治疗后并且逐步好转,1例在出现败血症后,家属强烈要求转院治疗。
3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当患儿1~3 d内出现黄疸,如果发展非常的迅猛,同时患儿伴随着有拒食、反应能力差等胆红素血症警告症状时,就有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会对患儿的肺、肾、肝、心等人体器官和免疫、血液系统造成损害[3],同时由于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过高的胆红素可进入脑脊液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4]。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的病因较多,目前各地区报道有所差异。以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为首因。而本组资料显示,由围产因素一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位于第一位,占了12例(40%),其次才是感染因素,占了9例((30%)。迄今为止,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早产、低体质量、抗生素的滥用、侵人性操作过多有关[5]。笔者分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和防病观念的增强,产妇住院分娩率,医院消毒条件的改善及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和侵入性操作的规范,降低了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进而变现为围产因素超过了感染因素。因此,早期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首先要考虑围产因素。但有文献报道[6],母乳性黄疸是高胆发生的首位病因,占了纳入病理的44.93%(62/138)。而本组患儿中,母乳性黄疸仅占了5例(16.7%),与前者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与除了两地对母乳喂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产妇喂养的技巧不同有关外,也可能与有地区、种族、遗传、家族及个体差异有关。另外,本组病例还出现因溶血导致高胆患儿2例,因摄入不足且胎粪排出延迟致病1例,原因不明性患儿1例,提醒早期观察和预防时,也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
在治疗方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较多,常在清除病因的基础上,采用光疗、促进排泄等药物、换血疗法、高压氧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7-8]。本组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疗法,以提高痊愈率。对12例因围产因素所致黄疸的患儿,在给予蓝光及肝酶诱导剂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所有患儿治疗12 d后全部治愈。对9例感染性黄疸患儿应用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辅以蓝光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最长治疗23 d后全部治愈,疗效满意。对5例母乳性黄疸首先暂停母乳喂养,多数采用光疗,待症状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同样获得满意的疗效。对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高危患儿可以使用预防性光疗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通过对病因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围产期的保健预防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催产、加强高危妊娠及分娩的监测,及时喂养并及时处理窒息感染等新生儿期的疾病,同时作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诊断,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一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应立即进行治疗。总而言之,做好孕期保健及围产工作,加强抗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罗海燕,钟青,许欢. 探析阶梯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58-660.
[2]钱建青,凌万里,周剑峰,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量效关系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5):10-12.
[3]李翠莲,李杨芳,刘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致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2):176-177.
[4]程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 1232-1234.
[5]杨辅直,李伟生,苏格析,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70-1772.
[6]徐艳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8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11(2):29.
[7]戴月映,孙盛兰,吕艳梅,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09-411.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观察护理体会
新生儿败血症是目前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很率高。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皮肤粘膜薄嫩易破损及脐部未愈合,是细菌容易入侵门户,可因产时、产前及产后感染而发病,因此如何做好护理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1临床资料
2006至2008年我科收治的45例用液固双相培养瓶行需氧菌培养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其中男:15例,女:30例。足月产:40例,早产儿:3例。过期儿:2例。
2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高烧或忽高忽低发烧,烦燥不安、食欲下降,脉搏增快、消瘦、贫血、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出现昏迷、抽风、黄疸、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表现。
皮肤与粘膜:常有红斑、痉点、痉斑等。
血培养: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时可培养出致病菌。
3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异常,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与感染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拒乳、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有关;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与细菌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4护理措施
4.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4.2保证营养供给
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4.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病原菌未明前,可选择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用药。
4.4清除局部感染灶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4.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每4h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4.6健康教育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恐惧及焦虑,讲解与败血症发生有关的护理知识、抗生素治疗过程长的原因,取得家长合作。
5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护理新生儿时,要细心观察吃、睡、动等方面有无异常表现,尽可能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病灶,及时处理,以免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