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管理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事业单位,图书馆员,培训,实践与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大,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而图书摆放、借阅混乱等问题都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图书馆(室)内的图书使用率大大地降低。这种现象的出现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的管理与发展,逐步提高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及对图书馆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项目的重要“工具”,其自身存在或日渐暴露出的问题不但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也间接造成了对事业单位整体发展的制约。因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改革和创新途径走出眼前的困境,是当前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管理所不得不面临的重大议题之一。
1 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现存的问题
(一)图书摆放位置不当
事业单位图书馆(室)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图书摆放不当。图书馆(室)内书的数量庞大,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法和摆放秩序,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书对于读者或者管理图书馆(室)的人员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种情况会极大地降低图书管理人员整理图书的效率,同时,部分人员会因找不到相关图书而拒绝再次来到图书馆(室),从而导致图书馆(室)的人流量大幅下降。
(二)图书馆员管理办法单一、办事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事业单位图书馆员在上班期间无所事事,甚至出现玩手机打游戏、偷闲聊天这样的情况。除此之外,也有少数事业单位图书馆员出现迟到或早退现象,这种情况导致需要借书的读者无处借书或者给还书的人带来不便。
除此之外,部分图书馆员对于杂乱排放的图书视而不见,不能积极主动地整理图书。并且,他们所使用的整理图书的方法很不科学,仅仅按照大致分类来把书本置入书架,并没有按照馆藏要求来进行图书摆放,办事效率十分低下。
(三)图书馆员在被聘后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
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与图书馆员在双方确立聘用关系后,必须要及时制定出科学且有效的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尤其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可综合“绩效考核”、“能力考核”、“全方位考核”等不同的考核办法,来建立能调动人员积极性与和谐发展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否则,被聘用的人员积极性不足,在长期枯燥和乏味的工作中便会慢慢丧失工作意识,从而导致工作失误不断出现。
笔者对于事业单位图书馆(室)所存在的问题列出以上三个例子,但是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就能发现图书馆员自身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且对于图书的科学管理专业水平更需提高。图书馆事业就是图书馆人的事业,这就必须引起我们对图书馆员的重视,在这样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要求馆员要全面地提高素质,并且事业单位也必须要重新重视图书馆员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强调馆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更不要忽略给馆员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来充分调动图书馆员积极性,发挥图书馆员的作用,让图书馆(室)的知识资源更有效地被利用。
2 事业单位图书管理混乱、馆员技术水平及素质低下的原因
关于事业单位图书管理混乱、馆员技术水平及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筛龇矫妫
(一)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一项工作要想顺利有序地进行,领导必须首先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如果领导都不够重视,那么员工自然也会放松。事业单位图书管理混乱、馆员技术水平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领导在工作人员的聘用上没有严格把关,导致一些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低下的人员担当馆员;另一方面,领导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导致馆员没有任何压力,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二)馆员自身不求上进
由于事业单位在图书管理制度上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馆员一旦被聘用后,就认为自己有了铁饭碗,加上领导对这项工作监督不到位,他们便安于现状,不求上进。馆员自身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态度不端正,总是抱着应付糊弄的心理消极地面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馆员没有终生学习的意识,不能够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反而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3 事业单位图书馆员培训的实践内容
(一)专家培训指导,提高图书馆员素质水平
对于事业单位图书馆员的培训,我们首先可以从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水平入手。相关单位需要制定图书馆员所必备的素质准则,开展相关的讲座交流会,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图书馆员素质水平的目的。其次,事业单位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和学术人员来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的图书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师资才可以培育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这有利于将事业单位图书馆员培养成拥有现代图书管理技能、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图书馆(室)更有序、更科学化地发展与延续。
(二)加强合作,增进学术信息交流
事业单位要加大各单位图书馆的合作,增强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以提高其社交及管理能力。通过各事业单位图书馆员相互交流的活动,有利于馆员更有激情的投入到图书馆(室)的管理工作中去,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此外,事业单位要大力鼓励支持图书馆员积极地参加国内外的关于图书管理、图书馆方面的学术信息交流会等,这样可以使我们事业单位的图书馆管理紧跟时代的步伐,馆员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水平,从而更有创新地管理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引入最新的图书馆管理动态。
(三)多范围特色培训
事业单位对图书馆员的培训要进行多交叉、多范围的分类培训,可以先对图书馆员进行全面的基础业务培训。当对他们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以后,我们又要根据每个馆员的特长和性格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职业规划,最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这有利他们于各司其职,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同事间的业务,从而达到互补互助的功能效果。
(四)鼓励创新意识,完善激励体制
我们在进行以上这些活动的同时不能忽略创新意识的作用,在进行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管理的同时,需要加强图书馆员的创新能力。事业单位图书馆(室)可以通过举行大型的图书馆管理大赛和其他赛事来充分激发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这样图书馆(室)可以在有效的运行下再加入创新的氛围,更有利于事业单位图书馆(室)的科学管理与发展。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图书馆员朝着更加科学的道路完善自己,比如报酬方面、精神表扬荣誉方面的激励。这样的话,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员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使图书馆(室)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来服务于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
4 问题及思考
为了事业单位图书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加强培训和交流的同时,完善事业单位图书馆员的考核机制、促进自主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事业单位图书馆员在平时日常上班的时候需要接受几方面的考核,包括网络、图书馆(室)在内的计算管理的考核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图书馆员的考核机制,有利于督促图书馆员的工作进度。其次,图书馆员需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要提升他们对学术学位的重视程度,逐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理念,让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能进行自主地学习,并为整个事业单位图书馆(室)逐步地创建学习型团队。
以上这些是关于事业单位图书馆员的培训实践中,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些探讨与思考,才能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员的管理与培制度,才能使图书管理员与事业单位图书馆(室)更和谐的发展下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事业单位的小型图书馆而言,必须加强自身的发展与管理,来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以及服务对象,勇于创新,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科学的知识信息,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来服务于事业单位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蒋菊霞.事业单位图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3,18-38.
[2]陈伟.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创新方向[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5(9):170-170.
[3]刘霞,曾艳.高校图书馆全员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0,39-41.
[4]黄丽萍.图书馆员培训及其作用发挥[J].社会科学家,2002,(06).
[5]仇尚媛.事业单位小型图书馆的发展与管理[J].黑龙江史志,2013(11).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 高职生 素质教育 地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254-01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肩负祖国重任的新时代高职生的教育就不再单纯是应试教育,而是要求高职生在掌握本学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教育。而作为素质教育阵地的图书馆,在高职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 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高职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和探讨知识的主要场所,它以其丰富的馆藏和优雅的学习环境吸引了在校高职生前来查阅相关材料和进行学习。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影响到高职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乐趣。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大量的课外知识,延伸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的精神。
1.1 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旧有的图书馆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高职生的知识需求,因此,优化原有的馆藏结构,建立“专业性”“技能性”强的特色人类知识宝库,已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要摆脱传统的藏书结构,要针对高职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特点重点配备与之相应的专业技能图书,要加大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建立品种齐全、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馆藏文化。图书馆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1.2 图书馆软件设施建设
先进的图书馆就要有先进型人才来管理,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不仅要具备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数字化信息技术,以便于更好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高职生的需求服务,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高职生在学术知识问题上的疑惑给予解答。图书管理员其实就是一个集多种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现代化图书馆急需这样的复合人才,因此,定期培训和组织馆员参加领域内的业务学习,是提升馆员整体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重要手段。
2 高职生素质教育
高职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它的具体实施是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的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实施起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己学科领域内独特而熟练的业务技能。为了应对各种压力的挑战,高职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心里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拥有健康的心里状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勇于应对困难的勇气,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需要高职生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在日后的生产和工作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以促进高职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3 图书馆建设工作与提升高职生素质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机制正在逐步进行着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已经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目标发展,而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在离开课堂教育外的一种全新补充,是一种文化知识面的拓展和教育的延伸,相对比来说,课堂教育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集中式的学习,而图书馆的学习方式则多是间接的,比较分散式的独立完成的学习,是课堂教育内涵的拓展和延伸,对高职生的人生观教育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作用。而图书馆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生素质教育是否能全面提升。
3.1 图书馆建设工作是提升高职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作为教育机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的图书馆,是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传播中心,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吸引高职生前来学习,为高职生的课外教育和个人素质的综合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同时以自己先进的、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成为高职院校普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旧知识的更替,优秀的高职生除了完成本校正常的学业外,更多的选择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信息知识,通过学习,完成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在思想上提升自己,同时利用图书馆学习,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为今后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图书馆不仅要加强自身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建设,同时还要和其它学校的图书馆建立良好的协作共赢关系,实现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从而为普及高职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2 图书馆建设工作是提升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普及高职生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机构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由此,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发展战略,21世纪,随着科技教育的进步,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高职生为了尽快的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必然要求高职生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而储存信息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高职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培养自己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完备的信息技能。拥有现代化图书馆和具有高水平的师资人才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图书馆建设好,才能够有效的引导高职生远离信息污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因此抓好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是提升高职生的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图书馆员 服务初心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说:“不管图书馆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和设备怎样,也不管管理图书馆的方法怎样,一个图书馆的成败关键还在于图书馆工作者。”[1]图书馆是社会公益事业,馆员担负着知识汇集与存储、文化积淀与传播的重任。然而,在当今以经济为单一中心的社会中,精英文化式微,以世窒费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泛滥,文化生态失衡,馆员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部分馆员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只有重拾服务初心,坚守服务初心,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容应对。
1.图书馆员角色及其职业初心
一个群体职业初心的基础是社会角色,任何人都是通过扮演角色而产生互动的,并形成角色形象。当他们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并扮演稳定的社会角色,自我与公众对其应有行为及承担责任将产生预期,即构成角色初心的基础。角色形象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图书馆员的角色形象也有着历史的变迁,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图书馆职能的转变紧密相连的[2]。在欧洲中世纪的图书馆及中国古代藏书楼并不对外开放,图书馆员是当时极少数的知识占有者,是非常有名的学者,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据《史记》记载,老子就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展公共图书馆运动,逐步将图书馆引向为社会开放和为普通平民服务,图书馆员突破知识的掌管者、文档的维护者的范围限制,开始充当知识传播的指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高校图书馆员因其职业性质而产生了特有的角色形象,对其角色的认定主要为三种镜像:一是负责图书借还的流通工作,图书整理和辅助加工工作的非专业的图书管理员;二是负责图书馆运营的专业人员,包括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采购、加工、描述、流通(借还)、分析报道,以及读者服务等一整套流程等;三是对读者的信息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指导读者查找和使用学术文献信息资源,辅导读者进行学习或研究等。可见高校图书馆员是一个角色丛的聚合,既提供信息服务、读者教育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又提供图书借还、维持秩序等非专业服务。图书馆从历史上的“藏书阁”、“读书室”演进到今天的“信息中心”和“知识工厂”,不论具体内涵有了怎样的扩延,提供优质服务都是图书馆员的职业初心。
2.图书馆员的边缘化及其职业初心的迷失
边缘化一词最先出自社会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指与主流社会相悖的现象或行为,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所排斥、所不包容,即不入主流。现在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各个领域,作为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组织的社会政治角色和作用的整体性[3]。高校图书馆员的边缘化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寻出端倪。
2.1工作职责导致的边缘化
图书馆是无权无名无利的部门,为学校的教学服务,缺少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单位的业务往来,本身位于整个组织的边缘。且大部分图书馆员工作任务具有高重复、低创造的特性,简单机械地进行同样的劳动。比如,流通馆员每天顺架整序、借借还还、座位清占等重复操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两三句话,工作技术含量低;参考咨询人员,同样的问题每天也要回答几十次,甚至一些简单明了的制度要不厌其烦地解释;采编人员的采编典等工作要严格遵循各类规则,工作能动性小。简单枯燥、技术含量低的机械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馆员的创造性劳动,周围人与自我对其工作价值的评价低,认可度低,愈加强化了图书馆员被边缘化的趋势。
2.2数字化图书馆导致的边缘化
传统图书馆的真正危机始于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利用,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4]。以此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使图书馆工作设备、应用软件、服务流程、工作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对馆员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评价、采集、组织、检索、咨询、用户培训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5]。突如其来的巨变使图书馆员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与此同时,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逐步养成新型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大有替代纸质图书的趋势。师生不进图书馆、不借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鉴于书店的迅速衰退的事实,社会上许多人开始质疑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甚至出现图书馆消亡论调。在此情势下,图书馆员的职业不仅被严重边缘化,甚至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
2.3自身素质缺陷导致边缘化
与学校其他部门岗位相比,图书馆员的入门门槛较低,确实存在相当比例的“阿姨式”馆员。部分馆员综合素质低,往往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自己的家庭生活,不精进于服务,对读者敷衍了事,粗声大气,难以提供优质服务。而更多的馆员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新观念相隔离。知识结构老化、工作套路陈旧,对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接受,对信息技术等知识不敏感、不热衷,解决读者信息知识需求的能力弱,更谈不上利用信息知识开展用户咨询和学科服务,在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受尊重程度低――职业认同度低――服务低水准更低――读者评价更低,被动和被边缘化的处境愈陷愈深。
3.馆员职业初心的重拾
自身的、时代的、环境的综合因素是图书馆员主动或被动的边缘化,要解决该项危机,要八风吹不动优质服务的初心,并以此抵御内外一切诱因。
3.1以创新服务的意识丰满服务初心
随着电子媒介的迅猛增加和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方向发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获取信息的方式及对馆员服务的期待,都在发生新的变化。读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远程访问或移动图书馆查找各类资源,馆员与读者面对面接触日益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误导馆员以为自助获取替代人工服务,图书馆可不再与读者交互,以读者为中心服务意识的逐渐弱化。而事实上,新技术的应用使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渴望程度和期望值随之提高,希望得到更多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和“嵌入式’的学科服务。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泛在化,海量信息的涌入,使读者对电子文献的检索、传递和利用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不熟悉、不会用,缺乏馆员的指导帮助,读者既浪费时间,又很难得到想要的资源。这要求馆员不忘服务初心,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情况创新服务方式,从传统被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转向主动为读者提供知识集合的增值服务。由图书借还工作人员转变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导航员”,掌握读者动态和信息需求特点,并对他们学习或研究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在与读者的互动接触中寻找服务的创新点和着力点,迅速完成从“传统馆员”到“学科馆员”的角色转换。
3.2以丰富的知识体系支撑服务初心
美国图书馆学者谢拉认为“图书馆员作为知识的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是P于知识的知识”。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在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员应“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熟练掌握图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6]。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熟练掌握现有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各种数据库及网络资源的检索,将信息提供和传播给读者。其次要具备专业的图情知识,必须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分类学、图书采编、流通阅览、藏书建设等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逐步改变馆员不熟悉馆藏结构、不熟练使用书目的“保姆型”、“阿姨型”的刻板形象。除了掌握基本的图情专业知识外,学科馆员还要提供智慧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因为选取资料、截取主题、摘录文章、两三次文献的综述,无不要求馆员具备与所服务学科的教学科研相关联的知识,较好地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专业馆员,才能真正做到“融入教学”“嵌入科研”,使图书馆成为文献信息中心、学术交流中心。
3.3良好的心理素养坚实服务初心
根本易被繁复的华表覆盖,初心容易被征程中的歧途迷失。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各种金钱的、权力的欲望打着信念、理念、主义之名充斥于社会,馆员要迅速地充实自己,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自己在各种利益的竞争中冷眼旁观,不随波逐流。并不断创新服务新理念,如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等,一方面使馆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给馆员们以一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另外,图书馆工作简单、机械、重复,认同感低使馆员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产生了自卑、沮丧心理[7]。有些图书馆书库空间狭窄、阴暗,充斥着各种不良气味,工作时常常要求安静,无法与人交谈等等,都会有形和无形地给馆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滋生失落感[8]。因此,馆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思想修养,深刻认识其工作本身属于服务性工作范畴,应主动遵守服务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与读者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只有把自己融入团队、融入读者、融入服务,才能充实自我、服务怡然。
3.4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培育服务初心
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科学合理激励机制的建设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普遍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由于竞争不足,激励不足,导致馆员工作积极性不够,缺乏富有活力的干事创业的劲头,被动应付多于主动服务;按部就班多于创新服务,使工作受到过多的主观因素制约,难以企及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与内涵要求[9]。用激励打破图书馆较为封闭的壁垒,用激励打破馆员的自卑,用激励打破工作的倦怠,旨在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创新意识,促使馆员奋发有为,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力。激励措施应包括:物质条件激励(包括工资晋级,绩效奖励、办公环境改善等)、岗位目标激励(明晰岗位职责、业务考核、职业规划、骨干培养等)、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鼓励员工参与馆内决策,积极采纳馆员合理化建议,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员工,放手让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感到工作有奔头、有劲头、有盼头。总之,正确、有效的激励,能更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东兴.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建设[J].观察与思考,2009(10).
[2]魏力更.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塑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0):122-123.
[3]蔡红.试论图书馆员角色边缘化的危机[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02).
[4]党黎.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问题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5):122-124.
[5]冯春阳.试论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认知及培养[J].图书情报通讯,2006(4):41.
[6]李萌远.论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43.
[7]张艳.图书馆员职业懈怠的心理形成和克服[J].经济管理,2015(10):222.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12-04
学生满意一般是指学生在将自己接受教育服务的结果跟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1]。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是毕业生接受在校期间的教育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实际程度[2]。毕业生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其扩散效应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社会考生的报考期望。因此,分析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引用数据来自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合作开展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研形成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2届~2014届)。麦可思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数据结果具有统计的代表性。
二、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0%、93%、9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下有所提升。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同类数据分别为90%、92%、93%。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与全省同年该类数据基本持平。麦可思的报告还对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
1.教学满意度
调查显示,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0%、91%、91%,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8%)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90%)高1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详见图1。在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需要改进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地方依次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
2.学生工作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8%、87%、86%,可以看出,近两年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4%)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与江苏省高职2014届(86%)持平。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其次是“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详见图2。
3.生活服务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4%、88%、91%,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在逐年上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3届(86%)高2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87%)高4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前列的都是“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不够好”“学校医院或医务室服务不够好”“宿舍服务不够好”等,详见图3。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与毕业生离职率、毕业生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现状满意度可以反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2%、60%、61%,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1%、61%、66%。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比江苏省同类数据低5个百分点。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等,详见图4。
三、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
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和对教学满意度的直接因素,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保障,很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厌学、逃学的直接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就指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3]。同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资配备、学生问题的解决、设施的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等也都是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
食堂、宿舍、教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所,这些地方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其维护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无形中奠定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情感基调。
(三)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要学的最大的技能,是如何生活在一个有灵性的社会里,如何帮助形成一个有灵性的社会[4]。而这种技能的养成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交往尤为重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院系领导、校领导,乃至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能否从各自的角度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四)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
从现实层面来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可以归结为就业、创业或是升学,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在校期间是否接受了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关,如果学生在入校后没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职业世界,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后续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便难以实现。
四、提升毕业生满意度的对策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养成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根本路径。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在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公正、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5],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反馈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环节组织及其效果的满意度。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等现象,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需求。通过深化教赛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共享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二)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增强个体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到树立职业理想,从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习得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从养成职业核心素质到健全职业心理,需要的是终身性的全方位、全程性的教育[6]。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就受到了关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途径为:一是对所有高职学生开设《职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就业中心教师、专任思政教师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讲座、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引导。总的来说,职业发展指导全程化的理念已基本建立,但在实施过程中偏重就业前的指导,缺乏过程性监督和考评,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且缺少专业培训,实施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近3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数据已经提示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尤其要注重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让学生在每一次顶岗实习、企业见习活动中都带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去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和指导,如很多学校都已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指导人员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的咨询服务。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指出,师生关系应该和谐自如,要充满师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带头“责善”;梅贻琦先生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影响,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修养”,既教书又育人[7]。而当代大学的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种种“异化”,教师把个人的科研、职称评定放在首位,忽视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人格上的陶冶感化,学生对教师少了敬畏之心,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现象比较普遍。重塑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任课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影响力去塑造学生,真正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结合;班主任、辅导员乃至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也不能缺位,并且其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院系领导、校领导要甘当师生情感支持之源,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是现代化教育对大学办学条件的要求。优美怡人、文明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干净卫生的食堂,安全洁净的学生公寓,周到放心的医务条件,这些都从物质方面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建立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具有积极意义。优良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完全之人格”,达成品性教育之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学习条件的改善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 考 文 献
[1]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40.
[2]屠群峰.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94-99.
[3]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王刚,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4][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
[5]李建,蒋道霞,傅伟.多维、立体、全景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职教论坛,2015(17):55-58.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
在19世纪中期以前,美国多借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办学风格,学校代替学生的父母实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双重责任,同时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和在校期间的各种学生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奉行“家长式权威”,宗教信条也对学生管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较差。随着德国教育理念的引入,大学教师开始更为专注于研究工作,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开始逐步分离。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学生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涵义” (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即SLI理论,将高等教育明确划分为学术事务(包括学习、课程设置、教室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等)和学生事务(学生活动、食宿、个人情感、安全、咨询、职业规划等)。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美国各高校也采用学生发展理论(Student Developmental Theory)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该理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实现以学生为本,尽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为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提供优质环境。
在管理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涵盖面非常广泛,提供的服务复杂又细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入学服务类,包括招生录取、对学生进行入学指导和教育、注册和档案管理等;二是学生生活服务类,包括学生食宿、健康教育、经济资助、心理咨询、疾病预防与治疗、学生社团活动、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等;三是学业服务类,包括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补习服务等。各高校针对上述的服务种类设置了对应的服务机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规范和指导学生的各项事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中国高校尽管也涵盖了上述大部分的学生服务项目,但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上与美国存在不少差异,体现在多以思想政治教育、奖惩、纪律等手段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对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发展方面的教育尚有欠缺。
美国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职位具有严格的分级:初级工作者,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者。一般来说,初级工作者履行简单的学生管理事务,如学生注册、宿舍管理员等职责较轻的工作。中级工作者则在上述学生服务相关的各个部门任职,具体从事某一方面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而高级管理者负责全校的学生事务,如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或学生事务负责人。一般来说,学生事务工作职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如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对于心理咨询、疾病治疗、健康安全等专业要求较强的职位,其工作人员还需持有专业的医生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另外,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招聘、考核以及职务晋升也有严格的标准,对于招聘学校会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每个应聘者进行学历和工作背景的审核,甚至会向应聘者的前雇主询问其工作表现。入职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周期也较长。不同于美国对中、高级职务应聘者的全方位选拔,我国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大多为留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根据工作时间年限来晋升中、高级职称,在专业水准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在本国国情、社会制度、风俗文化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但美国在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职业化的管理队伍等方面仍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我们应该在继承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管理工作体系。
注重学生本位,实现人性化的学生事务管理 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诸多方面提倡柔性管理,构建具有人文关怀、注重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管理氛围。
一是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迫切所需,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奖、助学金的发放及时到位,学费收缴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课程等。学生事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利益及需要是开展诸项事务的基础。事务管理人员需要转换为上级领导服务的观念,加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关注学生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求。
二是需要成立“窗口”式、一对一的服务平台,增加学生事务管理的服务种类,如开设学生学业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公寓管理中心、活动中心等等,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展开工作。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比如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咨询员、校长助理等)吸收学生参与到事务管理当中。在事务处理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方案、进行选择和决策,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 学生事务管理是专业化、职业化的领域,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管理学、行为科学、控制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目前美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针对性很强的专业,也与中国高校开展了一些联合培训项目,用来培养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增设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形成为各个高校输送专业人才的渠道。
同时,加强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制定详细的从业、培训、晋升标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另外,学生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可以考虑从学生干部队伍中挑选一部分优秀成员纳入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提高学生的本体性和实践性,增强自我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