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分:一学分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3篇

采访地点:庐江草堂

受访人:何 鸿

SHMJ:我看你的斋名叫“庐江草堂”,能谈谈“庐江草堂”名称是如何来的?

何鸿:人都有一种家乡情结,尤其中国人,认祖归宗的意识很强。这是一种情感依托,心灵的皈依。家乡或称故土,至少有几种含义,一种是祖籍或出生地,一种是羁旅之地,还有一种是精神恋思。关于“何氏”,从懂事开始,教私塾的爷爷就和我们讲,我们属于庐江郡(西汉时置郡),从安徽迁来,于是“庐江”这个概念一直伴随着我漂泊。加上每年父亲都要给祖上祠堂写春联,都少不了“庐江故郡”或“庐江流香”等,这更加深了对庐江的情感。草堂,是心中的一方净土,是一种野逸情怀。“庐江草堂”就这么来的。

SHMJ:上次见到你,是在两年前的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做展览“东方华彩――古代唐卡艺术精品展”,能谈谈你的唐卡收藏吗?

何鸿:我和唐卡结缘,那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西北丝路之旅。1993年我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今艺术人文学院),我们班上有一位进修生,来自西北兰州,他叫张强民,甘肃省佛学院副院长,他年龄比我们大,我们都称他“老张”。因为他,才有了我后来十多年的唐卡情缘。也因为老张,我认识了西北唐卡收藏大家、书画家刘恩军先生,他收藏有4000余幅小唐卡。我不收藏唐卡,我只是在守护她,暂时保管着她,就像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那天在展览现场问我:这些唐卡是谁的?我说:我在守护着她。他笑了。收藏,需要福报,我们都是过客,文化艺术的意义在于传承和传递一种温度。

SHMJ:你说的很好。有关“唐卡”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何鸿:“唐卡”(Thang-ga)一名,乃藏文汉译,或称“唐嘎”、“唐喀”等。“唐”字的含义很多,在《法华经》中的解释是“徒然”,如“功不唐捐”等。在汉文中解释有“虚夸”,如“唐大无验”。在藏地解释为“平坦”、“清楚”等的含义。唐卡的“唐”严格意义上说是和唐朝没有关系,但如果从时序和材料上看,似乎又有一些关系,那就是它形成的时间正好是大唐时期,汉地的卷轴画形式和文成公主带去的纺织技术等影响了藏传佛教绘画形式。目前关于“唐卡”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大意是指用绘、贴、织、嵌或是绣的方法,在布上、绢上、纸上、木板或皮质上表现藏族文化内容和特色的一种美术样式。可以悬挂供奉,可以卷合收藏,可以随身携带等多种形式,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一般称为大唐卡,小者称之为“匝尕”、“扎嘎里”或微型唐卡。关于唐卡的起源,一般是根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中记载:“法王(松赞干布,617-650)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将此神像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也就是说,至迟在7世纪的时候,唐卡已经出现。

SHMJ:我看你的履历,你是2004年调回中国美院的。能谈谈为何放弃上海朵云轩而回到美院任教?

何鸿:人的一生总是充满变数,每一个阶段就像一个个驿站,谁也说不定下一站会在哪。我1997年中国美院毕业后去了宁波大学任教,我很喜欢高校,有一种自由感。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我创办“同文国学会”弘扬国学,以“同仁集成,以文兴邦”为宗旨,颇像“五四”。那时引导了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狂热。这也是若干年后我回到中国美院时开设《国学基础》的延续。也为我自身的艺术品收藏和鉴赏教学储备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宁波大学任教三年后,我去了上海朵云轩任职,在上海书画出版社任编辑,但我一直对编辑工作兴趣不大,也正是如此,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任教,也渐渐在朵云轩艺术品拍卖的影响下,开始了对艺术品收藏的关注。2004年,恰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和收藏专业招收专业教师,加上我是浙江美院毕业的情感,就顺利回来母校了。艺术品鉴赏和收藏专业是全国高校创办的全新专业,也是适应艺术品社会化比较有前景的高校专业。

SHMJ:你能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一下什么是艺术品鉴赏、如何收藏?

何鸿:艺术品鉴赏,包含有两个层次:鉴,即鉴定,鉴别,辨别真伪也。赏,即欣赏,品评高下。真品,即是原创真迹。伪作的含义则有很多,如赝品、仿品、临本、摹本、复制本等,这个要细加区别,鉴定非一日之功。鉴定可以从材料、技法、风格、图像、文献等角度去分析比较,现在的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难度很大。欣赏也是必须具备很多知识架构,不仅仅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历史、经济学、地理学等,甚至物理、化学等知识。艺术品评的标准也多种多样,比如说古代对书画的品评标准就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等。

收藏是与保护等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有一种责任,分公藏和私藏两种。我认为艺术品收藏有四种境界:一是收而不藏。这是指藏品的一种流动过程,这种收藏过程更多的是以投资或经济等活动为目的,艺术品的“收”而不藏,收者往往与藏品没有发生实质关系,它只是流转者手中的一个物品。收而不藏,也包含有一种捐赠或赠送行为。这个“藏”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保护、保管,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品鉴、赏析、把玩、研究、传播等。收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藏则是认可的结果。我们现时代的收藏,大多是收而不藏,与古代收藏有天壤之别。二是不收而藏。这是指没有参与藏品的流动而直接继承艺术财富的收藏活动,如得到并珍藏祖传的藏品、他人赠送的藏品等。这种不收而藏的活动,开始往往不能体会收藏活动的甘苦,难以享受到充满艰辛和乐趣、苦涩和愉悦的收藏过程。这些藏品在收藏者或继承者身上不容易找到一种文化责任,难以持久和较好体现收藏的重要功能――传承与教育。不收而藏的藏品,因为这些藏品没有和继承者发生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感到很茫然,古代收藏的经验告诉我们:藏不过三代。三是既收又藏。这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收藏,既有“收”这个过程中的甘苦,也有“藏”背后的厚重和愉悦。收和藏的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文、责任、情感等的和谐统一,收和藏都是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极。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从这些流转的藏品中找到文化的脉息,代代传承,不管是情感的,还是责任的,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四是不收不藏。不收不藏并不是说不和藏品发生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或远距离的观望和守护。欣赏藏品可以不拥有藏品,拥有藏品也不一定能欣赏藏品,在逻辑上讲,前者的意义似乎更大一些,与藏品交流是让藏品发挥价值的重要意义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鉴赏家不一定是收藏家的原因,或者说很多收藏家只是藏家而已。读懂了艺术品,你也就拥有了艺术品。

SHMJ:去年11月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做的“敦煌艺术文献展”反应很好,这些藏品是从哪里征集来的,还是你自己的收藏?这些学术类的展览需要很多投入,经费从哪里来?

何鸿:这是我继“波若之光――古代唐卡艺术珍品展”后策划的第二个重要展览,商业性的展览我基本上不做,我坚持展览的原则是学术和文化传播。这一批解放前的敦煌艺术文献包含拓片、老照片、壁画等大粉本等,总数有近300件,展览时精选了近80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批藏品是我日本一位挚友多年的珍藏,费用是我们一起自筹,不接受商业资助。做文化就要像苦行僧一样,才能感受到文化的张力和魅力。展览的品质是策展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仅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

SHMJ:我看你有很多的藏品,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

何鸿:我们这个和古人比,谈不上收藏,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把玩一下,了解得差不多,玩够了,或者送人或者出售,或者捐赠,还有一种便是和别人交换藏品。我现在关注较多的是金石学文献,文字是较高的文化形态,古代收藏,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金石学,文字也是构成文明的核心要素。金石学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达到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高度。中国文化的构成中,诗歌是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书法,再次是绘画。而金石学正好涵盖了第一和第二文化载体。1993年,我在浙江美院读书时,就经常去劳动路口的涌金门古玩店,可能是学美术史的原因,加上祖辈世代书香,对文玩这种东西有一种独特的感觉。“”期间,我们家就烧掉了5大箱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的古籍善本,这可是我祖父上三辈的书籍藏品。90年代初,我在乡下收到一件清朝乾隆年间的水注,花了2元钱,一年后300元出售。当时一台湾人从我这里买去四块民窑青花盘,1000元,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四块盘只花了1元钱。我5毛钱买了一幅石涛的山水画,后来在我窘迫的时候,1200元售出,现在想想很便宜,但那时的确帮了我,让我度过了难关,享受这种过程,也就没什么后悔的了。收藏心态很重要,享受过程,任何收藏最后的结果都是宿命――毁灭。

SHMJ:你对当今涉足艺术品收藏行业的人有什么好的意见吗?

何鸿:艺术品已经和房地产、股票等一起,成了中国经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人将艺术品和、军火等同。对投资者而言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也正是因为高回报率,所以很多人趋之若鹜,盲目跟风,导致了赝品的大量滋生和艺术品市场的极度混乱。我想,作为艺术品收藏,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寻找自己的兴趣,量力而行。其次,要多读读书,多看看艺术品真品,真品和赝品多比较,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和欣赏艺术品一样。古人讲阅历,便是指阅者,读也;历者,行也。多看看书,多走走路,智慧便生。三、心态很重要,即便买到赝品,也不要丧气,下点功夫研究一下为何是赝品,这样鉴赏水平便慢慢提高。四、切忌盲目跟风,不要将投资作为唯一目的,要多从艺术、文化等的角度去欣赏。中国目前要形成社会性的艺术品收藏还缺少这种经济环境,世界产业形势报告:一个国家要达到社会性的艺术品消费,人均GDP要达到8000美元以上,而我们还不到十分之一的地区达到这种标准。

SHMJ:我看你平时也写写书法,而且很多备课笔记都是用毛笔书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吗?

何鸿:我印象中,小时候祖父在教私塾,我给他送饭去,总看到他拿着毛笔在写字,耳濡目染,也就习惯了。加上父亲也经常用毛笔写些诗文贴在家里的墙壁上,觉得很好看,有一种墨香。我想,书香可能很多层面上和这些有关。小时候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我记得那时练书法“欧体”,爷爷站在身后,若能把笔杆抽走,便要受罚站马步,一站就是一小时,满头大汗,颇似现在的体罚。而我考上浙江美院,则是两个因素促成的。一个是高中毕业后,无心再考文科,受到教美术的叔叔的启发,开始了绘画。其次是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那时考美术是不考数学的。我喜欢文科,所以考美术史也就成了必然。现在,从事教育,尤其是艺术品鉴赏专业任教,我总是要求学生要多练练书法,这是一种品性,对古人而言,书法是一种生活方式。

SHMJ:你1993年考上浙江美院,我印象中好像是这一年浙江美院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二十年过去了,你对当时的美院还有印象吗?

何鸿:是的,我们考进来的时候是浙江美术学院,年底便改称了中国美术学院。那时我们还想,真幸运。这让我想起了一段趣事。我是1991年6月来到杭州,那时在杭州北面和睦新村的杭州塑料泡沫材料厂务工,一边打工,一边画画看书。也算是较早的一批“农民工”。那时很向往浙江美术学院,而且很难考,很多同学都是考了3-5年才考上,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很多同学学上半年可能就考上了。第二年,我决定考浙美了,便去学校探个究竟,不料,保安不让我进去,我不明白原因,他说:你不是美院的学生。我很奇怪,你怎么知道?他说:美院学生没有穿西装的。我灰心的走了。第二天,我换了一身便装,而且故意弄脏,不料很幸运地就进去了。见到了当时的美术史系主任潘耀昌老师,我说明来意,潘老师很详细地给我讲了美术史系的专业要求,同时给我开了一些书目,也就是这次机缘,让我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后来想起这事,很佩服美院保安的“鉴赏”水平。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美院很多楼板还是木板,下面上课,上面女生高跟鞋的声音很有节奏感,有时还有一缕灰尘飘荡而下。那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图书馆,虽然楼很旧,但艺术图书是全亚洲最好的。现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差,即便图书馆有一流的藏书和设备。那个年代的“好学”之风已经随着当今社会的流俗烟消云散了。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4篇

摘 要: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领域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它与美术理论、美术史一齐构成了美术学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美术批评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也有重要价值,对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美术教育的质量具有其深远意义。

关键词:美术批评 美术教育 审美价值 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美术批评,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美术批评是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揭示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同时也是对美术欣赏这一审美过程的深化。一般说来美术批评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的一种直觉反应和主观感性活动,但同时它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具有沟通、协调创作与欣赏者关系的功能,通过辨别美术作品真伪,以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观众审美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的艺术欣赏水平。

美术教育与美术批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不无起着启迪意义。他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由是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且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为主,促进学生、扩展其艺术知识面,并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力、视觉艺术表现力,以此来更有效、更立体地表达其思想的能力。因此,美术批评应当是学校美术教育中高层次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中地位

美术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90年代被正式确立。关于美术学学科研究的框架,一般认为包括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批评三大部分。美术学以美术史为中心,美术理论与批评为两翼的美术学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领域。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美术理论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而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因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反之美术批评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就目前美术学的整体系统而言,长期以来对美术史、美术理论的研究已奠定基础,并卓有成绩,相对地对美术批评学则一直缺乏认真的建设和研究。美术批评学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里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建构,与实践领域关系密切。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寻找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今天,美术批评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自觉的、当代的文化力量。我们加强美术批评学科化建设,强调美术批评和艺术教育、普通教育、大学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加强批评对艺术教育、普通教育的渗透,让美术批评在艺术教育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命题之一。

二、美术批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价值

我国长期以来的美术教育现状是:追求“技术至上”,对现代美术教育根本特性与终极目标缺乏认识,带有两极化倾向。站在理论的立场上来看,教师过于“重技轻道”,从另一侧面看,又不满意理论家们的“重道轻技”的态度。美术学研究不仅针对美术存在本身,还要关注美术活动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的可能,美术批评便具有监督、促进机制功能,除了对美术创作有准确的判断外,促进美术实践的正常、健康发展,对美术创作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美术批评教学是极有活力、极为开放的活动过程,教师是艺术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从狭义上讲,美术批评就是美术欣赏与评价,美术批评不同于美术鉴赏或欣赏教学,其教学功能是分析、评价艺术制作的背景与过程,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及优劣等。美术批评是美术欣赏的深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性质上的不同,欣赏是基于个人的审美需求,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欣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获取多种功用。而批评虽然也渗透着批评者的主观意识,但其目的却不是单纯地表述个人的具体的审美感受,要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批评一方面通过批评沟通与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同时美术批评发挥的鉴别艺术作品真伪的作用,从而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的欣赏水平。

其实,美术批评重视的是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感受、真实情感和不同意见的表达及碰撞。这应该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束、无偏见的探索,是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自我实现。而理解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体验超越现实,重建心理结构。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美术批评的实质,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实践,以及深刻地感受和准确地把握作品为美术批评的出发点,来遵循美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批评体现出自身的理论价值,才能发现和解决美术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达到美术创新价值的目的,继而推动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琢.从“美术”到“艺术” [J]. 文艺研究,2008.

[2] 邢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

[3] 吕澎.20 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策略探究 音乐素养 幼儿教育

幼儿活波、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感兴趣,要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去观察,去感悟,去获取新知识,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去激发起幼儿浓厚的兴趣,集中幼儿注意力,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具体活动中,愉快学习。笔者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对自己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认识到通过音乐创设平台,让幼儿心灵得到有效感悟,较好促进幼儿心智的发展,提高幼儿情感体验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人、某事感兴趣,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物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把幼儿兴趣的激发放在首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获知。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活波、好动,天真可爱,但是幼儿持久性较短,对兴趣维持时间不长,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挖掘、认识、理解的程度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巧妙运用动、静相结合起来,将幼儿带入具体的情景中,让幼儿感觉到自己非常快乐地学习。因此,对幼儿在听、说、看、动、唱等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最终幼儿能够鉴赏音乐。

2.适宜选择音乐,提升幼儿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幼儿教材中所编排的都是立足于幼儿欣赏的角度,较好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全班幼儿学生具体情况,弄清楚幼儿爱好、兴趣,在音乐方面幼儿具备了何种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状况,去选择音乐素材。在选择音乐时,力争做到幼儿的“接受性、接纳性,感受性”,通过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吸引住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节拍,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激发起幼儿能够自己在音乐方面表现的欲望。

二、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思维

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得到强化,就能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维,自己的双手、脚去跳跃,较好让幼儿的情感的到交融。因此,幼儿教师要创设好幼儿激发兴趣的情景,给幼儿一个较浓厚的氛围,让幼儿能够主动去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大胆创作,较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好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主体性。笔者认为,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欣赏综合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幼儿的现象能力,较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较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识记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教育原则,培养幼儿素养

教师要在活动中,体现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能够表达幼儿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让幼儿说出心中想说的,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思维得到发展。

1.个体差异原则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立足幼儿个性特征,用教师的爱心去唤起幼儿对音乐的特别注意,对幼儿学生要一视同仁,防止教师只喜欢聪明伶俐的幼儿,这不是爱心的真实体现,不管个别幼儿在音乐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有着较多的不好的习惯,作为教师要耐心去引导,让这些幼儿能够享受到其他幼儿同等的权利,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班幼儿,而是需要幼儿教师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的速度等,多元化的成功在幼儿发展方面是应该提倡的。

2.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学的整体部分,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宗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能只注重幼儿某一个方面的教育,杜绝教师和家长一味追求幼儿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及其幼儿家长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同等去对待。对那些朝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识,追求单科强化性训练,严重制约着幼儿个性的发展,不应该提倡,而且建议禁止。

3.特点选择方法

根据幼儿特征,对知识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比如游戏、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中,去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整个历程,充分发挥游戏式活动的价值。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游戏是最直接的方式,是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去学习,在玩耍中获取知识,教师在尊重幼儿现代教育观的前提下,组织幼儿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把握语言节奏,得感受与体验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组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手段之一,教师的语言要掌握好节奏,语调高低,立足激发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教师的话语,是具有生命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韵律与节奏,节拍、速度,乃至音乐的力度。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儿歌的同时,借助拍拍小手,连接脚的动作,让幼儿在节拍中感受与体念。

1.多种方式对幼儿语感训练

幼儿音乐的节奏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制约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生动的节奏,内容丰富的含义,通过节奏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音乐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作为幼儿处在年龄最低阶段,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中,对语言的节奏感吸引力较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多层次的语言角度去朗读,一些借助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感。

2.借助体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由于幼儿敏感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动作巧妙结合起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体态、动作与音乐配合起来,加深对音乐的体验,通过幼儿的身体所带来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有效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

总之,在提升幼儿音乐素养,需要幼儿教师在具体的幼儿音乐活动中,有效激发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大胆创新教法与幼儿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幼儿亲自参与到具体的活动,有效提升幼儿音乐欣赏与鉴赏,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得到真正实现,在开发正常智力与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功效,全面提高幼儿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