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心理安全;安全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09-04
一、引言
在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中,安全管理工作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和重要性。在高校连年扩招以及部分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和投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相比,开放型科研实验室承担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重任务,由于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大,配备设备贵重,数据资料集中,并且通常大量存放和使用化学危险品等,管理不善导致的仪器设备事故(包括操作人员不规范操作引起的损坏及运行中伤人、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的火灾等)、危险品事故(使用不当致实验者受伤、违规外携流入社会等)频繁发生,因此其安全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保证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如何使安全管理更加细致到位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起因来看,事故的发生跟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否有效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有密切关系,并且和相关人员在特定情形下的判断、应变和沟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非单纯的设备、技术或制度问题。自从美国的工业安全先驱海因里希提出了“海因里希88-10-2比例(Heinrich's 88-10-2 ratios)”的概念――即8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因素,10%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仅有2%是因为不可控因素――以来,研究者们达成共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1]。统计数据也显示,约有80%的安全事故都跟人的行动有直接关系,实验室安全事故也不例外,所有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形成安全隐患并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可见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超越精良的仪器设备、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技术,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安全管理工作也应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来展开,而人的思维及心理主导行动,在科研开放型实验室这样一个聚集了各个层次的人才,又集中了各类危险因素,并承担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各类检查评估和参观展示任务的场合,应用工作场所安全(workplace safety)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估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心理感和行为安全水平,关注实验室的心理安全氛围,将对有效进行安全管理、增加团队凝聚力、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对实验室人员的关注和要求,更多是以专业和技术资质方面的考量为主,很少涉及心理和心理安全方面的内容。大量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文献也都是从更新设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等方面分析,很少有系统地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高校开发型科研实验室人员的特点对安全工作进行分析和整理。本文拟从实验室中的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和实验室人员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两个方面对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这一特定的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工作场所安全包含两块内容,即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感:行为安全(如安全绩效),是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心理安全感是关于个体在工作情境中对于人际风险后果的感知,它是一个认知型的概念[2]。具体地说,安全心理学,研究的是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意外事故中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等;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身体条件、工作经验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职业适宜性检查等。心理安全感,如上所述,是指一种人们能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氛围,即员工认为在表达自我时,个人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的感知,它可以影响个人的工作参与度和动机,当员工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时,他们就会做出更高的工作参与[3]。以下将通过这两个概念,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二、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的内容包括:研究分析人们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岗位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状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安全防范措施。针对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大,配备设备贵重,并且通常存放化学危险品等的具体情况,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整理出以下这些容易发生实验室事故的心理类型:
1.侥幸:出于对自身或环境的盲目自信,虽然明知某些行为可能造成危害,但仍然做出违反安全规定的举动,把保证安全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是形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例如,个别实验室人员因场地太小而占用消防通道堆放物品,认为只要不使用明火一般不会发生火灾,消防通道不一定用得上,但没有考虑到电路电器老化等也是火灾隐患;或为图省事一次性领入大量化学危险品存放,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些不损坏包装容器就不会出事,但没有考虑到化学危险品本身也有有效期限、包装容器本身也有老化等问题,实际上极易引发不必要的危险。
2.疲劳:包括体力上、心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疲劳。例如连续加班加点、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身体不适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人在疲劳时,身体机能下降,感官敏锐度变低,应急和判断能力随之下降,容易低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对突况的应对措施考虑不周,甚至出现严重错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3.省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寄望于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多的事情,虽然初衷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了安全工作流程,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例如,为保证人员安全,实验室为化学危险品操作了配备了专用设施,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指导流程,但个别学生或技术员在使用化学危险品时,为了方便,不使用指定的设备,不按规程操作,也不佩戴相应个人防护用具(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
4.逆反: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由于安全管理中教育、沟通方式不当,不能使相关人员客观冷静地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而产生对抗心理,引发冲突,采取消极的态度或错误的方法应对安全问题。例如,为了保护操作者人身安全,实验室规章制度中对进入实验区的着装有严格要求,实验区域不允许穿短裤、短裙、凉鞋等以防因体表暴露而导致的化学危险品不慎外溢、泄露时造成伤害,但有时因说明解释不够充分,被部分实验人员视为对个人自由的不当干涉,和管理人员之间产生矛盾,甚至采取避开工作时段进入实验区的对策,增加了自身的风险。
为减少或杜绝上述这些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上改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环境和氛围:
1.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及时校正和维护仪器设备,尤其是保证高使用频率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导师或负责人应随时关注学生或技术人员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避免操作人员因工作压力,造成紧张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引发安全事故。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注意区分不同实验人员的个性心理,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要进行安全准入培训,在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过程中,对仪器操作和危险品操作进行技术培训,有条件的可指定熟悉实验室环境和操作的技术人员或高年级学生对新进人员进行传、帮、带,并由管理人员随时巡视,通过再教育纠正容易发生危险的行为和习惯。
3.严格管理化学危险品,专人保管、按需领用。对初次领用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指导,使其能够在发生污染、外溢/洒等意外时及时正确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实验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影响。严格管理还能有效防范恶意外携而导致的社会不良事件发生。
4.通过对实验室环境的设置,不断从外部强化安全教育,例如在实验室的污染区、化学危险品储存区、消防逃生通道等张贴数量足够的醒目标志,配备充足的安全设施,如消防用品、洗眼喷淋装置、急救箱等。在每一台仪器设备前张贴安全操作规范,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和化学危险品泄漏演习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监控设备确保工作处于有效的监督审查状态。
5.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可尝试多种途径和多种宣传方式。除了常规的集中学习、个别教育,也可以通过发送微信、开发测试安全知识的移动端软件,或不定期举行一些安全知识趣味竞赛,使安全知识更加容易获得。此外,鼓励不良事件无责呈报,对主动消除和上报安全隐患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使安全操作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安全操作成为相关人员内在的动机,形成大家共同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氛围。
6.由于实验室岗位的特殊性,在招聘和选拔员工或安排工作岗位时,也可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量(职业适合性检测)进行初步筛选,如:将具有事故倾向性格的人员调离有危险的工作,谨慎选择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人员,将具有亲和力、擅长沟通的人员安排在培训新人或经常需要沟通交流的岗位上。
总而言之,在一切的生产、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提高人员的安全素养,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为安全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三、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人员的心理安全感
在利用安全心理学原理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和建设的同时,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心理安全感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起到巨大的影响。波士顿大学William Kahn教授提出,心理安全感能够促进人们对工作的专注。而且,在一个已经形成了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的团队内部,成员们的心理安全水平更高,更容易提出质疑[3]。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相关人员包括了管理人员、本校师生、客座研究人员、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各种来访者,不同的人员需求和目标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差异。管理人员比较熟悉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专注安全管理和制度维护;专职技术员熟悉特定仪器的操作、实验技术、试剂性质等,更关注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和实验流程的正确性;学生和研究人员可能更清楚研究课题的背景和设计思路,关注实验结果和预期的差异,但不完全了解实验室的各种规则和注意事项,不了解实验室的仪器环境。所有这些人之间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安全的氛围,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为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但心理安全感不是靠命令或规章制度能够建立或改变的,而是通过不同岗位的人员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各个团队的领导模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贯穿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以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之间的关系为例。理想状况下,管理人员以理为主,以管为辅,更多时候致力于各种流程和规范的建立、维护和改善,并不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人员实行从头到脚式的管理;而实验人员在一个井然有序、规范清晰、各种资源使用都有明确流程的环境下开展研究,除非遇到突况,也不需要和管理人员进行太多额外的沟通。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管理人员日常忙于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和突况,对制度和流程的整理往往限于年终总结或应付评估检查,许多时候并不乐于处理额外的意见或批评。实验人员中,有些过于谨言慎行,由于担心在资源使用上被“卡”,对管理人员敬而远之,即使被征求意见,也只说优点,不提缺点;也有一些完全不理会规章制度,做事随心所欲,遇到问题再去搬请导师/科室负责人出面协调。这些都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不利于在实验室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也不利于研究的开展。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准入培训、日常指导等工作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表明愿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的态度,实验人员需要明了一切规章制度目的都是调整人际关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制度本身也可以不断改进。在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之间应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为建设心理安全的氛围,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一个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中,通常存在多个不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组,由各自课题负责人领导,管理人员又另成一组,由科室负责人管理,对上一级管理部门负责。这些科室和课题组负责人对实验室心理安全具有最重要影响,他们决定着实验室内各团队相互交流的基调。当遇到安全问题时,如果负责人的态度是支持性、指导性的,团队成员就会感到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会更倾向于建言献策。相反,如果负责人的态度是否定性、惩罚性的,就会降低团队成员的心理安全感,阻碍成员们的合作和贡献。为了提升心理安全水平,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团队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在团队内部,负责人应鼓励大家有错误就呈报,鼓励每一位成员提供自己的见解,并表明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意见,感谢团队成员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不同的团队之间,课题组和管理人员之间,也要形成友好合作、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养成及时沟通的习惯。从而在开放实验室内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并有利于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相反,如果相关负责人行为专制或者过度防御,容易导致实验室整体心理安全感下降,影响团队内部成员以及各团队之间分享观点,更不用说检查或上报错误了,这种情况下,一些事故隐患或不良事件会在当下被掩盖起来,并逐渐叠加,形成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最终爆发事故。为避免为这样的情况出现,可通过以下这些措施,建设心理安全的环境。
1.负责人通过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或安全工作,使自己易于接近,以此鼓励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和交流。由于有负责人的参与,当团队成员遇到具体的困难或问题时,他们更容易公开地说出来。切忌负责人高高在上,以对团队成员发号施令的态度行事,造成隔阂,不利于相互之间沟通交流。
2.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负责人如能公开承认面临的困境,而不是试图掩盖或直接无视,并表明虚心求教的态度,更能鼓励团队成员提供专业知识、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3.对待失败或错误,负责人要从建设性的、富有成效的角度和相应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勇于担责,而不是推卸、批评指责。通过表明宽容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大家正视错误和失败,并从中学习,提炼出经验和教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可整理成文用于案例分享,以利于问题的解决,走向成功。
4.积极地看待失误不代表放弃问责,事实上当发生过失行为时,负责人越能及时划清责任主体,团队成员越能感到心理安全,相反,对危害安全的错误行为不加处理,只能增加成员的侥幸心理,不利于团队心理安全建设。所以当涉及安全管理的流程或仪器有任何疑问时,决不能忽视不管。同时,当必须处分某人时,应向大家清楚地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并让大家知道,这是一视同仁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理解这是为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的必要措施。
5.邀请参与:无论在管理人员还是各课题组,都有定期举行例会的习惯。在这类会议上,让团队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更有利于分享个体成员所拥有的有价值的、原创性的知识。
6.在许多情况下,因为担心批评会带来负面作用,团队成员们会尽量避免互相批评,尤其是针对负责人进行批评。为避免这种情况,既可以鼓励大家使用直白的语言,也可以在必须表决或征集意见的时候,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四、总结
参照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每一起工作场所发生的严重事故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可见:事故的发生都是多个隐患和漏洞的叠加;同时,如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操作层面,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无论是利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还是努力建设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心理安全,都是为了提高相关人员行为安全,减少安全隐患,支持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品质。目前,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室的硬件、制度、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近年来实验室相关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涉及到消防、化学危险品泄漏、生物安全事件等多个方面,并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从更新设备、健全和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和加强安全教育等角度分析问题,也有少量从行为安全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但针对相关人员在开放实验室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安全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4-10]。人的心理活动对工作表现的影响极大,在实验安全工作中,与其说相关人员都与设备、试剂、实验对象等物打交道,还不如说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因此,在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相关人员的心理情感的认知和协调,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气氛,不仅可以激励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科研和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也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和掌握安全心理学和心理安全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作用,为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良好的环境,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wiki/Herbert_William_Heinrich.
[2]Amy Edmonds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3]Kahn,W.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724.
[4]郑东伟.构建学生安全员参与的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169.
[5]刘霞.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5,(1):154-156.
[6]黄飞,张慧风,胡立双,赵海霞,胡双启行为安全管理在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30-236.
[7]任颖.模糊综合评价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86-190.
[8]应窕.浅谈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建设和管理[J].山东化工,2015,(44):111-113.
同学们,11月9日,就是消防安全日。每当那一天到来,我们就会想到很多因为大火而逝去的鲜活生命。由此我们联想到:生命是何等的宝贵,它就像晚霞一样,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它就像鲜花一样,是那么的充满生机和绚烂。然而,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健全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挽回。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他们在风雨交加的路上,撑着雨伞送你上学;你是否还记得,当你每一次从遥远的学校,回到家时他们的额上又多了几道皱纹;是父母养育了你,是他们给了你生命的权利。我们的健康又承载了家长的多少希望。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学校又给我们提供了多少快乐生活和学习的资源。我们的成长又承载了祖国多少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就得托付起建设祖国的使命。同学们,不要让自己到人间白走一遭,一定要珍爱生命。
可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经常会有同学在楼道内打打闹闹,经常会有同学在篮球架上做危险的动作,还经常会有同学在教室里推推搡搡……你可知道这些随意之中隐藏了多少安全的隐患:打伤、摔伤、擦伤时有发生。
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个碰撞,一次摔跤,都可能给人脆弱的生命造成难以想像的危害,其惨重的场面令人惊悚惋惜。让我们遵守校园的每一条规章制度,听从老师的每一次安排,尤其是在大型活动或者是突发事件时,我们应该镇定从容,听从安排,有序撤离。从而安全自己,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人、老师。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学校和祖国。珍爱自己生命吧,愿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高层建筑与一般建筑不同,无论是从建筑高度,还是从周边环境来说,消防工作都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说要想做好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了解高层建筑消防的特点,才能为之后的措施做好足够的准备。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一下高层建筑消防管理的特点:
(1)结构复杂,形式多样
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是极为复杂的,其立面体型和平面布置也日趋复杂,不仅拥有多变的平面形状,同时还有着矩形、圆形、塔形、阶梯形、凹形等各种各样的立面体型。中心部位通常主要设置电梯、安全扶梯等垂直交通枢纽,而其的空间部分及走道则通常被灵活分隔布置成为房间,许多高层建筑中部还设有很大的中庭,一旦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的设计形式对于消防官兵铺设水带的方式选择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阶梯形的高层建筑,当消防人员从上向下垂直铺设水带的时候就会遇到阻碍。
(2)体积庞大,人员密集
城市高层建筑在内部结构方面具备容积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应用功能上具有好处,它能够提供更多的办公、娱乐空间,但是从消防安全角度考虑却存在一定的缺点。我们以美国双子大厦为例,它的办公面积达到了84万m2,最高峰的时候能够容纳接近5万人,结果因“9.11”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所以说,大空间、大面积的建筑风格,给火灾发生时人们疏散带来了较大的阻碍[1],所以在进行消防管理时,更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3)通道繁多,曲折难辨
在我国当前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工作中,面对的重要难题就是楼道以及疏散通道过于复杂,这在实际的消防疏散过程中是很不利于逃生的。因为如果楼梯或者电梯数量过多,就会造成无法直接到达安全疏散地的现象,除非是熟悉内部构造的人员。如果是出入高层建筑的人员,会花费较长时间来熟悉建筑的内部通道构造。另外,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人们内心比较急躁与恐慌,错乱复杂的通道容易使人在慌忙中迷失方向,对逃生不利。
2.我国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高层消防管理工作任务复杂、艰难,但正是因为这样,才更需要提高我们对于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据笔者调查,当前在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当中,关于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还有很多不到位,需要我们注意。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消防设计不合理,施工建设不规范
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的各个环节要求均极为严格,然而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施工过程的许多环节都暴露出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有的帷幕式大楼各个楼层地板与帷幕墙之间并未做到密封,而是往往存在一些空隙,在填充材料上也未能做到全部采用不燃材料[2];有的由于一些建筑内设施(管道井、电缆井、空调系统)未能有效封堵防火阀和孔洞而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有的擅自对建筑使用性质加以改变,任意进行装修,对装修结构和防火分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防火分隔存在不到位情况,一旦发生火灾,浓烟和热气流无法得到有效阻断;有的在装修材料选用上未做到全部使用不可燃性材料。以上问题,使有效的灭火救援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
(2)消防管理责任缺乏明确性
现如今,相当数量的高层建筑完工之后由多家单位共同购买或租赁,从而产生了形形的产权关系,出现了产权多元化和产权、使用权不相一致等情况。而使用单位又各自为战,无人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牵头负责,导致责任分工不明,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在消防安全职责方面互相扯皮、推诿,使消防安全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消防安全组织领导机构分散无力,消防控制室往往如同“稻草人”无法真正发挥作用,维护保养自动消防设施不力,这些都使得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堪忧。一些高层建筑为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了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然而建筑单位、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对彼此所应担负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并未在合同中加以明确,这也使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根本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存在漏洞
根据消防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层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从摸底统计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功能运转良好,但是还有一些数量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无法正常运转。一些建筑的固定消防设施陈旧,却从未进行过相应的检查维护,长期“带病工作”;有的建筑消防设施早已无法正常使用,可由于其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出现倒闭或其他情况已经无法找到原有的厂家或单位,从而导致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单位根本未指定专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消防设施管理缺失;有的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业务素质不强,对自动消防设施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一知半解,无法做到熟练操作。
(4)群众不具备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
例如,2009年2月9日,央视新大楼发生火灾,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相关责任人没有经过相应的审批和安全评估就指示人员擅自进行烟花燃放,有些人还对民警的劝阻置之不理,最终酿成火灾事故。通过一次重大火灾事故,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人的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安全的素质不高等问题[3]。很多高层公共建筑属于综合性建筑,融商业、餐饮、娱乐等各种功能于一体,使用功能极为复杂,多家单位共用一栋建筑,建筑内人员稳定性差,相当一部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消防安全素质。相当数量的单位对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使开展也往往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员工消防安全常识极为匮乏,对如何进行火灾扑救、自我施救等一知半解,可操作性不强。
3.我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严格进行审核验收审批
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设计高层建筑以及建造施工时,首先要立足其使用功能,对防火安全进行全面评估,进行科学合理的防火设计。设计单位对工程消防的各个环节负责,审验过程中对与防火规范工程设计不符的地方,要坚决禁止其施工或投入使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需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保证建筑消防总体布局和平面布置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其二,对防火防烟分区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其三,确保所设计疏散逃生线路的直接性和便捷性;其四,建筑物内部装修不使用可燃材料;其五,确保自动报警和喷水灭火系统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的设计图纸,对建筑物消防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施工,确保防火结构、技术安全措施、消防安全措施等真正达到所要求的质量要求,不得擅自降低或改动。如确有困难不能达到设计要求,不得不对设计加以变更的,施工单位需会同设计单位、建筑单位、公安消防监督机关进行协商,确定一致认可的变更措施并对其予以备案确认。
(2)做好高层建筑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是我国城市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督促高层建筑消防各级部门做好日常工作,这其中就包括消防设施是否正常、消防通道是否畅通[4]。但是当前我国城市高层建筑当中,也有一部分不存在消防管理部门,也就是属于无物业建筑群。对于这些建筑,一方面城市消防单位要去积极调度协商,在高层建筑内部形成自觉建立的消防管理小组,做好日常的消防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动展开消防调查,形成消防检查日记,将每次的检查写入防火档案,以此将消防工作落到实处。除了高层建筑本身的消防部门与城市消防部门,公安机构也要进行相关辅助监督工作,对应该进行消防监督的单位进行不定时督查,一旦发现存在问题的建筑单位,立即要求整改,对于屡教不改的,应该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理。
(3)确保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得到切实履行
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原因不难得出,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导致的火灾占到八成以上。起火原因大多是由于未熄灭的烟头导致可燃物起火,或由于电气设备老化、短路以及超负荷用电引起线路起火,或由于照明灯具、电热装置等未与可燃物保持足够距离从而导致起火等。此外,还有部分高层建筑火灾是由于某些特殊工种人员在未取得相关证书的情况下就进行入岗工作,从而产生种种错误操作行为,导致火灾的发生。正是因为此,所有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居住者均需树立牢固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将火灾预防工作置于整个安全管理工作极为突出的位置来加以进行,确保防火工作真正沿着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加大建筑消防设施社会化维护保养机制的推行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重点做好全国建筑消防设施施工的各项工作,促进整个行业整体水平上台阶。从施工、维护等各个环节来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对无维修保养资质、未按消防技术管理规定进行维修保养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5]。
(4)注重消防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保养
高层建筑消防设备投入使用之后,一般都要有定期的配套制度,它包括结构安全制度、设备更新制度等,更为重要的是消防设施制度,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由于只有当火灾发生时,消防设施才会发挥作用,安全时期很少用到,因此平时出现问题也不易察觉,然而如果有问题未加察觉和解决,那么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不能发挥作用,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排烟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消火栓和消防水泵等消防设施,在平时就应重点对其进行检查维修,确保责任到人,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记录并加以排除,确保消防设施始终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加强消防安全的培训
首先高层建筑的各使用单位要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各种消防安全培训,并可通过考试的方式让相关人员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其次要全面提高建筑内部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强化消防安全素质。由于高层建筑内工作人员稳定性差,素质高低不等,这也就使得对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可通过多种形式(办宣传栏、集中课堂培训、组织消防演练等)来对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自救逃生本领。
(6)做好灭火救援准备工作
一是制定并完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应急预案和消防演练。消防部门在各自辖区内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层建筑台账和各类灾害事故处置类型预案。重点做好消防实战演练。组织基层消防官兵对所辖高层建筑的责任范围加以熟悉,确保做到建筑内部结构、疏散通道、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水泵接合器、消防控制室、消防车道、喷淋报警等“六熟悉”。要详细了解固定、半固定消防设备运行情况,对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相关情况能够真正做到烂熟于心。二是提升高层建筑内灭火器材装备水平。消防部队除了配备常规消防器材,还应配备专门的辅助器材,用以辅助消防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进一步做好高层建筑消防实战演练。按照实战的要求,强化基层执勤岗位练兵力度,创造条件使官兵更好地了解多种自动消防设施的工作原理,真正做到熟练使用,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消防铁军。
4.结束语
本文以当前我国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相关对策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当前我国高层建筑工程中消防安全管理特点做出了分析,然后对高层建筑工程中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难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的对策,旨在为消防工作提供资料,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作者:马作栋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
[1]彭溪.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消防及安全逃生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2]殷霓,高云.高层建筑火灾致因分析与防火对策[J].安防科技,2011(06).
[3]魏捍东,张智.从央视大火探讨超高层建筑灭火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07).
【关键词】高校机房 网络安全 防范措施 互联网
引言
1993年,互联网首先运用于金融业,经过近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生活必不可缺少的工具。近年来,高校机房网络安全出现了一系列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如互联网本身存在的问题、机房数据被非法侵入、极易感染病毒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且对安全隐患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意见。
一、高校机房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
(一)物理基础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网络和计算机机房中的设备是由大量的微电子设备、精密机械设备和机电设备组成。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物理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假如机房的物理环境无法满足对环境的实际要求,那么就会降低计算机的可靠性,同时加速元件及材料的老化,缩短机器的使用寿命。
(二)网络自身存在漏洞
在高校计算机房接入Internet后,在方便了管理的同时也为病毒进入网络机房带来了可乘之机。此外,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软件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缺陷和漏洞。漏洞包括许多方面,如: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网络软件和服务的安全漏洞等。
(三)计算机病毒肆虐
虽然计算机机房具有完善的防病毒系统,但是难免有病毒攻击进入到高校计算机机房中。当机房当中的计算机病毒发作的时候,首先就会通过自我不断的复制来对计算机主机产生较多的垃圾,进而导致系统运行速度大大减慢。特别是厉害的病毒会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从而使得整个校园网络产生故障。
(四)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面临着众多的新技术,高校计算机机房内的管理人员网络知识、管理知识就显得不足,缺乏专业的或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安全知识,对突发的安全事件不能做出积极、有序和有效的反应。另外,随意将自己的账号与别人共享,相互冒用认证密码,丢失口令、疏忽大意等一些无意的行为,都会对网络机房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高校机房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根据上述的安全问题研究,高校机房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制定完整的安全体系是高校机房网络安全健康运行的主要保证。
(一)保证机房的物理安全
机房的环境设备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是否正常运行,一旦在机房环境设备出现问题又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的话,就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一定的困扰,严重地影响到了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传输数据、储存数据,严重威胁到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机房的环境设备必须要时刻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从安全风险方面来看,为了让高校网络机房安全的运行,就要多方面考虑,即使基于物理层的攻击较少,但也不能忽视,应该充分考虑好机房和网络设备环境的物理安全问题。
(二)加强系统的内部管理
根据操作人员的不同情况,设置该用户对管理系统访问的有效权限和有效时限,保证只有特许的用户或程序才能访问或修改数据。无论用户是通过控制台端口还是通过网络来访问这些设备,都应该要求管理人员输入登录ID和密码。此外,除了机房环境和硬件设备管理之外,还需要对软件的数据管理和计算机的防护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以此保障高校机房和所有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三)使用防火墙与病毒防治
首先,相关人员应该随时关注系统软件供应商的漏洞信息,对最新的漏洞及时打上补丁,杜绝局域网病毒感染、传播以及攻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应该在整个网络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采取相应的防病毒方法。同时为了有效快速地实施和管理整个网络的病毒防御系统,还可以利用实现远程安装和升级、远程报警、集中管理、分布杀害等多种功能。
(四)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的素质已成为推进机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在思想上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的认识,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整个机房、学院乃至学校管理上层次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其次机房工作人员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来适应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以便更好地适应机房的工作需要,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此外,管理人员要经常巡视机房,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机房和上机人员的安全。
总结
机房的网络安全与稳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在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中,要合理配置软硬件,了解机房环境,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技术,严格机房制度,实现一个方便、安全、稳定和智能化的网络环境,以确保机房的安全稳定和持久有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顾健宇. 计算机专业机房网络安全策略探讨[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07).
1. 烟剂防治优点 使用烟剂防治病虫害,省工、省力又方便,施药不受不良天气的影响,无论是雨天、阴天、有风天还是雪天、雾天等,都可燃药。棚室内病虫害(特别是病害)重的主要原因是湿度过大,使用烟剂防治病虫害不需将药对水施用,不仅可以控制湿度的进一步增大和病虫害的加重发生,还能大大减少农药在蔬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安全性更高。烟剂点燃后,分散快,微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药剂分布均匀,植株的所有部位都有药烟接触,棚室内的任何孔隙处药烟也能钻入,杜绝了防治死角,对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菌核病等的防治效果可达85%~95%,对粉虱、蚜虫和潜叶蝇等防效可达95%以上,总的效果比喷洒农药好。烟剂主要在傍晚使用,闭棚前点燃,后快速离开,第二天先放风,散去药味后方可从事生产作业,如此既不影响生产又不会对施药者造成危害,安全性高。防治病虫害时,一个棚室只需点燃几片烟剂就可起到好的防治效果,比喷洒药液防治费用节省一半以上,可降低一定的防治成本。
2. 主要烟剂及其防治对象
①防治虫害的烟剂。主要有2%高效氯氰菊酯烟剂、10%灭蚜烟剂和10%氯戊菊酯烟剂等,这些药剂可防治棚室黄瓜、草莓、西瓜、甜瓜、番茄、辣椒和茄子等的蚜虫、烟粉虱、蓟马、白粉虱等,对蛴螬等地下害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用量都是每亩每次点燃4~6片,连续用药2~3次,每次间隔期6~10天(视情况而定)。
②防治病害的烟剂。
乙熏灵烟剂:可防治棚室各类蔬菜的白粉病、菌核病、叶霉病和晚疫病等,每亩每次用药4~6片,可连用2~3次,每次间隔期6~10天。
百菌清烟剂:有10%和45%两种含量。可防治棚室各类蔬菜的灰霉病、炭疽病、霜霉病、枯萎病、叶斑病、早疫病和白粉病等,每亩每次用药量为10%的6片、45%的3~4片,一般连用2~3次,每次间隔期7~10天。
10%速克灵烟剂:主要防治棚室各类蔬菜的灰霉病、叶斑病、晚疫病、霜霉病和菌核病等,每亩每次用药4~6片,可连续用药2~3次,每次间隔期6~10天。
嘧霉胺烟剂:可防治棚室各类蔬菜的霜霉病、菌核病和灰霉病等,每亩每次用药4~6片,一般连续用药2~3次,每次间隔期6~10天。
3. 烟剂使用方法 用烟剂防治棚室蔬菜病虫害,最佳时期是发生前和发生初期。为做到防与治的结合,在棚室扣膜后播种和定植前,也可进行熏烟预防。用药前先将棚膜盖严实,如有破损应修复后再用药。为不误农事作业,一般在傍晚密闭棚室熏烟,具体的药剂品种应根据不同蔬菜和不同病虫等灵活确定,不可乱用药。使用时,每亩要均匀放置药片4~6片,点燃应从里到外,用无明火打火机或香烟逐一尽快点燃,边点燃边后撤,全部点燃后迅速关闭棚门。烟剂防治病害时,熏烟时间不可少于6小时;防治虫害时,熏烟时间不可少于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