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中医的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 实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意义
1.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择业观体现出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它是影响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时顺利的就业,高校可以通过择业观教育向学生传导职业价值观,努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参照自己的志趣、特长,选择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挥并能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就业观是择业观的一种延伸,体现了人们对确定职业问题的根本看法。择业观和就业观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他们懂得,只要个人努力的去工作,就一定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1.2纠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在21世纪这样的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神速。这就意味着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到来。对大学生而言,这一切就像是刚刚经历了改革的就业制度,又遭遇到大众化教育导致的就业困难的洗礼。必然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困惑和误解。同时,当前逐步加大的就业压力,思想的困惑必然导致一些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偏差。而转化和调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两个功能,转化及时排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帮助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
1.3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
当前社会,高水平的人才都具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会看到,凡是有长远打算的好的招聘单位,招聘时都会把对考核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上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正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3.1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信心和进取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是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自信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这种良好的态度能够赢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和欣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应该从新生一进校开始,就要教育他们爱专业、爱系、爱校,帮助他们培养对学习兴趣和对将来就业的信心,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努力的学习,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就会不断提高。另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培养大学生应用哲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既不骄傲也不气馁,满怀信心的迎接挑战,定能战胜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进取心。
1.3.2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动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校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市场经济下,大学生要想就业就必须得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对新环境不适应的表现,在同时看到自己的潜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主动适应观念,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说服、沟通、调节和疏导等,使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进,弄清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四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较强的自制力和顽强、坚韧、果断的精神以及遇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使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1.3.3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就是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在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它,并运用正确的办法最终战胜挫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强的人往往是乐观开朗、独立性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有自信心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孤僻抑郁、自卑感重、意志薄弱、依赖性很强,他能承受的挫折力自然就低。思想政治教育能创造各种条件磨练和教育大学生的意志,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三个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认识的问题,即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方面是在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遵循的原则、原理、基本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个方面是具体怎么做,它包括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方式和途径以及具体措施办法等。这三个方面问题可以涉及很多问题,可以而且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这里主要论述目前需要重点关注或者做得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几个问题。
2.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医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医院校英语专业中医英语课程模块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内一些中医院校相继开设了英语专业,并具备了一定规模。其中,课程设置是英语专业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体系为载体才能得到实现。(刘毅,2000)本文将在调查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的评价、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了中医类院校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如何体现其特点,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来实现《大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
二、研究设计
(一)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湖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2008级108名学生以及英语教师。2008级学生目前已经结束所有在校课程,对我校英语专业所有的课程设置情况比较熟悉,能够对课程设置情况做出总体评价;他们有实习求职经历,能够比较客观准确的对社会和市场对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做出判断,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对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师的访谈和意见仅作为本文的参考性信息。
(二)调查工具: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与访谈形式。问卷是本次调查数据的主要参考数值。在问卷设计之前,本课题组成员比较了多所中医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并针对我系目前课程设置的现状,经过讨论、修改,综合设计了调查问卷。
(三)调查内容: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针对目前我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作出具体评价;二、经过四年系统的在校课程学习,学生对自己语言水平的各项具体评价;三、通过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合理调整我系课程设置,以适应现在的市场需要。
对学生的访谈主要是针对一些反映非常集中的问卷问题,请学生作出更加详尽的解释说明,以揭示数据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实质。
针对任课教师的访谈是希望任课教师就课程教学中所反映出的课程设置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把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综合,希望对今后的课程设置改革有所帮助。本文中,教师访谈意见仅作为参考性意见。
(四)问卷调查实施过程:本次问卷调查于2011年4月17日完成。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8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为104份。从抽查的问卷来看,学生们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作出选择。
三、调查结果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评价
1.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评价:题1-5分别调查了学生对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8%的学生对目前的课程体系不大满意,认为课程设置从总体上看不大合理。但学生普遍认同目前我系在各个学期课时量分布方面的安排,即课时量从高到低为2-1-3-4。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时偏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种类较多,但重点不够突出,英语类课程与医学类课程比例不合理。我们注意到,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第二专业”的双学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他们的需要。原因是多数学生认为把外语与另一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更能体现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对外语类人才的实际需求。
2.课程设置评价与需求:问卷题6-9主要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和需求。调查反映出学生认为收获最大的课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口语、综英和文学,分别属于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程模块。该结果与学生对希望增加与减少的课程类别基本吻合。有近半数的学生希望增加专业技能课的学时数量,这一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该类课程能够比较显著地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有切实的收获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医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技能方面渴望进一步提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有69%左右的学生认为应该减少中医药类的课程,而建议增设经贸类、商务营销类及口译、笔译类课程。
该结果首先肯定了英语专业学生自身有开设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的需求,但目前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显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未开设的经贸类、商务类课程却更受学生欢迎。学生积极要求开设经贸类课程的主要原因是受就业市场导向所致,在求职过程中,大多单位希望外语类学生具备商贸知识背景。而中医类课程一方面由于在就业过程中需求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学习起来相当吃力,所以学生对此类课程缺乏学习的热情。
(二)英语语言能力评价
该部分调查通过学生在结束学业时对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和各项语言技能的评价来考察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比较有信心,认为达到了合格水平,但也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外语综合能力还有欠缺,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外语水平还有相当的改善和提高空间。分别有33%和56%的学生认为经过四年系统的语言学习,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有显著或一定的进步。这两项调查也从侧面反映出以下两个问题:
1.我校英语专业在招生头几年的生源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学生英语语言水平普遍不高,基础弱、底子薄,这与我们对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的统计结果完全吻合。2.我校英语专业这些年一直沿用的课程体系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加强技能训练的客观要求,并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帮助。这一点也从我校近几年专业四级成绩和通过率得以印证。
通过调查学生对自己最薄弱和最具优势的语言技能的评价,我们发现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被认为是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口语表达技能十分欠缺。相对来说,学生在写作技能方面稍具优势。这一结果也与各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所反映的技能水平基本吻合。
(三)社会需求分析
此部分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考察该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数据上看,学生毕业求职的选择比较分散,职业覆盖面比较广,选择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和外位,主要从事外贸、翻译类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学生把医药行业作为求职。这与我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就业方向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
(1) 学生对于自己所学医药类课程感到不够系统,不具备竞争力,学生缺乏信心。
(2) 医药行业更加注重学生对医药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该能力学生在学习医药课程过程中鲜少得到有效锻炼。
(3) 市场上医药行业的结构不合理,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
调查英语专业知识与中医药背景在求职中各自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多数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近半数学生认为中医药知识对他们的求职有一定帮助。经过进一步询问我们得知,在求职中会遇到医药相关行业单位,中医药方面的基础知识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就业优势。
之后我们调查了市场对英语类人才的具体要求和能力需求。表2显示,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英语类人才分别为“英语+其他方向”或“其他专业+英语方向”。这也也进一步说明英语类人才要坚持走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即高校外语专业在打好外语基本功的同时,加大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传授量,使培养的人才既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又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戴炜栋,2007)
这部分调查还发现,工作单位重视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工作能力。专业八级证书作为对英语水平的最常用的评判标准已经被各用人单位广泛认可。最被用人单位重视的专业技能是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等英语交际能力上。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能够解释为什么听说技能是学生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语言技能。
四、讨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归纳出以下3点发现:
(一)中医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须拓宽培养方向,使之更加合理。
这次调查发现,目前英语专业(中医药方向)的学生愿意从事中医类工作的人数很少。一方面说明以前我们的培养方向和定位不够合理,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中医院校的特点调整培养方向,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
(二)目前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从客观上看,绝大多数同学通过四年的学习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对他们外语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帮助,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这说明我系一直沿用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客观上满足了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提高他们专业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的需要。
尽管如此,更多的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却持否定态度。这说明,从主观上看,大部分学生和任课教师都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比较滞后,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现有的课程体系虽然课程种类繁多,但重点不够突出。虽然有方向特色,但英语专业课程与中医药方向课程结合不紧密,实践性不强,且比例不合理。这一发现为我们今后课程体系改革指明方向,也说明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三)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明确,即要体现英语专业特点、中医药特色和复合型要求。
1.体现英语专业特点就是要突出英语作为专业的优势。从问卷结果看,学生们大都迫切希望增加英语专业课时数量,加强英语专业课程力度。因此,我们要保留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基础知识和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加大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文化课程的力度,并把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结合起来。
2.体现中医药特色就是课程设置应当能够使学生获得将来从事中医药英语交流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在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中医药类课程本身选择不够合理,不符合市场具体需求。中医类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应该如何更加合理地结合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同时,在两类课程融会贯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突出矛盾未能解决,如教材、师资等问题也需要考虑在内。
3.体现复合型要求是指除了设置英语专业和中医药方向的课程外,还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并能够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为专业和方向所服务。有选择地开设贸易类、营销类、商务类课程。
五、结论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课程设置评价、英语语言能力评价和社会需求分析三个方面调查了中医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了课程体系改革方向。调查结果显示现有课程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为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也不能实现当前新型英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这项调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初步描述了中医类院校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也在于为今后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不过,目前我们所能得到的数据相当有限,今后在这方面的调查研究有必要采用更大规模的样本和更具体的测量方法。尽管本调查存在上述局限,但它所揭示出的问题对今后中医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仍有某些启示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医特色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1).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4]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杨光凡.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
[5]王蓓.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04).
关键词:中职;针灸推拿;教学方法;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医职业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而传统的针灸推拿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纯粹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变得颇为紧迫。
一、研究意义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职业教育中的重点课程。随着医疗模式由原来的治疗为重逐渐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并重,社会对针灸推拿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学习也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目前的教学形式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能适应岗位变化的需要,且由于针灸推拿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庞杂抽象,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推拿手法难以掌握。加上中职学生年龄段为15~19岁,此阶段的学生对中医深奥理论的理解尚不足,在教学中面临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成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针灸推拿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针灸推拿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加上医疗模式的改变,市场需求随之改变,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用人单位继续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
三、具体研究内容
1.以实用为“导向”
我校选择了各级医院29家,康复机构8家进行调研,得出“以用为本,够用为度,增强实效”的教学方向。对用人单位认为繁杂的、难度较大的、深奥的、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化,注重实践,增强实效,以岗位需求引领教学目标。甚至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新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
2.理论学习为“主线”
重实践并非轻理论,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针灸推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医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推拿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融汇中医精髓,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在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以规范操作为“要求”
通过对多媒体演示教学、仿真实训系统、实训演示教学的综合应用,将规范操作作为基本要求,将操作规范定为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反复练习,层层推进,逐渐提高,从而提高学生针推手法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治疗效果。
4.教学手段的高度配合
(1)临床直观教学。为了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并鼓励针灸推拿专业教师积极上门诊,把临床体会和经验带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训时间,加强门诊见习基地建设,允许学生到门诊接待患者、做保健按摩,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患者,加深理解,提高专业操作能力。
(2)多媒体演示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学校建立了实训室,开发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录制规范操作视频,制作了浅显易懂的动态PPT。学校配备了各式先进的针灸模型和仪器,在学习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经络的循行,“摸到”具体腧穴的位置,“感受到”针刺手法的正确度,尝试各种针灸治疗手段,提高了操作手法的熟练度。
(3)设置情境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患者就诊模式,让学生扮演患者和医生进行教学操作训练。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中慢慢学习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进一步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临床辨病辩证,然后确立针灸推拿处理措施,选择相应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4)实训演示教学。针灸和推拿都是专业技能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强,我们实施了“学―做―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学”就是理论学习和对技术动作的模仿过程;“做”就是教师指导操作,将规范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接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模型上演练,将手法做对;“练”就是对针灸推拿操作技术的反复训练,最后互相反复操作,直至手法熟练。在此过程中,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良好品质。
(5)顶岗实习教学。为了夯实理论知识和学校所学技能,把握市场需求,我校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广泛接触,拓宽合作领域及合作方法,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新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独立地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进一步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并且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
5.开发配套教材
为进一步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积极开发相关配套教材、课件,如《针灸推拿技能综合实训教程》(已出版)、《推拿手法学》等。力求通过开发新的教材,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岗位要求,从而成为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既能上岗成为技术能手,又能创业成为技术指导的人才。
6.客观评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我们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遵从全方位评价的原则,制订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考评体系,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总体上,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等方面做到量化,也要从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评价,使学生得到教育与激励,能够体验到成功,做到全面发展。
四、结论
参照我校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中职针灸推拿教学应当以实用为“导向”,以理论学习为“主线”,规范操作为“要求”,配合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坚持反复训练,实现“学―做―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有上岗、创业的资格保证。这符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对针灸推拿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