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画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知识资本化;虚拟价值;市场价值;跃迁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17-04
一、导言
知识转化为资本,是在知识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知识商品化以及“知识取代土地、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等条件下实现的。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是企业选择了较竞争者更优的知识积累路径而形成的,它由于提高了产出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使企业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不过,知识作为劳动的因素,对于新的价值生产来说是潜在源,它只有投入到生产和市场中转化为实际的劳动过程,才能成为价值的现实源,形成价值实体,这个过程即知识资本化的市场准入过程。
在目前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使用了“知识资本化”一词,但该词的“化”在更多的意义上停留在对“知识资本”名词动用的功能上,较少有对创新知识如何转化为资本的机制研究以及在这一转化通道中企业如何真正实现获益的扩展研究。在本文中,知识资本化的“化”字在这里是指“一个过程,一种转移……很可能这里既有知识形态的转移、科技范式的转移,又有活动主体的转移、经济支持强度的转移、人才的转移乃至政府职能的转移。”
在此,我们需要对“知识资本化”与“科学技术化”作一个界定和区分。虽然两者最终都可以产生知识产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两者的转化途径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首先,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概念不同,知识包含了科学技术,外延较科学技术要广,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知识的高、精、尖部分,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可以转化为知识资本,只有具备了商品属性特征的科学技术,在以交换使用为目的时才可能成为知识资本。
其次,科学技术的转化途径比较单一,它侧重于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其目标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至于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怎样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过程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它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解步骤;而知识资本化则侧重于从价值链的角度,侧重于探讨知识如何将无形的、潜在的知识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收益和财富,是从企业投资盈利的角度进行探讨,因而两者在这个过程中的转化路径必不相同。
作为从生产力角度探讨“科学技术化”的互补,本文拟通过分解“知识资源的输入向资本资源的输出”这一转化通道中企业市场化获利的过程,帮助企业找到知识资本化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最小损耗、最大获益的路径与影响因子。
二、知识资本外转化的路径跃迁
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不会自然地作为一种资本的力量,而要经过开发、分类、综合、创新才可能成为一种资本。知识本身并不能独立地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创造价值,它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对包括知识本身在内的生产资料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劳动,经过复杂的物化过程,才能转化为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更精确地说,虽然资本仍很重要,但在知识经济体系下,资本反而愈来愈像收获(harvest)而非资源(resource)。”
一般而言,知识资本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知识资本的内转化,也就是说,知识一旦形成,在投资主体的利益驱动下,必然形成一种寻求组织内部资本化的机制,以加速知识的虚拟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二是知识资本的外转化,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途径,通过各经济主体的介入而逐步形成,最终实现知识资本的价值现实化。
知识在组织内部资本化的过程中,通过雇佣劳动经过复杂物化而成为资本,此时,无形的、虚拟的知识价值状态,转化为暂时静态贮存的、虚拟的知识资本价值状态。而知识资本能否实现商品转化最终完成知识资本化,能否将静态贮存的、虚拟的知识资本转化为现实的价值状态,要通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来检验。因为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循环,可以使知识资本实现自身的复制与价值增值,即知识资本如果以市场为原则来选择,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而缺乏市场平台的知识资本,其内在潜质很难得到发挥。因为知识资本还没有进人流通领域时的价值构成,显然只是一种静态贮存的价值,只有通过向外转化、应用和交换才能激活为现实的价值。
因此,虽然各国政府与知识型企业都强调知识资本是创新利润的基础和源泉,但是知识在组织内部资本化的过程中,经过复杂物化而成为工具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力资本,对于一国和企业来说只是一种暂时静态存贮的竞争优势,如何将这种静态的优势动态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市场价值与收益是关键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在于知识和关系。有能力提高工作速度、灵活机动、开拓创新以及联系广泛的企业将受益匪浅”。
三、外转化路径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编码化
将大量的由人力资本生成的、隐会的个人知识和技术诀窍,系统化、显性化为组织的编码知识,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组织化、编码化的知识资本并不是组织内个体人力资本的简单相加,而是组织知识综合性、核心性和创新性的结果。它是知识由潜在的价值状态向现实的市场价值的转化过程中,知识价值不确定性逐步减少、知识使用价值不断放大的过渡环节。
1.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知识
组织知识资本转化的终点是显性化的编码知识,但却起点于高度个人化的隐会知识。任何知识最初都只是个体的“私人知识”,含有大量非结构化的、非正式诀窍的内隐知识,不通过组织化过程,这些知识会无序地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无法释放其内含的巨大力量。“虽然知识在个人层面最为丰富,但知识在这一层面上的杠杆效应最小。”因此,组织层次拥有的知识,需要对员工个体和群体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编码,使其涌现出个体或群体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
个人知识资本向组织知识资本的转化,主要包括个人的知识产权资本向组织知识产权资本的转化和个体形式的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就个人知识产权资本而言,其转化是一个相对较易的过程。为了开发专利的商业价值,个体发明者通常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把自己的专利卖给商业使用者;二是利用此项发明开创自己的事业。
相较之下,将个体形式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难度较大。人力资本是一种容易变动的资本,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在谈论组织的知识资本时,常常聚焦于如何通过留住知识的载体――员工,从而留住企业知识;但是企业时常不得不面对“如果我们不
能阻止员工的离开”或者“员工必须离开”之时的困境,这时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何能有效地将员工头脑中的内隐知识传递给新一代员工,如何及时地将存在于个体的知识转换成组织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通过与员工个体相联系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知识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的良性互动。人们相互交换和交流的知识越多,创造技术远见的机会就越多。
因此,一个组织的知识数量越丰富、知识质量越高和知识结构越合理,其知识势能就越高,使用价值也越大。当人力资本的“私有物品”这一特性的限制被突破时,其动态发展过程就为组织自身的增长和转变提供了一种手段,组织的这种增长和转变又相应地推进了个人知识资本的累积性增长。因此,以人力资本为出发点,促成个人知识的创造,并将个人内隐知识转化为组织的外显知识,是企业寻求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重要基础。
2.群体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
在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资本的过程中,知识通常依赖于两个基本来源:人和文件。其转化方式有两种:一是由人到文件再到人。可编码化知识通过文件化程序化的方式,将员工头脑中的知识传递到组织的“知识地图册”或“知识库”里,以便于以后传递到继任员工或其他员工的头脑中。二是由人到人。通过体验往和非正式交流的“实践社区”,把在职员工的头脑中传递到继任员工或其他员工的头脑中。对于前者而言,障碍在于:隐会知识通常存在于员工头脑中、体现在企业文化里,让人难以明确把握,更不容易对其进行编码化处理;而且,企业在使用这种知识体系时也常常会遇到知识库的内容资源不足、没有证实知识库中的知识是否正确的机制等问题。因此,对于一些实在难以言传的隐会知识,企业往往采取“由人到人”的做法,即由过去事倍功半地试图将其编码化表达的做法,转向提供取得信息的渠道,通过建立直接互动的体验往和非正式交流的“实践社区”的形式,以“从人到人”的方式,鼓励有相似兴趣和相关工作内容的人员直接互动。这种把恰当的知识赋予正确的形式,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出现在正确的时间的组织资本形成过程,被一些学者称为“知识后勤学”,其取得的效益往往十分惊人。
如何从知识交换和转移的角度来指导企业运用知识资本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如何将不同的知识片断组合在一起产生和传递新知识、创造新的产品,从而营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组织知识资本化中的基本问题。随着内隐知识不断地转化为显性的可编码知识,个人和群体的隐性知识不断地显性化、编码化为组织知识,零散的知识不断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组织知识不断地实现创新,知识资本的价值呈螺旋式上升和放大。
四、外转化路径的知识资本的市场化表达
知识的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或抽象形式,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知识的使用价值,则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社会财富的现实形式或具体形式。知识资本如果不能快速进入市场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使用价值将无以体现。
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知识资本包括自身的组织资本和市场知识资本两大部分。而市场对知识资本的需求是一个不断演进和累积的过程,其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非单一性。因此,除了注重企业知识资本的内在潜力挖掘外,对知识资本的向外整合也融入到知识资本化的进程。
知识资本市场化表达的前提条件,是配套的风险资金的注入。在市场化的早期,知识资本不太容易吸引风险资金的支持;但随着知识资本向知识产品的附着,知识资本向市场的外化表达逐步成熟,知识价值的不确定性随之进一步减小,知识的使用价值也进一步放大。在知识资本高收益的可能状况下,货币资本最终会甘冒各种高风险而主动流向知识资本,成为知识资本市场运行的初始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对知识资本的支持与投资者是基于其潜在的价值,有些投资者将其重点放在投资的技术内涵上,而更多的投资者是被市场潜力所吸引。下述的核心模型表示,创新知识在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相结合后,经过组织内转化为知识资本,在其虚拟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外跃迁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主体的介入,在风险资金的支持下,在向市场化的飞跃过程中最终检验知识资本的虚拟价值能否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模型中可知,知识资本化的最终结果有三种:一是成功地与风险投资等经济主体结合,完成了知识资本的现实转化;二是知识资本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因经营管理等问题与经济主体的结合欠佳,而未完成最终的价值现实化,需要重新寻找新的经济主体介入,称为“返回的知识资本”;三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知识资本因错过最佳转化时机等原因而被市场检验为失败了的知识资本,无法实现它的现实价值,即“被拒绝的知识资本”。
因此,知识资本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知识型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知识资本市场营运目标之间的动态平稳问题。 “不久以前,人们还需要科学和技术政策来规范人类在技术进步方面的种种雄心和希望,今天,市场的逻辑突然闯入科技领域,它改变了一切。它使科技研究必须首先考虑对市场国际化起推动作用的各种商品经济需求……。”这也是图2模型中“有些知识实现了成功的资本化,而有些知识却出局了”的原因所在。
未能成功完成知识资本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未能实现对知识资本所依附的产品的市场要求。有些知识资本因为未能在市场中充分展示其性能而失败,有些则根本无法吸引投资者和消费者足够的兴趣和资源进行示范,有些知识资本仍在寻找合适的依附产品,它们或者没有得到合适的市场机会,或者由于一系列竞争上的原因而无法保证商业化的价值。因为知识资本进入市场流通后,要跟物质资本一样完成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但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例如,其生产的劳动个体的差异性,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非程序性等,使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在不同的劳动个体之间不具有可比性,这必然导致其市场化过程中与物质资本不同的特征。在一些知识资本化的失败案例中,人们忽略了市场的潜力及人性,认为知识的交换不需要驱动力人们就会自动地分享知识,而事实上,人们在决定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时,仍然以自我利益来衡量。所以,在将潜在的知识资本纳入到市场体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问题。
成功的知识资本化是一种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而市场化是这种能力的直接体现,是实现价值的媒介,不同的知识资本在不同的市场化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效果。快捷的市场信息可以引发企业知识资本的迅速重组和扩展,而这种知识资本的重组和扩展又会反过来产生全新的产品。至此,潜在价值状态的知识最终完成了向现实的市场价值转化的过程,知识价值的不确定性基本消除,知识的使用价值放大到最高点。
五、结论:知识资本化的实质剖析
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本形态,它创造价值要进入转换带,这种将知识资本的虚拟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即为知识资本化过程。知识资本化,是一个将知识的虚拟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自然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是充分利用无限的软价值资源向有限的硬价值资源转化的过程,是把隐含在知识成果中的知识价值得以展现出来的过程。在知识尚未资本化之前,知识价值的绝大部分还是潜藏在知识成果之中没有实现的虚拟形态,知识资本化是知识资本利用主体对知识去“虚”取“实”、去粗取精的消化过程,这个过程无法拆分成离散的、线性的活动。它以科技进步为根本积极寻求实施机会,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围绕过程流向实现创新资源的重新组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新知识的虚拟价值现实化的主要路径。
知识未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进行物化之前是一种无形要素,处于无形的虚拟价值状态;知识在与生产力三大要素相结合进行组织内转化之后的设备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力资本等,在未被动态实施之前,是一种暂时静态贮存的虚拟价值状态;组织内的知识资本在向市场化的外跃迁过程中,这种静态贮存的价值状态被激活为动态实施过程,知识资本的价值则由静态贮存的虚拟价值状态转化为动态的传输过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实现了现实价值的转化。因此, “虚拟价值”在本研究中与“现实价值”相对,指“知识资本由潜在的价值状态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可能”,而“现实价值”是指“知识资本转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市场价值”。
对知识资本的虚拟价值现实化的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理解知识资本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是直接导致知识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形态,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规律表现为知识价值认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资本化,是从知识发现的“知”到技术实践的“行”的转化过程,它对知识的价值从虚拟形态向现实转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知识使用价值合理转化的过程。
一. 初期玉器, 新石器时代,当时玉器处在原始文化状态,距今有5000一6000年的时间,分为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
1. 北方的红山文化, 距今5500年到6000年,在今内蒙的赤峰市,出土的玉器多种造型,最重要的有勾云形器和玉猪龙两种. 勾云形器有玉龟.玉鹊,猪龙有C形墨玉玉猪龙.
2. 南方的良渚文化, 距今4300年到5000年,在今江苏的吴县,武进,浙江的佘反山,瑶山等地,主要的玉器有,琮.壁.符.镯.佩.环,还有蝉.鸟等动物.
3.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大部分是祭祀天地和随葬用品,另外还有小部分是辟邪.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等物品.
早期玉器,夏商周三代.
公元前2070年.
1. 夏商周三代玉器种类有,王室专用的玉圭,玉璋,玉琮,玉柄等. 装饰用的玉珠,玉镯,玉管,玉兽面纹牌等, 兵器用的玉戈,玉刀,玉戎,玉剑等.
2. 夏商周三代玉器的艺术特征,在继承原始社会玉器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发展.在玉器制作中,采用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使玉器更富有观赏性和装饰性.时代风格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真实.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感.在商周玉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 此时玉器的南北之分已经消失,玉器制作艺术,长时间磨和统一,夏商周三代玉器文化的重要特色就是,逐步形成了统一格调的礼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文化
公元前770一221年
中国的玉器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标准,这就是玉为君子的德玉文化.孔子曰,玉有五德,仁.义.勇.智.洁.这五德.
这一时期玉器有1. 主流纹饰,龙首纹,谷纹,内钩卷云纹,蓠纹, 2.主流线条,兽面和谷组合纹,谷纹加斜格线的蒲纹,星纹,鱼鳞状的龙纹. 3.主流型器,组合佩,双龙佩,带钩,玉剑饰,活连环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多玉质上乘,并且创新了不少新器型,线条运用娴熟,纹饰审美含量增加,刀工遒劲,风格清新潇洒,最著名的玉器就是和氏壁
汉代的玉器文化.
汉代是国大一统的盛世,玉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1.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 佩玉中有了玉鹰.玉熊.玉仙人.玉辟邪.玉鸠首仗.
有了九窍玉塞,这时的玉壁不再是圆形的也有其他形状.
2. 玉器的材质也多样化了,当地的石材和新疆和田玉同时使用,不仅使玉器的数量大大增加,
从质量上也有了根本的提高.
3. 汉代的玉器要求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
反映了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最著名的有玉仙人奔马.
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纷纷,玉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魏文帝曾下令禁用玉衣等大型玉器,民间的玉器用才由玉改为用白石,黄花石,玉器工艺萧条,传世玉器作品也寥落晨星.
做工朴素,精工者极少,主要的三类用途1. 生活用品有玉杯.玉带钩.玉印. 2. 装饰用的有玉衍及其它佩. 3. 鉴赏用的有玉辟邪.玉瑞兽.
关键词:金属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4-溴苯乙酮;催化活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O6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07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39
4-溴苯乙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香精香料等各个领域。目前4-溴苯乙酮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傅克酰化法、α-4-溴苯乙醇氧化法、4-溴乙基苯氧化法等。而4-溴乙基苯氧化法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原子经济性好等优点,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因此使用4-溴乙基苯直接氧化制备4-溴苯乙酮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如果采用高价金属氧化物或高价金属盐作为氧化剂,不仅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会使反应容易发生深度氧化,生成大量的4-溴苯甲酸。而氧气在温和条件下又不易反应,这便给4-溴乙基苯直接氧化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金属卟啉作为一种仿生催化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活性高等优点,特别在烃基的活化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以金属卟啉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制备4-溴苯乙酮的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催化剂由文献方法制得,所用试剂包括冰醋酸、正丙酸、盐酸、硝基苯、苯甲醛、对硝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醛、对甲氧基苯甲醛、吡咯、乙腈、甲醇、对溴乙苯,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安捷伦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布鲁克VERTEX 70型红外光谱仪;布鲁克Trace DSQ型气质联用仪,安捷伦HC-C18液相色谱柱,流动相比例乙腈∶水=6∶4,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紫外检测波长280nm。
1.2 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制备4-溴苯乙酮
在常压条件下,向装有冷凝回流装置的三口烧瓶(100mL)中顺序加入金属卟啉1.0mg,4-溴乙基苯18.5g,放入装有磁力搅拌器的油浴锅加热,控制氧气流速40mL/min并将其通过鼓泡起通入反应液中,加热至反应温度进行反应,反应液经HPLC分析。
图1 4-溴乙基苯氧化反应方程式
图2 催化剂结构式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金属离子金属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
*反应条件:4-溴乙基苯(18.5g),催化剂(0.0010g),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6h,氧气流速40mL/min。
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研究不同中心金属离子、不同取代基的金属卟啉及卟啉配体在4-溴乙基苯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及各主副产物的选择性,所采用的催化剂结构如图2所示。其结果列于表1。
由表1可知,与空白试验相比,金属卟啉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4-溴乙基苯的转化率及4-溴苯乙酮的选择性,所有金属卟啉都表现出了催化活性,说明金属卟啉是一种合适的催化剂。不同中心金属离子的金属卟啉催化活性有较大差异,当中心金属为铁、钴时,4-溴乙基苯的转化率及4-溴苯乙酮的选择性都较高,以CoTPPCl作为催化剂时,转化率达到65.3%,4-溴苯乙酮的选择性达到80.6%,4-溴苯甲酸的选择性最低,为17.2%,说明钴卟啉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还能防止深度氧化,减少酸的生成。而对于不易变价的铜、锌卟啉,其催化活性较低。原因可能是由于易变价金属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而氧化还原电位直接影响着催化剂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能力,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卟啉配体在反应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催化活性,4-溴乙基苯的转化率及4-溴苯乙酮的选择性分别达到42.7%和50.2%。
2.2 不同取代基金属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
表2列出了不同取代基的金属卟啉催化剂对4-溴苯乙酮氧化反应的影响。由表2可知,不同取代基的钴卟啉都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随着取代基的吸电性逐渐增强,4-溴乙基苯的转化率也逐渐由61.3%升高到68.2%。当取代基为吸电子基时,会使其中心金属离子上的电荷更正,而更正的钴离子有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因此在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3 结语
通过深入研究金属卟啉催化氧化4-溴乙基苯制备4-溴苯乙酮的反应,得到以下结论:(1)金属卟啉催化剂在反应中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以CoTPPCl作为催化剂时效果最好,4-溴乙基苯转化率达到65.3%,4-溴苯乙酮的选择性达到80.6%;(2)不易变价金属卟啉相对于变价金属卟啉,其催化活性及主产物选择性都较低;(3)金属卟啉催化剂的取代基吸电性越强,其催化活性越高。
参考文献
[1] Rong-Min Wang,Shu-Ben Li,Yun-Pu Wang,Yu-Feng He,Zi-Qiang Lei.Sheet polymer and its complexes.II.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of polymeric tetrakisphenylporphyrin films crosslinked by 4,4-biphenylene-bisulfoate[J].J.Appl.Polym Sci,1998,67(12).
[2] Valiollah Mirkhania,Majid Moghadamb,Shahram Tangestaninejada,Hadi Kargar.Mn(Br8TPP)Cl supported on polystyrene-bound imidazole:An efficient and reusable catalyst for biomimetic alkene epoxidation and alkane hydroxylation with sodium periodate under various reaction conditions[J].Appl Catal A:Gen,2006,303(2).
[3] Shi-Jun Li,Yan-Guang Wang.A novel and selectiv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to ketones using chloramine-T/O2/Fe(TPP)Cl system [J].Tetrahedron Letters,2005,46(46).
[4] 李小港,冯秀娟,何仁.过渡金属卟啉/高价盐体系催化分子氧对芳烃侧链氧化的研究[J].分子催化,2008,22(3).
[5] 佘远斌.仿生催化氧化对溴乙苯制备对溴苯乙酮的方法[P].中国专利,ZL 2010101034492.
[6] Adler A D,Longo F R,Kampas F,et al.On the preparation of metalloporphyrins[J].J.Inorg.Nucl.Chem,1970,32(7).
[7] Adler A D,Longo F R,Finarelli J D,et al.A simplified synthesis for meso-tetraphenylporphine[J].Chem,1967,32(2).
【关键词】大学文化 育人功能 实践
关于大学文化育人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视为一个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大学即文化,大学育人实际上可视为文化育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以文化来教育人培养人的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重在“化”。因此,文化育人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实践特性,也只有将其作为实践问题去理解和建设,才能在文化育人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文化育人活动的构成要素
实践理论认为,人类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关于对象的指向性活动,有实践活动的双方即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实践的内容和实践的方式方法。大学文化育人活动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通过多层面的教育实践,使大学人对文化进行“内化”和“主体化”,内化为大学人自身的思想、观念、认识、认同等,再反过来指导大学人改造自身、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和活动,从而形成大学文化新元素。
因此,如果单纯地从对象性活动中是否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来判断和区分主体、客体的话,那么,在由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的大学文化综合体被大学人认同、内化的实践活动中,大学人包括大学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大学生等,他们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各种文化形式是实践客体,其所对应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制度、物质环境、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是实践内容。在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范畴内,大学人是实践主体,相关的精神文化形式、制度文化形式和内容是实践客体。
然而,如果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之间都存在相互的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影响与被影响关系,那么在行为文化的育人过程中,一方面大学人要作为行为文化的主角去构建或创造不同类型的行为文化,在创造过程中这些创造者是主体,文化是客体,而在创造出来的文化形式对受众即大学人施加影响和教育时,某种程度上说,似乎大学人又成为了实践客体,“人”与“知识”进行了角色互换。在物质文化与大学人的相互作用中,即使大学人主观上不去接受,但物质文化对他的影响也还是同样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只是受影响的大小、接受程度不同而已,这是诸如此类被动接受大学文化同化的人的群体,有可能转化为客体。①这也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文化育人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在一些环节和方面也是一个主体客体化(人的知识化)、客体主体化(知识人化)、主客体互相转化的过程。
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环节
文化育人实践遵从一般的实践过程和环节。大学文化育人的实践目标,就是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向上的育人环境,既有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化,也有润物无声的感染与熏陶,使身在其中的大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自主自觉地实现思想认同、行为规约和品格养成。大学文化育人实践活动通过主体即大学人、客体即大学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与融合,最终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效果和境界。那么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目标应是大学的办学目标,从知识和文化的层面上通过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向学生传播科学、传承文明,而站在化人的高度就是培养人才,立足社会的高度就是服务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表现为具有能动性的大学人通过吸收、消化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的精神供养,一方面使其内化为大学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最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发展完善了人自身,又形成并发展了新文化,进行了文化创新与弘扬。如通过一系列的思想道德理论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会和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生动的教育与感化,真切地体验这是什么,怎么样,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文化育人的效果,就是通过对大学人实施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彰显育人的成效。文化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期望在文化育人活动结束或告一段落后,在短期上使学生认可或至少不排斥所传授的知识体系、文化理念等硬知识;而在长远目标上,理想的育人效果应该是知识和理念与人合二为一,硬知识经过人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真实的认识和见解,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致影响和改变他人与社会,这也是文化育人活动的最高和最理想的境界。可见,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效果其实是遥相呼应的,只不过需要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双方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将实践内容不断内化和外化,最终实现实践目的。
文化育人活动的实现途径
大学文化育人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实践过程。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具体地说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大学文化是由他们共同创造和再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即意味着“人化”,同时大学文化也是“化人”的过程,并且要重在“化人”。因此,“化”之于大学文化育人活动既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那么,大学文化育人实践是如何实现的呢?育人活动包括哪些方面和环节?笔者认为一般的文化育人实践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方面。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互动中不断接近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教书育人体现为知识层次和价值层次两个方面的育人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育人实践活动,是学生和老师参与最多的校内活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具影响、最直接、最频繁的互动关系和最有成效的丰硕的育人成果,包括科学知识传播的成果、三观的确立以及道德情感的成果等。除了直接的教书活动和课堂教学形式,教书育人还体现为价值层面的育人目标,体现为教师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和隐性教育,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品质高尚的老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直接的、身先示范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的或正向或反向的作用,有可能会超过科学知识对学生的影响而成为决定其一生发展方向的因素。如就认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②因此,作为大学教书育人主体之一的教师,不但应有高深的学术涵养,还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既化己又化人。
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的各级管理者在各种教育管理实践中所进行的育人活动和达成的育人目标。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组织和调控而实现的组织目标。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是通过学校各种制度的内涵形成和执行,对管理对象施加知识和价值层面的影响。相对于教书育人活动而言,管理育人主要是通过规范教学活动、学生课外活动等来实现,科学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可以为各项活动的持续性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学校优良的校风、机关作风等都能够对管理对象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观念产生正向的直接的影响;大学中的各项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都可以在育人活动中发挥很好的文化导向作用。
服务育人。是指学校后勤服务和保卫部门通过服务和保卫活动所进行的育人实践和所实现的教育目标。其实,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一切围绕学生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服务活动,相关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和行为结果都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因此,大学的每一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卫人员、教辅人员等都是现代大学和大学人的“服务员”,要一切围绕学校发展,围绕学生成长而作为,只有树立服务的理念,才能指导好服务的行动,才能开展好服务育人的工作和实践。
环境育人。是指将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制度、物化文化等植入学生日常所见、所闻、所感、所处的环境中而达到的教育目标。简言之,相对于大学人这个主体来说,一切主体之外的非我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环境,可能是精神的熏陶,可能是氛围的感知,也可能是校园建筑的优美优越感,可以是社会和校友对母校的认可等。只要他们和主体有交叉的机会,就有育人的可能,因此,这里的环境育人范围很广,除了一般所认为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大学内任何可以物化的精神文化符号,诸如大学的雕刻、别具特色的建筑、校园绿化、校训校徽校歌等有形载体都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式,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因此,大学和大学人在建设大学校园的实践中,要为每一草每一木添加丰富的内涵,使其完美承载育人功能,发挥大学文化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虽然在阐述育人载体的育人实践时,我们将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生作为育人客体置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不能忽略大学人对大学诸文化也有反作用,他们在内化大学文化的同时,也将其自身携带的本大学的“基因”传递和外化给了另外的人或社会,大学人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与感染、熏陶的关系。因此,每个人都是大学的文化符号,都是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和客体,把握好育人的尺度和核心理念,大学文化育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文化育人活动的方式方法
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作用,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是关键。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选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新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播和文化育人的基本阵地和主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充分有效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从思想上“化”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的重中之重。另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示范者的引领作用,保证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承担育人职责,都具有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课堂教学要善于更新和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利用好多媒体、影视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善于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学教课,让学生谈看法,使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要善于开拓大学文化“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创新实践育人载体。“第二课堂”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思想学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运动会、兴趣小组等,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效补充,丰富和繁荣课外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开阔眼界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开辟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和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就业见习、实训实践、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成长和提升。
再次,要发挥榜样示范育人效应,通过名人讲坛、学生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优秀校友等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人,激励和鼓舞青年大学生争当先进,奋发有为。
最后,积极营造网络“微文化”氛围,开辟文化育人新高地。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手机、网络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和沟通方式。因此,在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中,要善于占领青年群居的阵营,通过创建各种网络平台如红色网站、QQ群、校友录、微信、微博等,将青年学生团结在微文化的包围中,以青年人习惯和喜欢的方式、话语教育引导他们,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文化育人活动的体制机制
传统体制下的大学文化教育较多地表现为育人活动和机制的简单化、功利化,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大学精神虚无化和大学文化趋同化、世俗化。③现代大学制度下,人们对文化育人活动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期待,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育人体系和机制。
宏观上,高校应注重加强凝练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的浩然正气,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凝练和弘扬大学精神为重点、以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为根本、以文化活动和实践育人为主要平台和载体、以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依托的大学文化育人新体系。
中观层面上,要创建以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社区)“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新模式,在学校核心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积极创建学院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发挥这些新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板块在文化育人环节关键点上的作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育人实践模式。
微观上,构建大学文化“濡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双重育人机制,“濡化”是对大学文化自身而言的,就是让大学文化填满大学人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使其无处不在,借用涂又光教授的“泡菜”理论,让优越的大学文化像空气和水流一样时刻环绕大学校园内外,包围和渗透大学人生活的时时处处;“内化”就是在濡化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和要求大学人吸收、消化大学文化,并使之内化、主体化为大学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濡化”―“内化”的双重互动机制,是大学文化自外向内深入,不断渗透和侵蚀,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育人效果,达到较为理想的育人目的。
此外,文化育人要关注学生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诉求紧密相关的奖励激励体制。如通过评优评先和党员发展、干部选拔等制定以坚定信仰信念为主的思想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以综合奖学金评定为主要方式的知识学习激励机制,以单项奖学金、学术学科竞赛奖金为主要评定方式的鼓励创新创业机制,以劳动模范、志愿服务模范、自强之星、励志先进个人等荣誉评选为主要方式的综合素质考量体制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定层面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激励。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深切突出人文关怀,是增强大学人文魅力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作者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
【注释】
①王冀生:《大学文化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张利:“同志青年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
论文摘要:根据当前关于知识转化的相关研究,从本体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框架,从而能有效地应用和共享隐性知识。这种框架由获取模块、存储模块、推理模块和传递模块组成,最后会给出一个电脑故障诊断实例来加以阐述该框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利用和创新-IJ。根据知识获取和传递难易,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j。一般而言,隐性知识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然而,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来表述、难以用文字言传,具有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的特点。因此,实现企业内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从而使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转化就是怎样使获取的知识能在其他情境中应用L3J。根据Teece(1977)的观点,通过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企业积累的知识远远超过它所应用到的知识¨j。要想充分利用企业所积累的知识,知识转化就显得至关重要。知识转化的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现在,许多研究都只关注显性知识转移和利用,而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探讨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框架,其中包含四个基本模块:获取模块、存储模块、推理模块和传递模块,期望能给企业隐性知识的转化提供帮助。
1本体和知识转化
本体(Ontology)-词起源于哲学领域,在哲学中它的基本意思是对本质和存在的一个系统的描述。Studer等对本体的定义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本体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说明,对客观存在的概念和关系进行描述。它是通用意义上的。概念定义集’,是一个具有共同兴趣的团体对一定知识范围内的术语和规则的共识,是关于。种类和。关系的词汇表。这种词汇表,是在人们之间交换意见时所用到的共同语言。本体可用来描述和说明某一领域知识。
本体中包括某一领域中基本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和关系的属性的定义。由于本体可用来详细、正确地描述事物的属性,因此本体可以广泛应用于语义搜索、概念搜索、决策支持、自然语言处理、知识管理、智能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J。
根据Davenport的观点,知识转化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成个人以及组织的能力L7]。Szulanski等认为,知识转化是在一些特殊情境中,信息从发送方到接受方的一个传播过程。事实中,知识会在各个层面上交流: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躯体之间,群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知识转化的渠道可能是非正式的、正式的、个人的或非个人的等多种渠道。在知识管理中。野中郁次郎(Nonaka)和竹内广隆提出SECI模型探讨知识创新过程,其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被分为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内化(Inernalization)o但总的来讲,知识转化主要集中在显性知识的研究,而对隐性知识转化的钻研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研究隐性知识的转化意义重大。
2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框架
隐性知识管理的困难就在于隐性知识的转化。本体技术可以在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知识管理中,根据Nohaka的SECI模型L9],本体可以看作是隐性知识转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交流共享,建立本体知识库,最终生成显性知识系统,也就是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模型(见图1)。
这个框架包含四个基本的模块:获取模块、存储模块、推理模}央和传递模块。隐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积累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咨询领域专家来获取企业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具体环境下,专家讨论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更是隐性知识抽取的重要部分;在隐性知识的存储中,将获取的隐性知识用本体语言形式存入知识库中,以被用户搜索访问;在隐性知识推理模块阶段,可以使用本体工具进行本体推理。为用户找到所需的隐性知识;:i芏隐性知识的传递中。依托网络,通过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将所需知识提交给用户。
2.1隐性知识获取模块在企业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获取主要由知识工程师来完成。知识工程师们可以通过咨询领域专家来获取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这是因为专家拥有大量的相关领域知识,而且专家具有选择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收集、阋读企业内部有关文献,与员工交流,获取所需的原始知识;对获得的原始知识特别是案例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用自然语言表述的知识条款。然后交与专家其同讨论。知识工程师通过与领域专家的多次交流,最终确定有关的知识条款,然后把最后确定的知识表示出来。因而,知识工程师们既需要与领域专家交流,从中获取所需的隐性知识又需要熟悉知识处理,能把获得的知识用合适的知识表示模式表示出来。
隐性知识的获取主要以案例的获取为主,目前从技术层面上仅有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是,基于知识环境观点下的波纹规则RDR(rippledownruIes)“,如图2所示。RDR知识获取技术不依赖于专家指定它知道什么,领域专家不需要开发领域的模型或提供推理过程的解释。由RDR完成隐性知识的编码。RDR允许重复使用和自动更新用户研究的知识模型。
22隐性知识存储模块获取后的隐性知识经过本体语言的表示,存储在本体知识库中。可以把知识看做是知识单元(KnOWledgeUnit。KU)的集合,知识单元由三部分组成“:知识载体(Knowledgt、Carrier,KC)、知识内容信息(KnowledgeContentlnformali(1I1,Kt)和知识情境(KnowledgeScenario,KS)。知识载体是指知识所依赖的实际载体和存在的地方,包括人、文档、计算机程序和产品等,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知识内容信息是对知识所包含内容进行简练、概要的慨述;知识情境是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是知识共享和重用的基础,是知识的内在特征。可以用三元组来表示知识单元:KU=(KC,Kl,KS)。知识库就是知识单元的总和。这种知识单元的定义既可以方便地定量表示显性知识。又可以把一些难以编码和度量的隐性知识进行定性表达,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表达模型。本体知识库的工作机制如图3所示。
2.3隐性知识推理模块隐性知识推理模块也就是本体构建和推理的模块。这个模块含有三种本体:领域本体(domainOil—tologies)、调度本体(schedulingontologies)和管理本体(managementontologies)。领域本体定义了各种用来描述实体的初始模型,其中,主要的实体包括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等。调度本体可以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在预先定义好的范畴内为所分配的任务分配资源。所以,描述各种概念和关系都在调度本体之中。而调度本体的核心表现为主要任务调度概念——行为,注释,资源和约束。此外。像需求和产品等外部因素也应当考虑。这些多样的本体需要集中的管理机制,因而,可以采用管理本体来结合分布、异类的各种本体。管理本体可以提供在相关本体之间定义知识地图的方法。总之,管理本体、调度本体和领域本体构成了整个推理模块。
2.4隐性知识传递模块用户能通过访问接口请求搜索引擎来访问本体知识库中的知识。这个过程包含两个主要的阶段:知识搜索和知识呈现。首先,知识搜索。用户应用浏览器(Explorer或Tetscape)通过访问接口来发送请求,请求会发送给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会通过搜索本体注释来访问存于本体知识库的所需知识。其次,呈现结果。本体过滤弓l擎通过搜索工具处理返回的知识。为了区别哪些知识是所需的结果,本体过滤弓I擎鉴别和确定与本体知识库中对应的语意关键字。图4描述了这一详细过程。
3实例阐述
关于如何运用这种框架,本节以电脑故障诊断为例来说明问题。对于电脑修理员来说,电脑故障的诊断往往凭经验进行。而经验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大脑中的经验知识为隐性知识。要将他们转换为可共享的显性知识,可通过相应的知识管理来实现。因而,电脑故障诊断作为一个知识管理过程,适于采用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框架。本文推荐采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Protege3.2beta来构建领域本体,调度本体和管理本体等本体。在研究中,尽量实现用户获取所需与电脑诊断和修理相关的精确信息。
用户包括一般修理人员和知识管理员。一般修理人员能查找出诊断故障和对应的解决办法。知识管理员管理本体知识库,包括知识的初始化,知识的增加、修改、删除等等。一般修理人员能通过访问接口发送请求而获取所需的,具体而有效的结果。
本体用来定义通用词表,并明确格式化电脑故障领域的知识,例如电脑故障的知识可以根据故障种类来分类。故障本体负责两大任务:通讯协议和提高查找信息的精确度。一台电脑由很多部件组成:显示器,键盘,主机,鼠标,电源等。同时,~台电脑有多种属性:厂家、商标、型号等。
本体知识库包括故障诊断知识和对应的解决方法,这些知识为所有修理人员共享,但知识内容是依赖本体的。我们可以通过存储在本体知识库中的案例来表达经验知识。这些案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案例描述和解决办法。案例的描述包括案例基本信息(例如:故障类型,特征数,故障类型编号等)、故障描述和故障特征(特征1、特征2、特征3)。这些案例的解决方法包括诊断结果和修理方案。不同的故障类型有不同的特征。案例结构如图5所示。
搜索过程就是根据故障类型去匹配相似的索引和结果。当一个修理人员通过浏览器发送请求后,对案例库进行关键字匹配检索,从案例库中挑选出一组与当前案例相关的候选案例。通过计算所有候选案例与当前案例的相似度,最后选择相似度最大的案例返回给修理人员。如果用户通过检索到的案例解决了问题,则作为这个案例的一个成功样本存入案例库,如果不成功,则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征求有经验的电脑修理专家的意见或用户根据相关案例信息来解决问题,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交,作为一个新的案例存储。
以上就是电脑故障诊断及解决方案应用本文框架来阐述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对于电脑故障诊断,有一点必须值得重视,必须有一位或数位领域专家来建立案例并持续一段时间,这是发挥其强大功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