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质与能力

职业素质与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素质与能力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认同;素质能力提升;学生工作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校级教改课题“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为例”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8日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及其意义

我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借鉴了教师教育领域对职业认同所做的研究后,有关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便建立在教师职业认同基础之上而展开。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业性解释一般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辅导员一职的肯定性评价,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态度。因此,如若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越高,工作满意度越强的话,那必将会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奉献度,也同时会使其自身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所以,如若辅导员自身便已经将其自身忘我的投入到其职业工作当中,那么从学生工作角度而言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其顺利进行学生工作的能力,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和传承起到有利作用。

二、提升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途径

(一)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高校心理问题研究进行的则将为缓慢。在许多情形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受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所以辅导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来以影响学生。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等。辅导员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对待矛盾冲突,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积极参加交流讨论,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时代的变迁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给自身充电,来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应加强教育、培养和理论研究,来提高自自身的整体素质,促使自己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想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促进自身对于工作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知识层次结构,培养自身综合能力。辅导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知识,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咨询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对自己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法律事务的咨询和指导。另外,还应掌握好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能够将管理、教育与服务有机的结合。最后,还应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该专业知识,能够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效地为其解决。

(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加强自身学习涵养,另外还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以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辅导员应多研读一些的理论性文章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构建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觉运用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对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对于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并逐渐涉及到关注其从某一方面发展到综合全面发展,应重视到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心理、个体与认知、价值观和整合型四个基本方面。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怎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了解自我与他人以及世界能力的思想复杂成熟个体的过程。美国“学生发展理论”主张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自身的情感控制和社会能力,它主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治、明确人生目标、建立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信仰。而我国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契机,将专业方法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可以说“专业方法”已自然的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的发展趋势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专业化趋势。实践证明学生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当下解决学生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科学化、整合化、多元化三个发展趋势的基础。

在这种趋势下,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科学实践者的关系。在专业工作方法下,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主客位置发生着转换,学生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方法的运用者,同时也是被试验者,而学生则也同时担任着被试验者与试验主要参与者两种角色,在共同实践科研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换位思考改善了老版教学模式中的相互关系,消解了抵触情绪,这既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专业工作方法调动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生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二)科学化趋势。科学化的含义是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分析,遵循科学程序,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学生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来作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它是基于专业化趋势而发展形成的一个发展趋势,使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由此便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科学化也已基本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经验方法的权威,使学生工作者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而并非传统的经验权威者。同时,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为顺利、高效地开展。

(三)整合化趋势。整合这一学术术语最早由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在1862年出版发行的《第一原理》中提出。在哲学意义上讲,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到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它的理念是基于事物本身,着力于其自身及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并最终落实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上。在社会事务中整合则主要是指将零散的事物要素组合在一起,并使其集合形成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效率的整体。而在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中,整合则是指将校园生活中各个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方法要素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于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工作方法体系。换句话说,就是把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素在新的形势下与当下工作方法特点重新归化创新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由此也形成了目前学生工作整合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四)多元化趋势。当下,社会不断发生着变迁,学生工作实践的不断推动使得学生工作理论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形成了多派别、多观点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因此,多元化的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了学生工作多种工作方法并存、运用与实践之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学生结构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多样性等,多元的学生工作方法成为必然,它是解决学生生活及工作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当下时代学生的日益个性化,使得学生工作方法的多元化应运而生,并且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四、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顺应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而在建立这样的模式的过程之中必将会碰到学生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此辅导员应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与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要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督促学生依法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在引导学生未来发展中进行良好教育;要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这就说明管理、教育和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实际上学生工作中则基本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偏教育、重管理、轻服务。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很多高校的理念却还没有及时转变,依然抱有“教育就是主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管理就是侧重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服务就是强调解决学生吃住问题”这一陈旧观念,从而会出现在教育问题上空喊口号,追求形式;在管理问题上以压堵为主,缺乏人性化;在服务问题上缺乏服务意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强对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关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着最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在管理问题上,应彻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固守“以学生服从为本”,这样由所谓重管理而产生的问题将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在服务问题上,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来统筹运作,进而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积极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服务体系,并且应保证这个服务体系功能完善,服务质量高,覆盖面广,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服务、支持和保障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红梅,孙会民.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素质;学习环境;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一、序言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

为了调查研究哪种职业导向的学习环境在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程度更大,我们对它做了回归分析。三种职业能力的规模作为因变量,描述学习环境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个体的及环境的特点被包含在潜在的混乱变量中。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3篇

摘要:近期,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受到各方密切关注。创业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创建新企业的技能培养。本文是从创业导向视角出发,在全部大学生未来开拓新事业过程中,探索如何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行动。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与能力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创业导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11-02

一、问题提出

2015年伊始,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业创新活动持续生根发芽、迅速蓬勃发展。央视报导高校在校和毕业大学生是创业创新教育的重点培养和发展对象。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沃土,如何打造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需求,具有较强的契合点,因此基于创业导向的就业素质培养问题,成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关注热点和焦点的研究议题。创业教育不局限于创建新企业技能的培养,而适于全部高校大学生解决拓展新职业和事业问题。传统职业规划教育的瓶颈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本文提出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路径,从而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政策思路和落实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认知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新增至765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受到全球化经济普遍放缓的影响,以及企业逐渐追求更高的用人标准,就业出现供需数量和结构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热点问题。在大型单位多数要求相对更少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新员工的同时,中小创业企业却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对希望入职的单位期望较高,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际能力,往往在大型城市、大型企业以及热门专业扎堆,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向自己伸出橄榄枝的多数企业条件不够优越,甚至放弃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另外,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入职心态浮躁,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不系统[1],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无法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职后出现工作不适应、无法应对困难和逃避工作责任等诸多现象,导致一些单位甚至不愿把机会留给缺乏就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准备思维不够充分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即将到来的进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较困惑,进行系统化的职业规划的心理准备不足,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时间过于仓促,选择职业的过程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无法快速适应和调整自我心态,缺乏高质量的职业素质的思维状态。

(三)大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毕业生不仅存在认知不准、准备不足等问题,职业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鸿沟。原有高等教育多集中于专业理论和学术的教育,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体验不足和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现有的知识学习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工作能力,适应和应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种类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弱。

三、基于创业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对策

创业导向一词广泛用于组织内的创业创新活动。在本文中,基于创业导向的培养是让个体能够具备创业创新思维,具备敢闯敢做的精神,有效识别、主动追求新的工作机会,学会积极应对的处事方式与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一)明确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3],让高校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正确认知自我与职业,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

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各个高校的优势特色,打造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之前,通过学习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和综合创业创新素质的系列变革课程和相关实践训练,让大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开拓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意识到基于创业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只针对于少数精英的学生群体,而是普遍面向全体的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二)实现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人才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

1.教学课程和内容更新。无论原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微调整,还是新开系列的课程和实验实践训练活动,需要遵循与时俱进和强调实践的培养特点,从逐步引导创业创新思维的养成、培养主动识别和积极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与能力、资源识别和有效整合方式方法掌握等方面,逐步推广基于创业导向的高就业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逐步探索教学内容创新。

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根据与时俱进、创新性、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足基于创业导向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目标的需求,需要及时大胆地突破传统的知识教授模式,将创业教育从知识传授为主转换为教师引导鼓励式与学生自主学习式结合,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发展,从而提高培养大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实际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有待优化。基于教学模式创新,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网络化教学资源与案例讨论和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自动自主、积极参与小组互动式学习。

(三)重视跨专业的横向知识迁移效果和针对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局限于本专业内的知识学习,未来高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需要将纵向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与横向跨专业知识整合相结合。不仅如此,如何找到跨专业的知识之间的共性与联系,加强系统式、联想式学习,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留给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的严峻考验,在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是关键所在。提供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得毕业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和持续变革的工作需求。

(四)培育支持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社会和高校人才培养文化环境

除了需要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跨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也要营造支持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的新教育模式的h境氛围。在政府出台了相关培养鼓励政策的同时,各个高校大胆进行创新改革,企业要给这些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实验平台,社会需要给改革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更大的容错空间,帮助创业创新人才健康成长,才能更好地提高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剑,王红敏.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叹息――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5,(303):188-189.

[2]曾玲晖,张,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3]黄兆信,张中秋,谈丹.创业教育: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有效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25-28,5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个体差异的创业人才的创业倾向与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JGL12-088);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创业导向的我市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拓展研究”(HE4004)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4篇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 职业素养; 就业能力

[DOI]10.13939/ki.zgsc.2016.40.18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2016年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765万人,创历史之最,预计海外回来30余万名留学生,加上往年未就业大学生人数,预计将有1000万名以上的大学生竞争就业,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难点。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其实现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1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构成

目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课题组经过半年的时间,通过深入50余家企业,开展200余名毕业生跟踪,发放300余份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需求和要求,立足企业需求导向和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归纳总结了以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1.1 职业素养构成

1.1.1 专业素养

企业需要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财经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对专业的认知和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认同等。企业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总体评价是专业素养较好,专业知识基本够用、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

1.1.2 人文素养

企业需要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服从、服务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工作道德和规则意识;合作共享的团队意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耐心细心、敢于拼搏、乐观自信的工作形象等。企业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总体评价是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甚至欠缺,亟待提高和加强。

1.1.3 职业能力

我们根据调研和统计分析,按照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协作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交流和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执行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对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总体评价是职业能力参差不齐,甚至欠缺,亟待提高和加强。

1.2 就业能力构成

1.2.1 就业认知能力

就业认知能力,即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的就业的领域及方向,今后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职业规划及调整,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实现,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对自身就业实力的评估能力。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应该从报考专业志愿开始就对所学专业和今后毕业主要面向的行业和企业有所了解。从大一至大三阶段,学校应该将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经济和就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企业需求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认知能力。

1.2.2 就业行为能力

就业行为能力,即在就业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具体的就业过程和职业岗位实现的能力。涵盖了就业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社会观察和调查分析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就业推荐材料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礼仪形象塑造能力、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能力等。

1.2.3 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

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即在职场初期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心态逐渐稳定并进入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按照职业规划,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涵盖了环境适应能力、专业知识转化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工作抗压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

2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现状

2.1 职业素养现状

2.1.1 专业素养不够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认同度和对口率较高。但存在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转化能力欠缺,创新意识不足,岗位相关联知识不足。

2.1.2 人文素养欠缺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存在差距,沉淀不够,比较浮躁。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职业忠诚度不高,工作变化频率高,规则意识较差,甚至诚信度不够。“90后”独生子率偏多,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较强,合作共享的团队意识不够;高职学生初期工作岗位大多在最基层,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耐心和毅力。

2.1.3 职业能力偏弱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一般能胜任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技巧、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较弱,团队合作意识不够,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较差,文字功底薄弱,写作能力较差,学习创新能力较弱。虽然具有职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证书,但更多是书本知识,在专业知识转换成职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2 就业能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