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学基本知识

美术学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学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学基本知识

美术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学大纲新旧交替之际,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多数人除美术旧课本外,几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法理论指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凭经验、凭直觉、凭兴趣组织教学,普遍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审美性趋向。另一方面,各地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而新编美术教材已处于实验阶段,尽管中小学美术教材的问题可望近期解决。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建设基本上仍然是空白。原先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使用的教学法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其中不少美术教育观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献的精神不符,与此后一系列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相悖。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美术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

一、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内的教学形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而很少进行过课堂外授课的形式。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艺术环境的美术现象进行了解。但实际上,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很少进行室外的教学,学生一般没有课外作业,偶尔会有时,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质量极其不好。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既然在课外完成作业质量差,也就不再布置课外作业,以为其他科目让步。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这一学习领域的课内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不能进行口述和文字的学习检测。但实际上平均每学期学生只能完成一半的课堂作业。

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有:(1) 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不能完成随堂作业;(2)学生进行练习时遇到的困难较多,如工具准备不全、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等;(3)部分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或不重视等。

(三)美术课堂教学设备状况

目前,从美术课堂的教学使用设备看,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情况的教学设施较完善。

尽管如此,能够到专门的美术教室去上美术课的学校极少。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不能完成像“国画”类的课程;有的教师认为,没有计算机室也就不能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查阅电子资料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觉得,即使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的用处也不大,或存在操作不熟练、麻烦等原因也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方式和评价环节;(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3) 学生作品中形象摹仿过于严重,缺乏创造和想象;(4) 学生作品中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5)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缺少对美术学习的回应;(6) 美术课堂教学中无法在传统遇到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施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是否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美术教育的关注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创新的变革中处理好教学矛盾。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创作、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身对美术学习的思考和感性认知的升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二)欣赏与评述领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欣赏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设定欣赏课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师没有目标就不能按照欣赏课的内容、环节以及意图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过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一个角度,使学生参与时过于被动,没有讨论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更无感受。

第二,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这样就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能让学生的视、知觉同时活跃起来。第三,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乏质量,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第四,在欣赏教学中与生活和时代联系较少,忽略对美术现象的欣赏。第五,缺乏学生对实物的欣赏和在一定艺术氛围中的欣赏。除此之外,教学太过模式化,没有结合新的理念和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在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此学习领域的教学不理解甚至采取放弃的做法。

三、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一)认清美术基本知识、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艺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媒介,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其人格、丰富精神生活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艺术知识和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二)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大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教师基本知识结构的培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融合美术课程设计理念,并结合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教学,关注教学的变化,注重教学的设计等。

(三)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模式化,这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设计环节,从最基本的对教材的研究开始。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首先着眼于最容易利用的资源——教材;再次,从教材出发,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

(四)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

美术课堂丰富的创作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的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材质等视觉元素可以满足学生对这一体验的审美需求等。

因此,在关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就要注重学生从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体验过程,发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完善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讲故事导入法,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材料、工具在创作中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视觉表达符号,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物体形象进行变形创造等。

(五)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认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管理。评价的类型分为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参考文献:

美术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其更好地学到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兴趣是人们为了认识某种事物或者某种爱好的活动倾向,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内在的激励来完成某项活动,并且能再其中体会到快乐。在高中课堂上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相关的知识来分析这种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老师要善于在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抽象的美术问题,同时要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这样的问题,设计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美术题材,让学生感觉到美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到美的源泉。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美术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提高效率,优化结构

高中课堂由于时间短,节奏快,如何利用好这短短的课堂就显的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突出了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环节,在高中美术课的理论课上同样适用,一定要给学生突出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同时要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这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关键因素。

高中美术课堂的设计是课堂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对美术课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美术课的特殊性,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符合完整的教学过程,遵循渐进的过程,努力提高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在和谐中进行。在对课堂组织好后,一定要让学生在初步获得老师所传授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画笔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及时接受学生在实践中反馈的各种信息,这样就会更好地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高中美术课堂的设计不是盲目的设计,它和新课程改革紧紧相扣的,根据国家新课程的改革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设计上充分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同时也要和教学目紧扣,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吸收率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我们讲究因材施教,同样针对高中美术学生更应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必须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中美术教学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呢?这样从美术课程的特点出发,美术和传统的课程有一定的区别,要求动手能力非常强,在学好理论基础上,要更好地把绘画的技能提高,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掌握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学习时间,让其更加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大胆地去尝试新的东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授课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课堂上可以采取自由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思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老师切记包办代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学生的能力,多增加学生的时间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去练习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思维优化率

高中美术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把美术的基本知识打扎实,积极引导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做到能够灵活运用,让知识更好地变为自己在生活中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机智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渗透美术思想与方法等。这些对于高中美术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启发联想,这是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中及想象中的画面体现在画板上,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长处,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得到更好地发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其他学生模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美术课堂上老师要有一定的策略,能够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质量,务必树立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思想,在教学过程塑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凭借高中美术的发散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方案,摆正讲和练的关系,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美术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艳.高中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美术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描;听障儿童;美术;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5-01

一、聋校中的美术教学与素描

(一)素描的基本内涵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以单色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或者主观想象、态度和情感甚至抽象形式。由此可见,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讲究比例、透视、形体、结构以及临摹等。众所周知,素描是绘画、雕塑、设计等造型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素描在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绘画艺术教育中,素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科目,只有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素描学习,才能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造型语言,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美术创作。而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在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聋校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同,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聋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学生。一方面,聋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残缺,视觉、听觉、触觉或语言能力的缺陷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为美术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聋校的学生因为生理残缺而心理思想上存在敏感、自卑、内向的一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尊重和鼓励。由此可见,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务必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观察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表现,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便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素描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素描有助于听障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讲解和传授线条、比例、结构、色彩等素描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艺术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素描艺术的理论水平,为绘画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

(二)素描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对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聋校的学生在美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素描了解和感悟比例、透视、形体、结构等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造型技能,为下一步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客观事自然形态的观察、感悟和临摹的能力。听障学生在素描教学活动中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客观是事物,如何用心感知某一事物独特的美,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种独特的美。由此可见,特殊学校中的听障学生通过素描学习能够不断观察、感受和掌握素描写生的步骤、方法以及造型语言,逐步提升自身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里、感受力以及表现力。

(四)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

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残缺而难免出现敏感、内向、自卑、悲观等某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倾向,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涉和矫正,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素描这一美术课程的入门科目,因其操作性强、易学易懂、重视对视觉和触觉的锻炼和培养等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陶冶听障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激发听障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面对听障学生的素描教学在当今聋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于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思想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美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听障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示范与交流并重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美术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1.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认真贯彻学校工作重点,尽快筹备建立美术小组,完善美术教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美术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二、学生现状分析:

每个年级都有6个班级,各班学生从绘画的素质上看千差万别,有先天因素,有后天原因,造成他们对美术课兴趣的不同,所以,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便有所差别。这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调动其潜意识及思维的积极性,努力使横向、纵向所造成的差距缩短,提高每个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三、教学目的要求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