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全面实施的几年中,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交流与分享,逐步养成了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他们学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了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北京市市级示范校,北京市日坛中学一向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原则,始终坚持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要围绕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展开。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

一、提供充足的研究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有别于传统的课堂45分钟教学,学生需要较集中的时间段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为此,学校每周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分两个时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研究。打通时间段的方法,便于学生组织较长时间的研究活动,也便于他们外出参与校外调查等研究活动。

比如,数码摄影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利用这个时间外出实际拍摄,北京老胡同、学校周边社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摄影技术的提高,更是对北京文化的切身感受。

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是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解决实际问题而得来的。因此,这些问题不只涉及一个学科的简单问题,往往关系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如果还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解决问题,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以解决问题。

以风筝的研究团队为例,学生需要研究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结构、风筝的画面构图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历史、技术、美术等学科的内容,因此需要多学科背景的辅导教师。为此,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支撑,为学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三、打破年级之间的界限

年级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上的改变,还是一种知识上的传递和探索。

一个团队中既有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也有高一、高二年级的大同学,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年龄大的同学可以帮助和带领年龄小的同学。比如,学校的信息学奥赛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了从初一到高一的各个年级,他们之间互相帮助、互助学习。屡次在各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健美操研究团队,更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形成了几个梯队,这对该项目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每学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的普及性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认清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以及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等内容。讲座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进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题目。

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校鼓励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将网络搜索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结合,将Excel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研究相整合,将网页制作教学、PPT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相整合等。

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学校会为学生聘请校外的相关人员,以讲课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与“翱翔计划”相结合,学校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出去,让他们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单独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请相应的教师辅导或送其到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这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做法,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

七、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每学年期末,学校都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研究性学习汇报会。在汇报会上,学生通过演讲、表演、展示等方式汇报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同学们汇报后,评委会为学生打分,并为优秀研究性学习小组颁发奖状和奖品。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培养了学生当众演讲、表演的能力,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八、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参加竞赛的机会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成果竞赛。学生的研究成果,在朝阳区和北京市创新性学习成果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其中,高一学生的研究课题“汽车拐弯时内轮差的研究”,不但获得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而这一研究题目来源于学生骑车上学过程中,感觉拐弯的车辆突然离自己很近而产生的“研究汽车内轮差”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请家长帮忙进行了实际车辆的实验,在数学和物理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数据收集和数学建模,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学习

态度。

无论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都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习惯。无论是社会调查类研究性学习,还是以实验测量方法探究自然问题的实验研究类和以创新设计与制作探究问题的项目设计类,抑或是以搜集并分析文献来研究问题的文献研究类;无论是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都是中学生必须经历的一种学习,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学生创设浓浓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本文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项目合作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高 综合实际活动 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但没有材,要求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差异发展,注重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它是全新的课型,能够传承借鉴的已有经验极少,对于创新思路很难达成共识。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形式、预设太细、给予过多、生成不足、忽视体验、缺乏深度等问题,课程实施质量相对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差异、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有机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和活动领域,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性课题,研究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活动课、活动成果展示课的基本流程,为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1.整合课程资源,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坚持开放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学段的科学、品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体现在指导性课题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与研究。各学段每个学期系统完成1至2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即可。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指导性课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但指导性课题仅供教师学生参考,坚持开放选题。我们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与之密切联系的领域,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这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一些。

2.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根据我镇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选题。渔网、鱼粉加工是我镇传统加工产业,已有几十年发展史,形成了很多专业村,被誉为“中国北方渔网生产第一镇”。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进行了选题研究,如《追溯渔网生产历史》《鱼粉生产历史探寻》《现代渔网生产技术研究》等。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我们选择了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种植技术、林果粮食作物的栽培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亲近社会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庄、社区献爱心,做科普宣传、公益宣传、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展自我方面,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开展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上好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若干小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类,确定几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然后分到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2.探究活动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差异,有的可在课上进行,如《包书皮》《剪窗花》,这种课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实践操作,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由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有些探究活动课,可安排在课下让学生按计划自主进行探究,如《纸的研究》《早餐的学问》《树的年轮》等。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表格,研究活动表格要把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呈现出来,力求探究实效。

3.成果汇报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活动成果。学生按计划进行了具体研究活动之后,学生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把活动的收获带到课上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汇报。教师帮助学生精心设计汇报表格,把学生探究、讨论、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并适当进行资料补充,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重视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每种课型根据课题研究难易程度可用不同课时去实施,课题确定后,要循序渐进地上好三种基本课。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学校针对三种基本课型,分别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表格,为师生活动提供了有力参考。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等能体现活动过程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资料,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细节保留、记录了下来。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档案袋评价、学生问卷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跟踪指导。根据检查情况,把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过程性资料的检查整改情况列入教师课程评价,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并及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选好典型进行推广。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特色发展; 全面发展; 专业化发展

Discuss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study and three "developments"

Wu Xiao-yun

( Hunan Province Xupu County No. 3 school, Xupu Hunan 419315 )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research study and features of the school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learning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search stud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Key words: Research study, Develop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升学率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差距很大,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大面积升学。学校教师从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走向体会到,单纯追求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还会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办学的立足点必须转向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家意识到,研究性学习课程会是学校事业有所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难得的机遇和切入口。于是,学校全体教师统一认识,从2002年起就将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并从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指导、教师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推行素质教育,特色发展的切入口

研究性学习需要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课堂,我们通过实验比较,认为“自主协作式”的形式比较适合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自主协作式”简单来说,就是“全员参与、导师引路、分层达标”。

全员参与。各部门分工合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服务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师都有责任担任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导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不得随意拒绝充当课题组的导师。教师一旦当上课题组的导师,就要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

导师引路。活动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开展,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担任课题导师,由导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指导。

分层达标。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目标分为“起始、基础、提升”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实际分别按不同的目标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过程。“起始”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础”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思辨与批判性反思能力,初步形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有效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我们学校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研究性学习逐步成为我校教育之特色,教育效果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肯定。近年来有《新型小功率白炽灯泡》、《龙庄湾乡金银花粗加工方法及引起的环境污染的调查》、《一都河水体污染及生态修复》等二十多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在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等赛事中获奖;教师的《统计图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等多篇文章在各级刊物上发表,题为《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构建学校教育特色》经验总结参加“湖南学校发展论坛”论文交流并获一等奖;中心教研组在师生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编写的《走进研究性学习》手册,由湖南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叁等奖。

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成长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收获着:他们学会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学会了交流和分享他人的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了尊重他人的意识和客观评价自我的正确态度。学生在研究性学结中这样写道:“研究性学习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亲身体会发现,学习与人交流、合作和分享,最终使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所取得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也是收获了,这使我们开始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挑战生活,这种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素质,教会了我们的道理,让我们终生受益”;“现在我才了解同学之间的默契配合、团结协作有多重要,当一个课题着手开始研究,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接踵而至时,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大家都怀着一颗责任心,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每克服一个困难,我们都会惊叫着互道‘祝贺’”;“研究性学习让我忘掉了我是差生,原来我也这么行,研究性学习帮助我确立了自信”。

三、研究性学习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角色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包括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四个阶段,我们认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并且这种角色在研究性学习的四个阶段中,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1]。

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增强“问题意识”、“过程意识”、“成果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走专业发展之路。

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但我们相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更好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正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学校的重视和师生的推崇,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激活了师生们的创造力,并逐步向学科课堂教学渗透,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革。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学科教学的批判与补充。从根本上讲,它旨在促进传统学校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具有前瞻性意义的学习活动,理应渗透于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不能脱离以知识授受为主的学科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不应再指向学科知识体系的已有结论,而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习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开发资源,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探索创新。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一个接受者转化为一个探究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围绕课文题目、课文文字、插图、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去探究,去寻找与从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在学生探究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的更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了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体系。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研究性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研究性学习的规律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帮助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固有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获得转变。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作为了主体,激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展示了他们的潜能特长和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反思遇到的问题:我们的传统课堂为什么活不起来?为什么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症结在哪里?看来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总是让学生带着“等待的脑袋”来学习,充当一名被动者角色。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带着“思考的脑袋”来研究,将自己回归到主体的位置。这样就有了质的区别。正是这“质”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力。“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研究,特别是重大原始研究常常来自发散思维导致的观念的突破。爱因斯坦说过:“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我问:“塑料导电吗?”稍有常识的人肯定会回答:“塑料不导电。”可日本的白川英树在一次对意外现象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并对此提出质疑,萌发了把塑料做成导体的研究。后来美国两位科学家合作开发了导电塑料,并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相对论的问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怀疑一切固然不妥,但如果没有对既有观念的质疑,就永远提不出革命性的新观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激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等误区。教师的不容置疑的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观点逐条列出,向学生宣布。或者凭借自己的知识丰富、口齿伶俐、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沉醉在自己的演讲中和自我辩论中,或者唯恐学生不懂,把问题逐层细致分析,甚至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疑问,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有质疑的精神。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有教过的不敢做,久而久之,形成了惟师、惟上、迷信、盲从、缺乏创新意识的被动人格。

教学的探究知识的功能和任务被我们长期忽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时应该更注重在课堂中引发、启发、诱导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呈爆炸式几何级数增长,仅凭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进行传承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时间应该留下来供师生共同解决困难、研究课题和探索未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还孩子被传统教育教学泯灭的好奇与探究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其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研究性学习是授人以“渔”而非“鱼”。教师要欣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配置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我,才会有自主意识,才会有自主活动的能力。

那些只传播理论,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将学生当成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师。这种教师既不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也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书本上搬到学生的面前。它是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扩展,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更加紧密地联系与合作,教学、科研、生产趋于一体化,这种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化。研究型教师不仅向学生介绍未来社会的信息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更注重实际生活的研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时时都在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他们的教学与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要依赖研究才能获得进步,研究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于是,教学与研究成为他们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而且,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此外,他们中有的人还直接投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传统的知识再现型教师那种只重内容不重方法、只重形式不重能力提高、只重知识传授不重素质发展,将被研究型教师所取代。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习,即创新性学习。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再教,最终使学生做到无师自通。教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学习新知识,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应该学会创新性的学习。学生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应该勇于质疑问难。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只学而不问,虽读万卷书,也不得要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而不注重思考就会无所得。永远不提问的学生不会是个好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只有学会了创新性学习,才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扎实。通过教和学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上海市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的“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的论,湖北省枝江一中董老师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论,以及持大语文教育观者的“学习渠道”论。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实践性,四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要为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性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呈双向暴露态势,通过合作讨论,让学习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发学生进入积极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不固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二)自主性。自主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

(三)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实践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将语文教育与当前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其关键在天真无邪体现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向校外专家咨询请教,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和同学老师讨论等等。

(四)探究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科学研究”是两个概念,甚至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不相同,但在强调形式、过程的完整性上却非常相近,它只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也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比较宏观的大问题,还可以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寻。

(五)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另外,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六)情感性。社会性、人文性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体验创新的乐趣。

(七)体验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甚至顿悟。

(八)综合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从“母语教育”“大语文教育”等大的系统中整合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把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积淀性、信息的传递性融合起来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的界限,要采用式样化的教学形式,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工作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一)研究方法指导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二)选题过程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往往会圈定范围,甚至于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这样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情况来看,限范围选题时学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题特别多,而无范围选题,学生的选题内容丰富,有许多选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像,创新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选题尽管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全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作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三)研究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研究。由于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像得出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1)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组际间适度的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进行组际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4)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结题过程指导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结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2)指导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如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等。

(3)通过集体辅导或提供必要的结题样式等方式,对每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

(4)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有关建议、调查报告等上报有关部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产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霍益萍. 研究发学习:教师导读. 广西教育出版社

[3]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