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223-03
近几年影视传媒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人们受到的媒体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报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该专业持续升温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是是属于艺术类专业,要求能够掌握前期的策划,文学创作,节目编排,后期的制作等综合素质,对人文素质及文学方面的素养都有极高的要求。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创作、广播管理、电视节目策划、栏目创办、频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媒体的运转注入新鲜的血液,攫取更多新颖有创造力的思想,学习专业技能让信息的传播达到最高效率,更加便捷的接收信息,让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地方高校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人才培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出现引起了一大批电视人的热切关注,吸引了更多热爱媒体事业的人才,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为人知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很多国家重点大学都先后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通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该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即要求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并且理论与实践要达到有效的融合。但是,就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缺乏一定的培养经验,理论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占着同等重要的比重,那么如何使理论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齐头并进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还很薄弱,还有待加强。但与当地的高职院校比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难看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无论是在实践教学,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地方高校的教学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1)教学课程安排方面;(2)专业教学设施,师资方面;(3)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
2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机会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良好的广播影视编导素质和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能力。单单依靠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岗位学要的标准的。例如周口师范学院严格要求该专业每位学生必须达到172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里面包含理论课程的133个学分,实践课程的39个学分,很明显,实践与理论的比重相差太大。不仅如此,理论课共有1894学时、实践教学却只有567学时,实践教学的比例达不到30%。根据大学课程的安排,一学期有18周的课程安排,一门课程2个课时,一学期36个课时左右,在课程安排上,每门课程还都会有大量的理论讲解时间,这样原本时实践性课程就会多出了理论的部分,缩短了实践的时间。学校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学生的实践课程就相对的减少了,而授课老师只能根据理论的只是来讲解,学生自然也就只能依靠理论来学习专业知识,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
2.2专业硬件设施相对缺乏,师资力量较弱
对于刚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来说,教学硬件设施会有所缺乏,加之高校资金的短缺,就造成实践的课程无法正常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时刻与媒体接轨的专业,学生的实践也要与社会岗位所需保持一致。专业技能要熟练掌握才能对媒体的运作才能了如指掌。由于受资金的所迫,高校的教学设施都是落后于媒体的,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设备的质量上都远远没有达到教学所要求的,这都是导致学生实践课程少,理论偏重的原因,也就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另外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对于广播电视编导。
参考文献
[1]雷璐荣,赵珈艺.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公司化办学的教学改革研究[J].新闻知识,2014(2):89-90.
[2]坚斌,方婷婷.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5):180-182.
[3]时红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探析[J].东南传播,2011(10):81-83.
【关键词】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教学 模式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广播电视业所需要的传媒人才在结构和观念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比如以注重专业技术型队伍向创新型、专业交叉型、学科综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以注重传统宣传队伍向既懂宣传业务又懂传媒经营、管理的知识复合型人才队伍转变。从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基本素养可以看出,作为准传媒人才之一的广播电视编导来说,综合型知识结构、人文素养、理论基础、专业技能都是培养的主要方面,缺一不可。尹鸿教授曾说“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不仅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①所以,简单地概括起来,我们编导专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知识广、素养高、基础厚,技能强”的创造型复合人才。
事实上,目前高校编导专业的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加大了这种人才培养的难度,尤其是地方院校,一些问题更为突出。
首先是浮躁。这个“浮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本身。近两年各地方高校开始大量开设、并扩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忽略了自身实际能够承受的教学能力。如实验设备仓促上马,很多都是边教学边进行充实完备,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教师师资力量在这个专业来说都相对薄弱,而且很多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并不能统一协调起来。有些院校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聘请地方媒介的人员来教授的,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人动手实践可以,但理论又上不去,这些状况都直接影响着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二是来自学生方面的浮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艺术类的学生性格普遍趋向个性化、思想活跃、颇具浪漫色彩,但是组织纪律性较差,随意性强,缺乏踏实、钻研的精神。而且大多数学生奉行技能至上主义,从而忽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厚实,这样容易导致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文化基础薄弱,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也缺乏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这在我们二类地方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高考成绩是较低的,许多学生又都是别的高校挑剩下的,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这给整个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如“传播学”这门课,学生们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力。总之,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于广播电视事业本身是在飞速发展的,那么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也在不断地处于“适应―摸索―改革―再适应―再摸索―再改革”的这样一个循环状态和过程之中。根据这种状况以及刚才提到的问题,结合我院这几年的办学实际,我们对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在招生原则中凸显重视文化基础的理念
地方高校录取学生时一般很无奈,通常是别人“剩下的”。目前各高校的录取原则大多不同,各种录取原则互有长短。要录取优秀的学生,就必须认清现状,其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专业成绩和高考成绩,哪一个更重要?根据当前传媒界需求人才的趋势,结合地方高校生源的实际,我们认为编导专业的高考文化成绩应比专业成绩更为重要。所以,我院编导专业的招生原则是100%文化课成绩+50%专业课成绩,然后由高分到低分录取。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比其它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水平较好。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到校后,课堂学习和自
学能力、求知欲都较强。
二、课程设置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又照顾到学生兴趣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喜欢技能操作,而不愿踏实地学习基础理论。但由于广播电视的媒体性质,它具有跨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特点,所以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在课程的设置上就需要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注重理论的建构,需要理解和处理好两个关系。
首先是要处理好“厚基础”与“上手快”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厚基础,不等于上多少基础理论课,而在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消化理论的能力;上手快,不意味着掌握实际操作的皮毛,更应注重培养洞察力、感受力、创造力和整体把握能力。”②这是培养学生的核心所在。
其次就是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任意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课程学习连续性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选修课程,以扩大眼界,增加知识储备。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穿插在较早的学期开设,以增加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将电视摄像、视听语言、节目编辑制作、影视作品评析等实践性课程分别放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始开设,后续课程都具有连续性,从而确保其作为专业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认为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三、充分运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校内方面,除了加大本系实验室建设,对现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尽量延长实验室的开放使用时间,让同学们能多实践、多练手。另外,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闻系电视台,每半月出一期新闻节目和一期专题节目,从策划、拍摄到制作都是学生自己操作,成为学生真正练兵的好阵地。老师们也可以从每期节目中直观地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效果显著。如我们从中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性知识,有条块分割之嫌,缺少融会贯通的整合与疏通。也就是局部的技巧掌握了,但完整驾驭一个节目、作品的能力相对较弱,当然就缺乏创新意识和整体策划能力。例如:做一个专题,从策划、采访、写作到解说词、同期声、背景资料的穿插、画面之间如何剪辑连接等都不是很流畅和到位,就更不用说“深度”了。电视是一个整体合作的工作,编导的职责更重要,如何使各部分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一种“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确实有所欠缺。但我们毕竟可以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清晰地看到编导教育的结果,也便于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校外方面,除与地方媒体联合做试验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践以外,还安排组织学生外出采风,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加联系社会的机会,同时采风时录制的一些片段可以作为资料保存,也可以供学生编辑制作成专题、纪录片等节目,效果十分显著。
四、鼓励式教育理念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激起创作的积极性
鼓励式教育法也称赏识教育,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看似这种教育法适合在小学、中学适用,其实大学仍然适用,尤其是针对编导等艺术类专业的孩子,他们往往比较感性、也很脆弱,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特点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对学生的每一个好的表现和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捕捉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另外还可以围绕专业学习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上获得成绩,得到锻炼,自信心自然得到提高。所以,经常性地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或作品的展示、展播,激发学生把知识变成成果,学生们会在这些成果的展示中,使自信心、荣誉感得到加强,同时也会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积极性。
五、对考核方式作出改革
先进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体现在考核方式和内容上。在考核体系中常规考核方式一般包括:理论课程考核、实验课程考核、专业实习考核、毕业论文考核等。在这些常规考核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绝大部分考核属于分数衡量技能与记忆力的考核。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如果继续陷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不但专业难以夯实,方向也较难突出,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也很难保障。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还要顾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因此,将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根据不同的课时和要求推出许多新的考核方式。平时作业、创造性的作品、创作心得、理论闭卷的考试等,按相应的百分比合理安排,这些指标的制定目前还需要时间去验证它的科学性。
总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方面还在不断的探寻和摸索之中。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及生源的制约,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通过广泛调研国内相关院校教育教学的状况和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充分吸收其他院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完善补充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案,为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此文为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广播电视编导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传媒》,2005(7)
②魏素清,《广播电视艺术教学改革初探》,《现代传播》,2000(3)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体行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促使现阶段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大数据、新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媒体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加快,只有保证专业人才全面发展才能促使人才适应多元化的行业环境,推动广播电视领域全面发展。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一)时代机遇媒体的融合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将传统的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合理的融合,构建全新的媒体时代,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变了传统的发展形势,衍生出多种类型产品,可以为受众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实现文化的传播。受此影响,广播电视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渠道形式,受众范围扩大,以丰富与个性化的产品进行支持,促使行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1]。
(二)时代挑战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较大的冲击,不仅改变了媒体形态,还造成媒体行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现阶段的传统媒体影响力逐渐降低,缩小受众群体范围,限制行业的发展。时代带来的挑战加大了传统媒体行业的发展压力,对现有的人才也提出全新的发展需求,需要人才以合理应对复杂多元的市场环境,降低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增大了人才的培养压力[2]。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配置传统重视力度不足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的重视力度存在不足,导致专业课程配置不合理,传统性较为明显,人才的综合专业水平素养难以提升,限制了人才的发展。课程教学体系较为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媒介融合发展背景,部分相关的主干课程整体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3]。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与人才发展脱节教学观念传统也是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脱节,同质化明显,教育计划难以高效开展,局限于传统的媒体与广播电视节目领域,媒体融合理念应用不足,综合人才培养意识淡薄[4]。
(三)教师专业人才综合素养较低受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自身的性质因素影响,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素养水平,但现有的教师综合素养水平较低,实力结构队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未能深入分析专业人才的属性与行业发展背景,实践教学任务较少,降低整体教学质量[5]。
(四)教学实践不足缺乏实践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但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进行合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平台,相关的实践资源投入不足,人才与行业难以实现合理的对接,限制行业发展。
三、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策略
(一)根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学科以融媒体时代背景为基础,在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当前时展需求积极进行创新,明确对人才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学科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例如,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注重新媒体传播理论的渗透,优化现有的学科课程,创新教学理念,促使人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当前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打造优质的教学体系,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帮助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加深对行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全方面发展。例如,积极开设与广播电视领域相关的新媒体课程,如常见的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运营、新媒体采编等,为人才提供综合型课程内容,适应媒介的融合,将专业之间的界限进行模糊,实现融合教学,树立正确的融媒体教学理念,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适应性;以核心课程为基础,夯实人才的专业基础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全面发展[6]。
(二)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课程内容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以融媒体环境为基础进行教学,促使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综合素养水平能力提升,促使人才综合素养水平提升。例如,创新现阶段的媒体管理与营运能力内容,明确融媒体背景要求,突破传统的内容理念限制,将信息与载体相融合,适应现阶段的融媒体特点,确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人才的管理能力,打造全新的模式,推动行业繁荣发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融媒体的发展对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可以利用自身的能力相互合作,完成相应的工作,例如传统电视为例,在制作电视节目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灯光、音响、录制、服装等,工作人员只有实现合理的合作才能完成整个节目的录制,提升节目的整体效果;加强课程内容创新的重视,保证人才的新媒体素养水平提升,形成良好的互联网思维,适应新时展,可以精确高效处理工作,树立明确的工作目标,适应新行业背景,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推动行业繁荣。
(三)积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教师队伍,因此,应保证现阶段的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在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建立双师型队伍,消除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短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可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包括一些业界精英作为主讲教师,促使学界与业界相结合,通过合理的互动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意识,突破传统的局限性,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升培养质量;积极鼓励现有青年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转变自身的角色,接触行业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传递优秀的经验,从根本上促使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邀请相关的行业业界专家开展学术讲座,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将理论知识以实际的形式体现,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积极促使教师参加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既可以进行实践教学又可以进行理论自导,培养出综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7]。
(四)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进行教学实践现阶段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为电视台、企业宣传、影视传媒企业等,属于技术型岗位,因此,在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从多个角度进行优化,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人才构建实践操作平台,以现有的融媒体背景对行业人才的要求为基础,积极进行创新,提升人才的操作能力,将相关的理论与行业实践相结合,接轨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综合教学。例如,可以积极与企业相结合,构建联合人才培养策略,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发展提供全新的空间,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打造优质的人才培训基地,促使人才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运营,累积经验,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对融媒体环境背景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实现全方面发展,成为优秀的综合型素质人才[8]。
广播电视是目前社会最有效、最迅速、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和主流媒体。从技术手段上,它集声、光、电、色为一身;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它融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摄影、文学为一体;它以直观多元性、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等一系列优势,强烈地冲击传统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国影视制作机构在体制、机制、运作方式上都在发生巨变,新的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为主导的社会化影视制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社会越多元化,高科技迅猛发展,简单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影视艺术发展的需求。扩大知识面,加强媒体人乃至全民的艺术素养,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功能作用,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高等院校的责任。
一、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着眼于文化产业和广播电视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积极把握广播电视事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局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各级广播电视传媒机构输送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人员、影响区域乃至全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编导人才。
广播电视编ёㄒ当弦瞪应该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完善的结构、娴熟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素养。能够从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广告的编导与制作;频道、频率与广播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文艺类节目的出镜采访与主持;企事业单位大中型文艺晚会的策划、编导;网络视频的编辑、制作与传播;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意;各类文化传播公司组织活动的策划等工作。能够胜任主流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文化教育、军队、传媒公司、创意产业等企事业单位的创意、策划、制作、传播等工作。
二、广电编导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实践,改革和创新现有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力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的新路子。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深入调研,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同时遵循广电编导教学规律,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形成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竞赛模式课程化”、“应用实践专业化”的“教、学、赛、用”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教学相长、赛用互促的相互关联,形成了教学为赛、用打下扎实基础,赛、用经验反过来又为教学提供案例和素材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创意能力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社会和媒体发展需要,不段调整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继续加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先后增设了《艺术表演类节目创作》、《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网络新闻》、《网络技术》、《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演播厅制作与应用》、《电视摄像应用》等新兴专业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融合学生“采、编、播、摄、录、演”六种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校内外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建设上,充实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改善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构建了“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等“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训与实习、实战相结合,作业、作品与学科竞赛、专业比赛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教学方式。
(四)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平台的开发。积极搭建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平台,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在“台院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工学结合”两大平台:一是以广播电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广播站、星愿电视台、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小剧场话剧等为代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电视台、广播电台、报业集团、门户网站、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校外合作企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已成为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预就业基地。
整合校内资源,开发“第二课堂”活动。一是组建由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创作实践团体:“影视创作联合会”、“迅风纪录片工作室”和“动漫软件开发工作室”。二是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学院共有分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星愿剧组、艺术语言研究会、青春曲苑剧社、风行影视公社、广播站等社团组织。上述创作实践团体和学生社团组织,覆盖面较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起到了有力的中坚作用。
(五)改革测评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测试。改革考试形式,实行卷面测试与实际操作(作业)相结合,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加强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国家职业、专业资格证考试,引进社会评价机制。引进第三方的测评机制,双方应依据社会需求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测评评价标准并依据阶段分工确立教学规范,形成多向互动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统一体。
实行考试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把一次考试改为多次测评,学生考试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实践作品及课堂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更加灵活,重在考察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毕业设计改革。改变传统的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要求编导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部内容和形式符合专业要求、时长5至10分钟的视频作品,并根据作品写出四千左右的编导创作阐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进
近年来,互联网的信息模式不断进行着革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的信息共享,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中的一种,其很大程度影响到了现阶段媒体信息的传递方式。广播电视是一种现代化传播媒介,其通过与众多传播媒介的竞争,更好的顺应了当下时代的发展脚步。在竞争过程中逐步对自身原有信息传播方式进行革新,并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实现了其传播措施的完善,以便于其可以在媒体市场之中更好的立足。
1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中存在的问题
1.1广播电视运行机制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在针对媒介信息的传播中存在着较大的劣点,且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充满了不合理的地方。其首要问题便是信息运行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体制在运行进程中遭受制约,并且传播人没有对此进行合理调节,以至于其发展方向遭受限制。其次,节目质量不过关,广播电视台通过刻板的方式进行节目播放的操作,对所播放内容的质量没有进行合理的批阅,造成媒介传播出的信息内容极差,致使媒介信息的受众人群遭受对信息选择的困扰。因此,应直面当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求,首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信息内容的整改,以满足受众人群的喜好为信息传递的最终目的。
1.2广播电视的经营理念和节目内容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准质的飞跃,其对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请求也逐渐加深,原有的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理念已赋予陈腐,并没有根据现代化的需求而有过改善,以至于其播放的信息节目内容无法受到人们的热情喜爱。针对这一问题现象应合理的建立改善措施,其措施的实施目的主要应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并将今后播放的电视节目内容与手中人群的喜好充分结合,令其逐渐走进节目受众人群的生活之中,其创新的目的应基于大众化口味展开。而其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应在秉持传统理念的同时进行合理改善,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广播电视节目中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加强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
1.3广播电视媒体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的问题
优秀的电视台团队必定是由一群素质极高的工作人员所组成,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工作人员首要对自身进行约束,要做到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能力优势,且悉数驾驭工作中所要应用到的专业技能。工作人员要运用逆向思维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观众需求进行思考,注重广播电视节目的体现形式,加大对这一形式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要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其职业素养将充分体现该广播电视台的形象。广播电视台应加强对广播内容的完善,以观众的喜好优先,逐步发展自身的媒体形象。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台的形象体现,应在工作总逐步树立出自身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将在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其品牌形象的基准,并令广播媒体得到合理有效的发展。
2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
2.1鼓励广播电视编导进行创新思维的思考
广播电视台的编导要拥有革新思想才略,其思想才略要基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基准,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其更应具备这样的革新形式。完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便需要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其运用方式首要基于对电视台节目的定位,其次取决于对题材的合理选择,要选择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题材,这类题材可以更好的吸引观众。最后为了令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可以受到观众喜爱,编导还要通过运用经营策略的手段对播放的节目进行针对性更改与创新,并且在今后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中围绕其模式发展的重点方向展开对观众需求的追溯,从而创作出真正迎合观众口味的广播节目,令创作出的节目逐渐与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最终提升广播节目的收视率的最终目的。紧接着编导的思维也应根据观众对广播节目的喜爱率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观众是运用正向思维方式思考广播节目的问题,那么对于身处广播媒体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便要将正向思维及逆向思维进行充分的结合,并通过这种思考方式为观众创造出符合其基础审美的广播电视节目。
2.2新媒体方式要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融合
网络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广播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对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技术的发展应用决不能摒弃,要虚心接受新的知识的学习和汲取,运用新的技术知识将传统的方式有效结合,使广播电视传媒走向新的高度。在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下,广播电视可以将这一媒介有效利用,通过在网上建设网站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电视节目的观看、下载,充分增加了资源的共享化。这一平台的实现丰富了传统广播电视的观看渠道,对于电视节目观看的时间和内容限制也进一步得到解决。
2.3广播电视编导要创新节目,丰富内容
在针对节目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广播电视媒体所播出的内容一定不要过于机械化,妥善提升广播内容质量,可加强观众对广播媒体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元化,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力度更要加强。广播电视节目要想在这样竞争激励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对于节目的创新度是必须要重视的。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是由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来完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广播电视编导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节目设立相关的专门频道,如设立娱乐电视台、新闻资讯电视台等,这样可以使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需求。其次,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提高,加大节目的审查力度,对质量方面严格把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要求也极大提高,因而节目质量必须过关,才能更好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体验。
3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为了令广播媒体可顺应现阶段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其传统理念不断进行内容上的革新及改进。其改进方式在运用传统思维进行节目编制的进程中,逐渐融合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通过对过去双向思维的融合,充分发挥出双向思维的优势,令现阶段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方式得到有效的改进。只有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逐步迈向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促进广播媒体的高效发展。
参考立献
[1]税雪,刘明宏,杨丽,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改进的有效途径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7(3).
[2]王璐.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策略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